皇甫谧(215~282),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学者,在文学、史学、医学诸方面都很有建树。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籍。其中,《针灸甲乙经》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针灸医学不仅在国内得到飞速发展,并且已经风靡世界,受到了外国人的欢迎。小小银针,针到病除。特别是针对一些疑难杂症,银针的力量更令世人惊奇,创造了医学界一个又一个传奇。提起针灸,中医学界不会忘记皇甫谧。
皇甫谧出身于东汉名门世族,曾祖皇甫嵩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官拜征西将军。即使到了后来,皇甫氏族渐渐没落,还有不少人在朝廷中做官。不过,他本人并不幸运,或者用今天的话来说,他的人生颇有些“另类”。他也有做官的机会,可是他不愿意,一生都以著述作为职业,乐此不倦。除了影响后世的《针灸甲乙经》外,他还编撰了许多文学、史学方面的书籍,特别是在我国的中医领域,被誉为“中医针灸学之祖”。
不幸的幼年和顽皮的少年。皇甫谧幼年时父母双亡,他被过继给了叔父,由叔父叔母抚养成人。作为孤儿,皇甫谧得到了叔父母的疼爱。可是,他太顽皮,不要说学习了,整天东游西荡,令叔父母非常头疼。17岁那年,他已经长得人高马大,可是“未通书史”,像脱缰的野马在社会上散混,惹是生非,叔母感到非常气愤。恨铁不成钢的叔母常常为他的前途而忧虑,下决心教训他。有一天,她把贪玩的皇甫谧赶出家门,可是不久,他在外边弄来了香瓜、甜果之类的东西,洋洋自得地“孝敬”给叔母。平时,邻居们在背地称他是“大傻子”,这番“孝顺”让叔母更加气愤不已,接过瓜果,狠狠地摔在地上,流着眼泪说:
“你快二十岁了,还是‘志不存教,心不入道’,你要真心孝顺父母,就得‘修身笃学’”。
空气凝固。皇甫谧呆立不动。很久,他才回过神来,噙着泪花发誓悔过自新……
“浪子回头金不换”。皇甫谧顿悟自己虚度20年光阴,随后发愤苦读,不敢再有丝毫懈怠。他虽然家境贫寒,但即使是在种地时,也不忘背着书,抽空阅读,细加研究,为日后收集、编撰出版那些文史书籍积累了丰厚的素材。42岁(即公元256年)前后,他患了风痹病,十分痛苦,但在学习上仍不敢怠慢。有人不解他为何对学习如此沉迷,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如果早上明白了一个道理,就算晚上便死去,也是值得的。皇帝敬他品格高尚、学识丰富,便请他做官,他不但回绝了,竟然还向皇上借了一车的书来读,称得上另一桩奇事了!
皇甫谧是个“杂家”,长期关注和研究的领域是文史,成为“中医针灸学之祖”完全是偶然的。他的家世与中医学没有什么渊源关系,自己也不曾学习过中医,但是,自身的疾病激发了他研究针灸学的动力,并最终成为一代大家。皇甫谧患风痹病正值人生的壮年,原本想大展宏图的,可是,患病了,一切理想、计划都随之改变,不得不严肃地思考疾病问题。当时,他半身麻木,右腿肌肉萎缩,服寒食散又药物中毒,身体发热,寒冬时还须袒露身体服食冰雪,夏天则更是烦闷不堪,并伴有咳嗽、喘、浮肿和四肢酸重,时刻处于病危之中。生不如死,苦不堪言!
疾病的折磨考验了他的意志,求生的欲望又促使他研读医学典籍,而针灸治疗风症的效果使他对针灸学更加感兴趣。于是,他广泛研读针灸文献,希望通过自学针灸来医治自己的疾病。可是,当时用竹木简刻书,书被视为秘宝,普通的人是不易得到的。这给皇甫谧的研究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但是他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而是用百折不回的精神,设法借来了需要的医书,穷搜博采,获得了大量的资料。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以前的针灸书籍深奥难懂而且错误百出。因此,他通过自身的体会,摸清了人身的脉络与穴位,并结合《灵枢》、《素问》和《名堂孔穴针灸治要》等书,悉心钻研,著述了我国第一部针灸学的著作——《针灸甲乙经》。
这本著作是皇甫谧的成名作,也是他对后世贡献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在《针灸甲乙经》里,除了论述有关脏腑、经络等理论外,还记载了全身穴位649个,穴名349个,并对各穴位明确定位,对各穴的主治病症、针灸操作方法和禁忌等都做了详细描述,并一一纠正了以前的谬误。后来,《针灸甲乙经》成为唐朝太医署的教科书,并逐渐流传到了日本、朝鲜等国家,为祖国传统医学在国际上赢得了声望。
皇甫谧生于东汉,长于曹魏,没于西晋,在血风腥雨、病饿交加中度过了一生。他生活的时代社会动乱不堪,朝政腐败,导致世风的颓废、虚诞、浮华。他自幼坎坷不幸,少年贪玩成性,可是迷途知返,发愤苦读,著书立述,46岁至54岁期间,颇有盛名,却淡泊功名,多次坚不出仕,以读书、著书为乐,这在趋炎附势、孜孜汲汲以追名逐利的世风下实在是难能可贵,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作用: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板凳要做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