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原名张尊宽,笔名周豫等,作家。1944年出生于河南省长葛县。他仅两个月时,父亲就因参加抗日武装被暗杀。17岁他发表处女作《婚礼》。历任《湘江文学》编辑、中国作家协会湖南分会专业作家、副主席、荣誉主席。2006年6月,61万字的《第二次握手》(重印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前,这部作品曾以手抄本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作品还有:《金箔》、《绝症》、《谎言重复一千遍》、《黄金的品格——孙冶方传》等。
在经过了四年监狱生活之后,年仅35岁的张扬,从一个曾经参加过长跑的运动员变成了一位疾患缠身、瘦弱不堪的人。运动场上的风采似乎就要随着风一起远走,但是此时,衣衫单薄的他心中的苦闷如同天上的浮云渐渐消散,倔强的心灵像是天空的太阳一样刚烈,一刻也没有暗淡。
回首在创作《第二次握手》的时候,自己只是个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看过手抄本之后,人们几乎都被文章中作者渊博的知识所震撼,好奇心也被强烈地吸引:
“这样年轻的人怎么会拥有这么多的知识?”
“他一定是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
“不!他简直是一位天才!”
人们纷纷对他作出各种各样的猜测……
其实,他从小就是一个“读书迷”。小时候他就喜爱读书,对于书籍的涉猎范围非常广泛,常常是为了一本自己喜爱的书籍到处奔走。他不仅喜爱文学,甚至是对化学生物、数学物理这些理科的知识也十分感兴趣。
为了读书,他遭受过别人的许多白眼,令自己终身难忘。青年时代,他有一次随朋友去一所大学图书馆看书。这个上了大学的朋友知道他嗜书如命,想让他开开眼界。到了图书馆的时候,他非常开心,因为当时的一间科技阅览室居然可以容纳将近80人同时看书。他从没有看过这么大的阅览室,刚刚踏进阅览室的大门着实吓了一跳。他看见书架上各种书籍应有尽有,果然兴奋不已,恨不能从口袋里变出一个童话世界里才有的魔袋,把图书馆中的书全部装起来,自己躺在一个安静的角落看个够。
“您好!我可以借这本书吗?”他望着管理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不能!”
听到这样冷冷的回答,他更加着急了,便反问道:
“为什么不能?我想看书!”
他渴望地望着管理员,希望能给他一次读书的机会。
“因为——你不是本校的大学生,我们的书只让在校生免费借阅!”
听到这样回答,他彻底失望了,把手中拿起的书,又依依不舍地放回了书架。他终究没有得到自己想看的书籍。回到座位上,朋友把借来的书分给了他几本,两人互相传看起来。正当他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身后有一个威严的声音又传过来:
“你不能坐在这里!”
张扬吃惊地看了看她,没等开口说话,她又接着说道:
“按照规定,只允许大学理工科学生、技术员、工程师和大学教师在这里借阅!”
张扬据理力争了一会儿,但是还没有扭过“规定”,黯然地离开了这里。
图书馆去不了,他想到了一个读书的好地方:新华书店。虽然离家远一点,但这里是他的最爱。自己没有职业,有时微薄的收入还不够一顿饭菜,更别提去买书看了,除了到书店看书,他找不到其他的读书门路。不过,也少不了伤痛,甚至受他人的奚落。有一次,他在专心致志地读一本喜爱的书,售货员却不悦地走过来说:
“你看了这么久,买吗?”
书店的营业员看他对一本书看了很久,却仍没有要买的意思,便走上前来问道。
“哦,我……我……不买,想再看一会儿。”
他没有看营业员,眼光还是被书中的知识所吸引。
“这样可不行,这是最后一本了,你要是不买,就得给旁边的那位先生了。”
营业员夺过他手中的书籍,给了旁边付了钱的先生。
他看着只看了一半的书就这样被别人买走,难分难舍的情感又涌上心头,刹那间,犹如失恋……
在张扬的心中,生命如歌,阅读就是那跳动的音符,没有音符,哪会有鲜活的生命?!他一次次地对自己鼓励,不因为贫寒而停下读书的脚步。他仍然靠新华书店这个免费阅览室来获取知识的营养。在雨雪天的时候,他一定要来,因为这时候,书店里人最少,最安静。节假日,书店里的人多,他就找个角落站着阅读,累了,干脆蜷缩着身子蹲在墙角看书。后来,他到农村插队,阴雨天不用做农活,成了他读书最好的时间,而且他读书涉猎广泛,从先前不知道该怎样选择好的书籍阅读,到后来看完了一部又一部的自然科学书籍。
这一切都为张扬日后创作传世名著《第二次握手》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这也是《第二次握手》不仅因为爱情诱惑广大读者,书中折射的知识光芒也是它夺人眼球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见,读书为张扬的文学之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在自己怀着对于知识的渴望想要阅读书籍时,碰壁之后的心情肯定是十分地沮丧。但是,如果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求是真诚的,知识的大门就永远会向他敞开。当图书馆管理员不允许他再看的时候,他就去书店看;当在书店站着不允许看的时候,他就蹲着看;当不允许借着看的时候,他就抄着看……总之,办法总比困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