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计准则的定义、意义和特点
(一)会计准则的定义
“会计准则”一词,最早见于1940年美国佩顿和特尔合著的《公司会计准则绪论》一书。这本书中指出:“会计准则之本身,非即为会计方法与程序,但为会计方法与程序之指南针。”这就是说,会计准则并不是具体的会计方法与程序,而是它的指针。
新中国成立初期,会计实务和理论大多倾向于向苏联学习和靠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会计工作逐步转为向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学习,“会计准则”一词就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同时,“会计标准”、“会计原则”等外来词也逐渐被人们熟知。在20世纪80年代初,“会计原则”、“会计标准”、“会计准则”这三个概念是混用的。1989年1月,在上海召开了我国会计学会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准则研究的研讨会,会上会计专家学者一致赞成统一采用“会计准则”一词。
关于什么是“会计准则”,国内外的会计学专家学者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至今也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定义”。杨纪婉认为“会计准则的涵义一般定义为: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规矩,处理会计业务的准绳。它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办事准绳,是大家都应该遵守的规矩。”娄尔行认为:“会计准则是会计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指导会计工作的规范。”葛家澍认为:“企业财务会计准则是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
综上可知,我们将会计准则定义为: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的规范,是处理会计业务的准绳,也是指导会计工作的理论依据。
(二)会计准则的意义及特点
有了会计准则,在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中就有了统一会计核算标准,有利于加强会计工作的统一性;有了会计准则,就可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因为会计准则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尺度;有了会计准则,会计报表使用者就有了统一的依据,有利于对会计报表的提供者提供的会计报表作出恰当的评价。总之,会计准则是会计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指导,也是会计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会计准则的涵义决定了会计准则的特点,会计准则一般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发展性、整体性、规范性和权威性等特点,它是指导会计实践工作应遵循的规范,也是一种利益分配标准。
二、会计准则性质
自从会计准则产生以来,会计准则的性质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焦点。由于会计准则涉及许多会计中的基本问题与矛盾,各学者的观点也是见仁见智。葛家澍、刘峰曾对会计准则的性质作了一个较全面的综述,把会计准则的性质分为“技术观”、“经济后果观”和“政治程序观”。谢诗芬把会计准则性质归纳为“技术观”和“非技术观”两大类。“技术观”强调客观性,“非技术观”强调社会经济性,“经济后果观”和“政治程序观”属于此类。
(一)技术观
这种观点认为会计准则本质上是规范会计实务工作的规则,是一种对会计处理的纯粹约束机制,是一种技术性的规范手段,制定会计准则的目的在于规范会计业务,使在统一会计准则约束下的会计信息更为科学合理,具有可比性,此观点把会计准则视作纯粹的技术系统。“技术观”由于其目标的单一性和明确性,更易用于指导准则制定并能突出准则制定者在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地位和独立作用,但由于未考虑可能带来的经济后果,在制定过程中将面临较大阻力。
(二)非技术观
“非技术观”考虑到了可操作性的因素,因而在现实中更易执行。但考虑到准则制定过程中目标的复杂性,常常难以做到前后一致。这种观点主要基于会计经济后果学说,认为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公共合约,具有经济后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准则能够起到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作用。按这种观点,制定出最科学、最完善的会计准则在理论上是难以实现的,因为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们(例如:股东、债权人、政府)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会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施加影响,从而使得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成为经济程序和政治程序。国际会计准则涉及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其经济后果性更加明显,事实上,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的确是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利益博弈的过程。
所以,会计准则的“技术观”和“非技术观”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会计准则的性质,“技术观”是会计的实质,单纯从一个角度看会计准则的性质有其合理性,但却不全面。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核算的规范,在内容上必定是技术规范或者叫实务规范,才能指导会计实务工作。同时,准则的内容关系到政府、股东、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对社会经济资源有配置作用,其必然具有经济和政治后果性,即“非技术观”。
三、会计准则的制定导向及相关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市场发生了一系列的国际知名大公司会计造假舞弊的丑闻,引起了理论界、实务界和政府对会计准则的重新思考。2002年7月,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著名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该法案要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重新考虑什么样的会计准则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高质量,即会计准则的制定基础问题。目前关于会计准则制定基础的理论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原则导向理论
所谓原则导向,指在制定会计准则时,仅制定一些概括性较强的原则性规定,却没有全面具体规定各种情况下的经济业务如何进行会计处理,例外事项和备选会计处理方法较少,不提供详细的准则应用指南。
(二)规则导向理论
所谓规则导向,指在制定会计准则时,配套发布各种相应的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解释公告,针对各种具体经济业务详细规定其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相对于原则性会计准则,规则性的会计准则的规定比较具体、明确,会计从业人员只需严格按准则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即可,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较低,准则的可操作性强。
(三)目标导向理论
所谓目标导向,指在制定会计准则时,重视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所应当达到的目标,强调会计目标的实现。会计目标指的是会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向谁提供会计信息和提供什么样的会计信息。
目前我国采用的会计准则是规则导向理论,即我国制定会计准则时,配套发布各种相应的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解释公告,针对各种具体经济业务详细规定其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