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72100000004

第4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新胜利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新胜利——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

刘歌德 黄椰婴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已经30年了。这30年是中国大改革大开放的30年。这30年是我国有史以来发展最快、变化最大、人民得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中国的面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因何在?根本原因就是恢复、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三个基本观点”(实践观点、生产力观点、人民群众观点)和“三个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生产力标准、人民利益标准),并由此形成和发展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三条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人民为本的路线),并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同社会主义事业有着内在联系

马克思1844年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论述了无产阶级解放同哲学的关系:“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只有同无产阶级结合,才能变成现实;无产阶级只有把哲学变成现实,才能解放自己。

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能把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成科学,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恩格斯曾经指出,马克思一生有两个伟大发现:一个是剩余价值理论,一个是唯物史观。由于这两大发现,马克思、恩格斯才能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列宁指出:“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担负的世界历史革命使命的理论。”列宁还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结论,马克思是完全而且仅仅根据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得出的。”“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绝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世界观。”“只有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才给无产阶级指明了如何摆脱一切被压迫阶级至今深受其害的精神奴役的出路。”

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总结了中国革命成功的根本原因:“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胜利。毛泽东同志在民主革命战争时期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都是影响深远的哲学、军事著作,指导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邓小平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的内在联系,中国革命的成功就是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邓小平指出:“如果反对实事求是,反对从实际出发,反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哪还说得上什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呢?那会把我们引导到什么地方呢?很明显,那只能引导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只能引导到工作的损失和革命的失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毛泽东同志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这个。”“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新胜利。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上的创新,就是提出和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观、人民为本的唯物史观。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实践标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关系

邓小平1985年4月15日在一次同外宾的谈话时指出:“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个论断,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搞社会主义如果离开了马克思哲学指导,一定会犯错误。1957年反右派,1958年大跃进,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都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犯了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英雄史观的错误,给中国社会主义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中国人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发展的哲学基础之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之点。马克思于1845年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恩格斯称这个提纲是包含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马克思在这个提纲第二条提出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的标准,即“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论述了实践和唯物主义的内在联系,实践不能离开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不能离开实践;强调实践对客观世界的“革命改造作用”,这就是新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关于实践的基本观点。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后来多次论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的《实践论》全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不能离开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离开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去“实践”,不从实际出发、不符合客观规律去“实践”,就会变成盲目的瞎干,就会在实践中犯错误。我国1958年“大跃进”的实践,严重违背经济建设客观规律,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千百万人民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必须牢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客观实际,从这个客观实际出发去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是建立在唯物辩证法基础上的。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应该是全面的,不能用片面的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实践。离开变化发展观点,片面讲实践就会犯错误。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后期,用静止的观点看待实践,把新中国成立前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实践照例搬到新中国成立后,把阶级斗争实践片面化、绝对化、极端化,结果犯了一系列错误,造成了千百万冤假错案。

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和我们党恢复了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和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这个根本观点,在1978年开展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全民大讨论,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中外哲学发展史上都是没有的。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我国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这场思想大解放运动是对我国两千年封建迷信思想的大冲击,是对新中国成立后20多年的个人迷信、“左”的错误的大冲击,是对当时“两个凡是”错误的大冲击。这场讨论促进了全党、全国人民思想的大解放,促进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舆论的准备。1978年12月23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邓小平同志高度评价当年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问题大讨论的重大意义,指出这场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整风运动中反复讲过的。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1978年我国开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全民大讨论,挽救了我们的党,挽救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历史起点就是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标准理论的恢复。

1978年我国开展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我们党恢复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邓小平发展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把它同解放思想有机统一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由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敢于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才敢于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才敢于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才敢于对外开放。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坚持生产实践是人类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观点。是不是真正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要用实践标准来检验。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是否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也要用实践标准来检验。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我们要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检验是否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是在现代化实践中产生的,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勇于开拓前进;必须尊重亿万群众的实践,坚持用实践来检验、丰富、完善理论,使理论随着实践的进展和时代的前进而发展。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春天南方谈话中,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根本原因:“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这段话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实践标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内在联系。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生产力观点、生产力标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生产力观点。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第一个揭示了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与动力就是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第一次全面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结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变革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这段精彩的论述,揭示了全部人类社会存在、发展、变化、革命、改革的根本原因就是生产力发展、变化。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生产力标准”的是列宁。列宁在《社会民主党在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中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再一次提出“生产力状况”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论述了生产力标准,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但是,在革命胜利后,在1957年到1978年,在“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思想指导下,没有彻底坚持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点和生产力标准,相反地把坚持发展生产力作为“唯生产力论”、“修正主义”加以批判,结果犯了大错误,中国经济几乎走到崩溃的边缘,中国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反思历史,提出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在犯了二十年错误吃了大苦头之后,决心把全党工作重心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1978年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我们怎样看待改革开放?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标准是什么?判断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标准是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人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除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外,还有没有其他标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产力观点和生产力标准是邓小平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武器之一,也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邓小平在1978年就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1980年,邓小平又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邓小平在1983年一次讲话中,进一步论述了生产力标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

1978年以后,邓小平把生产力标准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同社会主义本质,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同改革开放紧密联系起来进行论述。生产力观点和生产力标准理论贯穿在邓小平理论发展过程始终,贯穿在邓小平理论的各个方面。当根据生产力发展状况,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时,这时的生产力标准是指生产力是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标准,是判断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是否具有促进作用的标准;当根据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来考察路线、方针、政策的是非、得失,衡量一切工作的是非时,这时的生产力标准是指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为生产力发展服务得如何的标准;当根据生产力发展状况来判断社会主义制度时,这时的生产力标准就是判断社会主义制度是否有优越性及其发挥程度的标准。

根据邓小平的上述思想,1984年10月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全党同志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该紧紧地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关于生产力的这个基本观点,“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生产力标准”概念:“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因而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或者是社会主义所允许的。一切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违反科学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所不允许的。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生产力标准就更加具有直接的决定意义。”

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的具体深化,是区别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标准之一,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的理论根据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了生产力观点和生产力标准。“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本身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点。“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是共产党的本质,是共产党执政的历史使命,也是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基础。生产力标准也是检验共产党是否真正做到“三个代表”的根本标准之一。共产党只有真正在实践中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才有可能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点和生产力标准理论。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发展”是全面的,但核心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发展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七大报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必须用生产力标准来检验是否真正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全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点和生产力标准。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科学发展观的本质,都必须坚持生产力观点和生产力标准。

四、群众观点、人民利益标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和实践标准、生产力观点和生产力标准,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观点。因为实践的主体、生产力的主体都是人民群众。离开了人民群众,也就没有实践和生产力。人民群众要创造历史,就必须从事生产斗争实践、社会斗争实践、科学实验实践。

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论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的科学革命历史观。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空想社会主义的重要区别就在于是否相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是无产阶级自己解放自己。没有救世主,没有神仙,全靠自己救自己。共产党不是人民群众的救世主,共产党的领袖也不是人民群众的“大救星”。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必须依靠人民,相信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共产党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反对恩赐观点和包办代替。

坚持和运用唯物史观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就必须坚持人民利益标准。人民利益标准是衡量社会进步和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在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生产力标准,必须坚持人民利益标准。如果生产力发展了,财富流入了少数人的腰包,广大人民只得到极少的利益,甚至社会两极分化,这是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不符合共产党宗旨的。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一个重要内容。1987年、1988年、1991年笔者在学习十三大报告和邓小平同志当时关于社会主义一系列论述时,三次提出并论述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在《生产力标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一文(载于1987年12月17日《广州日报》)中提出:“凡是直接或间接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祖国富强,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切行为,都是合理的、合法的,都应当提倡和受到鼓励。”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关系》一文中,谈到坚持彻底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时,又一次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我们要深化改革,就要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这个标准,去观察、分析、衡量、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凡是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治、科学、教育等体制都要进行改革,一切改革的目的最终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凡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具体制度、措施、办法都应该试行、提倡和推广。凡是直接或间接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祖国富强,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切行为,都是社会主义所允许的,都是合法的、合理的,都应当提倡和受到鼓励。”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与唯物辩证法》一文(载于《哲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位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1月)中再次强调:“我们不能离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孤立讲生产力标准。对生产力标准不能作简单、庸俗、片面理解,不能一切向钱看,不能搞短期行为,不能急功近利。坚持生产力标准,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利于全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针对当时改革开放中存在凡事都要问一个姓“社”还是姓“资”的“左”的倾向,明确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中的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标准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人民利益标准三者的统一,是全面综合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理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哲学基础,是判断改革开放成败、判断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全面综合性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是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的武器。1998年6月2日,江泽民在一次讲话中论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关系及其意义:“实践在发展,改革在深化,社会在前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没有止境,要一以贯之。……我们必须增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自觉性,把大胆探索的勇气和科学求实的精神统一起来,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用‘三个有利于’来判断各项工作的是非得失,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用在新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新理论成果,来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点和人民利益标准。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充分相信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

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点和人民利益标准。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把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点和人民利益标准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把人民利益具体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十七大报告贯穿的一条红线,就是人民利益标准高于一切、用人民利益标准检验一切。十七大报告每一部分都体现人民利益至高无上的理念。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五有”;“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政府公开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要做到、做好“五有”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也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我们要把重视民生和改善民生法制化、制度化。改善民生,需要制度护航,构建一套完备的法制保障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点和人民利益标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群众观点和人民利益标准。

总之,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新胜利!

同类推荐
  • 曾国藩官学

    曾国藩官学

    本书围绕曾国藩为官处世之道,从立志、提升自我、交友、发现人才、治军、行事、保全退让等方面。
  • 衙门逻辑

    衙门逻辑

    本书是历史作家张程评点中国古代政体得失的力作,全书共分四个部分,分别是“皇帝也疯狂”(古代帝王的奇闻轶事)、“古代的官不好当”(古代官员的生存之道)、“衙门里面怪事多”(古代官场的潜规则与显规则)、“官府与百姓有什么关系”(权力对百姓生活的影响)。作者以深厚的史学底蕴展览千年,将皇帝、官员的奇闻轶事娓娓道来,亦庄亦谐,将古代王侯布衣为得到权力、保有权力、攀附权力、避免权力对自己造成伤害而表现出来的世间百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欲知大道,必先治史。”闲时一读,可以怡情;静心思之,足以明智。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可以在本书里笑谈千年历史、淡看宦海浮沉。
  • 元明文献中的忽鲁谟斯

    元明文献中的忽鲁谟斯

    本书是由两位欧洲当代著名汉学家德国马尔堡菲利普斯大学汉学系廉亚明博士(Dr.Ralph Kauz)和慕尼黑大学东亚研究所葡萄鬼博士 (Dr.Rodrich Ptak)撰写的关于元明时代中国与波斯湾口主要国家之一伊朗政治、外交、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史的专著。作者以中国元、明两朝记载中国与“西洋”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关系的第一手文献,尤其是明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日志和航海图为基础,结合西方历代汉学家的研究成果,对这段重要的国际关系史进行了精辟的考证和诠释。
  •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和谐社会建设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和谐社会建设

    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全面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军事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各种学科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方法,准确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要根据对历史经验的正确总结、对当前形势的科学判断以及对国内外情况的深入比较,深刻论述六中全会的《决定》提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大举措。
  • 服务型政府回应力研究

    服务型政府回应力研究

    本书是山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成功,研究服务型政府的回应力,全书内容包括如下六个方面:1.本章主要阐述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的目的。2.服务型政府的内涵、理论研究。3.政府回应力的内涵、特征。4.服务型政府回应力研究的时代背景。5.服务型政府回应的实践分析——以太原市迎泽区政府为例。6.构建服务型政府回应力的机制探讨。
热门推荐
  • 香宋杂记

    香宋杂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道门风云

    道门风云

    《道门》简介:千年之前,道门昌盛。自老子创教以来,强者辈出。先贤们修身争命,伏魔灭妖。驱邪除鬼,香火旺盛……千年之后,道门衰落,天下无道,修道之人隐世不出,佛门昌盛,招谣撞骗。一个少年,从深山走出。伏魔灭妖,驱邪除鬼。天眼显,妖魔现。木剑一横,百鬼退避。灵魂出窍,往反阴阳两界。“什么,……佛家叫加持好不,只有我道门,才叫开光。”……“师祖在上,弟子在下。敕吾神通,五行内外。唯道独尊,金光护体。妖邪不侵!急急如律令。”历经无数劫难,还原一个最恐怖的灵异故事,伴随爱恨情仇,演义出一曲惊心动魄的神话传奇。看灵异小说,就选道门。道门给你不一样的体验,给你最恐怖的传奇
  • 次元帝王

    次元帝王

    古老传说,无上帝境之上还有帝尊之境。不知何时连无上帝境的传说都渐渐消散。不久之后此世与上苍之上终将变革。
  • 误入豪门

    误入豪门

    误入豪门,东窗事发一夜之间一无所有。面对渣父母还有周家正宗大小姐的逼迫,走投无路周时光攀了个高枝。孟家三爷财大气粗,只是性格奇差,周时光忍了他三年,决定把他踢了。“孟先生你拽我腿做什么?哎你撒手,哎您别跪啊!救命!”
  • 锋芒决

    锋芒决

    只见其招,不见其刀!猩红色的双瞳,代表着“忘我杀境”陈锋,从地球穿越到这个世界以后,留下的只是无尽传说传说:他的武魂是一把奇怪的飞刀传说:他的飞刀可以绕弯而行传说:他的身体金刚不坏传说:他创造的,远不止他毁灭的...
  • 次元成巫

    次元成巫

    莫名其妙的拥有十二祖巫之首空间祖巫的能力,行走在各个世界之中,僵尸之体面对海贼世界的武装色,六脉神剑对射满天手里剑,暂时就这样编下去。
  • 武临至尊

    武临至尊

    地球特种兵重生在灵武大陆成为罗家家主的独子。他从小就勤奋修炼,是小有名气的武学天才。然而好景不长,母亲杳无音信,父亲外出探险而丧命,他的二叔取代了罗家家主的位置,而他更悲催的苦修六年无法凝聚灵源成为灵武者!昔日万众瞩目的天才沦落成无人问津的废物!凭借着与生俱来的坚韧毅力,不抛弃,不放弃,一如既往的刻苦修炼,他最终凝聚出‘精神灵源成为特殊的灵武者!这时他才发现,他始终无法凝聚灵源的原因居然是有人在他体内做了手脚,而他的父亲也并没有死去!凭借超级精神灵源,他一路强势崛起,重振天才之名,救父,寻母,一路披荆斩棘,最终登临灵武至尊!
  • 私人行星

    私人行星

    在遥远的仙女座星系里,那里有颗迷人的深蓝色星球——圣女星,秘钥在手,想去就去,想回就回,所有资源尽归所有……圣奴做仆人,精灵做子民,我的女儿国,从人鱼开始。
  • 像第一天那样去工作

    像第一天那样去工作

    本书内容包括:保持第一天的精神面貌、为自己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永葆第一天的工作热情、坚持第一天的责任意识、每天都是新的开始以及创造卓越的自我等。
  • 梦彻心

    梦彻心

    游千梦的别扭,刘南彻的迷茫!差点错过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