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访龙头话带动之三
建一个基地垮一个基地,龙头老大天阳尝尽了苦头。
天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唯一进入国家级的龙头企业,凭着开拓市场的胆识和经营产业的前瞻性,8年前投资8000多万元从国外购进一流的先进设备,建起了国内规模较大的出口蔬菜冷冻干基地,可原料基地的乏力带来了龙头企业喊“饿”,长期“吃不饱”的现象令公司为寻找原料疲于奔命,面对国外一撂撂“订单”而徒唤无可奈何。
龙头老大的困境从以下情况中可见一斑:上好的冷冻干设备、速冷生产线、热风干燥生产线、气调保鲜等设备开机的时候少,搁置的时候多,偌大的生产车间“藏在深闺人未识”。曾几何时,公司在红花岗区、遵义县、绥阳县等地苦心经营的原料基地因技术、跟踪管理、农民意识、政府行为等的不到位而形不成气候。在发展基地这一头,公司交了不少的学费。
后方的基地难建起来,以至于,天阳公司大老远的在省外寻建基地,购买原料,为着企业生存,给沿海的公司“打工”,搞来料加工,然后将产品还给人家,仅收点加工费而已。
眼睁睁看着人家出口赚钱,而自己又拥有那么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经营出口的市场,却成了“无米之炊”。
另一方面,我市天然绿色生态环境产出的原料颇受外商青睐,天阳公司能从国外的市场拿来订单,这是一个潜在的优势所在。据介绍,今年公司仅签订的西兰花干品订单就达1000吨,按1:25的比例,需要25000吨原料。于是,迫切建立原料基地是公司不得不走的路。
去年秋以来,天阳公司在红花岗区巷口镇的中山村、绥阳县洋川镇的南阳村、遵义县新舟镇的红龙村开辟西兰花基地。目前正是收购西兰花的季节,中山、南阳、红龙三个基地,收购进仓的原料总计不过几十吨。据红龙村的菜农反映,他们种的西兰花才二三两一个,因技术不到位产量上不去,与他们签合同的有关部门赔付了钱,才算了事。而同时启动的中山村,每个西兰花重量达六七两,据技术人员介绍,关键在于注重了当地的气候条件,实施了适时移栽,科学施肥和越冬地膜覆盖。
从中山村的启示中,有关科技人员指出,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基地建立,不单是一份订单那么简单,科技投入仍然不可忽视,服务部门的科技人员如何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指导农民种好订单蔬菜,也并非小事。比较之中可鉴别,科技人员如何为经营产业化的企业和农民作好服务发挥作用,值得思考。
面对千家万户的农民,龙头企业的基地建设靠什么来连接和支撑?采访中,我们仍然发现,诚信丢失也是一种危机。天阳公司最近在收菜中与一村的农民发生了不愉快,原因是公司按当初的合同标准论价收购,而一些农民不满意,将好的菜卖向市场,差的菜硬叫公司收购。再则,在与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一些职能部门缺乏换位意识,“岔肠心”多了点。
这样那样的小毛病积郁成疾,面色苍白的躯体自然气喘吁吁,从而导致的后果是龙头老大拖不动产业化的基地,也就拖不动千家万户的农民走向无限风光的大市场。
怎样解决产业化基地建设的难事?业内人士称,一个好汉三个帮,不仅政府要支持,技术力量要支撑,对于农民,要有稳定的价格,要顾及农民的利益。对于企业,要看准市场。
有关专家建议,政府建立一种风险机制,筹备一定的风险资金作保证,农民在生产上因自然或其他原因失败了,作一定的补偿确保其积极性,企业受市场的风险影响,补给企业确保其元气,就在企业到基地的这个环节上,在千家万户的小农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以建立专业协作组织的形式,或发挥大户带动作用与能人带头作用,让企业与基地一环一环的紧扣起来。
万众一心憋足劲,只要政府、企业、农民齐吆喝,产业化的“三套车”则可扬鞭奋蹄,驰向远方。
没有可靠的良性化基地建设,龙头企业的发展无疑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天阳公司的教训中,其启迪至少有三:基地建设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扶持;基地建设需要解决好农民的主动性问题;基地建设需要企业建立好有关技术服务的体系配置。
(原载2003年5月17日《遵义日报》第一版)
积极对接国家政策,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人们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