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县以公路建设为抓手推动新农村建设纪实(三)
三月春光美,湄江水更清。
我们从县城出发,小车在乡村公路上疾驰。青山如黛,小江南的田园风光显得更加生机盎然。沿着一条光洁顺畅的水泥硬化路,不一会就进入有名的茶区核桃坝。
远远地,只见一扇茶叶造型的绿色大门耸立村头,门上金黄色的大字赫然显目:中国西南第一茶叶专业村——核桃坝。进入村里,四周低缓的茶山绿浪扑来,这正是采茶的旺季,远远近近的采茶人如花朵点缀其间,让人心旷神怡。
核桃坝是湄潭县众多茶叶专业村的代表,过去人均茶园1.3亩,人均茶叶年收入3340元。新建、改造的3条总长39公里的硬化水泥公路通村后,核桃坝与邻近的凤凰、东南、金花、德龙4个产茶村连成一片,共同形成了规模更大的茶叶产业带。路连通后,这一带新增茶园6000亩。核桃坝村现在人均拥有茶园上升到1.7亩,年纯收入超过4000元。
“新形成的茶青交易市场因路而生,5个村2万多亩茶园采集的茶青不出半小时就能进入市场交易或进入制茶厂及时加工,保证了茶青的鲜活质量。仅此一项,5个村的农民增收近1000万元。”县里的同志说。
农村公路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公路为依托,各地形成了一个个新的产业带,全县茶园面积迅速扩大,从2002年的4万亩增加到10万亩,茶叶产值近1亿元。我们顺着茶园转,银链般的茶区公路牵着核桃坝的昨天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明天。
顺着公路穿行,不知不觉间我们到了湄江镇的金花村。村里修通公路后引来了外地客商投资办厂、经商,并形成了村里的茶青交易市场,拉动了村里茶青价格上涨。今年,茶农每斤茶青增加收入2元。兴隆至永兴、县城至星联通乡油路连网,这一带茶园猛增,湄潭县又一个较大规模的茶叶产业带正在兴起。
不到一个小时,我们来到北部的复兴镇。顺着一条平坦结实的泥石路,记者随复兴镇党委书记叶大祥走进两路口村,只见村庄里家家户户的养猪圈又长又宽。在村民唐诗登家,记者看到,圈上喂着25头猪,老人说,他家今年一开春就卖了20头。过去,两路口村的村民们卖猪出村,又窄又烂的稀泥路留下猪脚印起串串。而村里在实施了路网改造工程修通村公路、串寨路、连户路后,方便的交通引来客商,村里50头以上的大户发展到200户。据介绍,高山至沙塘通乡油路、抄沙公路、永兴至复兴通乡混凝土路建成后,涌现了兴隆镇红坪村、复兴镇两路口村等畜牧专业村,山区农副产品进一步融入大市场,人流车流货流大增,湄江、兴隆、天城、复兴4个镇乡新增养猪大户2000余户,按平均每户出栏生猪50头,每头产值700元算,年增加畜牧产值7000万元。通过产业路的示范带动,全县发展生猪养殖大户3370户,生猪专业村41个,建立畜牧小区63个,生猪出栏达40万头。
抄乐、石莲、茅坪、新南4个镇乡是湄潭县的主要烤烟产区,也是上海“中华牌”香烟的主要原料基地,抄乐至黄莲坝通乡油路建成并连接黄瓮线、搞核线等通乡油路(混凝土路),这一带优质烟叶基地得到发展,年产优质烟叶10万担。
走进良田万顷的米乡永兴,富饶的景象迎面扑来。永兴至茅坝通村公路打通使得订单下村,收购到田,加快了“中国第一米——茅贡米”的基地扩张,当地农民种优质米的积极性高涨起来,带动了周边地区形成更大的优质米生产基地。茅贡米走进大都市,每斤超市价达5元钱。全县以茅贡米为主的优质米基地从三年前的3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0万亩。
湄潭县风光秀丽,景色旖旎,通乡油路带动了湄潭旅游业的发展。穿越湄潭南部黄家坝、高台、新南、茅坪、石莲五个镇乡的黄瓮公路将湄江、湘江、乌江“三江”流域连接起来,如今,一条条公路使湄江画廊风光、万亩茶海、森林公园、百面水景区得到有效开发,农民在修好公路后纷纷办起了“农家乐”等乡村旅游。茅坪镇交管站的侯军站长激动地告诉记者:黄瓮公路改造后,过去冷冷清清的茅坪镇变得热闹起来,到百面水风景区、天生桥风景区和远一点的江界河大桥旅游和前来考察投资的人就没有断过。
2005年1月,湄潭县又一条重要的县际公路湄潭至正安文家坟公路开工,湄正公路全长98公里,在湄潭境内57.2公里,湄正公路穿越湄潭县黄家坝、鱼泉、洗马、马山、西河和凤冈县正安县的3个镇乡。这条公路北上经206省道抵重庆通长江,南下接黄瓮线经205省道由广西达北海,是黔北一条重要的经济通道,不仅形成湄潭北部重要的优质大米、茶叶、烤烟、药材产业带,还加快了与周边地区之间的物资交流。
抄乐乡党委书记廖景宇告诉记者,前些年由于公路不畅通,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乡财政负债高达100万元,成为省二类贫困乡镇。这几年,在“五通三改三建”中以建设农村公路为突破口,实施了3条25公里的乡道改造及油化、硬化6条30余公里的通村公路建设。围绕公路及时调整产业结构,确立了主攻烤烟、茶叶、畜牧三大产业。仅烤烟产量就从2003年的35万斤上升到2005年的116万斤,为乡财政创收110多万元。茶叶从零做起,两年发展到2000多亩,还引进外地客商投资20万元创办了制茶厂。畜牧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依托抄沙路、抄群路建成了群星、落花屯两个畜牧专业村,乡里还引进一家湖南客商投资60万元开发三层岩矿泉水,现已投产。
“给山村铺平小康路,为农民拓宽致富门。”夜色将晚,一轮明月挂在天空。核桃坝的交易依然火爆,明亮的电灯光下,卖茶青的农民,收茶青的商人来来往往。碰上村民宋怀春正将采摘的茶青交给贩子,10斤茶青他卖了100多元钱。他告诉记者:“采摘茶青后,骑着摩托车半个小时就到了这里,既保证了茶青的质量,又卖上好价钱。清明节的茶青,就更贵呢。”70多岁的老劳模、中共十四大代表、老支书何殿伦精神矍铄:“过去是‘年年五谷丰,就是路不通,有货卖不出,致富一场空’,现在就不一样了,村民们是穿比高档,吃讲营养,住比宽敞,行有车辆。”
“公路建设不仅仅是一项公益事业,更是一种经济投资行为。”县委书记田刚说。在湄潭县科学决策的“路网三原则”中,投资效益原则摆在最前头,公路建设资金的投向紧紧结合县域经济的发展,使每一条公路的修建都以经济发展为依托,有明确的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构想。这是湄潭县提供的理念,也是湄潭县农村公路的特点和成功经验。县长鞠洪说,借助于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的机遇,把公路建设投资与做大茶叶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的通村公路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国道连省道,省道连县道,县道连乡道,乡道连村道,或串联或并联,一个一个闭合圈,条条道路围绕产业转,农民骑着摩托车不仅30分钟可到市场交售茶青,全湄潭县已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90分钟经济圈”,大多数镇乡只需40分钟就到县城,连最北端的西河与最南端的石莲,最多也在90分钟点时间就可抵达县城。
公路通,产业兴,一条公路一片产业。一条条经济路,一条条旅游路,一条条扶贫路如同人的血管,增大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肺活量,它的效应何止是路啊。
(原载2006年3月7日《遵义日报》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