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当,叮当,叮叮当当……夹杂着凝重的汽锤闷响,远远的打铁声从寨子深处传来。这就是凤冈县有名的打铁村——绥阳镇双井村。沿着乡间小径,我们来到了寨子中间的村民李汝祥家。热情的主人一支烟递过来,打开了话闸:双井村人祖祖辈辈打铁,家家户户打铁。200多户人家有近70户以打铁为生。打铁,成了田土不多的双井人主要的经济支柱。
谈话间,李汝祥按捺不住眉宇间的喜悦。循着声音来到他家的打铁房,村民李家兵、李秀明正在打一把锄头。鼓风机呜呜的响,熔铁炉喷吐着红红的火焰。只见李秀明把通红的锄头坯子用钳夹起放在铁桩上,“当”的一声下去,火花飞溅。紧接着,叮,当,叮,当……两个人一上一下很有节奏很有韵味地打起铁来。
过了一会,锄头坯子又置入火焰中锻烧,一阵通红之后,李家兵拎上电闸,锄头转移到汽锤的桩上,沉重的汽锤声如闷牛发狂,轰轰的敲压着,敲压着,短短的十来分钟时间,“千锤百炼”后的锄头坯子越加像模像样了。
轻松愉悦中,李汝祥侃起打铁经:“以前打铁全靠手工操作,风箱也得人工扯。现在不同了,用上了半机械化的汽锤,省力,省时,功效倍增,全村已有6台汽锤,一台成本价要花一两万块钱,一个人可以打,几个人也可以打。以前手工操作,通常两个人,一天忙下来不过20多件农具。现在安逸多喽,汽锤上炉,五六个人一天可打300多件。”喜滋滋的他坦言相告:每天上炉打铁,挣不到50块钱,谁愿干呢。
是的,“一撬二补三打铁”,这话一点不假。说起双井的打铁兴旺,真正得靠李汝祥呢。前些年,小敲小打,赚钱是赚钱,但很费力。近年来,也就是这个李汝祥,走南闯北,去浙江,到四川,找市场,取真经。去前年,嗬,一下子给这个村引进了6台机械化的汽锤,有的单家独买,有的几家合伙。
谈及初衷,李汝祥之妻感受颇深,她说那时硬是把年猪卖了东拼西凑才干起来的。是呵,一台汽锤要花一两万块钱,在农村一时要找那个数真是不容易啊。
但现在好了。去年,一条1公里多长的高压线也进了村子,那是李汝祥花了10多万块钱才架起的。汽锤打铁,要用电,不能不安啰。打了一百多年铁的双井人,他们的产品就是好卖。一来呢,品种多,锄头、铧口、草刀、柴刀、火钳……60个品种;二来呢,花样多,湄潭人喜欢的瓦锄,务川人使的大锄,凤冈人用的二板锄,要什么样打什么样;三呢,质量没得讲的。
双井人就是用他们勤劳的双手打出了名声,打出了富裕。全村一年打铁120多吨,打制农具超过15万件,湄潭、务川、凤冈、遵义、德江,等等,产品流向四面八方供不应求。
据村支部书记陈明禄透露,一年下来,全村打铁打出450万元左右的产值,纯收入达200万元。做得好的人家有七八万呢,哪家没有几个钱存银行信用社?!
种田打铁,双井人忙内忙外,日子越过越舒心。前不久,县长王贵到双井调研,找村民谈心,鼓励村民们大胆地干,扩大生产规模。村民们信心百倍地说,有政府的支持,劲头更足了。据悉,他们年底将再引进七八台汽锤。眼下,栽秧快要结束了,打铁的季节又要来了。离开这美丽的田园风光,打铁声似乎还在耳际鸣响:叮当,叮当,叮叮当当……
(原载2000年6月16日《遵义日报》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