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02000000010

第10章 汉朝兴衰(2)

张骞通西域

“丝绸之路”是汉朝开辟的一条商路。丝绸之路由谁开辟的呢?又是怎样开辟出来的呢?

汉武帝初年,汉朝日趋强盛。于是朝廷便积极策划消除匈奴贵族对北方的威胁。恰在这时,一些投降过来的匈奴说起大月氏(音ròuzhī)国的事,引起汉武帝极大的兴趣。

月氏国是一个有着40万人口的小国,从前住在敦煌和祁连山之间。匈奴冒顿单于统一匈奴各部后,偷袭了月氏国,将月氏王的头砍下来,用人头骨做了一个酒杯。月氏国败了以后,被迫迁到西域。他们恨透了匈奴,与匈奴结为世仇。月氏国的情况,给了汉武帝极大的启发,他想:月氏和匈奴有这样的深仇大恨,我正好可以联合他们,共同攻打匈奴。月氏在匈奴的西边,要是月氏愿同汉朝合作,就等于斩断了匈奴的右臂,胜利便大有把握了。于是汉武帝下了一道诏书,招募精明能干的人出使到西域去联络月氏国。

月氏既然在匈奴的西边,要到月氏必须经过匈奴。所以没人有胆量来承担这一使命。这时宫中郎张骞勇敢的报名应征。张骞,汉中成固(今陕西南部成固县)人,性格坚毅,办事灵活而又信实。他认为打匈奴是为了汉朝的安全,出使月氏是很有意义的事,即使冒点风险,也是应当的。看到张骞报了名,一些勇士也纷纷报名,其中有一个叫堂邑父的匈奴降将。

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正式任命张骞为使者,派堂邑父给他做翻译,堂邑父本是匈奴一个姓堂邑的贵族的奴隶。他又应征了100多人,从陇西(今甘肃省)出发前往西域,队伍随身还携带了大量的行装和礼物。

他们一出陇西,便碰上了许多匈奴人。张骞一行一百多人全成了俘虏。单于不敢杀死使者,便把张骞等人全部软禁起来。那时候,匈奴和汉朝表面上关系还不错,单于为了留住张骞,把一个匈奴女子嫁给了他。不久,张骞有了一个儿子。

张骞一直将汉武帝交给他的出使证明偷偷保存着,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如今被单于放逐到西部,离西域又近了不少路,心里倒暗自高兴。于是他每天专心放羊,等待机会逃走。渐渐地匈奴也不再过问他们。在张骞被俘的第11年,他率领剩下的汉使,终于逃出了匈奴的魔掌,重又踏上寻找月氏国之路。在匈奴生活了11年,张骞已能说一口匈奴话,对匈奴的风情礼节也非常熟悉。因此他们一路行走并没有碰上什么麻烦,匈奴人都视他们为自己人。他们终于走出茫茫草原,进入西域的沙漠地带。他们一连走了几十天,路上尽是沙漠,找不到人家,也找不到食物和水。亏得堂邑父箭法高超,饿急了,就射些飞鸟和野兽来充饥。

最后他们到了一个热闹繁华的城市。这里的人高鼻子,蓝眼睛,满脸胡须,和他们以前见过的人都不一样。他们以为这就是月氏国,可一打听,才知这个国家是大宛。大宛国国王早就听说东南方有一个又大又富庶的汉朝,他们很渴望与大汉朝交往。张骞拿出自己的出使证明,谈了自己的遭遇后,受到他们热烈的欢迎,用上好的酒和牛羊肉招待张骞一行。张骞说明了自己出使西域的任务,希望大宛国王能派人护送他们到月氏国,答应回汉朝后,一定请汉朝皇帝用重礼酬谢。大宛王自然乐意帮助张骞。他派了骑兵和翻译,护送着张骞等人一直到康居,再请康居人护送他们的月氏国去。

几经辗转,张骞他们终于来到一个山国,这山国就是他们找了10年的月氏国。满目望去,树林郁郁葱葱,田里庄稼长势喜人,成群牛羊满山跑。张骞等人被带到月氏王的面前。张骞手执节杖,递上出使证明,对月氏王说:“汉皇帝让我转达他的问候,目前,汉皇帝正在抗击匈奴,皇上派我出使贵国,是希望月氏与汉联手对敌,夹击匈奴。”张骞不知,这时的月氏国的情形与以往已大不相同了。

月氏国自国王被匈奴杀害后,大臣们拥国王的夫人做了王,西迁到大夏国境内,大夏人打不过月氏人,便向月氏人投降,两个国家便合并成一个国家,改名为大月氏国。大月氏所在的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他们的生活十分安乐。生活一安乐,就把报仇雪耻的事情忘了。所以张骞把他的来意说明后,国王不愿再回到几千里之外的故乡去对付匈奴。从此,月氏国王不再谈论匈奴,只是极其热情地款待张骞等人。

在月氏国,张骞与许多前来做生意的别国商人开始交往,与他们建立了很深的友谊。张骞把汉朝的情况也介绍给了西域各国。一年多过去了,张骞决定返回汉朝。他们从匈奴人足迹较少的南山向东行,沿途又走访了不少国家,使得这些国家的君主都十分向往汉朝。可是,当他们走到祁连山脚下时,又一次被匈奴逮捕。他们被软禁了一年。后来单于死了,为争夺王位,匈奴发生内乱,便无暇顾及张骞。于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张骞带着他的匈奴妻儿以及堂邑父逃出了匈奴。

当他们重新回到首都长安时,13年已经过去。去的时候,张骞还是个年轻小伙子,如今却两鬓已经雪霜。而去时的100多人也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了。拜见汉武帝后,张骞谈了月氏国不肯出兵的原因,以及自己两次被俘的经过,还详细谈了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汉武帝听得入了迷。为了表彰张骞的卓越贡献,汉武帝拜他为太中大夫,拜堂邑父为奉使君。

汉武帝得知匈奴正在内乱,便封张骞为校尉帮助大将军卫青制定最佳行动路线和作战方案。按这个方案,卫青果然出师告捷,一举消灭了匈奴的一支主力部队。汉武帝很快将张骞提升为将军,并封了他“博望侯”。

公元前119年,汉朝与匈奴展开一场决战,给予匈奴以毁灭性的打击,最终将匈奴赶到了漠北。通往西域的道路就此通畅。过了两年,张骞建议汉武帝去结交西域的乌孙国。汉武帝派张骞做正使,带领副使和将士300多人,带去许多金银、绸缎和牛羊,再次出使西域。张骞到了乌孙后,将副使分别派往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国,他自己留在乌孙并说明了自己的来意。乌孙王决定先派人去长安。并送给汉武帝几十匹乌孙宝马。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带着乌孙的使者回到长安。乌孙使者亲眼看到了汉朝的繁华和人民的友善,回去后便对乌孙王详实地作了汇报。乌孙王很高兴,决定跟汉朝建立友好关系,并且娶了汉朝公主。

张骞从乌孙回来的第二年便病死了。这一年,派到大宛等国去的副使陆续带着各国的使者回到长安。这些国家和乌孙一样都和汉朝建立了友好关系。张骞和他的随从几次出使西域,到过36个国家,对于沟通西域和汉朝的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此以后,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石榴和大蒜等陆续传入汉朝;汉族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打井和炼铁的方法,也传到了西域;西域的音乐舞蹈和乐器传到汉朝,汉族生产的丝绸等也带进西域,并由西域进一步传到欧洲和世界各国。后来,人们习惯把张骞开通的汉朝到西域的道路称为“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为的是军事目的,但预期的目的没完成,却为汉朝展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汉朝的威名也远播四海。

苏武牧羊

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率兵打败匈奴,使其退到大沙漠以北。有时候匈奴派使者到汉朝来访问,为了表示友好,汉朝也派使者去回访,还送一些中原地方的土特产。可是匈奴单于很不讲信用,经常扣留汉朝派去的使者。汉朝为了报复,也扣留匈奴派来的使者。日子一久,双方互相扣留使者的事就有十多起了。这时,西域已经安定,汉武帝便打算给匈奴一点颜色看看。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匈奴放了被他们扣留的汉朝使者路充国,跑充国随同匈奴的使者回到了长安。汉武帝立即召见了他,问明情况。路充国陈奏说:“现在匈奴由且继单于,他十分怕汉朝派兵打他,自称:‘我乃儿子,怎么敢对抗汉朝,汉天子是我丈人呢!’并且把原先扣留的汉使全部释放送回,奉书求和。”

汉武帝听了路充国的报告,又招来匈奴使者,让其呈上来书,展阅一番后,觉得匈奴单于且果然还懂道理,决定与匈奴友好相处。就派中郎将苏武为正使、副中郎将张胜为副使,带着助手常惠和一百多名士兵,以及许多金银绸缎等礼物,护送以前扣留下来的全部匈奴使者,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把匈奴使者交还给了单于,并且送上礼物。匈奴单于见到汉朝送来那么多礼物,反而骄横起来。苏武为了维护双方的友好,尽量耐着性子跟单于打交道,准备完成任务后,好快点返回汉朝。

正在苏武准备回汉朝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原来,早在苏武出使匈奴之前,汉朝使者卫律投降了匈奴,并且死心塌地地为单于出谋划策。卫律的部下有个叫虞常的人,是个忠于汉朝的血性汉子。苏武出使匈奴,虞常高兴极了。他本来认识苏武的副使张胜,就暗地和张胜商量说:“卫律这个卖国贼,干尽了坏事。我决定暗地里除掉他。”张胜很赞成虞常的打算,并资助了他一些财物。但计谋被泄露,虞常被单于逮捕,交给卫律审问。

事情发生后,张胜只好把虞常跟他合计的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已经到了这般地步,你才告诉我,看来我也要受牵连了。我是汉朝使者,如果上公堂受审,等于我们汉朝受了侮辱,还不如趁早自杀为好。”说着,就拔出刀来要自杀。张胜和随员常惠眼快,夺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劝住了。

卫律审问,虞常受尽了种种刑罚,只承认跟张胜是朋友,说过话,拼死也不承认跟他同谋。

第二天,卫律又提审虞常和张胜,叫苏武去旁听。在审问的过程中,卫律当场把虞常杀死,以此来威胁苏武。张胜害怕了,跪下投降,并承认了与虞常同谋。于是,卫律劝苏武投降,他举着宝剑对苏武说:“你不投降,我就杀了你!”苏武面不改色地迎上去说:“你胆敢杀了我,汉朝定会发兵荡平匈奴,你会死无葬身之地。”卫律看苏武那样镇定,知道用武吓不倒他,只好向单于报告。单于听说苏武这样坚定,就更希望他投降,便让卫律去劝苏武投降。

苏武听卫律让他投降匈奴,怒气冲冲地说:“卫律你这个无耻之徒。你是汉人的儿子,做了汉朝的臣下。你厚颜无耻的做了汉奸,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面来同我说话。”

卫律碰了一鼻子灰,只好向单于报告。单于便把苏武下了地窖,不给他饮食,想用长期折磨的办法,逼他屈服。这时候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一把雪止渴;饿了,就扯一些皮带、羊皮片什么的啃着充饥。

过了几天,单于见折磨他也没用,只好把了放出来,说要封他为王,苏武说什么也不答应。单于只好又把他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边去放羊,还说:“等公羊生了小羊,就放你回去。”公羊怎么能生小羊?这么说无非是想把苏武长期监禁罢了。

苏武到了北海边,身旁什么人都没有,和他作伴的只有那一群公羊和那根代表汉朝的旌节。苏武拿着那根旌节从不离手,连晚上睡觉也搂在怀里,他总想着有一天,拿着旌节回到自己的国家。

北海终年白雪皑皑,荒原千里,人迹罕见。为了生存下去,回汉复明,苏武经常取野鼠洞里的草籽来充饥。岁月悠悠,北海的风雪染白了他的须发,冻饿练就了他铮铮硬骨,苏武在北海一呆就是十九个年头。

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匈奴又跟汉朝进行和议。这时昭帝年纪还小,大臣霍光掌握着朝中大权,他对匈奴使者提出要求说要放回苏武等匈奴扣押的汉朝使者。可是,匈奴人却骗汉朝大臣说苏武已死了。与苏武一同出使的副使常慧被单于流放到别处,现在也活着,他收买了匈奴兵,得到了与汉使见面的机会。常惠告诉使者苏武还活着,并出了一个主意,让汉使救苏武。

第二天,使者去见单于,提出放苏武回朝的要求。单于说:“我早说过,苏武已经死了。”使者脸色一沉道:“你们说想和汉朝和好,我看你们根本无诚意。苏武根本就没有死。有一天,我们皇上在上林苑里射猎,射下一只大雁,那大雁脚上系有一封信,说苏武就在北海牧羊。”单于听使者这么一说,不觉大惊。只好承认苏武还活着,并派人将苏武从北海接回。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的春天,苏武、常惠等9人才回到久别的首都长安。苏武出使的时候,是个40岁左右的壮年汉子,他在匈奴度过了19年异常艰苦的岁月,回来已经是个须发全白的老年人了。他坚强不屈,不怕磨难,永不失节的非凡事迹,轰动了朝野上下,不论是做官的,还是普通老百姓,一提起苏武的名字,没有一个不钦佩的。

司马迁写《史记》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他著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历史著作。《史记》被后人誊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字子长,生活在西汉景帝、武帝时期。他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史官的家庭,父亲司马谈是个很有学问的人,担任着掌管天文、历法和历史文献的太史令。司马迁的少年时代是在他的家乡——今陕西省韩城县度过的。10岁时他跟当时著名的古文经学家孔安国学过用古文字(大篆)写的先秦典籍,已能诵古文,还在儒学大师董仲舒门下学过用当时的文字(隶书)写的《公羊春秋》。

20岁那年,司马迁离开了家乡,到各地考察游历:曾到过会稽(今绍兴),访问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萧何、曹参、樊哙的故乡;到过薜,访问孟尝君的封地;到过邹鲁,访问过孔子的故乡。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

他沿途搜集的许多资料,补充了史书记载的不足,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故事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

他的父亲司马谈在京城做太史令,他也因此到了长安,做了郎中。公元前111年,武帝平定西南夷,派遣司马迁到今川南、贵、滇一带视察,这又一次的大游历,为他提供了了解西南地区风土人情,搜集遗闻旧事,考察山川地理的大好机会。

就在这次出使归来,司马迁见到了垂危的父亲。父亲在弥留之际,拉着他的手,语重心长地说:“我家祖先在周代就当太史,我死了以后,你一定成为太史,身为太史,别忘了我所说的著作啊!”原来,司马谈过去曾说过:周公死后500年有了孔子,孔子死后到现在又是500年了,应该有人继承孔子,做一番著述事业。身为史官的司马谈,立志继孔子《春秋》之后修一部通史。现在,司马迁在父亲病榻前,泪如泉涌,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但父亲死后,司马迁没有能立即开始写作。主要忙于巡祭、封禅,跟从汉武帝先后到过泰山、长城内外诸多名山大川。到公元前108年,他做了太史令,得以充分利用朝廷收藏的图书和档案资料。在公元前104年,他正式开始了著述《史记》的浩繁工作。这时他已步入中年了。

为了尽早完成这部史书,他夜以继日地忘我写作,几乎断绝了一切往来应酬。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以全部身心投入《史记》著述时,一场大祸从天而降,这就是“李陵事件”。李陵,是号称“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力大过人,善骑射。在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兵伐匈奴时,李陵自请独当一面,迎击匈奴,他长驱直入,不料恰好遇上匈奴大军,他与部下虽奋勇战斗,但因寡不敌众,矢尽粮绝,援兵不到,终于战败被俘,投降了匈奴。消息传到朝廷,那些平日交口赞誉李陵的朝臣一反常态,纷纷落井下石。

司马迁深感不平,他与李陵虽无深交,但对李陵的为人一向敬佩,因而仗义直言,陈述李陵平时为人和这次孤军奋战的功劳,认为不应该过分责备李陵。结果汉武帝勃然大怒,他觉得司马迁赞扬李陵,就是贬低另一个同时出征的将军李广利。而李广利正是武帝极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因此,他把司马迁关进了监狱,并且判了死刑。此时,是司马迁正式开始写作《史记》的第六个年头。

按照汉朝法令,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种办法是用50万钱赎罪。司马迁官小禄薄,无论如何也拿不出这笔钱来。另一种办法是“减刑一等”,受宫刑。而宫刑在当时刑罚中是最残忍、最耻辱的一种。它不仅对人体是残酷的摧残,对人格也是极大的侮辱。面对这种现实,司马迁悲痛欲绝,想一死了之。

此时此刻,他想到了《史记》的创作。这样一死,谁又来完成《史记》呢?他又想起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便更不会忘记自己撰写《史记》的宏伟理想,他要以孔子作《春秋》为榜样,用自己的著述,辩善恶是非,以有益于天下。于是,他决计接受宫刑。司马迁受宫刑之后,精神受到很大打击,在极度痛苦中,又曾想到过自杀。但痛定思痛,撰写《史记》的崇高理想鼓舞着他,为完成尚未著成的《史记》,他决心顽强地活下来。

出狱后,他做了中书令,中书令就是为皇帝掌管文书、起草诏令的官。他之所以接受这个卑微的职务,也仍是为了不离开他所需要的皇家图书馆里的图书资料,为了继续完成他的伟大著作。就这样,他又忍辱发愤地度过了8年。到公元前91年,当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历史巨著时,已经是年近花甲的老人了。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到正式写成,他一共花费了18年的时间。如果从他年轻时的游历算起,《史记》一书是他几乎用尽了毕生精力,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极大痛苦而完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司马迁以他杰出的才华和惊人的毅力,在广泛占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认真考辨,融会贯通,写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而把历史学推进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在中国史学史上树立了一块不朽的丰碑。司马迁和他的《史记》一起,将永垂青史,光照千秋。

霍光辅佐昭帝

汉武帝通西域,击败匈奴,保卫边疆安全,做出了令人称道的贡献。但是他生活奢侈,喜欢讲排场,连年大兴土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国库中文帝、景帝时候积累起来的钱财,这时已所剩无几了。

为了补充国库收入,他重用残酷的官吏,加税加捐,甚至让有钱的人可以出钱买爵位,卖官职。这些人做了官,拼命搜刮老百姓,再加上水灾旱灾,搞得百姓日子很艰难,各地方有大批农民起来反抗官府。

汉武帝在位的最后几年,才决心停止用兵,并且提倡改良农具,改进耕种技术。他还亲自下地,做个耕种的样子,吩咐全国官吏鼓励农民增加生产。这样,国内才逐渐稳定下来。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得病死了。即位的汉昭帝年纪才八岁。按照汉武帝死前的嘱咐,由大将军霍光来辅助他。

霍光字子孟,是前骠骑将军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由哥哥带到长安后,先做郎官,逐步升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他为人沉着精细,公正无私,把国家大事管理得井井有条。霍光掌握了朝廷大权后,帮助汉昭帝继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税收,减少劳役,把国家大事管理得很好。

朝廷中有几个大臣却把霍光看作眼中钉,想把他除去。左将军上官桀想把他六岁的孙女,嫁给汉昭帝做皇后,霍光没有同意。后来,上官桀靠汉昭帝的姐姐盖长公主的帮助,让孙女当上了皇后。上官桀和他的儿子上官安想封盖长公主的一个身边人做侯,霍光无论如何也不同意。

上官桀父子、盖长公主都把霍光看作眼中钉,他们勾结了燕王刘旦,想方设法要陷害霍光。汉昭帝十四岁那年,有一次,霍光检阅羽林军(皇帝的禁卫军),并把一名校尉调到他的大将军府里。上官桀他们就抓住这两件事,假造了一封燕王的奏章,派一个心腹冒充燕王的使者,送给汉昭帝。

那封信上大意说:大将军霍光检阅羽林军的时候,坐的车马跟皇上坐的一样。他还自作主张调用校尉。这里面一定有阴谋。我愿意离开自己的封地,回到京城来保卫皇上,免得坏人作乱。汉昭帝接到那份奏章,看了又看,把它搁在一边。

第二天霍光要进宫朝见,听到燕王刘旦上书告发他的消息,吓得他不敢进宫。

汉昭帝吩咐内侍召霍光进来。霍光一进去,就脱下帽子,伏在地上请罪。汉昭帝说:“大将军尽管戴好帽子,我知道有人存心陷害你。”

霍光磕了个头说:“陛下是怎么知道的?”

汉昭帝说:“这不是很清楚吗?大将军检阅羽林军是在长安附近,调用校尉还是最近的事,一共不到十天。燕王远在北方,怎么能知道这些事?就算知道了,马上写奏章送来,还来不及赶到这儿。再说,大将军如果真的要叛乱,也用不着靠调一个校尉。这明明是有人想陷害大将军,燕王的奏章是假造的。”霍光和别的大臣听了,没有一个不佩服少年的汉昭帝的聪明。

汉昭帝把脸一沉,对大臣们说:“你们得把那个送假奏章的人抓来查问。”

上官桀怕昭帝追查得紧,他们的阴谋要露陷,对汉昭帝说:“这种小事情,陛下就不必再追究了。”

从这时候起,汉昭帝就对上官桀这些陷害忠良的人开始怀疑起来。

可是,上官桀等并不就此罢休,他们偷偷地商量好,由盖长公主出面,请霍光喝酒。他们布置好埋伏,准备在霍光赴宴的时候刺死他,又派人通知燕王刘旦,叫他到京师来。

上官桀还打算在杀了霍光之后再废去昭帝,由他自己来做皇帝,没想到有人早把这个秘密泄露了出去,让霍光知道了。

霍光连忙报告汉昭帝。汉昭帝命令丞相田千秋火速发兵,把上官桀等人全部逮起来处死。这样一来,国家安全多了。

汉昭帝是个不错的皇帝,他才二十一岁就得病死去,没有孩子。霍光听了别人的意见,把汉武帝的一个孙子、昌邑王刘贺立为皇帝。刘贺原是个浪荡子,他从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带来了二百多个亲信,天天跟他们一起吃喝玩乐,即位才二十七天,就做了1127件不该做的事,把皇宫闹得乌烟瘴气。像这样的人无法让他再继续做皇帝。因此霍光和大臣们一商量,联名上书,请皇太后下诏,把刘贺废了,另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就是汉宣帝。

汉宣帝即位的时候也只有18岁,霍光又辅佐他六七年,教他怎样做一个好皇帝。汉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霍光患病去世。汉宣帝和皇太后亲自为霍光主持葬礼,用十分隆重的礼仪把他安葬在汉武帝的陵墓旁边。

王昭君出塞

秦末汉初,居住在我国北方的匈奴族,拥有骑兵三四十万人,成为西汉王朝北部的重大威胁,由于当时汉朝的社会经济有待复兴,国力空虚,内部统治还不够巩固,无力与匈奴进行大规模战争,于是刘邦在公元前199年,采纳了刘敬提出的与匈奴“和亲”的建议,决定以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每年送去酒、肉、粮食等物,并且与匈奴单于结为兄弟。

西汉初期的这种“和亲”政策,是在当时的形势下,由西汉统治者迫不得已施行的。尽管如此,这种“和亲”政策,却带来了相对和平的局面,匈奴不再或极少侵犯西汉边境,两族人民开始了友好往来。

随着西汉初年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汉朝的国力逐渐强盛起来。到汉武帝时,便放弃了对匈奴单于退让的“和亲”政策,向匈奴贵族展开了大规模的反击战争,从此西汉和匈奴断绝“和亲”80多年。匈奴在汉朝军队的连续打击下,势力衰落下去,再也没有向汉朝发动进攻的力量了。于是汉朝政府与匈奴贵族之间的战争渐渐平息下去,又重新恢复了两族间的“和亲”。

汉宣帝在位的时候,汉朝又强盛了一个时期。汉宣帝五风元年(公元前57年),匈奴内部发生了五个单于争统治权的斗争,争来争去,形成郅支单于和呼韩邪单于南北对峙的局面。最后,郅支单于打败了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带兵南移,投降了汉朝。

甘露三年(公元前61年)呼韩邪单于到长安朝见汉宣帝,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朝见的单于,汉宣帝像对侍贵宾一样招待他,亲自到长安城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

呼韩邪在长安住了一个月,回去的时候,汉宣帝派长乐卫尉董忠、车骑都尉韩昌等,带领1.6万名骑兵护送他回国。还派人先后送去了3.4万斛粮食接济匈奴人。

汉宣帝死了以后,他的儿子元帝即位。没几年,匈奴郅支单于侵略西域各国,还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汉朝联合西域各国,打下了郅支城,杀了郅支单于。

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稳定了。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呼韩邪单于又一次到长安来。他为了表示要和汉朝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请求汉元帝答应他跟汉朝结亲。汉元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以前,汉朝与匈奴和亲,都得选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次,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代替公主。他吩咐太监到后宫传话:“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对待。”

后宫的宫女都是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皇宫,就好像飞鸟被关进了笼子,失去了自由。都盼望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可是现在要远出塞外,嫁到匈奴去,那里天寒地冻,语言不通,生活习惯大不一样,因此,她们又都犹豫起来,不愿意报名应选。

有个叫王嫱的宫女,出身于小康家庭,幼年念过几年书,学名叫做昭君。她刚被选入宫中不久,还没见过皇帝。听说匈奴要与汉朝和亲,觉得这是关系到匈奴和汉朝友好的大事,便报名应征到匈奴去。经办这件事情的官员,禀明了元帝。元帝吩咐为王昭君准备嫁妆,并且找了匈奴女人,给王昭君讲解匈奴的生活习惯,教她学习匈奴语言,演奏琵琶、胡琴等西域地方乐器。王昭君聪明勤学,没有多久,就都学会了。

到了结婚那天,新郎呼韩邪单于按照汉朝的风俗习惯,亲自来长安迎娶新娘王昭君。新郎新娘拜见了汉元帝。汉元帝赏赐他们许多财物,并设宴为他们送行。新郎新娘离开长安去匈奴的时候,文武百官一直送到十里长亭。王昭君抱着琵琶,骑在马上,内心交织着欢乐和忧愁的情绪出发了。王昭君在马上思索了一阵,很快地就把自己这种矛盾的心情谱成了一首曲子,一边走着一边弹奏起来,人们把这首曲子称为《昭君怨》。其实,这首曲子的内容并不完全是忧愁怨恨的情绪。后来有人把王昭君叫做汉明妃,《昭君怨》就又被人叫做《明妃曲》。

王昭君出塞到了匈奴,帮助呼韩邪发展匈奴的生产事业,改革了一些牧民的风俗习惯。从王昭君到匈奴时候起,匈奴人学会了使用从汉朝输入的农业生产工具,逐步发展了农业生产,基本上解决了粮食的自给。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畜牧业更加发达,出现了人畜两旺的繁荣景象。

王昭君是匈奴单于的妻子,地位与汉朝的皇后差不多,出塞以后,便不能轻易回到汉朝。可是王昭君非常热爱和思念自己的父母之邦。经常派人送信回来,有时还叫单于派使者送些匈奴的土特产奉献给汉朝皇帝。汉朝皇帝也回赠一些金银珠宝和绸缎。

王昭君年老的时候立下遗嘱,要求在她死后安葬在归化(今内蒙古自治区********市)郊外,坟墓要坐北朝南,让她能够遥望自己的父母之邦。她去世以后,她的子女们在归化郊外选了一块向阳的水草丰茂的小坡地,为她修建了坟墓。沙漠地区寒冷干燥,大多数地方只在夏季很短的一段时间才长青草。可是,据说昭君墓得天独厚,墓上的草生长期特别长,一年大部分时间都是青葱葱的。因此,后人就把昭君墓称为“青冢”。

王昭君为了汉族和匈奴族的友好,自愿远嫁匈奴。从此以后,匈奴和汉朝长期和睦相处,60多年没打仗,昭君为祖国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做出了贡献。她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受到后人的称赞。

王莽篡汉改制

王昭君出塞的那一年,汉元帝得重病去世了,他活了42岁。

汉元帝去世后,他的儿子刘骜即位,史称汉成帝。汉成帝是个荒淫的皇帝,即位以后朝廷的大权逐渐落在外戚手里。成帝的母亲、皇太后王政君有8个兄弟,除一个兄弟王曼早年死去外,其他7个都被封为侯。其中最大的王凤还被封为大将军。

王凤掌了大权,他的几个兄弟、侄儿都十分骄横奢侈。只有他的侄儿王莽,没有那种骄奢的习气,读书也很尽力,把四书五经读得个滚瓜烂熟。他像平常的读书人一样,做事谨慎小心,生活也比较节俭。人们都说王家子弟数王莽最好。

对于担任大司马大将军的大伯王凤,王莽像孝敬自己的父亲那样孝敬他。王凤病重的时候,王莽亲尝汤药,端屎端尿,不嫌脏,不怕累。王凤被王莽的这种行为感动了,临死以前,他向皇太后和汉成帝推荐王莽。这样,王莽才被任命为黄门郎,接着被提拔为射声校尉。

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由于叔叔王商的推荐,王莽拜为新都侯、光禄大夫。又过几年,他的叔叔、大司马骠骑将军王根年老退休,王莽就代替他做了大司马,掌握了朝政大权。

王莽是王家的第五个大司马,前四个都是他的伯伯叔叔。为了使自己的名声能够超过他的前辈,王莽恭谨勤劳,不知疲倦地工作。他还很注意招揽人才,有许多读书人慕名而来投奔他,不论地方远近,出身贵贱,他都一概收用,委以官职。为了收服人心,他把从自己封邑里收来的钱和粮,都拿出来赠送给宾客,而自己家里却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这样,王莽舍己为人、克己奉公、勤俭朴素的名声就传开了。

汉成帝死后,不出10年,换了两个皇帝——哀帝和平帝。汉平帝即位的时候,年纪才9岁,王政君以太皇太后身份临朝,王莽为大司马,总揽朝政。

这时的皇室中,仅还有成帝、哀帝的外戚,以及王莽自己的一个叔叔王立,能够与王莽相争权。为防止他们对王莽的权力构成的潜在威胁变成现实,王莽通过逼他们自杀等各种方法,把他们一个个清除或挤走了。然后,王莽又在朝廷中安插自己的亲信,让他们做了大官。王莽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平帝做皇后,这样,他又多了“国丈”这一身分,地位更加显赫了。

公元2年,中原发生了旱灾和蝗灾。由于多少年来,贵族、豪强不断兼并土地,剥削农民,逢到灾荒,老百姓没法活下去,都骚动起来。为了缓和老百姓对朝廷和官吏的愤恨,王莽建议公家节约粮食和布帛。他自己先拿出100万钱,30顷地,当作救济灾民的费用。他这样一起头,有些贵族、大臣也只好拿出一些土地和钱来。王莽也因此而获得了很好的名声。

太皇太后把新野的2万多顷地赏给王莽,他推辞了。然后,王莽就派8个心腹大臣到各地方去宣扬王莽怎么怎么虚心,怎样怎样谦让。当时,中小地主都恨透了兼并土地的豪强,一听王莽连封给他的土地都不要,就觉得他是个了不起的好人。王莽越是不肯受封,越是有人要求太皇太后封他。有人还收集了各种各样的文字歌颂王莽。王莽的威望就越来越高了。

王莽的地位一天天提高,汉平帝也一年年长大了,他已经长到14岁了,多少懂得了一些事情。汉平帝看出王莽的野心不小,内心又是害怕,又是怨恨。

王莽也渐渐感到逐渐成年的平帝可能对自己的权力扩张构成不利,因此一直也在寻找机会杀害平帝。

有一天,大臣们给汉平帝祝寿。王莽亲自献上一杯毒酒。汉平帝没有怀疑,接过来喝了……第二天,宫里传出话来,说汉平帝得了重病,没有几天就死了。王莽还当众使劲痛哭了一场。

汉平帝死的时候才14岁,当然没有儿子。王莽从刘家的宗室里找了一个两岁的幼儿为皇太子,叫做孺子婴。王莽自称“假皇帝”(“假”是代理的意思)。有些文武官员想做开国元勋,迎合王莽的心意,劝王莽即位做皇帝。一直以推让出名的王莽这会儿也不再推让了。于是,王莽向太皇太后去讨汉朝皇帝的玉玺。太皇太后这才大吃一惊,不肯把玉玺交出来。后来被逼得没法子,只好气愤地把玉玺扔在地上。

公元8年,王莽正式即位称皇帝。改国号叫“新”,王莽自称“新皇帝”,都城仍在长安。这样,从汉高祖称帝开始的西汉王朝,统治了210年,到这时就结束了。

王莽做了皇帝以后,为了显示他的威德,也为了巩固统治,解决西汉末年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矛盾,实行了一系列制度上的变革,这在历史上叫做“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最突出的一件事就是改变土地制度。他规定全国的土地都不允许自由买卖,而由政府按人口重新分配。这实际上是把奴隶社会时期的井田制重新又搬了回来。在奴隶制社会里实行井田制,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但当时已是封建社会,如果还要实行井田制,就会限制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从而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结果,土地制度变革实施不到3年,就被王莽无奈地下令取消,土地自由买卖可照旧进行。

王莽还推行了几次货币制度变革,结果也是改来改去,甚至于把古代一度用作交易媒介的贝壳也规定作为货币使用,逼着老百姓兑换来兑换去,造成了极大的混乱。最后,钱越改越小,无形中老百姓手中的钱都被搜刮光了。商人也都不敢做买卖了。

王莽还施行了其他一些制度变革,可是到头来除了扰民以外,什么也行不通,结果更加激化了社会矛盾。王莽为了转移人民的视线,就派兵去征伐匈奴、高丽、西南夷和西域,这就又引起了各部族的反对。同时,浩大的军费开支又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

在王莽这些倒行逆施的反动统治下,人民生活十分痛苦。当时全国各地又普遍发生了旱灾和蝗灾。在北方由于闹饥荒,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在南方人们成群结队到沼泽地里去挖野菜来充饥。关中地方四处流亡的几十万饥民,因为得不到救济,饿死的占十分之七八。王莽又加重捐税,纵容残酷的官吏,对老百姓加重刑罚。这样,社会矛盾就进一步激化了。

绿林赤眉起义

王莽的残酷压榨,加上一连串的天灾,逼得农民走投无路,纷纷起义。东方和南方都有大批的农民起来反抗官兵。

公元17年,南方荆州闹饥荒,老百姓不得不到沼泽地区挖野荸荠充饥。人多野荸荠少,引起了争夺。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有两个有名望的人,一个叫王匡,一个叫王凤,出来给农民调解说:“我们如今这样的惨状,都是地主恶霸和王莽政权的罪恶,大家何不联合起来,与他们打呢?”这话启发了大家,受到农民的拥护。大家就公推他们当首领。

王匡、王凤就把这批饥民组织起来起义,一下子就聚集了数百人,还有不少逃亡的犯人也来投奔他们。

王匡他们占领了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作为根据地,攻占附近的乡村。不到几个月工夫,这支起义军发展到七八千人。

在王莽地皇二年(公元21年),王莽派了两万官兵去围剿绿林军,结果被绿林军打得大败而逃。绿林军趁势攻下了几座县城,打开监狱,放出囚犯;把官家粮仓里的粮食,一部分分给当地穷人,大部分搬到绿林山。投奔绿林山的穷人越来越多,起义军增加到五万多人。

第二年,正当起义军迅速发展的时候,绿林山上不幸发生了疫病,五万人差不多死了一半。还有一半只好离开绿林山,后来分作三路人马——新市兵、平林(在今湖北随县东北)兵和下江(长江在湖北西部以下叫下江)兵。这三路人马各自占领一块地盘,队伍又强大起来了。

当南方的绿林军在荆州一带打击官兵的时候,东方的起义军也壮大起来。琅琊海曲(今山东日照县)有个姓吕的老大娘,儿子是县里的一个公差,因为没肯依县官的命令毒打没钱付税的穷人,被县官杀害了。这一来激起了公愤。有上百个穷苦农民起来替吕母的儿子报仇,杀了县官,跟着吕母逃到黄海,一有机会就上岸打官兵。起义军迅速扩大到1万多人。这次起义历史上称吕母起义。

这时候,另一个起义领袖樊崇带领几百个人占领了泰山。吕母死后,她手下的人投奔樊崇起军。不到一年工夫,就发展到一万多人,他们在青州和徐州之间来往打击官府、地主。

樊崇的起义军保持着穷苦农民的淳朴作风,很讲纪律,规定谁杀死老百姓就要被处死,谁伤害老百姓就要受罚。所以,百姓能拥护他们。

公元22年,王莽派太师王匡(和绿林军中的王匡是两个人)和将军廉丹率领十万大军去镇压樊崇起义军。樊崇作好准备,跟官兵大战。为了避免起义兵士跟王莽的兵士混杂,樊崇叫他的部下都在自己的眉毛上涂上红颜色,作为识别的记号。这样,樊崇的起义军得了一个别名,叫“赤眉军”。

王莽的军队和赤眉军打了一仗。结果,官兵打了败仗,逃散了一大半。太师王匡的大腿被樊崇扎了一枪,逃了回去;将军廉丹在乱军之中被杀了。赤眉军越打越强,发展到了十多万人。

绿林、赤眉两支起义大军分别在南方和东方打败王莽军的消息一传开,别的地方的农民也都活跃起来。黄河两岸的大平原上大大小小起义军有几十路。有一批没落的贵族和地主、豪强也乘机起兵,反对王莽。

南阳郡舂陵(今湖南宁远北)乡的豪强刘縯(音yǐn)、刘秀兄弟两人,因为王莽废除汉朝宗室的封号,不许刘姓人做官,心里怨恨,发动族人和宾客七八千人在舂陵乡起兵。他们和绿林军三路人马联合起来,接连打败了几名王莽的大将,声势逐渐强大起来了。

绿林军的几支队伍缺乏统一的指挥。将士们认为人马多了,必须有个首领,才能统一号令。一些贵族地主出身的将军,利用当时有些人的正统观念,认为一定要找一个姓刘的人当首领,才能符合人心。绿林军里姓刘的人很多,该推谁做首领呢?舂陵兵想推刘縯,可是新市和平林兵的将领怕刘縯势力太大,一定要立一个破落的贵族刘玄做皇帝。刘縯又提出等消灭了王莽、收服赤眉军以后,再立皇帝,也遭到反对。刘縯觉得自己力量不够,也只好同意了。

公元23年,绿林军各路将士就正式立刘玄做皇帝,恢复汉朝国号,年号“更始”,所以刘玄又称更始帝。更始帝拜王匡、王凤为上公,刘縯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其他将领也各有各的封号。从那时候起,绿林军又称为汉军。

王莽见农民起义军已经成为燎原之势,他在忐忑不安中准备和汉军决一死战。

昆阳大战

更始帝刘玄即位后,派王凤、王常、刘秀进攻昆阳(今河南叶县)。他们很快地打下昆阳,接着又打下了临近的郾城(今河南郾城县)和定陵(今河南舞阳县)。

王莽听到起义军立刘玄为皇帝,已经忐忑不安,如今连失了几座城池,更是又急又怕,立即派大将王寻、王邑率领兵43万人,从洛阳出发,直奔昆阳。

为了虚张声势,王莽军物色了一个巨人,名叫巨毋霸,巨毋霸长得个子特别高,身子又像牛那样粗大。他还有一个本领,就是能够驯养老虎、豹、犀牛、大象。王莽派他为校尉,让他带了一批猛兽上阵助威。

驻守在昆阳的汉军只有八九千人。有的将领在昆阳城上望见王莽的军队人马众多,怕对付不了,主张放弃昆阳,回到原来的据点去。刘秀没有这样想,他对大家说:“现在我们兵马和粮草都缺少,全靠大家同心协力打击敌人;如果大家散伙,昆阳一失守,汉军各部也被消灭。”

众位将领觉得刘秀说得有道理,但是又觉得王莽军兵力强大,死守在昆阳也不是个办法。商量的结果,就决定由王凤、王常留守昆阳,派刘秀带一支人马突围出去,到定陵和郾城去调救兵。

这天晚上,刘秀带着十二个勇士,骑着快马,趁黑夜冲杀出昆阳城南门。王莽军防备不足,他们冲出了重围。

昆阳城虽然不大,但是挺坚固。王莽军凭着人多武器精,认为攻下昆阳不在话下。他们制造一座座十多丈的楼车,在楼车上不断地向城里射箭,箭像雨点一样向城里射来。城里的人到井边打水,也不得不背着门板挡箭。王莽军又用橦(chōn)车撞城,还挖掘地道想打进城里去。但是昆阳城里的汉军,防守得也很严密,城始终没被王莽军攻破。

刘秀到了定陵,想把定陵和郾城的人马全部调到昆阳去。但是有些汉军将领贪图财产,不愿意离开这两座城。刘秀劝他们说:“现在咱们到昆阳去,把所有的人马集中起来。打败了敌人,可以成大事,立大功。要是死守在这里,敌人打来了,咱们打了败仗,连性命都保不住,还谈得上财物吗?”将领们被刘秀说服了,才带着所有人马跟着刘秀上昆阳来。

刘秀亲自带着步兵、骑兵一千多人组织一支先锋部队,赶到昆阳,他们在离王莽军四五里的地方摆开了阵势。王寻、王邑一瞧汉军人少,只派了几千兵士对付。刘秀趁敌军还没有站稳阵脚,先发制人,亲自指挥先锋部队冲杀过去,一连杀了几十个敌人。汉军前来救援的大队人马赶到,见刘秀的先锋部队打得勇猛,也鼓起了勇气,几路人马一齐赶杀过去,王寻、王邑被迫后退。汉兵乘胜猛击,越战越勇。

刘秀带着三千名敢死队,向王莽军的中坚部队冲杀过去。王寻一看汉军人少,不放在眼里。他亲自带着一万人马跟刘秀交战。但是一万人还真打不过刘秀的敢死队。打了一阵,王寻的军队开始乱了起来。汉兵越打越有劲儿,大家看准王寻,围上去乱砍乱杀,结果了王寻的性命。

昆阳城里的汉军王凤、王常,一见外面的援军打了胜仗,就打开城门冲了出去,两下夹攻,喊杀的声音震天动地。王莽军一听主将被杀,全都慌了神,乱奔乱逃,自相践踏,沿路一百多里,丢下大批王莽军的尸首。

这时候,天空突然暗了下来,响起了一声大霹雳,接着狂风呼啸,大雨像倾盆一样地直倒下来。巨毋霸带来助威的猛兽,也吓得直打哆嗦,不但不往前冲,反而往后面乱窜。汉军一股劲儿往前追杀,王莽军好像决了口子的大水一样直往今河南鲁山沙河方向逃奔,兵士掉在水里淹死的成千上万,把沙河的河流也堵塞了。

大将王邑严尤带着王莽军逃回洛阳的时候,43万大军只剩下几千人。汉军打扫战场,战场上到处都是王莽军丢下的兵器、军车、粮草。汉军搬了一个多月,都没有搬完,最后放了把火,把剩下的烧了。昆阳大战汉军大胜的消息,鼓舞了各地人民,纷纷起来响应汉军。有不少人杀了当地的官员,自称将军,等待汉军的命令。

更始帝派大将申屠建、李松率领汉军乘胜进攻长安。王莽惊慌失措,把监狱里的囚犯都放出来,拼凑一支军队,抵抗汉军。这样的军队怎么肯替王莽打仗,还没有接触,就陆续逃散了。

攻打长安的汉军很快打到长安城下,从东北方的宣平门攻入城内。城里的居民在少年朱弟、张鱼的号召下起义,跟汉军一同围攻王莽的宫殿,放火烧掉未央宫的大门。大伙儿高声吆喝,要王莽出来投降。王莽走投无路,带了少数将士逃进了宫里的一座渐台。那座渐台,四面是水,火烧不到那里。

汉军把渐台一层层围起来,一直围上几百层,等渐台上的兵士把箭都射完了,汉兵冲上台去,其中有个对王莽改制痛恨入骨的商人杜吴,跑在最前面,一口气冲上渐台,杀死了王莽。汉军将士出于对王莽的仇恨,一块块地分割了王莽的尸体。

到此,维持了15年的王莽新朝,最终土崩瓦解了。昆阳大战王莽军的惨败,是导致其消亡的重要因素。昆阳大战中,昆阳城内外的汉军总共不过1万人,却击败了王莽的43万新军,这是中国古代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光武中兴

刘秀在昆阳大战中消灭王莽主力,立了大功。其兄刘縯也打下了宛城,兄弟二人的名声就越来越大了。暂时建都宛城的更始帝怕刘秀兄弟势力强大起来,会威胁自己的皇帝宝座,于是找了个借口把刘秀的哥哥刘縯杀了。

这时,刘秀正在别处,听说哥哥被刘玄杀了,内心又悲愤又恐惧。他知道自己的势力敌不过更始帝,就立刻赶到宛城,向刘玄谢罪。有人问起他昆阳大战的情形,他也一点儿不居功,说全是将士们的功劳,还把许多错误都揽在自己身上。他对刘玄也是百依百顺。

更始帝刘玄以为刘秀不记他的仇,反倒有点过意不去,拜刘秀为破虏大将军,但是仍然不敢重用。后来又把他派到河北去了。没想到,刘秀到了河北,不仅可以保全自己,免遭刘玄杀害,而且得到了一个扩大势力的机会。

王莽的新朝政权被推翻以后,黄河以北的地主势力害怕农民起义的烈火燃烧到他们那里,纷纷组织起了地主武装。他们见刘秀到来,就都前来归附。刘秀到了以后,废除了王莽时期的一些苛刻法令,释放了一些囚犯,一面消灭了一些割据势力,一面镇压河北各路起义军。这样,刘秀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在黄河以北站稳了脚跟。

公元25年,刘秀和他的随从官员认为时机成熟,在鄗城自立为皇帝,这就是汉光武帝。而定都长安的更始帝却以为自己的江山已经坐定,整日在宫中饮酒作乐,不理朝政。赤眉军的首领樊崇眼看着更始帝不行了,就率领20万人进攻长安,推翻了更始帝。

赤眉军进入了长安,声势浩大,长安城里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成群结队地来到街上表示欢迎。可是,几十万将士的口粮成了个大问题。富商和地主趁机屯积粮食,结果长安陷入一片混乱,天天都有人饿死。

正在赤眉军陷入困境之时,富有政治斗争经验的刘秀派大将邓禹一路打来,最终使赤眉军被迫投降。

刘秀镇压了农民起义军后,又消灭了割据陇右和蜀地的两个割据政权,从而结束了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最终统一了中国。他把洛阳为都城。因为洛阳在长安的东边,所以历史上称刘秀建立的汉朝为东汉,又叫后汉。刘秀是东汉第一个皇帝,历史上称他为汉光武帝。

连年的战事使老百姓苦不堪言,光武帝认为应当休养生息,只有这样才能兴复汉室,以保天下太平。光武帝决定缓和阶级矛盾,他调整了统治政策,来减轻百姓的压力,首先连下了九道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接着废除新朝时期的苛捐杂税。

“民有嫁妻卖子,欲归父母者,恣听之。敢拘执论如律”。“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从建武二年和建武十一年所下的这两道诏书基本上可以看出光武帝的决心。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处理朝政上,对于战争则尽量避免。从早到晚无闲暇,日理万机。他还和文武大臣们热烈讨论国富民强的办法及怎样兴利除弊,振兴汉朝。有的时候,他们整天整夜地研究,种种方略全是为百姓着想。公元30年,光武帝把田租从十税一恢复到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提倡节俭,整顿吏治,征处贪官,这些举措得到了天下人的称赞,社会秩序明显好转。

光武帝有个儿子叫刘庄,已立皇太子,他很年轻,对于父亲不知疲倦,废寝忘食的处理朝政认为过于刻苦。有一次深夜他进宫见父亲还在伏案批柬,熬得双眼通红,就劝道:“父王,汉室兴复,大业显赫,应有黄帝、老子修身养性之福德,无须劳神伤体。”光武帝微微一笑道:“虽济大业乐此不疲,虽见天下稍起成效,何足夸骄。国事权纲须慎重适度,不到之处尚多,岂能无视。封赏开朝功臣,使其少要参与政治,以保太平,多预谋士三思而行,收敛兵刃,放还战马,停止武斗,方称圣贤。可明否?”一席话深使刘庄感到意外,明白了父亲中兴汉朝的雄伟胸怀,顿时暗自羞愧。

光武帝生活很俭朴,与历史上的各位帝王有所不同,他对女色看得相当淡漠,后宫只设一名皇后,几名嫔妃,而且她们的吃穿花销都有数量规定,每年的赏赐也很少。光武帝这样做,大大减轻国家财政开支和人民的负担。但同时他也办了件错事,例如把土地随意赏赐给功臣王侯,造成官僚地主拼命抢占土地,天长日久竟然形成许多庞大的庄园,使社会分化加剧,民众普遍不满,从而留下严重的隐患,在封建社会土地集中极其正常,其主要责任并不在光武帝,但他的作法无疑助长了这种风气的蔓延。

光武帝实行中兴政策最明智的地方在于他谨慎地对待战争,有个叫卢芳的人,他依靠匈奴的势力,占据着今陕北和内蒙一带,宣布称帝。但他打不过光武帝刘秀,先后两次投降又两次叛变,并且都是逃入匈奴避难。匈奴对东汉政权有所威胁,许多大臣乃至皇太子皆向光武帝建议讨伐匈奴。光武帝为保和平使农业生产顺利进行,坚决不采纳,战事的缓和是中兴的条件之一。

相比前朝的君主,光武帝的这种态度是十分正确的。他经历过战乱的岁月,深知百姓疾苦,也懂得王莽的覆灭是因为没有看到人民的力量,在治国之道上极力避免战争,安养民众,就这样,他所统治的十多年间,全国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经济恢复,人口增加。尽管如此,光武帝仍时常告诫皇太子和文武大臣,少说空话,多办实事,保持和平。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光武中兴”。

同宗操戈

有个成语叫“同室操戈”,后汉刘氏家族的人为当皇帝,同宗动刀、自相残杀的事情时常发生:刘玄怕刘縯抢他的皇位,杀了叔伯兄弟,而刘玄又被刘盆子打败惨亡,刘秀又将刘盆子降服。刘永也是皇族成员,他在建武元年刘玄势力瓦解后不久,于睢阳称帝,公开表示要与刘秀争夺天下。光武帝刘秀为保住他打下的江山就必须与刘永决一死战。

其实若按皇族支系谱来看,刘永要比刘秀更加具有当皇帝的资格。刘永也打着汉朝的旗号,占据今河南省东部、安徽省北部、山东省南部等大片土地,兵力雄厚。

光武帝于建武二年三月派虎牙大将军盖延带领数员战将率精兵浩浩荡荡,直奔睢阳,一路攻克襄邑、麻乡,进而包围睢阳城,把刘永困得动弹不得。但还没等盖延攻城,他手下有个叫苏茂的人忽然反叛,投降刘永,使汉军损失惨重。原来苏茂本是刘玄的部将,以后跟随了刘秀,可他对刘秀很有看法,这次被派来讨伐刘永他心里就非常不痛快,索兴趁机反叛对付盖延。盖延气得怒火万丈,爆竹开花般破口大骂一番,坚持围城,死困睢阳。就这样过去了三个月,刘永被围得里无粮草,外无救兵,每况愈下,盖延一直没攻打城池,始终按兵不动,他将睢阳附近的麦子全部收走,断绝刘永的粮食来源。其实盖延不仅武艺高强,并且很有智谋,他猜测睢阳城内的情况必定相当困难,决定发动总攻击。

阴历六月三十半夜,汉军趁黑摸到睢阳城下,他们悄无声息运来一批梯子。慢慢往上爬。由于汉军围城三个月无战事,刘永的士兵们警戒十分松懈,再加又饿又乏的情绪,都懒得巡视,所以谁也没发现汉军,汉军登上墙头溜到城门前,拿掉铁柽,把门打开,盖延指挥千万兵将高声呐喊着冲入城内,刘永的士兵还未明白过怎么回事,就被乱刀砍死。此时刘永正在睡觉,他听见喊杀声,从梦中惊醒,知道是盖延打进来了,他慌忙携带家属和护卫由东门逃出,往虞县而去。盖延正式占领睢阳,刘永刚逃到虞县就给一伙来历不明的人拦住道路,对方二话没说,挥刀就砍,混战中刘永的妻子和老母都被杀死,刘永跑得快,幸免于难。

刘永又逃到谯县躲了起来,盖延趁胜追击,一路过关斩将,拿下薛县、萧县、彭城、浦郡各地,许多太守皆被杀,士卒投降。这时苏茂联合几员刘永的部将,率领3万大军赶往谯县,企图救刘永。盖延,一场血战,苏茂大败,伤亡惨重,只得夺路逃走。然而事情并未平息,建武三年,瞧阳又反了,迎接刘永入城,重整旗号,妄想东山再起,盖延气得双眼喷火,二度围城三个月,直到城中粮绝,刘永冒死突围,结果不是盖延的对手,兵将死伤无数,他的手下为投降保命,把他杀死,把首级奉献汉军。

刘永死了,但他的儿子刘纡逃出重围,以苏茂辅助,据守垂惠,称作梁王。他们在皖北苏北一带活动,跟汉军战斗,极其顽强。盖延几次围剿效果不大。这时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平狄将军庞萌起兵叛乱,自称东平王,辅助刘纡,驻扎于桃乡以北,从前庞萌非常受刘秀的信任,所以叛乱后满朝哗然,刘秀险些气死,亲自率军讨伐庞萌,下奔睢阳。

3万汉师围攻桃乡,但这不是刘秀的军队,刘纡也打着汉旗。刘秀带领3000骑兵,步卒数万,赶到距桃乡60里外的任城。诸将军都想迅速出战,刘秀却按兵不动。

庞萌攻打桃乡20余日,毫无进展,伤亡惨重。刘秀从外围又调来大军,里应外合,将庞军打得人仰马翻,横尸累万。庞萌和苏茂什么都扔了,单骑去找刘纡,幸好刘纡还有几万兵力,驻扎在昌虑城中,先遣军一部分驻扎在城外30里的建阳县,以保护昌虑。刘秀与他们对阵良久就是不出兵,他说:“昌虑、建阳均缺粮草,难以维持局面,自会退却,无需交战。”果然,5日之后建阳军队退走。刘秀亲自指挥攻打昌虑,经过3天血战,终于占领全城,城内火光冲天,杀声四起,乱作一团。刘纡知道大势去矣,他疯了一般,叫手下人拼命抵抗。眼见刘秀的军兵越来越多,许多将士不愿再替刘纡作战牺牲,他们杀死刘纡,砍掉首级,向刘秀投降。可怜的刘纡,落得的下场与他父亲相差无几。

刘秀见到刘纡的首级,心中暗喜,这两个心腹之患已除,只须捉拿逃走的庞萌和苏茂了,然而他表面上没有高兴之色,又对同宗之情唏嘘一番方才作罢。庞萌逃到缯县大山里,夜晚趁黑逃亡,可终究没跑掉,被汉军追上杀死。苏茂下落不明,再无音信。

光武帝刘秀占据山东后,挺进中原,扩大势力,消灭了襄阳的秦丰,五当(今湖北十堰市东)的延岑,战到建武五年,与大将彭宠正面交锋。彭宠没能打过刘秀,拱手让出中原,从此刘秀成为中原的主人,一统天下。

董宣和郅恽

汉光武帝建立了东汉王朝以后,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例如减轻一些捐税,释放奴婢,减少官差,还不止一次地大赦天下。因此,东汉初年,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汉光武帝懂得打天下要靠武力,治理天下还得注意法令。不过法令也只能管老百姓,要拿它去约束皇亲国戚,那就难了。

汉光武帝的大姐湖阳公主就依仗兄弟做皇帝,骄横非凡,无视法令。她的奴仆也不把朝廷的法令放在眼里。但是,当时也出了一些执法严明、敢于跟皇帝贵戚、豪强地主作斗争的官吏,他们甚至不怕丢掉自己的乌纱帽和性命,也要维护法律的尊严。外号叫做“强项令”的洛阳令董宣就是其中的一个。

湖阳公主有一个家奴仗势行凶杀了人。凶手躲在公主府里不出来。董宣不能进公主府去搜查,就天天派人在公主府门口守着,只等那个凶手出来。一天,湖阳公主坐着车马外出,跟随着她的正是那个杀人凶手。董宣得到了消息,就亲自带衙役赶来,拦住湖阳公主的车。

湖阳公主认为董宣触犯了她的尊严,沉下脸来说:“好大胆的洛阳令,竟敢拦阻我的车马?”董宣可没有被吓倒,他当面责备湖阳公主不该放纵家奴犯法杀人。他不管公主阻挠,吩咐衙役把凶手逮起来,当场就把他处决了。湖阳公主气得赶到宫里,向汉光武帝哭诉董宣怎样欺负她。

汉光武帝听了,十分恼怒,立刻召董宣进宫,吩咐内侍当着湖阳公主的面,责打董宣,想替公主消气。董宣说:“先别打我,让我说完了话,我情愿死。”汉光武帝怒气冲冲地问:“你还有什么话可说的?”

董宣说:“陛下是一个中兴的皇帝,应该注重法令。现在陛下让公主放纵奴仆杀人,还能治理天下吗?用不着打,我自杀就是了。”说罢,她挺起头就向柱子撞去。

汉光武帝连忙吩咐内侍把他拉住,董宣已经撞得血流满面了。汉光武帝知道董宣说得有理,也觉得不该责打他。但是为了顾全湖阳公主的面子,要董宣给公主磕个头赔个礼。

董宣宁愿把自己的头砍下来,怎么也不肯磕这个头。内侍把他的脑袋往地下摁,可是董宣用两手使劲撑住地,挺着脖子,不让把他的头摁下去。内侍知道汉光武帝并不想把董宣治罪,可又得给汉光武帝下个台阶,就大声地说:“回陛下的话,董宣的脖子太硬,摁不下去。”汉光武帝也只好笑了笑,下命令说:“把这个硬脖子撵出去!”

湖阳公主见汉光武帝放了董宣,心里很气,对汉光武帝说:“陛下从前做平民的时候,还收留过逃亡的和犯死罪的人,官吏不敢上咱家来搜查。现在做了天子,怎么反而对付不了小小的洛阳令?”汉光武帝说:“正因为我做了天子,就不能再像做平民时候那么干了。”汉光武帝不但没办董宣的罪,还赏给他三十万钱,奖励他执法严明。董宣回到官府把这笔钱全分给了他手下的官员。以后,董宣继续打击不法的豪门贵族。洛阳的土豪听到他的名声都吓得发抖。人们都称他是“卧虎令”。

当时,敢于执法的官员除了董宣以外,还有一个管洛阳城门的小官,名叫郅恽。别看郅恽官职低,这老头可倔得很。郅恽的耿直早在30年前王莽篡政的时候就已名满天下。刘秀做皇帝后,听说过他的学问和品德,本想重用,见他年老体弱,认为没多大用处,就让他做了个管城门的小官,他也不推辞,干得挺认真。

有一次,汉光武帝带了一批人,到洛阳郊外去打了一天猎,回城的时候,已经是深夜。皇帝的车驾到了上东门,城门早已关了。随从打猎的侍从叫管城门的开门,郅恽拒绝了。

过了一会儿,汉光武帝亲自策马立到桥边,吩咐郅恽开门。不料郅恽说:“夜里看不清楚,不管是谁要进城,还是按朝廷的规矩不能随便开门。”汉光武帝只好绕道到东中门进城。

第二天,汉光武帝正想找郅恽责问,不想郅恽的奏章已经送上来了。奏章上说:“陛下跑到遥远的山林里去打猎,白天还不够,直到深夜才回来。这样下去,国家大事怎么办?”汉光武帝看了奏章,肚子里的气就没有了,连声说:“这倔老头子果然有胆量、有见识!”于是,命人赏给郅恽一百匹布,把那个管东中门的官员降了职。

光武帝能够做到这一步已很不容易了,他不愧为一个豁达贤明的皇帝。

老将马援

汉光武帝靠武力夺取了天下,他手下有批出身豪强地主的大将谋臣,他们都是帮光武帝打天下立过功的,其中功劳最大的有二十八个。汉光武帝死后,他的儿子汉明帝刘庄把二十八人的肖像画在南宫的云台上,称为“云台二十八将”。

但是在二十八将之外,还有一名大将,他的名字虽然没有留在云台上,在历史上却很有名气。他就是老当益壮的马援。

马援在王莽统治的时候,做过扶风郡(治所在今陕西兴平东南)的督邮。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长安。半路上,他看犯人哭得挺伤心,就把他们放走了,自己也只好丢了官,逃亡到北地郡躲起来。后来在那边搞起畜牧业和农业来。

不到几年工夫,马援成了一个大畜牧主的地主,有了牛羊几千头,还积蓄了几万斛粮食。

但是马援并不想一直留在那里过富裕生活。他把自己积贮的财产牛羊,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他说:“一个人做个守财奴,太没有出息了。”

他还说:“男子汉大丈夫,应该有远大志向。越穷越坚强,越老越健壮。”(文言叫做“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王莽失败后,马援投奔汉光武帝,立了很多战功。

公元44年秋天,马援从外面打仗回来,有人劝他说:“您已经够辛苦的了。还是在家里休养休养吧。”

马援豪迈地说:“不行,现在匈奴和乌桓还在骚乱,我正要向皇上请求保卫北方。男子汉大丈夫,死应该死在边疆上,让别人用马革裹着尸首送回来埋葬。怎么能老呆在家里跟妻子儿女过日子呢。”

不久,匈奴和乌桓果然接连侵犯北方。汉光武帝派他去守襄国(今河北邢台西南)。匈奴和乌桓跟汉兵打了几仗,没能取胜,就逃走了。

北方平定下来不久,南边五溪(在今湖南、贵州交界的地方)有一个部族,打到了临沅县,汉光武帝两次派兵征讨,都被五溪部族打败。

汉光武帝为了这件事很担忧。那时候马援已经六十二岁了,但还是请求让他带兵去打仗。汉光武帝瞧了瞧马援,见他的胡子都白了,说:“将军老了,还是别去吧!”

可是马援不服老,就在殿前穿上铠甲,跨上战马,雄赳赳地来回跑了一转。汉光武帝不禁赞叹说:“好硬朗的老人家!”就派他带领马武、耿舒两名将军和四万人马去攻打五溪。

马援的军队到了五溪,因为不适应南方的气侯,有好些兵士中暑死去,马援自己也得了病。有人向汉光武帝挑拨是非,说是马援指挥错误。汉光武帝就派中郎将梁松去责问马援,并且去监督马援的军队。

梁松是汉光武帝的女婿,一向骄横自大。梁松的父亲原来是马援的朋友。马援看不惯梁松那股骄横劲儿,曾经批评过他,梁松从此记下了恨。

梁松到了五溪,马援已经害病死了。但是梁松还不肯罢休,向汉光武帝告了一状,说马援不但指挥作战犯了错误,而且上次在南方的时候,私下里搜刮了大批珍珠。跟马援一起的马武也跟着一起诬陷,说马援回家时确实装了整整一车珍珠。

这回,汉光武帝真的相信了,下令革了马援的爵位(马援本来封新息侯),还要追查马援的罪责。

赶到马援的棺材运到家里,他妻子马夫人不敢报丧,偷偷地把棺材埋在城外,连以前跟马援要好的朋友和宾客也不敢上马家吊丧。

马夫人亲自到宫里向汉光武帝去请罪,汉光武帝怒气冲冲地把梁松的奏章扔给她。马夫人一看到奏章,才知道她丈夫受了天大的冤屈。原来马援在南方的时候,害了风湿症。有人告诉他,当地出产的薏苡(音yì-yǐ,又叫米仁)可以治风湿。马援吃了一点,果然见效,回家的时候,叫人买了一批颗粒大的薏苡,用车装了带回来。梁松、马武偷眼看到过这些东西,就捕风捉影,把薏苡说成珍珠,告了马援一状,害得马援革了爵位,坏了名誉。

马夫人一连六次向汉光武帝上奏章申诉。还有一个名叫朱勃的人,听到马援的冤屈,也大胆地上了奏章替马援申冤。

汉光武帝看了马夫人和朱勃的奏章,才准许马家把马援安葬,也不再追查马援的罪。

马援“马革裹尸还”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他用行动实现了他的豪言壮语。

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是东汉人,著名史学家班固的弟弟。他的父亲班彪曾为光武帝整理西汉历史。班超为促进中西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献出了毕生精力。

班超是个胸有大志、勤奋好学的人。在少年时代,他读了不少古代书籍,其中深深感染了他的是张骞通西域的故事。班超非常仰慕西汉的张骞,他立志要像张骞那样为国为民干出一番事业来。

班彪死了以后,汉明帝叫班固做兰台令史,继续完成父亲所编写的《汉书》,这是一部记载西汉历史的书。班超就跟着哥哥做抄写工作。但他时刻向往着能在战场上报效国家。

当时,住在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贵族经常带兵进攻东汉北方郡县,焚烧城邑,抢人、抢牲口;还控制了西域各族政权,强行征收贡赋,还断绝了西域与东汉之间的交通。西域是指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西域有大大小小几十个政权。西域方面曾多次派使者到洛阳,请求东汉政府派兵驱逐匈奴的势力。

汉明帝时,国力强盛,汉朝决心解除北匈奴的威胁,扫除和东汉之间交通的障碍。消息传到洛阳,班超慨然扔下手中的笔,感叹到:“大丈夫没有别的志愿和谋划,还是应当以张骞为榜样,立大志,在异域建立功勋,博取封侯,怎能长期生活在笔砚之间呢?”从此他毅然投笔从军。

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窦固带领军队,分道出塞,攻打北匈奴统治者,班超跟随窦固出征。在这次战争中,班超初露头角,他以假(即代理)司马的军职带领一支队伍,出击伊吾卢(哈密附近),大战于蒲类海,建立了赫赫战功。

窦固很赏识班超的才能。不久,东汉政府为了恢复和西域各国的交往,决定派官吏前往。窦固便派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奉命出使。他率领36名士吏首先到达西域的鄯善(今新疆若羌)。起初,鄯善王热情地款待班超一行人。可是过了几天,鄯善王的态度忽然变得疏远起来。班超心中犯疑,心想其中必有缘故。后来他从侍者口中了解到,原来是匈奴的使者带兵到鄯善已经3天了,正在鄯善进行活动。鄯善王迫于匈奴人的威胁,不敢再与汉朝的使者亲近了。班超立即召集随行的36人商量对策。他分析了他们当时的处境,说:“假如鄯善王把我们交给匈奴人,那将死无葬身之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只有以死相拼。咱们乘夜杀了匈奴人,这样才能逢凶化吉。”

当晚,夜深之后,班超率领36名吏士向匈奴营舍发动了袭击。他命令10名士兵带着军鼓,潜伏到匈奴营舍后面;其余的人带着刀弓箭弩,来到营舍前面。看到时机成熟,班超命令士兵沿着营舍周围点火。当天恰巧狂风骤起,又是顺风放火,风借火势,火借风威,整个营舍顿时燃烧起来。营舍后面的十名士兵立即拼命击鼓,大声喊叫,以张声势。匈奴使者从梦中惊醒,惊慌失措,四散奔逃。班超等人乘乱斩杀匈奴使者,班超亲手杀了3个,吏士们杀了匈奴使者及随从30多人,剩下的100多人全部被烧死了。

天一放亮,班超带领随从提着匈奴使者的人头去见鄯善王。这一果断的行动粉碎了匈奴使者的阴谋,也使鄯善王下决心与匈奴决裂,一心与东汉复通和好。

班超的智勇双全,深得东汉政府赏识。朝廷又命班超作为汉朝使者继续西行到达于阗。这次班超早有思想准备,他以鄯善国为例,先打消了于阗王的顾虑,争取了于阗王。于阗王主动杀了匈奴贵族派在那里的“监护”使者,与东汉和好。

西域的另一古国龟兹,国王在匈奴贵族的支持下,仗势欺负疏勒国,派人把疏勒国王杀死,另立龟兹人兜题为王。公元74年,班超到达疏勒,他派部下杀了兜题,平息了疏勒的政变,随后召集文武大臣,重新扶立原来疏勒王室的人为王,班超的举动,赢得了疏勒人的拥护,使班超在西域获得了很高威望。

经过班超的努力,西域大部分地区与东汉重新建立了互相信赖的友好关系。西域各国从王莽执政时期起,跟汉朝不相往来已经有65个年头了。到了这时候,才恢复张骞通西域时,双方通商的局面。

公元75年,匈奴又大举进攻西域,东汉政府命班超从西域撤回,但西域人民都不愿他离开。疏勒人听说班超要回汉朝,举国忧恐;于阗王侯大臣也极力挽留他,抱着班超坐骑前腿哭泣着不放他走,班超只得又留下来,回到了疏勒。

从公元73年到公元102年的近30年中,班超始终留在遥远的西域。尽管东汉政府派兵几次打败匈奴的进攻,但当时匈奴贵族的势力仍很大,经常对西域各小国进行威胁煽动,使这些小国的态度变化无常,而班超的处境则既困难又危险。但班超有勇有谋,能言善辩,恩威并举,他注意团结弱小,依靠主张与汉和好的于阗、疏勒等小国,打击为匈奴贵族效力的龟兹等国的上层分子,使西域各国纷纷归汉,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各国的交往,通往西方的、中西文化、经济交流的要道——丝绸之路,重新畅通。班超因功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封“定远侯”。

班超在西域整整活动了近30个年头。公元102年,71岁的班超上书汉帝,“但愿生入玉门关”,请求回归中原。当年8月,班超回到都城洛阳,拜为射声校尉,9月病卒在洛阳。

刘庄开拓中兴之路

建武三十年,光武帝中兴的理想基本实现了。有大臣建议他去泰山封禅。封禅是一种祭拜天地典礼。光武帝认为封禅劳民伤财,过于炫耀,所以没有去。直到建武三十二年,光武帝无意读到一本书,上面写着黄帝登泰山封禅后成了神仙,他便动了心。光武帝是个挺迷信的人,前思后想许久,也终于决定到泰山去,封禅归来,光武帝为讨吉利,改年号为中元,并且修了许多礼堂、观象台、天文台。他还下令屯田和开垦荒地,重新统一度量衡,光武帝的晚年依然为中国文化与经济的发展而努力奋斗。直到中元二年二月,一代英豪光武帝刘秀逝世,终年63岁。

光武帝在位34个春秋,政绩醒目,特别是光武中兴的历史,影响千秋万代。他临终之前下令说,丧事从简,节约费用,各地的官员不许到京城奔丧,要坚守职位。从这一点看来,光武帝是个比较务实的皇帝,不追求铺张,值得称道。

三月,光武帝被安葬于洛阳郊区的原陵,原陵很小,边长才360步,中间坟丘高约6丈,做为开国之君的陵墓,实在是相当俭朴了。

光武帝去世的当天,他儿子刘庄继承大统,后世称之为明帝。这是刘庄死后追谥的庙号。刘庄建立年号称之为永平。那年他已经30岁了,该如何治理国家,他心中很清楚。刘庄基本上继承了父亲刘秀的遗志,以中兴为主,实行安邦之道。永平元年的新年,刘庄率领大臣公卿朝拜原陵,怀念先帝的丰功伟绩。随后刘庄便颁布了对农民的政策:各地方官员顺应时节,不许搅扰农业生产,要增加生产力度;假如逃亡者或触犯律法者赎罪返回,可以从轻发落。这一系列的措施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应该说明帝基本上在光武帝创造的条件下,继续恢复和发展了经济。

刘庄的麻烦事也不少,光武帝刚刚去世,西北地区羌族发动了叛乱,与汉政府为敌,进犯陇西。在陇西金城郡,烧当羌族与地方的军队发生了激战,汉军被打得大败。刘庄接到传报,深感为难,如果这件事处理不好,他将毫无威信可言。幸好刘庄的头脑很冷静,迅速下诏:“赦免陇西囚徒,每人减罪一等,免收当年租税。”这一举措无疑稳定了陇西的民心。

光武中兴,避免战事,刘庄也极力避开战争,但目前的特殊情况只有依靠武力来解决了。他派谒者张鸿出兵金城郡。张鸿由于轻敌,不久就被打败。刘庄认为敌兵太强大,决定派王牌军出征,由中郎将窦固和捕虏将军马成前去平剿烧当羌族。窦固很会打仗,又有马成做助手,经过几个月的战斗,终于讨伐成功,稳定住局面,打败羌族。

有一天,刘庄的三妹馆陶公主忽然来拜见他。馆陶公主极其客气的直接说道:“陛下,大统中兴,万民之福。如今陛下已登基,请勿忘同胞,膝下一子,年龄十六,可否封侯?”刘庄一听有些不知所措。原来馆陶公主的意思是给儿子讨个官位做,既然是公主的儿子,总不能随随便便封个官算了,而光武帝在世的时候,尽量避免亲戚参与政事,也轻易不肯把权力重大的职位交给亲戚。刘庄对此也很敏感,于是他学着父亲的经验做出决定:他婉言拒绝了馆陶公主的要求,赐钱千万,算是补偿。从这两件事来看,刘庄治理国家还是有能力的。

刘庄为表示自己重视农业生产,永平三年春天,他亲登灵台观测天象,永平四年,他又到洛阳东郊皇家籍田参加耕种,尽管这只是一种象征式的劳动,却表明刘庄对农业极其关注,要走中兴之路,此环节至关重要。

明帝刘庄的各项治国举措是光武帝政策的一种延续,他也提倡节俭,反对厚葬,即使自己的陵墓也不例外,比光武帝的还小很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后汉时期的经济状况良好,社会太平,连年丰收,人口逐渐增加,一片兴盛的景象。

明帝信仰佛教,他曾郑重其事地派郎中蔡愔(yīn)和博士弟子秦景等人,带了上等丝绸,到天竺国(即印度)去取经求佛。

东汉的时候,由于生产的发展,各地之间的交通比西汉时候方便得多了。蔡愔、秦景和他们的随从,经过艰苦的长途旅行,终于到了天竺国,并且找到了佛教大师,向他们介绍了汉朝的情况,转达了汉明帝想要取经求佛的虔诚愿望。佛教的大师们认为汉明帝不远万里地派人来取经求佛,确是出于虔诚的心情,就决定派遣竺法兰和迦叶摩腾两位大师,带着许多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佛经,跟随蔡愔、秦景等人到中国来。

两位大师到了中国,朝见了汉明帝,向汉明帝讲解了佛教的教义。汉明帝认为佛教的教义很符合他加强封建****统治的需要,就请他们把带来的贝叶经翻译成为汉文。于是,佛教就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开了。

奇人王景治水

自古以来,黄河就在中原大地上不断地决口和改道,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数不清的灾难和痛苦。

黄河泛滥不止,汉政府几次堵决口都不成功,黄河还有个支流,从荥阳附近分出,叫作汴渠。发大水时,汴渠便被冲得一塌糊涂,汉明帝即位之前,黄河两岸的百姓受水害已经长达60余年了。到明帝刘庄在位时,出现一位叫王景的能人,他在治水方面颇有成果。

王景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水利专家,是东浪郡人。东浪郡即今朝鲜的平壤市。当年,王景的父亲王闳杀死了东浪郡的官员,拥护汉朝,欢迎汉太守接管东浪郡。他的这一作法受到了光武帝的嘉奖,封王闳为列侯,王闳很客气,没有接受。光武帝便召他进京,然而王闳在上京路上就病死了。王景长大后,由于他自小好学,精通《周易》,懂得数学,对天文也很有研究,才华横溢,被司空伏恭看中,收于门下。

后来王景修整浚仪渠,显示出治水的才能,所以于公于私,刘庄都很信任王景。他把王景召到殿前问道:“先帝听取浚仪县令的意见,不修汴渠无大损失,你认为如何?”王景道:“陛下请想,汴渠流域接近洛阳,对京城威胁甚大,附近十几个县,产粮丰富,不可不顾,虽然经费巨大,役使的民众成千累万,必有怨言,但修成之后受益的仍是民众与国家,尤其洛阳。”刘庄觉得王景说得很正确,赏赐给他《禹贡图》、《山海经》、《史记·河渠书》等许多有关水利方面、地理方面的书籍以及钱帛,命他治水。永平十三年夏天,王景到黄河边视察过几次后,整治汴渠的工程开始了。这件事可不容易干,汴渠决口后在中原大地上形成宽广的水泽,流经山东省、江苏省几个县注入淮河,特殊的地势环境,使灾害频繁,王景经过认真测算,决定重新改变汴渠的出口路线,让河道从今山东梁山县、平阳县、长青县、济南市、济阳县、高青县、博兴县流经,然后入海。这与今日的黄河流向十分接近。从前的流向比这更为曲折。而汴渠中最大的难题便是荥阳渠口,此处为分流点,需要有闸门控制进入汴渠的水量。王景往坝上加石头,与黄河河堤相连,留下一丈多宽的豁口,用厚木板卡住,这就是水闸。水多时闸门打开,水少时就关住,再按山地落差选择路线,保持水流尽可能平稳,避免自然破坏,特别在急转弯之处,都要修上石堤,再将淤塞的地方挖开,分出支流,以灌溉土地。这几种作法,大大缓解了黄河自身的压力。

治水工程耗资数目惊人,总费用达到上百亿,汉政府负担相当沉重,王景处处节省,十分辛劳,永平十四年四月,汴渠终于完工了。这一年的苦战中有几十万人为之挥汗如雨,由于意外事故,还有许多人献出了生命。放水以后,滚滚黄河顺利流入汴渠,灌溉两岸田地,老百姓纷纷赞扬。刘庄也高兴地来到荥阳,巡视汴渠,他看到王景设计的水闸门时深感佩服,说了很多鼓励的话。“黄河两岸土地与贫者耕种,官和豪门不得干涉搅扰。”刘庄下诏,再次鼓舞士气,振兴农业。从此,黄河下游两岸被淹过的几十个县的土地都变成了良田,使汉政府增加了许多收入,国库也得以充实。王景因此被称为“治水奇人”,民众对他十分尊敬,刘庄也非常信任他。从世界水利史上看,在生产力很落后的情况下,治理黄河这样大的工程,能如此圆满得成功,不能不称之为奇迹,王景也无愧于“治水奇人”的称号。

王充与《论衡》

汉明帝刘庄和汉章帝刘炟在位的三十年间,是东汉社会比较稳定时期,文化教育也发达起来了。当时读书人的思想比较活跃,汉明帝决心统一大家的思想,并在公元59年亲自在太学里讲经。汉章帝继续效仿他父亲的做法,建初四年,在白虎观召开了一次儒生大会,并让史学家班固将会议内容写成一本《白虎通议》的书。

和班固差不多同期,有一个和白虎观会议的要求唱反调的人,他就是王充。

王充是东汉前期著名的唯物论思想家,他写了一部为世瞩目的巨著《论衡》。王充出身贫寒,在他还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勤奋好学,后来,他到了洛阳入太学,从师于著名的历史学家班彪。

王充曾担任过几任州、县的中等官吏,后来因为与上司不合,就辞官回乡了。他在家闭门谢客,深入思索,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窗旁壁上放置笔砚,以毕生精力著书论说。王充一生著了不少书,但至今只有《论衡》一书被保存下来。这部书是他历时30多年,倾注毕生心血写成的。全书共30卷、85篇、20多万字。在《论衡》一书中,王充广泛吸收了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总结和发展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向当时的宗教迷信和儒家经学勇敢地进行了挑战。

在《论衡》中,王充坚持唯物主义观点,否定了上天创造万物、主宰人类社会的说教。在《论衡》中,王充指出,天地万物是由一种“气”组成的,而自然界的一切异常现象都是“气”变化的结果。天没有意识性活动,不可能有目的地创造万物,日食、月食、打雷、下雨都是自然现象。由此可见,天只是一种自然的存在,所谓天子“君权神授”根本不存在。

王充在《论衡》中对于人的生命现象给予了唯物主义的解释,对封建的鬼神迷信思想给予了尖锐的批判。在神体关系上,他提出了新看法。他认为人们通常所说的灵魂就是“精神”,人的精神依附于人的“形体”而存在,没有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如果人的肉体死了,形体腐朽,变成灰土,精神则随之消亡,灵魂也就不复存在,更不可能变成所谓的“鬼”。至于“死人为鬼,能害人”的说法,王充给予了断然的否定。他指出,人同自然万物一样,有生有死,花草树木,鱼虫猫狗死后不为鬼,为什么唯独人死后会变成鬼?所谓“鬼”的说法是无稽之谈,根本不存在,这是人为地制造出来的。

在认识论方面,王充不承认有“生而知之”、先知先觉的圣人,他批判了神秘的先验主义,强调要通过实证检验知识的真伪。

他认为人的认识主要来源于人的眼、耳、口、鼻、身等感观对外界事物的接触,即使是“圣人”,他所感知的外界也同常人一样,绝没有什么先知先觉,因此也就不存在什么生而知之的圣人。在《论衡·知实》篇里,王充举了不少例子,以证明先知和圣人是不存在的。例如:孔子周游列国,他跑了那么多国家,人家都不用他,他既是圣人,与凡人相比能够做到先知先觉,那他早该预测出人家不会用他,他何苦白跑腿呢?王充的证据有力地证明了唯心论、先验论纯粹是谬论。

在《论衡》一书中,王充充分阐明了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历史观。《论衡》这部书,可以说是公元1世纪时候一盏智慧之光的明灯,它的光芒刺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王充不愧为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历史功过说窦宪

在世界史上,有着欧洲和北非的民族举国迁徙大事,那是因为匈奴人的铁蹄踏上了欧洲大陆,他们所向无敌,烧杀抢掠,纵横世界。然而这些匈奴人并非真的无敌,他们打不过东汉将军窦宪,伤亡惨重,不得已逃往西方,几百年后出现在欧洲的土地上,才再次称雄。

窦宪的父亲窦勋是建武老将窦融的孙子,而窦勋的女儿则嫁给章帝,做了皇后。窦宪借助皇帝很快便飞黄腾达。他与他的弟弟窦笃都得到章帝的赏识。他们拥有大量的土地与钱财,非常骄横。由于他们权势太重,满朝文武无人敢惹。

窦皇后善于搬弄事非,嫉妒心又特强,她曾施毒计逼死了章帝宠幸的宋贵人姐妹。而对窦宪的无法无天,她视而不见。章帝因惧怕窦家强大的势力,也无可奈何。

一次,窦宪强行低价从章帝姐姐沁阳公主那里买下块庄园,沁阳公主畏惧窦宪的权势,只得忍让。章帝知道这件事后,十分生气,怒斥窦宪,但看在窦皇后的面子上,没有处罚他,同时也再没有交给他重任。

章帝贪恋酒色,虽然未及中年,身体就虚弱下来,每日都要吃很多补药补品,但身体始终不见强壮,这样就严重影响到他处理政务,没办法,有些国家大事还得依靠窦家兄弟,而窦家也趁机继续扩张势力,收买人心。有个叫郑弘的老臣冒死上书,与窦宪做对,终被窦宪所谋害。窦宪心胸狭窄,有仇必报。一点点小过节他也不放过,当年他父亲窦勋因受贿,让明帝抓住把柄,入狱而死,他将参与审讯问案的谒者韩纡之子杀死,祭拜父陵。当时窦勋已经死了20多年了。此事过后更无人敢招惹窦宪了。这年,章帝驾崩归天。

章帝死时只有32岁,他10岁的儿子太子刘肇继承帝位,史称和帝,那位由贵人爬上皇后宝座的窦娘娘摇身一变,成为皇太后,窦太后临朝听政,由窦宪辅助,这样实权就落到窦家兄弟手中,不久,齐王刘寅的后代刘畅来吊唁章帝,窦宪怕其夺权,将他暗杀,后被查出,窦太后只得将兄长软禁于内宫。

同年,北匈奴发生饥荒,南匈奴要求朝廷征讨。南匈奴归附汉朝,北匈奴则与汉朝为敌。窦太后借此机会,让窦宪为帅,车骑将军耿兼为副帅,伐北匈奴。窦宪因刘畅事件正坐立不安时,闻听此讯,满心欢喜。窦家兄妹力排反战忠臣老将,于永元元年出兵讨伐北匈奴。

与匈奴这一战,窦宪打得很漂亮,汉军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稽落山,大败北匈奴,斩首3000级,北单于逃走,其部20余万投降,窦宪凯旋而归,封为武阳侯,食邑双万、威震朝廷。回京后,窦太后又封窦宪冠军侯。窦宪坚持不受封,率兵出镇凉州,第二年,汉军再次击败北匈奴,彻底打垮了匈奴的战斗力。北匈奴往西方逃去,几百年后踏上欧洲大陆,从而改变了世界的历史。北匈奴的逃走,解除了中国北部边境长达几百年的大患。从这一点看,窦宪是一个为整个中华民族做出永久贡献的伟大人物。但是,窦宪个性古怪、残忍狠毒、心术不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他依仗权势欺压百姓,他家的下人更无法无天,强奸民女,强夺民财,横行霸道,无恶不作。特别是窦宪的亲友多在朝中为官,关系网络复杂,许多大臣被他收买,成为他的爪牙。尚书仆射乐权冒死上书,要求窦太后改变现况,被窦宪杀死。

小皇帝渐渐长大,渐渐懂得事理,14岁时就能办公了,而此时窦宪的权势正是春风得意之际,刘肇对他威胁越来越重,他对刘肇起了杀心,伺机杀害小皇帝。

和帝虽只有14岁,却也看出这位舅舅没安好心,暗中与他展开斗争。和帝知道自己身边的人都是窦宪的亲信,他很谨慎,终日沉默无语,慢慢寻找可以信赖的臣子。

经过细心观察,和帝选中宦官钩盾令郑众,郑众从不与窦宪的爪牙们来往,对皇室极其忠诚。和帝秘密见他,诉说了夺权的想法。郑众看待问题很深远,他低声说:“陛下,现在窦宪不在京城,切勿动手,要等他回来,以免他在外作乱,至于他的党羽,必须诛杀。”

时机也渐渐成熟,郑众已准备完毕,只等皇令。又过三天,和帝忽然来到北宫,紧急诏令御林军及五校卫兵马司包围南宫和北宫,捉拿窦宪的女婿郭举和其父郭横,以及邓磊等爪牙,就地斩杀。

窦宪万万没料到和帝这么快就动刀了,他想逃出皇宫,起兵叛乱,但还没跑出宫门,便被活捉,打得半死。几日后窦宪、窦笃、窦景三兄弟在和帝派人逼迫下自尽。窦宪的一生也就这样的结束了。纵观窦宪的平生历史,功过共存。永元11年,窦太后死,窦家势力崩溃瓦解。

蔡伦的造纸术

王充写《论衡》的时候,虽然已经有了粗糙的麻纸,这种纸是用大麻和苎麻等原料制成,纸的质地比较粗糙,纤维组织分布不均匀,还不适宜于写字,他的书是写在竹简木牍上的。王充去世后不久,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造出了适宜于写字的纸。

蔡伦字敬仲,是东汉和帝刘肇至安帝刘祜时候的一位宦官。他为人正直,敢于给皇帝提意见,很得汉和帝的信任。蔡伦又是善于发明创造的人。他看到写字用的简牍太笨重,绢帛太昂贵,就下决心要造出一种既便宜又便于写字的纸来。

蔡伦先仔细研究了前人造纸的经验,知道了制造麻纸的原理就是把麻的纤维捣烂,压成薄片。因为工艺很简单,造出来的纸就很粗糙。蔡伦想,如果把工艺搞得精细些,造出来的纸也许就会细腻而便于写字了。于是他开始把麻捣得很烂,压成很薄的纸。这样做,纸是比较细腻些了,但是还不够理想,因为麻里面还有不少粗纤维捣不烂,所以做成的纸仍然不适宜于写字。

蔡伦进一步想,麻能造纸,是因为它有纤维,那么破布、树皮等不值钱的东西,也都含有纤维,是不是也能用来造纸呢?于是他又动手去做试验。他把破布、树皮等东西收集起来,先泡在水里,洗去污垢,再放在石臼里捣烂成浆,然后压成片,做成了纸。这样用不值钱的东西做原料造纸,纸造成了,成本也降低了。但是先前的缺点还存在,仍有一些捣不烂的纤维混在里面,做成的纸还不够光洁。

为了把纤维捣得更烂,使造出来的纸更加细腻光洁,蔡伦又在造纸用的破布、树皮、麻头等原料中加进了带腐蚀性的石灰等东西,一起放在石臼中舂捣。结果,不但原料捣得更烂了,并且还意外地出现了漂白的作用,使得捣成的纸浆变成了白色。可是用这样的纸浆直接压制成的纸,仍然不能除掉那些粗纤维,并且由于放了石灰,做成的纸又出现了许多细小的颗粒。

蔡伦又接着做试验。他把捣烂了的纸浆兑上水调稀,放在一个大木槽里,然后用细帘子去捞那浮在上面较细的纸浆。等细帘子结了一层薄薄而又均匀的纸浆以后,把它晾干,揭下来就成了一张洁白细腻的纸。这样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试验终于成功了,造出了便于写字用的纸。这时候是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

蔡伦把自己改进造纸术的经过上奏汉和帝。汉和帝听了很高兴,叫蔡伦继续改进,扩大造纸的规模,造出更多更好的纸来。蔡伦果然造出了更多更好的纸。蔡伦在汉安帝的时候被封为龙亭侯,所以人们就把蔡伦造的纸叫做“蔡侯纸”。

蔡伦改进造纸术时试验成功的那一套操作过程,后来的人又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造出来的纸越来越精美。造纸用的原料,也因为各地方的出产不同,又有所扩大,如出产藤的地方,用藤皮作造纸原料。

造纸术的改进,对笔、墨、砚的要求提高了,使得笔、墨、砚也不断地有所改进,文房四宝之间形成了十分密切的关系。造纸术的改进,写字容易了,著书写文章的人越来越多,文化更加飞速地发展起来。造纸术的改进,对于中国的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也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我国古代人民已经普遍用纸时,欧洲的国家还在用昂贵的羊皮做书写材料,埃及在用“纸草”写字,在当时除中国外,世界其它地方还没有纸,在书写材料上非常落后。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到了公元7世纪传到东邻朝鲜,又由朝鲜再传到日本。大约在唐朝的时候,造纸术通过西域传往欧洲,最后传入美洲,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终于传遍了全世界,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张衡发明地动仪

蔡伦在研究如何改进造纸法时,有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科学家在进行另外一项有重大意义的科学研究工作,他想要探索天体运行和地震的规律,这位科学家就是张衡。张衡字平子,南阳(今河南南阳市)人。东汉时候的学者、文学家、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世界上最早的伟大天文学家之一。

张衡幼年时家境贫困,经常要靠亲友接济度日。艰苦的生活更激发了他发奋学习、立志成才的精神。他在可能的条件下,博览群书,无论天文、地理、文学、数学,只要是能找到的书,他都读。这种读书习惯一直伴随了张衡一生。

34岁那年,张衡被推荐到洛阳,做了朝廷的郎中。由于工作比较清闲,他利用工作之便又看了不少书。其中他最受启发的是一本西汉学者扬雄写的《太玄经》。这本书里谈到许多天文和数学方面的问题。因此,张衡对天文和数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事情凑巧,公元115年时,汉安帝刘祜听说张衡学识渊博,把37岁的张衡调任太史令,主管天文、历算,专为朝廷观测、记录天文,选择“黄道吉日”,记载全国各地发生的某些自然现象,其中很重要的是各地发生的自然灾害。这项工作为张衡钻研天文、历法创造了方便条件,他以毕生精力钻研这门科学,对我国、对世界的天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东汉时候,我国经常不断地发生地震。根据历史记载:从汉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到汉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30年中,我国几乎连年发生地震。在那个封建迷信的时代,一切天灾人祸人们都认为是触犯了上天,触犯了鬼神。张衡是唯物论者,他不信什么上天,更不信鬼神,他认为地震与刮风下雨、雷声电闪一样,只不过是一种比较可怕的自然现象,人们重要的是研究和掌握地震的规律,以至能够预测或尽早了解地震发生的地区,以减轻地震带给人类的灾难和损失。

张衡下决心要在地震研究方面有所突破。他为了掌握地震的情报,得到比较完整的准确的地震记录,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在公元132年,发明并制造出了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架测报地震的仪器——“地动仪”。

这架地震仪是用精铜铸成,直径8尺,形状像个大酒坛,坛顶上有个突出的盖子,可以打开,坛下部雕刻着山龟鸟兽的花纹。坛内部有一个中枢机械“都柱”——一根上粗下细的柱子。柱子紧挨着8道机关,和8道机关相连接的是仪器外围镶着的8条头朝下的龙,8条龙的龙头分别对准东、东北、北、西北、西、西南、南、东南8个方向。每个龙头的嘴里都衔着一个铜球。对准龙嘴蹲着8个铜蛤蟆、昂着头,张着嘴,像期待着什么。如果什么地方发生了地震,仪器中间的立柱就倒向震区所在的方向,随即触动那个方向的机关,连接在那个机关上的龙头就张开嘴巴,吐出铜球,铜球即掉进蛤蟆的嘴里,并发出“当啷”的响声,给管理人员报信,告知震源的方向。

张衡研制的这台地动仪,相当灵敏、准确。公元138年的一天,地动仪西北方向的龙嘴突然张开,铜球准确无误地落到了蛤蟆嘴里,管理人员随即报告“西北发生地震”。但当时住在洛阳的人丝毫没有感觉到,人们开始表示怀疑。但是没过几天,便有人从陇西赶来报告,说那里发生地震。经核对,时间正是龙头吐球之时,人们这才信服了地震仪,赞叹它的灵敏,千里之外发生地震,居然能感之如此准确!

张衡发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法的仪器,欧州在公元1880年才制造出类似的用水银溢流记录地震的仪器,比张衡晚了1700多年。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也是人类历史上用科学方法观测地震的开始,它揭开了地震科学的******。

班固与《汉书》

班固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班固一家两代人都是历史上杰出的人物。

班固的父亲班彪很会写作,早年间,皇帝刘玄败北时,他投靠隗嚣,后跟随了窦融,因文采出众被光武帝封为徐县县令。

班彪很想写一部延续前汉司马迁《史记》的作品,计划写65篇前汉时代的历史著作,但没写完就于建武三十年去世了。班固打算完成父亲的夙愿,于是开始漫长的创作过程。

班固写了很多的史作,不料却在明帝永平五年,也即班彪去世后的第11年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被关入洛阳监狱,其手稿也被查抄。查抄的手稿呈交后,明帝亲自阅读,很快他就给班固的文章吸引住,觉得写得很好,观点正确,并没有私改国史,许多地方是在唱汉朝的颂歌,使他颇为赞叹。正在这时,班固的弟弟班超托人奏疏,替兄申冤,表明班固只是编写史书,并无异心。明帝只觉班家的人都很有意思,就召见了班超,与他谈论,班超举止大方,措词得当,讲话有条有理,令明帝很欣赏。

事后不久,明帝又召见了班固,他发现这个人气度不凡,很有才能,看待问题的见解很独特,善于思考,便赦他无罪,还让他当了兰台令史。后来又提升为典校秘书郎。从此,班固就在后汉宫廷藏书处潜心研究,阅查大量的图书资料,准备写作史著。

当时一件事情在朝中争论得很激烈,有些老臣要求迁都长安,而许多官员不同意,形成两派,相互攻击。班固反对迁都,以避免费资及****。为此他写了《两都赋》这篇文章,显示立场,明帝看后,坚定决心,没有迁都。

《两都赋》写得的确不同凡响,使班固名声大振,明帝对他愈加亲信。班固经常到后宫去陪明帝读书,明帝出去巡狩,也让他跟随,凡有重大问题,班固可参加与公卿的辩论,同年,班固升为玄武司马。

明帝驾崩,章帝继位,章帝在白虎观举行讲论经义的大会,此会规模极大,学术研讨达两月之久,会后,班固根据会议精神整理出来《白虎通义》这本书,可他还没来得及休息,班超便单骑找到他,说母亲去世了,班固按汉朝惯例,辞官归乡服丧,基本上他再没有什么负担,就一心一意写《汉书》。

这一写就是20余年,班固以他卓越的文学才华,精心创作,完成了《汉书》的大部分稿件和章节提纲,《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汉书》共100篇,80万言,主要记叙了从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230年间史实。全书分十二《纪》、十一《表》、十《志》、七十《传》。《汉书》还没写完,当时就有很多人传抄,颇受欢迎。

窦宪也非常欣赏班固,相当器重他。和帝登基不久,汉朝与北匈奴发生战事,窦宪因刘畅之案,弄得十分被动,但他是个精明强干的人,抓住时机,要求出征。走时,他召班固到军营中,班固还穿着丧服。窦宪封他做中扩军,即参谋之职,参与讨论作战。班固答应了。

窦宪获胜,班固在燕然山为他刻石碑记录功绩,碑文写道:“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又写道:“骁骑三万,元戎轻武。”充分赞扬汉军的英勇无畏及窦宪的战斗作风。

窦宪率兵出镇凉州时,北匈奴单于派储王等要求拜见窦宪,窦宪就派班固和司马梁枫去迎接,没有接到,这件事充分证明班固的地位。

可班固倒霉就倒霉在窦宪身上。窦宪被逼死后,班固也被免官,这时是永平四年(公元92年),和帝刚刚消灭窦家的势力。班固意识到大祸临头,果然,一伙差人闯进班家,将班固五花大绑抓入洛阳监狱。

洛阳令叫种竞,他跟班家的过节相当深,窦宪掌握重权时,他不敢惹班固,窦宪这棵大树一倒,他立刻把班固逮捕,关进监狱。几次审问,班固沉默无语,种竞下令拷打。

班固被打得血肉模糊,伤势很重,仍不讲话。他受刑后,总坐在墙角里顺铁窗仰望星空,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他两条腿上的鲜血已干滞结成糊片。

班家人想方设法救班固出狱,没能成功,班固也没有写完《汉书》。永平四年,一代历史学家于洛阳狱中去世了,成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牺牲品,终年61岁。

班固死后,他所撰写的《汉书》的《11表》和《天文志》遗稿散乱,还没有最后完成。汉和帝又命班固的妹妹班昭和马续共同续写这两部分内容,这才最后成书。

史学巾帼班昭

班固去世了,而《汉书》尚未完成,和帝觉得这是汉朝政府的重大损失,他阅读完班固的遗稿,分外惋惜。他对种竞的做法很是气愤,但为时已晚,便命令皇宫近侍郑众寻找能写此书的人。很快,郑众拿着推荐班昭的奏折来找和帝。和帝应准让班固的妹妹入宫修史。

于是,班昭来到洛阳,进宫读书,那时她已经40多岁了,班昭生活在一个具有浓厚文化传统的家庭,她在家排行最小,班彪特别疼爱她,精心指导她读书,班昭受传统教育思想很深,14岁嫁给曹寿为妻,婚后仍旧刻苦学习,勤练手笔。曹寿没活多少年,早早地便去世了,班昭一直守寡,再没嫁人。她进宫后住在东观,潜心研究汉史。

班固的手稿未经过任何修改,全是草稿,写得很乱,那时还没发明纸张,汉字是一个一个刻到木筒上的,班昭十分细致地阅读,修改,续写,每晚都工作到深夜,辛苦极了,由于不是原作者,所以遇到的困难也很多,需要查阅大量资料,班昭终日泡在书堆里。

班昭的字很漂亮,班固计划写的《八表》和《天文志》没能动笔,班昭将《八表》工工整整写在绢上,读起来令人赏心悦目。经过几年的努力,班昭完成兄长的遗稿,使《汉书》成为一部完整的史学著作,和帝看后很满意,下令传抄,收藏东观与兰台等处。

班昭作完《汉书》续补,受到宫廷的尊敬,她时常被召入宫室,教皇后和贵人学习,并为皇家写些赋文和颂德文章。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和帝驾崩,一岁的婴儿皇帝刘隆继位,史称殇帝,邓太后临朝,邓太后当皇后时就曾向班昭学过书,成为太后后还多次请班昭来讨论政事,非常器重她。

《汉书》是我国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之后的一部断代体巨著,它与《史记》不同之处也正是这一点,《史记》是通史。

《汉书》没能超过《史记》,它只写到了前汉一个朝代229年的历史事件,除断代体写法外,无新创造,它采用了《史记》的笔法,又增加许多有关刑法、地理、文艺、密职等篇章,对后世研究有相当大的帮助。然而班氏父子兄弟都生活在儒学推广的时代,他们以儒家的观点来从事历史著作,这使得《汉书》在进步性上逊色于《史记》。

班昭年届五旬时,又奉诏主持宫廷女学,从皇后到诸贵人都跟从班昭学习儒家学说。掌握汉朝政权17年的皇太后邓绥也是班昭的学生。班昭协助邓太后襄理政务、筹划大计,举办宫廷小学和幼儿学校,为东汉王朝的长治久安精心培育人才。

班昭年逾花甲之时,又写了七篇《女戒》,讲述女子的道德规范、礼仪标准,当然这是封建社会的产物。班昭把自己一生对女子在封建家庭中责任和义务的切身体验注入了这篇妇女教育的经典中,使它增添了亲切感和感染力。

班昭是中国历史学家中少有的奇女子,许多人慕名都想拜在她的门下,但这是很困难的。她活到70余岁去世的时候,仍享有崇高的威望,邓太后亲自为她素服举哀,为痛失一位良师益友而伤心落泪。

邓后力挽狂澜

和帝于永元十四年得了一场大病,整整三年,始终没好。永元十七年他病得愈加厉害。卧床不起,为讨吉利,于榻上改年号为元兴元年。可惜新年未过,27岁的和帝就死掉了。和帝没有子嗣,因为他生前嫔妃贵人斗争激烈,谁若生下男孩就会遭至毒手,一些生育男婴的贵人便把孩子秘密送出宫,由民间百姓抚养,刘隆便是其中之一。他的母亲(非亲生)是当朝邓氏皇后。

邓后叫邓绥,永元七年入宫。和帝去世那年,邓后才25岁。年轻的邓后临朝听政,总揽大权。和帝在世时邓后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也很会为人处事,但她和所有高层封建统治者一样,不许任何势力阻碍自己的权力,她依靠兄长邓骘与宦官郑众、蔡伦等强大的关系网络控制朝廷。幸好邓后办事果断,赏罚分明,政策措施公正,又会收买人心,所以暂时相安太平。

接连过去八九个月,一日深夜,邓后正在批阅奏章,忽然慌慌张张跑来个宫女,说小皇帝突发高烧,病得甚是厉害。邓后平日忙于公务,很少关心这个并非亲生的儿子,然而她知道小皇帝如有不测,自己必有灾祸,她急匆匆来到寝宫,远远便听见“哇哇”的哭声。“陛下所得何病?”邓后进门问道。几位太医紧皱眉头地站在龙床周围,见礼后其中一位说:“皇帝恐怕是受了风,且让臣等想些医法。”

邓后用手抚摸婴儿额头,犹似触炭,显然这病非同小可,她命令太医道:“你们须全力治愈陛下。”但是一切努力都没有任何转机和作用,小皇帝连哭带喊了两天两夜,最后一命呜呼。邓后知道小皇帝一死,皇位争斗必然残酷无比,可目前只能先着手料理后事。延平元年(公元106年),中国历史上最小的皇帝刘隆入土安葬,后被追谥为殇帝。而邓后所要面对的压力和困阻也便更加巨大了。

殇帝死后,皇位之争甚是激烈。大臣周章官拜光禄勋之职,掌握满朝大夫、中郎将的生死权,势力庞大。以他为首的众大夫和中郎将们竭力推举和帝长子刘胜继承皇位,借此削弱邓后的力量,企图把持朝政。

邓后清楚周章一伙的打算,她也知道倘若立刘胜为帝,等刘胜长大成人后很有可能同周章联手废掉自己,毕竟刘胜已11岁了,而且不是自己亲生。邓后决心立清河王刘庆之子刘祜做皇帝,也借此机会巩固个人权势,竭力压制周章诸臣。她对周章一伙早就心怀不满,准备先下手,一一收拾他们,以绝后患。

次日上朝,周章首先跪下,口气十分生硬地问道:“臣闻太后欲立清河王刘庆之子为帝,可有此事?”邓后冷冷地说:“不错,我是要刘祜继承皇位,先帝早弃天子,幼帝又不幸夭折,刘祜系属皇族,性情宽厚,知书达理,勤于学习,有雄伟志向,可做继承人。而平原王刘胜患有痼疾,精神恍惚,恐难担此重任。”

周章道:“刘祜并非庆子,又不是封王,恐难服众。”

邓后冷笑道:“周大人勿须担忧,明日崇德殿我便封刘祜为侯,你且退下。”

周章无奈地退下去了,第二天,邓后派她的哥哥邓骘亲自到清河王府用王青盖车接刘祜入宫。沉稳冷静的邓后等在崇德殿中,文武百官身着礼装相陪,周章神色颇为难看,大家都明白,刘祜继位已势在必行了。

刘祜进殿,被邓后封为长安侯。公元106年,刘祜正式接受皇帝玺绶,登上了皇帝宝座,后世称之为安帝,定年号为永初。虽然刘祜当了皇帝,但仍由邓后临朝听政,把持政权。由于周章重权在身,邓后也担心他图谋不轨,以宽怀为策,封周章做司空,即宰相之职,此职虽高却并无实权。不久,周章同王尊叔、元茂策划政变,因惧怕后果,三人皆自尽而死。

安帝掌权后,邓太后首先做出一项明智之举。她下诏告诫百官道:“我朝律法公正严谨,绝无私情,有胆敢试身者处罚不贷,尤其是皇亲国戚,更无例外。倘若皇族族人及其宾客亲信触犯律法,包括邓氏亲属,誓不宽容。”这样从根本上杜绝了皇帝利用特权逍遥法外的事情发生,可见邓太后的统治方式和观念还是比较开明的。

有一次,邓太后病了,适逢年底,按惯例要搞规模庞大的驱除恶鬼、消逐瘟端的仪式。很多大臣表态,为使太后尽早恢复健康,越隆重越好。以往此项活动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无数,而实用与结果却可想而知。邓太后想了想说:“我看不可,今年气候异常,百姓收成甚差,国库空虚,举行此仪式花费巨大,并且边关燃起狼烟,怎能再劳民伤财呢,按半即可。”

做为一个封建国君,邓太后能这样想这样尽心,实在难得。更难得的是她于永初二年亲自视察洛阳监狱,检查律法实施情况。在后汉历史上几乎没有哪位高层统治者视察过监狱。邓太后提倡节俭,常对下人讲:“光武大帝中兴汉室尚知节俭,况我辈乎?”她明令禁止的进贡食物有20多种,邓太后生活非常俭朴,她的花费相当节省,也严格管理侍女、宦官、大臣们的开销数目。上行下效,她以身做则,文武官员无人敢奢侈浪费,节约下来的费用都用于救济灾民上。

邓太后这样做并非没有原因,此时汉朝国力已大为空虚,连续十年的水灾旱灾,边关少数民族不断反叛,中原农民起义接二连三,加上对匈奴旷日持久的战争,情况已经非常危险复杂了。此种形势使她忧心忡忡,处理朝政到深夜也不休息,才30多岁身体便垮了下来,神色中透出无尽的憔悴。偏偏这个时候又发生一件令她非常不快的事情,中郎将任尚因犯谋逆之罪被抄家灭门,其间搜到一封密信,是邓骘的儿子邓凤写给任尚的,信的内容已干涉到朝政,应按律治罪才对。但邓太后考虑兄长邓骘是她的主要依靠力量时,又很难对凤儿这少年进行惩罚,因此颇是苦恼。谁知一日深夜,车骑将军邓骘拖着五花大绑、被剃光头发的儿子来见邓太后。

邓骘要求重罚儿子,邓凤哭着求饶。邓太后长吁一声道:“兄自明利害,此事作罢。以后要对凤儿严加管教。不可再犯。”她没有难为邓骘,从这一点来看是很明智的,既打击了外戚涉政的势力,又团结了国骑将军邓骘,避免流血事件再次发生。

邓太后体谅民间的疾苦,鼓励农业生产,尽量减轻农民的负担,连皇族的土地也分给贫农耕种,经过她的努力,到元初五年,风调雨顺,粮产丰收,天下比较安定,这是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取得的治国业绩。

永元二年(公元121年)三月,执政20年的一代圣后邓绥,在重病中痛苦地闭上了双眼,死时她才40岁。邓太后为汉王朝操劳了大半生,她力挽狂斓,却未能安排好后事。邓太后刚刚入土安葬,后汉王朝的皇宫里就又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皇权斗争。

十九太监除奸

自从邓太后归天,27岁的安帝加紧巩固他的政权,但同时他的身体状况却衰落下来,一日不如一日,令他十分苦恼。

当朝皇后名叫阎姬,这位皇后也是贵人出身,但比起邓太后来,简直天壤之别,她心狠手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阎皇后受宠两年多来始终未能生育,她很着急,偏偏有位李贵人生下个皇子,取名刘保。这使阎皇后忧虑重重,担心自己的处境会十分危险,暗生杀机,想秘密除掉李贵人。她让兄长阎显弄来些剧烈的毒药,偷偷投入李贵人的饭菜中,将李氏害死。

不幸的是,一晃七年,阎后仍旧没有生育,元初七年,安帝只好立刘保做太子,年号为永宁。其实安帝特别讨厌刘保的言谈举止,总瞅这孩子不顺眼。小刘保也很惧怕父皇,在他面前表现得恭恭敬敬,话语极少。

刘保被立为太子气坏了阎后和阎显,他们联手害死刘保的乳妈王南和亲信邴吉,企图逼死刘保。当时刘保只有十岁,却聪明懂事,他知道阎家人要害自己,处处忍让躲避,一退再退。然而阎后他们怎能轻易放过他。阎后在安帝枕边连连说刘保的坏话,甚至编造谎言,加以陷害。阎家人的朝中帮凶在阎显的安排下多次奏书,说刘保性情古怪,狡猾心狠,例举一些无中生有的罪证,给安帝施加压力,公元124年,安帝终于废掉太子,贬刘保为济阴王。

公元125年,32岁的安帝打算活动活动筋骨,于是由阎后相陪南巡狩猎。谁知刚到宛县城围,安帝忽得重病,车队急忙掉头往回赶,没到洛阳安帝便浑身抽搐,口吐白沫,一命呜呼了。阎后吓得脸色大变,呆怔半晌,但她心计颇多,又转念一想,觉得不能声张,悄悄叫来同行护卫大将军阎显。阎显进到车舆中一看安帝断气了,骇出一身冷汗,对妹妹说:“济阴王刘保在京中呢,他的同党若得知陛下驾崩,必定立那小子为帝,这对我们不利,首先封锁消息,一切如常,快速回京。”

随行大臣们谁也不知道皇帝已死,只见每日饭菜按时送入车内,听阎显说陛下病得很厉害而已,全部匆匆赶路,连行四天四夜,车队顺利赶回京城洛阳宫中,当夜便向社稷坛处告天,宣布安帝归天,开始发丧。阎后成为皇太后,立即把持政权,封阎显做车骑将军,管理三司,由她几个兄弟阎景、阎耀、阎晏控制全朝,再迎接济北惠王刘寿之子刘义进宫,先封为北乡侯,后继皇帝位。

济阴王刘保因为被废,不得上殿拜棺,他连哭了三天,水米未进,官员们见此状很受感动,可是谁也没有办法,只有太监们陪伴着他。

阎氏兄弟掌握大权,对与他们结怨的群臣大下杀手,连当他们帮凶的将军耿宝、樊丰等人全都被贬入狱,秘密杀害。中郎将谢恽、侍中周广等人也被下狱,受刑而死,阎家人已经彻底辖制了全朝。

不料,刚继位不足200天的幼年皇帝北乡侯刘义忽生大病,怎么也不见好。太监孙程听说此事,急忙暗中联系其他几位太监说道:“刘保乃先帝亲子,虽然被废,其实受冤,只要北乡侯一死我们便应设法扶助济阴王称帝。”太监们表示赞成,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这样以孙程为首的宦官们准备与外戚势力相抗衡。

果然,没过几日,北乡侯一命归天,由于继位时间短,没有年号和庙号,生年与年纪皆不详,所以中国历史不承认这位皇帝。北乡侯死了,阎太后和阎显四处物色适合继位的人选,打算再立个小皇帝,他们也怕出现意外,关闭宫门,调动军队,秘不发丧。

与此同时,孙程得到大长秋江京在章台门宫内与亲信开会的消息,他立刻带领18名太监悄悄来到章台门,闯进门去,乱刀砍死江京等三人,只剩下老臣李岩,孙程没有杀他。半个时辰后,孙程召来文武百官,调集到部分禁军,拥护刘保称帝,11岁的刘保当上了皇帝,史称顺帝。

阎太后和阎显闻听此事大惊失色,想反抗已晚,他们被禁军抓住,关入监狱,次日阎家兄弟全被处死,亲属流放,阎太后给贬入冷宫,至此,以孙程为首的十九太监集团在此次与外戚争夺政权的斗争中,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这十九太监在王室动荡的危急关头,能拧成一股绳除奸斩贼,立刘保称帝,此义举为后人称道。

无法无天的梁冀

公元125年,东汉第七个皇帝汉顺帝即位,汉顺帝虽是靠“十九太监”的义举登上皇位,但仍未摆脱外戚专权的局面。梁皇后的父亲梁商、兄弟梁冀先后做了大将军。

梁冀是一个十分骄横的家伙,他胡作非为,公开勒索,全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同时,梁冀的野心很大。

汉顺帝死去的时候,接替他的冲帝才两岁,过了半年也死了。梁冀就在皇族中找了一个八岁的孩子接替,就是汉质帝。

汉质帝虽然年纪小,还真聪明伶俐。他对梁冀的蛮横霸道看不惯。有一次,他在朝堂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朝着梁冀说:“真是个跋扈将军!”梁冀听了,气得要命,当面不好发作。

背后一想,这孩子这么小小年纪就那么厉害,长大了还了得,就暗暗把毒药放在煎饼里,送给质帝吃。汉质帝哪儿知道饼里有毒,吃了饼,马上觉得肚子不舒服。他叫内侍把太尉李固叫进来。李固看见他十分难受的样子,问他是怎么回事。

质帝说:“刚刚吃了饼,只觉得肚子难过,嘴里发干,想喝点水。”梁冀在旁边连忙说:“不,不能喝,喝了水就要呕吐。”

梁冀的话还没说完,这个八岁的孩子已经倒在地上,滚了几滚,断了气。梁冀害死了质帝,又从皇族里挑了一个十五岁的刘志接替皇帝,这就是汉桓帝。

汉桓帝即位后,梁皇后成了梁太后,朝政全落在梁冀手里,梁冀更加飞扬跋扈。他为了自己享受,把洛阳近郊的民田都霸占下来,作为梁家的私人花园。里面亭台楼阁,应有尽有。他爱养兔子,在河南城西造了一个兔苑,命令各地交纳兔子。他还在兔子身上烙上记号,谁要是伤害梁家兔苑里兔子,谁就犯死罪。有个西域到洛阳来的商人不知道这个禁令,打死了一只兔子。为了这件案子,屈死了十多个人。

梁冀把几千个良家子女抓来作为奴碑,把这种奴婢称做“自卖人”。意思就是说,他们都是“自愿”卖给梁家的。他还派人去调查有钱的人家,把富人抓来,随便给他一个罪名,叫他拿出钱来赎罪,出钱少的就办死罪。有个叫孙奋的人很有钱财。梁冀送给他一匹马,向他借钱五千万。孙奋被他逼得没办法,给了他三千万。梁冀火冒三丈,他吩咐官府把孙奋抓去,孙奋被官府活活打死,财产全给没收了。

元嘉元年,梁冀挟持桓帝受封自己特殊待遇,见到皇帝可以不下跪,桓帝忍气吞声答应了。梁家先后七人封侯,三女成皇后,六女做贵人,娶公主三位,七女得封城君,57人为朝廷重官,其权势达到巅峰的程度。

梁冀这样无法无天地掌了将近二十年大权,最后跟汉桓帝也闹起矛盾来。梁冀派人暗杀桓帝宠爱的梁贵人的母亲。汉桓帝忍受不了,就秘密联络了单超等五个跟梁冀有怨仇的宦官,趁梁冀不防备,发动羽林军一千多人,突然包围了梁冀的住宅。

梁冀知道自己作孽太多,活不成了,只好吃毒药自杀。梁家和梁冀妻子孙家的亲戚全都到了穷途末路,有的被处死刑,有的被撤了职。朝廷上下,梁冀的爪牙心腹600多人全撤了职。朝廷上的官员差不多一下子全空了。

梁家倒台,天下百姓纷纷奔走相告,欢庆了好几天。汉桓帝没收了梁冀家的家产,总计30多亿,这笔钱相当于当时全国一年租税的半数。被梁家占用作兔苑的民田,仍旧给农民耕种。

汉桓帝论功行赏,把单超等五个宦官都封为侯,称做“五侯”。从那时候起,东汉政权又从外戚手里转到宦官手里了。

“党锢”事件

外戚梁冀专权的局面终于结束了,宦官单超等五人立了功,同一天都被封侯,掌握了朝政大权,号称“五侯专权”。从此,又出现了宦官当权的局面。

宦官当权以后,为非作歹,比外戚更甚。他们把皇帝控制在自己手中,把持朝政,卖官卖爵,从朝廷到全国郡县,到处都是他们的亲信。国库里的钱,他们拿来大肆挥霍。东汉朝廷的钱粮税收,都落入了他们的腰包。他们榨取民脂民膏,使得整个国家出现了田野空、朝廷空、国库空的三空局面。他们把社会搞得黑暗不堪。

宦官集团的黑暗统治,遭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强烈反对。当时一些贵族地主出身的官员,也不满宦官掌权,主张罢斥宦官。另外,还有一批中小地主出身的太学生,他们批评朝政,对掌权的宦官和附和宦官的人深恶痛绝,强烈要求社会改革。

太学是汉光武帝刘秀创办的最高学府,是专门培养官吏的地方。自从宦官掌权以来,只有宦官的亲信才能做官,因此做官只要有门路、会拍马屁就行,不再需要什么学问。这样,在太学里念书的中小地主的子弟们就没有了做官的途径。因此他们都恨透了宦官,在太学里展开反宦官的斗争。他们经常在太学里公开揭露和抨击宦官的罪恶,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打倒宦官。

包括外戚在内的世家豪族,看到以太学生为代表的中小地主起来反对宦官,自然很是高兴。他们赶快也来配合行动,壮大反宦官斗争的声势。

公元165年,世家豪族出身的陈蕃做了太尉,名士李膺做了司隶校尉。他们跟太学生领袖郭泰、贾彪等结成了好朋友。他们互相标榜,互相称誉,逐渐形成了一个反宦官的党派。在太学里流传着“天下楷模李元礼(李膺),不畏强御陈仲举(陈蕃)”的歌谣。太学生们都拥护他们,把他们视为模范人物。

李膺当了司隶校尉后,有人告发宦官张让的兄弟张朔贪污勒索。李膺要查办张朔,张朔逃到洛阳,躲进他哥哥张让家中。李膺亲自带领公差到张让家搜查,终于在张让家的夹墙中搜出了张朔。李膺命令把张朔逮走了。张让赶快走关系,托人情。但是李膺已经迅速地把案子审理完毕,把罪犯张朔依法给杀了。

张让气得不得了,马上向汉桓帝哭诉。桓帝知道张朔确实有罪后,也没有难为李膺。这样一来,李膺的名望就更大了。此后,外戚官僚与太学生联合反对宦官的声势更为浩大,对把持朝政的宦官形成严重威胁。于是宦官集团伺机进行反击。

第二年,即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有个叫张成的人,跟宦官势力有勾结,而又搞信占卜活动。他预卜到皇帝将要进行大赦,就唆使他的儿子去杀人。不料这件杀人案落到了李膺手中。李膺知道张成跟宦官有勾结,但他一点儿也不客气。调查了案情,掌握了充分的证据后,李膺命令把张成的儿子抓来,准备法办。

果然,第二天,皇帝的大赦令下来,张成得意地对众人说:“诏书下来了,司隶校尉不敢不放我儿子。”这话传到李膺耳朵里,李膺火冒三丈。他愤慨地说:“张成预先知道大赦,故意教儿子杀人,大赦就不该轮到他儿子身上。”

李膺公开审理了这个案子,公布了罪犯的罪状,并立即斩首示众。张成见儿子被杀,十分气愤。他哪里肯就此罢休。他们商量了一个鬼主意,叫张成的弟子牢修向桓帝告了李膺一状,说:“李膺等人在太学里结交各地来的太学生,组织秘密党派,诽谤朝廷,败坏风俗,有谋反的嫌疑。”

桓帝听后,通令各地逮捕“党人”。李膺等200多个党人均被收押。有些党人闻风而逃,桓帝就派人四出查找,悬赏捉拿。太尉陈蕃上书替李膺等人辩解,请皇帝停止捕人,结果被免了职。被捕的党人在监狱里,遭到了宦官残酷的折磨。他们的头、颈、手、脚都被上了刑具,叫做“三木”,然后被蒙住头一个挨一个地拷打,就这样关了一年多。

李膺等人虽然被捕,斗争并没有结束。在审讯这件案子的过程中,李膺慷慨陈词,当众揭发宦官集团的各种罪恶,把宦官集团搞得很是被动。

一年后,有个太学生贾彪,了解到桓帝窦皇后的父亲窦武想利用党人的力量打击宦官,把朝政大权从宦官手中重新夺回来。于是,他冒着被捕的危险,化了妆,在夜里偷偷地回到洛阳,见了窦武,请他在桓帝面前替李膺等党人申诉。窦武答应了贾彪的要求。

这时,狱中的李膺也采取了以攻为守的方法,故意招出了好些宦官的子弟,说他们也是党人,使宦官们极为害怕。他们对桓帝说:“现在天时不正常,应当大赦天下了。”于是,桓帝就下令赦免了李膺等200多个党人,但把他们驱逐回乡,禁锢终身,所谓“锢”就是终生不许做官。这就是第一次“党锢之祸”。

李膺等人虽然被驱逐、禁锢,但是他们由于反对宦官而出了名,受到了社会上广大群众的拥护。桓帝的岳父窦武也获得了正直的声誉,受到了反对宦官的党人和广大群众的拥护。以太学生为代表的中小地主,跟以外戚为代表的世家豪族,在反宦官专权的口号下联成一气,展开了声势更加浩大的反宦官斗争。

永康元年(公元167年),汉桓帝死了。桓帝没有儿子,窦皇后和父亲窦武商量,从皇族中找了一个12岁的孩子刘宏(桓帝的侄子)来继承皇位。这就是后来腐败出了名的汉灵帝。

灵帝刚即位的时候,窦太后临朝,外戚窦武为大将军,把持朝政,他与太傅陈蕃免除对党人的禁锢令,把李膺等几个为首的党人请出来做官。

陈蕃又对窦武说:“不消灭宦官,天下没法太平。我已经是80岁的人了,还贪图什么?我留在这里,只是想为朝廷除害,帮助将军立功。”

窦武早就有这个意思。两人经过一番商议,打算消灭宦官势力。然而机事不密消息走漏,宦官曹节、王甫来了个先下手为强。他们把窦太后软禁起来,又用灵帝的名义,宣布窦武、陈蕃谋反,宣布他们为死罪。窦武当然不甘心屈服,利用大将军的职权,发动驻守京城的北军,起兵讨伐宦官。而宦官则指挥防卫宫廷的虎贲军和羽林军抵抗。结果,北军被打败了,窦武被包围后自杀,陈蕃也被宦官杀害。

宦官集团然后又通过灵帝大肆搜捕和杀害党人六七百人。所有党人和党人的学生、父子、兄弟,凡是做着官的都一律免职,驱逐回乡,禁锢终身,永远不许做官。

这就是第二次“党锢之祸”,前后延续十多年。

经过这两次“党锢之祸”,朝廷里比较耿直的官员遭到沉重打击,大小官职差不多都由宦官和他们的门徒包下来了。东汉的政权又一次完全被宦官集团所控制,政治越来越腐败了。

小昏君误国殃民

延熹十年(公元167年)正月,36岁的桓帝病死了。桓帝没有儿子,当朝窦皇后让河间王刘开的儿子刘宏进京,继承皇位。公元168年初,刘宏登基,史称灵帝,年方才12岁,由窦太后临朝听政。

窦太后跟宦官们明争暗斗了五年多,终被宦官所败,贬进冷宫,忧郁而死。灵帝对此丝毫也不关心,只知道玩乐,对于政事他全盘托给宦官去办,就这样昏昏沉沉度过了十年时光,一事无成。

灵帝都玩些什么呢?他对少数民族衣服、食物、装饰极感兴趣。于是,在宫中乱修胡房穿胡衣跳胡舞,折腾个没完没了。

灵帝又觉得皇家苑囿太小,打算扩建,但约计耗资太大,此时国库空虚,朝廷恐怕承受不起,令他很发愁。太监们给他出了个卖官的主意。灵帝有点犹豫。太监们说:“当年邓太后也曾卖过官,以便渡过财政困难,陛下何不效仿。”

灵帝想来想去终于同意了,他开始出卖官爵,官位越大价钱越贵。买的人很多,有钱者做官后再压榨百姓,大肆搜刮,十倍百倍地往回捞,令百姓们叫苦不迭,生活日愈艰难。卖官收入的钱极其丰厚,灵帝命人在洛阳宣平门外修建宫殿苑囿,扩大规模,筑上青青假山,碧绿水池,平整的钓鱼台,非常豪华。

小昏君在新苑中玩了几天就够了,他忽然又对马产生了兴趣,然而他瞧着马有些害怕,不敢骑,太监们又给他弄来四头老实的小毛驴,驾上辆小车,给灵帝驾车玩。没过多久,灵帝对驴车又失去了兴趣。太监们苦思几天,弄到一只会杂耍的猴子,送给灵帝。

再过数日,灵帝对猴子也没了兴趣,他很想出宫瞧瞧,这可把太监们吓得不轻,他们生怕皇帝发现他们在民间干的坏事,便劝灵帝说:“陛下千万不可出宫,外面匪盗杀人放火,无所不为,甚是危险。”“那我不去了。”灵帝被吓住,没敢出宫。

灵帝仍向往外面的世界,众太监想出个法子,在宫院内仿造民间街市。灵帝赶来一看,只见宫女侍从们扮成小商贩们叫买叫卖,往返穿梭,热闹非凡,尽管全是假装的,却很相像。灵帝游逛半晌,颇为尽兴。可几日后他又厌烦了。

灵帝昏庸无耻,贪财好色,宠幸宦官,使得宦官集团弄权朝政,后汉王朝渐渐腐朽堕落,贫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灵帝对此丝毫也不了解,更不关心。有首民谣唱道:“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表达了人民的愤怒情绪。

后汉统治阶级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依然挥霍奢侈,榨取民财,赋税徭役不断。周边少数民族又发动反叛战争,为镇压他们,东汉政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弄得国库空虚,兵源枯竭。等待后汉王朝的将是一场疾风骤雨般的农民大起义。

汉末黄巾起义

东汉末年,宦官和外戚争权夺利,使得社会不安定,加深了人民的痛苦。而且,从汉和帝刘肇的时候起,全国各地接连不断地闹水灾、旱灾和蝗灾。农民实在没有活路了,只好离开家乡,四处逃亡,形成了一群一群的流民。流民四处乞讨,餐风宿露,饿死冻死的很多,连首都洛阳的街头,也经常可以看到冻饿而死的流民的尸体。当农民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他们终于被迫打出了造反的旗号,开始聚众起义。

从汉安帝刘祜在位的时候起,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已时有发生。到昏庸透顶的汉灵帝刘宏在位的时候,终于爆发了一次波澜壮阔的黄巾大起义。

黄巾大起义是张角领导的。张角是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西南)人,太平道的首领。太平道是道教的一派,他们信奉中黄太一之神,以道家秘作《太平清领书》作为他们的经典,宣传“黄天太平”思想,认为只有到了太平的时代,人们才能不愁吃穿,过无忧无虑的日子。张角本人懂点医道,常常免费给农民治病,病治好了,他就劝人家参加太平道。穷苦农民为了摆脱眼前困苦的生活,把张角看成是自己的救星,都纷纷信奉太平道,张角的信徒越来越多。在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即今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一带),太平道的信徒很快就发展到几十万人。

张角派弟子去把信徒们组织起来,把八个州的信徒组织成为三十六方,大方一万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一方都指派一名首领去领导,叫做渠帅。三十六个渠帅都听张角统一指挥。张角还制定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十六字起义口号。“苍天”是指东汉,“黄天”是指起义军是创造的天下,甲子是年号,就是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他们预定在这一年的三月五日,八个州同时发动起义。张角还叫人在首都洛阳地方州郡官府的门上,用白土写上“甲子”二字,标明这些官府衙门到时候都将改变主人,借以鼓舞人心。

张角手下最得力的弟子是大方渠帅之一的****义。他经常到首都洛阳联系,传达张角的命令。张角叫他先把荆州、杨州两地的信徒几万人调到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北)集中,作为起义军的主力,以便配合首都附近各州郡的起义军进攻洛阳。

在预定的起义日期前一个月,济南的起义军中出了一个名叫唐周的叛徒,他写信给政府告密。起义的消息泄露了。东汉政府建捕了****义,在洛阳当众把他杀害。在洛阳受牵连被害的有一千多人,起义者的鲜血染红了洛阳街头。东汉政府还下令搜捕张角。张角得知消息以后,连夜派人赶到通知各地的信徒,叫他们立即发动起义。

叛徒的告密虽然打乱了起义的日程,使得起义军牺牲了一个重要领袖和一千多名战士,但是并不能扑灭起义的烈火。各地的太平道信徒早已组织起来,有了充分的准备。接到张角的命令以后,三十六方立即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用黄巾裹头,作为“黄天”的标志,因此被称为黄巾军。张角自己称为天公将军,他的两个弟弟张宝和张梁称为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他们三个人共同指挥起义军的战斗。

起义军每打到一个地方,就焚烧当地官府衙门,攻打豪强地主的坞堡,捕杀为非作恶的官吏和地主。地方州郡的长官和大地主吓得纷纷逃窜。十几天工夫,封建统治的秩序就被打乱了。

东汉朝廷十分惊慌,派重兵守住洛阳和附近的关口,又派皇甫嵩为左中郎将,朱隽为右中郎将,率领四万多名精兵来镇压黄巾起义军。颍川的黄巾军首领波才打败了皇甫嵩,把他围困在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东)。官军看到黄巾军作战勇敢,声势浩大,都十分害怕。老奸巨猾的皇甫嵩,却看出了黄巾军缺乏作战经验的弱点。他召集自己的部下说:“打仗要用计谋,不在乎人数多少。我看黄巾军结草为营,一定害怕火攻。如果我们乘着月黑风紧的夜晚去偷袭,放火烧他们的营寨,准能取得胜利。”在一个刮风的夜晚,皇甫嵩命令官军偷袭黄巾军,放火焚烧波才的军营。波才梦中惊醒,赶快整顿队伍,奋勇抵抗,可是已经迟了。黄甫嵩、朱隽和骑兵都尉曹操率领官军,包围了他们,乘乱砍杀了成千上万的黄巾军战士。汝南、陈留两地的黄巾军闻讯赶来援救,也被打败。波才没有办法,只好退住阳翟。

北方由张角兄弟亲自率领的黄巾军打了胜仗,打败了东汉官军的北中朗将卢植和工中郎将董卓。汉灵帝赶快命令皇甫嵩从河南北上,夹击黄巾军。张角派张梁迎战皇甫嵩,两军在广宗(今河北省威县东)地方大战。张梁作战很英勇,他率领黄巾军奋勇冲杀,打得皇甫嵩招架不住,只好紧闭营门,躲藏起来。就在战局十分紧张的时候,张角却得病死了。张梁因为料理哥哥的后事,放松了警惕。皇甫嵩乘机向黄巾军反扑。他命令官军连夜准备。天刚蒙蒙亮就发动进攻,打破了黄巾军的大营。张梁率领部下奋勇抵抗,他和三万多名黄巾军壮烈牺牲。皇甫嵩居然劈开张角的棺材,砍下他的脑袋,送到京城里去请功。接着,皇甫嵩又去进攻张宝率领的黄巾军。张宝势孤力单,在下曲阳(今河北省晋县两)战死。

黄巾军的主力被东汉政府镇压下去了。但是各地黄巾军仍然在战斗,沉重地打击东汉朝廷的统治。在黄巾军影响下的各地各族农民起义军,也纷纷起来跟地主阶级斗争。直到汉灵帝的儿子献帝刘协的时候,农民起义的浪潮还没有平息下去。

同类推荐
  • 枭明

    枭明

    崇祯九年,大厦将倾!汉家儿郎,热血洒尽!杀不尽的仇人头,数不尽的血和泪!英雄血,枭雄志!三千虎贲在手中,敢上九天揽明月!
  • 新汉王朝

    新汉王朝

    一个艰辛困苦的环境一个万念俱灰的孤独身影,在滚滚向前的历史洪流中身不由己一步步卷入王朝争霸的漩涡,在血与泪爱与恨中慢慢挺起单薄的脊梁......永远体会不尽的三国往事,永远揭示不完的真实人性!******************向书友们推荐天子所着的都市小说【越境鬼医】,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是本不可错过的佳作!
  • 狼心公爵传

    狼心公爵传

    这是一部穿越者在异界打拼的血泪史,一个没有出身,没有奇遇,没有超人的智慧也没有过人的胆识的平民,在生死之间挣扎的故事。没有永恒的金手指,也没有不熄的王霸气。有的,只是一个不甘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而已。注:本书作者(也就是我自己)脑子抽风,死活不愿意写傲天霸气无敌流,所以文章可能会比较......写实。请入坑的兄弟们做好主角随时缺胳膊少腿的心理准备。第一次写文,也许不怎么懂得迎合大众的口味,希望大家多多包涵,小弟在此拜谢!
  • 乱世蛟龙

    乱世蛟龙

    如果豪迈的左宗棠和大气的曾国藩作为对手的存在,孰优孰劣?文武双全的石达开在战场上碰到勇猛的李秀成,最后的胜利者会是谁?李诚有幸见证了他们碰撞出的璀璨火花!
  • 梦思凡

    梦思凡

    以架空历史为背景,两个学生一个老师,后事待续
热门推荐
  • 灵魂牧场

    灵魂牧场

    人类在牧场放养牲口时,有没有想过自己也是被饲养在地球上的生物呢?其实,在人类看不见的地方,总闪耀着一道道奇异的光门,它们时刻都在注视着你体内的灵魂!任何正常或者意外死亡的背后,都有着光门活动的身影。它们是人类文明进程的推动者,也是人类灵魂的收割者。都市悬疑科幻《灵魂牧场》带你进入不一样的科幻世界!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就到这里散了吧

    就到这里散了吧

    久别重逢学生时代的恋人,时光荏苒,所有人的样子都已不复从前。她逃,他却紧追不舍。有的时候,深爱真的是折磨。其实让我难受的,不是你不爱我,而是你曾经那么用力的爱过我。就好像,一时天堂一瞬地狱,梦醒了你就走了,留下我一个人怀揣着余温度过无数个看不到尽头的夜晚。希望你明白,我是真的等了你很久。一直等到失去耐心和勇气,才不得不让自己放下。那种感觉我无法给你描述,毕竟你也不懂,反正遇上一个喜欢自己的人不是什么容易的事儿。来日方长,你只是刚好错过了一个我。
  • 中华科技故事

    中华科技故事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灿烂辉煌,成为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动力之一。本书力求通俗易懂地向广大读者较为系统地介绍我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和创造。本书以故事为叙述主线,以时间为序,简要勾勒出中华5000年科技发展史的大致轮廓。所选故事均围绕中华科技发展史中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重要成就展开。
  • 大猎帮

    大猎帮

    在惊险刺激的围猎中,欲望跟随火药枪一起成长。寡妇所生的儿子在她死后被赵老白接回自家大院抚养,但身份真相无奈一直保密,错综复杂的爱情故事,交织着人性的丧失与回归。三江历史变迁,风云变幻人随之嬗变,同父兄弟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周庆喜变节死心塌地投靠日本人,赵永和却率领猎帮这群血性汉子走上抗日道路,国恨家仇交织,善良和丑恶共舞,猎人的枪口冲着民族的敌人且不仅仅是獐狍野鹿……奇特、凶险的狩猎世界里,人与野兽生死较量,更要面对人类异己!徐大辉编著的《大猎帮》是一部个性鲜明的,厚重的,充满了狩猎文化以及地域文化色彩的诡异、冒险长篇小说。
  • 傲娇大哥:双面娇妻呆萌妹

    傲娇大哥:双面娇妻呆萌妹

    他高,她矮;他傲娇,她会撒娇;他智商无限高,情商无下限,她智商无限低,情商无上限。两个人走的是两个极端,她却不屑:“你懂什么,这叫优势互补。”虽然别的地方她很蠢,在这一点上还是认同的。“她配我,刚刚正好。”一场扑朔迷离的棋局,不料两个人都是深陷其中的棋子。最终还是等来一句。“我的哥哥值得这世上最好的女孩,可是那不是我。”
  • 我一直都在这儿

    我一直都在这儿

    安然and白翊,筱筱and清,玲可and王燿,三对cp,三对逗比。
  • 樱黎雪

    樱黎雪

    “姓宋的!给老娘出来!”“诶呀我说大雪碧啊,不就是吐了你一脸水嘛......""一脸?你逗我!逗我!逗我呢!?”“呃消消气昂,宝宝我马上拿水来。”“拿水干嘛?”“逗你!逗你!逗你啊!!!”“干吗呢,一大早吵死了!苏黎马上就来昂我告诉你们,雪过来,樱可过去,找你家苏黎去!”
  • 非常男女

    非常男女

    我全心全意地爱着自己的老婆陈姗姗,任她呼牛作马,拳打脚踢,我都没有丝毫怨言;可她还是嫌弃我是窝囊废,挣不到大钱,最终给我罗列了一个可恶的罪名将我抛弃了;从此我房子没了,车子没了,老婆没了,儿子也没了,我觉得我的人生都要完蛋了,可这个时候那个曾经被我捡到过的绝世女人居然出现在了我面前,我没料到她居然是一个电影里才会出现的特工,从此我的人生就改变了......
  • 拯救善良的少女

    拯救善良的少女

    唐七七在一次偶遇中遇见了同父异母的哥哥,通过哥哥知道爸爸是黑道老大,而现在是哥哥接手老大的位置,妈妈因为有心结不愿意回到爸爸的身边,于是哥哥瞒着爸爸跟他们母女相认。唐七七在学校是个沉默寡言没什么朋友的人,学习成绩也一般般,偶尔放学路过操场的时候会多看校草欧宇恒一眼,但是她却从不主动去搭讪。因为欧宇恒身上的光芒太耀眼了。看似无交集的两人却因为身处黑道的哥哥而有了交集,而七七的跆拳道教练也因为欠债被地下赛事的人抓去玩一个生死决斗的游戏,赢的人会获得一笔奖金来抵押债务,出这笔钱的人即将成为他们的主人,这等同于卖身。明明可以靠美貌,她却偏偏靠气质,明明可以靠身家,她却偏偏靠实力,看唐七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本文慢热,亲们要耐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