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02300000041

第41章 各种违法心理的现场干预

“操作步骤”

(1)戒毒行为人心理危机干预。

(2)赌博违法行为人行为人心理危机干预。

(3)卖淫嫖娼违法行为人心理危机干预。

(4)具有人身危险性违法行为人心理危机干预。

(5)家庭暴力违法行为人心理危机干预。

(6)网络成瘾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

单元一 戒毒行为人心理危机干预

一、戒毒行为人的危机干预情境

戒毒行为人危机干预的主要方式有电话危机干预和戒毒临床危机干预两种。干预的情况主要有生活突发事件应对、情绪爆发期、毒品危险情境、吸毒导致的精神异常。具体干预如下:

1.生活突发事件应对

对于一个戒毒行为人在戒毒过程中,无论是住院脱毒期间,还是回归社会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都会和普通人一样遭遇不同挫折,对于吸毒成瘾人群,情绪变化特别冲动和脆弱,稍有应对不当,就会出现用吸毒麻醉自己来逃避生活的应激及应。这时戒毒行为人家属及周围人士如能求得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往往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2.情绪爆发期

根据吸毒违法行为人的心理特征,戒毒行为人的心理特征就像初生的婴儿一样,根本无法正常发展。情绪波动时一个主要的特征表现是冲动。精神病学里明确把戒毒行为人诊断为“冲动控制障碍”。所以在戒毒与康复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情绪障碍和困难。这个时期需要临时性的危机干预,一种外力的理解性和陪伴性帮助。

3.毒品危险情境

毒品危险情境是指戒毒康复者在回归社会的过程中,遇到毒友的引诱后,处于一种即将吸毒的状态,或者已经吸过毒品的时候,戒毒行为人和家属在这时求助。心理咨询师应马上提供一些方法进行干预。

4.吸毒导致的精神异常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毒品也开始由传统的海洛因时代走向“新型毒品”(K粉、冰毒、摇头丸等)时代。这些新型毒品主要危害人类的精神系统,所以很多吸毒违法行为人出现被害妄想等精神异常症状,家人又碍于面子,不愿到当地精神病院求助,只有求助戒毒所的专业人士,寻求解决办法和帮助。

戒毒行为人的危机干预,一般分为两种:住院和电话干预。戒毒住院行为人在住院期间如出现危机一般是与家属吵闹要出院(多数人员),或者自杀(少数人员)。心理干预一般是陪伴,度过心理应急期,同时寻求家属的亲情帮助和鼓励,便可度过,一般需要1~3天。在陪伴的过程中,一是预防其冲动,避免意外发生。二是在陪伴的过程中,使其心理充分瓦解,这样容易了解个体的想法,容易找到解决办法。

真正的危机一般不会让咨询师知道,在实际过程中遇到最多的就是电话干预。在电话中,一般是个体自身求助。这时戒毒行为人一般处于矛盾中,同时戒毒行为人在家或者其他地方,使得求助不方便,电话较快捷、方便、及时。一般只需30分钟,特殊情况会用90分钟。信任需要在10分钟内建立,效果需要在15分钟内产生,否则电话干预无效,干预难以进行下去,容易中断。临床心理医生10年的经验表明,一般运用电话干预的疗法效果较快和疗效较为明显。

二、意义疗法在戒毒电话危机干预中运用的理论与实务

(一)运用求助意义的意志

人本主义认为,人有寻求生命存在意义的欲望,它是生命中原始的动力,这个意义是唯一的、独特的,当它在人的生活实践中被发现获得时,人求助的意志就会得到满足。

根据以上理论,在电话咨询运用中,临床心理医生积极肯定每一个打心理咨询电话的人,无论戒毒行为人咨询的是什么,心理医生均应以热情、鼓励的态度让他们意识到打电话来寻求心理援助的行为本身是有意义的,这意味着戒毒行为人希望认识自己、改变自己,从而能够促进成长。

此时由于来电者大多是消极、沮丧甚至绝望的群体,原本想寻求现实的帮助,如教他们一个奇效的方法,却没有意识到寻求援助本身即充满着超越自己的意义,这是他们本能里寻求意志得到满足,于是这种满足缓冲和减退了负性情绪,增进了戒毒动机。另一方面则使来电者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会一种新的条件反射和技巧,即任何消极的行为或事件背后都隐藏着积极的意义,只要我们愿意追寻或敢于追寻。

(二)爱的意义的运用

著名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家弗兰克认为,爱是进入另一个人最深人格核心之内的唯一方法,它可以使所爱者真的去实现那些潜能,使他们理解到自己能够成为什么,应该成为什么,从而将他们原来的潜能发挥出来。

在电话咨询中,有埋怨医疗效果不好的,有个人情感或生活受挫的,还有一些是家庭关系混乱的,表面上看来电者都有不同的理由和故事,但临床心理医生认为他们并不明白爱的意义,如大部分戒毒行为人就是寻求如何让家人马上信任的具体办法,来电者的目的只有一个:怎样获得家人的信任,不管采用什么方法。

作为咨询者,通常认为不应该和来电者过多纠缠于谁是谁非,也不应鼓励他们立刻采取种种补救办法去拯救失去的东西,而是让来电者认识到爱的意义,如临床心理医生耐心倾听来电者诉说是为了让他们将无法说出的苦衷说出来,缓解内心的痛苦,用一个朋友的爱去让他们认识到爱,从而明白事件里爱与恨的关系,使自己担负起所有责任,从当前的状态中升华,认识到用爱去处理生活中的所有事件,而不是束缚、捆绑甚至压抑,使世界成为他们统治的对象。

(三)苦难意义的运用

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一个人面对无法改变的命运时,他就等于得到一个最后的机会,去实现最高的价值与最深的意义,即苦难的意义。这时最重要的是:对苦难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用怎样的态度来承担痛苦?通过临床心理医生总结和观察发现:人主要关心的并不是获得快乐或逃避痛苦,而是要了解生命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人在某些情况下,宁愿受苦,只要他确定自己的苦难具有意义即可,痛苦在发现其意义时,就不再是痛苦了,反而成为成长前进中的动力。

对于来电者来说,他们有的正经历着内心的挣扎和冲突,有的无法摆脱毒瘾或戒毒的痛苦,此时咨询者一般不太可能帮助他们改变目前的处境,而这时让来电者意识到苦难的意义,这无疑会给他们带来战胜和忍耐苦难的勇气和信心。

(四)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通过临床总结,发现必须让戒毒行为人体会到自己的责任,让他们明白,他们的自由选择是什么,并明白应该对什么人和什么事负责任,必须让他们自己负责任实现他们潜在的生命意义。并从三种不同的途径去发现这个意义,即创造、工作,体会价值和受苦,由此去升华实现“自我超越”。

在电话咨询中,常常有来电者将问题摆在咨询者面前,同时他们都是非常消极的,让咨询者为自己选择,如有的来电者讲述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戒毒后想学一些技能,又怕学不会,甚至怕苦怕累,担心这个,担心那个,不知如何是好?

事实上这种来电者所面临的心理冲突具有双重性,人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此时只有让来电者明白,“自己是一个负责任的人,无论选择什么,自己都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而不是只承担自己认为轻松的责任,逃避自己认为苦的、累的、痛苦的责任。只有学会负责任,生命才能长进并变得更加丰厚,自己也因此可以从创造、工作、受苦等意义中重新估量自己的选择”。

如果此时咨询者只是帮来电者选择,而没有让他认识到选择的意义,即通过来电者的选择可以帮助来电者重新认识自己,即来电者之所以不能选择,就是因为害怕自己负不起选择后的责任。那么在以后的生活中,来电者面对选择依旧无所适从。

从以上一些体会中可以看出,意义疗法在电话咨询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它不纠缠于来电者过去的经历和产生目前这种状态的原因,而是在“棒喝”中迅速将来电者带到追寻生命的意义中去。这种升华一方面可以使其原来的心理冲突得到宣泄,另一方面也使个体通过不断的努力体验自身对社会、对他人、对自我负责所带来的成功的满足,这无疑将使短短的电话咨询发挥出最优的效率,为来电者人格的成长带来最好的帮助,但大部分吸毒违法行为人文化程度偏低,性格较偏激,为此意义疗法的运用受制于来电者的知识、理解和领悟能力,因此,这还有待进一步的开拓与发展。

单元二 赌博违法行为人心理危机干预

一、确定赌博违法行为人心理危机干预的目标

(1)接受与面对自己赌博的历史,通过合理认知,学习并接受目前的现实状况,不再对赌博存有任何期望。

(2)以日常活动为基础,不断提高生活能力,稳定躯体、认知、行为和情绪反应等功能水平。

(3)自信心、情绪行为控制,社会认同感得到恢复。

(4)能够独立地进行日常活动,坚定的意志、自身价值感得到恢复,重新树立人生标杆,学会理性思考。

二、赌博违法行为人心理危机的选择与界定

若行为人出现以下行为,便可能显示他现正开始或已经出现病态赌博行为:

(1)时常会赌博或控制不住地想着赌博的事。

(2)经常单独出现在赌博场合,而且次数渐趋频繁。在赌博场所逗留的时间比原定时间长。

(3)用于赌博的时间比其他参与喜好活动的时间愈来愈多,时常会发生因赌博而延误上班或上学的时间。

(4)为赌博耗尽金钱。为了赢回赌本,穷追不舍,不会如实说出赌博的次数和赌博所花费的金额。

(5)因家人或朋友的劝说或因金钱问题感到厌烦,并发生争执,极力想摆脱他们的管束。

(6)易怒、易激惹,经常发怒。因赌博而出现情绪低落、烦躁不安,或失眠等问题。

三、赌博违法行为人心理危机的干预步骤

1.建立咨询关系,收集资料

以温暖和真诚的态度,通过共情与行为人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说明收集个人身体、心理、社会状况资料的必要性,并承诺对行为人提供的信息保密,使其愿意接受危机干预工作人员的帮助。

让行为人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其生理、心理和社会状况的资料,为评估和心理辅导及制订治疗计划做好准备。让当事人介绍他的赌博行为,现在和过去的赌博经历。让当事人讲述在赌博时的所见所闻,如果不为难的话,建议提供尽可能多的细节。

2.共同探讨,制订治疗方案

在制订治疗方案前,必须先进行系统的临床评估。同时,可以在取得行为人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运用心理学问卷或量表等评估行为人目前的情绪行为状况。也可在内科医生那里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排除可能的躯体疾病,这些疾病或问题将可能导致功能损害或妨碍进一步的心理治疗。

确定治疗方案。通常可以选择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加药物治疗三种方式。

3.具体方法

(1)让行为人描述最初赌博时的动机,鼓励行为人尽量把自己的感觉表达出来,不要觉得难为情,并讨论在赌博过程中的感受,讲述赌博输和赢后的不同的心理感受。除了赢钱以外,还有什么其他感受?一些行为人可能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责。在这个过程中,共情的倾听与交谈是非常重要的。注意语速要慢一些,耐心一些,对问题要敏感一些,不要用缩略语或专业术语。在倾听时,积极回应当事人为保持安全感所做的努力。

(2)协助行为人确定在参与赌博行为后,对本人日常生活或社会功能以及对家庭所造成的影响。列出参与赌博后影响自己生活的清单,并与心理咨询师一起商量处理所列影响的途径和方法。

(3)针对自责感,引导其唤起现实感,树立目标,增强重新生活的信心。挑战与赌博有关的歪曲认知,并学会代之以更理性的观念和思维。让行为人描述曾经不想去赌博的经历和自我感受。减轻其参与赌博的欲望。描述曾经为断绝赌博念头所做的努力,列出曾经阻止自己赌博行为的成功案例,并写出书面清单张贴在醒目的地方。

(4)与行为人一起讨论,鼓励其口头表达对赌博行为的自信心及其对未来希望的增强,商定一个书面方案以应对自己出现赌博行为的情况。鼓励其恢复正常的生活,正向报告自己睡眠、饮食、工作的改善情况。练习放松技术,正向报告自己烦躁、愤怒的减少及控制情绪的方法与经验,提高自我控制感。

(5)尽快鼓励行为人建立社会支持系统。评估行为人是否有赌博导致的婚姻或家庭冲突,对于与家庭问题有密切联系的行为人应进行家庭治疗。可以通过绘制家庭和人际关系生态图来探寻行为人的社会支持系统的资源情况,鼓励行为人主动利用这些资源。积极参与全面的社交、职业、娱乐和家庭活动。

(6)纠正行为人歪曲认知,促使其进行认知重构。探寻在负性情绪反应和赌博之间起中介作用的歪曲认知是否存在。针对行为人的认知偏差,进行必要的认知干预,纠正其非理性思维;运用认知重构技术,以现实的积极思维代替歪曲的认知。

四、相关心理干预技术

1.暴露疗法

暴露疗法,也称“满灌疗法”,不需要进行任何放松训练,而马上呈现最强烈的恐怖、焦虑刺激(冲击)或一下子呈现大量的恐怖、焦虑刺激(满灌、泛滥),以迅速校正行为人对恐怖、焦虑刺激的错误认识,并消除由这种刺激引发的习惯性恐怖、焦虑反应,故也称为“冲击疗法”或“泛滥疗法”。恐惧行为是一种条件反应。某一事物或情境在一个人身上所引起的恐惧体验会激发他产生逃避行为,而不管此事物或情境是否真的对他构成了威胁。这种逃避行为会导致恐惧体验增强,从而起到负性强化作用,反过来增强其逃避行为。因此专家们认为,与其逃避,不如让行为人人面对恐惧的刺激,这就是满灌疗法。

如果让行为人处于频繁或过量的赌博场景刺激之下,机体就不再有过敏反应。

2.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是由交互抑制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法。当个体面前出现焦虑和恐怖刺激的同时,施加与焦虑和恐惧相对立的刺激,从而使行为人逐渐消除焦虑与恐怖,不再对有害的刺激发生敏感而产生病理性反应。其实质是通过一系列步骤,按照刺激强度由弱到强、由小到大逐渐训练心理的承受力和忍耐力,增强适应力,从而达到最后对真实体验不产生“过敏”反应,保持身心的正常或接近正常状态。

赌博违法行为人可通过想象暴露于赌博场所中,进行系统脱敏训练。

3.集体心理治疗

对于有同样赌博行为的人可进行机体心理治疗。在心理咨询师的催化下,鼓励行为人与团体中的组员一起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在互相支持、信任、理解的团体动力下,讨论应对的经验,鼓励面对现实而不是沉浸在痛苦之中。

4.正、负性强化法

这里指的是通过强化赌博正面的劝说(靠赌博是永远也发不了财)和反方面的副作用(不少嗜赌者家破人亡)对行为人的心理进行干预。长时间的心理暗示会使行为人坐在赌桌前就会出现类似于心脏病的症状,如头晕等,从而达到戒除赌瘾的目的。

5.自我控制法

(1)避免出席任何赌博场合。培养其他可取代赌博的嗜好,打消赌博的念头。

(2)订一个限额。无论你正在赢钱或输钱,只要赌款达到所定限额,便立即停止赌博。

(3)控制现金的流转。限制现金的供应,如制订每日从银行户口提款的限额、开立一个需要两个人签署的联名户口、安排电子付款或通知银行限制信用卡贷款。

(4)控制精神压力。定时做运动(如慢跑等)及学习松弛的技巧(如冥想或做瑜伽等)或进行消闲活动(如听音乐、与朋友逛街等),借此驱走闷气,舒缓紧张的情绪。

(5)养成记录的习惯。写日记可帮助行为人了解自己的赌博行为,找出赌博的倾向和模式。例如,你可能发现,每当你感到苦闷或失落、手上持有现金,或当你需要用钱时,便会去赌博。这些记录可找出抑制赌博的有效方法。行为人可通过各种方法,恰当地满足不同的需要。

6.转移疗法

找一个行为人感兴趣的工作或爱好来充实他们的生活,帮助其找到新的价值认同感,最好同时配合心理咨询师的行为疗法。当然,改变行为人的生活环境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鼓励其参与有益身心的活动,远离赌博的外部环境,最终真正达到戒除赌瘾的目的。

单元三 卖淫嫖娼违法行为人心理危机干预

一、确定卖淫嫖娼违法行为人心理危机干预的目标

(1)接受与面对自己过去的经历,通过合理认知,学习并面对现实生活,不再存在任何不良欲望,树立良好、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以日常活动为基础,不断提高生活能力,稳定躯体、认知、行为和情绪反应等功能水平,树立“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科学与理性精神。

(3)自信心、情绪行为控制,社会认同感得到恢复,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4)消除虚荣心和贪图享乐的思想,恢复坚定的意志和自身价值感,重新树立人生标杆,学会理性思考。

二、卖淫嫖娼违法行为人心理危机的干预步骤

(一)建立咨询关系,收集资料

以温暖和真诚的心态,通过共情与行为人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说明收集个人身体、心理、社会状况资料的必要性,并承诺对行为人提供的信息保密。让行为人愿意接受危机干预工作人员的帮助。

让行为人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其生理、心理和社会状况的资料,为评估和心理辅导及制订治疗计划做好准备。同时,讲述在卖淫嫖娼时的所见所闻,如果不为难的话,建议提供尽可能多的细节。

(二)共同探讨制订治疗方案

在制订治疗方案前,必须先进行系统的临床评估。可以在取得行为人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运用心理学问卷或量表等评估行为人目前的情绪行为状况。也可在内科医生那里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排除可能的躯体疾病,这些疾病或问题将可能导致功能损害或妨碍进一步的心理治疗。

确定治疗方案。通常可以选择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加药物治疗三种方式。

(三)具体方法

(1)让行为人描述最初去卖淫嫖娼时的动机、最重要的目的是什么?鼓励行为人尽量把自己的感觉表达出来,不要觉得难为情。与行为人讨论在卖淫嫖娼过程中的感受。一些行为人可能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责和忏悔。在这个过程中,共情的倾听与交谈是非常重要的。注意语速要慢一些,耐心一些,对问题要敏感一些,不要用缩略语或专业术语。在倾听时,积极回应行为人为保持安全感所做的努力。

(2)协助行为人思考卖淫嫖娼的不良后果。嫖娼除了获得性欲满足以外,还有什么其他感受?后来是否会有一点忏悔的感觉?确定卖淫嫖娼行为对本人日常生活或社会功能所造成的影响、对家庭产生的影响。请行为人列出参与卖淫嫖娼后影响自己生活的清单,并与心理咨询师一起商量处理所列影响的途径和方法。

(3)针对自责感,引导行为人唤起现实感,树立目标,增强重新生活的信心。挑战与卖淫嫖娼有关的歪曲认知,并学会代之以更理性的观念和思维。利用价值观拍卖的方法帮助行为人确定自己的需求与价值观。绝大多数卖淫行为人的最重要目的就是赚钱,满足她们的虚荣心。而嫖娼行为人是因为生活富足而追求纵欲享乐,一掷千金。

(4)让行为人描述曾经有不想去嫖娼的自我感受。让行为人描述曾经成功拒绝卖淫的自我感受。与行为人一起讨论,商定一个书面方案以应对自己卖淫嫖娼行为的情况。

(5)确定自己未来的工作,重新制订自己的人生计划。从行为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教育出发,重新培植自身的文化人格和塑造自身的社会灵魂。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人生价值取向才能正确,社会责任才能到位。鼓励行为人口头表达对卖淫嫖娼行为的自信心和对未来希望的增强,鼓励其恢复正常的生活。正向报告自己睡眠、饮食、工作的改善情况。

(6)鼓励行为人尽快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可以通过绘制家庭和人际关系生态图来探寻行为人的社会支持系统的资源情况,鼓励行为人主动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自己。评估是否有卖淫嫖娼导致的婚姻或家庭冲突,对于与家庭问题有密切联系的行为人应进行家庭治疗。鼓励其积极参与全面的社交、职业、娱乐和家庭活动。很多从事卖淫嫖娼行为的原始心态是基于孤独、寂寞。通过参与各种活动确认自己在不同社会角色中的社会责任。

(7)从社会思想文化角度入手,对女性进行思想启蒙,树立“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科学、理性精神,从精神上解放女性,使女性深刻认识和理解自身作为人所拥有的合法权利,只有在思想上觉醒,才能冲破思想束缚,在内心生成抵御来自外部控制和诱惑的理性精神和创新精神,从而达到思想的解放。

三、相关心理干预技术

(一)放松训练

放松疗法的原理是,一个人的心情反应包含“情绪”与“躯体”两部分。假如能改变“躯体”的反应,“情绪”也会随之改变。至于躯体的反应,除了受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内脏内分泌”系统的反应,不易随意操纵和控制外,受随意神经系统控制的“随意肌肉”反应,则可由人们的意念来操纵。也就是说,经由人的意识可以把“随意肌肉”控制下来,再间接地把“情绪”松弛下来,建立轻松的心情状态。基于这一原理,“放松疗法”就是通过意识控制使肌肉放松,同时间接地松弛紧张情绪,从而达到心理放松的状态,有利于身心健康。

咨询师应传授行为人深呼吸放松法和渐进性肌肉放松技术,以应对烦躁、焦虑和紧张等不良情绪。行为人在具体治疗过程中可正向地报告自己情绪情感反应,提高自我控制感。

(二)集体心理治疗

对于有同样卖淫嫖娼行为的违法行为人可进行集体心理治疗。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鼓励团体成员之间一起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在互相支持、信任、理解的团体动力下,讨论应对经验,鼓励面对现实而不是沉浸在痛苦之中。

(三)正、负性强化法

正性强化法或称阳性强化法,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强调行为的改变是依据行为后果而定的,其目的在于矫正不良行为,训练与建立某种良好行为。即运用正性强化原则,每当行为人出现所期望的心理与目标行为,或者在一种符合要求的良好行为之后,应采取奖励办法,立刻予以强化,以增强此种行为出现的频率,故又称“奖励强化法”。对某种良好行为给予奖励,可以促进该行为的发生,如若使某行为与摆脱厌恶刺激相结合,同样能使该行为增多,这便是负性强化法的理论基础。因此负性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来抑制不良行为,从而建立良好行为的。行为人一旦出现某项良好行为,便立即减少或撤除其原来经受的痛苦、厌恶刺激、惩罚或情景,(等于给他“负性奖励”),并使其日后在同样情况下,获得相同的“释放”,从而增强其良好行为的出现率。负性强化与正性强化关系密切,都是用以增加良好行为发生率的强化过程。

针对卖淫嫖娼违法行为人,可强化卖淫嫖娼正面的劝说(卖淫嫖娼是违法行为)和反面作用(不少嫖娼者家庭破裂)对行为人的心理进行干预。咨询师可以和行为人探寻在负性情绪反应和卖淫嫖娼之间起中介作用的歪曲认知是否存在。针对行为人的认知偏差,进行必要的认知干预,纠正其非理性思维;运用认知重构技术,以更现实的积极思维代替歪曲的认知。

(四)转移疗法

找一个行为人感兴趣的工作或爱好来充实他们的生活,帮助行为人找到新的价值认同感,最好同时配合心理医生的行为疗法。同时也可以改变行为人的生活环境,生活环境非常重要,很多卖淫嫖娼行为人最初都是受功利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所以应鼓励行为人多参与有益身心的活动,远离不良的外部环境,最终真正达到戒除不良行为的目的。

当然,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应该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援救人员的能力和权限是有限的,不需要去扮演上帝,也无须为无能为力承担责任而自责。

单元四 具有人身危险性违法行为人心理危机干预

一、人身危险性危机

人身危险性就是再犯可能性,指的是违法行为人的存在对社会构成的威胁,即其再犯罪的可能性。它包括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犯罪被判刑但具有再犯之可能的人,如常习犯、惯犯、累犯等;无责任能力或限制责任能力,但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人,如未成年人、心神丧失之人、心神耗弱人、尚未实施犯罪,但染有传染病或恶习而可能犯罪之人,如吸食毒品者。

二、人身危险性违法行为人常见心理反应

1.具有人身危险性违法行为人有躯体疾病时的心理反应

(1)急性疾病时的心理反应。一是焦虑,病人感到紧张、忧虑、不安。严重者感到大祸临头,伴发植物神经症状,如眩晕、心悸、多汗、震颤、恶心和大小便频繁等,并伴有交感神经系统亢进的体征,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面色潮红或发白、多汗、皮肤发冷、面部及其他部位肌肉紧张等。二是恐惧,病人对自身疾病,轻者感到担心和疑虑,重者惊恐不安。三是抑郁,因心理压力可导致情绪低落、悲观绝望,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言语减少,不愿与人交往,不思饮食,严重者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

(2)慢性疾病时的心理反应。一是抑郁,多数心情抑郁沮丧,尤其是性格内向的病人容易产生这类心理反应。会生悲观厌世的想法,甚至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二是性格改变,如总是责怪别人、责怪医生未精心治疗,埋怨家庭未尽心照料等,故意挑剔或常因小事勃然大怒。他们对躯体方面的微小变化颇为敏感,常提出过高的治疗或照顾要求,因此导致医患关系及家庭内人际关系紧张或恶化。

2.具有人身危险性违法行为人恋爱关系破裂时的心理反应

失恋可引起严重的痛苦和愤懑情绪,有的可能采取自杀行动,或者把由爱生恨,采取攻击性行为,攻击恋爱对象或所谓的第三者。

3.具有人身危险性违法行为人婚姻关系出现障碍

夫妻的感情破裂,结局多是离婚,如果双方都能接受,不会引发危机,否则可能引发危机。

4.具有人身危险性违法行为人亲人死亡

与死者关系越密切的人,产生的悲伤反应(居丧反应)也就越严重。亲人如果是猝死或是意外死亡,如突然死于交通事故或自然灾害,引起的悲伤反应最为严重,可表现为以下两种反应。

(1)急性反应:在听到噩耗后陷于极度痛苦之中。严重者情感麻木或昏厥,也可出现呼吸困难或窒息感,或痛不欲生、呼天抢地的哭叫,或者处于极度的激动状态。

(2)悲伤反应:在居丧期间出现焦虑、抑郁情绪,或自己认为对死者生前不够关心而感到自责或有罪,脑子里常浮现死者的形象或出现幻觉,难以进行日常活动,甚至不能料理日常生活,常伴有疲乏、失眠、食欲降低和其他胃肠道症状。

5.具有人身危险性违法行为破产或遭遇重大经济损失时的心理反应

可使具有人身危险性违法行为感到极度悲伤和痛苦,甚至万念俱灰,从而萌生自杀的想法,并进一步采取自杀行动。干预原则是与行为人进行充分交流,分析其自杀并不能挽救已经发生的经济损失,只有通过再次努力才能重建生活。

三、人身危险性违法心理危机干预方法

干预的方法可有电话危机干预、面谈危机干预及社区性危机干预等多种方式,干预技巧既有共性之处,也各有侧重。

(1)电话危机干预比较方便、及时且经济、保密性强。但难度较大,因为互不见面,声音是获得信息、施行干预的唯一途径。

(2)面谈危机干预的基本方法为倾听、评价及干预,干预措施包括调整认知、改善应对技巧、松弛训练、充实生活内容、扩大交往,建立支持系统。

(3)以社区为基础的危机干预,具体内容包括成立各种自助组织,及时识别在这些违法行为人当中的高危人群,(如抑郁悲观者、绝症将死者、老人、残疾人等)。普及相关预防知识,在社区中宣传心理卫生知识,提高扶弱救危活动的公众意识,预防危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

[案 例]

在一次新学员心理测试报告录入过程中,偶然发现一名行为人在心理测试答题纸的反面写道:“我有妄想症,需要帮助。”并在这句话的后面写了大大的国际求救信号SOS。可以看出这名新学员的求助心情很迫切,写在反面似乎内心又有些矛盾或者是不确定。咨询师带上该学员的心理测试报告到了谈话室坐下等候。

“报告。”

“请进。”隔着谈话室的栏杆,只见一位个头不高,戴着眼镜,神情沮丧的年轻来访者走了进来。

“请坐吧。”来访者站在那里半天没有挪步,眼泪却哗哗地流了下来。新学员谈话时常常会遇到对方流泪的情况,但一般都是在谈话进行过程中,这位来访者刚进门什么都没说就止不住地流泪,可见其心理脆弱到了极点。等其稍稍平静了一点,咨询师再次说道:“请坐下来慢慢说吧”。

“没想到你真的会过来。”来访者坐下后缓缓地抬起头说。

“这是我的工作啊。你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我看到你写的SOS求助,能不能具体谈一谈呢?”

“我满脑子都是想逃跑的念头。脑子里只要有一点空就会想到逃跑,想象着各种各样逃跑的方法,哪怕是在操场上训练时也是这样,我会幻想天上飞来一架飞机,在我头顶上空盘旋,飞机上放下一个云梯,我顺着云梯上了飞机逃走了。我知道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但就是控制不住,甚至经常神情恍惚,我非常担心报数时脱口而出‘逃跑’二字。我想知道我是不是有心理毛病。”

“这种想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拿到裁决书的时候就有了,后来越来越强烈,以至于现在无时无刻不在想这件事。”

这位来访者此刻正遭受因为被捕入狱而产生的心理危机。

(1)危机的产生。危机指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目标阻碍(如亲人死亡、婚姻破裂、天灾人祸等)时,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时常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或者说危机是指个体运用通常应对应激的方式或机制仍不能处理与外界或内部应激时所出现的一种反应。

在成为行为人及服刑期间,可能会遇到许多令其预想不到的重大生活事件,如得知亲人患重病或者亡故、离婚、被拘禁、受到他人的严重伤害,等等,这些情况会引起行为人强烈的心理和情绪失调,造成心理危机,这时个体会感到严重受挫或是生活周期及应对刺激的方法受到严重破坏,而产生害怕、震惊、悲伤、无助、绝望等感觉,甚至会使行为人产生严重的暴力行为或者自残、自杀和脱逃。

(2)“死”是为了更好地活。笔者曾经收到一位行为人的求询信,其中第一句话就是“我想自杀”,他多次因为违规被扣分,减刑无望令他感到绝望,从而引发危机。所有危机的产生都和丧失有关,当这种丧失触及他的人生信条,就可能引起他的心理混乱,从而引发危机。在他内心矛盾挣扎的时候,并不是想坚定地放弃生命,如果此刻有人能理解他并帮助他恢复心理平衡,就能度过危机。反之,如果被否定被拒绝,可能就会导致他彻底失望,从而坚定地放弃生命。

(3)危机状态不同于心理障碍。一般来说,处在危机状态中的人在发生危机前后,其心理功能是正常的、健康的。此外,危机的持续时间可能很短,在危机结束之后,个人的混乱状态往往会逐步消失,不过有些人的危机状态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时间。这样的人处在一种“危机转移状态”中。危机转移状态也可能导致焦虑和其他类型的心理障碍的发生。

对行为人的危机干预是指对发生危机的行为人进行指导帮助的活动,这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咨询服务。

(1)危机干预目标。由于危机干预是一种紧急、直接的咨询帮助形式,所以,危机干预最基本的目标是具体的危机,是解决个人的心理苦恼,使个人恢复到危机发生前的状态,而不是处理一般的态度、行为和价值观转变。咨询师带着这样的合理期望进入干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个体处在危机状态,心身失衡严重甚至人格解体,基本不具备深入探讨和反思与澄清自己的心理问题的能力,过高的期望并不利于其恢复,还会造成咨询师的急躁、焦虑,妨碍关系的建立。

(2)危机干预重点。危机干预的重点是稳定行为人的情绪,特别是在行为人已经打算采取自杀等行为而咨询师主动干预的过程中。自杀者通常都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内心非常矛盾,有激烈的冲突和挣扎,在这样不稳定的状态下,有可能采取自杀等行为,当稳定下来之后,虽然痛苦还在,但不至于以自杀等方式来解决。

在干预过程中,建立和保持与行为人的心理联系是贯穿始终的任务,让行为人觉得有人愿意也能够帮助他,并建立起对他的信任,干预就成功了一半。咨询师一定注意不要驳斥,不要拒绝、否定行为人的想法,并给予支持性的倾听与共情。行为人在述说的同时,随着情绪的宣泄,就可能渐渐稳定下来。有时候也可以借助“保险箱”、“内在安全岛”、“遥控器”等情绪稳定技术帮助其稳定情绪。

案例中的行为人此刻正处在严重的心理失衡状态,在难以承受的心理冲突中理智尚存,因此才会提出申请,希望能够得到帮助。眼前重要的首先是给予心理支持,帮助其稳定情绪,并在此基础上寻找适合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保证其本人和拘禁场所的安全之需。此时可以运用伯尔·吉利兰的“危机干预六步法”开展工作。

(3)危机干预六步法。伯尔·吉利兰等人提出的“危机干预六步法”包括两个阶段六个步骤。

稳定阶段包含以下三个步骤:

a。确定问题。就是从来访者的角度,确定和理解他本人所认识的问题。

b。保证行为人的安全。危机干预工作者要把来访者的安全作为首要目标,也就是说要将来访者对本人和他人的生理和心理危险性降到最低限度。

c。给予支持。要强调与来访者的沟通和交流,使来访者知道危机干预工作者会关心他们,能够给他们提供帮助。

“听起来你现在遇到了比较大的麻烦,你的理智告诉自己不能逃跑,但你的情感却不受控制地总会想到这件事,这个想法让你很害怕,你担心自己万一控制不了真的会去做这样的事情,其实你并不想这样做,所以你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希望能帮助自己稳定下来。”

“是的,我明明知道这样做是不可能有好结果的,退一步说,就算我想方设法跑出去了,又能怎么样呢,可能我还没到家,警察已经到我家了。但是没用,我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想法。”

“很多人刚刚失去自由时都很不习惯,有些人幻想着要是能出去就好了,就有自由了,似乎你比他们的这个想法要更加强烈,其实你知道的,我们的安全防范措施是很周全的。”

“我仔细观察过,在××处有N个摄像头,在×处有N个摄像头,从集训队到大门口有××米,从操场到大门口有××米。我现在住在二楼,按照规定新学员是不准一个人下楼的,但是我为了能有机会一个人下楼,故意去帮忙打扫卫生倒垃圾,我试过几次,有时候小岗也习惯了,不会在意我,有一次还试着一个人走到了大门外,我担心哪一天真控制不住的话就会迈出这一步。”

“看起来这个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你,并且严重影响到你的思维和你的行为,所以你会有这么强烈的担心,其实你同时也是用了很大的努力在控制自己。”

上面的这段对话在确定问题的同时也是在对危险性进行评估。其实危险性评估是贯穿于危机干预的每一个步骤的。

来访者此刻内心有强烈的冲突,一方面是渴望自由,哪怕是不惜任何代价地获得自由,另一方面又在极力控制自己,不要做徒劳并且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灾难的错事,正是这种心理混乱的冲突导致了他内心的紧张焦虑和恐惧。如果不能及时处理的话不排除会发生不理智的逃脱行为。

接下来的咨询中我们了解了来访者过去的一些经历。来访者排行老二,有个姐姐,自己从小被父母宠爱,以前曾经不止一次被拘留,都是父母找人帮他解决事情,哪怕是被关在看守所里也没有吃过什么苦头。来访者生性灵活,在外面工作时也比较顺利,收入较高,后来因迷恋赌博无力自拔,导致违法再次拘禁,原先也以为这次会像以前那样轻松出去,没想到这次谁也帮不了他,被判刑入狱,父母变卖了所有家产包括房子帮他还债,两位老人只有一人有退休工资,想到父母亲因为自己的原因落到无家可归的地步,还要继续每月帮他还债,来访者内心非常自责,想逃出去的原因之一也是想知道父母现在怎么样了,万一父母有什么意外,是他无法接受和面对的。

来访者的心理测试结果,表明他的情绪不稳定,依赖性强,自卑,焦虑不安,对前途缺乏信心等。

咨询师向来访者指出其想逃脱的原因:一来从小一直受到家人的宠爱和保护,以前每次犯罪都有家人帮着轻松过关,这次却被送进强制所,内心不能接受;二来即将分到劳动区,目前对以后的改造环境不了解甚至是充满恐怖,强烈的无助,缺乏安全感,潜意识里还是希望能够被保护,希望能回到亲人的身边,所以产生了强烈的逃脱念头。来访者表示认可这样的解释,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把压抑在心头很久的事情说了出来,现在轻松了些,感觉平静了许多。

工作阶段包含以下三个步骤:

a。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危机干预工作者应当提出许多适当的解决危机的方法和途径,供来访者选择。这些方法和途径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环境支持:这是提供帮助的最佳资源,来访者知道有哪些人现在或者过去能够关心和帮助自己;

应对机制:向来访者提供他们可以用来战胜目前危机的行为方式或者环境资源;

积极的建设性的思维方式。向来访者提供这样的思维方式,可以使他们用来改变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减轻应激和焦虑水平。

b。制订计划。危机干预工作者与来访者共同制订行动计划,帮助来访者矫正情绪失衡状态。

c。得到承诺。危机干预工作者要求来访者作出承诺,保证执行所制定的计划,以有效的实际行动解决危机。

“我们讨论了你目前的情况和大致的原因,现在我们来看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你很希望自己能从这个危险的矛盾中摆脱出来,那么有什么人、什么办法可以帮到你呢?”

来访者沉默了半天后抬起头说:“只有民警能帮我,让他们看紧我,或者是安排其他人看紧我,不要让我有逃跑的机会。”

“这是个非常好的办法,你能够想到这个方法说明你的理智还是占了很大部分的,并且你是愿意积极面对此事的,那为什么不直接去找民警而找我们?”

“我担心他们知道了我有这样的想法会对我改造不利。”

“民警和我们工作的方法不同,但根本目标都是一样的,都希望你们能更好地适应环境,更加顺利地改造,那么你是希望自己去告诉他们还是想让我去和他们说这事?”

“还是你帮我说吧,我还是不敢去说。”

“那好,我先告诉这里的民警,让他们帮助你来控制自己,等下星期你分到其他地方后我再告诉那里的民警,这样就可以减轻你的心理压力,不用随时担心自己控制不住会逃跑了。我相信,凭你的聪明、能力和迫切地想重获自由的动力,慢慢地等你适应了这里的环境以后你就会积极投入改造,通过正常的途径早日回到亲人的身边了。”

“父母亲写信说明天上午来看我,我不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样,如果他们能安顿下来那我心里会好些,否则的话我真担心我会失去理智的。”

“那我明天下午过来,具体情况我们再讨论,但你要答应我,在我没来之前一定不要去做危险的事情。”

“好的,你放心,这点我一定做到。”

第二天下午的咨询中了解到他的父母上午来过了,目前是租了房子住,也找了份临时的工作,眼下每月的还债应该没有问题,父母亲让他安心改造不用担心家里。咨询中,来访者表示了自己的许多猜测和担心:父母亲现在生活得很艰辛甚至吃不上肉;如果以后的探视两人中有一人没来一定是因为他的原因病倒的,他将不能接受,等等。咨询师运用认知技术讨论他的非理性信念,来访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最后表示现在自己的情绪平静多了,应该不会做出什么不理智的事情,并且约定十几天后再次咨询,以防止自己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环境。

十几天后进行了第三次咨询,来访者表示对自己现在的状态很满意,被分配在一个辛苦但能多拿分的岗位,自己每天从出工到收工一直在不停集中注意力干活,根本没时间去想逃跑的事情,或者说这个念头现在已经不再出现了。咨询中对目前可能出现的问题作了简单讨论,来访者表示对未来有了明确的打算,多学技术多拿分,好好改造争取减刑,靠自己的努力早日走出拘禁场所大门。为了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还打算在劳动改造的同时参加自学考试。对于他的巨大改变和目前的心态,咨询师给予积极的肯定,整个干预咨询过程结束。

在以上危机干预过程中,评估了行为人心理危机的程度,了解了引起行为人心理危机的因素,解决了行为人的心理危机,帮助行为人恰当应对所发生的意外事件,摆脱困境,恢复到危机发生前的状态。实现了危机干预的基本目标。危机干预的最高目标是增强其个人的功能,使其超过危机发生之前的水平。

三、一些体会

(1)危机是由行为人确定的,而不是由咨询师确定的。行为人在任何时候、由于任何原因都可能发生危机,是否发生危机应当以行为人的认识为标准。在行为人认为发生了危机时,如果咨询师不认为那是危机,那么行为人就会感到咨询师不理解他,就会产生更严重的隔离感;另一方面,咨询师应当避免形成一种危机心态,把行为人的很多问题都看成是危机,如果形成这样的心态,就会不恰当地把危机扩大化。

(2)从在危机干预过程对行为人的接纳是稳定情绪的基础。从这例危机干预的谈话过程中得知,来访者曾经和咨询师有过两次接触,一次是在新入所行为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大课上,还有一次是在部分新入所行为人与即将出所行为人的座谈会上,通过这两次的接触,来访者对咨询师有了认可和信任,这份信任成了关系建立的基础,所以来访者一见到咨询师就直接把内心的痛苦和恐惧说了出来。

危机干预过程中,咨询师必须无条件地以积极的方式接纳行为人,接纳和肯定那些无人愿意接纳的人,表扬那些无人会给予表扬的人。只有建立起心理上的联系,才能建立起良好关系,在此基础上,咨询师才能协助行为人稳定情绪,才能进行干预工作。

(3)危机干预后的跟进咨询是对干预结果的巩固。社会上的危机干预通常是一次性的,干预结束后根据需要可能是将来访者交给其亲属,或是其他可以利用的社会支持系统。但是在拘禁场所里,行为人可以利用的资源有限,这时,咨询师的跟进咨询就成为心理支持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危机干预之后行为人的心理功能尚未完全恢复的时候,针对其不良认知、消极情绪和错误行为进行工作是对危机干预结果的巩固。根据监管安全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是必要的,但仅仅如此而放弃心理疏导则不利于行为人的心理成长,往往也会导致问题的再次发生。

(4)危机中包含着危险,也蕴藏着机会。遭遇危机有三种结果:最坏的是崩溃,也就是自杀、逃脱、暴力等非理性行为的发生;其次是将有害的结果或症结排除在意识之外,遗留认知问题,遇事再次浮起(慢性危机:转移状态);第三种是如果能够有效应对危机,行为人将从中获得经验,提升自我能力,此次的危机事件就成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

案例中,在危机干预后咨询师向有关监管部门作了反映,并一直关注这名行为人的心理和改造情况,在跟踪回访中该学员表示目前情绪稳定踏实,反映出他的改造表现积极,半年后该学员参加了有关心理学某专业的自学考试并顺利通过两门,综合以上情况来看,该学员有效地度过了这个危机并获得了一定的成长。

单元五 家庭暴力违法行为人心理干预

一、家庭暴力现场干预步骤

(一)制止进行中的暴力行为

面对正在进行中的家庭暴力,为防止受虐者进一步受到伤害,首先要做的是制止暴力行为。制止进行中的暴力行为可以通过言语劝说、强行制止等方式,必要时拨打110报警寻求民警的帮助。

(二)家庭暴力现场心理干预

1.施暴看情绪控制

施暴者在实施暴力行为的时候,其情绪通常处于失控状态。干预者需要利用各种方法,使施暴者的情绪状态恢复到正常水平。施暴者的焦虑水平、愤怒程度一般都很高,可以运用暗示、保证、疏泄、环境改变、镇静药物等方法,如有必要,可以考虑短期的住院治疗。

2.明确暴力行为的客观原因

通过与暴力事件行为人(包括施暴者与受虐者)沟通或向知情者了解引起暴力事件的客观原因。

3.明确并关注施暴者施暴的内在原因

除了外在刺激之外,施暴者的内在心理需求才是暴力行为的主导原因。对于施暴者,不应只是一味地表示愤慨与责骂,要从施暴者的立场出发,确定和理解与其暴力行为相关的问题。干预工作者可以使用积极的倾听技术,包括同感、理解、真诚、接纳以及尊重等,既注意施暴者的语言信息,也注意其非语言信息,在明确其实施暴力行为的心理需要的同时,对其进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使施暴者能更好地正视问题,促进其心理成长的需要。

4.提出可选择的应对办法

暴力行为是施暴者解决家庭问题的一种错误行为选择。干预工作者要帮助施暴者探索可以利用的替代暴力行为的解决方法,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从而促使施暴者积极地搜索可资利用的应对方式,启发其思维。

5.制订行动计划

通过启发、引导、促进和鼓励,使施暴者放弃使用暴力解决家庭问题的思维或行为模式,并与其一起制订解决家庭问题的合理行为计划。

6.得到施暴者的承诺

帮助施暴者向自己承诺采取确定的、积极的行动步骤解决家庭问题,这些行动步骤必须是行为人自己制订的,从现实的角度可以完成的方案。如果制订计划完成得较好的话,则得到承诺是比较容易的。在结束干预前,干预人员应该从施暴者那里得到诚实、直接和适当的承诺。

(三)家庭施暴者事后心理干预

家庭暴力的施暴者,一般都存在个性缺陷、精神障碍或心理变态等问题,因此对家庭暴力施暴者采取心理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施暴者的暴力行为的程度不同,人格偏离、精神障碍的程度也不同,对于那些暴力程度比较轻,愿意维持家庭的施暴者,可以通过心理咨询与治疗来停止暴力行为;而对于那些患有精神疾病的施暴者,则需要借助法律力量,对他们进行强制的、专业性的精神治疗。

家庭施暴者心理咨询与治疗一般包括情绪管理训练、改变传统的性别意识、对暴力行为进行内归因、塑造健全人格四方面的内容。

二、家庭暴力的干预模式

家庭暴力的施暴者一般都为男性。针对男性施暴者,研究者提出了两种主要的干预模式:“心理教育”模式与“叙事治疗”模式。其中,“心理教育”模式有代表性的是杜拉斯模式(Duluth Model);“叙事治疗”模式有代表性的是达尔文治模式(Dulwich Model)。

(一)杜拉斯模式

杜拉斯模式是基于女性主义的哲理模式。这一模式可说是女性主义及被虐妇女运动的产物(Whalen,1996)。杜拉斯模式严格要求男性施暴者检验男性的社会化过程中是充满权力、剥削,同时社会也赋予他们权力。他们要学习抗拒性别不平等的错误观念及男性即当权者的谬论,还要学习另一套正面的思维方法与行动去处理他们的情绪压力和缓和冲突的良方。

杜拉斯模式倡导使用教育的方法对施暴者进行干预,而不重视施暴者的情感反应。“权力与控制”是这个模式对家庭暴力的核心解释,并基于这一基本信念编制出一套教育课程。干预人员主要是扮演“教师”的角色,对施暴者进行心理教育。由于这种模式相信男性施暴者推卸责任,不鼓励与他们探讨有关无助、困惑这些可能的情感反应,因此会忽视男性施暴者推卸责任是由于情感推动的因素。

杜拉斯模式还直接挑战男性施暴者“认识上的扭曲”。在使用这种方法时,提倡干预人员要同行为人的讲述内容保持“距离”,在给有家庭暴力行为的男性做工作的时候,由于这些男性多把施暴的原因怪罪到自己妻子身上,所以行为人通常被视为不忠实的。但这种假设会局限于将施暴者的权力与控制作为唯一的施暴解释,从而会妨碍施暴者去寻找导致其施暴的其他原因。

(二)达尔文治模式

达尔文治模式是由麦克·怀特与大卫·艾普斯顿创立的“叙事治疗”的理论(White&Epston,1990)。叙事治疗是在后现代主义哲学理念的基础上建立的。叙事治疗的重点放在增强施暴人的自我认同感,或是“身份”(identity),进而强化个人应对问题的能力(personal agency)。在以下五个方面中,达尔文治模式和杜拉斯模式有较大的差别:

(1)与心理教育相似,叙事治疗亦认为男性对权力与控制有欲望,但该疗法同时强调男性渴望拥有一个充满爱及关怀的伴侣关系。相对于心理教育模式,叙事治疗假设男性情愿与配偶有一个基于爱的、非暴力的亲密关系。暴力的使用主要源于大部分男性认为“权力与控制”是理所当然赋予他们的,而这种意识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赋予男性的“特权”。但正由于这种特权,妨碍了男性施暴者对其施暴行为负责任,同时也影响其对配偶的尊重,以致无法建立一个平等的关系。叙事治疗不认为男性施暴者不忠诚。由于社会赋予男性在性别关系上的“特权”,他们会相信在配偶关系上他们是可以随意行使这些“特权”的,因此认为打老婆也是他们的“特权”。叙事治疗就是要针对男性对这些“特权”的信念进行解构(deconstruct),让施暴者意识到社会给他们带来的谬误。

(2)达尔文治模式认为需要听取受虐者和施暴者讲述他们的经历。叙事治疗认为每一个群体的经历都有其独特性,因此不会认为某些人的经历比另一些人更优越。叙事治疗虽然不明确采用女性主义的立场,但是它亦认同与性别有关的问题是社会压迫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它还认为性别压迫是众多社会问题中的一个,性别压迫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与来自种族、阶级、年龄的压迫是一样的。叙事治疗并不否认妇女对“权力与控制”的经验,或者一些男性视虐待行为为从伴侣身上获得“权力与控制”的手段。一些男性对他们的行为是一种认识,而对他们的伴侣则是另外一种认识,双方对同一事件的认识是同等重要的。(施暴者)男性向社会工作者讲述他的经历和想法,这并不是否认这些女性的经历。在尝试去理解受虐者和施暴者的经历时,两者之间不是“或者”的关系(二取其一),而是“都是”的关系(两者并存)。这种两者并存的立场可以开启探索“权力与控制”以外因素的可能性。

(3)叙事治疗认为男性施暴者并非不忠实。由于受传统社会观念的熏陶,他们确信使用暴力乃是男性的特权。在对男性施暴者进行辅导时,社会工作者重视男性施暴者有关抗拒不公平对待的经历。比如,与他们追溯回忆一生经历中他们是否遇到不公平待遇而能站起来抗拒它。在西方文献中发现,大部分施暴者本身亦曾受到暴力的不公平对待(如曾受父母的严重体罚等)。从这些不公正的经历中,社会工作者与施暴者一起重新建构一个如何抗拒暴力身份(violent identity),并探索如何与其配偶重新建立一个非暴力的亲密关系。

(4)心理教育模式鼓励干预人员当“老师”,叙事治疗则是采用与施暴者合作的方式来阻止家庭暴力行为。一条基本原则是,“干预”要区别于“问题”本身。如问题是一个人(施虐男性)强迫另一个人(受害妇女)同意他的看法,那么对家庭暴力的“干预”就不能同样还是一个人(社会工作者)强迫另一个人(施虐男性)同意他的看法了。因此,社会工作者必须同施暴者合作,而不是强迫施暴者顺从社会工作者的观点。

(5)心理教育模式鼓励用一种对质式的方法,“坚持”男性(施暴者)必须改变他们对待伴侣的方式,达尔文治模式则提倡社会工作者要“邀请”男性(施暴者)给予伴侣更多的尊重。前者的假设是男人不想改变,所以他们需要被推动才会改变。叙事治疗的假设是男人自己是想改变自己对待家庭成员的粗暴方式的,只是在他们改变的道路上有一些障碍和困难。施暴者也有他们明白的一面。他们能感受到家庭暴力对家庭的破坏。当这些情感能得以表达的时候,他们也会愿意接受家庭暴力带给他们羞耻的感觉,干预工作人员可进一步与他们探讨社会对女性的不尊重,这股力量让他们误以为使用暴力是他们理所当然的特权。由于叙事治疗从男性认知层面深入解构社会对他们的影响,这种模式鼓励男人(施暴者)自己站起来去推翻那些障碍和困难,而不是依赖于干预工作人员去扫清障碍。在这种理念下,叙事治疗实际上是通过提高男性施暴者的自我责任感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单元五 网络成瘾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

一、危机和危机干预的理论分析

网络成瘾青少年在虚拟和现实世界的心理和行为方面有一定的差距。网络成瘾青少年刚刚脱离网络环境后,很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和生理反应,尤其在情绪上会有强烈的变化,如出现情绪暴躁、易激惹、烦躁不安、焦虑、易怒和厌烦等症状,甚至出现一些过激行为,如打人、毁物、自伤、自残、自杀等,严重者可能引发急性应激反应或精神障碍,以致无法与其正常接触和进行有效的治疗。

网络成瘾青少年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后,就要意识到其出现了明显的心理危机,需要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一般采用现场心理干预的方法,让网络成瘾少年正视自身心理问题,接纳自己在网络和现实世界的不同,认识到自身的心理状态的改变,从而为下一步的治疗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以下我们用危机干预的方法处理网瘾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干预又称“应激处理”(stress management),其工作内容就是对症状进行解释,并给出一些应对建议,告诉行为人应该怎么去处理、做什么等。干预与创伤治疗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急救工作,是预防性的,必须在事件发生的短期内完成,干预工作的形式可以是小组也可以是个别。

有关危机干预的早期对象主要是指遭遇创伤性事件的个体。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疾病谱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在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疾病面前也表现出无能与无奈。同时,由于物质世界的高度发达,可能使遭遇创伤性事件的面不断扩大,从而使得危机干预的对象扩展到了群体,乃至社会和国家。

有关危机和危机干预的理论有多种,它们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水平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现在简单地分述如下:

(1)精神分析理论:通过对个体无意识和过去情绪经历的理解,可以帮助行为人理解其行为的动力和原因。

(2)适应理论:适应性不良行为、消极的思想和损害性的防御机制对个体的危机起维持的作用。因此,当该理论假设适应不良行为改变为适应性行为时,危机就会消退。

(3)人际关系理论:如果人们相信自己、相信别人,并且具有自我实现和战胜危机的信心,那么个人的危机就不会持续很长时间。该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控制权的丧失与危机会持续相等的时间。其目的在于将自我评价的权利交回自己的手中。

(4)系统理论: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对一个生态系统,所有的要素都相互关联,且在任何相互关联水平上的变化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改变”。应用于危机和危机干预时,其关注的焦点不是强调处于危机中的个体的内部反应,而是关注人与人、人与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常涉及一个情绪系统、一个沟通系统及一个需要满足系统,且所有属于系统的成员都对别人产生影响,也被别人影响。该理论最大的突破在于不仅仅从行为人的线性因果关系角度来考察危机,而且从社会和环境的范畴考虑,因此认为危机是复杂的、难以理解的,它不遵守一般的因果关系规律。危机的症状就像一张网,个体环境的所有方面都交织在一起。

(5)支持性心理治疗:其主要观点是供给支持,善用行为人的潜在资源与能力。

(6)认知行为疗法:通过调整行为人的错误认知,使其对事物有新的正确的认识,从而达到行为上的改变。

(7)求助者中心疗法:咨询过程中是以行为人为主导,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更多是创造一个帮助行为人了解自身的氛围和环境,减轻行为人面对自我概念和自我经验的焦虑。

与所有其他的心理治疗一样,有关危机和危机干预的理论也呈现出相互融合的整合状态。因此,在危机干预中,我们不仅关注作为行为人个体的反应,也关注到行为人所处的系统的影响。

二、网络成瘾青少年危机干预步骤

(一)问题或危机的评估

危机干预工作人员在干预的初期,必须全面了解和评价行为人有关遭遇的诱因或事件,以及寻求心理帮助的动机,同时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对方的信任。需要明确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有何诱因,什么问题必须首先解决,然后再处理的问题是什么,是否需要家属和同事参与,有无严重的躯体疾病或损伤,工作重点有以下两点:

1.认识有关的应激源

帮助被干预者认识有关的应激源,正视和面对现实,让他们认识到人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生活就是和自己作斗争,就是和各种预料不到的境遇作斗争。鼓励他们调整自己,去适应和处理各种事物,适应各种环境。

2.帮助尽快脱离应激源

帮助被干预者尽快脱离应激源,改变与创伤有关的生活环境。这对防治应激相关障碍很重要。

(二)制订干预计划

危机的解除必须有完整的计划,这样才能避免走弯路或减少不必要的意外发生。要针对当时的具体问题,并按照适合行为人的功能水平和心理需要的要求来制订干预计划,同时还要考虑到有关文化背景、社会生活习惯以及家庭环境等因素。危机干预的计划是限时、具体、实用和灵活可变的,并且有利于追踪随访。

(三)提供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因为危机干预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让行为人学会对付困难和挫折的一般性方法,这不但有助于行为人度过当前的危机,而且也有利于以后的适应。

1.危机干预的基本方法

(1)主动、冷静和耐心倾听并热情关注:让行为人倾诉自己的内心感受,给予行为人心理上的支持;可以应用询问技术,询问行为人是否想自杀。

(2)提供疏泄机会,鼓励行为人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认可其表露出的情感,建立同感,不要说服他们改变自己的感受。要相信行为人说的话,当其说想自杀时,要认真对待。当行为人要干预工作人员对他说的想自杀事情保密时,工作人员要答应。

(3)解释和指导:创伤性应激事件使行为人情绪焦虑水平上升,并影响到日常生活。干预工作者要解释危机的发展过程,使行为人理解目前的境遇、理解他人的情感,树立自信;让行为人相信咨询师的帮助能够缓解自己所面临的困境。

(4)提高信心:给予行为人恢复健康的希望,给予行为人肯定和支持,鼓励他们保持乐观的态度和心境。

(5)鼓励自助:培养行为人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交活动。

(6)注意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鼓励行为人多与家人、亲友、同事接触和联系,减少孤独和隔离。

2.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具体危机干预技术

(1)给予支持性或疏导性心理辅导。在建立良好的关系后,可以给予被干预者以支持性或疏导性心理辅导。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宣泄或释放,而不是压抑这种情绪,这样能使情绪稳定下来,对缓解症状有很大帮助。此时不宜采用让被干预者回忆创伤性事件的认知疗法或暴露疗法,因为这些方法可能会使他们在不适宜的情况下再次体验创伤性经历,从而有加重病情的可能性。

(2)采用暴露疗法。如果被干预者表现出恐惧,可采用暴露疗法,暴露疗法常作为系统脱敏疗法的一部分。该方法对以前精神状况良好、无明显的创伤性经历、无严重的抑郁或物质滥用病史、有严重的闯入性回忆的人有明显疗效。

(3)被干预者意志锻炼。鼓励被干预者锻炼自己的意志,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独立应对或处理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

(4)改变价值观念。利用心理方法,改变被干预者的价值观念,减缓应激反应。

(5)家庭、社会环境巩固治疗。进行家庭治疗、社会环境治疗,使被干预者获得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有助于被干预者尽快康复。积极、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保护因素。一般认为创伤事件发生后受到良好社会支持的受害者都有较佳的愈合,得不到充分的社会支持则相反。因此对受害者来说,从家庭亲友的关心与支持、心理工作者的早期介入、社会各界的热心援助到政府全面启动灾后重建措施,都能成为有力的社会支持,同时要考虑受害者的实际需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受害者进行有效沟通,以增强社会支持的力度,降低受害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危险。

此外,还可以让他们之间建立“互助组”,增加对彼此的关注,建立团队间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改变无助感和被动状态,增强自信心。对于被干预者而言,认知行为治疗和眼动脱敏与再现(EMDR)暴露治疗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但必须要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操作。

(四)危机解决和随访

一般经过4~6周的危机干预,绝大多数的危机行为人会度过危机,情绪危机得到缓解,这时应该及时中断干预性治疗,以减少依赖性。在结束阶段,应该注意强化学习新习得的应对技巧,鼓励行为人在今后面临或遭遇类似应激或挫折时,学会举一反三地应用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原理来处理问题和危机,调整心理平衡,提高自我的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精神文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与投入。世界著名精神卫生专家呼吁,除了现有的专业危机干预之外,还应广泛建立社区服务网络,让所有有心理危机的人都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和有效的干预。

对于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在危机干预中运用上述几个步骤,确定网络成瘾青少年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何时发生,持续时间长短及对他们自身造成影响强度的大小,然后确定干预目标和方向。在网络成瘾青少年有强烈情绪表现的时候,以稳定情绪为首要目标,不仅包括行为人,还包括家庭成员的情绪状态,他们对行为人的情绪有直接影响。在帮助行为人稳定情绪后制订详细的干预计划,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如共情、积极关注、温暖、情感反应、情感表达、解释等技术帮助网络成瘾青少年调整其认知状态,恢复危机前期的心理状态。后期在跟踪和随访的基础上了解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和恢复状况,使其独立适应社会生活,从而完成一个完整的危机干预过程。

“实训项目”

制订危机干预方案

根据本任务案例1提供的相关信息,制订一份针对行为人宿舍、班级的同学进行危机干预的方案。

其中包括一个完整的危机干预方案应包括的技术要素:拟干预的心理问题的选择、问题的界定和确定诊断、制定长期目标、制定短期目标、制定干预措施、评估干预效果等。

同类推荐
  • 法律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法律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随着社会综合素质的提高,法律这个非常严肃的词语渐渐被所有人所重视。在一个法制社会中我们应该运用法律来保障我们合法权益不受到伤害。如果不了解法律,在我们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还全然不知,在遇到有争议的事情中不知所措,那我们真是有点悲哀。法制社会是运用法律来调整整个社会的发展,用法律来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了解了法律,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挺起腰板,因为法律会为我们主持公道。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为保证公正、及时地仲裁经济纠纷,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制定本法。
  • 务工人员权益保护

    务工人员权益保护

    作为一本主要为农民工群体编写的维权工具书,作者本着为农民工解决实际问题的宗旨,力求在现行劳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为农民工提供权益保护的有效帮助。希望通过本书的阅读,广大农民工朋友不仅可以掌握丰富的法律知识,还能够学会维护权益的各种方法,在面对各种不法侵害时能够据理力争,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释义与案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释义与案例

    2011年6月3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这是继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之后又一部规范行政行为的重要法律。为了配合行政强制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全国人大法工委行政法室参加这部法立法工作的同志编写了这本书,对条文的具体含义逐条解释。 本书作者具有权威性,条文释义准确,便于广大读者对于行政强制法精神和内容的学习和掌握。
热门推荐
  • 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

    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

    本教材分为上中下三编十三章,分别论述古代至18世纪、19世纪和20世纪欧美文学的发展。本书是国内文革后第一部冲破禁锢编纂而成的高校教材,现已成书20余年,历经5次精心修订(特别是2004年作了较大幅度的修改),累计印数200万,是一部经受时间考验又不断追踪学术前沿、受到一代代师生(读者)欢迎的跨世纪精品教材,被许多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中文系和外语系长期采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书中一些章节设置、观点和论述已经不太符合当前教学的实际需要,现安排修订以保持教材的先进性。
  • 修西闻见录

    修西闻见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李白当记者

    李白当记者

    《李白当记者》,书中收录了《爱情瓜来又瓜去》、《诸葛亮泡吧》、《柳下惠坐怀不乱前传》等作品。
  • 时空执行者

    时空执行者

    她穿梭在不同时空,过着不一样的生活,她可以改变知道所以人的命运,却唯独不知道自己的命运....
  • 三国之疯狂系统

    三国之疯狂系统

    帝泽一个三流大学毕业的学生,在一次偶遇中通过一块“白玉”穿越到了三国时期。“什么,你说刘备派十万大军杀过来了。”看我在商城了兑换一枚导弹炸死你娘的。“郭嘉,你说我们没粮草了。”看老子现在就去商场买三十万石粮草。
  • 英雄联盟之无敌女鬼

    英雄联盟之无敌女鬼

    幸运和倒霉,哪个先来?我也不知道!你说撞鬼这事(还是个女鬼),是好事还是坏事?没想到一个职业学院的穷吊丝,自从那天在黑网吧撞到女鬼以后,人生命运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本书乃集灵异,游戏,都市,盗墓等于一体,越看越让你脑洞大开。当然本故事纯属虚构,请勿较真,请勿狂喷!
  • 成魔之歌

    成魔之歌

    世人弃我,我欲成魔。世人恨我,我必成魔。世人怜我,我已成魔。欲成魔者,绝情绝爱,六亲不认,方能屹立魔界之巅。
  • 爱恨交错换悲欢起落

    爱恨交错换悲欢起落

    他嘴角露出邪魅的笑容,手指轻绕她的青丝,眼中尽是戏虐。她眼中尽是涣散的绝望,纤手紧紧握住衣衫,嘴唇咬出鲜血。他伫立于雾缭青山之上,手中攥着生锈的铃铛,泪珠从侧脸划下。若能博你一笑,流言三千又何妨?若能出宫还俗,千杀万剐又何妨?若能再续前缘,抽身仕途又何妨?可惜,皆是孽缘。
  • 樱花落子时

    樱花落子时

    “樱花开放之际,就是我们再次相见的日子,黎!”“我的生命可能不能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了。”六岁的林汐汐在日本东京与来自异世界的夏子御相遇。异国的约定,让他们终究不能再一起。“黎,你不是帝王么?打破约定吧。”……
  • 青春由我主宰

    青春由我主宰

    一场车祸,改变了他的人生,成就了不平凡的梦,母亲的离世,让从小性格倔强叛逆的他慢慢脱变成成熟稳重的模样没有人天生就可以不劳而获,没有可以吃到天上掉下的大馅饼,华丽的外表背后只有自己能看见的辛苦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