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09800000004

第4章 美德如兰

129.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木瓜》

译文:(爱我的女子)把木瓜投给我,我就用美玉回报给她。

解词:木瓜:植物名。果实形如梨,可食用,其味清香。报:报答,回礼。琼琚:一种佩玉。古代男女相爱后,男子多以佩玉相赠女子以示定情。匪:非,不。

解析:此诗写得十分清纯,活泼。少女钟情于少男,就大胆地向少男投去瓜果,而少男也深爱着少女,就把美玉回赠给少女,而且很明朗、真诚地表示,要永世相爱。一对青年就这样结下了百年之好。全诗洋溢着欢乐、幸福的气氛,真挚、质朴、酣畅。

此诗除了表示真挚的情爱之外,还用来表示对别人的深厚情谊予以酬报的意思。并进而表示对曾施恩于己的人,定当厚报之意。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美德。在自己遇到困难、挫折、无助的时候,有人雪中送炭,帮助走出困境。这样的人,一定要重重地报答,一定要永远记住,即“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相反,如果对有恩于自己的人,漠然相待,不思报答,甚而忘恩负义,必将为世人所不齿,且自己也必将终生良心不安。

诗经·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于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于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附:《诗经·大雅·抑》中有诗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此诗句现已演变为成语“投桃报李”)也有上述意思。

130.处浊世而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穷处而守高。——战国·宋玉《九辩》

译文:处在混乱污浊的朝代里,高官厚禄,显赫荣耀,绝不是我所追求和愉快的事。与其丧失仁义而获取官高爵显的虚名,我宁肯处于困苦境地而保持高尚的操守。

解词:浊世:混乱污浊的社会。显荣:显赫荣耀。名:指高官爵显的名声。穷:困苦。守高:保持高尚的操守。

解析:宋玉是在屈原之后楚国的著名诗人。他继承了屈原诗歌创作的传统,写出一些优秀诗歌。其中《九辩》就是他的代表作。宋玉在仕途上,十分不顺。他屡遭恶人排挤压制,被贬免职,生活困顿,心情忧郁。《九辩》一诗,叙物言情,抒发满腔的愤懑之情,表现了他效忠国家,不畏强权,不攀龙趋凤,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诗文正是他这种可贵的情操的集中而鲜明的体现。

两千多年前的宋玉宁肯处于逆境而绝不攀高结贵的高尚操守,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鲜活的精神活力,也就是说,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面对显赫权力的吸引,面对物欲的利诱,面对金钱大潮的冲击,一定要稳住自己的脚跟,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如宋玉一样的操守。万不可趋炎附势、利欲熏心,为了个人的私利,做出众人所不齿之事。

九辩(节选)

处浊而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穷处而守高。食不媮而为饱兮。衣不苟而为温。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讬志而素餐。

131.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镇送辛渐》

译文:洛阳的亲友如果问到了我,就说我的一片冰心依然在玉壶之中。

解词:芙蓉镇:在今江苏镇江西北角。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冰心:形容心地晶莹纯洁。玉壶:光明洁白的壶。

解析:诗人写这首诗时,正处于仕途坎坷不顺,心情抑郁难平之际,加上送别友人之时,正处于萧瑟寒雨,烟云迷茫的黯淡气氛之中。所以,初读此诗时,就不觉会生出一些惆怅、压抑之感。但“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奇峰突兀,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莹透亮的冰心来,表明自己的冰清玉洁的品格和操守。实在感人至深。为此,“一片冰心在玉壶”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具有晶莹透明的心地和怀抱美好情操的人,在特定的某一时期或环境里,可能会失意,或受冷遇。但生活从来不会抛弃真善美,因为它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也因此,具有冰心玉壶般的品格和操守的人,最终必然会得到历史的公正肯定。

芙蓉镇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3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抒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译文:荷花从清清的水中露了出来,毫无雕饰地显出了她自然的美。

解词:芙蓉:荷花的别名。雕饰:此处指过分地雕琢修饰。

解析:李白笔下的这个名句,把荷花清新而动人的美,形象地展示了出来:在一汪淡淡的清水上,枝枝粉白的荷花亭亭玉立,旁边衬着片片绿叶,犹如刚出浴的少女,婀娜羞涩,多姿多彩。荷花很美,她的美在于她的真,她的纯,在于她的不加任何修饰。

花的美要真,人的美更要真。人的面容天赋生成,是每个人最真实的生命图谱。而如果在那上面浓妆重抹,被各种色彩所包裹,艳则艳矣,但这是真实的变形,实则是不美的。人更重要的是人性美,即内在、本质的美。这种美的内核就是真。即本色、纯净。这是人的灵魂、品格的一种透明折射。

在世界万物中,应该有一种东西具有永久的价值,并值得永久珍藏,那就是真。

133.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译文:沉浸在绘画的乐趣之中不知不觉已到了老年,富贵对我来说如同天上飘去的浮云一样,无关紧要。

解词:丹青:红色和青色的颜料,可借指绘画。引:唐代乐曲的一种,也是一种诗体,相当于长篇歌行。曹将军霸:即曹霸。曹霸是曹操后人,曾任过左武卫将军,故称其为将军。玄宗末年,获罪削籍为庶人。曹霸是盛唐著名的画马大师。安史之乱后,他潦倒漂泊。唐代宗二年,杜甫和他在成都相识,十分同情他的遭遇,于是写下了这首《丹青引》。

解析:“丹青不知老将至”是写曹霸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潜心作画,超然于物外,从而不觉老已将至。他何以能如此专注而忘我?是因为“富贵于我如浮云”。即他已将世俗最为看重的富贵,视为浮云。多么难得!多么可贵!

“丹青不知老将至”道出了一种对追求的执著;“富贵于我如浮云”道出了一种境界的高洁。而只有境界的高洁,才能摆脱了钱财、物欲和功利的诱惑和束缚,从而矢志不渝,持之以恒,全力付出地去从事有意义而自己又无比热爱的事业。这样的人生最美丽,最富有,最晶莹。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

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

学书初学魏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134.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唐·孟郊《赠别崔纯亮》

译文:镜子破碎了,但没有失去它的明亮,兰花凋谢了,但没有失去它的香味。

解析:此诗句十分通俗,但却含义深刻。镜子的明亮照人,兰花的芳香四散,都会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由此引发进一步的思考,镜子和兰花都可喻为人的优良美德,诸如忠贞、热忱、善良、赤诚、坚韧等,而且,具有这些美德的人,不论处于顺境、逆境;不论得意、失意,甚或遭遇灾难,祸患,都矢志不渝,终生保持高尚的操守,犹如“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一般。我们都应成为这样的人,社会也需要这样的人。

赠别崔纯亮(节选)

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

有碍非遐方,长安大道旁。小人智虑险,平地升太行。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始知君子心,交久道益彰。

135.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唐·白居易《七德舞》

译文:为什么成就功业治理好朝政这么快,是因为像把心放在了他人的腹中一样真心待人。

解词:七德舞:是唐代的一种宫廷乐曲。白居易采用这种形式,赞颂唐代明主李世民的英名贤德。推心置人腹:像把心放在了他人的腹中一样真心待人。此语源于《后汉书·光武帝纪上》:“降者更相语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后压缩为“推心置腹”,作为成语广为使用。

解析: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代贤君。诗人对他很为敬佩。诗中列举了李世民对待魏徵等四个贤臣真心相待的范例,表现了他胸襟博大,真诚关心爱护贤臣的可贵品德。这在封建帝王之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真心待人,古代贤君要这样做,今日公仆也应这样做。当权者应如此做,平民百姓也应如此做。

“真”具有本质的纯美。它包含着人类的一切美德。对待他人怀着一颗真心,就能给他人以温暖,以关怀,以激励,以信任,以力量。

为人最高尚者,莫过于把一颗真心献给社会,献给他人。

七德舞(节选)

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

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

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

136.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其二)》

译文: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们还依然锄着禾苗,那一滴一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田地里。谁知道盘子里的饭食,一粒一粒都是农民用汗水辛辛苦苦耕种出来的啊!

解析:李绅的《悯农》自写成之后,就代代相传,广为诵读,妇孺皆知。其中所含告诫之意,深入人心,已成为教育后代的箴言悟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极其真切、形象地写出农民的苦耕和辛劳。那滴滴的汗水,换来了宝贵的粮食。这是多么的难得和珍贵!民以食为天。为了生存,每一个人每一天都要吃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人提醒每一个吃饭的人,尊重、珍惜农民的劳动,必须懂得节俭,从端起饭碗开始。也就是说:当你端起饭碗吃饭的时候,就要想着这一粒一粒的米饭,都饱含着农民的血汗!都来得多么不易!诗人的用心是多么良苦、多么感人啊!

遗憾的是,这样入情入理的告诫,在现代,有人错误地认为已经过时了,认为生活已大大富足,不需要再讲什么节俭,什么朴素了。尤其是一些在“蜜罐”里长大的年轻人,更想不到要珍惜劳动者的辛勤付出,更不懂如何艰苦、勤俭,而是一味地追求“时尚”、奢侈浪费。这实际上是大大的谬误。尊重劳动者的成果、勤俭节约是数千年以来传承下来的美德,而且还应永远传承下去。尤其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新时代,更应发扬光大!

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具有永恒的意义!

137.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译文:群山见不到鸟的影子,条条道路没有人的踪迹。江面上飘荡着一叶孤单单的小船,一个披着蓑衣,戴着竹笠的渔翁,正在独自垂钓。

解析:这是柳宗元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五绝诗,特点十分鲜明。诗人只用了短短的二十个字,就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犹如水墨画一般的寒天山水景象:严冬时节在雪花飞舞的江面上,一个披蓑戴笠的渔翁,独自在一叶小舟上垂钓,在冰雪天地里,一片空旷寂静,万籁无声,而且一尘不染,洁净剔透,可谓净得奇特,美得惊人。诗人在诗句中,着意渲染此种景象,其意在于用来烘托在江上独钓的渔翁。突现他的淡定、安详和超然物外的洒脱,清雅脱俗的孤傲,而这也正是诗人长期处于失意、忧愤境况中所产生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今日欣赏此诗句时,应多体会其中蕴涵着的安详和脱俗。安详属于智者。处于安详心态,就可从容、静观、思辨、决断。安详是一种信心,一种成熟。脱俗就是无伪、纯净,无媚骨、无私欲。

138.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唐·秦韬玉《贫女》

译文:有谁来欣赏我不同于流俗的风采和品格?人们只知道追逐时髦而又怪异的梳妆。

解词:风流:文采。共怜:大家一齐爱好或喜欢。时世:即时世妆。指当时的一种流行打扮。俭梳妆:指当时社会正流行着的一种时髦的打扮。“俭”通“险”。怪异的意思。

解析:诗人通过一个贫家女子的自白,倾诉了积郁在内心深处的苦痛,自伤自叹,并显示出了自己的独具风采的高格调。其中也折射出诗人自身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集中地表现了贫女虽贫,但却坚守高尚情操的心迹。此诗句有别于其他诗句的独特之处,是其用意和用词至今虽已相隔一千余年,读来却依然十分鲜活,且很具现代化。例如“谁爱风流高格调,”表现了贫女的超凡脱俗的品位。这在当时是为世人所称道的,而于今仍为社会所推崇。其中的“风流”、“高格调”两词,均为当今的常用语。至于“共怜时世俭梳妆”,对人们竞相追求时髦的风气的针砭,更是与当今社会紧密切合。

当前,社会上一些浅薄之人,极力追捧所谓时尚、新潮、时髦之风。一时间,有疯狂追星族,有迷名牌成风,整容、整形大兴……不一而足。其实,这种种表现,不过是一种浮躁、肤浅、虚华、盲目的风气,既不新,也不美。应当被摒弃。人真正的美,在于内心的修养,在于品德的高尚。

贫女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亦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139.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宋·黄庭坚《水调歌头》

译文:我是像山中不同凡俗的灵芝仙草一般,不愿涂脂抹粉做一个随俗媚世的小人。

解词:灵芝:紫芝草。赤褐色或暗紫色,有环纹,并有光泽。古代人认为服用灵芝可长寿,故用来象征吉祥。仙草:瑶草。山里的一种香草。朱唇丹脸:桃花的形象化描写。朱和丹皆为红色。作者此处以此比喻善于伪装的媚俗小人。

解析:作者在这首词中以景寓志,表现了他不愿媚世求荣的情操和高洁的品格。“我为灵芝仙草”以灵芝仙草自比,体现了作者的高洁志趣;“不为朱唇丹脸”则表现了他对那些利欲熏心,阿谀谄媚,攀附权贵的小人的蔑视。作者这种洁身自好、光明磊落的操守,很令人敬佩。

黄庭坚这首《水调歌头》所以能够传诵至今,成为名篇,就是因为词中在道德、操守方面所表现出来鲜明爱憎色彩及字里行间闪现出来的铮铮风骨。而这一切,都是精神品质的恒定内核。它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世代相传。

水调歌头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140.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斗常作灾。——宋·黄庭坚《题胡逸老致虚庵》

译文:(家中)藏书上万卷可以用来教育子女,留下满斗的金子常常会酿成灾祸。

解析:诗人头脑十分清醒、明智。“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斗常作灾”一语道破了家中什么财产是最宝贵的,很具现实意义。诗人认为书籍是最宝贵的,留下来可教育子女成才。此话十分有理,因为,书籍犹如大千世界和知识宝库。走进书中,可知天地之大、可溯历史长河、可晓科技新知、可悟人生真谛。读书可使人胸襟宽阔、可使人自强自立、可净化灵魂、可指点迷津。而钱,如把握不好,则可酿成灾祸,后患无穷。钻到钱眼里的人,可玩物丧志、可利令智昏、可坑蒙拐骗、可贪污受贿、可图财害命。

此经典诗句,读后应铭刻于心。

题胡逸老致虚庵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斗常作灾。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目生蚌胎。山随宴作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观山观水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141.平生不作皱眉事,天下应无切齿人。——宋·邵雍《有感》

译文:一生从不做亏心的事,在全天下就不会有咬牙切齿痛恨你的人。

解词:皱眉:字义是把眉毛紧皱的样子,俗语有“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为此,“皱眉”可理解为,想做坏事的人,正在挖空心思,想出做坏事的办法。此处可扩展为做了伤天害理的坏事或者亏心事。切齿:咬紧牙关,无比愤恨的样子。

解析:作为理学家的邵雍,在写诗时也不忘宣扬劝善之道。“平生不作皱眉事,天下应无切齿人”十分明确地主张人的一生不要做坏事,不要伤害他人,这样身边才不会有仇人。诗句朴素无华,但却对后人有深刻的借鉴和警示作用。的确,善心是人人都必须具有的,因为一个善心,包容了人类一切美德——热忱、关怀、诚挚、宽容……一个人最有助于社会进步,最有助于他人幸福的,莫过于怀有一颗善心。善待他人,这样就能给他人以温暖、以扶助、以慰藉、以激励、以快乐。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就能够使社会充满温馨、友爱、和谐、进步。

此外,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深思这个诗句,即:做坏事的人除了伤害了他人,对自己也是一种惩罚。因为,任何一个人的为人处世,时时都在受着良心的规范和制约。有良心,且总自觉做好事的人,必然活得踏实、安生、舒心。俗语“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而丧失了良心,干坏事的人,必然惶惶不可终日,精神备受折磨,而且终无了结,这岂不是在自我摧残吗?

人人都要做一个讲良心、有善心、做好事的人。

有感(节选)

平生不作皱眉事,天下应无切齿人。

断送落花安用雨,装添旧物岂需春。

14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宋·陆游《卜算子·咏梅》

译文:即使花瓣片片零落,化为泥土碾成尘埃,也依旧芳香不散。

解词:零落:花草凋谢飘落。碾:被踩踏而破碎。

解析:梅花是古代文人墨客吟咏不绝的主题。在写梅花的古诗词之中,陆游这首《卜算子·咏梅》,堪称精品佳作,千古绝唱。此词通篇未见一个“梅”字,但却极显了梅的风姿神韵。而特点更突出的是,此词虽自注“咏梅”,而实则意在言外,托物言志,借梅花的冰清玉洁、清幽绝俗,自喻自己的孤高正直,节操自守的高风亮节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忧愤。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面是写梅花凋零飘落,留芳而去,而实则是表达陆游自己历尽艰辛,矢志不渝的心志和标格孤高,不畏谗毁,不趋炎附势,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在漫漫人生之路中,遇有艰险、挫折、失意等境遇,一般是在所难免的。在此之际,应如梅花一般,傲霜迎雪,即使零落凋谢,被碾成泥尘,也要保有灵魂的芳香,保有自信和尊严。这是要不懈追求的最高人格境界。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43.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

译文:不需要别人夸奖(梅花)色彩的艳丽,只想把清香充满天地,留给人间。

解词:墨梅:梅花的一种。与白梅、红梅的颜色不同。墨梅的花瓣上有一层淡淡的墨晕,淡雅别致,散发阵阵清香。乾坤:象征天地、阴阳。

解析:王冕不仅是诗人,更是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画梅。《墨梅》就是一首题在自己所作的梅花画上的诗。诗中,作者未在梅花的形态上多费笔墨,而是即物言志,“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就是借咏梅——墨梅的颜色,虽不红艳耀眼,但却幽香飘逸,别有风韵,表达自己不屑于以色媚人、取宠权贵、追求浮华的气节和豪迈孤傲、超凡脱俗、流芳于世的情操。

脱俗、骨气、节操、品格、清纯……这些人性之美,应为人人所追求,将世代相传,永久存留。

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144.身闲道义尊,心远山林近。——元·邓玉宾之子《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

译文:一身清闲谨守道义,心境宽远更觉山林亲近。

解词:身闲:一身清闲。实指无官一身轻。

解析:“身闲道义尊,心远山林近。”这句散曲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洁身自好、超凡脱俗的文人的气节。他厌恶官场、远离尘世、尊崇道义、归隐山林,在洁净的大自然中、陶冶情操、自得其乐。这在追逐着功名富贵,充斥着污浊私欲的封建社会里,无疑是一种高尚、纯净、进步。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在火热的建设、创业中,脱离现实、自我封闭,当然是不应该的。但是,对阿谀奉承、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瞒上欺下等种种不良与污秽,深恶痛绝、决不沾染、远远避开,也无疑是一种高尚、纯净、进步。

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闲适

穷通一日恩,好若十年运。身闲道义尊,心远山林近。尘世不同群,惟与道相亲。衣钵千家饭,双凫万里云。

145.名利似汤浇瑞雪,荣华如秉烛当风。——元·史久敬《老庄周一枕蝴蝶梦》

译文:名利像雪被开水浇了一样,瞬间消失,荣华像风中拿着蜡烛一样,顿时熄灭。

解词:汤:刚烧开的水。秉:拿着。

解析:此曲用热水烫雪,当风秉烛作比,十分生动地表明了作者对被世俗之辈所极为看重、痴迷热衷的功名、荣华等身外之物的透彻参悟。在他看来,这些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瞬息即逝的虚妄追求。短短的两句话,一个志趣高洁、宠辱不惊、傲骨铮铮的鲜明形象,就在读者的面前展现了出来。

这种高风亮节和脱俗、质朴的情操,在任何时代,都是应当提倡和赞扬的。

老庄周一枕蝴蝶梦(节选)

苍悟云气未城霞,锦乐钧天帝子家,醉里忽逢王子。

名利似汤浇瑞雪,荣华如秉烛当风。

度寒暑雁鸿南北,搬兴废鸟兔西东。

146.一片世情天地间。白,也是眼;青,也是眼。——元·乔吉《中吕·山坡羊·寓兴》

译文:天地之间到处浑浑噩噩,世态炎凉。不论白眼青眼,都毫不介意,我行我素。

解词:世情:世态人情。白:即白眼。指眼睛朝上,或向旁边看的一种眼神,表示对他人瞧不起,轻视,或含有敌意。青:即青眼。指眼睛正看着,眼珠在中间的一种眼神,表示对他人喜爱或重视。和“白眼”相对。

解析:乔吉一生落魄、失意,长期浪迹天涯。对世态炎凉感受很深,但他生性耿直、藐视世俗、超然物外。在该曲中“白,也是眼;青,也是眼”鲜明地表现了他愤世嫉俗、洁身自好的情操。

对有权势者,卑躬屈膝、百般奉承;对平民百姓,不屑一顾、冷淡粗暴,是十足的势利小人,是可憎的市侩。这种人少颜寡耻、自私浅薄、品格低下、可憎可恶。

分清是非好坏,抵制劣行放纵,世风必定日新,天地必定清亮。

中吕·山坡羊·寓兴

鹏搏九万,腰缠十万,扬州鹤背骑来惯。

事间关,景阑珊,黄金不富英雄汉。

一片世情天地间。白,也是眼;青,也是眼。

147.明月在浊流,不改月色清。孤松盘曲径,不改松性贞。——清·陆文明《拟古》

译文:明亮的月光即使映在混浊的水流里,也不会改变月色的清亮。孤独的松树盘在狭窄的道上,也不会改变它坚贞的品格。

解析:明月和松枝历来在人们的印象和认识中都是美好的。月光皎洁、清亮,松树抗寒常青。“明月在浊流,不改月色清。孤松盘曲径,不改松性贞”是突出其在任何环境和情况下,都保持明亮、常青的品格不变。诗中表面是写明月和青松,实则是写人。和月、松一样,人应具有做人的品德,为人处世都应表现出善良、真诚、宽厚、谦逊、礼让。美德如兰的人一定是最受欢迎的人,一定是最受尊重的人,一定是贡献最大的人。

148.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清·曹雪芹《红楼梦》

译文:花的质地是纯净的,它纯净地来,还让它纯净地去,不让它沾染污泥陷进沟渠。

解析:本句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林黛玉的《葬花辞》。林黛玉是个悲剧人物,她幼年丧亲、寄人篱下、爱情受挫,这就形成了她多愁善感、傲岸不驯的性格。“黛玉葬花”是《红楼梦》里的一个重要情节,是写林黛玉看到园内花片纷纷飘落在地,十分伤感,就把花片收在一起,埋于地下,边埋边哭。“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表现了林黛玉对净洁鲜美的落花的爱怜和敬重。而实际上,这是一种自喻。林黛玉虽然生活在贵族家庭里,但因她不慕富贵、不随世俗、蔑视功名、追求爱情,这就决定了与其所处的环境剧烈地矛盾着、对峙着,因此她的悲剧命运必然不可避免。葬花故事,在铸造林黛玉的艺术形象方面,可谓神来之笔。它不仅是借飘荡无依的落花来隐喻林黛玉凄凉悲苦的身世,更显现她冰清玉洁的品格,和对“风刀霜剑”的封建礼教的争斗。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今天读来,应深刻体味一个“洁”字。即在任何情况和环境下,都要自洁、自珍、自重、自爱、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

葬花辞(节选)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149.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咨。——《国语·周语》

译文:行动中没有比严肃、慎重更重要的了,居家时没有比勤俭更重要的了,品德修养没有比谦让更重要的了,做事情没有比向别人咨询更重要的了。

解词:莫:没有什么。敬:严肃、慎重。

解析:用四个“莫”字为中心组成四句话,在比较中强调“敬”、“俭”、“让”、“咨”这四种品行在所有的好品德之中,是最好的了。这样概括不一定最准确,但却应当被充分肯定。严肃、谨慎是行动成功所不可缺少的;勤俭节约是家庭生活日益富裕所必须具备的;待人谦逊是一种促进交往和谐的美德;向他人虚心讨教是办事成功的重要条件。此文句可谓是帮助后人加强品德修养的箴言。

150.人之求多闻善败,以鉴戒也。——《国语·楚语》

译文:人对自己的要求应该是多多地既听取正面又听取反面的观点和看法,以便于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解词:善败:好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解析:此文句的告诫之意在于“多闻善败”,即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别人好的见解或成功经验首先应当听取和学习,以助自己视野宽阔、开拓事业;别人失败的教训或走过的弯路也应认真地剖析、借鉴,以避免自己犯同样的错误。抱有如此博大的胸怀和见识,必将会走向成功。

151.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战国策·魏策》

译文:别人对我有过恩德,决不能忘;我对别人有恩德,不能不忘。

解词:于:对于。

解析:记住别人的恩德而忘掉自己给予别人的恩德,这是一种十分难得的美德和情操。这说明持有这种态度的人,内心世界无私、纯洁、真诚。如果人人都能这样自觉地克己助人,做一个纯洁、真诚的人,社会必定和谐融洽,充满生机,蒸蒸日上。

链接:2006年6月18日,在结束对埃及的正式访问前夕,温家宝总理在开罗举行了记者会。会上,温总理在回答记者提出的中非发展关系问题时说:“……中华民族懂得殖民主义给人民带来的苦痛,也深知要同殖民主义作斗争。我们长期以来之所以支持非洲民族解放和振兴,这是一个主要原因。在这里,我想强调,长期以来非洲人民也给予了中国宝贵的支持。我们说,非洲人民对中国有‘德’。中国的先哲说过:‘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温总理引用《战国策》里的这句话,是为了鲜明地表明,非洲人民对我国的宝贵支持,我们决不会忘记,并对非洲人民真诚地予以帮助,以体现国际主义精神。

152.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战国策·燕策》

译文:敦厚的人不诋毁别人而使自己得到好处,仁义的人不危害别人而取得名声。

解词:毁:诋毁。危:损害、危害。

解析:“不毁人以自益”、“不危人以要名”就是不损人利己,这是做人必须具备的品德。把自己的利益建立于别人的痛苦上,这是一种卑劣、无耻的行径,而且用这种手段获取的私利,既于心不宁,也不会久长,绝不可取。

应做一个“厚者”,做一个“仁者”,光明磊落、善良、仁慈。

153.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战国策·齐策》

译文:去掉外表的浮华,恢复其原有的质朴和纯真,就会一生不蒙受羞辱。

解词:归真:恢复原有的真实。璞:含玉的石头。也指没有经过雕琢的玉。

解析:“归真”和“返璞”是同一个意思,即要求真。“真”是最圣洁、质朴、纯净的。世界万物之中,应该有一种东西具有永久的价值,应该有一种东西值得永久珍藏,应该有一种东西永远不会消失,那就是真。人要真,物要真。真中有实,真中有力,真中有美。

“归真返璞”后演变为成语“返璞归真”,被广泛使用。

15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与行。——《论语·里仁》

译文:作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应该少说而多做。

解词:讷:迟钝。在此句中可作“少或不善于”解。敏:疾速,敏捷。在此可作“多或善于、乐于”解。

解析:孔子的这句话是倡导少说多做。确为至理名言。言是虚的。话多的弊病,至少有三:其一,一个人总爱在大庭广众之中,夸夸其谈,说些早为人所熟知,磨厚了耳膜的话,甚或再加点陈词滥调的废话,别人不烦吗?其二,俗话说,言多必失。说多了,一不小心,就把不该说的,不恰当的,都道出来了。在无意中把人得罪了,何苦来呢?其三,更重要的是,说得多了,做得少了,就成了“行动的矮子,语言的巨人”,到头来一事无成。所以,一定要“讷于言”。行是实的,任何成果都是做出来的。做多有多,不做无得。这是天经地义、人所共知的道理。为此,应该牢记“讷于言”、“敏于行”。

155.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论语·里仁》

译文:财产富足和地位显贵是人们所想要的,但是必须以道德准则和正确的方法去获得。

解词:道:道德准则。

解析:此句之意是指品格高尚的正派人喜爱钱财,必须按照正确的道德准则去获得。道德准则是人人都需遵守的行为规范。社会各界,各有其道。如政有政道,医有医道,师有师道,文有文道,商有商道等。和钱财联系最为紧密的是经商,所以,这句名言,可以理解为是对商道的诠释。

做生意就是为了赚钱,为此可以说,经商的最高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或者说,获取利益是商业的原动力和推动力。如此认定商业行为,应该是一种社会公识。但是怎样去获利,如何去赚钱,却是商人应该首先考虑的头等大事。即一定要讲“取之有道”,也就是要讲商道。商道指的是什么?概括起来说,就是诚信为本,质量第一,货真价实,薄利多销。如开药店,第一要治病,第二才赚钱。再如盖房子,第一要安居,第二才赚钱。如果商人们真能坚持这样的商道,就既能为老百姓办事,又能赚到钱。许多原来资金匮乏,艰难起步,而在数年之内,迅速发展成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正是凭着这样的商道,成为了商界的成功者。

可是,在当今社会里,却有一些商人不讲商道,脑子里只装着钱,只想唯利是图。为了赚钱,不择手段,商业欺诈,假冒伪劣,偷工减料,偷税逃税,漫天要价,缺斤少两……无所不用其极。其结果,既坑害了百姓,又毁了自己。

赚钱不是坏事,但必须取之有道啊!

156.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译文: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为此恼怒、生气,这样做有谁能不敬自己为君子呢?

解词:愠yùn:怨恨、生气。

解析:人应当胸襟宽阔,注重修养。“人不知而不愠”就是宽厚、大度的表现。实质上是表现了如何对待名誉、地位、利益、实惠的一种态度。是治学的最高境界。别人对自己有误解或偏见,这并不奇怪,因为每一个人所处的环境、认识角度、了解的情况难免有差异。面临此种情况,要冷静对待,不予计较。要想到,如别人一时看错了自己,这无损于自己的品德修养,此外还可以以更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即从“人不知”中找到不足之处,从而更进一步加强修养。持有这种自谦的态度,自身的境界不是更高了吗?

15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译文:不要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应当忧虑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解词:不己知:不了解自己。此句是古汉语中的特有句式,即倒装句,顺句应是“不知己”。

解析:此句所强调的是要注重观察、了解周围的人,而不需担心自己不被别人所了解。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如果平时十分注重对别人的观察和了解,就能随时学习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也可以吸取别人失败的教训,这对自身的进步和成熟十分有利。而自己却不需要注意别人对自己的了解和评价。因为,是金子一定会发光,只要有真才实学,真正在执著地拼搏和奋斗,干一番事业,且有显著的成果,迟早都会脱颖而出。再说,干事业,出成绩,是为了对社会作出贡献,而不是为了取悦他人,有什么必要一定想着别人是否知道自己呢?如果总为此牵肠挂肚,岂不是庸人自扰吗?

15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译文: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做坏事。

解析:“成人之美”是一种美德。表现出对他人的热情、善良、诚挚的高尚情操,而“不成人之恶”则表现出了爱憎分明和高度的是非原则性。生活在社会的大群体之中,与人接触和交往是必然的事。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善待他人,助人为乐。只要别人需要,就主动、自觉地给予帮助,尤其是能够成人之美,自己也会从中得到精神上的充实和升华。至于“不成人之恶”,这是显而易见必须要做到的,绝不可与恶为伍,助纣为虐。这是品德的最底线。

15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论语·里仁》

译文:见到贤德的人就向他看齐、学习。见到不贤德的人,就对照作自我反省。

解析:“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显示出了宽阔的胸怀和良好的品德修养。一般说来,人的内心都潜在地蕴涵着美质,向往着高尚和完善。主观努力是主要的,但也需要外力的推动。而外力推动的作用,必须靠自省才能显现。也就是说,自己要主动寻找并发现外界的闪光点,凡是优秀、美好、纯净的良好表现,都要学习、吸收;凡是丑恶、污秽、低下的表现,都要自觉抵制,并引以为训。这样,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逐步提高,高尚的人格才能逐步形成。

160.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译文:说话必须守信用,做事必须有结果。

解词:果:成为事实,实现。

解析:“言必信”讲的是诚信待人。这是一种做人的准则和美德。向别人说出的话或许下的诺言,必须字字千金、掷地有声、一一兑现、句句负责,绝不可言而无信。这是一份责任、一份真诚。这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别人的尊重。“行必果”讲的是行动必须有成效。这是检验人的恒心和决心的试金石。一个人如果确定要做成一件事,不论会遇有何种困难和阻力,不论需要付出何种努力和代价,都必须要一心一意、全力以赴、持之以恒,确保要做的事高效成功,决不可半途而废,草率收场。

这样说话办事的人,必然是一个成功者。

链接:2006年10月8日,应温家宝总理的邀请,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温总理和安倍晋三进行会谈时说,保持中日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必须按照两国达成的共识,妥善处理靖国神社问题,消除影响两国关系的政治障碍。温总理借用《论语》中的“言必信,行必果”进一步指出,这是推动中日关系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

16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译文:用违背道义的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荣华,对于我来说,就如同天上转瞬即逝的浮云一样。

解析:富贵享乐,从感官上说,可能会给人带来一时愉悦、舒适之感。但如果细究起来,则大不一样了。经过自己艰苦创业、奋力拼搏挣得了一些辛苦钱,从而吃、穿、住均得以改善,生活富足舒适,一家人自然其乐融融、怡然自得。但如果是不择手段,以权谋私,或贪赃枉法,或坑蒙拐骗,或假冒伪劣等,获得了大笔不义之财,表面上看,确实是拥有了富贵享乐,但实质上,这些不义之人,已经堕入了罪恶的深渊而无法自拔,等待他们的将是无尽的灾难,是人生的毁灭。对于此等不义之人和不义之财,应鄙视唾弃,嗤之以鼻。孔子的“于我如浮云”生动地体现了绝不与此类人为伍的高风亮节和道义的尊严,令人钦佩、敬仰。

162.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论语·学而》

译文:贫穷而不谄媚讨好,富贵却不骄纵高傲。

解析:贫穷只是一种生活状态,固然,食不果腹,居无定所,从感觉上体会,确实很苦,很艰难,但是,绝不是耻辱、低下。而且,贫穷并非天生注定,只要穷则思变、奋力拼搏,必会过上富足日子。所以,绝不应看低自己,更不应屈从富人,谄媚讨好。这实质上是关系着做人的尊严和骨气。贫穷者,也应是个大写的人。

富贵的人,固然生活安乐舒适,即使富贵是由于个人的苦心经营得来,但也并不等于就高人一等了,何况,有些人富足的途径和手段,也许并不光明磊落,或者所得所获,还是不义之财呢!所以,富足之人,根本就没有任何道理自我膨胀,骄纵高傲。如果真由于自己的钱袋子鼓了,就自命不凡、飞扬跋扈,老子天下第一,轻着说是浅薄,重着说就是内心卑劣,灵魂肮脏了。

社会公众希望并要求:贫困者挺起腰杆,自立自强;富足者仗义疏财、多做善事。

16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译文:不合乎礼义的现象不要看,不合乎礼义的言论不要听,不合乎礼义的话不要讲,不合乎礼义的事不要做。

解析:此句中所强调的“礼”,实际上是孔子思想的精髓和内核“仁”的一种体现。代表着孔子所崇尚、倡导的道德标准。四个“非”和四个“勿”连用,加强、突现了孔子对己对人的严格要求。即在看、听、言、行这些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四个方面,都要时时规范自己,凡是不合道德标准的,都一律不可随意违反和超越。

当今时代和孔子的时代相比,因为跨越了两千余年的历史长河,必然会有许多不同。尤其是生活在21世纪的青少年,思想开放、活跃、敏感,希望有宽松、自由的环境,要求个性发展不受约束等。如果要求、规范过严,不一定会完全接受,或者还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是很正常的事。但是,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不论如何要求个性解放,如何强调尊重自我,在任何时代和社会环境里,在人生追求和为人处世、道德标准等方面,都应有十分明确的规范要求。孔子时代所倡导的“礼”,其实质内容,转化到当今时代,则应是:是非优劣必须分清;高尚情操必须追求;道德修养必须加强。总之,在任何时代里,尽管规范的方式可有所变化或不同,把握的尺度有所区别,但都应不懈地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都要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对社会有贡献、品德高尚的人。这应是恒定不变的人生轨迹。

164.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译文:仁德的人没有忧患,有智慧的人没有困惑,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解词:知:同“智”。

解析:仁、智、勇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而“不忧”、“不惑”、“不惧”则是仁、智、勇这种最高境界的具体体现,最充分地展示出了人格之美。经过长期的修养、磨炼、积累、提高,人的精神世界必然会产生质的飞跃。这种质的飞跃,表现在有十分明确的理想追求,道德观念鲜明,胸怀宽阔,心中无私,睿智明达,从容果敢。也就是“不忧”、“不惑”、“不惧”。

达到最高境界,需要不懈的攀越,需要毕生的追求。这很难。但一个人只要一生坚持朝着这个方向走下去,就会获得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就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165.君子耻其言而过于行。——《论语·宪问》

译文:君子把所说的多于所做到的当成一种耻辱。

解析:言过其实,是一种不良表现。说比做容易,做比说难。而要出成果,有业绩,靠的是做。没有行动,什么都等于零。正因为如此,君子就把这种不良表现当成一种耻辱。耻辱不是一般的过错,而是人格、品德上的污点。把言过其实的表现,提到如此的高度去认识,在于说明提倡实干,杜绝虚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要做一个踏踏实实、埋头苦干的人。

166.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译文:品德不缺失的人,必然有好邻居。

解词:孤:原意指孤单,此处可作“缺失”解。

解析:品德高尚的人,必然会有许多人愿意与之为邻,与之为友。这是常理。因为一个人如果品行端正、善良老实、克己奉公、待人诚恳、助人为乐,必然会得到大家的尊重、信任、喜爱。这样,就会在无形中拥有了一种感召力和影响力,从而他的周围,必然会聚集许多人并形成非常和谐、友爱的群体。

具有这样的高境界,营造出这样好的人际氛围是很不容易的,但只要努力,且坚持不懈,一定可以达到。

社会十分需要“德不孤”的人,也需要和谐、友爱的群体。

链接:2006年9月11日晚,温家宝总理在芬兰进行正式访问期间,来到中国驻芬兰使馆,会见了使馆工作人员、中资机构、华人华侨和留学生代表并讲话。在讲话中,温总理说:“‘德不孤,必有邻’。我们在世界上做一个负责任、有信誉、有影响的国家,从不分国家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温总理引用“德不孤,必有邻”形象地诠释了我国以平等、友好的原则,交好世界各国的外交政策,表现了他作为大国总理的博大胸怀。

167.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

译文:士人虽有学问,但德行却是根本。

解词:士:泛指读书人或具有某种品质、技能的人。行:德行、品德。

解析:学问和品德相比,学识渊博固然好,但品德更为重要。而且,墨子还强调“行为本焉”,即品德是根本。确立品德第一的观念,对走好人生之路,十分重要。一个具有诚信、善良、宽厚、朴实等美好情操和高风亮节的人,必能树立远大志向,必能艰苦奋斗,必能全身心地为社会尽力,必能为国家兴盛作出巨大贡献、必能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如果品质恶劣而又不思悔改,必将会是一个有损于社会的罪人、废人。

“行为本”是箴言,是警句。

168.万事莫贵于义。——《墨子·贵义》

译文:世上所有的事没有比仁义更可贵的了。

解词:莫:没有。

解析:“万事莫贵于义”是墨子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述了自己一生所遵循的思想学说。即世界上一切事物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个“义”字。他所认定的义,就是他所主张、所奉行的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道德行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崇尚美德,摒弃恶行。从这个意义上说,墨子的这个观念,应予以充分肯定。

“义”在任何时代都处于最高点。

169.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有同情之心,是仁的开端;有羞耻之心,是义的开端;有谦让之心,是礼的开端;有是非之心,是智的开端。

解析:仁、义、礼、智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是儒家崇尚的伦理道德。孟子认为,同情之心、羞耻之心、谦让之心、是非之心这4种美德是仁、义、礼、智的发端。在此基础之上,再进一步修炼、提高,奉行儒家道德理念的人,其品德就可趋于完善。

此段名句之中,包含着孟子“性善论”的因素,即他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与生俱来的。此论有些偏颇,但这种观念的存在,并不影响从中汲取其精华,即应自觉培养真、善、美的高尚品德和伦理观念。

170.子路,人告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子路在别人指出他的过错时,就很高兴。大禹听到了有益的话,就给人行礼。

解析:子路和大禹都是历史上的模范人物。孟子借赞扬他们典范的模范行为,提倡闻过则喜,谦逊好学,这很有现实意义。世界上从没有十全十美、毫无过错的人。所以不要怕出错。出错固然会有损失,但在别人指出,自己改错之后,就会增长智慧、经验,或可磨炼出胆识和探索精神,这是好事。为此,对待批评,应当持欢迎的态度。再者,一个人无论知识多么渊博,也不可能是万能的。所以,“闻善言”,是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多听来自各方面的善言,必可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自己。

这些常听而又易懂的道理,能变成自己的自觉习惯,是需要工夫和长期努力的。

171.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孟子·离娄上》

译文:恭敬、有礼的人,不会侮辱别人,俭朴的人不会强取别人(财物)。

解析:孟子这段话在于说明道德的力量。“恭者”、“俭者”都是品德高尚的人,他们待人接物都有自觉的准则。凡具有高度修养的人,都深深懂得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应相互尊重、友爱、热忱。不可以随意怠慢、轻视任何人,更不能任意侮辱别人。即便是犯有过错的人,也应平等对待。凡生活俭朴的人,不仅懂得珍惜个人的财物,不奢侈浪费,而且对他人的财物,也同样珍惜并加以保护,绝不会产生企图侵占、强取之意。这就是美德。

愿人人都具有真诚友爱、简朴无华的美德。愿美德的芳香四处飘散。

17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孟子·告子篇》

译文:一筐饭,一碗汤,得到了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要饿死。但如果是吆喝着给,即便是饥饿的过路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就是乞讨的人,也不会接受。

解词:箪(dan):用竹子或芦苇制成的筐,用来盛饭。豆:古代食器,形似高脚盘。弗:不。蹴:踢、踏。不屑:轻视、不值得。

解析:在饥饿、贫困、生死的考验下,也要保持人格的尊严。这就是孟子此段名言的闪光点。气节、尊严、骨气是人性中的脊梁和精髓,万不可缺失。在世界上所有的生灵中,人是最精灵、最富有智慧的。所以,就要显示人应有的特性和价值。要自立自强、昂首抬头、挺直腰板,去投身社会、建功立业。万不可为一己私利去阿谀奉承、奴颜婢膝、低三下四。那不是人性,而是奴性。这样的人无论在何处何地,都会遭到唾弃。

要做一个大写的人,且保持一辈子。

17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老子·道经》

译文:世间最善的人就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又平静无争。

解析:“上善若水”是用水对人间的贡献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来比喻具有崇高德性的人。水是人的生存中最不可缺少的物质,它滋润着万物,顺应天时,而又柔顺平静,不逆流而动,永远付出。显示出纯净、无私的美。这正是老子的道学所崇尚、期望的品格和美德的具体体现,或者说,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就应具有水的特性。“上善若水”也显示了老子自身崇高的精神境界。

174.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老子·德经》

译文: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不张扬自己,有自爱之心而不自以为尊贵。

解词:见:显现。“见”同“现”。

解析:“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典型地显示了圣人高度的修养和情操。其具体体现首先是自我认识清醒而透彻,更可贵的是在自己早已达到自觉、自为的境界时,从不显耀、张扬,而表现出了十分自爱、谦和的姿态,从不自以为尊贵,高人一等。圣人这种超凡表现,是永远值得后人效仿和学习的。

175.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道经》

译文:知足的人是富有的人,勤奋努力、永不懈怠的人有志气,能保住根基的人可长久发展,身殁而道存的人是真正长寿的人。

解析:老子这段话,充满着辩证法,哲学意味深长。“知足者富”中的“知足”是指对物质欲望方面的要求不高,或者说是内心没有钱欲。挣来的钱够吃够穿,略有节余就满足了。具有这种心态的人,充满着精神上的睿智、豁达,是真正的富有。“死而不亡者寿”,表达的也是精神富有。对于为自己而活,毫无建树的人来说,死亡就是生命的终结,因为他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而对坚持真理,事业有成,功勋卓著、精神伟大的人,死亡对他就不是生命的终结,因为他给世界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这些财富永世长存,他也就因此流芳千古。

能进入这种精神境界的人,是最高尚的人,也是最幸福的人。

176.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老子·道经》

译文:所以,善人是善人的老师;不善的人是善人引以为戒的借鉴。

解词:资:资财。可作“借鉴”解。

解析:这两句话的主旨在于阐述“善”的重要作用,进而引导人们终身行善,做一个善人。“故善人,善人之师”意在说明自觉行善之人,其言行可起到教化作用,使受到教育的人也成为善人,因而可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善人即恶人,恶人做坏事,对于善人来说,也可起到教化作用,即恶人的恶行,对善人来说可作为借鉴,从反面受到教育,从而深刻地认识到绝不可行恶,恶人由此变善,善人更自觉行善。

老子所提倡的善,其内涵为高尚和美德。其生命力将具有永恒性。

177.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老子·德经》

译文: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就可使人都向善了。

解词:善者善之:前一个“善”字,作“善良”解。后一个“善”字,作“善待”解。德善:“德”同“得”。“德善”就是得到了“善”的真谛了。

解析:这段话的要点是表明以善感化所起的重要作用。善待善良的人,以强化善教的作用,自不待言。对不善的人,也同样善待,以善心去感化,从而使不善的人懂得善的真谛,弃恶从善,改邪归正。这一方面表明了老子一贯的主张,同时也不失为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方法。

用善意、真诚、爱心对待身边每一个人。

178.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道经》

译文: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身的生存而自然运转,所以能长久存在。因此,圣人谦让无争,退居其后,反而能在众人之中居先,将自身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的生存。这不正因为他无私吗?这样反而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

解析:这段名言表明老子由天道推论人道,进而阐述其无私、利他而永存常在的观念。文中特别突出强调了“无私”。正如天地之所以亘古不变,永恒常存,是由于其不求自身利益而遵照自然规律运转一样,无私的圣人也遵循大道的真谛,“退其身”、“外其身”,谦退无争,一心利他,绝不为了一己之私而不择手段,损害他人利益。从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成就了毕生所追求的理想,并且获得了至高的尊严。

不断从思想深处铲除私念,求得心地的纯净、清亮,应该是这段名言读后的感受。

179.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德经》

译文:所以,懂得满足的人感到了满足,这样,才会得到永远的满足。

解析:这段话谈的是怎样看知足。知足多指对物质生活等方面的满足。一个知足的人,内心深处十分淡泊,从不会追求不切实际的奢侈、享受,随遇而安,轻松快乐。能够做到知足常安,是一种良好的精神境界的表现,是长期品行修炼的成果。

知足和思想上故步自封、不求上进决然不同。两者完全处于不同的范畴。知足的人在物欲诱惑面前能清醒而自觉抵制,正证明了他思想上的成熟,所以他必定是个锐意进取、具有远大志向的志士。而自满自足、停滞不前的人,必定是胸无大志、无所追求的庸人。这种人在物欲诱惑面前,必定经不起考验而陷入贪婪、腐化之中而不能自拔。

人要知足,要进取。

180.吾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德经》

译文:我永久地拥有三宝,并掌握而珍惜着。一是慈爱,二是俭朴,三是不敢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是最强的人。

解析:老子把他倡导、保持的三种美德看成是三件宝物而珍惜着,足见他的高度重视。确实,这三种美德都是圣贤之人所推崇并身体力行的,是为人处世的根本。

“慈”是仁慈,是大爱。人人心中都应有浓浓的爱。要爱世界、爱人间、爱生活、爱事业、爱亲人、爱朋友。没有爱,就没有人生的出发点和归宿。爱是生命的寄托,是生命的源泉。

“俭”是俭朴。勤俭节约是劳动大众所具有的本质美德。其中蕴涵着对用辛勤劳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万般爱护、珍惜的质朴而深厚的情感。勤俭朴素应是生活的基本态度,即使生活已十分富裕,物质条件已十分优越,也应当本着俭朴精神面对。此外,只有长期保有俭朴之风,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中的快乐和满足。

“不敢为天下先”这种美德的实质体现是在于大智若愚。具有大智慧的贤能之人,从来不会在众人面前表现出超人一等,自命不凡,而总是谦和、谨慎,尤其是在自己所拥有的优势方面,更是表现平和、低调。这才是真正具有实力的高人。把才能、成就和谦虚的美德完美地融合、统一起来,才能显示出动人的魅力,从而赢得众人的尊重和敬佩。

人人都应把做人的美德视为珍宝。

181.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老子·德经》

译文:所以,圣人要去掉极端的,过分的,奢侈的。

解析:此句是借圣人的典范行为,告诫世人在追寻所需要的东西时,不要极端、过分和奢侈。这是十分重要的,很值得深思。“甚、大、奢”都属于过分。人对精神和物质的追求一旦超乎现实,诸如要求达不到的名分、地位,或生活享受等,就会滋生贪婪之心。其结果或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就挖空心思寻求歪门邪道、甚或违法乱纪,使自己走向犯罪道路;或因追求不到自己所奢求的种种需求,而痛苦不堪,备受煎熬。所以,一味追求“甚、大、奢”的结果,只能是此路不通,甚或贻害终生。

生活和追求应该力求简单、平实、宁静、自在。不要被不切实际的奢求、欲望所左右。

182.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庄子·刻意》

译文:多数人看重私利,清廉的人注重名声,贤能的人崇尚志向,圣人认为精神最贵重。

解析:文中所述的四种追求,第一种“重利”是不足取的。因为一个人的生活中心只是谋取个人私利,就会是一个极端的利己者,就会图谋不轨、坑蒙拐骗、玩物丧志,其结局必然会自毁前程。后三种追求都是好的。“重名”、“尚志”、“贵精”都是走向高尚、贤达之路必须达到的,而比较而言,“贵精”是最高境界。因为“精”是至高、至善、至德的标志。虽然只是圣人方可达到,但凡是具有远大志向的人,都应不懈努力,争取达到这个最高境界。

183.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庄子·去箧(qiè)》

译文:人人心里都怀着德行,天下就不会有邪恶存在了。

解词:僻:不正,邪僻。

解析:这段名言显示了庄子的美好理想——愿人人都品行端正,德行高尚,普天下风气纯正、友爱和谐,其乐融融。这样的理想和追求当然是极具积极意义的,并应充分肯定。但是社会是复杂的,人也各类各样,美好理想不可能自然形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建立一个以高尚品德为根基和主导的社会,是长期艰苦奋斗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整体努力和提升。但只要人人都有“含其德”的愿望,并坚持品性的修炼,逐步提高认知能力,庄子心目中的美好社会是有望实现的。

184.巧诈不如拙诚。——《韩非子·说林上》

译文:把灵敏、巧妙的心思用于投机、欺诈,不如笨拙、老实、诚心地待人处世。

解析:“巧”常形容一个人很有灵气,十分聪颖。而“拙”则常用来形容人的愚笨和迟钝。韩非子在此名句中,极其巧妙地在“诈”前,冠以“巧”,在“诚”前冠以“拙”,新颖而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好恶和取舍,内涵精深,耐人寻味。聪颖而富有灵气固然好,但如果用于投机取巧、欺诈勒索,则必然会跌入邪路,沦为社会的罪人。笨拙、老实,常会被人讥讽为无能、无为。但“拙”的实质是诚、是实、是纯、是真。拙诚的人可靠、放心、有实力、有后劲,能把事做好,其中也不乏成就大事业的人。

“巧诈不如拙诚”应该成为为人处世的警示语。

185.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译文:推荐外人时,不避开自己的仇人;推荐亲人时,不避开自己的儿子。

解析:仇人和亲人如何对待,能否任用,无论从感情上和理性上,对人事官员都是一个十分实际和艰难的检验和抉择。如果心存私念,对结怨过的人,必然个个都是一无是处,绝不相容,处处排斥和压制尚且不一定能解除心头之恨,怎么还能委以重任呢?至于亲人,那则是个个优秀出色,提拔重用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事。在封建社会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一直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事。而韩非子的“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的经典名句,却展示了一个感人、高尚的境界,蕴涵着鲜活而深邃的理性。千百年来,代代传颂。只要是出色的人才,不论是曾和自己结怨,或者是自己的至亲,都排除个人的情感因素

同类推荐
  • 遇见你之后,都是好时光

    遇见你之后,都是好时光

    相遇、分离、等待、回忆,最终释然。本书是一本温暖人心的青春文字,书写了当下年轻人感情的各个横切面,与《匆匆那年》、《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青春书籍,一起掀起“怀念青春,回味温暖”的热潮。四十八篇独具个人风格的温暖爱情故事,是作者的故事,也倒映着每一个用力爱过的人的影子。值得纪念的时光,与幸福有染,与憾恨无关。
  • 最是元曲销魂

    最是元曲销魂

    这个王朝的曲调比横跨欧亚的辽阔疆域更有绵长的生命力。随口吟来,莫不令人销魂,但最销魂不是心头最美的那抹朱砂,而是万缕情丝,夜深漏静,不经意辗转缠绕,便是三更无眠。曲中漫及人生感怀,世事悟道,塞北西风虽烈,却不乏江南小巷柔情。
  • 红楼谈梦:红楼梦中人访谈录

    红楼谈梦:红楼梦中人访谈录

    《红楼读梦:红楼梦中人访谈录》以一名记者在荣、宁国府和大观园中采访的口吻,借着与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访谈对话,让她们自己说出关于其自身的一些争议和未解之谜。在交谈中,还使她们道出对红楼梦的认识,对社会生活,世事人情的感悟等,其中更包含了为人处世、经营管理、官场权谋、道学伦理、爱情真谛、生活艺术、饮食文化等方面的智慧精华,可谓是自《红楼梦》成书以来,独具风格与才情的一本好书。
  • 生死乾坤扇

    生死乾坤扇

    民间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是一座绚丽的文学宝库,珍藏着浩如烟海的内容健康、纯朴乐观、形式丰富多彩的文学瑰宝。它植根于民间,融幽黙、风趣、机智、巧合等元素于一体,以其通俗易懂上口易记而得以广泛流传。它源远流长,在某种程度上,它给正史以弥补,给名著的孕育奉献了营养,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基本上都是先有零散传说而后成书。民间文学作品的内容大多以扬善惩恶为主,催人奋进,积极向上,并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如果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平淡……
  • 落花镇

    落花镇

    本书是一本散文作品集,作品包括:“到阳村去看油菜花”、“三嫂的手镯”、“天堂里的红嫁衣”、“干了这杯酒”、“来年的来年”等。主题积极,内容健康,语言流畅。
热门推荐
  • 水窗春呓

    水窗春呓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夜微凉,我还在

    夜微凉,我还在

    她们,是来自六大家族中至高无上的公主与王子们,在长久的相伴之下,他们早已在对方心中占据无可替代的位置,当面临生死危机,他又是生死相随,原来,生死在他们看来都已经不重要了。。。
  • 鬼君大人,请冷静

    鬼君大人,请冷静

    她原本冷如寒冰,只为他柔,却因为“他”的来临而改变。----------冥梦洁他本是傲世帝王,因她而步入轮回,却不放执念,终成冥界一皇。----------夜君彻“老婆,我饿了”某男鬼坏笑着。“啊?那你先咬口吧?”某女认真的偏了下头,某男靠了过来对着某女的耳边吹风“我想吃你”厚颜无耻的说了句,某女汗颜,怎么忘了他是个大色鬼了。“夜君彻,你停下”某男友坏坏的说“老婆,乖乖!”“走开走开,你个色鬼”“嗯,只对你色的鬼。”传说中的鬼皇,不是高冷不近女色的大帅哥吗?帅到是帅,那前面内两条谁说的,某女是深深的有感受啊!
  • 绝顶闻人

    绝顶闻人

    世事常无序,直行亦弯曲。咋看清河杨柳处,几人见游鱼。这里是一个满是修道者的世界。在这世界里,即将发生一段从零开始的修炼传奇。
  • 用心理学搞定你的“混蛋”上司

    用心理学搞定你的“混蛋”上司

    不管你是职场新人还是已混迹于职场多年的老江湖,职场心理学都将是你避免成为炮灰的宝典。本书是一本绝不枯燥的职场生存手册!它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职场中的种种注意事项,让你加薪、升职、成为领导眼中的红人便不再是一件难事。
  • 佛商之道:领悟《心经》,成就佛商智慧

    佛商之道:领悟《心经》,成就佛商智慧

    卓越的企业管理者既要有超高的智商、情商和财商,还要有一定的佛商。《佛商之道》通过对《心经》逐字逐句地解读,将佛教思想中的精华深入浅出地分析开来,并将其运用到如何提高企业领导者领导力的实践当中。为迫切需要提升自身领导力的领导者提供了一条新的认识自我、升华自我的途径。
  • 狐心相印

    狐心相印

    “伊伊本王有权有势。“雪伊淡定的问:“然后呢?”“本王有颜有身材.......!”“然后呢?”狐王抓狂暴怒:“你考虑好了吗?”又不是相亲,考虑啥?雪伊白眼一翻拒绝道:“再见!后会无期。”......
  • 我的直爽小丫头

    我的直爽小丫头

    她司梦纤是司家二小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她有一个姐姐,是司家的养女,姐姐对她很好,可她万万没有想到,这只是姐姐的假面孔,姐姐阴险狡诈,她不是姐姐的对手,正当她十分无助时,一个如天使般的男孩降临了,男孩帮助她,和她一起上学,让她从一个直爽的小丫头慢慢成长起来,他们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尽请期待!
  • 一世琴妃——炫音郡主

    一世琴妃——炫音郡主

    她是2016年的金牌杀手,在做任务世,被自己人杀死,却又灵魂互换成了仙茗大陆的废材五郡主,后来又神不知鬼不觉的成为了逆天天才,又被龙族的继承者蓝冥辛黎喜欢上,大都打不走。。。。。。
  • 幸运有你,还好喜欢你

    幸运有你,还好喜欢你

    感谢我在有生之年能够遇见你。谢谢你给我那么多。幸运的,这个世界上有你的存在,不过还好,你喜欢我,我也喜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