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雨是透明的,如琴弦上弹落的音符,划出一丝亮光,又一丝亮光,密密麻麻的,串成了帘儿,串成薄的如梦的帘儿。
张爱玲说,蝴蝶是花儿的前世,换言之,花儿是蝴蝶今生。
春雨的前世今生应当是什么?每每,漫步在春雨中,我想。
春雨,应是柔情女子的梦,细腻的、无以言说的相思梦。
因为,只有相思的梦,才会那样的多情,而又那样的羞涩,隔着帘儿,眼光如水,欲看还躲,欲说还休。难怪,戴望舒《雨巷》诗中的女子,一定要走在细雨中。
细雨,小巷,油纸伞。
油纸伞下,一个丁香一样的女孩,带着一丝惆怅,漫步着,蛛丝一样的雨,太息的目光,把一种江南的婉约,还有江南的多情,都衬托出来了。
春雨有一种低徊惆怅的神韵,是千年文化润泽出来的。
2
在城里观雨,不如在小镇观雨。
小城的雨中,少不了车来车往,少不了人声喧哗。一个人,漫步在亮亮的雨丝中,想认真地看看雨中的山,雨中的亭子,都不能够。
太喧杂,让人难以收拢思绪。
在小镇,尤其在小镇中的古巷里看雨,很是不错。
石子铺的路,两边的粉墙,还有墙头冒出的一茎绿藤,都是春雨最好的背景。这时,放下一身心事,沿着石子路走,古建筑、老戏楼,高翘的屋脊,都在细雨中静默,和你默默进行心灵的交流。
心,此时都是白的,因为,春雨中的静浮荡在心中,沁入心底。
比小镇更好的观雨之地,则应在山中。
杏花未红,草芽未露。细雨,在夜里的窗外“沙沙”地下着,铺展着。人的心里,仿佛也在下着春雨。
明天,山里花会红了,柳会绿了,嫩草也会满山了吧?
睡梦里,仿佛也一地草色在心,一不小心,总担心自己醒来也会变成一茎草芽,挂一粒露珠。
3
春雨的形态,实在是一言难尽。
朱自清,是我最爱的散文大家,他摹情描态的手法,出神入化。对于春雨,用他的话说,“如牛毛,如细丝,如花针”。可惜,只重于样子,而少了颜色。
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写了小巷中、黑瓦上的细雨,如黑白片子的风景,可惜,让人感到冷,沁入骨髓,这大概和他长期漂泊海外有关吧。
我认为,春雨,是一阕液化了的宋词,是泛着书卷香的透明墨汁。
每一次,独自一个人走在春雨中,我的鼻端,就会缭绕着一种书卷香味。雨落下来,在衣衫上,在人家的屋顶上,没一点水迹,仅有点湿意罢了;就是飞在脸上吧,也显出微微的一凉,针尖般的一星,迅即消失了。
抬头,向远山望去。
所有的山,都有一种润透山骨的湿意。
所有的花,都有一种洁净到灵魂的意蕴。
所有的草色,都罩上一层醉人的油亮。
春雨在下,确确实实在下,但又让你抓不住她的纱裙,她的呢喃,甚至她的微笑。
无形而有形,犹抱琵琶半遮面,是春雨最媚人处。
每一丝春雨,都是一个十七八的女孩。
4
古人总喜欢站在高楼上看雨,看春雨,很韵。一片烟雨,杏花影里,有人独倚栏杆,把江南四百八十寺看饱,楼台如画,山水如眉,何等风流。
就是在雨中行走,在清明断魂里,也有竹笛悠扬,一抬头,嫩草如茵,一匹水牛,一个牧童披着蓑衣,横坐牛背,把一支乡村俚曲吹得行云流水,把人的心中那一片惆怅,也吹得浮荡无影。
更何况,杏花细雨里,还有酒店,还有当垆的女子呢。
“杏花春雨里,吹笛到天明”,那是诗人的潇洒,更是春雨的潇洒。
“杏花春雨江南”,不是诗美,是春雨美。
“杏花消息雨声中”,多韵致啊。独卧小楼上,一夜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明天,乐游原上,一定杏花如霞,游人如识。明天的小巷深处,一定有叫卖杏花的声音。
离开了春雨,这些诗情画意就会满纸干枯,少了多少灵气,多少水意,也少了多少韵味啊。
5
春雨在古诗里下,一直缠绵如丝,没有停止。
春雨,在方块字搭建的小桥上,丝丝缕缕地下。
春雨,在竖行的文字小巷,下了几千年,打湿了司马迁的布衣,滋润了李太白的木屐,把张志和的斗笠淋湿。
春雨下在唐诗里,有女孩撑一只小船,在细雨中滑出,对人微微一笑,道:“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
春雨下在《西洲曲》的曲子中;下在了《落梅花》的笛声中;下在西湖断桥上,许仙和白娘子在细雨中,撑一把伞,也撑开一段优美的传说。
春雨下在黄梅戏的歌声中,下在巴山深处的驿站外,下在余光中遥望故乡的目光中,下在海峡的那边,下在海峡的这边,下在故乡的屋阶上,点点滴滴到明天。
春雨在下。春雨在下。
春雨在五千年的历史深处丝丝缕缕地下。
6
多年了,我们已远离了春雨。
多年了,我们已疏远了春雨。
但春雨仍在天空飘洒,春雨仍在陆游的诗中飘洒,在纳兰容若的词中飘洒,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淅淅沥沥地飘洒。
它落在芭蕉上,落在青苔上,落在嫩草上,落在江南的油纸伞上,落在北方的驴子背上。
干凅的心田,需要春雨。
贫瘠的良心,需要春雨。
历史的忘却,精神的苍白,文化的干枯,需要春雨。
春雨在下,春雨在细细地下。
嫩草如星,冒出土地;叶芽如眼,冒出枝头,让江南变绿,让塞北变绿,让我们的心在春雨中也一地青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