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从事于脑力劳动的人(如领导干部、教师、作家、科研工作者等)比其他人患失眠症的几率要高,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脑力劳动者长期用脑,使神经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脑内释放的兴奋物质过多,久而久之,必然对整个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失眠症、神经衰弱是最常见的。大脑机能就像弓一样,只张不弛,就会逐渐失去弹性。脑细胞的兴奋和抑制是协调的,兴奋超过了极限,若不顾忌用脑的时限性,可造成神经系统的超负荷运转。久之,这种慢性长时间的用脑,使大脑的兴奋状态得不到正常的修复和抑制,因而脑力劳动者易患失眠症并伴随神经衰弱症候群。
脑力劳动者,由于脑的活动加强而消耗的能量增加,但这种工作特点(指室内坐着工作)容易引起呼吸表浅,血液循环缓慢,体内新陈代谢水平低,心脏要维持脑和全身血液循环是比较困难的。久之也容易引起脑的供血、供氧不足,使脑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会使工作效率降低,思维能力变得迟钝,精神不集中等。这种情况下,大脑如果得不到适当调节和休息,而勉强维持它的兴奋,容易造成兴奋与抑制失调,导致失眠症的发生。
很多科技工作者,为了科研攻关分秒必争,饭后马上伏案工作,这些人们常常在上班8小时中持续用脑,晚上,一般学习或钻研课题到深夜。这样做对身体十分不利。因为饭后胃肠道的血液增加,脑部的血液便相对减少;加上腰骶及下肢因伏案过久,脑部所需的血液就再次受到“量”的限制。而大脑对血液供应及氧气供应非常敏感,经常饭后用脑,不仅易出现头昏等症,还容易导致失眠症。
每位脑力劳动者,都有自己的用脑习惯,时间一久就形成人为的节律,所谓的“动力定型”。最忌的是生活工作没有规律杂乱无章,时间不随个人意志支配安排,经常受到冲击和干扰。这样不仅使脑力劳动没有效率,还会造成失眠等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