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63300000004

第4章 道之解释

大道流行,周普天地;以虚为体,覆育群生。庄子对之所论,散见全书各篇。精粗杂糅,深浅互见,而以《大宗师》为其枢纽。虽于其言,力求独自有所树立;但对道之主要认识,仍未逸出道家一般轨辙。即是以道为宇宙万物之基本原理,自因、永恒而无限。如说: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

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大宗师》)

有关本节引文前段(“长于上古而不为老”以上)之解释,请参阅拙作《老子述义·大道篇》,因老庄所论道之此部分,见解大率相类,兹不赘。对于“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以下一段文字,曾被指为晚出,或颇值得怀疑。但若综合全文而观,前段言道之原理,后半论道之功用。对道之功用的各方面,则由后半文字,历叙其与天地、阴阳(即“气母”之演化)、时间、空间以至于人事之寿考、富贵,无不息息相关。可谓能得曲畅旁通之妙。盖得者,德也。必须列举狶韦、伏戏、维斗、日月、堪坏、冯夷等等,得之于道,而后产生种种变化,兼原理功用而为言,始能观道之纯。故两段文义,合而并存,则脉络自然一贯。分而撰除后半,则前文将无所承。且其文势,至“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如河水之达龙门,未可戛然即止。必当紧接以下长文,方告神完气足,细味便晓。

除以道为宇宙万物之基本原理外,庄子对之尚有三点新解。即是将道予以形象化、程式化及环中化。依次分述如下:

甲、形象化:

自然哲学或道德哲学中,惯常有所谓上帝或神,用之作为抽象原理之客观的最高存在。《庄子·大宗师篇》,既以论道为主,而起首却不惮辞费,畅述“真人”之种种,并引“古之真人”为喻。试问“古之真人”为何?窥其用意,当即是体道有成之人。而其目的,要在假此体道有成之人,作为道之化身;也就是说,将道予以形象化,只是不名之为上帝或神,改曰“古之真人”而已。但两者旨趣则一。

关于此形象化之说,前贤王夫之即曾有云:“夫真人者,岂真见有人,真知者,岂真有其知哉?人皆天也,知皆不容知也,乃可恍惚而遇其知于滑湣。 ”

近人吴康氏亦一则曰:“揆庄生之意,盖欲此后天之知,悉融接于先天之天赋观念。而后人之所知,乃与天冥合而为一,是曰真知,其具体之表现,则为真人。……以知庄生所谓真人,为内圣之表目。 ”

再则曰:“他如大宗师之真人,天下之天人、神人、至人、圣人,皆为最高理想之人格托名也。 ”

王、吴二氏之说,固未直接指明真人所代表为体道有成之人,但皆认真人为一种形象化,而非真有其人,则无异辞。本节未如二氏所云,真人乃“天”、“内圣之表目”、“最高理想之人格托名”;而更之为道之形象化,自有其理由,举证详后。盖以庄子诚恐道之恍惚无形,体悟为难,遂将大道,寓言而成真人,具体明白,俾易宗而师之,亦不失为方便法门。如《大宗师》说: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也,若此。

又说: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又说: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凄然似秋,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又说: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乎其似喜乎。崔乎其不得已乎。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厉乎其似世乎。謷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最后则说: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前面五段引文,对古之真人描述,可谓既详且尽。如果另从道之观点来看,便可发现其新内涵如下:第一段所云“古之真人”之种种,乃借以喻道之无为。因“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皆无为之迹象。第二段所云“古之真人”之种种,乃借以喻道之虚静。因“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皆虚静之表现。

第三段所云“古之真人”之种种,乃借以喻道之自然。

因“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皆自然之所致。

第四段所云“古之真人”之种种,乃借以状道之恍惚之象。

全段屡用“若”、“似”及两可之辞,正以窈冥难明之故。

第五段为总结,乃谓体道而能有如前述四段之成就,则可“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而混融万有,达乎“天与人不相胜”之境,成为真人。

经以上五点比较,证明形象化后之“古之真人”,乃指由道相所显示之“道”而非他。因为道体常无,为不可道、不可名。庄子始退而寓言道相呈现之无为、虚静、自然、恍惚种种可道可名之象;所以提示世人,可借道相悟入,达乎体道之境。而全篇之中,屡曰“古之真人”云云、抑有伤于今之真人安在!

乙、程式化:

《大宗师》有云:“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以“有情有信”之有,故道“可传”、“可得”;又以“无为无形”之无,故道又“不可受”、“不可见”。再析言之,可传者,宜由道之“有情”(精),而不可受者,或因道之“无为”;可得者,宜为道之“有信”,不可见者或在道之“无形”。虽云如是,只须“道”、“才”遇合(取自附后引文女偊语意),传者固不待受,而受者因其传而自受。(如《知北游》所云:“神者先受之 ”是)得者固不即见,须见时因有得而内见。

(如《田子方》所云:“目击而道存 ”是)因此之故,如何传?又如何得?当有一定之过程,俾资遵循。庄子便将由传道而得道之过程细节,全部程式化,顺序以进,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随机而化,较之老氏之泛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具体可行。如说: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曰: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于讴。于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大宗师》)计此所列道之传承过程,由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以达于不死不生,共有七项步骤。另复附以闻道九顺序。兹依次分别解释如下:

(一)外天下:一般而言,天下纯为一个抽象的空间观念,人对之似无可作为。但一经透过各类政治因素,所成就的形态。则天下也者,转为权力、名位、尊荣之汇聚渊薮,而能对人产生外诱。女偊之所谓外天下,当指外乎此权力、名位、尊荣而言。因为对于个人,一切权力、名位、尊荣,无非身外之浮文,煊赫而虚夸,最易使人忘真。故于道之传受开始,首须加以摒弃。许由、意而子同能无视尧之躬服仁义,明言是非,而愿游乎遥荡恣睢转徙之涂。是谓能外天下。

(二)外物:日常衣、食、住、行,人生之所需。纵情声、色、犬、马,人生之所乐。因知涉及人之生活,不论其所需、所乐,无一而非与物有关。且物之形色,环绕周遭,千妍万态,动人心目。更复取之无尽,用之不竭。诚如上天有爱于人,特赋予以丰美之世界者然。然设由是此心逐物于外,火驰不反,则为所役,永无已时。故凡有志于道者之对物态度,当思见素抱朴,以至冲淡欲念,终而去除物累。子桑安命,了然于天无私覆,地无私载,知非天地之私贫,是谓能外物。

(三)外生:单就人生立场,各自全形保生,原本无可厚非。惟一放眼以观,所谓“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齐物论》)之无告情态,比比皆是。是皆养其小体之故。设能一本乎道,而悟及“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大宗师》)之自然大体,则区区小体之生,何须过度重视。子舆有病,安时处顺,哀乐不入,其心闲而无事,是谓能外生。

前述外天下、外物、外生三种过程,虽有先后轻重之不同,然同为学道之初步准备功夫则一。先须一一澄清此私欲杂念,身无所役,心无所系,游乎尘垢之外,始能进入大道之域。

(四)朝彻:设已外天下、外物、与乎外生,人之所有,唯此一无所系之心。自事其心,端赖“心斋”。《人间世》有云:“仲尼(对颜回)曰: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故心斋即虚心之意。心虚始能容道。朝彻当为心斋容道后之“瞻彼阕者,虚室生白”景象。司马彪注此云:“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又,崔

亦注云:“白者,日光所

照。”合此两家注语,以见“虚室生白”景象,即“纯白独生”

和“日光所照”。然则朝彻之意,有如见道后,心境之豁然开朗,大放光明。

(五)见独:经前朝彻,而成就一虚室生白之心。此虚室生白之心产生效验为:“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 ”(《人间世》)心知摈之于外,本心得以纯白无瑕,不随外物表象变化而变化;更且任由外物变化,而仍能把握其本质。故《德充符》

曰:“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因为把握物之本质,发现万物原为一体。也就是说,万物皆由道所生。故宇宙中,只见道之流行。这即所谓“物视其所一”(《德充符》)。“见独”之意,当指此而言。其实例有如《田子方篇》

所云: “(孔子曰)向者先生形体掘若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老聃曰:吾游于物之初。”此“立于独”即是“见独”

之征。盖“立于独”为旁观者对得道者之赞叹。“见独”则为得道者自身意识所生之感受。得道者“见独”之境,为“游于物之初”。“游于物之初”自将“物视其所一”。故《德充符》、《田子方》两文,文字说法虽异,而内容所论“见独”则同,足可相互参证。他如“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 ”(所引均见《在宥》)皆为“见独”后生出之各种意境,唯见独者能体悟。

朝彻与见独,为悟道之前后历程,大道之“可传”止于此,“可得”亦止于此。过此,便不可受,不可见,有待各人自力体证。

(六)无古今:古今指时间来往之长流。《大宗师》云:“夫道……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固存”原已没有时间。时间之形成,具有某种为事物而存在之条件;故其价值,以事物存在为准。若离事物,空无依傍,便失所谓时间之意义。今“见独”为“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后,而“物视其所一”:事物之存在,既归于一,无系乎心。时间之意义,亦随而消失。且“道无终始”(《秋水》),此心由“见独”而冥合于道,亦将无终无始,参万岁而一成纯。如“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反覆终始,不可端倪……”便因得道而无古今,打破时间之界限。

(七)不死不生:死生有若时间波流中,暂生之起伏;亦似大道历程间,偶有之出入。

暂生之起伏,无损乎无尽之波流。偶有之出入,复何害于无穷之历程。此心既已无古无今,一任大道。而道遍在万物,永远循环往复,变化环中,则道体无生灭,此心亦当不知生灭。盖不死不生,即无所谓死,无所谓生。死生宛转,变化无伤。如“孟孙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便是得道极致。

所以,对“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郭象注云:“故玄同内外,弥贯古今,与化日新。”吕吉甫亦注云:“寥则不碍,天则不人,一则不二,道尽于此矣。 ”

从无古今到不死不生,为成道后之两种境界。无古今乃精神超时空而游,仍存我心一念。达于不死不生,则此心即与天地并生,万物为一。合两种境界而言,诚如《天下篇》所云:“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生死无终始为友”之意。道体不居,正于此中可以悟得。

最后总结,复转为“撄宁”之说。殆指得道之人,再落入现实纷纭人生,应付自若之状象。此心上与道合,形体所遇一切,无论生、杀、将、迎、成、毁之来,皆可任其自然,而无动于衷。即所谓“撄而后成”是。生命至此,始能获得真正之自适,而显露其存在价值。

另,关于闻道九顺序,由副墨而洛诵,而瞻明,而聂许,而需役,而于讴。或出诸文字,或出诸语言,或出诸行动。当由可传而可得,至玄冥、而参寥、而疑始,已超乎文字、语言、行动之外,则将不可受、不可见。可传、可得部分,或能借传道者之中介,闻其端绪;而不可受、不可见部分,便非传道者所能为力。唯有各凭妙契,庶几乎可。

丙、环中化:

《庄子》书中,环中之说凡三见:一为《齐物论》云:“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枢,本户枢之义。《管子》有《枢言篇》,注云:“枢者居中。”《淮南·原道训》亦云:“经营四隅,还反于枢。”可知枢常居中而转动。)焦氏《笔乘》注《齐物论》云:“彼此,匹偶之相,求之了不可得,而道枢在此矣。凡物奇圜而偶方。环则终始无端,中虚无物,得道枢者似之。故曰,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

二为《则阳》云:“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日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林疑独注云:“冉相氏……得真空之理,运转无穷,随顺万物,以成其道。无终始几时,与物化也。与物化者一不化。一不化者,能化化也。 ”

三为《寓言》云:“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钧。天钧者,天倪也。 ”严复注云:“天均犹天钧。钧,陶轮也。似道之物,皆无始卒。无始卒者,惟环可言,而由是往复周流之事起。 ”

由前文《齐物论》焦注而知,环中实象征道之体,有如“终始无端,中虚无物”。由《则阳》林注复知,环中亦所以譬喻道之用,乃为“运转不穷,随顺万物”。由《寓言》严注再知,环中更在说明道之象,凡属“似道之物,皆无始卒……由是往复周流之事起”。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得此环中观念;对道之各方面解说,完全概括无遗。

庄子将道,如此环中化之缘由:一则是因环上任何一段,皆兼二进向。依环而动,皆兼涵空间二进向动态。故环可表示万物之一切流行运转,以及由分而合,连二为一之现象。

再则是因道无定体,永远不断在变化之中。而道的变化,正与环之中心,所表现于一切流行运转相同,故借以为喻。但是,这种流行运转,仅为道的现象之一,与道的本身,尚有差别,此须待更进一步,略作具体解说。

《人间世》篇有云:“唯道集虚。”虚,就是“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齐物论》)之无。明白地说:亦类《老子》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的无。这便是道的本体所在。而道的作用,乃本这虚无之无,统其周围由无而有、使有入无、循环无已的变化共相。其间由无而有的历程是:“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始,有一而未形。 ”(《天地》)再又使有而无的历程是:“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出入而不见其形,是谓天门。天门者,无有也。 《庚”(

桑楚》)这种由无而有,复由有而无的环中化之道,充满天地之间,如说:

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秋水》)渊渊乎其若海,魏魏乎其终则复始也。……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此其道与?(《知北游》)何谓无始而非卒?仲尼曰:化其万物,而不知其禅之者,焉知其所终,焉知其所始。(《山木》)再凭环中化之道,所生的循环之理,以视宇宙间人事物理的变化,亦莫不皆然。如说:

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 ……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假于异物,托于同体 ……反覆终始,不可端倪。(《大宗师》)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欲恶去就,于是桥起。雌雄片合,于是庸有。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 ……随序之相理,桥运之相使,穷则反,终则始。此物之所有。……(《则阳》)容成氏曰:除日无岁,无内无外。(同前)

当此大化流行,道如天枢居中,斗柄环指,不滞一隅。

故可谓在变化之中,亦可谓超乎变化之外。再由道而观环中之变化,由无而有,由有而无,运转其间,随时可以换位,完全一律平等,无贵无贱,无大无小,无有无无,无是无非。因为道的本身无所谓贵贱,即是“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知北游》)。因知环中之贵贱、大小、有无、是非的变化,无非暂时现象,均与道之实在不合。如说: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秋水》)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何少何多,是谓谢施。……(同前)在古代中国哲人心目中,宇宙恒常轮流周转不息。故肯定万事万象亦皆如此。易之六十四卦互通,如环无端;与老子之讲明“反者道之动”,均在象征或阐发世间一切盈虚、屈伸、损益之各种循环关系。庄子的环中化之道,亦是意在表达一种抽象的流转过程。依此过程的原理,遂将宇宙人生许多矛盾的现象,转化为整体的和谐。故《齐物论》之中心观念,非仅是非不分,欲物之齐;尤在求取天地万物,归于和谐之意。

综合前文三节所述,道之形象化,有类道之静态展示。即从平面加以观察,而得其各种表征。道之程式化,有类道之细部剖析。即从纵深加以透视,而得其内在究极。道之环中化,复对道作全面之动态解说。即从整体运动加以统摄,而得其循环变化之全貌。至此,道在天地间之存在与乎流转的真象,于焉洞彻可观。

同类推荐
  • 蔡礼旭大学演讲录

    蔡礼旭大学演讲录

    本书是蔡礼旭老师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汕头大学等地的演讲集。按内容分一生圆满的智慧、创造人生好因缘、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几大部分,深入浅出,将圣贤教育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和事例讲解出来,深受听众欢迎。本次结集出版,删除了重复部分,保留了每次演讲的精华,是一本针对青年读者进行品德教育的好书。
  • 芝麻与百合

    芝麻与百合

    芝麻,不是一个开启阿里巴巴财富之门的咒语,而是一个隐喻。任何一个追求品位生活的青年(尤其是男青年)都应该掌握通向智慧宝库的钥匙,那便是亲近经典、分享激情。百合,是圣洁的象征,代表了女性的忠贞与纯洁。首先要培养女性的外在美,但更要注重她的学识、个性和情感的锻造,她的魅力体现在自身、丈夫和孩子的幸福程度上。生活中有很多悖论,不要让这些谜团破灭我们的憧憬,让希望的光亮不会因为不可抗拒的岁月而暗淡,用艺术来点亮未来。
  • 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南怀瑾先生是一位学贯古今的国学大师,他潜心研究《论语》几十年,具有很深的造诣,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南怀瑾先生对《论语》的解读因迥异于其他人而独树一帜,其语言通俗易懂,所言之事都是人一生中必须面对的事情,在深入浅出的文字之间将人生道理阐释得清清楚楚,尤其是对做人与做事有着精辟的见解。每一位读者都可以从南怀瑾先生的精彩讲述中,领悟《论语》的思想内涵,从而将《论语》蕴藏的人生智慧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开阔自己的人生视野,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成就成功的人生。
  • 回乡之路:寻皈审美生存的家园意境

    回乡之路:寻皈审美生存的家园意境

    本书共七章,内容包括:国内外生态美学思想研究综述、“返朴归真”——老庄生态美学思想的价值基础、“道性同构”——老庄生态美学思想的哲学范式、“天人合一”——老庄生态美学思想的终极旨归等。
  • 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易经

    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易经

    《易经》以阴阳变化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它通过占筮来启示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规律,为的是把握人生立身处世之本,以趋吉避凶。所以,《易经》的哲理为后世崇仰深究,后人再以义理阐释,使《易经》成为占筮、义理兼而有之的典籍。
热门推荐
  • 一起去看彼岸花开

    一起去看彼岸花开

    因为前世的一场本不该出现的相遇,使我们生生世世受这命运的折磨,我不求能幸福的与他生活,只希望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能与他一起看彼岸花开
  • 生生世世花开不落

    生生世世花开不落

    她本是上古清灵之气化身的一朵雪灵花,万年修得人型,由女娲抚养长大,容貌乃是三界六道四海八荒第一绝色,眉间一朵雪灵花,一身白裙,梳飞天昝漫步珠瑶,一缕长发披散在脸旁,时常戴一绿色面纱,仙界最为神秘的上仙。他身世为迷,一身黑袍,鬼魔两界之王,威望震惊三界六道四海八荒,本冷酷无情,却对她一见倾心。她想要守护这三界六道,他就帮她守护,她想众生安然他就帮她维护这众生。爱上她是劫,也是福。听过最美的诺言便是那句“君殇,我只为你生生世世花开不落”
  • 三八线往事

    三八线往事

    我们不能忘记半个世纪前同世界头号帝国主义的那场较量。志愿军儿女用热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保卫了和平,打出了国威、军威,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本书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历史、英雄与共和国同在。
  • 梦里江山

    梦里江山

    火光再一次吞噬了颖阳城,倚在刘章怀里,张孝良分不清这是真是幻。那个有着绮丽宫室、劲弩强弓的卫国,那个与自己携手十数载的君王,那座染了自己的血与泪的兰皋台,终究是一场痴人的梦吧。
  • 封魔笔记

    封魔笔记

    打开这本笔记,犹如打开通往地狱的门扉,一辆火车把我带到了一个恐怖之地,这里将发生很多恐怖、感人、有趣的故事。神秘的无脸男,恐怖的僵尸列车,有着诅咒力量的眼睛,伽椰子的恐怖诅咒,遍布全世界的艾滋病,残忍背叛的报应……与其他恐怖小说不同的是本书将加入一些玄幻元素,搞笑轻松的风格,和紧扣的剧情,我的脑洞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大……
  • 中国党政公文解疑全书

    中国党政公文解疑全书

    《中国党政公文解疑全书》共四篇,第一篇公文文种解疑;第二篇公文格式与行文解疑;第三篇公文写作技巧解疑;第四篇公文处理规范解疑。所列题目,均是长期研究和讲学实践中积累的,是与公文工作者及教学人员广泛接触和交流中的经验总结。 这些题目反映的问题源自公文处理工作的第一线,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实用性。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能全面地掌握公文写作中的规范与技巧,了解公文处理实践中的热点、 焦点和难点。
  • 纵天灵君

    纵天灵君

    九灵开天辟地时遭受何人干扰,这干扰是有意还是无意,蕴含着什么阴谋?天地规则残缺,九灵涅槃之时,魔界为何偏偏在这个时间段在茫茫混沌中寻找到了灵界的位置?最后一个守护者家族离奇覆灭,这其中又隐藏着什么隐秘?这一切的谜团都将由最后一个守护者家族的幸存者秦洛来解开,由秦洛来开创一个时代的传奇!小生在此邀请大家一起来看秦洛如何一步步解开谜团,如何一步步创造传奇!等级设定:炼灵九境灵者境灵师境灵将境灵侯境灵王境灵皇境灵宗境灵尊境灵圣境灵帝境
  • 通仙之门

    通仙之门

    修仙,寻仙,成仙,仙何在?为修仙却疯魔,何为仙?
  • 你在我的回忆里出现过

    你在我的回忆里出现过

    有那么一个人是否一直停留在你的回忆里久久挥散不去?他,是你美好时光的印记。或她,是你青葱年华里想守护的人。当爱和被爱的时候,是幸福的。当你转过身回头发现,他或她一直在你的身边默默付出着。一个人,一辈子。两个人,一辈子。你的回忆却是永远地这样延续下去。
  • 我的春秋不可能这么萌

    我的春秋不可能这么萌

    苏重城穿越到了战火纷飞的春秋乱世,正准备用历史知识大展拳脚的时候,却发现这并不是他所知道的‘春秋乱世’。城池被娘化了也就算了,诸侯被娘化了又是什么情况?晋国君主晋悼姬的神术技是【言出法随】?鲁国史官软妹子左秋茗的神术技是大预言术【洞见古今】?齐国相国小萝莉晏樱的被动神术技是点满技能树的【千载一圣】?想要统一诸夏,就必须要攻略城娘和诸侯姬?简而言之,这是一个人形自走对城宝具在春秋乱世开水晶宫的故事。…………PS;在你们上舰的时候,已经有人御城了。设定源于御城collection,这是一篇披着历史皮的日常吐槽系宅文,梗多慎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