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利用二次损失函数明确了货币政策调控的含义,并说明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是一种外生于市场机制的制度安排,在这种制度安排下,货币政策的实施是按照规则还是相机抉择对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的影响尤为重要。中央银行调控的目的不是消除影响货币波动的初始冲击,而是控制货币波动的传导途径,消除货币波动的加速机制,因而货币政策的调控是基于微观机构的行为进行的。
第二,通过历史文献的研究,提出货币政策规则是指有如基础货币或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根据相关机构经济行为变化,按照中央银行预先设计的规则而进行相应调整的系统性行为模式。总结了货币数量规则、泰勒规则和麦卡勒姆规则。
第三,为识别中国货币政策的性质,建立了基于货币供应量指标的货币政策规则检验模型,运用历史数据分析法估计了中国货币政策规则的反应函数,认为中国施行的是不稳定的货币政策规则,而该种货币政策操作规则与中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不一致的。
第四,进行了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分析,支持了中国采用基础货币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观点,并根据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要求,分析了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提出采用公开市场操作与窗口指导相结合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操作工具,但是要控制窗口指导有可能形成的金融不良资产。
第五,从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过渡时期的货币政策框架和不同区域货币政策操作等方面,提出了有利于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与调控的建议。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的操作规则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的热点内容,其研究成果将对中国进行货币政策间接调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书从机构与经济变量两个角度对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地域不一致性,并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操作规则进行了检验。本书研究的主要工作与取得的创造性成果如下:
(1)分析了货币政策传导机构间的博弈过程,提出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研究的三方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通过货币政策传导机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指出在由资源约束向需求约束转变的过程中,机构行为在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商业银行内部人的经济激励机制不对称与国有企业的非理性行为,是形成中国当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不顺畅,导致中央银行(扩张)-商业银行(紧缩)-企业(紧缩)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主要原因。
(2)指出货币政策的成本与实施效果对货币政策传导过程存在着路径依赖,分析了影响企业与居民进入货币政策博弈顺序的因素,提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应该按照经济转轨时期传导主体的市场地位进行调整。分析了企业与居民进入货币政策传导博弈的不同顺序,指出由于企业与居民对货币政策变动反应顺序的不同,经济均衡的实现存在两条不同的路径,并存在着成本差异,因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货币政策传导过程存在着路径依赖。研究了信息不对称前提下,行为经济学的塔尔德(Tarde)模仿几何级数律与模仿从众规律对企业与居民进入博弈顺序的重要作用。指出在资源约束条件下,货币政策的传导呈现商业银行与企业强,央行与居民弱的模式;在需求约束条件下,货币政策传导表现为央行与居民强,商业银行与企业弱的模式,说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应该符合经济转轨时期传导主体市场地位的要求。
(3)提出以通货膨胀预期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中介目标,建立中国经济转轨时期货币政策经济变量传导的框架,并分析了该框架下货币政策传导的效果。通过对货币供应量、利率以及通货膨胀预期指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分析,提出以通货膨胀预期作为中介目标的经济变量传导框架,并应用所建立的Siklos扩展分析模型,分析了该框架下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指出在该框架下,基于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持续系数分别为β1(R)
0.5185;β1(C)
0.2827,基于稳定的货币政策规则,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持续系数分别是β2(R)
0.4,β2(C)
0.2.而现行货币政策框架下通货膨胀的持续系数是β1(R)
0.85877;β1(C)
0.78587.说明在通货膨胀预期框架下,无论是稳定的货币政策规则还是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效果都优于现行框架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效果。
(4)建立了分析中国货币政策传导地域不一致性的VAR模型,并选择了7个地域对象,量化说明了货币政策传导地域不一致性及其对货币政策影响的程度。首次运用所构建的VAR模型,以全国的7个省市区域为对象,分析了货币政策传导地域不一致性的程度。指明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地域不一致性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地域不一致性的程度并没有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产生决定性影响。产出对货币政策冲击表现的不一致性相对较弱,基本是同向波动,冲击响应曲线的最高点均出现在货币政策冲击之后的第3年左右。物价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响应曲线所表现的不一致性要高于产出对货币政策冲击响应的不一致性。
(5)在明确货币政策操作规则含义的基础上,建立基于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规则检验模型,检验了中国进行货币政策操作的政策规则,指出现实中国施行的是不稳定货币政策规则。通过建立基于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规则检验模型,对中国进行货币政策操作的政策规则进行了检验,指出中国施行的是不稳定的货币政策规则,1单位的产出缺口的变动引起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变动在1.5个百分点以上,货币政策的操作对通货膨胀变动反应不足,而对产出反应过度,这与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的最终目标是不一致的。
鉴于笔者学识等主客观原因,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与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包括:
(1)信息传导与货币政策传导的相互关系,以及信息对机构主体行为的影响,是认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重要方面,目前的研究是不充分的。
(2)货币政策传导的时滞问题很早就已经被提出,但是不同国家传导时滞的长短、时滞的稳定性、可控性与控制方式,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3)货币政策传导机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企业与居民)间进行博弈,在时间与空间都存在不一致性的问题,该问题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从理论上解释货币政策传导的本质。
(4)理论上货币政策的规则性操作有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与保证货币政策的效果,但是如何实现货币政策的规则性操作有待于深入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