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76700000007

第7章 秦始皇陵附近新丰秦井发掘的收获和意义

蒋文孝

一、秦井的发现经过

2001年7月,参与秦始皇陵K9801陪葬坑出土铠甲修复的一位学员告知,在他家后园的田地里发现了同样大小的石甲片。考古队立刻派人赶去现场进行钻探和清理。于是,一眼直径约为97厘米的废弃水井出现在考古队员面前。甲片正是从此井上层被破坏的部分中暴露出来的。

清理证实,这是一眼废弃的秦代井。井口状似圆形,直径0.97米,井壁竖直,光滑,井的东西两壁有供上下的对称脚窝,脚窝呈半圆形,长17、高16、深8~10厘米,上下间距80~60厘米,大小刚好能容纳下一个脚掌,当为修筑水井时所用;清理至距现地表13.2米处时,地下水已经渗出,再向下到13.7米,考虑到安全方面因素,我们中止了清理工作,因而实际清理的井深为17.7米(包括地面上被破坏的4米),尚未完全到底。

该处位于渭河南岸第二阶台地上的新丰镇长条村弯子组,南距秦始皇陵约4.5公里,北距渭河约2.4公里。临(潼)渭(南)高速公路从其南侧穿过,修公路时已将该井及其附近的原始地面几乎全部毁坏,根据周围残留极少的原始断壁和当地村民的介绍来看,现地面以上(也即现井口以上)约有4米厚已被修路时挖掉,在附近残留的断壁地层中,最上一层为现代耕土层,厚约0.2米,其下一层厚约0.4~0.6米,为后期堆积层,该层下有0.2米厚的秦代文化堆积层,夹杂有许多秦代典型板瓦和筒瓦,再往下则为生土。

二、出土物简况

在对该井进行了科学的发掘清理后,我们对其中的出土物进行了详细的资料整理工作。结果发现,井中的出土物相对来说种类比较单一,主要是一些与石质铠甲制作有关系的废弃物,包括石质甲片的初坯、半成品、废弃片、小石渣、砺石以及用来编缀铠甲的残断扁铜条;另有一些残铁锈块、残瓦碎片和极少量的陶器残片、动物骨骼残块、蚌壳等。

三、发掘的收获及意义

新丰秦井是近年来秦陵地区考古工作的一项重要发现,取得了一定的收获,进一步丰富了秦陵地区的考古资料。尤其是井中出土大量处于不同加工过程中的石质甲片,对研究秦陵K9801陪葬坑出土石质甲胄的有关制作问题提供了更为明确的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讨秦代兵器的制作及其相关方面的问题。下面结合发掘的实际情况,对本次发掘的收获与意义做一概述。

(一)与井相关的几个问题

受高速公路建设的影响,该井上层约4米的部分已遭破坏,井的上部地层已难以恢复,但根据井周围残留的断层及井中出土的遗物来分析——附近残留的断壁地层单一;井中的出土物石甲片与秦陵K9801陪葬坑完全一致,筒瓦和板瓦碎片均与秦始皇陵园出土的相同,皆为秦的典型遗物,汉及汉以后的遗物尚未发现。这些都为井的时代提供了良好的断代标准。也就是说,该井的时代不晚于秦始皇帝陵园建设期间。

从发掘情况来看,该井的深度为:由地表向下到11.6米处,井壁已呈青灰色,即到了原秦代的水位线,该位置为当年使用期间的水位线,水位线以下为井中水的深度,水深不小于6米。

过去,在秦陵西侧的建筑遗址中也曾发现一眼秦井。“在T4和T5交界处偏西,曾发现一眼井。在井周围栽有半截方砖,在栽砖以内又墁铺完整的方形薄砖,这些栽砖和铺地砖已都残缺不全,但可看出是人有意做的井台子,如栽砖成方框形,每边宽约3米,高出地面约10厘米,铺地砖每边长35~37厘米,厚2.5厘米,井口已经塌陷,在1.7米深处,井的口径为1.2米,两侧还有脚窝(供人上下蹬踏的)在井口塌陷后的壁面上,还可看出井口夯层下深1.7米,这次发掘工作获得很多带有文字的瓦片,其中多数是出自这眼井中。井的下段有陶井圈”。“清理至11.6米时转用探铲探测,至16米深仍未见底”。“该井台用方砖铺砌,井内壁从上至深部层层垒设有硬陶大井圈,设计施工都非常讲究,它可能就是陵寝内厨房所用的汲水井。

从地理位置来看,这两口井一个在秦陵内,一个在秦陵外,二者所处地势高度相差约数十米,但地下水位的高度基本上都距地表20余米,证明了人们常说的“山高水高”的道理,显示出地下水位随地表的变化而变化的高低起伏的状况。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秦始皇陵及其周围地区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对来说,秦陵西侧水井周围有人为用方砖铺砌的井台,井内壁从上至下设有层层井圈,设计施工非常讲究;而新丰秦井则略显粗糙。这主要是因为两井所处位置不同、使用者不同而造成的。前者在陵园内,主要满足陵西居住人员(许多为秦陵的管理人员)的日常用水之需,自然讲究一些;而后者距离秦始皇陵较远,处在秦始皇陵的一个临建地方内,为一处临建设置,自是不会过分讲究,它除了满足当时当地劳作人员生活用水之外,也为当时的甲片制作(详下)提供生产水源。

另外,两井井壁坚固,井口较小,相对而言比较安全卫生;二者都是在地下水已渗出的情况下,继续向下延伸至少在4米以上。这当与当时的需水量较大紧密相关——生活和生产要求有大量的水源保障,说明当时在此周围居住的人很多,需水量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秦时凿井技术的发达程度。

至于新丰秦井后来为何遭废弃,原因有二:一是由于长时期大量用水,引起该井水量的骤降,以致无法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求,加上水井又太深,取水极为不便,最终导致此井的废弃,附近居住的人们便直接将大量生产和建筑垃圾倒入其中,几近填满。另一种可能性就是石甲片的制作任务已经结束,人们在撤离前清理垃圾时,将废弃的石甲残片以及剩余不用的石料、甲片初胎和石质磨具等均填入井中。井随之废弃,该临建设置也随之撤消。

(二)井中出土物与郑庄石料加工场出土物比较

郑庄石料加工场遗址东与始皇陵垣西外城墙北端相接,东西长约1800余米,南北宽约800米,面积约75万平方米。遗址可分为西、中、南、东四区。中区为石料堆积和粗坯制作区,出土物主要是许多石料和石坯,另有铁锤铁錾等铁工具。东区为石制品的主要生产场地,出土大量的石质建筑材料及半成品和废品,还有小石渣等。另有各种铁生产工具、铁刑具及陶器等。西区和南区为房屋建筑基址,似属于石料加工场的生产管理者的居址。

据初步统计,该遗址共出土了200余件铁、铜、陶、石等类文物,另有大量的石材未计算在内。铁器有生产工具、刑具和建筑构件等共计173件。生产工具类中有打石用的铁錾12件、重5.1公斤~6.8公斤的锤3件,铳1件,小铁铲1件,开石打槽时挖取石渣的弧形工具1件,削12件,锸13件,铧1件,镰1件。石器类主要有磨刀、錾等工具的砺石(残长16、宽18厘米,中间有宽1.5~4、深1厘米的磨刀迹槽)石磨、门枢石、残石水道、残渗井盖、青石板等。陶器主要有大量的建筑材料如筒瓦、板瓦、瓦当、脊瓦、方格纹砖残块及少量陶器。铜器数量极少。

结合新丰秦井出土物和郑庄石料加工场这些资料来分析,二者的出土物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郑庄出土物多为青石水道、石渗井盖、石磨等大型石器以及雕刻石料的铁质工具如錾、铳、锤、削、铲等大型石器加工工具;而新丰秦井中的出土物多为废弃石甲片及其相应的石质磨具,因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初步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郑庄石料加工场是为秦陵建筑等方面提供加工大型石材的地方,距离秦始皇陵较近;而石甲胄的生产地则应在秦始皇陵北侧的新丰一带(详下),如果推测不误的话,该处仍与郑庄石料加工场一样,同是修筑秦始皇陵时的一处临建设置,但距离秦始皇陵相对较远。至于为何会形成远近不同,其中原因,尚需进一步的探讨。

可见,当时为秦陵陪葬坑提供石质陪葬物的地方不仅仅是郑庄一处。新丰秦井一带当时也存在一个大型的石料加工点,周围也应有房屋之类的建筑物存在(井中出土的许多残瓦片就是证明)。二者均是秦始皇陵及其陪葬坑中的陪葬物(尤其是石质品)的加工场所——为秦陵提供石质品的地方是早已规划好的,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产地”,并不是所有石质品均集中于一处加工生产的。

史载,在修建秦始皇陵和阿房宫时,“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所用的“北山”石材,当应直接运至郑庄石料加工场。至于新丰秦井一带到底仅仅是加工石甲片的地方,还是有其它的加工产品,因资料缺乏,暂时无法断定。

(三)井中出土物与秦陵K9801陪葬坑出土物比较

秦陵K9801陪葬坑是1996年发现的。该坑位于秦始皇陵园东南角的内外城之间,长方形,主体部分东西长约130、南北宽约100米,总面积约为13689平方米,它是迄今为止在秦始皇陵园城垣以内发现的面积最大的陪葬坑。据试掘来看,其埋藏内涵为石质铠甲之类的武器,该坑同时也被初步定名为铠甲坑。这些石质铠甲当初是如何被制作出来以及在什么地方制作的,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人们总是联想到秦始皇陵园外城西侧的郑庄石料加工场。该遗址如前所述是一个大型石料加工场,是修筑秦始皇陵的临建设置。并由此推测,秦陵石甲胄的制作地点也应在此,遗憾的是,该处从未出土有石质甲片的任何痕迹,因而其推测只能是暂时的论断。

而新丰秦井的发现,为我们初步解答这些疑惑提供了最原始的、最直接的证据。

从该井的出土物来看,大量的石质甲片与秦陵K9801陪葬坑出土的甲胄片无论从石料的质地、石片的大小和形状、制作的工艺以及用来连缀甲片的扁铜条都完全一致。只不过一个是完整的制成品,一个是废弃的残甲片。成品用来陪葬,废弃片则被当作垃圾处理。这不由得使人联想到该井所在的周围地区当就是秦陵K9801陪葬坑甲胄的制作场所——这为解答秦陵K9801陪葬坑出土甲胄的制作地点提供了初步的答案,为进一步探求甲胄的详细制作地点提供了新的线索。

总之,秦井中出土的这批废弃石甲片,由于未经过火烧,质地明显比秦陵K9801陪葬坑中出土的要保存得好,石质更细腻,做工更精细、甲片更薄、表面更光滑,更能体现石质甲片的原始面貌,也更能显示出当时高超的石片加工技术。

(四)秦井与秦始皇陵园、丽邑的关系

《汉书·地理志》载,汉新丰是“故骊戎国,秦曰丽邑,高祖十年置”,该处经初步考证,地望大约在今秦始皇陵北4公里的新丰刘家寨一带,面积约225万平方米,地面有大量秦汉时期遗迹遗物。这里发现了三处大型秦汉地面建筑遗址,出土有为数众多的建筑夯土、五角形陶水道、条形砖、板瓦、筒瓦和各式云纹瓦当,另有基宽8米的城墙遗迹。属于秦的出土物,与秦始皇陵的出土物并无二致。

而出土甲片的这一口秦井,正处在此地的北侧,南距秦丽邑故址刘家寨村约1.5公里,距离如此之近,二者无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换句话说,秦井所在地当属于秦丽邑管辖的范围。井附近当为受丽邑管辖的为秦陵陪葬坑(尤其是K9801号坑)提供陪葬物的制作场所,也即石甲片的制作地点。它是陵园建设过程中的一个临时性的设置,随陵园工程(主要是K9801陪葬坑)的完成而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当时在此聚集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秦代能工巧匠,他们在此吃住、在此劳作——居住地与制作场所均分布在此附近,从而遗留下来很多的建筑垃圾和制作石甲胄的废料。

(五)井中出土不明器物用途的初步推测及扁铜条制作问题

本次清理出土了数十块不明器物残块,多为砂石质地,近似今日的翻砂模块,均有受过高温或火烧过的痕迹。如标本91号,灰色砂石质,呈不规则长条状,残长7.5、宽6、厚3.5厘米,表面平整,横断面为半圆形,在直径所在面中部,纵向有一与器物等长、宽1.6、高0.2厘米的凸状条棱,靠近一边上有类似的凸状条棱一小块,长1.8、宽1.2、厚3.4厘米。与此标本相类似的有3块。标本90号,红色砂石质,不规则长条状,残长4厘米,两底边长4.7和3厘米,厚3.4厘米,表面平整,横断面为梯形,在长底边上,纵向有两条半圆形沟槽,两槽相距1.3厘米,槽径0.6厘米、槽深0.3厘米。与此相类似的有4块。标本92号,灰色陶质,1件,不规则长条状,残长9、残宽4、残厚3.4厘米,横断面残为扇形,上有14个呈蜂窝眼状分布的小方孔,孔大小为0.23×0.26厘米和0.18×0.24厘米,刚好与出土的扁铜条的横断面大小相同;从纵向残断面可见方孔横穿该物,且光滑平整。

由标本92号来看,已呈灰色陶质,横断面上有14个光滑平整的小方孔,孔的大小刚好与出土的扁铜条的横断面相同,也就是说扁铜条刚好能从这些小方孔中穿插而过,根据这些特点推测;这些器物当与穿缀甲片的扁铜条的加工制作等方面有一定的联系——是否为制作扁铜条时所用的模块?

井中出土的扁铜条不太多(当与铜条可重复利用有关),均为残断块,长度约在1.7~3.5厘米,宽0.26厘米,厚0.18厘米,有直线状,也有弯曲状,与秦陵K9801号陪葬坑出土的铜条大小基本一致,上均布满绿锈。当为残断后废弃。

以前我们通过对秦陵K9801陪葬坑出土铜质卡缀(扁铜条)的分析及工艺研究,发现其主要成份为铜、锡、铅及少量的杂质;其制作方法为加热锤打而成。

参考秦陵铜车马的资料,我们对扁铜条的制作工艺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秦陵铜车马的缨络、铜丝链条、纛的垂缨等处均使用了大量的铜丝,这些铜丝直径在0.01~0.08厘米之间,“经金相分析,其横断面和纵断面的金相组织均为单相细小孪晶,说明铜丝是经过加温锻打而成。邢力谦先生推测其制法为:1、把铜块加热锻打成薄片;2、磨平薄片后裁成细铜条;3、再将铜条打磨成直径0.01—0.08厘米的铜丝”。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据此分析,穿缀甲胄的扁铜条的制作相对要简单得多。首先,这些铜丝为扁状,只要将磨成薄片的铜条按规定裁成细铜条即可,无需再将其磨成圆形。其次,穿缀甲胄所用扁铜条宽多在0.2~0.5厘米之间,比上述铜丝要粗十多倍,其制作方法相对来讲应更容易一些。这一切,充分表明秦代治铜业相当发达,已经可以根据需要,加工制造各种规格不同的细铜条和铜丝。

从实际观察来看,这些扁铜条制作得相当规则,大小基本一致,边棱上看不出经过切割的痕迹,这又使人们对上述“磨平薄片后裁成细铜条”的说法产生怀疑。究竟这些扁铜条经过锻打后如何成为扁铜条的——是否采用了别的什么方法?新丰秦井这些不明器物的发现,或许为我们从这个角度进一步研究连缀石片所用的扁铜条的制作工艺及制作所用的器具提供了新的资料。

(六)井中甲片废弃的原因

仔细观察分析这批甲片废弃的原因,不外乎两方面:一方面是甲片在制作过程中不小心受损而报废,如标本69号,长方形,甲片表面中部微鼓,一角残断,残长5.3、宽4.3、厚0.6厘米;除断面外,其它各面和边棱均已打磨平整;在一个长边与一个短边上各有4个和2个孔眼,孔眼先由表面钻穿,再由背面对钻,表面孔径0.28厘米,背面孔径0.14厘米,处于正在对钻、进一步加工的过程中。在另两个残断的长边和短边上,分别有一个正在钻的孔眼,甲片从孔眼处断裂,其中短边的一个从表面向背面的孔已钻穿,长边的则从背面向表面开始钻(表面也有设计好的对应的钻点,旁边还有一上下对应的两小钻点尚未开钻),尚未钻穿,断茬正处在这两孔上,应为正在钻孔时甲片断裂而废弃;另一方面,一些甲片本身由于选择了质地较为坚硬的石材来加工,在制作的过程中,因为难度太大半途而废,随之丢弃,这也说明当时的人们在制作甲片时尽可能多地选择容易加工的板状石材作为原材料。

(七)这次发现,为有关石甲片制作方面的几个问题提供了帮助。

第一是甲片的选材问题。

从秦陵K9801陪葬坑出土的甲片来看,一般认为这些甲片是直接采用容易解剖和切割的、与甲片厚度相似的天然板状层石,这样省时省力,但这次出土的很多甲片粗坯采用的却是非层石的坚硬石块,这些甲片正背两面均布满非常清晰的呈条状的坑坑洼洼的打凿痕迹,表明甲片的原材料既有板材也有块石,从而完善了甲片选材问题,丰富了甲片石料来源。综合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双面切割而成的石(甲)片粗坯。如标本23号,呈不规则方形,长5.3~6、宽3.6~4、厚0.85~1.4厘米,上下两面均用锯切割而成,比较平整,上留有一道道细微的锯痕,其中一面的边棱尚残留未锯断的锯槽,锯槽厚约0.1厘米,另一面中部有一规划线,沿线上有许多细点状凿痕。

2.三面切割而成的石(甲)片粗坯。如标本24号,呈不规则四边形,长5.7、宽3.3、厚1.1~1.3厘米,上下两面及一个侧面均用锯切割而成,比较平整,上留有一道道细微的锯痕。

3.一面切割,一面利用石片自然纹理面加工而成的石(甲)片粗坯。如标本18号,呈不规则长方形,长6、宽3.6、厚0.6~0.9厘米,一面用锯切割而成,比较平整,上留有一道道细微的锯痕,另一面则是石片的自然面,面上留有细凿加工过的痕迹,凿痕宽约0.1厘米。此面已修整得较为平整。

4.一面切割,一面由打凿而成的石(甲)片粗坯。如标本16号,呈不规则三角形,长4.8、最宽3.4、厚0.65厘米,一面用锯切割而成,比较平整,上留有一道道细微的锯痕,另一面坑洼不平,上留有许多经粗凿加工过的斑点痕迹,其中一处为0.3×0.45厘米,为正在修整的一面。

5.一面由打凿、一面利用自然纹理面加工而成的石(甲)片粗坯。如标本46号,近似梯形,上宽4.3、下宽5.2、高5.6、厚1.6~1.9厘米,一面为自然面,比较平整;另一面坑洼不平,上留有许多刃状凿痕,刃宽0.3厘米,为正在修整的一面,另有两个侧面棱上有同样的凿痕。

6.双面均为自然纹理面,其中一面有人工整修痕迹的石(甲)片粗坯。如标本29号,近似直角梯形,四边比较规整,有三个直边为凿制而成,斜边为自然边。上宽2.3、下宽5.4、高5.7、厚0.9~1.2厘米,双面均为自然面,比较平整,尚未加工;其中一面上残留有规划甲片的细线四条,四线形成一长方形:两条短线接近上下底边棱,呈平行状,极细,长1.5厘米;另两条与前两条垂直相交,其中一边紧贴边棱,比较模糊,为开凿边棱时所留,另一条线(两头延伸至边缘)上有刃状凿痕。

另有石砧一件,也很能说明问题,长条形,一头大,一头小,长27.2、宽8~9.4、厚5.3~5.4厘米,两端残断。表面由锯开凿而成,面平整,上遗有一道道细线状锯痕,中部又有数百个相互重叠的刃状凿痕,凿痕长1.6~3.4毫米,宽0.1~0.5毫米,为修凿甲片时作为石砧所用而留下的凿痕。侧面除一面为自然面,较平整外,其它三面及底面均坑坑洼洼,很不平整。平整面上距表面1.1~1.4厘米处有一条整齐凿痕,较直,长12.1、宽0.2~0.27、深0.1厘米,为开凿石片(板)的痕迹——也说明该石块最先是作为石材所用。底面一侧有一条不很规整的条状沟槽,槽长18.4、宽0.9~1.2、深0.3~0.35厘米,为开凿石片(板)时用凿多次重复打凿的遗痕。由以上现象初步分析可知,这块石条最先当作为开凿石片的原料(表面由锯而成,侧面又有开凿石片所留的痕迹),后来不知何种原因遭废弃,作为修整甲片的石砧所用。

第二是甲片的切割问题。

从出土物来看,许多甲片的粗坯上,均遗留有锯类工具清晰而平整的切割痕迹,表明这些甲片在制作过程中采用了锯类工具进行加工。从切割痕迹来看,采用的是薄刃锯,锯齿相当细密。再从出土石砧的切割面上来看,锯是从长面上进行切割的,即锯刃的长度必须超过石砧的长度——27.2厘米(由于石砧是残断的,我们尚不知它的确切长度,但比27.2厘米肯定要长),加上切割时锯刃来回所需的空余长度,估计加工石砧的锯长度最少在45厘米以上。

第三是甲片的打凿问题。

从出土物来看,许多甲片的粗坯上,均遗留经过凿类工具打凿的凹凸不平的痕迹,表明这些甲片在制作过程中是采用凿类工具开凿而成的。同时还有一种甲片上有锯痕。以上两种情况表明,甲片有的是用锯切割的,有的则直接用凿开凿;而在另外一些甲片粗坯的一个面上,同时留有锯痕和凿痕,表明是先用锯切割出规整的方块,然后打凿修整甲片的边缘,形成中间厚,四周薄的形状——最终成为外拱内弧的甲片形状,这种情况表明,甲片的最终完成,是在先锯成片形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凿出弧拱形的,从凿痕来看,采用的是刃状凿。

第四是甲片的琢磨和磨具问题。

无论是K9801坑还是此口井中出土的甲片,绝大多数正背面都具有一定的光泽,而且,由于甲片所在铠甲部位和连接情况的不同,还要对甲片进行抹棱、抹角及弧拱等方面的加工。也就是说,甲片制作好之后均需打磨,是经过一定的琢磨抛光程序处理过的。该井中出土的许多甲片的正背面均留有非常清晰的打磨痕迹,尤其是背面痕迹较多且清晰,说明表面琢磨较细,而背面较粗。例如,标本61号,一面为槽形,中部略微外凸,从弧形和拱形来看,应为胄最下缘片,当为梯形,现有两边残断,当为废弃之因。残长6.7、宽6、厚0.5~0.7厘米;除断面外,其它各面和边棱均已打磨平整,棱角分明,有一个面上尚残留有刃状凿痕。当处在正在打磨之中。无孔也无抹棱。标本30号,应为长方形甲片,仅余一半,呈不规则四边形,残长3.7、宽4.2、厚0.6厘米;甲片表面向外微凸,除断面外,其它各面和边棱均已打磨平整,棱角分明,表面也没有凿痕。无孔也无抹角。

对于打磨甲片所使用的工具,以前一无所知,而这次井中与石甲片伴出的许多石质砺石,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初步的答案。这些砺石既有粗质也有细质,粗质中含有较大沙粒,当为粗磨甲片所用,共有24块,例如,标本77号,青色,石质较细腻,状似楔形,一端厚,一端薄。长8.2、宽2.4~4、一端厚0.2、另一端厚1.9厘米,各个面均经使用过,比较光滑,表面边缘有一道刻划线,似为人为制作砺石时所留。标本78号,红色,石质较细腻,扁长条状,长11.5、宽5.2、厚2厘米,各个面均经使用过,表面上残留有数道较深的磨痕,背面残缺一块,比较光滑。标本81号,红色,石质较细腻,长条四棱状,一端残断,残长8.7、宽2.8、2.4厘米,另一端已磨成两个平整的斜面,手持起来很方便,当为磨制甲片凹面所用。其它各面均也使用过,比较光滑。细质砺石质地细腻,各个面均经使用过,均比较光滑,当为最后打磨抛光甲片之用。例如,标本83号,青绿色,石质细腻,形状为不规则三棱状多面体,大小为2.7×2.4厘米,各个面均经使用过,一个面上刻有一“十”字。标本85号,红色,石质细腻,形状为不规则长条状,大小为4.6×2.1厘米,四个面均经使用过,比较光滑。

从这些砺石形状来看,一般个体不大,多呈条状,便于手握和打磨,磨石的各个侧面和棱角经过琢磨已变成圆形,比较光滑,有的上面还留有一道道琢痕,这些都是多次使用的印记,应是当时加工甲片时所使用的磨具。同时也说明甲片的最终成形是经过粗磨和细磨的。

第五是制作甲片所采用的工具问题。

从出土石片的制作工艺和制作痕迹来看,当时使用了许多比较先进的加工工具,主要应有切割类工具(如薄刃锯)、打凿类工具(如刃状的凿)、钻孔类工具(如尖状钻)、琢磨类工具(如砺石)等。而这些锯、凿、钻,除了铁质的外,很可能已使用了钢质。详情另文细说。

第六是甲片制作的详细步骤问题。

在对秦始皇陵K9801号陪葬坑出土的甲片进行仔细分析和现代制作甲片过程的模拟实验后,我们对甲片制作过程的步骤作出以下判断:

选材:选用天然青石作为制作甲片的原始石材。

开片: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用锯将石材切割成石板;二是根据天然青石纹理层,用凿类工具凿成或切成石板。

规划:在已锯、凿成形的石板上规划出甲片大小的边框线。

切割:有两种方法,一是用锯将已规划好的甲片锯成单体;二是用凿将已规划好的甲片凿成单体。

修凿:在已切割成形的单体甲片表面和背面,用细凿修凿出所需的弧拱,形成甲片的初胎。如标本86号,长方形,残缺一角,长5.7、宽4.6、厚0.76~1厘米;双面均为切割而成的面,比较平整,其中在一面的周边有刃状凿痕,为正在修整甲片时所留。其中一个边棱由锯锯开,尚残留有锯槽,其它三边则有凿痕。残少的一角当为在修整的过程中受损而使整个甲片报废。标本52号,不规则四边形,一角残,长5.6、宽5.2、厚0.7~0.9厘米;所有面与边棱均为凿制而成,上留有清晰的刃状修整凿痕,凿痕宽0.17厘米,一面为槽形,中部略微外凸,从弧形和拱形来看,应为胄最下缘片,在修整过程中因一角残断而废弃。

粗磨:在已修凿的甲片初胎上,用质地较粗的磨石,将甲片初胎各面上的凿痕磨掉。如标本5号,长方形,四边比较规整,均为凿制而成,长5.1、宽4.6、厚0.7~1厘米。一面为自然面,比较平整,一边留有刻划线,基本上未经加工;另一面上粗糙不平,留有刃状凿痕,非常清晰,凿痕宽约0.18厘米,处于正在修整之中。标本42号,四边形,三个边棱经打磨已很规整,另一边残断。长5、宽4.2、厚0.9~1.1厘米;双面均修整,上留有清晰刃状凿痕,凿痕宽0.1厘米,一面为弧形,另一面外拱,从弧形和拱形来看,应为胄片,在修整过程中因一边残断而废弃。

布孔和钻孔:在粗磨成形的甲片上,以小钻点规划出孔眼位置。钻孔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单面钻,数量较少;二是双面钻,大多数甲片为双面钻。例如标本65号,长方形,甲片表面中部微鼓,一边残断,残长4.4、宽4.5、厚0.5厘米;除断面外,其它各面和边棱均已打磨平整;完整的三边均有钻好的孔眼,共14个,其中短边4孔,一长边6孔,另一长边有3孔和3个待钻的小钻点。可见孔眼是先由一面钻穿,在背面仅露出小钻尖,形成一面大(直径0.17和0.2厘米)一面小的孔眼(直径0.08厘米),有10个孔已从背面对钻,其余尚未对钻。周边无抹棱。目前铠甲坑出土的甲片中尚未见此种类型。标本55号,呈内拱外弧状,应为胄最上缘片,当为梯形,现上下两边残断,当为废弃之因。残长5.6、宽2.5~4、厚0.6厘米;除断面外,其它各面和边棱均已打磨平整,其中靠近一残边处有两个小钻点,当为布孔位置。无孔也无抹棱。

抹棱、抹角:在已钻好孔眼的甲片上,用质地较粗糙的磨石,根据需要进行抹角和抹棱。如标本62号,直角梯形,完整,甲片表面中部微鼓,上宽4.6、下宽2、高4.8、厚0.56厘米;表面和边棱均已打磨平整,靠近直角的两边均有已钻好的孔眼4个和2个,直径2.8毫米,为对钻。根据甲片形状和布孔位置可知,此甲片应为铠甲下旅边缘片。无抹棱和抹角。

抛光:为最后一道工序,用质地细腻的砺石,将成形的甲片各个面上的粗磨痕迹磨去,使甲片光滑、细腻。如标本63号,长方形,较为完整,甲片表面中部微鼓,长4.6、宽4、厚0.5厘米;两个长边各有4个孔眼,一个短边有2个孔眼,直径2.8毫米,孔眼由表面向背面对钻,背面孔眼周围有破损,表面一个相邻的两边有抹棱,在有抹棱的长边的另一端有一个抹角,背面与此相同。表面和各边棱均已打磨光滑,为一个成形片。根据甲片形状和布孔位置可知,此甲片应为铠甲披膊上的甲片。标本13号,与此大体相同,因一边从孔眼处断裂而废弃。标本54号,长方形,有破损,甲片表面中部微鼓,长5.1、宽4、厚0.44厘米;两长边各有4个孔眼,两短边各有2个孔眼,孔眼直径2.3毫米,对钻,背面孔眼周围有破损,表面一个短边无抹棱(两侧均有抹角),其余三边均有抹棱,背面该短边有抹棱。在一个长边孔眼处残缺一豁,甲片受损而废弃。表面和各边棱均已打磨光滑,为成形片。根据甲片形状和布孔位置可知,此甲片应为铠甲前身上旅或肩部的中片。

新丰秦井中出土的这批废弃甲片对我们以上的判断提供有力的佐证。这些制作步骤如上所述,均可在出土甲片中找到证明,从而验证了上述推断的正确性。当然,制作甲片的许多步骤往往是相互交错进行的,有些步骤的前后随意性较大,而且人为因素在其中也占很大成份,因而其前后步骤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石铠甲的最终完成要通过上述复杂的步骤。它的制作应是以仿真实铠甲为原则的,但受石质材料特性的制约,决定了石质甲胄制作的方法与传统甲胄制作的方法有所不同,更多的是吸取了传统的玉石加工方法,并对二者进行结合后的产物。它体现了秦人精湛的石器制造技术水平,是我国先秦时期石材加工艺术的集大成之作。

综上所述,本文从七个方面对新丰秦井发掘的收获与意义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它不但为秦陵的微观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而且从宏观上为秦陵的研究带来了更为丰富的资料,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另外,由于该井四周已遭破坏,加之附近地方尚未钻探和发掘,周围的具体情况如何,尚不得而知。因而本文仅是根据现有资料做出的一些推测,错误在所难免,希望方家给予指教。

同类推荐
  • 三国之最吕布

    三国之最吕布

    一个热爱三国的人;一个弑战如命的人;一个熟知三国历史的人;一个三国时期最强的武将,当这两个人成为一个人会怎样?东汉末年,风云色变!
  • 三国之随机召唤

    三国之随机召唤

    这是不一样的三国,这是乱世三国,在这英雄好汉分分登场,十八路诸侯讨董,吕布战三英,一个二十一世纪卑微的小人物穿越三国带着系统召唤人才,天下名臣,天下名将分分登场。
  • 古代上位术

    古代上位术

    《古代上位术》首次提出“上位术”概念,探讨那些最厚黑、最隐秘的官术,在争上位、大换位背景下正得其时。上位就是搞定人,其本质就是一种人性关系术,是古今相通的发迹策略和升迁窍门。作者是资深媒体人,谋略学博士,善于从历史中总结官场商场智慧,用现代语言做了通俗的诠释。文章通俗,风趣诙谐,观点犀利,通过挖掘古代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巅覆了一些惯性思维。
  • 新济公新传

    新济公新传

    守法朝朝忧闷,墙梁夜夜欢歌,损人利己齐马骆,正直公平挨饿,修桥补路瞎眼,杀人放火人多,我到西天问我佛,佛说我也没辙,你笑我,疯济公,天知地知我不疯,痴痴傻傻心不狂,酒肉穿肠过。人家修口不修心,我却修心不修口,哪有不平哪有我,我就是济癫
  • 吸血鬼之纯血至尊

    吸血鬼之纯血至尊

    截教大败之后,众仙皆上封神榜,上一世本是一个凡人的英杰,因为资质出众,而被通天教主看上,重生到了一个吸血鬼家族,从而踏上了一个不平凡的道路,在辗转曲折之下,得到了截教的无上秘法"上清仙法",从而踏上了解救封神榜上诸位师兄师姐的道路
热门推荐
  • 蓝色妖姬的穿越趣事

    蓝色妖姬的穿越趣事

    蓝魅血是一朵踏过万难才万年修炼成人身的蓝色妖姬,被人摘过,被雷劈过,可是就是因为交错朋友,阴差阳错的被一个视财如命的老头救起,为了能重新复活,帮那老头赚钱,也为了自己复活的能量而穿梭在个个位面。
  • 凡仙弑

    凡仙弑

    故事始于楚云国的玄月宗,横贯了古老的星系……
  • 窥破宇内

    窥破宇内

    王毅的异能仅仅是很鸡肋的透视,当窥看别人的秘密成为动念之间时,王毅很不满足!于是,进化后的异能让王毅大杀四方、如鱼得水!探索地球异能界的秘密,得到宇宙中逆天种族的血脉,进入星空后的孤独旅行,闯荡危险秘境的必死决心!这一切,都是为了那个有着儿时记忆的家!(本书书群号:149813113,欢迎各位书友加入,大家互相交流!)
  • 光有蒙辰,夏有蓝澜

    光有蒙辰,夏有蓝澜

    失去的是你不懂珍惜,拥有的是你不懂得重要。这一瞬间的醒悟,却无所事事……
  • 烊光后的温暖

    烊光后的温暖

    沐晴雪,,易烊千玺,李安安,两个女孩的争斗,谁与争锋?“你爱不爱我?!”“你就是一个狐狸精!”“我好怕,好怕你会离开我。”“我不会离开你。”“你是谁?”“你不记得我了吗?晴雪,,,”“想让她记起来,就跟我结婚!”“休想!”
  • 十世缘之冷美人

    十世缘之冷美人

    她,就是众人口中的冷美人,冷漠如她,骄傲如她,多愁善感如她,……当那个温柔的男人携她步入婚姻的殿堂,原以为这幸福的光芒将温暖她冰封的心,却被那现实的坎坷和无奈打入更加冰冷的地狱。她一如既往的选择了逃避,而且这次逃的非常离谱,竟抛夫弃子逃到了另一个世界。关上心门,能否守候得住那一份平静?那样的一个男人,她能若无其事的当做不曾相遇吗?前世今生的纠葛,注定了怎样的缘份?
  • 神界二三事

    神界二三事

    身为尊人的郭嘉去凡界溜溜哒,遇到了凡人演的一出狗血戏后,她这颗小心脏就一直跳,扑通扑通,跳的她都以为是自己太兴奋了。然而现实给了她重重的一脚,重到她都想趴在地上,扒着小师伯的大长腿,眼泪汪汪地说:“师伯我们不约,不约!”于是小师伯郑重其事的拨开她的两只爪子,对她说道,“嘉嘉,你看你的节操也掉的差不多了,不如掉的再干净些吧!去快穿吧,从此节操是路人!我们在小世界再约,啊!”所以郭嘉化悲愤为力量,在小世界中节操越掉越多,一言不合就要拆cp。于是一众小情侣们瑟瑟发抖:尊人我们不约,真的不约。郭嘉:╮(╯_╰)╭so?(?▼皿▼)ノ想死么!!
  • 陌夜倾城

    陌夜倾城

    为什么呢,你不肯坦白说出你对我的心意呢?为什么呢,我不能坦白说出我对你的真诚呢?初涉异世,便有这样的师父,不管不顾,不闻不问。陶阁初见,争锋相对,却为远离。你是那样冷淡,仿佛一抓便会永不再遇。我是那样顽固,仿佛只会等你亲口说出。当事情不再受控制,我们还能再见么?只要你。陌倾浅:如果我变心了怎么办。夜白尘:还有蛊毒。陌倾浅:==怎么以前没发现你这么……腹黑?夜白尘:那娘子喜欢么?陌倾浅:==
  • 衍苍纪

    衍苍纪

    众神林立,万魔争锋。无尽的岁月逝去了多少强者,湮灭了几多神魔?纵使身高万丈,天地间不过小小蝼蚁。哪怕寿长万载,岁月中只算渺渺尘埃。高考失利的方寒生溺水穿越到了这片神魔大陆,是命运的偶然为之,还是历史的必然进程?壮志饥餐天鬼肉,笑谈渴饮妖魔血。地养万物地长在,天若不仁换个天!(欢迎加入衍苍纪书友群,群号码:413111273)
  • 农女俏毒妃

    农女俏毒妃

    她是平民百姓家的女儿,但她却发奋图强,成黎天国排名第二的富商,同时也是掌管黑暗势力,鬼殿幕后首脑。她受皇帝之邀参加公宴,却在皇宫邂逅了他,他文武双全曾是黎天国的太子。他遭人陷害成为了一个废物王爷,他性格冷漠隐世隔绝。他是皓夜王朝的帝王,他同时是邪夜教数万名死士的首脑。他一双火红色的眼睛一头银灰色的头发,同时也是命运的安排两人邂逅相遇。他第一次见她,他说;“女人!你不怕我吗?”她惊鸿一瞥,清脆如夜莺般的声音在他的头顶响起;“不过是一个人而已,有什么好害怕的!”他笑了,她太过于优秀,追求她的人不计其数,但她却倾心与他两个人如何经过重重考验,又如何相爱厮守一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