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99200000006

第6章 文化探索(1)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宛如一个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万花筒。

人类文明的隐秘片断。神秘的、奇幻的、悬疑的……令人目眩神迷,欲罢不能。

是谁创作的非洲原始岩画

人们从18世纪起,陆续在非洲这块古老大陆的山崖、峭壁上发现了许许多多史前原始岩画。这些岩画虽然制作粗糙,但是形象个个栩栩如生。这些岩画虽然比欧洲大陆的岩画时间要晚,但它不像欧洲岩画只集中在法国、西班牙等几个国家,非洲岩画分布更为广泛,数量也极其众多,仅撒哈拉地区就发现了3万多个岩画遗址。

发现岩画

最早发现非洲岩画是在1672年。这一年,一个葡萄牙人旅游团到非洲南部的莫桑比克旅游观光,一个偶然机会,旅游团成员在岩壁上发现了一幅画着动物的岩画,当时大家感到十分的惊奇,立即向里斯本皇家美术学院作了报告。

1752年,由弗雷德里克率领的探险队在非洲东海岸边又发现了岩画,但是这次的数量要比莫桑比克发现的多很多。

1790年,由格罗夫纳率领的远征队在非洲北部土地上发现了更多的岩画。更令人惊喜的是,人们随后又在阿尔及利亚东部找到了一座巨大的颜料库,这个天然颜料库位于撒哈拉沙漠中一条长800千米,宽50~60千米的山脉,那里蕴藏着丰富的红砂土矿藏,就是岩画的主要颜料。

19世纪中期,一位叫巴尔斯的德国探险家,又在阿尔及利亚东部的恩阿哲尔高原地区发现了好多岩画,这些岩画的图案异常精彩,有马、人。最令人吃惊的是还刻画着水牛的形象,而且这些水牛刻画得十分清晰。巴尔斯的心里弄不明白,为什么在这个干旱少雨的地区出现了水牛的形象。

1956年,一个法国探险队竟发现了1万多幅作品。探险队员把这些作品拍摄了照片,并把这些照片带回了法国。根据这些照片所反映的内容,科学家们推断在撒哈拉地区变成沙漠以前,这里曾生活过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人群,他们以猎取大型水栖动物为谋生手段,也放牧羊群。

推论的分歧

大量考古资料证实,非洲撒哈拉地区那时还是一片布满热带植物,适于狩猎的草原,这正是合适狩猎的地域。那么这些原始岩画究竟出自谁人之手呢?世界考古学界围绕这一问题主要分成两大派。一派认为岩画的作者是非洲当地的土著居民,他们在自己的家园完成了这些旷世之作。大家认为这些土著居民就是布须曼人。当时的撒哈拉地区是布须曼人的文化中心,非洲岩画就发生在这个中心地区,然后向四周传播,北至地中海沿岸,南到南部非洲,东至埃及红海沿岸。

不少专家指出,岩画中的非洲土著居民臀部高耸的形象正是非洲一些部族人的特征,这是欧洲史前岩画中不可能有的。至于非洲岩画与欧洲岩画在某些地方有相似之处,这是因为狩猎行为遍于整个地球,生活方式的一致性给狩猎题材甚至表现方法带来某些相似性。

欧洲学者则认为在公元前5万年左右,首批欧洲移民尼安德特人来到非洲,4000年后克罗马侬人也随之大批移居非洲。正是这些欧洲史前岩画的创作者,把岩画带到非洲。此外他们还以在北非地区发现欧洲旧石器时代的克罗马侬人和卡普新石器时代的人留存下来的遗迹为依据,并且提出布须曼人丝毫不懂得透视关系,否定岩画是非洲本土产物,但是这一观点缺乏足够的证据。一些考古学家甚至推想这些生活在远古年代的艺术家,是从地中海沿着非洲的西海岸向南而下,当他们漫游到当时还是绿色而富饶的撒哈拉及东非大平原时,找到了理想的狩猎区,然后到达山区高原时就停止前进了,于是在那里创作了许多最早的非洲岩画。然而这些只是他们未经证实的主观猜测和臆想。

还有个别学者认为要弄清岩画究竟是非洲本土的古老艺术还是外界文化的辐射很难,而且也没什么重要意义。他们以为任何伟大艺术都具有“普遍性”,想把任何艺术都贴上民族的标签是困难的。非洲岩画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画廊一样,是一种兼容诸多民族及其原始宗教派别的艺术。这对于我们从岩画中了解当时非洲原始部族的生活和社会形态,具有积极的意义。

揭开《蒙娜丽莎》的神秘面纱

《蒙娜丽莎》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优秀代表作品。这是一幅全世界公认的杰出肖像画,也是一幅把科学知识、艺术幻想和现实主义完美结合起来的经典之作。

《蒙娜丽莎》的由来

《蒙娜丽莎》的名称源自于达·芬奇去世31年后由乔尔乔·瓦萨里发表的一部传记——《艺苑名人传》。作者认为这位模特是佛罗伦萨富商弗朗西斯科·戴尔·吉奥亢多的夫人丽莎·乔宫多。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1502年开始创作的,历时4年完成,这幅画长0.77米,宽0.53米。

1516年,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邀请达·芬奇去法国昂布瓦斯城堡附近工作。作者把这幅画从意大利被带到了法国,国王花了4000埃居买下了它,并把它保存在枫丹白露宫。后来被珍藏在卢浮宫。

神秘的微笑

500年来,《蒙娜丽莎》一直以其神秘而闻名于世,这幅画不仅成为法国卢浮宫的“镇馆之宝”,《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同时也引起后人无尽的猜测和研究。

《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这幅画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达·芬奇创作此画时,在艺术上可谓孜孜以求,他把自己对人像典型的审美理想全部倾注于此,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空气透视”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画中的人到底是谁

这样一幅作品,这样一位人物,让世人整整争论不休了500年。有那么多的人在关注她,在研究她,她是何许人物呢?

《蒙娜丽莎》画中的人物到底是谁,今天已无从考证,艺术史学家对此也是有多种猜测。许多人相信画中的女士是一位佛罗伦萨富有的丝绸商和政府要员的妻子。这个理论来自于达·芬奇晚年的一句话,他提到“给一位佛罗伦萨贵妇”画过肖像。

达·芬奇的传记作者说,蒙娜丽莎确有其人,她是佛罗伦萨一位叫做弗朗西斯科·戴尔·吉奥亢多的夫人。但是事实上没有任何历史记录说明达·芬奇画的是她。

有人提出了一个建议说《蒙娜丽莎》其实是一幅自画像。假如在电脑上把蒙娜丽莎的像与达·芬奇的一幅自画像重叠到一起的话,两幅像的面部一模一样。但反对者认为这个结果只不过是因为两幅像是同一个画家用同一种画风画出来而造成的。

《蒙娜丽莎》被盗

1911年8月21日,一个名叫温切佐·佩鲁吉亚意大利油漆匠把《蒙娜丽莎》盗走了。

失窃之后整整一天,竟然没有人发现异常。对于出现在墙上的那个空位,所有的工作人员都以为《蒙娜丽莎》是被转移到了另外一个展室,直到有人在楼梯口发现被遗弃的装裱《蒙娜丽莎》的画框才知道大事不妙。

随后展开的侦查行动遍及全法,数千人被讯问;当时还是年轻人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当时在法国也因此而受到牵连。这时的《蒙娜丽莎》早已远在千里之外,她已经回到了故乡佛罗伦萨。被盗两年后,1913年11月11日,一位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古董商人亚佛多·杰利接到一封声称愿意出售《蒙娜丽莎》的信,信中说《蒙娜丽东莎》要价是50万里拉。这封信的署名是:“列奥纳多”,讽刺性地模仿列奥纳多·达·芬奇本人的签名。一个月之后,这位神秘的达·芬奇先生指示杰利到一家旅馆与他见面。杰利还带来了乔凡尼·帕奇——意大利乌菲兹美术馆馆长。随即窃贼被早已得到消息的警察抓获。蒙娜丽莎的微笑再度出现在佛罗伦萨!

佩鲁吉亚声称自己很爱国,窃取《蒙娜丽莎》只是为了让她回到祖国。佩鲁吉亚的爱国之名赢得了意大利民众的广泛同情,最终被判处了意大利法律规定的最小刑期,入狱6个月。

由于《蒙娜丽莎》法律上的所有权属于法国,在意大利巡展后被送回了巴黎。当时由意法两国外长主持举行了盛大的交接仪式。

“莎士比亚”真有其人吗

威廉·莎士比亚,一个伟大的戏曲家,人类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天才,面对厚厚的《莎士比亚全集》,我们只能顶礼膜拜,面对这样的文学大师,感觉只有语言的贪乏……自沙翁去世到现在近四百年的时间,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那就是,历史上真有这样一位剧作家吗?

身份之疑

关于莎士比亚的传记,所有的传记家们唯一有把握的就是他曾在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住过,是一名手套制造商的儿子,当过演员,跑过龙套,还相当成功的投资过“国王的人”的剧团。但在斯特拉特福镇的文献记载中没有半点表明莎士比亚是个作家,更不用说是世界戏剧大师了。在其遗嘱中对他的书籍、手稿或关于文学的任何东西也只字未提。在他的女婿霍尔医生的日记中,也找不到其岳父是著名剧作家的任何说明。

唯一把这个来自斯特拉特福的人和剧作家联系在一起的就是“莎士比亚”这个名字。即使这一点也是迷雾重重。

关于莎士比亚与培根

19世纪前半叶,人们开始把最终的目光盯在了弗朗西斯·培根身上。因为莎士比亚身上缺少的东西,培根都完全具备:他是一名哲学家、科学家、律师,一个经常出入伊丽莎白和詹姆斯时代宫廷的政治家。

培根派的学者人数众多,他们把哲学家培根的笔记内容和莎士比亚的初版作品比较分析,认为两者有难以想像的相似之处。

莎剧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外至异国他乡,内涉皇朝宫闱;通达古今,精深博大,出身卑微并且从来未进入大学门槛的普通演员,是不可能写作完成这样作品的。

作者艺术功力深厚,生活感受深刻;剧本情节生动感人,语言准确优美;全方位描绘了当时各种社会力量的冲突,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束缚和神权桎梏。人物栩栩如生,久演不衰。这种传世之作出于造诣精深的哲人培根之手似乎更合乎情理。

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正是英国伊丽莎白王朝政治、宗教变化动荡的时期。上游社会和达官贵人们认为:编剧演戏是有伤风化的可耻之事,但在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知识分子阶层,仍有一些学者暗地里写戏演戏。剧本撰稿者为了避免公众的指责,就虚构了一个“莎士比亚”的笔名。与同时代的其他学者相比,弗兰西斯·培根文采出众,阅历丰富,理所当然是这些作品的执笔人。

英国女王的笔名

有一种说法认为,莎剧的真正作者是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莎士比亚”只是伊丽莎白女王假借的名字。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许多主角所处的环境与女王本人颇具相似之处。

女王知识广博,语词丰富多样,说话机智善辩,所以反映在莎剧作品中的单词数量达到21000多个,一般人显然难以做到这一点。同时,在伊丽莎白女王去世的1603年以后,以“莎士比亚”为名发表的作品数量显明下降,在质量上也较前大为逊色。

人们设想这可能是女王早期的不成熟之作,是在她死后由别人整理出版的。专家们认为,纵观莎士比亚作品的精彩语言与丰富的剧情内容,只有伊丽莎白女王才具有那些杰作的作者所特有的广博学识、凝练的语言和对于人们感情意志的高度洞察力。

牛津伯爵

正当人们喋喋不休之际,1920年,英国一个名叫托马斯·卢尼的人提出了德维尔这一观点,这个观点似乎更令人信服。

德维尔是牛津17世伯爵,1550年出生于赫丁厄姆堡,比莎士比亚年长15岁。德维尔曾在牛津和剑桥大学求学,并在欧洲大部分地方旅行过。尤其他是宫廷的常客,对宫廷的生活很熟悉,他还是当时公认的诗人和剧作家。1598年,当时的一位批评家称德维尔是“我们当中最出色的喜剧家”。

卢尼相信,可以在莎士比亚或者说德维尔最著名的戏剧《哈姆雷特》中找到最令人信服的证据。和哈姆雷特父亲一样,德维尔的父亲也是英年早逝,母亲也在父亲去世后闪电结婚;他本人也刺伤过威廉波利(英国财政大臣,德维尔的岳父)的一个仆人,而哈姆雷特也以同样的方式杀死了波洛涅斯;同时,德维尔也和哈姆雷特一样曾被海盗俘获过,后来海盗又饶其一命。我们可以发现莎士比亚的这一剧本就是德维尔的一部自传。

贝多芬创作过《第十交响曲》吗

凡欣赏过贝多芬作品的人,无不为他那优雅的奏鸣曲所陶醉,为他那史诗般的交响乐所震撼。人们都知道贝多芬创作了九部交响曲,贝多芬是否写过《第十交响乐》,这一直是萦绕在音乐史家们心中的一个谜。

“乐圣”贝多芬

贝多芬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开始登台演出;十七岁那年,波恩宫廷资助他去维也纳,在这时与莫扎特有了短暂接触。1792年,经过海顿的指引,再次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他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贝多芬是一位颇具创造性的作曲家。

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信中的线索

贝多芬在创作《第九交响曲》后,就开始在1824年构思创作《第十交响曲》。他在笔记中以及给别人的书信对话中提到过这部作品。贝多芬在致苏脱兄弟信中写道,他的未来计划中有《第十交响乐》,第一乐章以“古代调式的宗教歌曲”开始,以“酒神的盛宴”结束。

1827年3月18日,贝多芬在写给其秘书莫希尔斯的信中说:“一部新的交响曲序曲的初稿已经完成,放在我的书桌上。”但这部初稿一直未被发现。

1844年,贝多芬的助手安东·辛德勒发表了一篇关于该交响曲的文章,这篇文章引起了当时广泛的关注和猜测。从那时起,有关这部交响曲新发现的线索和推测就层出不穷,但其实并没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甚至还有人说自己听过《第十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但并无证据支持这一说法。

同类推荐
  • 有趣的物质循环(探索神秘的大自然)

    有趣的物质循环(探索神秘的大自然)

    自然环境可分为四个圈层: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总称生态圈,这是经过漫长的演化而形成的。自然界是强大而复杂的,它所包括的所有物质并不单独的存在,而是有着千丝万缕割舍不断的联系。人类就是在这些物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下生存着。自然界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处在一种不断的运动变化中,这个运动变化就是循环。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一个大的循环,而这个大循环要经历极其漫长的岁月。这是物质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这个循环只有在我们的地球年代不足以作为量度单位的时问内才能完成它的轨道。
  • 家庭音像指南(家庭实用生活百科丛书)

    家庭音像指南(家庭实用生活百科丛书)

    本书主要介绍家庭音像的基本知识,其内容丰富,容量大,实用性强,此书在手,万事不求人。
  • 大自然的奥秘

    大自然的奥秘

    本书符合广大青少年朋友的求知欲望及猎奇心理的特点,非常适合青少年朋友阅读。向青少年朋友普及环境科学知识,鼓励他们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才有利于帮助他们建立环保意识,让他们将环保意识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行动指南。只有提高青少年的环保意识,才能为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也只有通过他们的行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才有希望得到改善!
  • 透视人体记录

    透视人体记录

    本丛书针对青少年读者的好奇心理和探索心理,全面收录了自然世界存在的各种奥秘、未解现象和最新探索发现,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能够激发青少年读者热爱科学、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 开阔眼界的历史故事

    开阔眼界的历史故事

    五千年的沧桑,五千年的文明,中华大地从荒芜走向繁华,从野蛮走向文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在这里凝结成一个个智慧与愚昧、生与死、盛与衰的故事。让我们静静地向你诉说吧。
热门推荐
  • 重生之醉倾城

    重生之醉倾城

    被诬陷替罪而死的小丫鬟青儿,意外重生到了她原本侍奉主子王兰雪的宿敌张倾城上,既然老天给了她再来一次的机会,那么,这一次,她一定会让王兰雪痛不欲生。
  • 倾世泪星痕

    倾世泪星痕

    对不起,我爱你易烊千玺,从此以后,我不想再看到你!你就是这样保护她的对吗易烊千玺!星痕,他是你的太阳,那我就做你的月亮。
  • 痞女囧皇宫:天价皇妃

    痞女囧皇宫:天价皇妃

    其实,我叫花容容,生的是花容月貌,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从小学到高中,我一直是公认的校花。我发誓,我绝对没吹牛。后来有一天,我忽然在吃蛋糕的时候一个饱嗝,噎死了,然后就穿越了。也许上天对我以前太贪吃却又胖不了的惩罚,让我穿到一个又黑又胖的女人身上,当时我对着镜子,凄厉的惨叫一声,当场再次撅了过去。
  • 无存之人

    无存之人

    “确认一下,人生未来的规划——一,父母养老费;二,复仇;三,自首。”少女背后,燃起了漆黑的火焰。“我应该,能活到三十岁的……既然是复仇,可不能让她们死的太痛快啊……”神秘与异能尚被封锁的时代,身为复仇者的特异少女,与明显是走错片场的“属者”的故事。很杂的书,不过主要是异能。半月更新一次。
  • 虚魔古道

    虚魔古道

    在这个仙侠的世界里,每一处都是阴暗,要么,你踩着别人的尸体而活,要么,别人踩着你的尸体而生,没有邪的错,没有正的对,靠力量活下去,才是真道!所以,我修魔!所以,我炼道!灭鬼宗,屠三道,毁魔界…一切,只是我想活下去!
  • 犯神的少女

    犯神的少女

    夏小尔骑在圣保罗堂的墙头上,第一百五十六次诅咒好友林涵。自己真是脑子进水,才会和她打这个赌。你说,半夜里跑来圣保罗堂,在耶苏的头上贴纸条,不是脑子进水是什么?更不要说,这纸条上写的几个大字:“我是王八蛋。”倘若被教堂里的神父修女们抓到,自己就是长了八条腿,恐怕也跑不掉……她大好的青春年华,难道就要牺牲在这黑黑沉沉的教堂中?
  • 凭阑人之天命引

    凭阑人之天命引

    我不知道这是怎样的一个开始,以及将如何结束。爱是原罪,是此间最不可救赎的惩罚。你的桃木符,他的青色莹玉佩;你的坚持,他的隐忍;我们尚未启程便已写好结局的天命……米有某某…米有阴谋…谜底揭穿时一切都失却其原意。大家好,新人新书会保证每日3000——6000的更新。更新时间为每晚8:30——11:00。还望大家多多支持,求收藏,求推荐。小某拜谢~~
  • 懂得回报的感恩故事

    懂得回报的感恩故事

    每一粒种子在合适的条件下都会发芽,每一个孩子都是未来栋梁的种子。本书以努力用一种新鲜快乐的方式,把那些激励着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品质深深植入到他们的心田。本书是以单编的故事形式出现,每一篇文章由一则故事和“智慧箴言”组成,高深的箴言内容变成孩子们自己的语言,方便孩子们的思维习惯,从而改变一些说教的成分,改变箴言本身具备的严肃的成人化语气,更易让孩子们接受,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以至成长的快乐!故事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心灵,因此,看故事是孩子们塑造美好心灵的一种绝佳方式。这本故事书收集了让孩子更聪明的智慧故事几十个,并配以手绘图画。全书语言通俗,容易理解,适合广大青少年朋友阅读。
  • 新神始

    新神始

    有生就有死,有因就有果,因中有因,果中有果,有欢喜就有忧愁,其中趣味书中体会。
  • 青梅竹马,我爱你只能爱你

    青梅竹马,我爱你只能爱你

    两岁的她被人收养。哥哥很爱她,一直保护着她,为了她生气,为了她开心...她把他的关心当做理所当然兄妹的感情,也许只有他知道,他对她早已不是当初的那种纯真的感情了...他为了她,放弃了很多,也放弃了她,把她拱手让给了别人,而自己,只是在默默里帮助她保护她......最后的那一刻,她终于明白了,原来自己冥冥之中就喜欢上了他,依赖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