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目前是世界上超强国家,它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非常可观。而它在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早先占据的优势地位和冷战后由于苏联解体美国得天独厚的惟一超级大国身份,以及世界警察形象的树立,使得美国妄图主宰世界的愿望越加强烈,到处伸手,四处扩张。在这样的背景下,有的发展战略研究人员认为,美国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至少可再维持30年左右。然而由于美国国内矛盾的掣肘和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崛起以及全球要求平等参与的呼声的高涨,美国这一超级大国已不能如其所愿地独霸世界、为所欲为了。2001年5月,美国在几天之内连续丢掉了在联合国的人权委员会和麻醉品管制局的席位。美国是在一个民主的选举过程中败北的。这说明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同时也说明,在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背景下,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必然受到多极化的制约。
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的大部分“遗产”,包括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绝大多数的核武器等。其领土面积仍为世界之首,人均占有的自然资源居于世界首位。虽然近年来仍处在痛苦的转轨之中,以至国内混乱不堪,其实力也远不能与前苏联相比,但是俄罗斯仍有较强的科技、人才与生产的潜力。而且俄罗斯地缘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它横跨欧亚,世界岛的心脏地带就在其控制范围之近处,对于中亚、中东、东北亚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再加上俄罗斯历史上曾是不可一世的超级大帝国,它绝不会甘于寂寞。因此,在未来世界中,俄罗斯仍将是重要的一极。
欧元的发行及其包括德、法、英等在内的欧盟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欧盟的科技、经济实力也越来越强,他们以联合起来的力量面向世界,并且在许多重大问题上用同一个声音说话。苏联解体,使西方失去了共同的敌人,西欧也愈来愈以独立于美国的姿态活跃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谁也不会否认作为整体的欧洲会成为未来多极世界中的一极。
日本的经济实力也非常可观。日本成为军事大国的目标多年来已露端倪。日本的军费近10年来在世界上占第二位,军队人数虽然不多但极其精干,能够在很短时间内扩充至数十倍。从日本国内核材料的储备及技术实现能力上看,它已拥有批量生产原子弹、氢弹的能力,而近年来日本的政治家们费尽心机摆脱战后体制的束缚,通过向联合国派驻维和部队使日本军队突破了仅限于自卫这一界限。冷战结束后,日本根据形势的变化,提出了“脱欧入亚”的国家战略大调整,以加入联合国安理会为目标,明确了要成为政治大国的决心。与德国作为两大后起之秀,日本的这种后来居上的势头十分强劲,它是不会甘心久居“经济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的地位的,一声响亮的“不”字已向美国宣告了这个昔日的“小伙伴”要求在“国际政治跨国公司董事局里”享有更尊荣的地位和权力。
社会主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不断提高。虽然目前经济和军事实力都不是很强大,但是作为一个拥有12.5亿人口的大国,经济发展速度连年居高不下,其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不断增加。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又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良好的声誉。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它必将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世界多极化发展中的极其重要的一极。
综上所述,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国际社会愈来愈呈现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一两个大国“独霸”天下的时代已走向终结。无论是历史上的大国,还是正在崛起的新兴国家都必须认清这一发展趋势,顺应历史潮流,做好迎接一个各具特色的而不是大一统的世界的到来。正如享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结尾中所断言的“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
二、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统一是全球发展的基本范式
随着信息科技尤其是被称为“第四媒体”的因特网的迅猛发展,新全球化已成为一个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与信息全球化为一体的综合过程。然而,全球化不等于西方化,全球化并不排斥本土化。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双向互动、双向建构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共同推动着全球发展。
1.全球化趋势要求中国必须对外开放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邓小平关于中国必须对外开放的思想是在新全球化趋势的时代大背景下所提出的,同时,又在实践中将这一思想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策。
全球大开放的格局首先是由资本主义促成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马克思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命题表现了全球大开放的时代趋势。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而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从而深刻揭示了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是一个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和总趋势,并且以此出发,强调摒弃“闭关自守”的思想观念,树立开放创新的思想观念的必要性。邓小平认为,世界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更趋频繁多样,全球发展逐步呈现出系统化和网络化的趋势,人们的观念必须适应这一变化,必须从封闭保守转向开放创新。他说:“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将中国的开放置于全球开放的宏观背景下考察,邓小平论证了一条真理:一个民族开放则兴,封闭则衰,封闭只能导致落后。他总结我国近代史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强调中国只能开放,不能封闭。他深刻指出:“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不开放不行。”“你不开放,再来个闭关自守,五十年要接近经济发达国家水平,肯定不可能。”“关起门来,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发达不起来的。”
邓小平还对新全球化趋势下中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作了深刻的论述。他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这就深刻揭示了在全球化趋势下,任何民族、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能脱离世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开放与全球开放具有对流性、互补性。中国要发展必须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必须坚持对外开放。
2.发展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全球化与本土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是一个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关系。邓小平认为,中国发展与全球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方面,“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另一方面,邓小平论述了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指出:外国企业家、专家“帮助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有利。”“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和平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西方政治家要清楚,如果不帮助发展中国家,西方面临的市场问题、经济问题,也难以解决。经济上的开放,不只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恐怕也是发达国家的问题。现在世界上占总人口四分之三的地区是发展中国家,还谈不上是重要市场。世界市场的扩大,如果只在发达国家中间兜圈子,那是很有限度的。”邓小平进而指出,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还在于,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的基础。因为“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力量的发展,是制约战争力量的发展”。因此,“中国越发展,世界和平越有基础”。“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基于这一认识,邓小平“希望国际工商界人士,从世界角度来考虑同中国的合作”。要求各国政治家“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是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部分就不可能有整体,而离开了整体亦无所谓部分。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全球化离不开本土化,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本土化也离不开全球化。
3.发展的全球化和本土化双向互动、双向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