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52500000009

第9章 蜜月之旅

上个世纪80年代旅行结婚成为时尚,不过那时的旅行结婚多是为了能到繁华都市购置一些时髦衣物或稀罕物件,如今旅行结婚的方式则花样翻新,例如什么水下旅行婚礼、空中飞行婚礼等等,最近还听说有人要搞什么月球太空旅行婚礼,真不知在荒无人烟的广寒宫里举行婚礼是什么滋味,反正梁林俩人欧洲的蜜月之旅没有现今的新潮。不过,他们的蜜月之旅还是充满浪漫和温馨的,特别是有目的的考察欧洲经典建筑的举动,不仅称得上是一次穿越和欣赏美的旅行,实际上也应该属于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游历,这实在比那些一味追求新潮和时髦的旅行结婚行为要有价值、有意思得多。

由于梁林俩人的欧洲蜜月之旅,如今没有留下任何的文字记录,所以今天所有关于他们行程的文字,可以说都是根据他们所留下不多的几张照片和水彩画的猜想,有的干脆就是凭空想象。然而,即便是猜想或者凭空想象,许多人也没有沿着梁启超当年所提示的路线前行,当然梁林俩人是否按照那个路线进行的蜜月之旅,我们也不得而知。对此,在经过一番艰苦的访问和资料查访之后,再针对梁林俩人建筑师和艺术家的身份为他们重新设计了蜜月之旅,且重点安排他们在欧洲几处最经典的建筑与艺术珍品宝库之间,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特别之旅。不过,虽然梁林俩人的这次特别之旅是今天所设计,但其中所涉及的地方和艺术珍品都是他们当年确实游历观览过的,决非无端猜想或凭空想象。

梁林俩人蜜月之旅中最精彩的行程,无疑是法国巴黎的塞纳河畔,因为沿河两岸名胜古迹众多,公园广场密布,不仅是法国巴黎经典景点中的经典,而且也是欧洲旅行的精华所在。发源于法国东部海拔471米朗格勒高原的塞纳河,是法国四大河流之一,全长776公里,从西向东北流经巴黎,在巴黎市区内有13公里之长,就像是一条环腰缠绕的美丽玉带一般,将浪漫的巴黎都市轻轻而温柔地揽入怀中,而沿河诸多的经典建筑则犹如一颗颗明珠点缀其上,实在是举世罕见,无可媲美。徜徉其间的梁林俩人,在有选择地重点参观之前,他们找来了一册旅游指南,从中先了解了巴黎城市的相关历史,当然这也是他们早在教科书中就已经大概知道了的内容。

公元前300年,在塞纳河东段一个被称作“城岛”的小岛上,居住着一群以捕鱼为生的巴黎斯人,他们属于高卢族的一个分支,因为他们勤劳而善良,故他们最先居住的地方被称作巴黎,这就是巴黎得名之因。形似小船又像摇篮的城岛,虽然经过多个世纪的发展,依然只是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岛城,直到公元486年被法兰克王克罗维斯占据后,才开始进入城市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在公元508年被确定为法兰克王国的首都后,发展的速度更是异常惊人,几乎成为当时欧洲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公元1928年4月,当梁林俩人携手来到巴黎时,巴黎已经是一个国际性的文化名城了。于是,梁林俩人在市区凯旋门前留影之后,首先来到了世界最高建筑之一的埃菲尔铁塔前。作为巴黎这个城市的象征性建筑,埃菲尔铁塔是为了纪念法国革命100周年而建,塔高320米,共分为上、中、下三层,总重量为9000吨左右,塔基占地约为10000平方米,四座塔墩均为水泥浇铸,塔身则全部采用钢架镂空结构,共有金属部件一万二千余个,是由250万颗铆钉连接而成。这种构造显然与中国诸多没有使用一颗铁钉的木塔或全由砖石砌筑的石塔截然不同,这对于后来梁思成研究中国古塔颇有参照借鉴作用。

告别埃菲尔铁塔,梁林俩人来到久已熟知的巴黎圣母院,这是一座世界驰名的天主教堂,也是一处早期哥特式建筑的经典代表作,许多人得知教堂建筑就是从它开始的。说梁林俩人早已熟知巴黎圣母院,那是他们从教科书和文艺作品中知道的,真正近距离接触这还是第一次,所以他们细细地用心“阅读”,几乎对建筑的每一处细节都不曾放过。那么,作为哥特式早期建筑的经典代表,巴黎圣母院是如何体现哥特式建筑特征的呢?哥特式建筑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巴黎圣母院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和历史往事呢?

矗立在塞纳河中西岱岛的巴黎圣母院,始建于公元1163年,历时一百八十余年才全部竣工。教堂总长130米,正面美丽的雕刻与侧面如飞的扶壁是吸引众人目光的焦点。这里原是一处高卢—罗马神殿的遗址,6世纪时这里曾建造了一座基督教长方形的会堂,之后又建造了一座罗马式教堂。到了12世纪,这是基督教在欧洲发展的巅峰时刻,到处可见大教堂的兴建。巴黎圣母院的兴建计划,始于法王路易七世统治时期,这段期间巴黎凭借着雄厚的实力逐渐崛起,成为法国的政治和金融中心,为了展示首都的威望和形象,于是决定不惜斥巨资建造一座足以与首都地位相衬的大教堂。在巴黎大主教莫里斯的规划下,一座媲美法国第一座哥特式建筑——圣丹尼斯教堂的大教堂终于诞生。在建筑史上,圣丹尼斯教堂展现了前所未见的建筑概念,也就是利用高耸的尖拱顶和彩色玻璃窗,使整座建筑产生一种轻盈飞升的感觉。而巴黎圣母院,则更进一步将这一概念发挥到极致,既融合罗马式建筑的特色,更别具哥特式建筑的独特精神。

修建巴黎圣母院的经费,是由教会和皇室共同出资,一般市民也纷纷捐献,许多老妇甚至将一生积蓄全部捐出。工程单位召集了当时最好的石匠、铁匠、木匠、雕刻师及玻璃工匠参与建设。为了建造这座教堂,不但拆除了周围的许多建筑,还为了运送建筑材料特别开辟了一条街道——新圣母街。著名建筑师蒙特依等人相继加入建造设计行列,终于在公元1345年完成了这座哥特式建筑的杰作。因为巴黎近郊盛产各种高品质石料,巴黎圣母院大部分的石材即来自附近的采石场,而由于整座教堂全部采用气派的石头面板,一块一块地堆砌而成,所以雨果曾以“一首雄伟的石头交响曲”来形容它庄严的外观。不过,巴黎圣母院虽然在整体建筑上着重对垂直线的表达,加上尖拱的弧线,庄严中带着一种优雅的气质,从而造就了这座哥特式建筑的典范。

在巴黎圣母院的教堂内部,采用尖拱及交叉肋拱为主要结构,再在外部以巨大的飞扶壁来支撑高大的中殿,使整座建筑像是被架高起来。在巨大的圆柱上,承接着优雅的尖肋拱顶,中殿高耸,有流畅的空间效果,让人走入教堂内便有一种崇高的感受。而垂直上升的动感造型,既有着强烈的上冲趋势,又暗喻着接近天国的信念。同样,位于十字交叉的钟塔,就像是直指遥远天际的长矛,引领着人们的视线向上延伸,这也是为了营造出更加接近上帝的感觉。

巴黎圣母院坐东朝西,形体方正,最有看头的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西正面。最下层为三个由外逐渐向内收缩的桃形尖拱门,拱门四周有精致的雕刻环绕,左侧为“圣母之门”,右侧为“圣安娜之门”,中央则是“最后的审判之门”。在拱门之上,是装饰有28尊以色列和犹太诸王雕像的国王长廊壁龛,这些雕像常常被人们误认为是法国国王。据说,这些雕像的头颅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曾经被巴黎市民摘下当作战利品,三年之后才复原。中层部位有一个直径10米的圆形大玫瑰窗,这可以说是哥特式建筑的标志,彩色玻璃上描述的是圣母玛利亚和《圣经·旧约》里的人物故事。最上层则为两座著名的高塔,塔高69米,与沙特尔大教堂不同的是,这两座高塔是平顶,并没有塔尖。

在南塔上,装置了一口重约十三吨的铜钟,光是钟锤就有500公斤,所以这口钟的钟声比一般的钟声要清脆响亮得多。据说,在17世纪重铸这口钟时,巴黎人在熔铜里放入了不少的黄金和纯银,这就是这口钟钟声响亮清脆的原因。从圣母院左侧小楼梯往上攀登,人们可以直接登上北塔塔楼,在这里既可以眺望巴黎全市的市容风光,还能细看圣母院著名的怪兽滴水嘴,从而体会一番文学大师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所描绘的情景。据说,这许多面目狰狞的石雕怪兽,是各种恶魔的象征,有一种警世作用。尖嘴獠牙或尖耳独角的这些怪兽,全都俯瞰下方,像是巴黎圣母院的守护者一般。在雨果《巴黎圣母院》中所描绘的钟楼怪人加西莫多,当年就是在这些造型古怪的雕像之间跳来跳去的,而作家的灵感也就是出自对这些雕饰的丰富想象。其实,这些怪兽雕饰只是装饰在屋顶用来排水的滴水嘴而已。

此外,高达90米的中央尖塔与南、北、东三侧伸出犹如蜘蛛脚的飞扶壁,这些都是巴黎圣母院造型上极为特别之处。至于教堂的内部装饰,则严谨而肃穆,彩色镶嵌玻璃窗的设计,更是最吸引人的地方,玻璃窗的形状有长有圆,但面积都很大。于是,自然光线透过巨窗射入殿内,与信徒供奉的蜡烛光上下呼应,营造出了一种神秘又温馨的感觉,恍如天国异境。同时,这种光线再与户外的光亮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更具有震慑人心的无形力量。

提到哥特式教堂建筑,尖塔、肋拱顶和飞扶壁所展现出高耸入云的意象,加上炫目的彩色玫瑰窗、雕饰别致的怪兽滴水嘴,这些元素每每有效地俘获每个人的目光及想象。在12世纪和13世纪竞相建筑大教堂的风潮中,巴黎圣母院的设计从一开始就有“高人一等”的雄心,因此开启了多项试验性质的技术,为后来同类建筑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说它是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实不为过。其实,巴黎圣母院除了传达宗教上的意义外,它也展现出了法兰西民族在文化上的成就,不单是虔诚教徒心目中的圣地,更借由雨果《巴黎圣母院》这部脍炙人口的文学巨著的流传,让哥特式教堂成为全世界许多人的共同记忆。

哥特式建筑,是12世纪至15世纪欧洲建筑艺术史上的一种样式和风格,盛行于法国、英国、德国、西班牙北部和意大利北部,并带动了雕刻、绘画、家具及各种工艺美术的蓬勃发展。由于复杂的历史因素和上述各国原来只是古罗马帝国的“外省”,受希腊—罗马体系建筑艺术的影响不大,因此哥特式建筑是一种具有原创性的崭新的建筑艺术。

随着中世纪后期城市的发展,市民文化兴起,城市的大教堂取代了原先只充当朝圣中继站的修道院教堂,成为宗教和世俗活动的中心。此时,基督教信仰形态也有了转变,由原本信仰救世主耶稣转向崇拜仁慈的圣母玛利亚。而大教堂一路伴着教众走过受洗仪式、日常敬神活动、结婚典礼,一直到人生终点的告别仪式等历程,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必然要走向世俗化。于是,哥特式教堂就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它一扫罗马式教堂那种肃穆阴沉的赎罪印象,改以轻盈修长的内部空间,再搭配大量的彩色玻璃窗装饰,散发出一股神秘壮丽、宛如置身天堂的气氛。

要把教堂宽敞、高大的建筑理念付诸实现,首先要在结构、技术、工艺和建材上进行革新。哥特式教堂结构的第一个特点是采用尖肋拱顶,而从罗马式圆拱顶改为尖肋拱顶后,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到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其高度远远超过以往的建筑,真正称得上是直入云霄,而且外观挺拔俏丽,与教堂内部处处充满向上动势的风格相协调一致,使人不由得向上仰望,虔诚谦卑之情油然而生。第二个特点是使用扶壁,也就是在承重墙外加上支撑。这样,又高又阔的拱顶重量可以传到拱券上,再由拱券传到立墙和扶壁上,最后传到地面。有了扶壁,不但分摊了屋顶的重量,而且顶住了拱顶向墙外产生的侧推力。这种构件初期是一堵堵厚实的墙体,后来才改进为较轻巧的扶壁和飞扶壁。这样一来,不但节省材料,而且外形美观。

在空间布局方面,哥特式大教堂绝大多数都坐东朝西,平面呈十字形。从大门到十字交叉点的长方形空间称为中殿,是信徒参加弥撒或典礼的地方,中殿两边各有一道侧廊,以一列高挑的连拱廊与中殿隔开。从十字交叉点向左右两旁延伸出南北翼殿。交叉点往前,通常设置唱诗班席,是教堂唱诗班的座席。唱诗班席后面是半圆形的圣殿,这里置放圣坛,是神职人员主持圣礼的地方。在圣殿之后,还围绕着数间半圆形的小礼拜堂,这里供奉着不同的圣像,也是信徒祈祷的地方。

从外观上看,哥特式大教堂具有以下几个特色:一是正门设在西面,这样信徒从事宗教活动面向祭坛时,便会朝向东方,也就是基督教发祥地和耶稣墓地所在的耶路撒冷方向。二是西正面大门两旁一般有一对高耸对称的塔楼,大门上方有圆形的玫瑰窗。三是墙体的外面和扶壁上,都有垂直线条的装饰。四是在西正面或南北翼殿拱门上,有精心雕刻的基督教故事石雕,这与教堂内部的祭坛画一起构成了“图解《圣经》”,便于当年众多不识字的信徒,可以通过它们了解《圣经》故事和教义。

至于内部,既然要把大教堂打造成信徒眼中的“人间天堂”,因此在装修上极尽华美之能事,给工匠们更大的发挥空间。为了采光充分,哥特式大教堂的窗户既高且大,并应用从阿拉伯国家学来的彩色玻璃工艺,拼组成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宗教故事,装饰之外兼有传扬福音的作用。这些精彩绝伦的彩色玻璃作品,是哥特式大教堂最灿烂耀眼的艺术杰作之一。

尽管哥特式风格展现了新的建筑理念,并在设计和工艺上有诸多创新,但在当时欧洲人眼里,“罗马式”才是正统艺术,这种继其后而兴起的新建筑形式则被贬称为“哥特式”——哥特一词的原意是指“野蛮民族”,哥特式建筑即被讥为“野蛮民族”的建筑。然而,中世纪的基督徒以无比的宗教热忱和奉献精神,全城几代人竭尽所能共同完成的大教堂,历千年而不朽,非但不是野蛮民族的建筑,而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化瑰宝之一,值得全人类永世珍惜。

作为哥特式建筑的经典代表,巴黎圣母院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往事,可以说它的兴衰就是一部法国历史的缩影。公元1239年,曾经率领十字军东征带回耶稣荆棘冠的圣路易(路易九世),在这里举行加冕典礼,取代了过去的加冕场所——皇家小教堂,从此巴黎圣母院就在法国的宗教和政治领域中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公元1302年,“美男子”腓力(腓力四世)在这里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三级会议,带领教士、贵族和平民登上政治舞台,对抗教廷势力;同时他要求巴黎圣母院为军事将领举行宗教仪式,此后巴黎圣母院才逐渐开放为举行国家重大仪式的场所。公元1430年,时值英法百年战争期间,年轻的英国国王亨利六世在此加冕。公元1455年,教廷在此为圣女贞德召开平反诉讼会。而路易十三曾经在此许愿说,如果圣母能赐他一子,他愿意把国家置于圣母的保护之下。60年后,其子路易十四来到巴黎圣母院举行盛大还愿仪式,并开启了“太阳王”的盛世。

不过,在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期间,法国人心目中的圣地巴黎圣母院也未能幸免,正面墙及大门上的雕塑遭到破坏,教堂内的宝藏典藏惨遭掠夺,只有内院门上的圣母幸存。教堂里面所有的钟都被熔掉了,仅剩下钟楼怪人加西莫多敲过的那口巨钟。教堂供起了理性女神,内部也被当作存放草料和粮食的仓库。接下来的几年,巴黎圣母院的主要用途竟变成了举办世俗集会和纪念日庆典的场所。

直到公元1802年,在拿破仑的支持下,巴黎圣母院才恢复了主教座堂的功能。但是,大教堂内部破败不堪,还用拿破仑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用过的战旗覆盖着墙面,后来颇费了一番工夫才恢复旧观。公元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在此举行空前盛大的加冕典礼,仪式由教皇庇护七世主持。拿破仑从教皇手中取过皇冠自行加冕,再以皇帝身份加冕约瑟芬为皇后,这一幕让旁观的人群和教皇都惊呆了!当时的大画家大卫把这幕场景绘成了一幅巨画,描绘极其逼真形象,目前该画被收藏在卢浮宫里。

随着帝制结束,巴黎圣母院在缺乏各种仪式的烘托下,逐渐受到冷落,直到公元1831年雨果以圣母院钟楼为背景的小说《巴黎圣母院》问世后,才重新唤起人们对这座大型哥特式建筑的关注,并促成了公元1845年至公元1864年由著名建筑师维利·杜克主持重修工程。终于,使巴黎圣母院再现巴黎主教座堂的风华,国王长廊再次展现出了傲人的光芒,怪兽滴水嘴也重新安置在昔日的位置上。

在普法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中,由于保护得当,使得这座法国历史最佳见证者得以完整保存。公元1944年法国战胜后,戴高乐将军曾经率军到此感谢圣母的庇佑;公元1970年11月,戴高乐将军去世,人们在圣母院举行了追思弥撒;公元1996年年初,法国前总理密特朗逝世,百余国家的代表齐聚圣母院,为他举行安魂弥撒。一桩桩让人津津乐道的历史事迹,一再印证了巴黎圣母院在法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不过,梁林俩人对于后来发生的往事并不知晓,当时他们除了对这座哥特式建筑本身进行参观考察之外,还对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产生了兴趣,也就是19世纪法国大文豪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的描述。特别是林徽因,简直一直被感动在这美妙而又凄惨的爱情故事中,那么这是怎样一部传世的经典小说呢?

《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以天生残障畸形孤儿为主角,描写动荡时代人性的挣扎,揭露当时的社会黑暗。作者充分运用对照原则,大量描写了情节场面的对照和人物的对照,让故事充满了戏剧张力。剧中角色充满了对立与冲突、倾慕与狂恋、誓言与背叛、权力与占有、宿命与抗争、原罪与救赎、沉沦与升华等元素。除了几位主角之间的爱恨纠葛之外,书中对于中世纪的民间节日、神秘剧和推选愚人之王的古风,以及吉卜赛人社会、巫术和炼金术的流行、耸立街头和广场的绞刑台、阴森恐怖的巴士底监狱、教会人士的特权等等,都有十分细腻生动的描绘。

故事发生在15世纪的巴黎,正值路易十一统治末年,是法国史上的恐怖年代。小说中有四个主要角色:美丽的吉卜赛舞娘爱丝梅拉达,是纯洁仁爱的象征,驼背的敲钟人加西莫多,代表崇高至善的灵魂典型,他们俩人是正面人物;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是邪恶势力的化身,相貌堂堂的弓箭队队长法比斯,则是自私和负心的代表,这俩人是反面人物。在这几个人物之间,存在着纯洁与阴毒、真诚与虚假、形体与心灵的美丑等互为对照的关系,形象十分鲜明。雨果利用人物的自我对照与人物之间的相互对照互为补充,来作为衬托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

三个男人皆对爱丝梅拉达一见倾心。形体丑怪的加西莫多,只敢将爱慕藏在心中。爱丝梅拉达对已经有未婚妻的法比斯一见钟情,这引起了克罗德的忌妒,趁他们幽会时刺杀法比斯,再嫁祸给爱丝梅拉达,胁迫她以身相许。爱丝梅拉达抗拒不从,终于被送上绞刑台。在千钧一发之际,加西莫多挺身抢救,将她藏在圣母院中。后来军队占领圣母院,爱丝梅拉达再次被捕,由于法比斯拒绝为她作证,终于被处死。后来,悲愤交加的加西莫多知道始作俑者是他的养父克罗德,愤而将他从钟楼顶端推落,自己也在爱丝梅拉达身边殉情而死。

在扣人心弦的故事背后,作者企图写出中世纪教会作为封建王权附庸的时局,也借机揭露教会的腐败,控诉残暴的统治者以迷信控制人民思想的愚民手段。他把人性当中的爱——对理想和灵魂的追求,集中表现在来自生活底层的爱丝梅拉达和加西莫多身上;把恨——对社会黑暗、邪恶势力和宗教禁欲主义虚伪本质的控诉,集中在克罗德等人身上。克罗德是个忧郁阴沉、奸诈狠毒的人物,表面上过着清苦、禁欲的生活,实际上却抵挡不住美色的诱惑,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惜施展恶毒的阴谋,并好用炼金术去骗人、害人。他怂恿养子加西莫多绑架爱丝梅拉达,求爱遭拒后又煽惑众人的宗教狂热,散布对吉卜赛人的偏见,制造“巫术案”来陷害爱丝梅拉达。他多次威逼爱丝梅拉达屈从自己,愿望落空后通知官府前来捉拿她,并暗中操纵法庭,将她判处死刑。

尽管故事中的第一主角是驼背的加西莫多,雨果的写作手法其实是把他和庄严的巴黎圣母院合而为一了。借着加西莫多的举止动静,巴黎圣母院似乎有了生命,它看尽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与悲苦,静静地见证着一切历史的过往。把一座古建筑描绘得如此多姿多彩、活灵活现,这在文学史上并不多见。同时,由于雨果成功地将巴黎圣母院拟人化,唤起人们保护古迹之心,甚至促成了19世纪重修圣母院的工程。

作为19世纪法国文学大师和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的雨果,身兼诗人、小说家、剧作家、文艺评论家及政论家等多种身份,但他最终是以《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等巨作闻名于世。出生在拿破仑帝国鼎盛时期的雨果,其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一名将军,他自幼才华横溢,十几岁就写下了丰富的诗歌,17岁与兄长一起创办了《文学保守者》刊物,他一生共创作了三十多部作品,包括小说、诗集、剧作等。其中,《巴黎圣母院》完成于公元1831年,当时雨果才年仅29岁,他凭借着这部典型的浪漫主义小说,不仅轰动世界文坛,也使这部作品成为电影、音乐、动画和舞台剧等频频演绎而经久不衰的经典题材。

梁林俩人依依不舍地走出雨果的小说世界,他们来到了昔日象征王权、今为人民博物馆的卢浮宫。占地面积45公顷的卢浮宫,是一组气势磅礴的巨大建筑群,特别让梁林俩人感奋的是其中极为丰富的收藏。号称“万宝之宫”的卢浮宫,藏有雕刻、绘画、珍宝等艺术品和文物四十余万件,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始建于公元1190年的卢浮宫,馆藏最著名的有“宫中三宝”,那就是:米洛斯岛的维纳斯雕像和无头断臂、双翅舒展欲飞的胜利女神尼卡雕像,以及意大利天才画家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关于这幅世界名画,林徽因了然于胸:这是文艺复兴盛期最卓越的肖像画之一,创作于公元1506年,长1米,宽0.67米。特别是画中那位温柔的佛罗伦萨青年妇女的微笑,被后人称之为“神秘的永恒的”微笑,被西方艺术家称为“神品”。

告别浪漫之都巴黎,梁林俩人前往古罗马帝国的发祥地,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处艺术宝库——意大利的罗马。

教堂,而且以《旧约·创世纪》为题材的宗教故事画让无数信徒为之震撼;例如,遍布罗马历史城区的各式广场喷泉,不仅形态各异、美不胜收,而且与喷泉巧妙组合的各色雕塑,更是将文艺复兴艺术的精华展现得淋漓尽致……徜徉在罗马历史城区,梁林俩人完全置身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之中,尽情地享受着深邃古典文化的侵淫,几乎忘记了旅程中的下一站——西班牙。

按照父亲梁启超的说法,西班牙是欧洲中世纪及近世初期的文化中心,自然成为梁林俩人蜜月之旅的重要游历之地。然而,当梁林俩人于黄昏时分到达西班牙格兰纳达的时候,他们已经错过了最后一班前往他们梦中圣殿——阿尔罕布拉宫的班车。

据林洙在文章中介绍说,当年梁林俩人不顾长途旅行劳顿竟然雇用了一辆马车立即前往参观,即便如此当他们来到阿尔罕布拉宫门前时,早已是游人散去锁门闭宫了。而在梁林俩人诚挚的恳求下,管理员不仅爽快地放行,还充当了一次义务讲解员,陪同他们一同游览了这座伊斯兰世界中保存较好的一处没落的皇家宫殿。关于梁林俩人观览阿尔罕布拉宫的情景,林洙曾经撰文予以详细记述,为了尊重林洙的劳动成果,引摘原文如下:

阿宫(阿尔罕布拉宫)坐落在一个地势险要的小山上,有一圈红石围墙蜿蜒于浓荫之中,沿墙耸立起高高低低的方塔。围墙的大门叫公正门,君主在这里审理诉讼。整个宫殿以两个互相垂直的长方形殿堂组成,南北向的叫石榴院,以朝觐仪式为主,比较肃穆。东西向的叫狮子院,比较奢华,是后妃们住的地方。

石榴院南北两端有纤细的券廊,正殿在北端券廊的后面,厚厚的几乎全封闭的墙,沉重地立在券廊背后,更加突出了廊的轻快。院子中央一长条水池,晶莹澄澈,在月光下映出天空的星光,闪闪烁烁,如若梦幻、如入仙境。

狮子院的北侧是后妃的卧室,后面有一个小花园,从山上引来的泉水分成几路流经各个卧室,又在院子中央汇成小池,池周栏板上雕着12头雄狮,院子由此得名。狮子院有一圈柱廊,但柱子却不规则地或单、或双、或三个并列。这些装饰纤丽、精巧的券廊,给狮子院以娇媚的性格,同时又给狮子院造成不安定的、强烈的光影变化,似乎象征着帝王对后妃那不稳定的爱情和变动着的心。当他们进入狮子院时,月亮已高高挂起,月光下的柱廊,加强了狮子院的神秘气氛,月光赋予了那12个雄狮生命,使它们栩栩如生,它们是后妃们宫廷生活悲欢离合的见证。

阿宫的殿堂及券上的壁面满覆着几何纹样和阿拉伯文字的图案,以蓝色为主。石榴院的殿堂间杂着金、黄和红色。整个宫殿给人的印象,并非富丽,并非堂皇,而是飘散着淡淡的忧郁。

建造阿尔罕布拉宫的时候,格兰纳达王国已臣服于西班牙的天主教君主屈辱求存,并面临着不可挽回的没落,一种无可奈何的哀愁笼罩着宫廷。但当时它的农业和手工业都很繁荣,宫廷还能以奢侈而精巧的手工艺,来装点他们最后的岁月。这就造成了阿尔罕布拉宫的艺术风格:精致而柔糜,绚丽而忧郁,亲切而倘恍。

他们在这空无一人的宫殿中游荡着,欣赏着,体会着,真是如醉如痴。最后他们不得不告别了热心的管理员,乘上马车返回格兰纳达。月光泻满大地,树影婆娑,听着“嘚嘚”的马蹄声,他们回头向阿宫望去,那些高高低低的方塔耸立在蜿蜒的红色围墙上,在蓝色月光的笼罩下,清晰却又迷茫,依然飘散着淡淡的忧郁。不由得令他们想起李后主的词:

四十年来家国,

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

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

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

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怀想南唐后主李煜这首凄美之词,梁林俩人是否想到自己国家正在遭受军阀混战的摧残,是否预知到不日也将要遭受异族入侵的蹂躏,我们不得而知,但这时他们应该准备启动归程了。因为中国东北大学已经招收了一班学习建筑的学生,而他们将成为中国大学中第一个建筑系的开创者,他们面临着新的征程。

同类推荐
  • 哥伦布

    哥伦布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1451-1506),中世纪热那亚共和国航海家,美洲新大陆的发现者,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证明了大地球形说的正确性。哥伦布1451年8月10日出生在意大利,自幼热爱航海冒险。他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十分向往印度和中国。
  • 萧红的虹:萧红传

    萧红的虹:萧红传

    本书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个人传记。作者用文字一行行重新拼凑和梳理着萧红31年短暂的心路历程和坎坷遭遇,用细致哀婉的笔致,为读者完整地呈现出萧红命运多舛的一生,让热爱萧红及其作品的读者,穿越近百年的历史,慢慢步入萧红的内心世界,重新回到那个岁月动荡的年代,与这位柔弱而又坚强、终身都在用全部的善良与悲悯追逐着爱的奇女子,共同走完她短暂而又奇绝的一生。
  • 曹雪芹

    曹雪芹

    本书主要以其人物的成长历程和人生发展为线索,通过日常生活中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来传达他成功的道理,尤其着重表现他所处时代的生活特征和他写作的艰难过程,以便对读者产生共鸣和启迪。本书包括人物简介、思想点拨、经典故事、人物年谱和名人名言等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启迪性和知识性。
  • 铿锵大唐

    铿锵大唐

    本书是一本有关唐代诗人名士的轶事趣闻,分门别类记述名人轶事,诸如“红叶题诗”、“雀屏中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等几百条。本书可增广见闻,有知识性,有可读性。
  • 丰臣秀吉(六)

    丰臣秀吉(六)

    《丰臣秀吉》讲述了日本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大名,日本史上首位一统天下的平民英雄丰臣秀吉的传奇人生。丰臣秀吉出身寒微,没有依靠,但他凭借自己的力量,从一介小民,成长为一代权臣。在位时实行的刀狩令、太阁检地等政策具有划时代意义,对日本社会由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封建社会转化有一定成就,《丰臣秀吉》洋洋洒洒几十万言,内容详尽,翻译语言通俗易懂,有能够兼具日式风格,让读者在领略丰臣秀吉奋斗历程的同时,感悟日本传统文化。当下,人人追求成功,《丰臣秀吉》为我们展示了丰臣秀吉这个成功的范例,具有启示意义。
热门推荐
  • 爱情不迟到

    爱情不迟到

    喝完喜酒后还撞上个只剩半口气的男人!本着良心准则把他拖回家急救,擦擦洗洗之后竟然发觉对方还是个大帅哥。哼哼哼,想她也二十好几了,不如这一次挟恩情拐爱情,把终身大事给搞定!
  • 鬼语杂谈

    鬼语杂谈

    鬼,世间多有传说,无形而存念,有人说是生命的延续,也有人说实则世人自愚,世间根本无鬼,只有人吓人而。带你走进一个荒诞离怪的世界,看世间冷暖。
  • 那年那时那爱情

    那年那时那爱情

    青春物语,都市爱情。那年你离去,那年我失利。那年你我再见,那年彼此陌生。本是情深,奈何缘浅。故事如书,读者自娱。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寒潇录

    寒潇录

    应龙啸苍穹,湘寒斩万劫!华夏第一宗师穿越异世,看她闯上古遗迹,祸乱风云学院,寻仙草,夺神器!只是这个强大的男人是怎么回事?尊主一出,天下俯首!且看双雄携手,遨游三界,惊艳世人眼眸!(本文是一个穿越者在异世混得风生水起,被一个强势的男人俘虏了的故事。美男美女多多,各种稀奇古怪的神兽神器,欢迎跳坑!)
  • 再无轮回

    再无轮回

    不论爱恨情仇,是非对错,结局已成定。一个家族,一个家庭,谁也不能舍。众人皆说我是拆穿了阴谋,也结束了此间世界的未来,也如同吾姓独孤。。。。。问我若再有一次我还会不会如此?我说我独孤若不甘心!!天道若再有一次我还是会如此!!
  • 再爱:弃妃倾天下

    再爱:弃妃倾天下

    她母亲惨死时,意外的救了他,为他解了毒,而她却染上毒,原本是她救了他,却被人捡了便宜,当她被逼的在悬崖边,他说:“夏,跟我回家”他用的是我,而不是朕,他用的是家,而不是宫。他设计一场阴谋,侍女惨死,她,被他逼得装疯买傻。她跳下悬崖,换身份,却发现她的侍女,并没有死,而是被他藏了起来……一切的一切都是……
  • 无语江山有人物

    无语江山有人物

    本书为“百家小集”之一种,是作者傅国涌最新文史作品小集,书中所写人和事,上至清末,下止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阅读,爬梳考证期间的人事,写成此书。书中写了慈禧的垂帘时代,写了名人政要的读书生活,写了鲁迅的讲演,写了胡适的“得寸进寸”思路,写了报人邵飘萍,写了傅斯年对抗战进程的判断;还写了郁达夫、王云五、竺可桢、胡政之等知识人的在旧时代的心路旅程。
  • 花心校草独爱拽甜心

    花心校草独爱拽甜心

    他们是青梅竹马,他从小宠她上天,对她关怀备至,可是她却不屑他对她的好,直到他心死转身,她才发现自己早已爱上了他,但他已经不再相信爱情。直到某一天,左少晨发现了颜小若对他的感情,迫不及待的将她逼到墙角处,微挑着她的下巴,邪魅一笑:丫头,说你是不是爱上我了?
  • The Crystal Stopper

    The Crystal Stoppe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骷髅骑士之魂

    骷髅骑士之魂

    他爱美女,但他更爱剑。他爱嫖,但他更爱杀人。没有人知道他睡过多少女人,更没有人能数得清他杀过多少人。剑客的生命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他们时刻都准备着死亡。也许别人不这么认为。但他这么认为。他没有亲人,更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他十二岁便拿剑,二十年后亦是如此,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