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科学预习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一般是指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独立地自学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预习可以昂自己发现疑问,做到心中有数,为进行新一轮的学习而进行准备。
预习是一种按照学习计划预先自学教材的学习活动,属于学习新知识的准备阶段。这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既是对学习新知识的初步感知,又能在新旧知识之间承上启下,建立联系。
预习的好处很多。“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听课前不预习,对所学内容心中无数,是很难提高学习效益的。预习能够使我们抓住学习的主动权,听课时心中有数,提高听课效果。同时,预习能培养自学能力。
而课后复习是指每次上课之后对所学课程的回顾,它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先复习后做作业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之一。课后复习能够巩固记忆,防止遗忘,能深化当天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将所学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熟练化、技能化。能够检验学习效果,及时发现薄弱环节,及时弥补缺漏。能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能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学习”二字中就强调了复习的重要性,“学”是接受新知识,“习”是进一步理解、归纳、总结和记忆已学过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只学不习,就如同“猴子掰苞米,掰一个丢一个。”因此,一定要及时复习。
可见,只要养成了科学合理的预习复习习惯,就可以抓住提高成绩的关键。
学习案例:
(一)
李芸有段时间她特别的郁闷。因为上课时很多同学都能积极的回答老师提问,而自己一个问题都答不上来,像个哑巴一样。碰到老师提示说在书上哪一页时候,李芸要花费很多时间在书本上寻找。
有一次下课后,她就拽住要出去玩的同桌诉说原因并求帮助。同桌纪岚听后说:“你和我以前的情况差不多。不过我还能大概记得一点点老师提的问题,要我说的很具体,还是很有难度的。”
“那后来呢?后来你怎么能回答得上老师提的问题?”李芸颇为着急地问。
“后来,我问了老师。老师告诉我,是我的预习功夫没有做好。其实只有对课上所学的东西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取得学习上的主动权。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课前进行科学的预习。”
“我也知道预习很重要,而且我每天晚上都会对将要上的新课进行预习。但是,到了上课的时候,又觉得没有什么问题可以问,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李芸问。
“我不是说了嘛,需要科学合理的预习,你的预习方法肯定有问题。别着急,我把老师教给我的方法给你看,都在我的笔记本上记着呢。”纪岚很是得意地说着,因为他已经掌握这套方法,而且已经养成这种未听先知的习惯了。
李芸急切地看了纪岚笔记本上记下的方法,并按照这种方法去做预习,果然效果大不一样。每次上课,李芸都能够跟上老师的讲课思路,而且还能正确回答老师的问题。期中考试,李芸和纪岚的成绩分别占据了班里的前两名。
(二)
王君是2001年某省文科状元,他以660分的高分考入某名牌大学。在讲述经验的时候,他谈到了课后复习。
他说:“许多学生上完课之后,不大注重马上复习。其实这样就让知识不能够马上巩固下来。”
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王君的成绩都是很优秀的,其原因就在于他一直非常注重课后复习的重要性。他首先要反复阅读教材,反复独立思考,多查阅参考教材,多请教老师、同学,使通过课堂教学仍然弄不懂的问题尽可能得到解决,达到完全理解教材的目的,并用所学的新知识,准确地、独立地完成作业。
然后他对照课本和所做的笔记,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进一步弄懂新课中的每一个基本概念,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加深和巩固对新教材的理解。
在复习过程中,对一些重要而又需要记住的基础知识、基本事实,他都是尽可能通过理解加以记忆。经常与所学习的新知识结合起来,反复复习有关的旧知识,是系统而牢固地掌握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
另外,他总是严格要求自己,给自己规定时间。要求自己每堂课之后都要及时地复习。他说:“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假如老师给我们一篇文章,要求我们记忆,并说:‘30天后要测验。’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记忆效果往往是不理想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大脑也有惰性,当感到时间宽裕时,大脑始终是松懈的,兴奋不起来。我们一面在记忆,心里却在说:‘还早呢,今天记不住还有明天、后天……’”
有些人抱怨,作业那么多,怎么有时间呢?针对这个问题,他谈到了时间安排的问题。他的窍门儿就是没有时间挤时间。另外,即使在手中摸不到课本的时候,例如吃饭的时候、睡前等等零碎的时间,也要好好利用起来,并像放电影一样将学过的知识回忆一遍。
及时复习让他在学习的过程中成绩一直遥遥领先,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学府。
学习秘笈:
◆成功的预习,可使听课质量更高,学习效率更高。但不符合实际的预习,会白白浪费时间。因此,预习一定要掌握以下技巧:
1.预习时要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有关参考材料,进行积极的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弄清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新内容中的每一个概念、定律、公式等。若有初步的体会和感受,也可适当地做点批注。
2.要适当地做些习题和实际操作。预习可适当地做些练习题,以及时检查预习的效果。要清楚,预习的目的是通过提前了解老师要讲授的知识,熟悉有关内容,了解重点难点所在,以便抓住学习的主动权,听课时心中有数。
3.各个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预习方法也应有所不同:要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学科特点灵活地进行预习。
4.在上课之前,再把自己之前所做的预习,快速浏览一遍,回想一下之前所遇到的问题,以便在听课的时候有针对性地做好笔记。
5.预习不是简单地翻书,囫囵吞枣,而需要对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且标出重点,记录下自己的疑点难点问题。最好能尝试着做些练习题,解答课后的有关问题,待老师上课时再对照老师的答案,这样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在完成练习题之后,可以在脑海中回想下,刚才预习了哪些知识,学到了什么。
◆研究表明:20分钟后的遗忘率为42%,说明学习刚结束后的短时间遗忘是迅速的。此后遗忘速度减慢。根据上述规律,我们必须要做到课后及时复习。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特别对那些字母、符号、公式、外语单词等意义不强的学习材料尤其要这样做。要抢在遗忘“大塌方”之前加固堤坝,加固堤坝比垮了再重修堤坝的代价小的多。复习也要讲究一定的技巧。
1.科学、正确的复习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而且要及时。如果等知识完全被遗忘了,再去复习就会事倍功半了。比如,在做作业之前,对当天所讲的内容进行复习,还可以每天晚上睡觉前想一想:“我今天都学了什么!”把当天所学的内容像看电影一样在脑子里过一遍。三天后再复习一遍,每周再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小结复习。一个月或三个月做一次总复习,这样就能牢固掌握所学知识了。
2.复习时不要一遍一遍地背。而应在复习材料还没完全掌握之前,就积极地尝试回忆,看看那些内容能够回忆起来,哪些回忆不起来,然后再集中精力去掌握那些不能回忆的内容或改正回忆中的发生错误的内容。
3.不同的学科,复习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比如复习语文、外语最好是大声朗读课文,记住当天所学的生词、读写方法和语句的意义,外语应重视语音、语法、句型等知识的复习。复习数学则应背熟公式、定理,适当做一些练习题。复习历史、地理、生物则应细读教材,找出前后知识的联系,在理解基础上背熟基本概念、人名、地点、历史年号、大事件等。
4.心理学家经过实验证明:分散复习要比长时间的集中复习效果好。多数学生都生性爱动,很难在长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做某一件事情,因此采用分散复习的方式更为恰当。不妨每次复习30分钟,中间休息之后再复习。这样就不会感到疲劳,复习的效果也会更好。
5.如果复习任务比较重,要同时复习几门课程,最好采用交叉复习的方式,也就是说如果前30分钟复习语文,中间休息后就换成另一门课程,再休息后又变成其他的课程,这样复习不易感到厌倦。
◆如果学生还没有养成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父母最好是在孩子每天完成作业后,提醒他对旧知识进行复习,并对新课进行预习,并且,对预习和复习的结果进行检查。这就要求家长首先要对孩子所预习的内容有所了解,知道孩子现在该怎样预习和复习,明天该学什么,这样,在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时才能有的放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