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今属四川)人。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闻于世,世称“三苏”。因为他们的出色文采,当时士人间曾传诵着这样一首歌谣: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
与苏轼的文学成就一样出名的,还有苏轼的个性。还在少年时期,苏轼就曾为了逃婚而躲入山中的寺院。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王弗出现了。
王弗的父亲王方是四川眉州青神县乡贡进士,在他的影响与教育下,王弗知书识礼,聪敏文静。
而苏轼与王弗的相识就源于王弗的父亲王方。原来,在青神县的岷江畔一一座中岩山,山中有一方由山泉汇集而成的清池,如果有人临池拍手,池中的游鱼就会循声游到岸边。有一天,王方要为这方清池取个名字,便请来了当地有名的青年才子为奇景题名,取了很多名字,王方都不满意,这时在山中闲走的苏轼听到了他们的对话,于是走出来说了“唤鱼池”的名字,苏轼的题名一出,马上得到了王方的赞赏,于是,苏轼在大笔一挥,在池边石壁上的写下了“唤鱼池”三个大字。就在人们为苏轼贴切而富有灵性的名字而喝彩的时候,王弗也让家中的丫环送来了自己的题名——唤鱼池。
这样的巧合,这样的心有灵犀,苏轼对未见面的王弗怦然心动。而苏轼的才情也让王弗的父亲对他分外的赏识。于是,王方邀请苏轼到家中小叙。少年放任的苏轼也未推辞,随着王方来到他的家中。那一次,两人聊到很晚,王方为苏轼小小年纪就能“学通经史”而赞叹。而苏轼也没有想到在这个小小的地方,居然有一个如此博学的乡进贡士。于是,他就对王方说了自己想到他任教的中岩书院来读书的想法,苏轼的想法马上得到了王方的同意。原来,王方在苏轼说出“唤鱼池”之后,就有了想把女儿王弗许配给苏轼的念头,而在和苏轼聊过之后,他的想法就更加坚定了。就这样,苏轼决定第二天到中岩书院读书。
那一晚,当苏轼走出王方的家中时,已是明月在空的夜色时分了。苏轼偶一瞥,隔着轻薄的纱窗,看到一个美丽的妙龄少女正对镜梳妆,淡淡月色中,少女乌黑透亮的秀发也如月华般流泻而下。苏轼呆呆地看着,直到少女转头也看到了他,才迈步匆忙前行。
而那个对镜梳妆的少女,正是王弗。她已经从丫环口里知道今天有一个人叫苏轼的人先她一步想到了“唤鱼池”,她也知道父亲邀请苏轼到家中来,而她也已偷偷地看到了苏轼。而当她看到苏轼对窗发呆时,也有一种情愫已经在心中慢慢氤氲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