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12200000006

第6章 读书立志篇

中国古代诗词名句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涯不枯。”

出处:《荀子·劝学》

释义:宝玉藏在山中,连山上的草木也显得滋润;珍珠产在深渊里,连涯岸也显得不干枯。常用于说明学问、韬略藏于胸中,自然会行为举止不俗,气魄风格不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出处:唐·李颀《送陈章甫》

释义:肚里有着万卷书的知识,不愿埋没草野间。

“黄金未是宝,学问胜珍珠。丈夫无伎艺,虚活一世人。”

出处:唐·王梵志《全唐诗补逸》

释义:黄金不能算宝,学问的价值胜过珍珠,一个人没有技艺,就是白活了一辈子。

“读书与磨剑,旦夕但忘疲。倘若功名立,那愁变化迟。”

出处:唐·李中《勉同志》

释义:读书和磨剑,早晚都忘了疲劳。倘若能取得功名,就不用忧愁变化来得太迟。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出处:唐·孟郊《劝学》

释义:凡事必须靠自己的努力,他人的思想不能令我成为贤人。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出处:唐·孟郊《劝学》

释义:撞击石头能发出火花,不撞击就连烟也不冒。人通过学习才能懂得道理,不学习是不会自然而然地获得知识。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出处: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释义:古人对学习的态度都是不遗余力的,少年时下苦功夫到年老时才有成就。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出处:宋·苏轼《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

释义:平生博览群书,但没有一个字能够充饥。

“读书历见古人面,好义常先天下忧。”

出处:宋·陆游《梦中作》

释义:阅读典籍,古人面目就历历在目;崇尚道义,常常先天下之忧而忧。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出处:宋·朱熹《四时读书乐》

释义:读书的乐趣就在那冰天雪地里绽放的几朵梅花上面。比喻读书可以培养高尚的情操。

“穷未卖书留子读,饥宁食粥省求人。”

出处:明·戴表元《己卯岁初葺剡居》

释义:书,再穷也决不能卖,要留下供子孙阅读;饥饿宁肯喝粥,免得乞求于人。

“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

出处:清·颜元《总论诸儒讲学》

释义:讲授的功效是有限的,练习的功效则是无穷的。

“百物可决舍,惟书最能别。”

出处:清·袁枚《灯下理书不能终卷自伤老矣》

释义:什么东西都可以决然舍弃,惟独书是最难离别的。

“名花与异书,十倍美人艳。”

出处:清·赵翼《园居四首》其四

释义:名贵的花卉和奇特的书籍,比美女还要艳丽十倍。

“读书无源委,有如断港流。濡润涔蹄间,不能溉田畴。”

出处:清·吴履泰《读书一章示诸童子》

释义:读书如果不从头到尾地精心钻研,就好比断流的河;(一知半解就好像)牛蹄窟里留下的一点点水,不可能灌溉广大的田野。

“读书不向自家身心做工夫,虽读尽天下书无益也。”

出处:清·魏裔介《为学》

释义:如果读书不能真正从身心上下功夫,就算读遍天下的书,也不会获得什么益处。

“读书当读全书,节抄者不可读。”

出处:清·冯班《家戒下》

释义:读书应该读整本书,那些摘抄节录的书不要读。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蠹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

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

释义:读书如果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还不如束之高阁。何必要像蠹虫一样,整天吃糟粕。

“爱竹总如教子弟,数番剪削又扶持。”

出处:清·郑燮《题南因丛竹图留别郭质亭》

释义:爱护竹子就如同教育子弟一样,多次剪削还要精心扶持。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出处:晋·陶渊明《移居二首》

释义:新奇的文章共同欣赏,疑难的问题相互分析探讨。

“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

出处:唐·韩愈《调张籍》

释义:李白、杜甫的作品,光芒万丈,能影响世世代代。

“陋室有文史,高门有笙竽。”

出处:唐·韩愈《长安交游者赠孟郊》

释义:简陋的房舍内有文化和历史,豪华的宅第内有笙竽和歌舞。常比喻读书人家和富贵人家的不同追求。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出处: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释义:不轻视今人也偏爱古人,凡是清雅华丽的词句都喜欢。

“文章最忌随人后,自成一家始逼真。”

出处: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释义:写文章最忌学别人的样子,只有自成一家才能有真实的情感。

“庸医司性命,俗子议文章。”

出处:宋·陆游《春残》

释义:庸医掌握着病人的性命,无知凡夫俗子却评论着别人的文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出处:清·赵翼《论诗》

释义:自古以来各朝各代都有杰出人才涌现,他们各自都统领文坛数百年。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出处:唐·杜荀鹤《小松》

释义:世俗的人不认识凌云的松树,一直等到它插入云霄才说它长得好高。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出处:唐·白居易《观刈麦》

释义:农家很少有闲暇的日子,五月里人们更加繁忙。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出处: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释义:不知从哪里传来一阵阵笛声,那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微风,飞遍了整个洛阳城。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出处:唐·李白《秋浦歌》

释义:冶炼炉的炉火将四周照得很明亮,红色的火星飞溅,与升起的紫烟交织在一起。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出处:唐·韩愈《听颖师弹琴》

释义:琴声高时,连增一分都不可能,而突然一降则像跌落到千丈之下。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出处:唐·李贺《李凭箜篌引》

释义: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都被箜篌声震破了,因此天上的秋雨纷纷而落。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出处:唐·李贺诗《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释义:端州石工的手艺如神般精巧,他们能登上高如云天的山峰去割取紫色的砚石。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出处:唐·秦韬玉《贫女》

释义:贫家女以精巧的针线活夸耀自己灵巧的双手,而不和别人比试双眉画得好。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出处:宋·范成大《村居即事》

释义:农村的四月很少有闲着的人,刚刚料理完蚕桑的事又去插秧。

“手挥琵琶送飞鸿,促弦聒醉惊客起。”

出处:宋·黄庭坚《听宋宗儒摘阮歌》

释义:弹奏琵琶的手随意挥动,声震长空,像送飞鸿一样;飞速拨弦时连醉了的客人也被惊起。

“天公尚有妨农过,蚕怕雨寒苗怕火。”

出处:元·陈草庵《山坡羊》其一

释义:天公也有妨害农事的过错,蚕儿怕雨天阴寒,青苗怕被烈日晒死。

“凡人用物,蕲其质良价廉,此情之所必趋,势之所必至,非峻法严刑之所能禁也,非令名美誉之所能劝也,非善政温辞之所能导也。”

出处:清·薛福成《用机器殖财养民说》

释义:人们使用东西,都希望它质量好而价格低,这是人们需求的必然趋向,也是情势的必然发展,不是峻刻的法令和刑罚所能禁止的,不是有了好的说法就能劝化的,也不是好的政策、温和的言语所能开导的。

“迢迢一片龙沙路,待听扶犁叱犊声。”

出处:清·林则徐《寄酬指生见赠五叠前韵》

释义:在遥远的一片沙漠路上,期待听到农民扶着犁吆喝耕牛的声音。

中国古代散文名句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出处:《诗经·卫风·淇奥》

释义:像切,像磋,像琢,像磨。现引申为学问上的研究、探讨,指共同研究学习,互相取长补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出处:《论语·为政》

释义:只是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就会疲惫而无所获。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处:《论语·为政》

释义:知道的为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之举。

“子入太庙,每事问。”

出处:《论语·八佾》

释义:孔子到太庙里,每件事情总要请教别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出处:《论语·述而》

释义:三个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师长的人。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出处:《吕氏春秋·尽数》

释义: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常常转动的

门轴不会被虫蛀蚀。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出处:《荀子·劝学》

释义:雕刻了一下,就放弃了,就是腐朽的木头也刻它不断;如果刻个不停,即使是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出处:《荀子·劝学》

释义:与其整天坐在那儿苦思冥想,不如花一点时间去学习有收益。

“学莫便乎近其人。”

出处:《荀子·劝学》

释义:为学之道,再没有比接近良师更便利的了。一个好教师,胜过万本书。尊师敬师,拜师求学,是求知的捷径。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出处:《礼记·学记》

释义:如果只是独自一个人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讨论,就会孤陋寡闻。

“人一能之,己百能之;人十能之,己千能之。”

出处:《礼记·中庸》

释义:(如果自己不如别人聪明,那么)别人花一分力气就能学好的,自己就花百分的力气学好它;人家花十分的力气能学好的,自己就花千分的力气学好它。意在告诉人们勤能补拙的道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出处:《礼记·学记》

释义:虽有精美的食物,如果不吃它,就不会知道它的味道美;虽有很好的道理,不学它,就不知道它的高妙。这句话强调重在实践,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汲取。

“学然后知不足。”

出处:《礼记·学记》

释义:不断的学习,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出处:《孟子·告子上》

释义:不专心致志地学习,就什么知识也得不到。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出处:《庄子·养生主》

释义: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无,以就懿德。”

出处:《后汉书·列女传》

释义:积累学问,应该每天反省自己的得失,知道自己的不足,逐渐养成良好的品德。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出处:《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引《魏略》

释义:书读得次数多了,书里的意思就自然显现出来了。

“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诫子》

释义:学习要宁静以致远,才能要学习来培养;不学习就难以增长自己的才能,没有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书籍之事,患人不好,好之无伤也。”

出处:三国·吴·孙体《答张布》

释义:书籍的事情,忧虑人们不爱好它,爱好它是没有害处的。

“学者,不患才之不瞻,而患志之不立。”

出处:三国·魏·徐干《中论·治学》

释义:作学问的人,不怕学识不渊博,而怕志向没有确立。

“得知千载外,正赖古人书。”

出处:晋·陶渊明《赠羊长史》

释义:能了解千年以前的情况,正是依靠了古人的书籍。

“生也有涯,无涯惟智。”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

释义:人生是有限的,只有知识是无穷的。

“专精一致,金石为之开。”

出处:北周·庾信《商调曲》

释义:心无旁骛、专心致志,连金石都会被打动。

“惟书有色,艳于西子;惟文有华,秀于百卉。”

出处:唐·皮日休《目箴》

释义:惟有书籍是最美好的,它比西施还要艳丽;惟有文章是最华美的,它比百草还要秀丽。

“圣人无常师。”

出处:唐·韩愈《师说》

释义: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学习贵于博采众长。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

释义:学业精通在于勤奋,学业荒废由于游戏玩乐;事业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事业的失败在于因循随便。

“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

出处:唐·韩愈《圬者王承福传》

释义:一人担当两种责任,即使圣贤也难以做到。

“兼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

释义:读书应当像良医一样,平时广泛采集蓄积各种药品,准备有朝一日派上用场而无遗漏。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出处:唐·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

释义:读书忌讳读得不多,思考义理忌

讳不明不白。还忌讳骄傲自满不肯学习和学习之后不去付诸行动。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

释义:口中不停地吟咏六艺的文章,手下不停地披阅诸子百家的书。

“夜学晓不休,苦吟神鬼愁。”

出处:唐·孟郊《夜感自遣》

释义:通宵达旦地学习,一刻也不休息;吟诗之苦,使鬼神也为之发愁。

“自始学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不观。”

出处:《新唐书·权德舆书》

释义:从学习伊始老年,没有一天是不读书的。

“道因穷理悟,命以尽性知。”

出处:唐·吕温《同恭岁暮寄晋州李协律诗》

释义:道理通过极力研究才能明白,事物的规律经过尽力思考才会知道。

“研精极虑,穷竭所有;日力不足,继之以夜。”

出处:宋·司马光《进书表》

释义:做学问费尽心思,竭尽全力;白天时间不够用,晚上继续努力。

“读书要以六经先,次第汉唐十七史。”

出处:宋·刘过《赠许从道之子祖孙》

释义:读书首先要攻读六经,然后再按照次序攻读汉唐十七史。

六经:《诗经》《书经》《易经》《春秋》《礼记》《乐经》。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

出处:宋·陈善《扪虱新语》

释义:读书一定要懂得深入浅出的方法,开始要钻进去了解其意旨,最后要跳出来不受文章本身的局限。

“读书惟在牢记,则日见进益。”

出处:宋·陈善《扪虱新语》

释义:读书在于牢记,只要这样,就能一天天看出进步来。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学而不精,可乎?”

出处:宋·杨万里《庸言》

释义:孔子说“饮食不嫌精美,鱼、肉不嫌精细”,而学习不精选最好的材料,行吗?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出处:宋·苏轼《又答王库书》

释义:书多了就如同进入海洋一般,有着成千上万的东西;人的精力有限,不能把那些东西全部都取来,只能是得到自己想要的而已。

“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出处:宋·苏轼《新城道中二首》其二

释义:人世间的歧路何止万千,还是要不吝向桑田中的农人询问啊!

“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出处:宋·苏轼《又答王庠书》

释义:希望作学问读书的时候,总会确定一个目标刻苦去钻研。

“何不劝公勤秉烛,老来光景似奔轮。”

出处:宋·苏轼《次韵述古过周长官夜饮》

释义:人至晚年,光阴易逝,为什么不奉劝他珍惜光阴,秉烛夜读呢!

“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

出处: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释义:君子学习,每天都要有所获。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就能日日进步;每天没有新的收获,必然是日日退步。

“苟不广闻,乃亦不知所疑也,是知阙疑非浅学之事。”

出处:宋·晁说之《晁氏儒言·阙疑》

释义:孤陋寡闻,就提不出怀疑;由此可知,能够提出疑问并不是学识浅陋的人所能办到的。

“君子莫大于学,莫害于昼,莫病于自足,莫罪于自弃。”

出处: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释义:对于君子而言,没有比学习更重要的事情,没有比昼居闲处更有害的了,没有比自足更糟糕的了,也没有比自暴自弃更坏的了。

“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不知。”

出处: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释义:因为不思考,所以有困惑;因为不探求,所以无所得;因为不提问,所以无知识。

“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出处: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释义:不深刻地思索问题就不能掌握真理,不经过深思即使得到了一些知识,也很容易失去。

造:成就,成功。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

出处: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释义:学习必须以思考为本。思考就能获取知识,不思考就得不到知识。

“未有不始于思,然后得于己。”

出处:宋·曾巩《思政堂记》

释义:没有不先进行深入的思考,然后就能有所收获的。

“学有思而获,亦有触而获。思而获,其觌亲;触而获,其诣速。”

出处:宋·杨万里《庸言》觌:见;相见。诣:到。

释义:知识有通过思考而获得的,也有因为机缘凑巧而获得的。通过思考而获得,其观察亲切;通过机缘而获得,其到达迅速。

“问之不切,则听之不专;其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固。”

出处:宋·王安石《书洪范传后》

释义:问题提得不贴切,听的时候就难以专心;思考不深入,取得的知识就很难牢固。

“君子之学也,其可一日而息乎!”

出处:宋·欧阳修《杂说之三》

释义:君子做学问,难道可以间断一天吗!

“学贵专,不以泛滥为贤。”

出处:宋·程颐《为家君作试汉州学策问》

释义:求学贵在专一,不能以博而不专为高明。

“但令病骨尚枝梧,半盏残膏未为费。”

出处:宋·陆游《五更读书示子》

释义:只要还能勉强支撑住病体,就不会虚度晚上的时光,仍要借着微弱的灯光读书。

枝梧:也作“支吾”,这里是支撑的意思。

“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唯有志不在,直是无著力处。”

出处:宋·朱熹《读书之要》

释义:书上的东西一时记不住,多读就可以记住,书中的意思不能精通,细细地思考,就可以精通。唯独没有树立志向就是有气力也无处可用。

“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出处:宋·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

释义:如今求学的人有书不读,真是太可惜了。

“积学于己,以待用也。”

出处:宋·程颐《为家君作试汉州学策问》

释义:为自己积累学问,以等待需要时发挥作用。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出处:宋·朱熹《鹅湖寺和陆子寿》

释义:过去学到的东西,经过切磋琢磨越加深刻精密;新学到的知识,经过推敲钻研就更加深刻充实。

“君子之为学,知其人之所长,而不知其蔽,岂可谓善学邪!”

出处:宋·苏轼《韩愈论》

释义:君子求学,如果只知道那个人的长处而不知道那个人的短处,怎么能说是善于学习呢!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

出处:宋·苏轼《李君山房记》

释义:从孔子到圣人,他们的学习必定是从读书开始。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及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出处:宋·陆九渊《读书》

释义:读书最忌讳急于求成,花时间琢磨就会有无穷兴味。不能理解的地方先跳过不看,对自己有用的部分要抓紧思考。

“读书本意在元元。”

出处:宋·陆游《读书二首》其二

释义: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天下的百姓。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出处:宋·朱熹《训学斋规·读书写文字》

释义:读书有三到,分别是:心要想到,眼要看到,口要读到……在这三到之中,心到是最要紧的,只要心中想到了,眼、口自然也就到了。

“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出处:宋·朱熹《晦翁学案》

释义:人之所以聪明,都是因为有知识;而天下的事物,都有它的道理。

“屠龙非世资,学问求自得。”

出处:宋·黄庭坚《次韵晁元忠西归》上

释义:高超的杀龙技术不是治世所需要的,做学问应由自己求得领悟。

“校书如尘埃、风叶,随扫随有。”

出处:宋·鲍彪《〈战国策〉序》

释义:校订书籍中出现的错误,好像尘土、落叶一样,随时扫除,随时又出现。

“读书万卷始通神。”

出处:宋·苏轼《柳氏二甥求笔迹》

释义:书读得多了,(写起诗文来)就好像得到神助。

“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

出处:宋·欧阳修《诲学说》

释义:人的性情随环境而改变,不学习就不能成为君子而会沦为小人。

“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

出处:明·胡居仁《丽泽堂学约》

释义:读书应当循序渐进,一本书已经读熟了,再读另一本书,不要草率从事,不按次序,否则读得再多也没有多大益处。

“听人之言,便识其学之浅深。”

出处:明·薛碹《观人》

释义:听一个人说话,就知道他有多少学问了。

“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

出处:明·郑心材《郑敬中摘语》

释义:有宏伟高的志向而没有才学就不能实现其大志,渊博的学问不学习是不能掌握的。

“读有字书,却要识没字理。”

出处:明·鹿善继《四书说约》

释义:读有字的书,还要明白没有写出来的真理。

“所贵乎为学者,所以修身、正行、益智、广才也。”

出处:明·朱舜水《益广》

释义:人们之所以重视学习,是因为它能修养身心、端正品行、提高智力、扩展才能。

“君子之学,博于外而尤贵精于内,论诸理而尤贵达于事。”

出处:明·王廷相《慎言·潜心篇》

释义:君子读书,广泛很重要,但更可贵的是要精,研究书中的道理固然要紧,更可贵的是能用于了解世事、增长见识。

“圣贤之所以知者,不过思与见闻之合而已。”

出处:明·王廷相《雅述·上篇》

释义:圣贤知识渊博的原因,只不过在于他们把思考和见闻结合在一起罢了。

“心者,栖神之舍;神者,知识之本;思者,神识之妙用也。”

出处:明·王廷相《雅述·上篇》

释义:心是精神所居的地方,精神是知识的源头,思考是精神和知识的巧妙运用。

“学贵博,不贵杂。”

出处:明·胡居仁《居业录·学问》

释义:学习以广博为贵,不以驳杂为贵。

“读书全要精勤,懒惰游戏作辍,必无有成之理。”

出处:明·朱舜水《论五十川刚伯规》

释义:读书一定要精心、勤奋,懒惰或把学习当作儿戏时常间断,必定不会有所成就。

“圣人之道,未有不一者也,一则未有不贯者也,二三则非道矣。”

出处:明·朱舜水《一贯应岛田守政之需》

释义:圣人做学问,没有不专心致志的,能专一就会融会贯通,三心二意不是圣人的方法。

“凡百好尚皆有害,惟好读书进德,则日益而无损。”

出处:明·朱舜水《与源光画书三十四首》

释义:大凡好的事情都有一定的负面因素,只有读书修养德性,能够天天进步没有损害。

“一人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

出处:明·宋应星《怜愚诗》

释义:人生一世,时日不多。学文不成,转而习武,时而思南时而想北,没有固定的志向,只是白白地浪费光阴,渐渐地白发增多了,然而一事无成。

“分明天地心,不为浅狭谋。”

出处:明·方孝孺《勉学诗》

释义:要明晓大义,不谋求浅狭的东西。

“不使他事胜好学之心,则有进。”

出处:明·薛瑄《论学》

释义:只要好学的心气不被别的事情战胜,就必然会取得进步。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资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出处: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释义:他们的学业不精通,品德不优秀,并非天资愚钝,只是不如我专心罢了。

“泰山之溜,不难穿石,专也。”

出处:明·徐光启《为之自我者当如是论》

释义:泰山上的水溜,难把石头滴穿,那是因为专一。

“书不经,非书也;言不经,非言也。”

出处:清·翟灏《通俗编》

释义:书不合乎常理,不能称之为书;言论不合常理,就算不上什么言论。

“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

出处:清·金缨《格言联璧·惠吉》

释义:用语言来劝勉人,只能劝勉一时;用书来劝勉人,可以劝勉百世。

“鱼离水则身枯,心离书则神索。”

出处:清·金缨《格言联璧·学问》

释义:鱼离开了水,身体就会干枯;心离开了书,精神就会无所寄托。

“道固无不尽藏,人固无尽益也。”

出处:清·魏源《默觚·治篇》

释义:没有一种学说是尽善尽美的,人的造诣也是没有止境的。

“临大难,当大事,不可无学术。”

出处:清·冯班《钝吟杂录·家戒下》

释义:面临大难,担当大事,不能没有学识。

“临大事然后见才之难。”

出处:清·魏源《默觚·治篇》

释义:面临大事,然后才知道人才难得。

“莫贫于无学,莫孤于无友。”

出处:清·蒋士铨《再示知让》

释义:最贫穷莫过于没有学问,最孤独莫过于没有朋友。

“近日学者风气,征实太多,发挥太少。有如桑蚕食叶,而不能抽丝。”

出处:清·章学诚《与汪龙庄书》

释义:近来在做学问的人当中有一种风气,引证古人的东西太多,而自己的见解、独创很少,就像蚕光吃桑叶,却吐不出丝一样。

“君子之学,贵慎始。”

出处:清·刘蓉《习惯说》

释义:君子学习,重要的在于一开始就慎重。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

释义:能深刻体察世态懂道理就是有学问;能深切了解人情识事理,就能写出好文章。

“昏和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和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出处: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释义:愚钝和平庸,是能限制人而又不能限制人的;凡是不被自己的愚钝和平庸所限制又能不断学习的人,就是自求上进的人。

“解蔽莫如学。”

出处:清·戴震《原善》卷下

释义:要解除疑难问题,没有比学习更有效了。

“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

出处:清·金缨《格言联璧·处事》

释义:明明不知道的事却要装作知道,这是最愚蠢的表现。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出处:清·顾炎武《与友人书》

释义:人们做学问,不是一天天进步就是一天天后退。只学习而没有学友互相切磋,就会孤陋寡闻而难于成功;长久在一个地方,就会沾染上那个地方的坏习气而不自觉。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出处: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释义:做学问有难易的分别吗?学起来,难的也会变得容易;不学,容易的也会变得困难了。

“善学者其如海乎,旱九年而不枯,受八州水而不满,无他,善为之下而已矣。”

出处:清·方正学《赠俞子严溪喻》

释义:善于学习的人吸取知识就像大海,大旱九年不会干枯,接受四面八方的流水也不会溢出来。没有其他原因,就在于保持谦卑的态度。

“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读已见书,如逢故人。”

出处:清·金缨《格言联璧·学问》

释义:读没读过的书,就像认识了一个好朋友一样;读曾经读过的书,就像与老朋友重逢一样。

“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

出处:清·陈宏谋《五种遗规·养正遗规》

释义:读书学习的方法,没有比循序渐进、达到精通更可贵了。

“读书勿求多,岁月既积,卷帙自富。”

出处:清·冯班《家戒下》

释义:读书不要贪多,积累得时间长了,读的书自然就多了。

卷帙:书籍可舒卷的叫卷,编次的叫帙。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出处:清·郑板桥《淮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释义:读书以看过一遍能背诵为能事,是不会太有益于做事的。

“读书以熟为贵,作文亦然。”

出处:清·梁章钜《退庵论文》

释义:读书以熟练为最重要,写文章也是一样。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出处:《论语·述而》

释义:接受教育的时候,不声不响地记在心里,以求领悟;读书学习时,毫不厌烦;教导别人时,不知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难的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出处:《礼记》

释义:玉不经过雕琢,就不会成为有用的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出处:《荀子·劝学》

释义:积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会从那里产生;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就会在里边出现。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出处:《管子·权修》

释义:一年的大计,最重要的莫过于重植谷物;十年的大计,最重要的莫过于种树木;人生的大计,最重要的莫过于培养人才。

“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出处:《左传·隐公三年》

释义:喜欢子女,应该用道义去教导他,不要让他走上邪路。

纳:入,使入。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释义:语言没有文采,就不会流传。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天道》

释义:具有纯朴素雅之感,天下就没有什么人能与之媲美。

“英辞雨集,妙句云来。”

出处:汉·仲长统《昌言·杂篇》

释义:华美的辞藻像雨点汇集,精妙的词句如云朵飘来。

“不擢所有,不强所无。”

出处:汉·扬雄《玄莹》

释义:本来就有的,不要排除;原本没有的,也不要勉强添加。

“教稚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释义:教育孩子,要正直而温和,宽厚而严厉,刚正而不暴虐,简捷却不傲慢。

“娇子骂母。”

出处:《后汉书·仇览传》李贤注引《谢承书》

释义:娇生惯养的孩子会辱骂自己的母亲。

“父教不可废,子谏不可拒。”

出处:《后汉书·郅恽传》

释义:父母的教育不可不听,子女的直言规劝也不可拒绝。

“学所以治己,教所以治人;不勤学则无以为智,不勤教则无以为仁。”

出处:三国·魏·任嘏《道论》

释义:学习是来修养自己,教育用来培育别人;不勤奋学习就无法成为智者,不努力教导就无法成为仁人。

“古者建国,教学为先。”

出处:三国·吴·孙休《置学官立五经博士诏》

释义:古代建立国家,把教学放在首位。

“妙不可尽之于言,事不可穷之于笔。”

出处:晋·郭璞《江赋》

释义:美好的事物不能在话中说尽,天下的事情不能在笔下写完。

“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辱齿。”

出处:晋·陆机《文赋》

释义:文思像春风一样从胸中吹出,言辞像泉水一样从齿间流出。

“教无常师,道在则是。”

出处:晋·潘岳《闲居赋》

释义:受教育没有固定的老师,谁有道理谁就是老师。

“荆山之璞虽美,不琢不成其宝。”

出处:《晋书·景帝纪》

释义:楚地山中所产的璞虽然美丽,但不经过雕琢仍不能成为宝贵的玉器。

“土无常俗而教有定式。”

出处:晋·潘岳《西征赋》

释义:一个地方没有不变的风俗,而有一定的教育方式。

“富于万篇,贫于一字。”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炼字》

释义:能写万篇文章,却为修改一字感到才思枯竭。

“俞扁之门,不拒病夫;绳墨之侧,不拒枉材;师儒之席,不拒曲士。”

出处:唐·柳宗元《与太学诸生喜阙留阳城司业书》

释义:俞跗、扁鹊的大门,不拒绝病人;绳墨的旁边,不拒绝弯曲的木材;老师的教席旁边,不拒绝差生。

俞扁:指俞跗、扁鹊,他们都是古代有名的良医。绳墨:工匠划线的工具。

“桃李满天下。”

出处:唐·白居易《春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释义:培育的人才遍布各地。

“不师者,废学之渐也。”

出处:唐·吕温《与族兄·皋请学春秋书》

释义:不向老师学习,是废弃学业的开始。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出处:唐·韩愈《师说》

释义: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出处:唐·韩愈《师说》

释义:有了疑问而不去向老师请教,他的疑问就永远也得不到解决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出处:唐·韩愈《师说》

释义:自古以来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的工作是来讲授道理,传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解答问题的。

“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

出处: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唐太宗语

释义:玉虽然有美好的质地,但若埋没在石头中间,没有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就与瓦片、碎石没有区别了。

“古之胥教诲举动言语,无非相示以义,非苟相谀悦而已。”

出处:唐·张文昌《上韩昌黎书》

释义:古代有才智的人教育、训导别人言行举动,是为了让对方明白道理,而不是用媚言戏语取悦他人。

“教化之本,出于学校。”

出处:宋·苏洵《议法》

释义:教育感化的本源,出于学校。

“古者以学为政。”

出处:宋·苏辙《上高县学记》

释义:古代把学校教育作为政务来对待。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出处:宋·李觏《广潜书》其十五

释义:良好素质的根本在于教育,教育的根本在于老师。

“善者,访而亲劝之,使勿怠;恶者,喻而戒之,使自修。”

出处: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奇书》

释义:对于善良的人,要亲自去鼓励,使他别懈怠;对品质不好的人,要开导、劝戒,使他不断提高自我修养。

“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

出处:宋·欧阳修《吉州学记》

释义:好的教育者以不知疲倦的精神达到长久的功效。

“善者一日不教,则失而入于恶;恶者勤而教之,则可使至于善。”

出处:宋·欧阳修《答李翊书》

释义:对素质好的人一天不加教育,就难免失足堕落为坏人;对素质不好的人勤于教育,就可使他变为素质好的人。

“教学之法,本于人性,磨揉迁革,使趋于善。”

出处:宋·欧阳修《吉州学记》

释义:教学的方法,要依据人的个性,磨炼、转化变革,趋向于善良美好发展。

“学校,王政之本也。古者致治之盛衰,视其学之兴废。”

出处:宋·欧阳修《吉州学记》

释义:学校是国家政权的根本。自古以来一个国家国力的盛与衰,就看这个国家教育的兴与废了。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出处:宋·欧阳修《答祖择之书》

释义:自古以来求学的人必定尊敬老师,老师受到尊敬,学问才能得到重视。

“有所未安,教而勿诛。”

出处: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

释义:如果有不妥之处,要予以教诲不要轻易责罚。

“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

出处:宋·王安石《慈溪县学志》

释义:教育感化可以美化风俗,这样,长久以后才就能达到完善。

“教人治人,宜皆以正直为先。”

出处:宋·王安石《洪范传》

释义:教育人、管理人,都应把正直放在首位。

“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一非其道,则足以败天下之人才。”

出处: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释义:(对人才的)教育、培养、选拔、任用,只要有一个环节不正确,就足以毁掉天下的人才。

“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出处:宋·苏舜钦《题山花寺》

释义:栽培剪伐要勤奋下力气,因为花卉容易凋零而杂草容易生长。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出处:《安徽通志》引宋·胡瑗《松滋县学记》

释义:使天下达到安定的途径在于人才,造就天下人才在于教育培养,教育培养的本源在于学校。

“君材蜀锦三千丈,要在刀尺成衣衾。”

出处:宋·黄庭坚《次韵答张沙河》

释义:你的才能就好比华美的蜀锦三千丈,但需要加以剪裁,才能成为衣衾。

“盖凡人之起居饮食动作之小事,至于修身为国家之大体,皆自学出,而无斯须去于教也。”

出处:宋·曾巩《宜黄县学记》

释义:从人的食宿行动等小事,到自身修养、报效国家的大事,都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哪里也离不开教育。

“士有聪明朴茂之质,而无教养之渐,则其材之不成固然。”

出处:宋·曾巩《宜黄县学记》

释义:有的人有聪明机智的资质,而没有受到教育培养的渐染,那么他没能成才是理所当然的。

“教人者,养其善心而恶自消;治民者,导之敬让而争自息。”

出处:宋·朱熹、吕祖谦《近思录》卷八

释义:教育人的人,培养人们的善心,罪恶自然会消失;治理百姓的人,引导人民谦敬礼让,纷争自然就消失了。

“人不说不知,木不钻不透。”

出处:元·无名氏杂剧《冻苏秦》

释义:人不经过教育就没有知识,木头不用钻子就无法穿透。

“庠序学校诚为天下国家之命脉,不可一日废也。”

出处:明·朱舜水《学校议》

释义:学校是国家的命脉,不能有一天的废置。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出处:明·朱舜水《劝兴》

释义:重视教育、劝勉学习是建国的根本;提拔贤能、培养人才是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

“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善,犹为不教也。”

出处:明·方孝孺《逊志斋集·右第三十六章》

释义:疼爱自己的孩子却不加以教育,就相当于不疼爱;教育了却没有教育好,就等于没有教育。

“养儿不肖不如无。”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七

释义:如果养的儿子品行不好,那还不如没有儿子好。

“好为师患负虚名,心服应难以力争。”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

释义:喜欢教导别人的人,怕的是自己名不副实;要让人心悦诚服,靠强力是争不到的。

“昔人以为本原之地在朝廷,吾则以为本原之地在学校。”

出处:清·颜元《习斋记余》

释义:先人认为朝廷是天下的根本,我却认为学校的教育是天下的根本。

“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出处:清·杨潮观《寇莱公思亲罢宴》

释义:爱护子女,要用道义来教育他们,不要让他们结交邪恶的人。

“宠子未有不骄,骄子未有不败。”

出处:清·吴楚材《古文观止》评议

释义:受宠爱的孩子没有不骄横的,骄横的孩子没有不败家的。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出处:《三字经》

释义:对后代只生养而不教育,是父亲的过错。教学不严格,是老师怠惰。

“遗子黄金满藏,不如教子一经。”

出处:清·朱舜水《益广》引古语

释义:给儿子留下无数黄金,不如教儿子学会一种技艺。

经:经书。这里代指专述一门技艺的书籍。

“子弟少年知识方开,须以端谨长厚养其心,为一生人品根基。”

出处: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释义:孩子刚刚懂事时,必须培养他们

端庄谨慎、敦厚朴实的品质,为他一生打下良好的做人基础。

“子弟有不可教者,父兄其省诸!”

出处:清·方苞《甲展示道希兄弟》

释义:子弟如果有不可教育的,做父兄的应该好好反省!

“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

出处:清·郑板桥《兰》

释义:以人为师学习知识,应该保留七分抛弃三分,因为各自都有灵性各自去探索。

“科目之贵久矣,天下之士莫不奔走而艳羡之,中于膏肓,人于肺腑,群然求出于是,而未必有适于天下之用。其失者未必其皆不才,其得者未必其皆才也。”

出处:清·戴名世《河墅记》

释义:人们重视科举已经很久了,天下的读书人没有谁不在科举道路上奔走并羡慕那些中试的,这种“疾病”深入到膏肓、肺腑,纷纷在这条路上寻求出路,其实不一定就适应国家的需用。科举场上那些落榜者不一定都没有才能的人,那些中试者也不一定都是有才干的人。

“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为人才之本也。”

出处:清·李塔《习斋年谱》卷下

释义:人才是治理国家的基础,而学校尤其是培养人才的根本。

“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

出处:清·魏源《默觚·治篇》

释义:教导别人,就是发扬人家的优点,克服人家的缺点。

“身教亲于言教。”

出处:清·魏源《默觚·学篇》

释义:以身作则比用言语去教训别人更亲切、有效。

“树桃李者,夏得其休息,秋得其实焉;树蒺藜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其刺焉。”

出处:清·金埴《不下带编》卷二

释义:种植桃李的人,夏天能在树阴下乘凉,秋天还能收获果实;而栽种蒺藜的人,夏天没有树阴可供休息,秋天也只能收获无用的刺。

“天下无不教之人,亦无可以不教之人。”

出处:清·陈宏谋《五种遗规》

释义:天底下没有不可教育的人,也没有不需要教育的人。

“为治以人才为本,人才以教化为先。”

出处:清·魏裔介《振士司以养人才疏》

释义:治理政务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要把教育放在首位。

“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

出处:清·梁启超《变法通议·学校总论》

释义:在危亡中图生存,在社会萧条时实现兴隆,开发民智,由弱变强,千头万绪,都在于兴学校办教育。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益相映带,无使势背。”

出处:汉·蔡邕《九势》

释义:大凡在落笔写字时,应该让上半部分覆盖下半部分,下半部分托住上半部分,使整个字体的各个局部相得益彰,不要使它们相互背离。

“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出处:晋·卫铄《笔阵图》

释义:初学书法者要先写大字,不要从写小字入手。

“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出处:晋·卫铄《笔阵图》

释义:力道足但不丰腴的字叫筋书,笔画丰腴但缺乏力道的字叫墨猪。

筋书:指瘦硬缺肉的字体。墨猪:指笔画丰腴而无力的字体。

“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

出处:晋·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视形章》

释义:大字的间距往往显得狭窄,所以最好把字写得小些;小字的间距往往显得宽绰,所以最好把字写得大些。这样一来,宽窄自然能各得其所,不失适当。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

出处:晋·王羲之《书论》

释义:大凡写字以沉静为贵,在下笔之前确立旨意,字形的构思成熟后再落笔,在开始写之前,结构布局就已想好了。

“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

出处:晋·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教悟章》

释义:安排字体的间架结构,远近应该均衡,上下组成应该各得其所,所写的字自会平稳。

“文以行立,行以文传。”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宗经》

释义:文章依靠德行才能站得住脚,德行依靠文章才能流芳于后世。

“古来辞人,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释义:自古以来的作家,一代代地先后继承,没有不求变化的,在继承中革新做出了成绩。

接武:接步,这里指继承。参伍:错综。

“青生于蓝,绛生于茜,虽逾本色,不能复化。”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通变》

释义:青色出自蓝草,赤色出自茜草,这两种颜色虽然胜过本来的草色,却不能再变化。

“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辩骚》

释义:虽然取法熔铸了经典的含义,却也独自创造了瑰伟的文辞。

“属词比事,乃为通谈。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

出处:南朝·梁·钟嵘《诗品·序》

释义:组词撰句,是人们经常谈论的问题。撰写治理国家所使用的文件,最好广泛掌握古代史籍;撰写表彰德行的文章和驳议、奏疏之类的文书,应该穷尽前人的业绩。至于创作抒发思想感情的诗篇,哪里用得着使典!

“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故不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

出处: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释义:等到年纪大了的时候,才明晓文章是用来阐明事理的;所以不再以为形式美观、词采华美、声调韵律齐整就是善于写文章了。

炳炳烺烺:形容光彩。

“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未有主强盛而辅不飘逸者,兵卫不华赫而庄整者。”

出处:唐·杜牧《答庄充书》

释义:写文章应该以思想观点为主,以感情气势为辅,以文辞结构为兵卫。没有思想深刻、观点正确而感情不激扬充沛的,也没有文辞华丽、结构完美而内容不庄肃严整的。

“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为剽贼。”

出处: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释义:古来写诗为文,必须写出自家风格;降低要求而不能做到,那就是剽窃了。

“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难哉!”

出处:唐·韩愈《答李翊书》

释义:务必去掉那些陈词滥调,这是多么费劲而又艰难啊!

戛戛:象声词,形容很费劲。

“文不按古,匠心独妙。”

出处: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

释义:写文章不守旧套,精思巧构才有独到之妙。

“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

出处:唐·王维《石刻》

释义:在绘画之中,水墨画是至高无上的艺术。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出处:唐·孙过庭《书谱》

释义:刚开始学作画的布局的时候,只要求平稳端正;等到懂得了平稳端正,务必追求艺术创新;而到了能够艺术创新的时候,再回归到平稳端正。

险绝:峭拔怪异,此处指艺术创新。

“譬诸日月,虽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此所以为灵物也。”

出处:唐·李德裕《文章论》

释义:文章如同日月,虽然古往今来,人们都常常看见,但所见的光景却是常新的,这也是它被作为富有生机之物的原因。

“工画者多善书。”

出处: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之法》

释义:擅长绘画的人大多精于书法。

“储思必深,搞辞必高,道人之所不道,到人之所不到;趋怪走奇,中病归正。”

出处:唐·孙樵《与王霖秀才书》

释义:积蓄文思务必要深远,铺张文辞务必要高妙,能讲出一般人讲不出的话,达到一般人达不到的深远境界;要敢于去追求怪异新奇的东西,一旦发现出了偏向就改正过来。

“创意造言,皆不相师。”

出处:唐·李翱《答朱载言书》

释义:写诗作文,要富于独创性,而不相互模仿。

师:学习,效仿。

“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

出处:宋·刘克庄《贺新郎》

释义:令人遗憾的是世上普通文人很少有创新,咏重阳节总是爱用南朝狂客孟嘉落帽的典故,一年又一年拿出来使用。

南朝狂客:据《晋书·孟嘉传》载,东晋孟嘉重阳节赴桓温龙山宴会,席间风吹帽落,而孟嘉浑然不觉。桓温命人作文嘲之,嘉挥笔作答,文字甚美。

“善书不择纸笔,妙在心手,不在物也。”

出处:宋·陈师道《后山谈丛》卷一

释义:擅长书法的人不挑选纸和笔,她的高妙之处在于心和手,并不在物质上。

“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出处:宋·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

释义:更为严重的是有些人不关心天下事,还说:“我是一个文人,我的职责就是做好文章罢了。”这就是他们很少能够达到较高境界的原因。

“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余。”

出处:宋·欧阳修《李邕书》

释义:学习书法的人,能够领悟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融会贯通其他方面。

“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

出处:宋·王安石《上人书》

释义:所谓写文章,一定要努力做到有益于社会;所谓修辞,就如同器物上要有雕刻、绘画一样。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出处:宋·苏轼《书吴道子画后》

释义:作画应该跳出一般的法度画出新意,并在纵横飘逸的笔墨之外寄托奥妙的意趣。

“凡书画当观韵。”

出处:宋·黄庭坚《题摹燕郭敞图》

释义:大凡鉴赏书法绘画作品,最应该看神韵。

“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

出处:宋·黄庭坚《论书》

释义:肥美的字须要蕴含刚劲的骨,清瘦的字须要有血肉相衬。

“所谓诗,所谓文,实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系焉。”

出处:宋·郑思肖《心史总后叙》

释义:所谓诗和文,实际上是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所维系。

“文所以载道也。”

出处:宋·周敦颐《通书·文辞》

释义:撰写文章就是用来表达思想的。

“大抵下笔之际,尽仿古人,则少神气;专务遒劲,则俗病不除。”

出处:宋·姜夔《续书谱·总论》

释义:大致来说,在下笔的时候,完全模仿古人,写出的字就缺少灵气;只追求遒劲有力,则不能消除庸俗的弊病。

“大抵要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

出处:宋·姜夔《续书谱·用笔》

释义:大致说来,执笔要牢,运笔要活;不应该用手指运笔,应当用手腕运笔。执笔在手,但运笔不以手为主;运笔在腕,但执笔不以腕为主。

“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

出处: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

释义:一般人容易说的话,我少说它,一般人难于说的话,我很容易地表达它,这样自会摆脱平庸之气。

“诗人必自成一家,然后传不朽;若体规画圆,准矩作方,终为人之臣仆。”

出处:宋·王直方《王直方诗话》

释义:诗人必须自成一家风格,这样才能流传不朽;如果只是按照圆规画圆,以矩尺为标准画方,终究是别人的臣子和仆人。

体:本体,引申为依据。

“初学须用佳纸令后不怯,须用恶笔令后不择。”

出处:元·陈绎曾《翰林要诀·肉法》

释义:开始学书法的时候必须用好纸,使以后不害怕用好纸,又必须用坏笔,使以后不在乎笔的好坏与否。

“大凡学书,指欲实,掌欲虚,管欲直,心欲圆。”

出处:元·陈绎曾《翰林要诀·执笔法》

释义:大凡学习书法,手指要实,手掌要虚,笔管要握得直,心要圆正。

“凡画山水,须明分合。分笔乃大纲宗也。”

出处: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画诀》

释义:凡是创作山水画,必须明白分合的道理。而分笔,又是创作优秀作品的大纲和根本。

“画虎不成君莫笑,安排牙爪始惊人。”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

释义:画虎一下子没有成功,你不要过早地讥笑,等到画了虎牙和爪子,它的威武神态就会令人吃惊。

“画病不病,不在墨重与轻,在生动与不生动。”

出处:明·徐渭《徐文长集》卷十七

释义:绘画是否有毛病,不在于用墨的轻重,而在于是否生动。

“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出处:明·孙承宗《渔家》

释义:画家们不了解渔民的清苦,偏偏喜欢绘制寒江钓雪图。

寒江钓雪图:指依据唐代柳宗元《江雪》诗意境画的画。

“雷同则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则虽欲存焉而不能。”

出处:明·袁宏道《序小修诗》

释义:雷同的东西没有必要,既然没有必要,那么就用不着保留了。

“诗穷新极变,物无遁情。”

出处:明·袁宏道《雪涛阁集序》

释义:诗应当尽力追求新颖与变化,不使事物隐藏它的真情。

“文情不厌新,交情不厌陈。”

出处:明·汤显祖《得吉水刘年侄同升书唱然二首》

释义:写文作诗,立意越新越好;而朋友的情谊,则是越久越好。

“凡说人情、物理者,千古相传;凡涉荒唐、怪异者,当日即朽。”

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戒荒唐》

释义:凡谈论人情、事理的文章,能够千古流传;凡涉及荒唐、怪异的文章,没有什么生命力,当天就腐朽了。

“填词之难,莫难于洗涤窠臼;而填词之陋,亦莫陋于盗袭窠臼。”

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脱窠臼》

释义:创作词曲的难处,没有比突破旧格式更难的了;创作词曲的低劣,也有比沿袭旧格式更低劣的。

窠臼:旧有的现成格式。

“不依古法但横行,自有云雷绕膝生。”

出处:清·袁枚《咏岳飞》

释义:作诗不要拘泥于古法,匠心独具地去作,自然会有风云雷电绕膝而生。横行:意谓按心意灵活地做。

“谁能师日月,可以喻清新。”

出处:清·陈恭尹《别后寄方蒙章、陶苦子兼东何不偕·梁药亭、吴山带、黄葵村,定邮诗之约》

释义:谁能效法太阳、月亮的运行不息,便可充分领悟到“清新”的道理。

“为文之道,本之以诚,施之以序,终之以达。”

出处:清·程廷祚《复家鱼门论古文书》

释义:写文章的基本原则是:最根本的是要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行文也要有合理的顺序,最终把意思表达充分。

“文之至者,体道而出,根心而生,不繁绳削而自合。”

出处:清·程廷祚《复家鱼门论古文书》

释义:极品文章,应能体现出正确的道理,本于自己内心的认识而产生,不用专事雕琢而与内容自然结合。

绳削:本指木匠依墨线砍削木料,这里借指雕琢章句。

“文之所以有寄托者,意为之也,其所以有力者,才与气举之也,于道果何与哉!”

出处:清·汪琬《答陈霭公论文书一》

释义:文章中之所以有寄托,主要源于作者的思想;文章之所以有说服人和感动人的力量,则源于作者的才能和感情支撑,和所谓的儒家之道没有什么关系!

道:此处指儒家之道。

“文以纪实,浮文所在必删;言当从心,巧言由来当禁。”

出处:清·佚名《太平天国革命军通告·戒浮文巧言谕》

释义:文章要有实际内容,华而不实的文辞必须删去;言语应当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花言巧语必须禁止。

“大胆落笔,细心收拾,深得画家妙用。”

出处:清·秦祖永《桐阴画诀》

释义:作画时落笔大胆,加工描绘时要细心,就能深刻地领悟到画家创作时用笔的神妙。

“古人意在笔先之妙:学者从有笔墨处求法度,从无笔墨处求神理,更从无笔无墨处参法度,从有笔有墨处参神理,庶几拟议神明,进乎技矣。”

出处:清·秦祖永《桐阴画诀》

释义:以前的画家在下笔之先就确定意旨的妙用是:学习绘画者可以从画中有笔墨的地方寻求绘画的法度,从没有笔墨的地方感知神理,进一步从没有笔墨的地方探索绘画的法度,从有笔有墨的地方领悟神理,这样一来,差不多就达到了神奇奥妙的地步。

“画人莫画手,画树莫画柳。”

出处:清·秦祖永《桐阴画诀》

释义:画人不要画手,画树不要画柳。(因为这两种事物最能表现出神韵)

“画不可嫩,亦不可不嫩;画不可老,亦不可不老。此中最要体认,惟苍老中能饶秀嫩之致,乃庶得之。”

出处:清·秦祖永《桐阴画诀》

释义:画画用笔不能太柔嫩,但也不能不柔嫩;用笔不能太苍老,但也不可不苍老。其中的火候、妙处最需要认真体会,只有在苍老中蕴含秀嫩的情致,才算大体上得到了绘画的道理。

“丹青竞胜,反失山水之真容;笔墨贪奇,多造林丘之恶境。怪僻之形易作,作之一览无余;寻常之景难工,工则频观不厌。”

出处:清·笪重光《画筌》

释义:作画时,如果想以色彩取胜,反而难以表现出山水的真实面容;如果贪求笔墨奇诡,往往会造成树林、山丘的低劣意境。怪僻的形状容易画,但画成后使人一览无余;寻常的景物难以画得工巧,但是一旦画得工巧,就会使人百看不厌。

“得势则随意经营,一隅则是;失势则尽心收拾,满幅都非。势之推挽,在于几微;势之凝聚,由乎相度。”

出处:清·笪重光《画筌》

释义:适当地安排画面各个局部的位置,便可随意勾画,把每一个角落都处理好;不当地安排位置,即使竭尽心力地整治,也会满幅都是毛病。各个局部之间不能互相呼应的原因,往往在于毫厘之差;各个局部之间具有凝聚力的原因,则是由于构思时考虑得周全。

“点画清真,画法原通于书法;风神超逸,绘心复合于文心。”

出处:清·笪重光《画筌》

释义:点、画应清秀真切,画法本来就是与书法相通的;神气应超脱飘逸,绘画的用心又跟写文章的用心相合。

“画法忌板,以其气韵不生,使气韵不生,虽飞扬何益。”

出处:清·笪重光《画筌》

释义:画画的方法忌讳呆板,因为画面上缺乏生气,即使画得再飞扬飘洒,也不显得生动。

“布局观乎缣楮,命意寓于规程。统于一而缔构不棼,审所之而开合有准。尺幅小,山水宜宽;尺幅宽,丘壑宜紧。”

出处:清·笪重光《画筌》

释义:作画安排结构的时候要看白绢或纸张的大小宽窄,并把主旨寄寓在法度里面。当把各部分都统一在一个主题下面之后,结构就不会杂乱;根据主题的要求适当运笔,开合就有了标准。在尺幅小的绢纸上,山水应画得宽些;在尺幅宽的绢纸上,山丘、沟壑应画得紧凑些。

“点画细如丝发,皆须全身力到。”

出处: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论书》

释义:写字时,哪怕是细如发丝的一点一画,都必须使用全身气力来加以掌控。

“古之善画者,大都以造物为师。”

出处:清·郑板桥《题兰竹石二十三则》

释义:古代工于绘画的人,大都师法大自然。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出处:清·郑板桥《画竹》

释义:画竹时削减繁琐多余的部分,只留下竹子清瘦的形象,画到栩栩如生的时候,也就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

出处:清·刘熙载《艺概·书概》

释义:写字的时候应该笔笔有按,笔笔有提。

“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

出处:清·刘熙载《艺概·书概》

释义:大凡写字的时候,笔画应该坚实有力而又浑厚,字体应该新奇而又平稳,章法应该富于变化而又连贯。

“词要清新,切忌拾古人牙慧。”

出处: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

释义:词要清纯新颖,千万不要袭用前人的言语和构思。

“盖美术以性灵为主,而实学则以考核为凭;若于美术之微,而必欲责其征实,则与美术之学,反去之远矣。”

出处:清·刘师培《论美术与征实之学不同》

释义:美术作品表现性灵是主要的,而考证审核是征实之学的凭据;假如一定要具体实在地表现美术作品的细微之处,那么它与美术这门学问就相去甚远了。

“画中之白,即画中之画,亦即画外之画也。”

出处:清·华琳《南宗抉秘》

释义:画中的留白之处是画中之画,也就是画外之画。

“画龙不夸头角及须鳞,只求筋骨与精神。”

出处:唐·齐己《谢徽上人见惠二龙幛子以短歌酬之》

释义:画龙不必表现它的头角、胡须和鳞甲,只求画出它的筋骨和精神就行了。

“画竹不如真竹真,枝叶易似难得神。”

出处:清·刘岩《题小颠墨竹》

释义:画出竹子很难像真竹子那样逼真,枝叶容易画得相似却很难表现出它的神韵。

“画泉宜得势,闻之似有声。”

出处:清·龚贤《画诀》

释义:画泉水应该得其地势,只有这样,观画人的耳中就好像能听到泉水流动的声音。

“画屋固不宜板,然须端正。若欹斜,使人望之不安;看者不安,则画亦不静。树石安置尚需妥帖,况屋子乎!”

出处:清·龚贤《画诀》

释义:画屋子固然不应该呆板,但必须画得端正。如果把屋子画斜了,看了就会让人感到不安;看到不安,画面也就不会平静。画树、画石尚且需要安置得妥当,何况画屋子呢!

“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惟李义山诗稍多典故,然皆用才情驱使,不专砌填也。”

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

释义:自《诗经》以来,直至今日,凡能流传的好诗,都是由于才情独创,不关涉堆砌典故。只有李商隐的诗用典稍多,但都是才情驱使,不是专事堆砌。

《三百篇》:即《诗经》。性灵:即性情,思想感情。李义山:唐诗人李商隐,字义山。

“人闲居时,不可一刻无古人;落笔时,不可一刻有古人。”

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

释义:人在家无事时,不可有片刻拒绝学习古人的作品;但自己着手写作时,不可有片刻拘泥于古人。

“必创前古所未有,而后可以传世。”

出处:清·赵翼《瓯北诗话》

释义:一定要创造出前无古人的作品,才足以流传后世。

“必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

出处:清·叶燮《原诗》

释义:诗作一定要说出前人没有说出的话,表现出前人没有表现过的思想内容。发:表现。

“岂知即诗亦难及,腾跃百家中有我。”

出处:清·丘逢甲《说剑堂集题词为独立山人作》

释义:哪里知道作诗也是这么难的呢,要跳出百家的风格,才有自己的特色。

“所谓陈言者,每一题,必有庸人思路共集之处引绕笔端,剥去一层,方有至理之言。”

出处:清·黄宗羲《论文管见》

释义:所谓那种陈腐的话,是指每一次提笔做文章时,必然有庸俗的思想汇集于一处并流露笔下,摒除这些东西,才能发现有道理的话。

“文章大道以为公,今昔何能强使同?只写性情流纸上,莫将唐宋滞胸中。”

出处:清·陈恭尹《次韵答徐紫凝》

释义:句中用典应当不露痕迹,就像禅家所说的把盐化在水中,品尝以后才知道有咸味,这样才是写文章的高手。

“必创前古所未有,而后可以传世。”

出处:清·赵翼《瓯北诗话》

释义:一定要创造出前无古人的作品,才能够流传后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处:《论语·卫灵公》

释义: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事先磨快工具。意在说明,一个人要胜任工作,必须首先学好本领。

“始臣之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出处:《庄子·养生主》

释义:在我开始杀牛时,所看到的没有不是全牛的;三年以后,我再杀牛时,就再没看见过全牛了。用来比喻实践能令技术更加纯熟。

“工人数变业则失其功。”

出处:《韩非子·解老》

释义:做工的人总是改变自己的行业,就难以做出成绩来。

“工不兼事则事省,事省则易胜。”

出处:《慎子·威德》

释义:人不同时做两种工作,那么他们的工作就专一,工作专一就容易取得成功。

“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

出处:《列子·汤问》

释义:工匠技艺之精巧,可以与天然之

物媲美。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出处:《礼记·学记》

释义:如果不喜欢这种技艺,就不能心情愉悦地去学习它。

“聪以知远,明以察微。”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五帝纪》

释义:听觉灵敏的人能听到远处的动静,视力好的人能看到微小的变化。

“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

出处:汉·王符《潜夫论·务本》

释义:工匠以制造出的器物有实际用处为第一位,把弄巧粉饰放在最后一位。

“有百技而无一道,虽得之弗能守。”

出处:《淮南子·诠言训》

释义: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向,空有多种技能,即使有所收获,却难以坚持长久。

“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视祸于未萌。”

出处:三国·魏·钟会《檄蜀文一首》

释义:高明的人在危险还没形成时就能看到,聪慧的人在祸患没有产生时就能发现。

“一夫不耕,有受其饥;一妇不织,有受其寒。”

出处:《三国志·吴书·孙休传》

释义:一个农夫不耕种,就会有人因此而挨饿;一个妇女不织布,就会有人因此而受冻。

“良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必巧。”

出处:晋·葛洪《抱朴子·极言》

释义:一个高明的工匠,能教给人怎样使用规矩,却不能保证一定能使人成为能工巧匠。

“爱博而情不专。”

出处:唐·韩愈《与陈给事书》

释义:爱好太广泛了就不能专心致志。

“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

出处: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释义:人的才能,如果专一就会成功,如果驳杂就会埋没。

“古来百巧出穷人。”

出处:宋·苏轼《答二犹子与王郎见和》

释义:自古以来的能工巧匠都出自穷苦的人家。

“大丈夫,千山万水往长远处看。”

出处:宋·陈德武《白雪遗音·火炉热了》

释义:有志气的人,他的目光总是能看到远方。

““君子不器”,不以一能而盈诸身。”

出处:宋·杨万里《庸言》

释义:孔子说“君子不应局限于一个方面”,即不能因为学到一点东西就感到满足。

“治水本无奇策,相地势,谨堤防,顺水性之所趋尔。虽大禹不过此也。”

出处:宋·欧阳修《论修河第三状》

释义:治水本来没有奇妙的办法,察看地势,小心维修堤坝,顺着水性的流动趋向而已。即使是善于治水的大禹,也不过如此。

“其术可以心得,不可以言喻。”

出处:宋·沈括《梦溪笔谈·象术一》

释义:技术可以用心领会,却没办法用语言说明白。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

出处:宋·叶适《法度总论》

释义:观察过多种器物的人才能成为出色的工匠,查看过多种疾病的人才能成为优秀的医生。常用来比喻只有多实践,才能提高技艺。

“男儿不艺则已矣,艺则须高天下人。”

出处:明·吴承恩《后围棋歌赠小李》

释义:男儿不去钻研一门技艺也就罢了,如果有志钻研技艺,那就应该高出众人之上。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宝》

释义:对书入迷的人文章必定写得好,对技艺入迷的人技能必定高。

“习医者当博览群书,不得拘守一家之言。”

出处:清·陆以湉《冷庐医话》

释义:学习医学的人应当博览群书,博采众长,不能拘泥于一家的学说言论。

“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开独造之域。”

出处:清·刘开《与阮芸台宫保论文书》

释义:不借鉴各家的长处,就形不成自己的特色;不借鉴最高超境界的作品,便无法开创独特的领域。

“日进分文,不如一艺随身。”

出处:清·钱大昕《恒言录》卷六

释义:每天有些微薄的收入,不如掌握一种技艺。

“技无大小,贵在能精。”

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

释义:技艺没有大小之分,关键在于能够精通。

“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出处:清·吴嘉纪《绝句》

释义:六月天里,头发花白的老盐工人在低矮的工房里用烈火煮盐。走到门外,能在酷热的太阳底下偷闲一会儿,就算是乘凉。

“少年科第者,其性傲,胸必挺,需前长而后短。老年科第者,其性慵,背必伛,需前短而后长。肥者其腰宽,瘦者其身仄。性之急者宜衣短,性之缓者宜衣长。”

出处:清·钱泳《履园丛话·成衣》

释义:年少时就考中举人、进士的人,他们的性情高傲,胸脯一定经常挺着,(做衣服)需要前面长些后面短些。老年时才考中举人、进士的人,性情慵懒,背部一定驼着,(做衣服)需要前面短些后面长些。肥胖的人腰身要做得宽一些,瘦削的人腰身要窄一些。性情急躁的人衣服应做得短一些,性情迟缓的人衣服应做得长一些。

“溺心于邪,久必有鬼凭之;潜心于道,久必有神相之。”

出处:清·魏源《默觚·学篇》

释义:醉心于迷信邪说,久而久之必定会觉得有鬼缠身;潜心研究学问,时间长了必定会有神灵帮助。

“今有所谓地学者,考察僵石,得其生物。”

出处:清·谭嗣同《石菊影庐笔识·思篇》

释义:现在有一门科学叫地质学,通过考察化石,就能得知远古时代的生物。

“技艺之士资在于手。”

出处:《商君书·算地》

释义:对于手工业者来说,他们的资本在于他们掌握的技艺。

成语典故

“闭户读书”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第八》第三卷:“盖须切磋起明也。见闭户读书,师心自是。”

释义:关着门在家里埋头读书。

“博览群书”

出处:《周书·庾信传》:“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也……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

释义: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博古通今”

出处:《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释义: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

“博学多闻”

出处:《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荀子·修身》:“多闻曰博。”

释义:博学:广博。学识广博,见闻丰富。

“才高八斗”

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释义:才: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

“程门立雪”

出处:《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释义: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读书得间”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四回:“飏翁!你真可谓读书得间了!你说的一点不错。”

释义:间:间隙。比喻窍门。读书得了窍门。形容读书能寻究窍门,心领神会。

“读书三到”

出处:宋·朱熹《训学斋规》:“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紧。”

释义: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读书三余”

出处:《三国志·魏志·董遇传》云:“人有从学者……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

释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指读好书要抓紧一切闲余时间。

“读书种子”

出处:宋·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山谷云:‘士大夫子弟,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

释义: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钝学累功”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钝学累功,不妨精熟。”

释义:钝:迟钝,笨拙;累:积聚。愚笨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取得成就。

“废书而叹”

出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释义:因有所感而停止读书。

“焚书坑儒”

出处: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释义: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焚膏继晷”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释义: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光。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

“浮光掠影”

出处:唐·禇亮《临高台》诗:“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

释义: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汗牛充栋”

出处:唐·柳宗元《陆文通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释义:栋:栋宇,屋子。书运输时牛累

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

“浩如烟海”

出处:隋·释真观《梦赋》:“若夫正法宏深,妙理难寻,非生非灭,非色非心,浩如沧海,郁如邓林。”

释义:浩:广大;烟海:茫茫大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

“借书留真”

出处:《汉书·河间献王传》:“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

释义:指借别人的书,抄写后留下正本,把抄本还给别人。

“鸡鸣而起”

出处:《孟子·尽心上》:“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释义:鸡叫时就起床。形容勤奋不怠。

“俭腹高谈”

释义:俭腹:腹中空空,比喻知识匮乏。腹中知识匮乏,却喜欢高谈阔论。

“据鞍读书”

出处:《渊鉴类函·驴三》:“江邻几调蓝山尉,骑驴赴官,第据鞍读书,至迷失道,家人求之乃觉。”

释义:在马背或驴背上读书。后多形容学习勤奋。

“开卷有益”

出处:晋·陶潜《与子俨等疏》:“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释义: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益:好处。读书总有好处。

“苦心孤诣”

出处:清·翁方纲《复初斋文集·格调论下》:“今且勿以意匠之独运者言之,且勿以苦心孤诣戛戛独造者言之,公且以效古之作若规仿格调者言之。”

释义: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

“立地书橱”

出处:《宋史·吴时传》:“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成,两学目之曰立地书橱。”

释义: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文博。

“两脚书橱”

出处:《南史·陆澄传》:“澄当世称为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不成。王俭戏之曰:‘陆公,书厨也。’”

释义:指读书很多但不善于应用的人。

“临池学书”

出处:《后汉书·张芝传》:“尤好草书,学崔、杜之法,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临池学书,水为之黑。”

释义:临:靠近,挨着;池:砚池;书:书法。指刻苦练习书法。

“满腹经纶”

出处:《周易·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释义:经纶:整理丝缕,引申为人的才

学、本领。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目不窥园”

出处:《汉书·董仲书传》:“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帏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释义: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囊萤映雪”

出处: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一折:“虽无汗马眠霜苦,曾受囊萤映雪劳。”

释义: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形容刻苦攻读。

“牛角挂书”

出处:《新唐书·李密传》:“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释义:比喻读书勤奋。

“浅尝辄止”

释义:辄:就。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

示例:做事情不能浅尝辄止,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成功。

“倾耳而听”

出处:《礼记·孔子闲居》:“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

释义:倾:歪,侧着。侧着耳朵仔细听。

“倾耳注目”

出处:《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夫能使天下倾耳注目者,当权者是矣,故谋能移主,威能慑下。”

释义:注目:集中视线注意看。原形容权势极大,为众敬畏。后也形容注意力极其集中。

“勤学苦练”

出处:秦牧《秘诀》:“他的儿子听后,再不敢妄图侥幸走上捷径,经过真正的勤学苦练,终于也成为书法家。”

释义:认真学习,刻苦训练。

“罄竹难书”

出处:《吕氏春秋·明理》:“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释义:罄:用尽;竹:竹简,用以写字;书:写。用尽竹子也难写完。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后泛指事实多,写不完。

“然荻读书”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梁世彭城刘绮,交州刺史勃之孙,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读。”

释义:然:“燃”的本字,燃烧;荻:芦苇一类的植物。燃荻为灯,发愤读书。形容勤学苦读。

“燃糠自照”

出处:《南史·顾欢传》:“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于舍壁后倚听,无遗忘者。夕则燃松节读书,或燃糠自照。”

释义:比喻勤奋好学。

“深文大义”

释义:指深奥的大道理。

“手不释卷”

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释义: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书缺有间”

出处:《史记·五帝本纪》:“《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

释义:泛指古书残缺已有多年。

“书声琅琅”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明季有书生独行丛莽间,闻书声琅琅,怪旷野那得有是。”

释义:形容读书声音响亮。

“书香门第”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四十回:“如今眼看着书香门第是接下去了,衣饭生涯是靠得住了。”

释义:旧时指上辈有读书人的家庭。

“四书五经”

出处:汉·班固《白虎通·五经》:“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

释义: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指儒家经典。

“夙夜匪懈”

出处:《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解释:夙夜:早晚,朝夕;匪:不;懈:懈怠。形容日夜谨慎工作,勤奋不懈。

“徒读父书”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括徒能读其父书,不知合变也。”

释义:徒:只。父书:父亲之言论。白读父亲的兵书。比喻人只知死读书,不懂得运用知识,加以变通。

“韦编三绝”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释义: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连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学富五车”

出处:《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释义: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学而不厌”

出处:《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释义: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

“学无止境”

出处:清·刘开《问说》:“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释义:指学业上是没有尽头的,应奋进不息。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出处:《论语·秦伯》:“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释义: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仰屋著书”

出处:《梁书·南平元襄王伟传》:“下官历观世人,多有不好欢乐,乃仰眠床上,看屋梁而著书。千秋万岁,谁传此者。”

释义:仰:脸向上;著:写。形容一心放在著作上。

“一介书生”

出处:唐·王勃《秋日登洪州滕王阁饯别序》:“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释义: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的自称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

“郢书燕说”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释义: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书:信;燕:古诸侯国名;说:解释。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一目十行”

出处:《梁书·简文帝纪》:“读书十行俱下。”出处:宋·刘克庄《杂记六言五首》诗:“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释义: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映雪读书”

出处:南朝·梁·任彦升《为萧扬州荐士表》:“至乃集萤映雪,编蒲缉柳。”注引《孙氏世录》:“晋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

释义: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读书刻苦。

“映月读书”

出处:《南史·江泌传》:“泌少贫,昼日斫屧为业,夜读书随月光,光斜则握卷升屋,睡极堕地则更登。”

释义: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引锥刺股”

出处:《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释义:锥:锥子;股:大腿。晚间读书时想睡觉,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形容学习勤奋刻苦。

“拥书百城”

出处:《魏书·逸士传·李谧》:“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

释义:比喻藏书极其丰富或嗜书之深。

“幼学壮行”

出处:《孟子·梁惠王二》:“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

释义:幼时勤于学习,壮年施展抱负。

“有脚书橱”

出处:宋·龚明之《中吴记闻》:“程信民记闻精确,乡人号为有脚书厨(橱)。”

释义:比喻学识渊博的人。也指脱离实际食古不化的书呆子。

“折节读书”

出处:《后汉书·段颎传》:“颎少便习弓马,尚游侠,轻财贿,长乃折节好古学。”

释义:折节:改变过去的志趣和行为。改变旧习,发愤读书。

“知书达礼”

出处:元·无名氏《冯玉兰》第一折:“只我这知书达礼当恭谨,怎肯着出乖露丑遭谈论。”

释义:知、达:懂得。有文化,懂礼貌。形容有教养。

“著书立说”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五回:“将南京元武湖赐与庄尚志著书立说,鼓吹休明。”

释义:立:创立、提出;说:主张,学说。从事写作,提出自己的主张和学说。

“凿壁偷光”

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释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字斟句酌”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宋儒积一生精力,字斟句酌,亦断非汉儒所及。”

释义:斟、酌:反复考虑。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孜孜不倦”

出处:《尚书·君陈》:“惟日孜孜,无敢逸豫。”

释义: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左史右经”

释义:左边放着史书,右边放着经书。形容博览群书,或藏书丰富。

“不教之教”

出处:《吕氏春秋·君守》:“不教之教,无言之诏。”

释义: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的熏陶。

“春风化雨”

出处:《孟子·尽心上》:“有如时春风雨化之者。”

释义:化:化生和养育。指适宜于草木

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耳提面命”

出处:《诗经·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释义:不仅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晚辈热心恳切。

“画荻教子”

出处:《宋史·欧阳修传》:“家贫,致以荻画地学书。”

释义:荻:芦苇。用芦苇在地上作画教育儿子读书。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

“教学相长”

出处:《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释义: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娇生惯养”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七回“宝玉冷笑道‘原是想他自幼娇生惯养的,何尝受过一日委屈。’”

释义:娇:爱怜过甚;惯:纵容,放任。从小就被溺爱、娇养惯了。

“金针度人”

出处:金·元好问《论诗》:诗“鸳鸯绣出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释义:金针:秘法,诀窍;度:通“渡”,越过,引申为传授。把高明的方法传授给别人。

“良师益友”

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处:《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释义:良:好;益:有帮助。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孟母三迁”

出处:汉·赵岐《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释义: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诚实无欺”

出处:《韩非子·外诸说左上》:“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曾子曰‘……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释义:真诚不欺负老幼。

“师严道尊”

出处:《荀子·致士》:“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释义: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桃李满天下”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武后久视元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释义:桃李:指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

“望子成龙”

释义: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成就。

“薪尽火传”

出处:《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释义:薪:柴。柴虽烧尽,火种仍留传。比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地传下去。

“循循善诱”

出处:《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释义: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言传身教”

出处:《庄子·天道》:“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释义:言传:用言语讲解、传授;身教:以行动示范。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指用语言行动起模范作用。

“一字之师”

出处: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因材施教”

出处:《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释义: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因噎废食”

出处:《吕氏春秋·荡兵》:“夫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

释义:原意是说,因为有人吃饭噎死了,就想让天下人都不吃饭。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不去干。

“有教无类”

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释义: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越俎代庖”

出处:《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释义:越:跨过;俎:古代祭祀时摆祭品的礼器;庖:厨师。主祭的人替代厨师办席。比喻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

“谆谆告诫”

出处:宋·费衮《梁溪漫志·闲乐异事》:“命诸妇皆坐,置酒,谆谆告戒,家人见公无疾而遽若是,愕眙不知所答。”

释义:恳切耐心地教诲劝告。

“博学多才”

出处:《晋书·郤诜传》:“诜博学多才,环伟倜傥,不拘细行,州郡礼命并不应。”

释义: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才疏学浅”

出处:《汉书·谷永传》:“臣才朽学浅,不通政事。”

释义:疏:浅薄。才学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

“初出茅庐”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释义:原比喻新露头角。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大材小用”

出处:晋·石崇《许巢论》:“盖闻圣人在位,则群材必举,官才任能,轻重允宜,大任已备,则不抑大材使居小位;小材已极其分,则不以积久而合处过材之位。”

释义:把大的材料当成小的材料用。比喻使用不当,浪费人才。

“大名鼎鼎”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四回“你一到京打听人家,像他这样大名鼎鼎,还怕有不晓得的。”

释义:鼎鼎:盛大的样子。形容名气很大。

“赫赫有名”

出处:《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释义: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声名非常显赫。

“济世之才”

出处:唐·杜甫《待严大夫诗》:“殊方又喜故人来,重镇还须济世才。”

释义:济世:拯救时世。能够拯救时世,治理国家的人才。

“泰山北斗”

出处:《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释义: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脱颖而出”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使遂早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释义:颖:尖子。锥尖透过布囊显露出来。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瑕瑜互见”

出处: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七“升庵论文,瑕瑜互见。”

释义:见:通“现”,显现。比喻优点、缺点都有。

“游刃有余”

出处:语出《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释义: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还有回旋的余地。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

“雄才大略”

出处:《汉书·武帝纪赞》:“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释义:非常杰出的才智和谋略。

“一窍不通”

出处:《吕氏春秋·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

释义:窍:洞,指心窍。没有一窍是贯通的。比喻一点儿也不懂。

“一无所长”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回“那日记当中,提到他那位叶妹夫,便说他年轻而纨袴习气太重,除应酬外,乃一无所长,又性根未定,喜怒无常云云。”

释义:没有一点儿专长。

“鱼目混珠”

出处:汉·魏伯阳《参同契》:卷上“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

释义:混:掺杂,冒充。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运斤成风”

出处:《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释义:运:挥动;斤:斧头。挥动斧头,风声呼呼。比喻手法纯熟,技术高超。

“崭露头角”

出处: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焉。”

释义:崭:突出;露:显露。头上的角已明显地突出来了。指初显露优异的才能。

“真才实学”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九回“这一扑,有名唤做‘玉环步,鸳鸯脚’。——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实学。”

释义:真正的才能和学识。

“真知灼见”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真知灼见者,尚且有误,何况其他!”

释义:灼:明白,透彻。正确而透彻的见解。

“志大才疏”

出处:《后汉书·孔融传》:“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

释义:疏:粗疏,薄弱。指人志向大而才能不够。

“珠联璧合”

出处:《汉书·律历志上》:“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

释义:璧: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珍珠连串在一起,美玉结合在一块。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结合在一起。

“卓尔不群”

出处:《汉书·河间献王传赞》:“夫唯大雅,卓尔不群。”

释义: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百步穿杨”

出处:《史记·周本纪》:“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

释义:在一百步远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形容箭法或枪法十分高明。

对联

杯浮梅蕊,

诗凝雪花。

读古人书,

友天下士。

绳锯木断,

水滴石穿。

安贫忘岁月,

救拙赖读书。

典故探奥旨,

诗书挹余波。

苦读千年史,

笑吟万家诗。

落笔撼五岳,

成诗凌九霄。

书中乾坤大,

笔下天地宽。

文心花引动,

诗思鸟啼来。

文章千古事,

风雨十年人。

闻鸡晨舞剑,

借萤夜读书。

智慧生灵府,

功夫在笔端。

读书心存远志,

实践悟出真知。

求学将为致用,

读书贵在虚心。

闲居足以养老,

至乐莫如读书。

百尺竿头未止步,

盛名之下更虚心。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才如湖海方始伟,

腹有诗书气自华。

驰笔常苦夏日短,

展卷不厌冬夜长。

春庭草色如烟暖,

午夜书声带月寒。

灯光夜读书有味,

墨花晨湛字生光。

读书众壑归沧海,

下笔微云起泰山。

风月一庭为良友,

诗书半塌是严师。

功精笔健出佳作,

意兴力勤出妙篇。

花香独爱蜜蜂采,

书径还留勤者行。

黄卷催吾朝起早,

青灯伴我夜眠迟。

几上江湖书一卷,

窗前灯火夜三更。

帘外五更风雨冷,

案头三尺笔墨浓。

能勤德业为良友,

有益身心在读书。

书到精绝方弄险,

诗穷蹇滞更吟豪。

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

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

积金积玉不如读书教子,

宽田宽地莫若宽量待人。

开卷有益知识就是力量,

自强不息光阴贵于黄金。

书读无厌念我任重道远,

笔耕不倦随他飞短流长。

学贵有恒切莫半途而废,

才须积累休忘一篑无功。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读古人书须处地设身一想,

论天下事要揆情度理三思。

天下奇观看尽不如书卷好,

世间滋味尝来无过菜根香。

学无先后白发同青丝共勉,

志有因果春华与秋实交辉。

咬定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

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丈夫当死中图生祸中求福,

古人有困而修德穷而著书。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小疑必问大事必闻才算学生。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教子教孙须教义,

种桑种茶胜种花。

欲高门第须为善,

要好儿孙必读书。

教子教孙须教义,

积善积德胜积钱。

教子课孙定我份,

读书为善做人家。

藏书万卷可教子,

买地十亩皆种松。

成家勿谓立家难,

养子应知教子严。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

言行要留好样于儿孙。

式谷有良田,曰忠曰孝,

守成无难事,宜俭宜勤。

创业难,守业亦难,明知物力维艰,事事莫争虚体面,

居家易,治家不易,欲自我身作则,行行当立好楷模。

粗衣淡饭好些茶,这个福老夫享了,

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儿曹任之。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欲除烦恼须无我,

历经艰难做好人。

劳逸妥安排,健康多福,

油盐休浪费,勤俭持家。

八德忠列上,

百忍孝为先。

谚语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才识不是先天有,财富亦非自己来。

泉水挑不干,知识学不完。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钟不敲不鸣,人不学不灵。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水不流,会发臭;人不学,会落后。

早起多长一智,晚睡多增一闻。

汗水换来丰收,勤学取得知识。

人不劳动没出息,人不学习没长进。

刀不快,石上磨。人不会,世上学。

勤奋是聪明的土壤,勤学是聪明的钥匙。

人贵有志,学贵有恒。

活到老,学到老,一生一世学不了。

聪明靠努力学习,知识靠平日积累。

灵感是从来不拜访懒汉的。

学成巧,总是巧;装成巧,惹人笑。

平时不好学,临考悔已迟。

愈学习,愈发现自己无知。

光阴给人经验,读书给人知识。

书籍备而不读,等于废纸。

评定一本书,不能凭封面。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读一书,增一智。

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书到用时方恨少,学富五车不为多。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文无定法。

文在精,不在多。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书法书法,学书遵法。

临池学书,池水为墨。

草贵流畅,篆尚婉通。

字是黑狗,越描越丑。

一日不书,百事荒芜。

三日不弹,手生荆棘。

描龙画凤,妙在点睛。

画龙看头,画蛇看尾。

大胆落墨,细心收拾。

诗言志,画明义。

心与神合,神与貌合,貌与形合。

表书不清,听客不明;衬托不到,听客直跳。

人生大舞台,舞台小人生。

台上讲戏格,台下讲人格。

心应手,手应心。

识者目宝,不识目草。

一事精,百事精;一无成,百无成。

手脑并用,文武双全。

一手穿针,一手捻线。

干活在窍门,捻绳在劲头。

窍门满地跑,看你找不找。

心灵手巧,废物变宝。

家有千金,不如薄艺在身。

学艺不精,误了一身。

多拜一个师,多学一门艺。

熟能生巧,巧能生花。

装龙似龙,装虎似虎。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千招要会,一招要好。

铁匠落手重。

骑手有办法,烈马也听话。

内行撑船靠胸臂,外行划桨使腕力。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久练为熟,久熟为巧。

一熟三分巧,人巧夺天工。

山长百样草,识它就是宝。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琅琊榜我心匪席

    琅琊榜我心匪席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长愿与你执手,仗剑于天涯。少阁主同人,原创女主。
  • 帝庙

    帝庙

    混沌有一座古庙,庙里矗立着两面阙碑,一为一境惊才绝艳者,一为手握一界至尊者。苏神秀高喊“自我而始,人族但有大难,当代代有皇,世世有帝,我便为始皇帝”时,两面阙碑皆有其名。于是,平定一界后,苏神秀再次扬刀……=====================观看本书的朋友,请您轻轻动下手指,在本书字数一行最左边点击一下,加入书架!以便观看!谢谢配合!烦请多多支持!!!您的支持是我写作的莫大动力!!!
  • 幽冥鬼徒

    幽冥鬼徒

    楚江穿越到一个满是骨头架子的世界丨人家穿越都能大展拳脚、众多美女投怀送抱丨轮到楚江的时候…呃…姑娘身材蛮骨感的哈!
  • 朝歌不知醉

    朝歌不知醉

    三生源,浮生梦,一舞一曲落谁心。倘若朝歌不知醉,奈何红尘几多愁。忍别离,不忍却又别离。兜兜转转,孰是孰非。很多事情冥冥中早已注定,逃不走,赖不掉!且看刁蛮徒儿如何推到无情师傅的故事......
  • 三国之济世天下

    三国之济世天下

    一个喜欢三国的现代人穿越到东汉末年的幻想故事。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腐败,天灾不断。黄巾起义爆发,从此开始了近一百年的战乱时代。烽火狼烟,民不聊生杨闫开始了他争霸之路。我要统一这天下,我要让全天下人看到我华夏之威。
  • 网游之我爱大神

    网游之我爱大神

    闲着没事干被损友带着一头扎进网游中,无可自拔,偶遇现实小竹马,奈何竹马是大神。看腹黑竹马与萌萌青梅的故事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斩神绝

    斩神绝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人一剑,败万族、破苍穹!为红颜一怒他甘愿化魔,为血海深仇他不惜血屠万里!一名几乎不能修炼的少年,意外获得机缘,从此开始了崭新的人生历程,一步步登临武道巅峰。书中有绝世天才的碰撞,有快意恩仇的江湖,还有让人刻骨铭心的感情!一个少年,一段传说;一座洞府,千年企盼。携手红颜,仗剑天下;混沌神珠,破天诛魔!
  • 把手给我,我带你走

    把手给我,我带你走

    即使世间繁华万千,我们有终将会遇见,拥有着一生一世一双人。你好,我是你的浮生。你好,我是你的流年。
  • 陆余下南山

    陆余下南山

    下南山,南山下是江湖。执剑者,剑者执着人心。这个江湖,是老者的茶坊,是长者的棋局,是少者的沙场。且看少年陆余独下南山闯江湖。一个家人曾喜爱,却又躲之不及的江湖。一个有他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