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夫妻之间应当不再有什么秘密,毫无保留才能证明夫妻感情的真实。但是,事实上,夫妻之间如果能够把握好私人空间,并不能看做是对爱情的不忠,因为这是夫妻间和睦相处的需要。
有这样一个故事,段峰原来认为夫妻之间应该无所保留,可后来经历了一些事情,他改变了原来的观点。
那晚,他去参加一个联谊会,与坐在身旁的一位女士相识。也许是联谊会的氛围易于使人敞开心扉,他们竟一见如故,无所不谈,彼此为结识对方而感到欣喜。
回到家后,他兴奋尚未涤尽,便与妻子谈及刚才的一切,自然免不了赞扬那位新结识的女士几句,当然言辞中绝无过分阿谀之处。他哪里料想到由此会点燃导火线,炸药爆炸了——“怪不得这么晚回家,与新朋友谈得热乎呢!什么联谊会!婚姻介绍所!”
“呵,婚姻介绍所?参加者差不多全是结过婚的人,鼓励重婚啊?”他故作幽默,尽力不想产生麻烦。
“差不多。”她虎着脸,“再去联谊,老婆也用不着了。”
“你!你怎么把这么高雅的形式庸俗化了?”不悦之情开始在他脸上呈现。
“我是庸俗,没人家高雅,你找高雅去吧。”她说着,面壁而卧,明显地表现出生气。一股无名火倏地从他胸间蹿上来。他想:你居然还有权利生气?仿佛我真的干了什么对不起你的事。
“是的,你是庸俗,俗物,俗不可耐!”他吼叫了。
于是,一场无法断定孰是孰非的争吵拉开了帷幕,两人都愤怒了,结果两败俱伤。
这以后,他很少与她谈起其他女性,即便谈也十分谨慎,表情淡淡的,语气平平的。他发现这样使他们之间激烈的争吵逐渐消失了,他对自己说:原来有所保留有利于安定团结。这时,他感觉自己似乎成熟了不少。
然而夫妻间的安定团结与社会的一般标准不一样。自从实行某方面的“有所保留”后,他竟觉得“无所保留”部分的内涵愈来愈模糊,甚至在被吞噬。他无法妥善地处理好两者关系。渐渐地,他竟感到差不多所有的生活内容都可以“有所保留”了,因为她对他不保留的那些话题并没有多少兴趣,听时懒懒的,漫不经心的。于是,他也就经常“懒懒的”了。
他们相安无事,却过于冷漠。
他尝试着回到“无所保留的时光”,但失败了。积累许久的“有所保留”阻碍着他们走回过去。
他忽然又怀疑了——夫妻间真的应该有所保留吗?
因为眼前的一切与他向往的理想家庭境界相去甚远,该怎样改变这一情况呢?他又很茫然。段峰的这种生活经历其实具有很大的普遍性。
在当今的中国家庭里,特别是年轻的家庭,“过去的恋人”、“别的男人和女人”、“私房钱与小金库”,应该说是极易引燃夫妻矛盾的“三大地雷区”。这些只存在于家庭的琐事,有时弄得夫妻双方争吵不迭,沸沸盈盈,甚至家庭的解体。
到底是应该“有所保留”,还是透明无余?生活的道路上既然有了伴,还可不可以有心灵独语呢?
恐怕十之八九的新婚者,都会像段峰起初一样,赞同应该“无所保留”的观点。他们轻松地说:都二位一体了,还需要什么隐瞒避讳?
可是,话多伤人,“嗑”唠多了,无意间,夫妻二人便走进矛盾的“雷区”,走进了“猜忌”、“怀疑”的危险地带。犹如连锁反应,一枚“地雷”引爆之后,其他“地雷”也蠢蠢欲炸。从此矛盾丛生,使本来和谐美满的家庭无端增添了烦恼。
其实,说夫妻二人是“二位一体”,莫如说是“独联体”更切实际。因为在狭小的二人天地里,无论怎样“一体”,仍然是独立的、活生生的两个人,长着两个头脑,两副心肠,你愿并非全是我愿,我乐也并非代表你乐。有些话、有些事,也是该说的则说,不该说的就应缄默不言。夫妻间有所保留,这不能视之为对爱情的不忠,这是一种夫妻相处的艺术。
所幸的是,段峰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步入了“无所保留”的误区,走进了“有所保留”的新境地,倍感欣慰的是成果不小,安定了家庭团结,使自己也更成熟了。然而不幸的是,他又步入了另一个误区:无所不留。虽然相安无事,生活却过于冷淡,从一种烦恼走入了另一种烦恼。
其实段峰完全可以避免这种“茫然”,完全可以寻回夫妻间从前欢乐的“影子”,那就是投其所好,寻找二人感兴趣的共同话题。诸如,持家理财,教儿育女及其他能够引起对方兴趣的话题。这样,“爱”便会重新“火热”,家庭会重新成为有情有趣的“安乐窝”。
实际上,夫妻之间最好是要亲密“有间”。让夫妻各自保留心中的一块自由活动的绿地,谁也不要试图挖空心思地去改造对方,而是要设法适应对方,让对方有独立的人格、独特的个性和适度自由的生活圈。
欣赏一幅油画,太近了看着并不像画,太远了像画又看不清楚,只有不远不近,恰到好处,才能看出“效果”。夫妻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生活中,夫妻间彼此要保持一个距离。有距离才有吸引,但是,千万不要太远。特别是当对方在痛苦或迷惘中沉沦的时候,你要主动去牵住对方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