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远的眼光做多大的生意
关于商人的眼光,胡雪岩有一段极其经典的论述:“做生意无论怎么样的精明,十三档算盘,盘进盘出、丝毫不漏,这算不得什么!顶要紧的是眼光,生意做得越大,眼光越要放得远。做大生意的眼光,一定要看大局,你的眼光看得到一县,就能做一县的生意;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外国,就能做外国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
机会对一个人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抓住机会获得成功。那些能在生意场上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商人,之所以能取得非凡的成就,依靠的就是看得远、看得正确的商业眼光。
眼光对于一个商人来说,应该是最重要的东西。做生意没有本钱可以借贷,没有关系可以寻找,没有顾客可以争取,没有名气可以炒作,没有经验可以摸索、请教……没有眼光呢?早晚会因误入歧途而失败。有了眼光的话,就能发现一条条遍地黄金的康庄大道。
每次社会整体经济环境出现波动时,有眼光的商人往往就能做到“春江水暖鸭先知”,因为他们洞察力强,往往能对宏观形势做出准确判断。
李嘉诚看到了塑料花的潜力,就有了长江实业;霍英东看到了军事物资的航运市场,就有了今天的霍英东集团;杨致远看到了网络市场的潜力,就有了今天的雅虎;陈天桥看到了网络游戏的巨大潜力,就成为了福布斯的大黑马。
一个人看得远才能够走得远。在变幻莫测的商海中经商,就好比在崇山峻岭中爬大山,其成功的秘诀就是,把目光放远一些,一是能看清方向,走得顺利,不至于总是遇到障碍走回头路;二是走起来不会觉得太累,能走得快,走得远。
许多成功的商人正是在洞察市场变化,研究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目标和发展方向,从而引领市场潮流并抢先占据有利地位,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在这一点上,我国近代的晋商和徽商各有其独特的本事。晋商群体能够几百年在商海中游刃自如,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审时度势,具有长远的眼光,进而敏于观察到商机,然后提前行动,把握机会。
晋商尉家在明末清初还是一个小财主。在雍乾盛世时期,尉家看到了两湖、安徽丝绸丰收的有利机会,就从山西、陕西两地收购铁、盐、皮、羊、烟叶、木材等转运两湖、江淮一带,又从江淮贩运丝、茶转销西北。由单一经营变为多种经营,由商业投资逐步变为金融投资,逐步扩大了自己的经营业务,并将所获利润投入到建设新商号之中,号铺由山西、河南发展到安徽、湖北、四川和苏杭富庶地区,由杂货、布匹发展为丝品、绸缎、钱庄、当铺、盐店等,鼎盛时期可“日进万金”。
除了国内贸易外,山西商人的眼光很早就看到了外国,按照胡雪岩的说法,就是可以与老外做生意了。事实上也是如此,几百年前,山西商人就开拓了国外市场。我国从陆路对俄罗斯贸易最早最多的是山西人,在莫斯科、彼得堡等十多个俄罗斯城市,都有过山西人开办的商号或分号。在朝鲜、日本,山西商人的贸易也很活跃,榆次的常家从中国输出布匹,从朝鲜输入人参,被称作“人参财主”;介休的范家,几乎垄断了对日本的生铜进口和百货输出。
要成功地经营自己的生意,就要敏锐地观察市场,不能光看眼前利益,而要把目光放远些,看到今后的发展趋势,只有事事走在别人前头,才有必胜的把握。每一次社会变动都意味着对商人眼光的检验,高瞻远瞩的商人才能先知先觉,从一个成功迈向另一个成功。
赚大钱靠的是胆识和气魄
任何生意都没有百分之百的成功把握,能不能赚钱就在于是否当机立断。
一份针对2500名失败者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众多的失败原因中,犹豫不决、不敢做决策高居榜首。另一份针对百万富翁的调查报告显示,他们都有迅速果断地做决定的习惯。所以,赚钱不仅要敢于行动,而且还要行动迅速。
生意场上的冒险就相当于一场博弈,你落哪一个子,敢不敢落下这一个子,都代表着一种勇气,同时也是一种决断。在这种关键时刻,经营者必须要在一念之间,做出自己的决定。有时候,一笔生意的成败,全看经营者是否能当机立断地拍板定夺。
一件事情的对与错、是与非,不能当机立断,是很危险的。你越顾虑越观察,越拿不定主意。你认为有价值的、对自己有利的,就要快刀斩乱麻地决定下来并付诸行动,认为不符合自己利益的就干脆不干,反正不要优柔寡断。现在很多商人的成功,其果断决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的经验就是:敏锐观察,当机立断,该出手时就出手。
赚钱如果不坚决果断,而像小脚女人走路,走一步摇三下,再喘口气,肯定是办不了大事的。如果凡事都想一想,思考思考,把时间拖得太久,黄花菜都凉了。
商祖白圭为达到理财的目的,对各种市场信息极为重视,同时反应也极快,出手果断。一遇行情变化,立即作出决定,是买进还是卖出,绝不错过任何一次良机。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白圭的描述是“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形容他捕捉商机像猛虎扑食、雄鹰捕兔般迅猛。
商场如战场,很少有百分之百的成功把握,投资的风险可以说是无所不在,这就要求每一个成功的经营者,除了要小心行事之外,还要敢于当机立断,万万不可前怕狼后怕虎。
有一次,胡雪岩的徒弟陈世龙从外面打听到,上海帮会组织小刀会将要在近期起事。漕帮的首领尤五也证实了这个消息,这时候胡雪岩就犯难了。
如果小刀会的势力扩大,外面的丝就难以运进上海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应该提前大批囤积、吃进生丝。不过囤积生丝也有风险,一是要占用资金,二是要是小刀会闹不起势,不到半个月就平息了的话,囤积生丝也就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此时该何去何从呢?到了最后关头,也只能根据已有的情势作出预测了,至于这个预测准不准确,情况是不是会朝预测的方向发展,这一切都是未知数。但是,形势刻不容缓,必须马上决断。
胡雪岩前思后想之后,果断决定大量买进生丝,囤积在租界,准备到时大赚一笔!就算是高价也要大胆购进。
在胡雪岩的所有生意中,这一次的风险算是特别大的。为了这笔生意,他调集了几十万银款,其中大多都是向同业拆借的。要是当生丝囤积了几个月之后,而市场禁令突然放开,丝价大跌,那么胡雪岩肯定会亏得血本无归。
果断的决策来自于对事物发展的准确预见,胡雪岩的决断不是头脑发热,而是有着充足的理由:因为小刀会有洋人暗中相助,政府肯定会想方设法治一治洋人。对于政府来说,最好的法子就是禁止和洋人通商。这样一来,不到三个月,洋人就算有钱也买不到生丝,那时生丝的行情就会大涨了。
形势的发展果如胡雪岩所料:两江督抚上书朝廷,要求以禁商之法惩治洋人。朝廷同意了,不出几月,丝价果然大涨。胡雪岩的这一决断也就变成了白花花的白银。
一个想赚大钱的人,必须得像胡雪岩一样有过人的胆识和气魄才行。要敢做别人不敢去做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要能察人所未察,在人所共知的风险中找出别人所未能看到的机会,只要看准了就当机立断,冒别人所不敢冒的风险。
商机对于所有的人来说是机会均等的,而且商机又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当机遇临门之时,是否能抓住,关键就取决于果断了。如果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该出手时也不出手,那么,煮熟的鸭子也会飞走,只好眼睁睁地看着白银哗啦啦地从自己手中溜走。
队战术眼光枚财源
同样的商机,鼠目寸光的人会视而不见,而目光长远的人能从中找到先机。
古人曰:“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商人应该从细微的先兆中认清后来的发展形势。能认准形势,就能抓住机遇赚钱。明势不仅要明家国天下的大势,还要明日常生活琐事的小势。
《夷坚志》载:宋朝年间,有一次临安城失火,一位姓裴的商人的店铺也随之起火,但是他没有去救火,而是带上银两,网罗人力出城采购竹木砖瓦、芦苇椽桷等建筑材料。火灾过后,百废待兴,市场上建房的材料热销缺货,此时,裴氏商人趁机大发其财,赚的钱数十倍于店铺所值之钱,同时也满足了市场和百姓的需要。“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是经商者财富永不干涸的源泉,也是经商者必备的能力之一。
战术上的眼光与战略上的眼光一样重要。同样的商机,鼠目寸光的人会视而不见,甚至会将商机拱手相送,等别人发了财,才想起那个赚钱的机会本来是属于自己的。而目光长远的人能透过表象看清本质,看到事情最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从而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明代蒲州商人王海峰,在众多同乡西到秦陇、东到淮浙、西南到四川经商时,他却到人们不愿意去的长芦区去经商。当时长芦由于官僚显贵、势豪奸绅上下勾结,使这一盐区的运销不能正常进行,商人纷纷离去。但王海峰在了解该盐区运销史、盐政情况的基础上,审时度势,断然决定在长芦盐区经商,并向政府提出了整顿盐制、杜绝走私的建议。后来,长芦盐区经过整顿,盐的运销又繁荣起来,盐商又蜂拥而至,长芦盐区的税收也随之比过去增加三倍多,王海峰也成为这一盐区的著名富商。
一个商人的眼光应该同时具有三种作用:
望远镜——高屋建瓴,未雨绸缪,及时把握社会的发展趋势;
显微镜——以洞若观火的敏锐观察力,对市场的需求体察入微;
放大镜——见微知著,一叶知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商人的眼光只有通过对这三种方式的悉心打磨,才能练就一双寻找财源的火眼金睛,练就一身纵横商海的过硬本领,从而使自己逐浪潮头而立于不败之地。
一般的船主都喜欢把自己的船零散地租给别人,跑一趟运输收一次钱,签订短期的合同,因为这样租金较高。但一遇到航运不景气时,船往往租不出去,所以要担当一定的风险。
包玉刚,他与一般的船主不同,他宁肯以较低的租金把船长期租出去,“薄利长租”。他的这种独特的经营法曾被一些人讽刺为“初出茅庐的傻瓜”,但时间一长,这种长租的好处就显现出来。如1956年,埃以战争爆发,由于苏伊士运河关闭,货物积压严重,海运业务十分兴旺,别人劝包玉刚插足其中,乘机大捞一把。但独具慧眼的包玉刚仍然按照旧的租金为东南亚的老雇主运货,以避免与实力雄厚的西方船主直接竞争。果然,十几年后,埃以休战,西方大批商船无事可干,还要耗费惊人的费用去维修、管理。而包玉刚的船仍然稳扎稳打地立足于东南亚,业务蒸蒸日上。
20世纪60年代初期,包玉刚想把他的租船业务扩展到英美石油公司,当时他买下了四艘不大的油轮,联系了一家石油公司,对方提出必须压低租金他们才租,包玉刚痛快地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因为租期都是四五年,这样算起来,包玉刚并不吃亏,双方顺利地签订了合同。还有一次,一家石油公司表示需要一艘二三万吨的燃料船,包玉刚马上买来船低价租给他们,使这家公司十分满意。
包玉刚的经营方式,表面看似乎利润不大,但却可以长期稳稳当当地获利,并不担风险。包玉刚不贪大求快的商业眼光,使他荣登世界船王的宝座。
确保握有七成胜算
《孙子兵法》中说:“多算胜,少算不胜,由此观之,胜负见矣。”这里的“算”是指“胜算”,也就是制胜的把握。胜算较大的一方多半会获胜,胜算较小的一方则难免告负,毫无胜算的战争更不可能获胜了。
战术要依情势的变化而定,整个战争的大局,必须要有事先充分的计划。战前的胜算大,才会获胜,胜算小则不易胜利,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如果没有胜算就与敌人作战,那简直是失策。因此,若居于劣势,则不妨先行撤退,等待有可乘之机时再作打算。无视对手的实力,强行进攻,无异于自取灭亡。
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有资格被尊为“名将”的人,都有个大原则,即不勉强应战,或者不发动毫无胜算的战争。如三国时的曹操便是一例。他的作战方式被誉为“军无幸胜”。所谓的幸胜便是侥幸获胜,即依赖敌人的疏忽而获胜。实际上,曹操确实掌握相当的胜算,依照作战计划一步一步地进行,稳稳当当地获取胜利。
中国历史上的诸葛亮和世界历史上的凯撒大帝等人,均是善于运筹帷幄,才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虽说提倡把握胜算,然而经济活动不可能有完全的胜算,因为其中包含着许多人为的因素,诸如情感因素,无法确实地掌握。不过,至少要有七成以上的胜算,才可进行计划。
而要做到有把握,就必须知己知彼。孙子说:“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这句话虽然很容易理解,实际做起来却颇难。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人,均应以此话来时时提醒自己,无论做何种事均应做好事前的调查工作,如实客观地认清双方的具体情况,才能获胜。
人生有时候还需要运用“不败”的战术来稳固局势。就像打球一样,即使我方遥遥领先,仍需奋力前进,掌握得分的机会。荀子说:“无急胜而忘败。”即在胜利的时候,别忘了失败的滋味。有的人在即将胜利时得意忘形,麻痹大意,结果铸成意想不到的过错。须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预先设想万一失败的情况,事先准备好应对之策。拿企业经营来讲,一个企业在从事经营时,必须事先设想做最坏的打算,拟好对策,务必使损失减至最低限度。如此一来,即使失败了也不会有致命的伤害,这一点至关重要。就个人来讲,如果有了心理上的准备,情绪上就会放松,遇到问题也会从容不迫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