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喜平
张生发,生于1922年1月,宁夏中卫县东园乡人。1949年到固原地区邮政局工作,1958年10月到彭阳邮电所工作,1982年退休,1992年病逝。
东园乡是个贫穷的村庄,父亲幼年丧父,家里很贫穷,无钱上学,他和祖父一起靠打工勉强维持生活。后来谋到一份跑邮差的活,据说开始从中卫县东至甘肃省环县,大约员愿天跑一来回,后转中宁站。
那时,各邮路邮件运输大都是靠肩挑,邮差们或背负邮件或肩挑重担,冒着酷暑严寒,风霜雨雪,不分昼夜的跋涉于穷山恶水之间。每人负重达百斤以上,每天步行近百里。常常累得汗流浃背,鼻中流血,每当中途天气发生变化,遇到风、雨、雪、霜,邮差们挣扎于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旷野之中,饥寒交迫,景气凄凉,加之沿途匪患,让人提心吊胆,连人身安全都难以保障。当邮差真是苦不堪言,一般家境好点的人,都不愿干,许多人吃不了这份苦,去另谋其他生路。
1949年,宁夏解放后,成立了人民邮政局,他随部分人员来到固原地区邮政局(当时属甘肃省),成为一名新中国的人民邮递员,开始了新的邮政生涯。起初,父亲负责固原至开城、彭阳、王洼一线邮路,这一线邮路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山大沟深,沟壑纵横,地广人稀,交通闭塞,条件很艰苦。开始是马跑邮路,配备马匹驼运邮件,后改善为自行车邮路,当时没有兰宜公路,没有黄家桥,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风霜雪雨,他都艰难跋涉在群山沟壑之中,把新中国党和政府的信息传递给山乡千家万户,让闭塞的山区与外界联系起来。
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宁夏邮电管理局同时成立,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邮政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各邮路相继成立邮电所。彭阳早期就是驿站,又是彭阳区委所在地,成立了彭阳邮电所。邮电所一成立,他就要求到彭阳所工作。当时他已经成家,已有孩子,为了便于工作,照顾家人,他放弃了城市优裕生活,把家从固原县城搬迁至彭阳。在彭阳邮电所,他的工作主要负责彭阳区直机关、学校等单位的报刊和信件邮递,还涉及15公里外的红河乡(原红河公社)及其机关、单位、学校、员圆个行政村(原生产队)的邮件投递工作。
在“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运动中,这山大沟深、交通闭塞的山区人民主要靠党报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为了及时把党和政府的各种信息送到千家万户,父亲每天骑自行车负重40公斤以上,除彭阳区直机关外,主要去红河乡。那时,没有刘河桥,没有柏油路,只是一条连砂石路都算不上的弯弯山间之路,每天要扛着邮件涉水过河,推着沉重的自行车在崎岖的山道上艰难地爬行。遇上雨天土路变泥路,遇上雪天土路变冰路,自行车没法用,只能扛着邮件步行送去,红河乡除所属机关、学校外,20个行政村、几十个生产队分散在东西员园公里、南北缘公里的狭长的地域,地广人稀,山大沟深,交通闭塞。
为及时把党报、包裹、信件送到村民手中,他走村串户,有时为了一张报纸、一封信也要走十几里山路,他深知这闭塞的山区“家书抵万金”的道理。为救活一封死信、包裹(或地址不详、或姓名不符),按原则可以退回,但他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会挨家挨户去寻找线索,反复核实。看到村民收到家信、包裹的喜悦,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踏上归程。
他在水里爬过,雪里滚过,雨里淋过,河里冻过。始终以忘我的情怀奔走在这条邮路上,红河乡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就这样,他一干就干了圆园年。期间,多次被局里评为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
由于长年在野外工作,使父亲患上了胃病、风湿病。局领导看着他瘦弱的身体和憔悴的面容,加上年事已高,多次动员他调换一个比较清闲的内勤工作,但父亲一再推辞,50多岁的他仍像一只不知疲倦的鸿雁,为党的邮政事业盘旋在弯弯的山道上。
20多年来,他为了能把邮件及时送到用户手中,常常带病坚持工作,无论酷暑严寒,从没有耽误过一次投递,也没有出一次差错。直至1982年到退休年龄,父亲才不得不从乡邮递员的岗位上退下来。让他欣慰的是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邮政事业,他的子女也走入了邮政队伍,成为了新一代邮政人,他的事业后继有人。父亲由于长年在野外工作,积劳成疾,于1992年病逝,永远长眠于彭阳这块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