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价值世界是无限多样化的,也是多元化的。彭阳县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研工作者的辛勤付出。这里征集到的是在彭阳县科研方面作出过贡献的部分人物事迹,他们有的曾在某些领域获得了国家奖项,他们为彭阳县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他们的生活经历中,直接追求和实现着某种价值的方式,他们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才见到了彩虹,他们的性格呈现出别样魅力;他们的智慧沐浴着人们的心智;他们的风范感化着人们的心灵;他们的事迹留传在人们的心中;他们的精神已经成为彭阳的宝贵财富;他们的青春年华靓丽动人;他们的人生道路宽广明亮;他们的足迹遍布彭阳的山山水水;他们的身影闪烁在田间地头;他们的故事撒播在茹河两岸。
米占国
周泽生、李立夫妇是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1984~1992年一直在彭阳县从事科学考察、科学研究工作,为彭阳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工作作风严谨。无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风凛冽的严冬,他们总是带领课题组成员亲临试验基地,定时定点观测数据,从不间断。特别是对年轻的研究人员工作上严格要求,对研究数据有误的,要求他们去反复测定,直到准确为止。
生活作风俭朴。他们从风景秀丽的陕西杨凌来到偏僻的彭阳,从不住宾馆,一直住在古城硷沟门试验基地。睡的是土炕,吃得是农家饭,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有时由于工作忙,一天只吃一顿饭。当时已年近60岁的周泽生尽管感觉很累,但从没有怨言。他的往返都是坐长途汽车,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从不用专车接送。从点上到彭阳办事,有时搭乘拖拉机,也不多花一分钱的研究经费,始终把研究经费全部用于科研。但他们对助手的生活十分关心,每月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还允许他们每月来彭阳看两次电影。
科研成果丰硕。周泽生、李立夫妇就农村能源短缺问题来彭阳进行科学考察,完成了《黄土高原农村能源——能源林研究》和《优良能源林树种引进、选种、栽培经营技术及多种经济效益研究》的布点工作,提出“发展薪炭林是解决我县农村能源最现实、最经济、最有效途径”和“建立水土保持型薪炭林的系列技术及提高其生产力的有效措施”。他们主持实施的《黄土高原优良能源林植物选择的研究》项目是中国科学院“六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是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及《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1986年列入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攻关计划。其目的在于应用生态学的理论和先进的生物技术,采用综合特征指标,系统地对黄土高原地区能源林植物进行试验,提出一套用综合特征指标(定量)选择能源林树种的标准和方法,为我国能源林树种的选择、规划、农村能源区划以及开发利用我国能源林提供科学依据。
缘年来,通过定位、半定位试验,实行试验点与实验室结合,科研与生产结合,能源、经济、生态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合同规定的目标和主要技术指标,建立了能源林试验林3500亩,选出优良的能源林植物远种,取得了较好的能源、经济、生态的综合效益。
建立示范能源林3.5万亩,并在宁南山区推广(18万亩);发表了《黄土高原常见树草种热值、生物量与薪炭林的关系》《黄土高原薪炭林灌乔配置类型的可行性研究》《黄土高原能源林植物选择研究之(一)——19种旱生植物叶片解剖特征的镜检》《黄土高原能源林植物选择的研究之(二)——主要能源林植物水分状况及其抗旱性比较》等论文,并在教学、科研、生产部门应用。这些论文参加了中日新能源和联合国山地开发国际学术讨论会,进行学术交流;编印了《国内外薪炭林资料》(收录国内1954~1986年资料190篇,国外1975~1987年资料235篇)一册和《国外能源林研究概况》(译文)一册。这些资料基本上反映了国内外20世纪70年代以来薪炭林研究的概貌及发展趋势。已与国内教学、科研、生产部门交换,是从事能源林研究的必备工具。能源林草灌乔配置类型研究成果,已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效益,在技术指标方面,本研究成果与国内外同类先进技术对比,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1.采用综合特征指标选出的能源林植物已达到和超过合同规定的技术产量指标(6吨/公顷~7.5吨/公顷),而且年能量生产力最高。
2.首次提出采用综合特征指标(生物产量、生长量、热值、比重、生理特征、形态解剖特征以及多用途性等)选择能源林植物的标准和方法,为开发利用我国能源林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在推广应用方面有广阔的前景。
1.选出的能源林植物(沙棘、刺槐、柠条、沙柳、紫穗槐、沙打旺等)已在宁南广大的黄土丘陵地区应用,并将在黄土高原同类地区推广。
2.能源林草灌乔配置类型研究成果,对改善能源林建设的早期效益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将是解决黄土高原农村能源生活用能和“三料”俱缺的有效途径和突破口。
3.采用综合特征指标的标准和方法选择能源林植物是一种创新,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学术价值,有普遍的实用性,将对推动和发展我国能源林科研、教学、生产起到积极的作用。
4.开发利用能源林,不仅是解决我国农村能源短缺,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增加群众收益的一条重要途径,而且对扩大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控制风沙灾害、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将会大大超过能源林本身的能源价值,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该项目1990年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