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74700000015

第15章 近现代名人茶故事

不仅中国的古人喜爱饮茶,近现代喜饮茶之士也比比皆是,沿习了几千年的茶情茶韵,昭发着新时代的气息。近现代名人与茶的故事更让人受益匪浅。

1、毛泽东两辞赠茶

毛泽东的饮食非常简单。一天三餐的主食是糙米饭搭配杂粮,副食则包括鱼和肉及蔬菜等。外传他很喜欢吃红烧肉,其实不常吃,而且吃的时候一定是块大量小,单纯是要解馋,反倒是鱼类常吃,因为其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血脂的功能。另外,他每天一定要摄取不低于500克的蔬菜,有助于消化。他也喜欢吃辣椒和大蒜,而且每餐必备,无形中也提高了免疫功能,还有最重要的就是每天起床一定会喝一杯绿茶,茶中丰富的儿茶素可以降低血清胆固醇。

毛泽东一生离不开茶,对茶叶历史和茶文化也十分熟稔。他认为茶起源于中国,而后传入日本、欧洲和印度,“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做的贡献”。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说他的生活里有四味药:吃饭、睡觉、喝茶、大小便。能睡、能吃、能喝、大小便顺利,比什么别的药都好。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曾以共产党员身份出任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代理宣传部长。1926年5月,毛泽东与柳亚子相识,并同座饮茶,侃侃而谈。这次“饮茶粤海”,两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毛泽东于1949年4月29日写了《七律·和柳亚子》就是以这次饮茶开头,回忆了美好的交往,诗中还委婉地批评柳亚子不要“牢骚太盛”,要“风物长宜放眼量”,暗示共产党不会忘记长期合作的老朋友。

写诗后的第三天,1949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这天,毛泽东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带着妻子和女儿乘车到颐和园访柳亚子。在益寿堂,两人喝茶休息,品茗论诗,谈兴甚畅。随后一同乘船游览昆明湖。

在战争年代,茶伴随毛泽东度过那不平凡的岁月,甚至可以说茶须臾不可离也。在陕北时期,沙家店战役一打响,他便守在电话机旁,和前线联系,看地图,看电报,写电文。烟一根接一根地抽,茶水更是不断。泡过水的茶叶用手一抠便进了嘴,嚼一嚼咽下去。头一天是一包茶叶冲三次水后才吃掉茶叶,到了第三天已经是冲一次水就吃掉茶叶。战役打了三天两夜,毛泽东不出屋,不上床,不合眼。算起来,他一共抽掉5包半烟,喝掉几十杯茶。终于,捷报传来。

毛泽东嗜茶如命,终日不离茶水。他茶瘾较大,冲泡的茶水特浓,还时常津津有味地将茶叶吃掉。他这种饮茶吃叶的习惯,不仅是一种节俭的美德,而且也有益于身体健康。这一点,常使刚刚到他身边的卫士“大吃一惊”。在给毛泽东的茶杯里续水时,只见他伸出手一抠,将杯里的残茶塞进了嘴巴,顺势用手背擦了一下沾湿的嘴角,就咀嚼起来。卫士目瞪口呆,赶紧拿起空杯出去换茶。

其实,吃茶叶是毛泽东的一个习惯,每天不论换几次茶叶,残茶必然抠到嘴里吃掉,他认为茶叶像青菜一样也有营养,全吃下去是理所当然的事。毛泽东常常睡觉醒来后并不起床,湿毛巾擦过手脸就开始喝茶。而且还有一个习惯,就是睡前喝的那杯茶不倒掉,起床后加点开水再喝。一边喝茶一边看报,过一小时才起床、吃饭,然后开始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

他爱喝绿茶,尤喜龙井,且要浓、要热,身边工作人员每年都要代他向杭州定购西湖龙井茶叶。他每月喝掉三四斤茶叶是常事,这些都从他的工资中开支。毛泽东外出开会视察时也是自带茶叶,喝过地方上提供的茶叶后一般都会付钱。毛泽东一生喜爱喝茶,也留下了很多令人品味的故事。

广西的桂平西山为南国名山,凡名山必出名茶,诸如武夷的岩茶,黄山的毛峰,庐山的云雾……桂平也出名茶——西山茶。

西山茶始于唐代,到明清已享有盛誉,名闻遐迩。然而,西山茶到了民国后期却衰败落伍了。1949年,释宽能法师应巨赞法师之邀从广东曲江南华寺来到西山洗石庵任住持的时候,西山茶的年产量只有十几斤,一级好茶不足三斤。尔后,在释宽能法师和佛教徒的努力下,西山茶枯木逢春,又繁盛起来。

到了1954年,释宽能法师和众尼姑为了表达对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感激之情,把收获的茶叶精选了两斤,寄给了毛主席。毛主席收到茶叶后,立即委托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鼓励信,信中说,“你们在茶叶生产上获得显著成绩,这是很好的。希望你们今后继续努力,不断地提高产量和质量,以供应人民生活的需要。”

第二年夏天,释宽能法师又给毛主席寄去了两斤茶叶,可是毛主席却不再接受了。他嘱咐秘书室寄回茶叶款,并写信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最近,中央已做出决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准接受礼物。这次寄来的茶叶作价寄回……”

释宽能法师和尼姑们收到信后,感动得热泪盈眶。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那是为彻底根治淮河水患,1952年至1954:年,国家动工兴建了举世闻名的佛子岭水库。当时,大量移民就近移到附近的山上,为解决库区群众长远生活出路问题,位居水库东北部的佛子岭人民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发扬艰苦创业精神,走组织起来的道路,于1954年春办起一个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佛子岭林农牧合作社,毛主席看到这个社的材料后,1955年在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大社的优越性》一文作了按语,佛子岭人民受到了莫大鼓舞。

1958年,朱德委员长视察该社后又作出“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的指示。佛子岭人民在毛主席与朱德委员长指示精神鼓舞下,经过近20年的顽强奋斗,各业生产都取得了巨大成绩。

1973年4月30日,中共霍山县佛子岭人民公社委员会给毛泽东主席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汇报信,详细汇报了佛子岭人民20年来贯彻主席按语精神,各业生产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并随信寄上霍山黄芽茶一包,以表达佛子岭人民对领袖的热爱之情。信中写道:“……我们所取得的每一个成绩都是您光辉思想的结晶。为了向您老人家汇报我们的劳动成果,表达全社人民对伟大领袖的无产阶级感情,今特献上我社贫下中农自己培植、自己采摘、自己加工的本地特产——霍山黄芽茶一包。这是全社人民的一片心意,恳请收下。”

这年9月15日,毛主席委托中共中央办公厅信访处给佛子岭公社贫下中农回信,全文如下:

佛子岭公社贫下中农:

你们于1973年5月送给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黄芽茶8斤已收到,谢谢你们!

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要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勤俭办一切事业的历来教导和中央关于不准向任何单位和个人赠送礼物的规定,希望你们不要再送礼。现将送来的东西折款48元寄给你们,请查收。(注:当时的霍山黄芽价最高也只卖5元1市斤。)

此致

敬礼

中共中央办公厅信访处

一九七三年九月十五日

毛泽东喜欢饮茶,也十分关心我国茶叶生产。解放初他到杭州,对梅家坞茶山的印象很深,曾关心那里的生产情况。他曾多次到杭州西湖茶园视察,并在刘庄亲自采茶,踏遍了龙井茶区的山山岭岭,对龙井茶了如指掌,耳熟能详,有着深刻的了解。毛泽东还曾嘱咐手下的工作人员,利用荒地,在西湖丁家山麓、刘庄园内开垦一个茶园,种上了茶树,美美地过了一把当“茶农”的瘾儿。后来在安徽农村考察时,一次指着荒山野岭向当地群众说,这里水土条件都很好,如果能在山坡上像杭州西湖边上那样开辟茶园,既可以富了自己,也为国家增加农产品。

2、茶诗颂龙井

朱德一生日夜操劳国家大事,仍然能活到九十多岁,其长寿的秘诀取决于诸多因素,其中喜欢饮茶是重要原因之一。

他尤其喜欢庐山云雾茶,他曾在庐山上写过一首饮茶诗,表达了饮茶与长寿之间的关系。诗云: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诗句浅显易懂,却清楚体现了庐山云雾茶的优点及性能。

朱德也非常喜欢狮峰龙井产的名茶,1961年1月26日,75岁高龄的朱德同志来到西湖龙井茶区视察,他兴致勃勃地攀上风篁岭的狮子峰,伫立峰顶,环顾四望,只见远处西湖如镜,钱江如练,江山如画;眼前却是梯田层层,碧茶丛丛,风景迷人。

朱老总凝望着这片如诗如画的景色,十分高兴地说:“像这样的荒山都开发出来,种上了茶叶和柑橘,这就叫‘地尽其利,物尽其用’呵!”

当天晚上,朱老总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欣然命笔,挥毫草就了一首七绝诗一一《看西湖茶区》。诗中写道:

狮峰龙井产名茶,生产小队一百家。

开辟斜坡四百亩,年年收入有增加。

吟咏此诗,我们不难品味出,那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龙井茶的深深喜爱。

西湖龙井茶,素来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这四绝著称于世,驰名天下,深受中外茶客的喜爱和欢迎。因此,朱老总如此喜好龙井茶,是丝毫不足为怪的。

3、总理的龙井茶情

西湖龙井茶历史上有“狮”、“龙”、“云”、“虎”、“梅”之分,每个字代表着龙井茶在西湖山区的具体产地,这些字又称为龙井茶的字号。“梅”字号龙井茶产于梅家坞,是西湖龙井的主要产区。来到这里参观游览的人们常常为周总理生前五访梅家坞的事迹所感动。

从1951年春天起,周恩来先后五次到梅家坞视察,对龙井茶业作了多次指示,要求提高产量,改良质量。他曾指示:“龙井茶是茶中珍品,国内外人士都需要,更要多发展一些。”在他给夫人邓颖超的信中,可以看到他对茶的研究精神。信中说:

“西湖五多,我独选其茶多,如能将植茶、采茶、制作全套生产过程探得,你才称得起茶王,否则不过是茶壶而已。”

周恩来到梅家坞其中有三次是陪同外宾的。有一次正值清明,接待人员用刚采制的龙井绝品“明前龙井”,用山泉水冲泡,敬献给总理和外宾。总理喝完芬芳甘美的茶汤后,不忍把嫩芽丢弃,便风趣地说:“剩下的茶叶倒掉太可惜了,还是把它全部消灭吧。”于是,端起茶杯,把茶叶津津有味地咀嚼吃了。

还有一次,他在梅家坞停留了4个小时,与干部、群众座谈制订龙井茶发展的计划。他亲切地对群众说:

“我要和你们做朋友了,以后要经常到梅家坞来。”

他在茶园与姑娘们一起采茶体验生活时,看到嫩绿整齐的茶树,触景生情地说:

“茶树常年碧绿,种茶本身就是绿化,既美观,又是经济作物,再好没有了。”

1993年,梅家坞的村民自发筹资修建的周恩来纪念馆开馆。每年清明节,这里的村民都用当年最好的茶叶泡上一杯茶放在周恩来的遗像前。

周恩来特别偏爱龙井茶,有时工作到深夜,就用一杯龙井,几块饼干充当夜宵。他还认为客来敬茶,以茶为赠礼,礼轻情意重,这既不失礼,又能传播中华文明。中美建交时,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访华,周总理请他共饮龙井茶,又馈赠他少许。对龙井茶念念不忘的基辛格,在第二次到北京时主动向总理讨要龙井茶。龙井茶现在是款待外宾的茶,并作为礼品馈赠外宾。

周恩来喝茶很有风度。刚进城时,首长们开会,服务员都要马上冲好茶。周恩来一接过服务员递来的盖着盖的茶杯,定要及时揭盖呷两口,然后才放茶杯。休息时,他对服务员说:“小鬼,你会喝茶吗?冲好茶水,揭盖要及时,头两口茶香最浓,就是带着热气喝,放久了茶香就差多了。”久而久之,服务员都能恰到火候地将茶水送到周恩来面前。

周恩来召开的会议,会议餐是不变的标准:冬天只有一个大烩菜,夏天限定四菜一汤。几十年没有例外。按当时的工资及物价标准,高级干部须交8角饭钱,工作人员交2角5分饭钱,就是喝一杯茶,也要根据茶叶品种和质量,交1角钱或2角钱。他说:“不在钱多钱少,重要的是不能惯出毛病。”周恩来自己也严格遵守这一不成文的规定。

1972年2月27日,周恩来陪同美国总统尼克松一行访问杭州。为了客人们的安全,他提前半小时赶到杭州笕桥机场,直奔候机大厅。服务员小周见是敬爱的总理光临,忙泡上一杯龙井茶送上,亲切地说:“总理,请喝茶!”周恩来边喝茶边和小周交谈,问这问那。临别时在秘书耳边嘀咕了几句。秘书把1角钱递给小周,说:“这是总理交的茶水钱。”小周一时愣住了,忙说:“我们这里是不收茶水钱的。”“这是总理的规矩!”秘书笑着向小周挥挥手,离开了候机大厅。

4、“元帅诗人”与“竹叶青”

陈毅是元帅,是诗人,文武全才,也是爱茶之士。在陈毅元帅的家中,一年四季总是备有名茶——西湖龙井茶。

20世纪60年代初,正值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国民经济陷于困境,物价上涨,龙井茶也涨到60元1斤。陈老总一个月要喝1斤半茶叶,就要花费90元。这对家里人口多而又自律甚严的陈老总来说,确实是个不轻的经济负担,夫人张茜每每为此发愁。于是,他们一家只好强忍茶瘾,暂时“告别”了龙井茶。

困难时期过去之后,1961年8月,陈毅副总理又陪外国贵宾访问梅家坞。茶客访茶乡,心潮逐浪高。耳濡目染茶区那日新月异的新貌,陈老总不禁诗兴盎然,即席挥毫,满怀深情地赋诗,写下了洋溢着对茶区的关注和赞赏之情的五律诗《梅家坞即兴》,诗云:

会谈及公社,相约访梅家。

青山四面合,绿树几坡斜。

溪水鸣琴瑟,人民乐岁华。

嘉宾咸喜悦,细看摘新茶。

陈毅是四川人,四川产名茶。唐代李善《文选注》中就有“峨眉金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的句子。宋代苏东坡更写下“分无玉碗捧峨眉”的赞颂峨眉山茶的千古佳句。陆游曾有诗赞“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将峨眉茶与顾渚紫笋偕美。

在民间传说中,峨眉山峨蕊崮中,住着一位峨蕊仙子,她是一株得道万年的茶树,专心为峨眉山培育仙茶。一日,一勤劳善良的茶农偶遇仙境茶林,不想惊动仙子,仙茶林瞬间消失,化为一捆沾露的茶苗。茶农知是宝物,将茶苗带回,种在峨眉山中精心培植。岁月沧桑,峨蕊香飘千里,峨眉山从此有了峨蕊、峨眉毛峰、云雾毛尖等名茶。其中“竹叶青”就是在总结峨眉山万年寺僧人长期种茶制茶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然而,许多人知道有竹叶青酒,但知道竹叶青茶的人为数就不多了。

竹叶青茶产于峨眉山海拔800~1200米的清音阁、白龙涧、万年寺、黑水寺一带。这里茶园地处山谷,群山环抱,竹林茂密,终年云雾缭绕,细雨濛濛,日照时间少,漫射光多,土壤深厚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适合茶树生长。

茶名“竹叶青”就形取名,贴切悦耳,文字上赏心悦目。其外形扁平光滑,挺直秀丽,翠绿显毫,两头尖细,形似竹叶,一旗一枪,煞是精致。冲泡后茶汤黄绿明亮,鲜醇高爽,滋味浓醇带栗香,经久耐泡。用于制作竹叶青的鲜叶十分细嫩,加工工艺精细。一般在清明前3~5天开采,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鲜叶嫩匀,大小一致。茶离不开色、香、味,而竹叶青茶还多一“形”:既有成茶时的竹叶形,更有入杯后翠叶劲挺匀直,或如点点浮萍浅缀水面,或似尾尾游鱼翔转水中,大多却是整齐地排列于杯底,随水轻舞摇曳。少顷,水面及水中的茶叶逐渐下沉,加入杯底的舞蹈行列。品茗者的心灵也会随之沉静下来,从容闲逸地溶入竹叶青的“茶舞”之中。

竹叶青是明前茶,系采早春细嫩茶叶制成,属炒青绿茶,其工艺考究,炒茶时低温而适度,投叶量少,每锅150克左右,采用抖、抓、撇、压等工艺,一次炒制成形。

竹叶青茶于1985年、1988年分别荣获葡萄牙里斯本第24届、中国首届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1993年荣获德国斯图加特第14届国际博览会金奖以及国内12项金奖,是四川名优绿茶中惟一被省政府授予名牌的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并出口国外,深受消费者喜爱。在2000年中国国际茶博会上,二两竹叶青茶叶拍卖出天价5.5万元。

那么,其茶名是怎样得来呢?这里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64年,陈毅陪周总理出访亚非后,忙里偷闲,与乔冠华、黄镇等同志度假峨眉山。在万年寺,当家和尚以香茶款待陈毅一行。陈老总连啜三口,品后便问:“这是啥茶?很不错嘛!”告之乃寺中自产的无名茶,有人趁势建议陈老总给起个名字。陈老总沉吟片刻,说道:“我是俗人俗口俗语,登不得大雅之堂!我看这茶形如竹叶,汤色亦如竹之翠绿,清秀悦目,味道也如苦竹叶清香回甜,就叫‘竹叶青’吧!”从此,“竹叶青”的芳名便不胫而走。

5、郭沫若与茶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乳名文豹,号尚武。笔名除郭沫若外,还有郭鼎堂、石沱、麦克昂、杜衍等,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人,著名现代文学家。

郭沫若生于茶乡,曾游历过许多名茶产地,品尝过各种香茗。在他的诗词,剧作及书法作品中留下了不少珍贵的饮茶佳品,为现代茶文化增添了一道绚丽的光彩。

郭沫若这位饮酒海量的文豪,对饮茶也十分精通。1903年他才11岁就写下了“闲钓茶溪水,临风诵我书”的《茶溪》一绝。这是他的第一首记游诗,也是他最早写到家乡茶溪的一首诗。在1940年,与友人游重庆北温泉缙云山,所作赠诗中,以茶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诗曰:

豪气千盅酒,锦心一弹花。

缙云存古寺,曾与共甘茶。

诗中的“弹花”是指赵清阁当时主编的《弹花》文艺月刊。“甘茶”指缙云山上的一种甜味山茶。

四川邛崃山上的茶叶,以味醇香高著称。据史料记载,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曾在县城开过茶馆,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1957年,郭沫若作《题文君井》诗:

文君当垆时,相如涤器处,

反抗封建是前驱,佳话传千古。

今当一凭吊,酌取井中水,

用以烹茶涤尘思,清逸凉无比。

后来,当地茶厂,便以“文君”为茶名,创制了“文君绿茶”。

1959年2月,郭沫若陪外宾到杭州,在登孤山、六和塔和花港观鱼后,来到虎跑,他以诗记游,这样吟道:

虎去泉犹在,客来茶甚甘。

名传天下二,景对水成三。

饱览湖山胜,豪游意兴酣。

春风吹送我,岭外又江南。

1959年他陪外宾到武夷山和黄山,在欣赏了两山的名茶和名山后写了一首诗:

武夷黄山一片碧,采茶农妇如蝴蝶。

岂惜辛勤慰远人,冬日增温夏解渴。

湖南长沙高桥茶叶试验场在1959年创制了名茶新品高桥银峰。5年后,郭沫若到湖南考察工作,品饮之后倍加称赞,特作七律一首,并亲自手书录赠高桥茶试场,诗的名称是《初饮高桥银峰》:

芙蓉国里产新茶,九嶷香风阜万家。

肯让湖州夸紫笋,愿同双井斗红纱。

脑如冰雪心如火,舌不短钉眼不花。

协力免教天下醉,三闾无用独醒嗟。

高桥银峰茶因郭沫若的题诗一时声名鹊起。此外,安徽宣城敬亭山的“敬亭绿雪”,也因郭沫若的题字而身价倍增,一时传为佳话。

郭沫若每到一地,总把品茶看作是生活一大乐趣。1964年7月,他出席国际会议,途经广州,曾到北国酒家饮茶,诗兴勃发,赋诗一首:

北国饮早茶,仿佛如在家;

瞬息出国门,归来再饮茶。

郭沫若是诗人,又是剧作家,在描写元朝末年云南梁王的女儿阿盖公主与云南大理总管段功相爱的悲剧《孔雀胆》中,郭沫若把武夷茶的传统烹饮方法,通过剧中人物的对白和表演,介绍给了观众。借王妃之口,讲述了工夫茶的冲泡之法:在放茶之前,先要把水烧得很开,用那开水先把这茶杯茶壶烫它一遍,然后再把茶叶放进这“苏壶”里面,要放大半壶光景。再用开水冲茶,冲得很满,用盖盖上。这样便有白泡冒出,接着用开水从这“苏壶”盖上冲下去,把壶里冒出的白泡冲掉。从这段剧情,可以看到郭沫若对工夫茶的冲泡是如此的精通,反映出郭沫若对茶文化的热爱。

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一天,郭沫若驱车北大,造访住在朗润园内的泾县籍著名学者吴组缃。组缃待以家乡茂林的深山茶。几口入喉之后,郭老不无惊异地望着组缃,慢慢吐出四个字来:天下无敌!郭老天性浪漫,他对泾县茶叶的评价或恐不无夸张。但无论怎么说,泾县深山茶的品位之高,毕竟是不争的事实。

同是因为茶事,郭沫若与当代茶圣吴觉农的嫡传弟子刘祖香还有一段交游的佳话。

耄耋之年的刘祖香,凡见过其人者,则怎么也不敢相信他的年龄。问其故,则曰:“饮茶、登山,两者不可或缺。”刘祖香以身许茶,一生事茶,凡六十余年,结茶为缘,人称“茶人”。他在上虞亲手创办了上虞茶场、茶叶技术学校、茶叶科研所;他公开出版50多万字的茶叶研究论著,他指导研发了上虞觉农舜毫、龙浦仙毫、觉农龙井三只名茶,并荣获全国金奖……

那还是1959年4月的一天,在黄山山麓,只身前去黄山考察茶树品种的刘祖香碰到了郭沫若及其夫人于立群。一身素装的郭沫若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刘祖香便主动与其攀谈起来。当郭沫若先生听说他是搞茶叶的,表现出极大的兴致,问这问那,谈得甚是投机。

因为要爬山,第二天上午他们又在半山寺相遇。同桌品茗时,刘祖香向他求字,郭沫若先生并没有当即应诺。吃中饭时,郭沫若问刘祖香:“下午到哪里去?天都、北海去不去?”刘祖香实话实说:“下午我就不准备去了。”郭沫若竟心直口快地说:“你一不上天都、二不上北海,辜负了祖国大好河山。”被郭沫若一激,当天下午刘祖香果真上了天都、北海。

那次与郭沫若邂逅,刘祖香颇是激奋。返回家乡,他精心加工制作了一斤一芽两叶初展的针形茶,并用玻璃瓶盛装,外加木盒套装,寄给了郭沫若。过了一月余,刘祖香收到了郭沫若寄来的茶场的题字,他喜出望外,立即请人制作了招牌,挂了出去。

自黄山考察回来,郭沫若鼓励登高览胜之言一直萦绕在他耳际,从此刘祖香竟养成了登山的习惯。登山的速度,令年轻人瞠目结舌,自叹弗如。他曾五上黄山、三上庐山、二上武夷山!有人祝他“健康长寿”,可他说,你应该祝我“健康茶寿”才好。“茶寿”,即一百零八岁之谓。

6、巴金与工夫茶结缘

巴金,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回到上海后从事创作和翻译。创作了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

解放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巴金是我国新文学奠基者之一,也是一位蜚声世界的文化名人。他的文学创作成就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举世瞩目,有口皆碑。

巴金很早就与潮汕工夫茶结缘。据已故作家汪曾祺《寻常茶话》所记:“1946年冬,开明书店在绿杨村请客。饭后,我们到巴金先生家喝工夫茶。几个人围着浅黄色老式圆桌,看陈蕴珍(萧珊)表演:濯器、炽炭、注水、淋壶、筛茶。每人喝了三小杯。我第一次喝工夫茶,印象深刻。这茶太酽了,只能喝三小杯。在座的除巴先生夫妇,有靳以、黄裳。一转眼,四十三年了。靳以、萧珊都不在了。巴老衰病,大概没有喝一次工夫茶的兴致了。那套紫砂茶具大概也不在了。”

然而,汪曾祺却没有料到,1991年,巴金先生已88岁高龄仍然喝了一次工夫茶。为巴金先生冲工夫茶者,是名闻中外的紫砂壶制壶大师许四海。许四海在成名前当过兵,所在部队就驻在潮汕地区。他对潮汕地区的工夫茶情有独钟,进而留心搜集工夫茶具,常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收集到民间老紫砂罐,到1980年复员回到上海时,随身带回大量壶类古董。后来他不满足于集藏,便到宜兴拜师学制壶工艺,终于成为当代制壶名家。

许四海是因为向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捐款而结识巴金老人的,巴老让女儿李小林泡茶给许四海喝。茶泡在玻璃杯里,且有油墨味(因巴金先生将茶叶放在书柜里),所以喝后,许四海表示下次来一定要给大家表演中国茶艺。一个月后,许四海给巴金先生送一只自制的仿曼生壶,还“特地从家里带了一套紫砂茶具来,为巴金表演茶艺。巴金平时喝茶很随意,用的是白瓷杯,四海就用他常用的白瓷杯放人台湾朋友送给巴金的冻顶乌龙,方法也一般,味道并不见得特别。然后他又取出紫砂茶具,按潮汕一带的冲泡法冲泡,还未喝,一股清香已从壶中飘出,再请巴金品尝,巴金边喝边说:‘没想到这茶还真听许大师的话,说香就香了。’又一连喝了好几盅,连连说好喝好喝。”(沈嘉禄《茶缘》)

由此可见,巴金先生至少饮过两次潮汕工夫茶,只不过前后相隔近半个世纪。

7、“老舍茶馆”

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挈青、鸿来、絮予、非我等笔名,北京人,著名作家。

饮茶是老舍先生一生的嗜好,他认为“喝茶本身是一门艺术。”他在《多鼠斋杂谈》中写道:“我是地道中国人,咖啡、可可、啤酒,皆非所喜,而独喜茶。”“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老舍本人茶兴不浅,不论绿茶、红茶、花茶,都爱品尝一番,兼容并蓄。他也酷爱花茶,自备有上品花茶。我国各地名茶,诸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祁门红茶”、“重庆砣茶”……无不品尝。他“茶瘾”很大,称得上茶中瘾君子,喜饮浓茶,一日三换,早中晚各来一壶。老舍先生出国或外出体验生活时,总是随身携带茶叶。

茶助文人的诗兴笔思,有启迪文思的特殊功效,老舍的习惯就是边饮茶边写作。这可能由于饮浓茶能振奋精神,激发创作灵感。据老舍夫人胡挈青回忆,老舍无论是在重庆北碚或北京,他写作时饮茶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过。创作与饮茶成为老舍先生密不可分的一种生活方式。茶在老舍的文学创作活动中起到了绝妙的作用。

在老舍的小说和散文中,也常有茶事提及或有关饮茶情节的描述。他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谈到,他的降生,虽是“一个增光耀祖的儿子”,可是家里穷,父亲曾为办不起满月而发愁。后来,满月那天只好以“清茶恭候”来客。那时家里“用小沙壶沏的茶叶末儿,老放在炉口旁边保暖,茶叶很浓,有时候也有点香味。”

老舍好客、喜结交。他移居云南时,一次朋友来聚会,请客吃饭没钱,便烤几罐土茶,围着炭盆品茗叙旧,来个“寒夜客来茶当酒”,品茗清谈,属于真正的文人雅士风度!老舍与冰心友谊情深,老舍常往登门拜访,每逢去冰心家作客,一进门便大声问:“客人来了,茶泡好了没有?”冰心总是不负老舍茶兴,以她家乡福建盛产的茉莉香片款待老舍。

浓浓的馥郁花香,老舍闻香品味,啧啧称好。可见茶情之深,茶谊之浓。老舍后来曾写过一首七律赠给冰心夫妇,首联是“中年喜到故人家,挥汗频频索好茶”。怀念他们抗战时在重庆艰苦岁月中结下的茶谊。到北京后,老舍每次外出,见到喜爱的茶叶,总要捎上一些带回北京,分送冰心和他的朋友们。

话剧《茶馆》是老舍后期创作中最重要、最为成功的一部作品。《茶馆》为三幕话剧,七十多个人物,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很大,有国会议员,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卦者及农民村妇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

剧本重现了旧北京的茶馆习俗。热闹的茶馆除了卖茶,也卖简单的点心与菜饭,玩鸟的在这里歇歇腿,喝喝茶,并使鸟儿表演歌唱。商议事情的,说媒拉纤的,也到这里来。茶馆是当时非常重要的地方,有事无事都可以坐上半天。《茶馆》通过裕泰茶馆的盛衰,表现了自清末到民国近50年间中国社会的变革,这是旧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也展示了中国茶馆文化的一个侧面。

老舍创作《茶馆》是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的。他出生地小羊圈胡同附近就有茶馆,他每从门前走过,总爱瞧上一眼,或驻足停留一阵。成年后也常与挚友一起上茶馆啜茗。所以,他对北京茶馆非常熟悉,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1958年,他在《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中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老舍先生谢世后,他的夫人胡絮青十分关注和支持我国茶馆行业的发展。早在1983年,北京第一家个体音乐茶室“焘山庄”开业时,她曾手书对联一副:“尘滤一时净,清风两腋生”送去,并亲自前往祝贺开张。

1988年尾,富有北京茶馆文化特色的“老舍茶馆”建成开业,这是中国茶文化生活中的一件盛事。茶馆坐落在前门西侧“大碗茶”商业大楼三楼,上楼口处迎面是一座老舍先生半身铜像,欣慰地注视着往来宾客。进门是一式仿古梨木大八仙桌,镶贝壳儿的紫檀木椅散发出古朴高雅的气息。

室内大红灯笼高高挂,突出“福寿”“吉祥”的喜庆氛围。方柱方窗,木雕精细,四壁悬挂着名人字画。你在老舍茶馆里一边品茗、看戏听曲、吃宫廷点心,一面可远眺天安门和高高的前门城楼,既可发思古之幽情,也受一番优秀民族文化的洗礼,这正是老舍茶馆独特魅力所在。在北京“老舍茶馆”开业后不久,台湾、深圳陆续建起了“老舍茶坊”和“老舍茶馆”。

8、梁实秋饮茶有秘传

梁实秋原名治华,笔名秋郎,原籍浙江杭县(今余杭),现代作家、理论批评家和翻译家,新月社的主要成员。

梁实秋自称不善品茶,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但其实他于品茶特讲究。

梁实秋曾说:“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人无贵贱,谁都有份,上焉者细啜名种,下焉者牛饮茶汤……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乃人生必需品。”他在小品文《喝茶》中说,平素喝茶不是香片就是龙井,在北平时经常自己去买茶,在柜台前面一站,徒弟搬来凳子让座,看伙计称茶叶,分成若干小包,包得见棱见角,那份手艺只有药铺伙计可以媲美。茉莉花窨过的茶叶,临卖的时候再抓一把鲜茉莉放在表面上,叫作“双窨”。于是茶店里经常是茶香花香,郁郁菲菲。在这样的店里买茶,也是一种品茶和享受。

梁实秋还介绍了他私家秘传,外人无由得知的一种特别饮法。他父辈朋友有位叫玉贵的旗人,精于饮馔,经常以一半香片和一半龙井茶混合沏之,既有香片的浓馥,兼有龙井茶的清苦甘美。于是梁家也仿效这种饮茶方法,饮者无不称善。后来梁家便将此茶叫作“玉贵”,列入秘传之物。

梁实秋多次陪同其父亲游览西湖,每次来从不忘记要品尝当地的龙井茶。近处平湖秋月就有上好的龙井茶,开水现冲,风味绝佳。茶后进藕粉一碗,四美具矣。坐赏湖光山色,细啜龙井清茶,读亭前楹联“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梁实秋以为风味绝佳。

同样,他到洞庭湖,舟泊岳阳楼下,必购君山茶,以沸水沏之,先观赏杯中每片茶叶如针状直立漂浮,然后再品味其不俗之香。

粗粗数来,除了上述几种名茶之外,梁实秋还品饮过天津的大叶、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云南的普洱茶、武夷山的岩茶等好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叶梗与满天星随壶净的高末儿,都尝试过。

给梁先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潮汕工夫茶,工夫茶是广东潮州汉族人民传统的饮茶风俗,是礼宾待客的第一道习俗。这种茶闻起来香,喝下去苦,回过头甘,苦尽甘来,涩后回爽,有曲径通幽、豁然开朗的妙处,因而喝惯了容易上瘾。因其回甘而有生津止渴之效果,又因其喉底的清爽,忍不住又勾起再喝一杯的欲望。梁先生所说的“喝工夫茶有解酒之功,如嚼橄榄,舌根微涩,数巡之后,好像是越喝越渴,欲罢不能。”

关于工夫茶,梁实秋曾在《喝茶》一文中赞道:“茶之浓酽胜者莫过于工夫茶。”还写道:茶具“极其考究,小壶小盅有如玩具,更有侍候煮茶,烧烟”。“喝工夫茶,要有工夫,细呷细品,要有设备,要有人服侍……”。

可见工夫茶茶具精美、秀气,泡工讲究。宜兴小陶壶为茶具,一般一壶三杯。还有瓷合,盖可作碟,同时盘中有小水壶配上小炭炉,一起放在桌上,以便随开随冲。茶叶用工夫红茶,以铁观音为上品。

工夫茶冲泡有“高冲低洒、刮沫淋盖、烫杯热罐、澄清滤歹”的泡制程序,卫生科学。轮冲泡时有“关公巡城”之称,即斟茶时,不能一下冲满,而要来回冲泡,饮茶时,先敬尊长宾客,其他人下一轮喝,泡上三四轮后,再加茶叶,再冲再泡,一边聊天,一边喝茶,一坐就是半天。工夫茶因此而得名。

但真正让他在饮茶上讲究起来,却是他初到台湾时在买茶中碰到的一件事。有一次,梁实秋想倾囊之所有在饮茶上豪华一下,便走进一家茶店,索买上好龙井。店主将他上下打量了一番后,取出八元一斤的龙井茶。梁实秋表示不满。店主便取出十二元一斤的龙井。梁实秋仍然不满。这时店主勃然色变,厉声说:“买东西,看货色,不能专以价钱定上下。提高价格,自欺欺人耳!先生奈何不察?”

店主这番话犹如一记棒喝,让梁实秋顿然有悟。从此以后,他于饮茶但论品味,不问价钱。这种但求茶的本质和内蕴,追求茶的真善美,即是一种更为讲究的饮茶,完全有别于并且更高于他在这之前于饮茶上的所有讲究。

9、“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赵朴初,1907年生,安徽太和人,自幼酷爱诗词及书法。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西泠印社社长,著名书法家。他关心茶事,对茶文化多所贡献。

赵朴初爱茶,人清如茶,他写了不少有关茶的诗,对茶的研究颇深。1990年1月3日,已经84岁高龄的他在武夷山御茶园饮茶,还兴致勃勃地向陪同者解释“茶寿”中的“茶”字代表高寿108岁的出典与内涵。茶后写下了《武夷山御茶园饮茶》这首诗:

炭炉瓦罐烹清泉,茶壶中坐杯环旋。

茶注杯杯周复始,三遍注满供群贤。

饮茶之道亦宜会,闻香玩色后尝味。

一杯两杯七八杯,百杯痛饮莫辞醉。

我知醉酒不知茶,茶醉何如酒醉耶。

只道茶能醒心目,哪知朱碧乱空花。

饱看奇峰饱看水,饱领友情无穷已。

祝我茶寿饱饮茶,半醒半醉回家里。

诗中描绘的是极为生动的一幅饮“工夫茶”的品茶图:茶壶、茶杯的摆法,使你仿佛身临其境,欣赏那来回巡斟,周而复始,什么“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温文雅致的饮茶艺术,一幕一幕在眼前展现。品茶的过程是:要先嗅其香,再观其色,然后再试其味。

古代品茶,讲“卢仝七碗”,这里却说是一杯、两杯、八九杯,甚至百杯,当然是胡桃样的小杯。茶逢知己,百杯痛饮,虽是小杯,还是醉了,诗人写出醉的感受:祝我茶寿饱饮茶,半醒半醉回家里。这种“茶醉”,是“醉翁之意不在茶”,是山水之醉,友情之醉,是诗情画意,深情厚谊,合岩韵茶味,融为一醉!道前人所未道,真是咏茶醉的绝妙之作!

1989年,北京举办“中国茶文化展示周”,赵朴初题诗: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诗化用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诗意,引用唐代高僧从谂禅师“吃茶去”的禅林法语自然贴切、生动明了,既是诗人领略茶道的写照,又是体现茶禅一味,茶禅相通的佳作。写得空灵洒脱,饱含禅机,广为世人所传诵。

1990年秋天,当北京成立中华茶人联谊会时,他当时因病住进北京医院,本来答应要来参加会议,后因外事活动不能前来,特地向大会送来了诗幅:“不羡荆卿游酒人,饮中何物比茶清?相酬七碗风生腋,共吸千江月照心。梦断赵州禅杖举,诗留坡老乳花新。茶经广涉天人学,端赖群贤仔细论。”

“中华茶人联谊会”的会牌,《中华茶人》杂志的书名,都是朴老亲笔所书。作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在百忙中仍如此关心大力支持茶文化活动,实属不易。

中国是茶的故乡,在对外交往中,赵朴初也常常把中国茶和茶文化介绍给国际友人,特别是为中日茶文化交流做了不少工作。

1991年,他为“中日茶文化交流800周年纪念”题一诗幅:“阅尽几多兴废,七碗风流未坠。悠悠八百年来,同证茶禅一味。”早在1986年10月,他应邀为《中国——茶的故乡》画册题诗:“东瀛玉露甘清香,楞伽紫茸南方良。茶经昔读今茶史,欲唤天涯认故乡。”并在诗后加注:“日本宁治产玉露茶甚佳,斯里兰卡(古称椤伽)产红茶有名于世。”

这首诗从赞颂日本名茶御制玉露茶,斯里兰卡(椤伽)紫茸茶人手,“欲唤天涯认故乡”,题诗一往情深,表述了中国是茶的故乡,写出了中国茶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他曾为许多重要茶事活动题诗,多半写成书幅,诗书兼美,堪称双绝。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应邀去日本祝贺“茶寿”的事,那是1982年3月,赵朴初应日本友人的邀请,去京都清水寺访问百八老人大西良庆长老,清水寺赠朴老一木茶盘,上面刻有长老手书的“吃茶去”三字作为茶寿纪念。这次朴老写了《汉俳五首》,表示祝贺,其中第二首是:“茶话又欣同,深感多情百八翁,一席坐春风。”

关于“百八老人”他做了自注:“日本以108岁为‘茶寿’,盖‘茶’字之‘艹’为二十,加上下面其余笔画‘八’、‘十’、‘八’,合为百八。”“茶寿”一词,从《汉俳五首》中初次看到,以后发现为许多地方所引用,这是中日茶谊的一段佳话。

赵朴初逝世后,留下辞世偈:“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他的高风亮节,将永远活在人们心里!他对茶文化的贡献,也将永远铭记在茶人们的心里!

10、“金庸茶馆”

金庸,本名查良镛,1924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袁花镇。入读家乡海宁县袁花镇小学,毕业于浙江省衢州中学。1944年考入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1945年在杭州任报社外勤记者及英语电讯收译员。被调派香港,续任国际电讯翻译。

1955年以“金庸”为笔名,创作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在《新晚报》连载一年,奠定武侠文学基业。《碧血剑》、《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连城诀》、《天龙八部》等陆续在报纸连载。

除了武侠小说的写作,“品茗绿茶”也是金庸的至爱和常年坚持的养生之道,他对绿茶有一定研究,年过七十的“查大侠”说:“绿茶最好的茶叶是好嫩的,是清明之前便要采下做绿茶。”为了避免喝进含铅质太多的绿茶,金庸建议选择杭州龙井茶,由于名贵的绿茶叶是来自嫩芽,种茶者必不舍得喷上农药破坏。他强调喝茶的分量不宜太多,就如他每日的食量亦很少,尤其是淀粉质食品均会吃少一点。他本人经常以喝茶、读书及书法,令自己生活变得轻松,达到保持健康的目标。

2003年,第一本由金庸先生授权的休闲娱乐中文期刊《金庸茶馆》面世。这是为金庸与金庸迷搭建的交流平台,首期刊物图文并茂,雅俗共赏。金庸先生特为首期《金庸茶馆》写了开篇之作《关于(金庸茶馆)》。金庸还到杭州剧院作专题演讲,与1800名金庸迷见面交流,答疑解惑。

金庸在文章中说:我撰写武侠小说,最大的动机是在于我很喜欢武侠小说。从儿童时起,大部分的零用钱就花在购买武侠小说上……自从我写了武侠小说之后,遇到的朋友,不论是旧朋友还是新识的,总是和我谈陈家洛、萧峰、阿朱、小龙女,我不大接口,旁边就有人接上去,谈论不休。有人还兴犹未尽,约了下次再谈。如果有个茶馆,茶客们逢到了,沏一杯茶,谈谈袁承志、青青、阿九,倒也有点味道。

“……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的主持人赵先生、胡先生,文汇报前总编辑石先生,浙江站站长万先生为人厚道热心,都是我的读者兼朋友。承他们好意,发起组织‘金庸书友会’,要开一家茶馆,供书友们谈天说地。我欣然同意……‘金庸茶馆’则小至九岁,老至八九十岁,大家都可来泡一杯龙井,指出金庸小说中的错误,我和各位书友谈天说地,高兴至极。既交朋友,又遣雅兴,岂不快哉!《金庸茶馆》期刊,亦以此为宗旨,只谈小说人物故事,不涉时人时事,岂不快哉!”

11、陈香梅的中国茶情

陈香梅,1925年生于北京一个外交世家。陈香梅的父亲陈应荣是著名的教授、编辑与外交家。外祖父廖凤舒与国民党元老廖仲恺是亲兄弟,曾任古巴公使和日本大使。长于乱世的她后来嫁与反法西斯斗士飞虎队将军陈纳德,活跃于美国和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的政界高层。陈香梅不仅是一位政治风云人物,也是一位杰出的企业家。早在三十年前,她就被评为全美七十位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近年更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改善中美两国关系建言献策,身体力行。

陈香梅在她的写作生涯和日常生活中,一直酷爱于品啜中国之茶,尤其是香港下午茶。只缘中国之茶给了她太多的依恋,太多的呵护,太多的追忆与灵感……

陈香梅初啜香港下午茶,那是在香港大学的茶室,下午茶曾经伴着她度过了最难忘的一段大学生活。其时广州沦陷,她就读的岭南大学刚从广州迁到香港,借用香港大学的教室上课。因上课时间安排在午后和晚间,所以上课之前和下课之后,她便常邀上三五学侣、茶侣,茗话于港大的茶寮中。

由于日本侵略军的炮火轰毁了他们的大学生活,所以下午茶失却了往日的温馨和欢欣,掺进了太多的惶恐,太多的愁伤!她永远忘却不了那个灾难的日子:

1941年12月7日。适逢周末,她和友人在一处茶座喝下午茶。恰巧遇上了好几位朋友,一时高兴,就坐上火车去大埔郊游,玩得兴起,有人主张索性就在郊外住上一宿。结果日本侵略军当夜直入大埔,留在那里的朋友也惨罹灾祸,只有她和她的朋友两人搭上最后一班返港的火车归来。

此后在战事进行的18天中,她和她的朋友则成了患难之交。当此离乱之时,她所能获得的惟一慰藉,便是香港下午茶。因为每天下午,她的朋友仍想办法来陪伴她,共啜清茗,聊以冲淡彼此心头的愁苦与忧伤……五个月后,他俩终于和其他亲友一同离港,取道广州湾而进入内地。临别的时候,她对友人说:“将来,有一天,假如你来看我的时候,我将以三春的茶叶并玫瑰花瓣,为你泡一杯可口的茶,如同咱们在香港下午茶座上所啜的茗汁一样清甘,一样清馥!”

香港早年盛行的是广州早茶,并且也不乏广州风味的午茶和晚茶,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中国茶道文化的传统俗风。自从英国占领香港之后,英国下午茶便也推行到了这个华洋杂处之地。那些祖祖辈辈深受中国茶道文化传统熏陶的香港民众,他们对于英国下午茶的种种喝茶方式,却并不以为然,非但没有把它奉若圭臬,而且凭着自身所拥有的中国茶道文化传统之优势,卓有成效地与之抗衡并竞争。

这就是把由广州早茶衍化而来的本埠午茶并晚茶美妙地糅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港式下午茶。此茶正是陈香梅所眷念,所钟爱,所赏鉴的!确然,香港下午茶已成了她的癖爱,已然是无法割舍了。于是,在学校内迁后她依样画葫芦,即模拟香港下午茶的种种规例,试着由自己亲手来沏茶,自斟自饮之,聊寄下午啜茗之兴。尤其令她欣喜的是,有一位教授也三天两日邀请她去喝茶。他那里也是悉依香港下午茶的传统吃法,竟煨出了一种“茅舍下午茶”,只因他住的是一所低矮而旧陋的茅舍,故此戏称之。

鉴于陈香梅是专修国文的,所以这位教授每当看到有什么值得赏鉴的好文章,就邀请她去一边品茗,一边品文,确乎得益匪浅。最叫她不能忘怀的是,这位教授煨茶,用的是一把拙朴得不能再拙朴的紫砂小泥壶,每次瀹茗,先塞进半壶茶叶,而后放在炭炉上,烹之至沸,再倒入核桃般大小的微型杯中,不日喝茶,而日啜茶。她啜咽之下,则觉得“初觉时,味苦涩,再饮而甘,之后就有点上瘾了”似的。

如此“茅舍下午茶”,每周至少得啜上两三次。其中有一个星期天,更是盛况无比:教授特地邀来了好几位弟子,欣欣然共啜马拉松式的下午茶。一直喝到深夜兴犹未尽。于是索性点起烛火,燃上檀香,啜茗夜话起来。就在此种恬静而亲睦的氛围中,大家啜着酽酽的茶汤,侃侃而谈,议论风生。

几十年过去了,在纽约泛美大楼的云天阁的茶室,那是个纸醉金迷的所在,陈香梅偶尔应友人之邀,无法推辞,便不得不去那里的茶室坐憩片刻,有时也啜上一会儿西式下午茶,其实是英国下午茶。这里用的一律是英国名瓷,镶金边的茶杯,令人炫目。此情此景,使她不由想起许久以前那乡间的茶聚。曾经有一位穷教授,用小泥壶泡杭州的龙井茶和几位弟子在茅舍烛光下,从屈原的《离骚》讨论到抗日的剧本,他也写得一手好书法。

有一晚,大家品着小瓷杯中的浓茶,弟子要求老师写对联,老师戏题一副:“几生作到梅花福,添香伴读人如玉。”因联中嵌进了“香”、“梅”二字,女弟子说:“老师该罚。”老师也笑着说:“该罚,该罚。喝浓茶一杯。”此情此景恍如昨日,何处可追寻。凌乱茶烟,昨日胜今日。在陈香梅的眼中,比之她所忆念的那柄紫砂小泥壶,镶金边的茶杯并无赏鉴价值,它经不起人们视觉审美的赏鉴。而英国茶叶是放在纸包里的——她认为茶包是最煞风景的品茶方式。

至于云天阁茶室所供的茶叶,几乎精品悉备,应有尽有:印度的,斯里兰卡的,日本的,英国的,当然也有中国的。只是绿茶的品种寥寥,红茶则居其大半。陈香梅虽说久居纽约,并且频繁往来于东半球与西半球诸国之间,自然也就常常接触到世界各国的茶道文化及其茶道风俗;然而她在啜茗的审美感情和审美习惯上,却依然纯乎是中国传统的,始终不渝地钟情于中国之茶。她常这么说:“我跑了许多地方,喝过各地所产的茶叶,但我觉得只有中国茶叶所泡的茶,最是可口。在外国的时候,也常听到别人称赞中国茶。”

虽说“三十年在东方,三十年在西方”,然而陈香梅的生命之根却永在中国;而且不论是辗转于东半球,还是辗转于西半球之时,朝朝暮暮始终与之相厮守的,则依然是苦而后甘隽永悠长的中国茶。她平日应酬鸡尾酒会的机会很多,但她从来不像一般美国人那样,把鸡尾酒当作稀世的艺术珍品一样欣赏它;她所欣赏的,则是鸡尾酒后之茶,并且还要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茶。

有一次,她去参加在某同事家中举行的鸡尾酒会,大家喝着香槟酒,一边聆听欣赏音乐,一边在紫藤架下跳舞。夜阑之时,兴犹未尽,香槟酒仍喝得不肯罢休。然而此刻的陈香梅呢,却只想喝一杯酽茶,喝一杯好茶。可是在那种场合,哪里容易觅得一杯好茶呢。于是她和朋友索性离开,而到她们常去的地方,各人啜上了一杯清心可口之茶,那正是她所嗜啜的中国茶啊。

人们常说“茶味人生”,陈香梅钟情于中国之茶,即是如此。几十年来,茶一直伴随着她的生活。1989年初春,她和台湾、香港以及美国的朋友携手,组成了一个访问团来到北京,受到了优厚的礼遇,下榻于钓鱼台国宾馆。他们在这里啜得的洗尘之茶,乃是清甘而清馥的茉莉花茶。

这个大陆访问团,由北京而上海,而福州,而厦门,而广州,所到之处,都受到大陆同胞的热情欢迎和盛情款待。每次宴会,陈香梅着意赏鉴的,则是那些品类不凡的宴前茶、宴后茶,并且往往由斯而引起她那不能忘怀的许多啜茗往事。尤其在上海访问期间,则不由忆念起了她和陈纳德将军婚后的一番伉俪茶情……她和陈将军婚后一度寓居上海,生活比较安定,每天下午5时左右他俩下班回家之后,照例休息片刻。

夏日是在凉台上,冬日则守在火炉旁边。她是悉依喝下午茶的习惯,沏上一杯茶。而他呢,则照例要喝上两杯酒,让身心都好放松一下。她曾尝试请他一起来喝下午茶,他也曾尝试请她改喝一杯鸡尾酒。然而,他们双方的尝试竟都失败了。她爱喝她的下午茶,他则爱喝他的鸡尾酒。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无非乃习惯使然也。而在离开上海之后,一直东奔西跑,有清静的环境时,没有安宁的心情;有安宁的心情时,又没有清静的环境。到台湾以后,更是终日忙碌,哪有闲情逸趣去享受下午茶的滋味呢!

其后不久,陈香梅再度亲率访问团来祖国大陆探亲、考察,从而更给海峡两岸搭起了一座常来常往的桥梁。而此时她所啜得的中国之茶,诸如西湖龙井啦,洞庭碧螺春啦,六安瓜片啦,凤凰单枞啦,茉莉花茶啦,凡斯种种,比之当年她所嗜啜的香港下午茶,则自然更蕴含有许多味外之味。她酷爱中国之茶,就是要记住:华茶之根,永在中国。华人之根,永在中国。

同类推荐
  • 大众美味小炒

    大众美味小炒

    《大众美味小炒》是专门为普通老百姓设计的一套家常食谱,这些食谱选用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材,采用比较简单的方法烹制而成,一般读者都能学会和制作成功。书中附有烹调方法、食材的选购处理及营养功效的介绍。有的菜只需更换食材、调料或烹调方法,即能变成一道新菜的“新口味”,一菜变多菜。该书内容更丰富,轻松易学。
  • 好吃易做大众湘菜

    好吃易做大众湘菜

    本书是家庭实用菜谱类工具书,主要介绍菜名、原料、制法、特点、提示等内容。书中介绍的菜肴都是比较有益于健康,而且材料基本上都是物美价廉,于大众接受。
  • 百姓拿手菜

    百姓拿手菜

    本书汇百家之所长,收录美味百姓菜、经典拿手菜、家庭下酒拿手菜方面的菜谱,让您可以在自家的厨房里,利用最简单的器具,轻松制作出好吃、好看、好营养、好创意的各种家常菜。您只需要举一反三,便能让普通的家常菜因独特的做法而与众不同。
  • 神奇的茶叶

    神奇的茶叶

    本书全方位介绍了茶叶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用法,内容包括茶叶的历史渊源、形态种类,选购、储存、泡饮的方法,以及适用人群和使用宜忌等。本书收录了茶叶的饮用、食用、生活妙用等实例近500例。
  • 高血压食疗谱(美食与保健)

    高血压食疗谱(美食与保健)

    民以食为天。我们一日三餐的饭菜不仅关系我们的生命,更关系我们的健康。因此,我们不但要吃饱吃好,还要吃出营养、吃出健康、吃出品味,吃出高水平的生活质量。
热门推荐
  • 白色眷恋

    白色眷恋

    因为不满皇马6比2的比分,中国青年律师沈星怒砸啤酒瓶,结果电光火石间,他穿越成了佛罗伦蒂诺的儿子,且看来自09年的小伙子如何玩转03年的欧洲足坛
  • 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

    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原来我深爱

    原来我深爱

    这算什么事?父债子还,要我以身相许作抵债?那就做个样子从了吧!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可是,人家……
  • 天监录

    天监录

    一个聪明、强健的工科男,某一天发现自己居然得了一种难以启齿的毛病,原本他没指望这一生还能再有什么起色,突然有一天,一个来自未知之地的神仙跑来告诉他可以为他治病,结果这个吊炸天的神仙却把他给医死了……
  • 复仇公主的腹黑竹马

    复仇公主的腹黑竹马

    本来拥有着美好家庭的小公主,却在一夜之间变一无所有,重新归来时,光芒万丈,她嗜血一笑,说道:“我说过,我会回来的,你最好接住我的复仇!!!”可却在报仇中被他迷了心,掉进了一张情网,不可自拔。可等他抛弃了她时,她幡然醒悟,原来爱的不是他,而是他。到底是谁先迷失了心呢?结果又该怎样呢?请阅读本文。
  • 莫家千金恋上冷校草

    莫家千金恋上冷校草

    莫家千金,莫寒隐藏自己真实生份,来到海樱高校,进入漫画社与校草韩烁发生了……
  • 脱轨人生

    脱轨人生

    人们在小的时候,总会给每个躲在角落里的妖怪起好名字,然后在心里筛选几款神功准备随时击退他们。当然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以及在各种专家的教育和解密下你会忽然惊醒,这世界哪有什么鬼怪,要是有,怎么我活了几十年都没见过一个。然而这一切只是你未曾意识到,世界其实是一座巨大的迷宫,你本以为自己了解他的一切,却只不过是在相同的地方绕着圈子。你的人生轨迹会在同一个路口向左转,所以你一直在错过那段向右转的脱轨人生。
  • 神瀑下的祷告

    神瀑下的祷告

    故事是一段在高原神瀑下几个来自高度发达城市的男孩子男孩和一个土生土长的藏族女孩相识,又在大学校园中相遇,同样在F1定向越野协会斗智斗勇相爱相杀,关于梦想关于爱情关于友情的那些美好岁月。
  • 绯色传奇

    绯色传奇

    身背桃花劫的少年,在神秘天书的指引下,谱写出一曲动人的爱恨情仇,勾勒出一幅气势磅礴的江湖画卷。
  • 极品小皇妃

    极品小皇妃

    ①不准干粗活,那都是家仆的事情;②不准被人欺负,你只能我欺负;③不准跟任何男人说话,就算是老爷爷也不行;④不准不吃饭,每天安排的补品都要喝完,你太瘦了;⑤在我面前不准害羞;⑥在别人面前不准大方;⑦这辈子你只能爱我看我念我一人;⑧每年都要为我生一个宝宝。筱蓝看着手里的契约,眼泪汪汪的抬头“王爷,不遵守的话怎么办?”景阳邪魅一笑,勾起她的小下巴“那你就会几天几夜下不了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