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24000000003

第3章 张辛欣(1)

张辛欣(1953——)当代作家,祖籍山东,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现在国外访问,着有《北京人》等。

别人的儿子

让座,在挤得苦不堪言的公共汽车里,总是需要一个信仰支持的悲壮的行为。何况,是给一个抱小孩的男人让座。不情愿却又在必须之中,很有一点巾帼英雄婆婆妈妈的抱怨在心头磨擦……人已这么多,何必还生,还要抱出来叫人看!当那婴儿的眼睛一旦瞧见(!)你,立刻还回一个鬼脸,同时获一片人间天上的无比快乐。于是,握着小孩子的手和那爸爸聊起天来,问人家去哪儿玩?

“去找保姆!”

会心一笑。只管和小孩子逗乐,耳朵里灌着大人的叨唠:……这孩子才三个月,保姆已经换了十多个!现在的保姆都不愿意带小孩儿,好不容易有个肯带,还不一定能带这孩子。这个,我们不喜欢;那个,我们觉得还可以,孩子不喜欢……

“怎么知道孩子不喜欢?还不会说话呢,一个牙也没有呢……”

“能表达,老哭……昨天,这个保姆又辞职了,嫌我们孩子闹。其实他非常乖!现在,只好赶快再去找保姆介绍所,还在那个有名的大桥底下,哎呀!孩子倒是非常喜欢你!”

“是呀,我是一个不错的保姆。”

该下车了。

没有孩子,没有家,却自信可以为小孩子当一个不错的保姆,只希望那小孩子也要可爱!不过,天下的小孩子似乎都很可爱。无论怎么赖,赖得很没有样子,很混帐,也很好对付。孩子的欲望,最直接了当,连狡猾,都一览无余。只有在孩子的面前,我敢和所有的小心思从容周旋。

然而不想要孩子,从来不想要。爱任何人,爱得死去活来到傻,也没有像故事里常常写的那样一个傻傻的念头升起,傻傻地吐出:“我为你生一个孩子。”从来没有。在这个天然的念头升起之前,就有过一层层分析,然后是一个结论:一个女人在当今的这部分世界里带不起一个孩子。爱孩子,无非是爱转移了对象的自己!用这个道理,对想爱男友爱不成,于是便想和他生一个孩子的女友,训斥着,铿锵有声!听的人很信服地点着头。听自己铿锵的声音,知自己的冷酷和不称职。

我有一个干儿子。干儿子的照片就摆在写字台上。当清早写作时点一支清新的香,简直就是为他上供!干儿子真是漂亮,漂亮到连他妈妈自己来信都这样说:“我又要生孩子了,可有这么好的维克多·牛牛,真不该再要孩子了!请原谅妈妈这样夸自己的儿子,但他实在是太好了……”看巴黎寄来的信,滑过中国的话:“老婆是别人的好,儿子是自己的好。”心的深处,回忆着干儿子的“好”。回忆着那一片阳光下的小花园中,他在小摇篮里侧着头熟睡的那种美丽的安详。俯身看他睡相的那个瞬间,直觉世上没有别的更安全的去处了……然而自己很不称职,从来没有给干儿子什么礼物。只记住之所以任命我做干妈妈的意义:有朝一日,他的妈妈不在了,或者有什么意外,我要为干儿子负责任。什么的责任,并不具体知道,只知道,为了我的干儿子,我要支撑整个天!

还是不想要自己的孩子。只要有小孩子在眼前,心里叫你乐着!

在纽约的时候,住一朋友家,朋友的儿子十三岁了,比我高,在我的眼里,还是一副浑然不开窍的模样。一双内八字脚,慢慢地说中文,不由得不柔声柔气,以至听起来奶声奶气,越发他是个小孩子。地方不够,我挤在他屋里睡,他的床拉开,下面又有一个小床,我们彼此谦让。他用主人的口气做了决定:“当然是我小孩子睡狭床!”

晚上,我在客厅写作,回到“我们的卧室”看书。每回,他已经睡着。小孩子的睡眠。我没起,没醒,他已经去上学。有时候也会因为睡过了头误了校车。那时候,就苦了做爸爸的,开车送他上学,再坐火车去上自己的班!我可没有责任对他,他却有责任带我玩。我们俩玩小孩子的游戏:电脑里的李小龙打坏人,或是纸面上的“百万富翁”——兼着操练我的英语。我们轮流摸那“牌”,他比我还急,帮我看我“牌”上的英文,帮我按照“牌”的指示拿小小的粉子、篮子、黄子、插在一辆小小的车上,不断地,奶声奶气地替我数着我的财富……现在,你可以买一个房子……现在,你结婚了……现在,你有了一个孩子……现在,你又有了一个孩子……有一天晚上,我的“车”上竟然有四个孩子!那一轮,我赢了二十八万美元,他负债累累,很是难过。他想再来,我就是不肯,赖着大叫:“你也叫我快乐一回嘛!连他爸爸、妈妈也说:“让着阿姨一点儿吧!”

这么赖的阿姨,大概天下少有。

偏偏,很喜爱人家的儿子,要认他干儿子,他不肯!

“你要什么?”我问。

“我要很多、很多的钱。”他分明在嫉妒我赢了他二十八万!

“我的存款有二千八,是真的!”

“不干!”

“等我有五千块的时候呢?”

“不干!”

心里好不服气!想想自己漂亮的干儿子,想想,也有不是干女儿,却总在关心的,大大、小小,有几个呢!哪一点儿不配?!不服气着也有几日,他的几位表弟来,写着东西,听几个小孩子玩得热闹的声音,听他说:“……阿姨说等她有五千块的时候,要我当她干儿子。”

“只要有五百,我就愿意当干儿子。”

个子最小的孩子在说。

那孩子极是聪明,据说数学好到不像话的程度,每次考试给一百分都打不住的架势。我在心里拍板:“这个价可以!现在我的钱正好够把你们一块儿收买!”

偷听人家小孩子的闲话,如同白捡了一大把美元。

美国孩子打电话太多,他的父母对他教育得不错,他的电话不那么多,甚至可以说,很不多——比我少得多。那时,我每天在等一个人的电话,电话来了,我就在人家儿子的卧室里,和不很遥远的对方说些可有可无的话,只是绝对需要着那个声音。卧室也是我的密室,放下电话出来,人家儿子在看电视片。

终于有这样一天,他要去参加同班犹太同学的成人仪式后的聚会。聚会要穿西装,自然也要将运动鞋换成皮鞋,还要由爸爸开车送到那个聚会的地方。对于每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每一个家长每一日暗自里胆战心惊!我坐在一个角落里看书,突然抬了一下头,看见那爸爸微仰着头,认真地替儿子打领带。爸爸的脸上,一副莫奈何,自认送儿子出去“花”的神情。心里,突然酸酸甜甜地一动。

晚间,我的电话接完,从“我们的”密室里出来,人家儿子已回来了。我坐在客厅写作,他坐在客厅和卧室之间的餐室电话机旁。脸上有重重的心思。也许是新皮鞋夹了内八字脚?

我进了卧室,他还坐在那儿。我躺下来看书,他仍然在外边坐着。于是,走出来,问他为什么不睡?他说,热。

我想摸摸他的脑袋,不是摸脑门儿,是顺顺他的头发。但突然不敢,怕揭或触到他心里或许的秘密。走来走去,躺下起来的我,正怀着一丝决绝的悲凉。明天晚上,我将再也没有这个人的电话了,他将离开美国,到我还不能去的地方。纵然到了能去的时候,我知道,我也不会去找他的,去找的,也不是此时此刻的他……突然之间和人家儿子有种同病相怜的感觉。想和他默默地坐在一块儿,可惜,那里只有一张单人小椅子,那里也只能放下一张单人小椅子。于是,我们也就不能像两个男子汉或一对孩子一样地、沉默地并肩坐在任意的角落,尊重各自的秘密,埋头想那份得不到的情。我又坐到桌前,开始写,他站起来,进卧室去了。

我终于又躺下来,将照着我也照到他的床头灯的亮度拧到最小,继续看书。听着他均匀的呼吸。他突然翻身,掀了被子。我爬起来,给他盖好。仍然看书,听那呼吸的均匀。

清晨,在窗前,突然有一阵清晰的念头:

真想有一个自己的儿子!

过了一会儿,他来了电话,仍说可有可无的最后一天的话。说着,便说了那念头。

“那值得我飞来一次!”

“不。”

不是不敢,是过去了。

感激那个清晨!抓住那个清晨!那是唯一有如此一个愿望真实生起的时刻。谁也不为,只是想有一个儿子。那个时刻过去了,走来,走去,还是一人。

在从湖北采访归来的火车上,又遇上一个随着爸爸出门的儿子,七岁。美丽,会哭,两项加起来,叫作“好一个水汪汪的儿子!”能吃,吃得多到叫人羡慕!以为那肚子是无底洞,等到突然一口也不肯吃,方知人家在家的妈妈不让多吃确有道理。不仅不吃了,又发起烧了。火车坐席挤,硬卧车厢也挤,和人家儿子并排挤在一个宽不过五十公分的床上,头挨头,竟也都能单躺。烧着的儿子还能滔滔不绝地讲话,讲些童话故事。他讲,我也讲,以童话代药。讲新故事讲到穷尽,翻出老的,讲安徒生的“七色花”。他说知道,追问一下,又不知小姑娘怎样得到了奇异的花,于是,倒补被狗吃掉面包圈儿,又倒补提着面包圈儿的细节,再倒补,东张西望……他才恍然大悟,哭的小孩子会遇上仙人!他已经忘记头痛、肚子痛,童话的作用,也可抵阿斯匹林?故意再考考他那“七色花”,一一派了什么用场,他不记得了。我也记不得!庆幸着,便倒回去想,自己小时候,常为这个故事深深遗憾。“假如我有几个奇异的花瓣,一定宝贝着,一个也不用!”……不知人家七岁的儿子怎么想?会不会小气地守住?

索性放出采访手段:

“假如你有七个花瓣,你要什么?”

“我要一个医院。”

“医——院?!”

“我想去医院看病。”

“好吧,一个医院,然后呢?”

“要军队,还要真的枪。”

“军队、枪(已经是第二、第三了)然后呢?要好吃的?”

“不要,我现在什么也不想吃。要睡觉的床,自己的床(四个),要十万个妈妈(五个!),再要十万个爸爸(六个),再一个张阿姨(七个!),再要电视,再要冰激凌,再要……”

已经九个了。

七个花瓣原来就是这样撕完的!?

“你要什么呢?”

那儿子问我。

“我?”我很节省、很精心地想,立刻想定。

“我要一个自己的房子。大房子!”

“还有呢?”

“我要一个儿子,一个好儿子。”

“什么样的儿子?”

“像你一样好。”

“还要什么呢?”

“什么也不要了,其余的都留着……”

我们都睡着了。

夜色中,出了火车站,儿子发着烧,仍然坚持背着自己的小书包,手握着爸爸的手,不声不响地走路,然后,不见了。

回老家

或许,是回乡。

细细地思量起来,老家真是个奇怪的概念。父亲的家,打底和你有什么关系?为什么非得给自己后补上一个根儿,而且非把父亲的出生地系在自己的腰眼上?

够得上老家的老家,必定是农村。不论衣锦还乡还是落魄归里,全是回到那老不改样的村子去。若有谁说自己祖籍北京、上海或者纽约、连我也觉着不踏实,便一定追溯到这人的爷爷、或者爷爷的爷爷也是从土坷垃里爬出来的才心满意足。

说是老家,剩了一个叔,自然还有一个婶儿,扯着一群接接连连随意撒下的种,竟有七八个该我称兄道弟,呼姐唤妹的乡下孩子。早些年,叔有时来一趟,背一口袋红枣和煎饼来,扛一包我们穿不下的旧衣裳走。每年秋天,寄来一个大小总一样的包裹,装二斤花生米。再后来,来人,来信,次次为钱,并且那款数也越来越大。人小,私下里帮父亲算计,想起父亲讲的笑话。他小时候农民都说:皇上日子好哟,天天喝香油!老家人怕是想,你们在京城吃皇粮,那日子跟喝香油也差不多。小心眼儿里便不由嘀咕:连你们孩子娶媳妇、盖房子也该我们管?这老家呀!给了钱,还添生分,一个觉得不少,一个嫌不多。再往后,房盖上了,信渐稀了。听说老家在变样儿,自个儿能顾自个儿了,自个儿就顾自个儿了。到城里也能随便买到鲜花生,能存上一口袋花生米时,忽然发现,咦,花生米也不见寄来了。

就这远远、淡淡,又叫人有点怕沾的老家,人生使命似的,早晚必定得回一趟,于是十几年前我从北大荒挪到湘南,从屯垦戍边的兵团战士变成正规军的小当兵的时候,回过一趟老家。照风俗,提盒点心,拎两瓶酒,除了叔和婶子,啥人也不想拜见,啥地方也不想参观,有什么可看的呢!穷,还是穷。蹲了半个月,忍一忍厕所、用水的艰难,干一干农活儿——参加劳动,那时是自然,是必须,还必须是自愿,心里可真干得烦!天天,顿顿,啃一啃白薯面的煎饼。走人。

只有父亲才打心眼儿里认定那是他的根儿。总不能回去看,于是总说,用嘴勾出一幅幅乡间图景,拿着对,对不上我也见着过一回的模样。他说的,是再往前几十年的事!

今年夏初,他总算回了老家。

半夜下车,依稀摸门前,拍门半晌,一个小伙子在里面睡蒙蒙地叫:“谁呀?谁?”估计是侄儿,父亲更不解谜:“开门!开门!”里面迟迟捱捱、疑疑惑惑,又半晌,那侄儿突然大叫:“俺大爷!俺大爷回来了!”满院子喊,忘了开门。拉开门闩,点上灯,比父亲还见老的叔摸着父亲的手哇哇哭。婶子忙拉风箱,烧水,惦着做点啥吃的,却还没想出该做啥。发现小女儿凤鸾迟迟不起来,叔叫:“鸾,大爷来了!”里屋不吱声,再叫,还不应,光听吃吃笑。于是大家一齐叫:“出来,出来见见大爷。”连我父亲也说:“出来,让我看看你呀。”“不,俺丑。”第二天,父亲到村里转,看沟,沟变小了,看井,水也不深了。年轻人笑嘻嘻地打量:“首长,打哪儿来的呀?”四五十岁的人只管瞪眼瞧,一说姓名,个个叫,啊,是张家老二呀!不是在外边做了大官儿吗。赶集路上,遇上一个赶头驴、扛把杈子的老汉儿,唯一的熟人!是跟他一块从家跑出去当八路,又嫌苦跑回家的旧相识。去赶集,只为找一碗酸辣汤。旧时,老农民在家生儿女的气,一跺脚:“不过了,到集上吃肉去,吃光了这个家!”上了集,转半天,一咬牙,再跺脚,喝一碗三个大子儿、洗面筋的酸辣汤。父亲小时候,向往酸辣汤。酸辣汤仍然在,七分钱一碗,转半天,不能下决心尝尝。看四周尘土飞扬,看摊下边的刷碗水是那么一盆总不换的黄酱汤儿,又怕喝不下去人家说浪费影响不好。带了个侄孙子,坐在长板凳上,左看右看碗口,想出个喝汤的法子。把嘴伸到碗中央,埋下头,吸一口。“怎么样?是不是珍珠翡翠白玉汤?”听故事的我紧追问。

“还跟从前一个样,好喝!”

于是,我想回老家,去捉新生活。像赶集?心里说自己。赶集十里八里,一趟集也赶不上一样的货。况且,父亲比的是几十年,我比十几年。只有一个愿望最实在:也去喝一碗酸辣汤。

老家捡了个有点名气的地方傍着——山东临城车站往东不远的一个村子。听者每每赶紧捧场:嗬,梁山泊,一百单八将!嗬,铁道游击队,刘洪飞车搞机枪!

梁山泊还离着百八十里。

村东四十里,有座“抱犊岗”,六十年前,土匪就从那山上下来,劫持了中外旅客百余人上山当“肉票”,一时震动中外。那拘犊岗很有些险,传说牲口上不去,上山开地的农民,需把小牛犊抱上山,养大了再来耕地,山头由此得名。而那伙劫车的土匪,不是传说,的确来历更妙。匪首本是当地富户,土匪时称借粮软取,官家常以剿匪强夺。合家商议,左右为难,不如举家落草,反倒痛快,议而未决,自家后院突然起火,是少年气盛的小儿破釜沉舟,断了家人犹豫回头的后路。于是,合家上山。是谓“官逼富人反”。我从书本里挖出这段,做了一部小说的底,因为这劫车案竟惹出跟闹匪完全无关的一段新奇案,自然是编的。不过,单拿出这段真的来问人,竟是偏题,一问一个准儿,个个不知道,听得犯傻,出神儿。

说匪,不愧,看我们山东人的胆儿!

村北十里,又有一座山,叫“孤儿”。替老家人勾出另一种风情、另一种愿望、另一种性格。孤山上有白、红、绿之色的岩石,歌谣和传说皆由此出。歌谣四句:

孤山孤山三道箍,不出娘娘出都督;

同类推荐
  • 银水换神泉

    银水换神泉

    民间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是一座绚丽的文学宝库,珍藏着浩如烟海的内容健康、纯朴乐观、形式丰富多彩的文学瑰宝。它植根于民间,融幽黙、风趣、机智、巧合等元素于一体,以其通俗易懂上口易记而得以广泛流传。它源远流长,在某种程度上,它给正史以弥补,给名著的孕育奉献了营养,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基本上都是先有零散传说而后成书。民间文学作品的内容大多以扬善惩恶为主,催人奋进,积极向上,并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如果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平淡……
  • 飘过的一瞬间

    飘过的一瞬间

    本书是一本诗歌集。作者是一名基层团干,他热爱本职工作又热心公益事业,多年来一直笔耕不辍。他用独特的视角和饱含深情的笔触,讴歌时代,欧歌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事业、对人生、对人性的深情博爱,充满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催人奋进,发人深省。
  • 叶紫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叶紫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丛书实质是中国现代文学肇基和发展阶段的创作总集,收录了几乎当时所有知名作家,知名作品的全部。
  • 我们一起走过:志愿者之路

    我们一起走过:志愿者之路

    本书内容包括:民间组织与公共突发事件、SARS期间的中国NGO、农村公共卫生中的NGO、社会性别与社区健康促进等。
  • 记忆是一种抵抗的姿态

    记忆是一种抵抗的姿态

    多少年过去,我也曾几次和人讲起。可是没人会相信它的真实性。甚至包括我自己。那不是梦。在那之前和之后,我都未曾如此近距离地观察过一匹马的眼睛。而它从书架上移开眼神来看我的时候,我忘不了那双眼睛。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我虽然早已过了要牵强附会才能了解自我的年龄,也不再有拼命幻想的激情,可是每当我在一排排的书架前难以自持地激动的时候,我知道,我属于这片天地。《记忆是一种抵抗的姿态》讲述了作者的记忆故事。
热门推荐
  • 内训

    内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空之都城

    天空之都城

    三个月前,一名名叫天泽的普通高中生,通过时空机器来到了《天空之城》游戏中,化身圣战。同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小组、成立军队、成立国家,一起穿越、一起战斗、访幽探胜、磨砺情感等全球公测开始时领导中国数十万名真实的玩家在网游中组成军队联盟与强敌作战接着跨越六界等回到现实中后,从一个空怀幻想的少年,变成一名合格高中生的传奇故事。如果你是一个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人,你可以把这部小说叫做《穿越四季之天岛》。如果你是一个热血的青年人,你可以把这部小说叫做《百城大战》。如果你是一个喜欢玄幻的人,你也可以把这部小说叫做《天道》。如果你是一个充满幻想主义色彩的人,你可以把这部小说叫做《理想天堂》。如果你喜欢英雄,这里可以告诉你《天外有天》。一切都从这个游戏少年开始说起。
  • 争权夺利智慧谋略全书

    争权夺利智慧谋略全书

    书分“风云际会篇”、“善抓机遇篇”、“随机应变篇”等十部分。内容有:阿基米德鏖战罗马兵、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富兰克林巧用比喻等。
  • 复仇女孩的爱情时代

    复仇女孩的爱情时代

    她是新一代至尊,任何人都没有让她苏醒,但是一个叫胡利的闺蜜,害死了她的父母,于是,她成了至尊,而她的朋友们也是一代代的圣尊,他是英国王子,因为小时候和她见过,在此,他们就发生了一段故事!敬请期待!
  • 大天使之路

    大天使之路

    吾以审判天使之名,消除宇宙诸邪恶!她金发金瞳,背生双翼。银白色的战甲将她婀娜多姿的火辣身材勾勒地更加美好。她手持烈焰之剑,斩诛一切黑暗与罪恶,只为宇宙的公平与正义而战!她的身世离奇,长大后在天蓝星大放异彩,最终破解了星球的秘密。在一次历险中,彻底觉醒了天使血脉,成为了一名高贵的审判天使。在长达7000多年的时间里,她邂逅了三个男人。他们或非凡,或平凡,或屌丝,在最后却都成就了非凡的事迹。欲知详情,敬请阅读大天使之路!
  • 青断

    青断

    就像候鸟辗转迁徙,没有太多的留恋,太多的悲伤,随着大部队,就算有时会丢失自己,找回来,继续前行。
  • 在你身边在你眼前
  • 少年传销记

    少年传销记

    一个处于懵懂年龄时段的少年被网友有预谋地骗到传销窝,本书描述少年在传销窝的经历,本故事实属真实。
  • 你若不等花开

    你若不等花开

    五年前他不辞而别,她以为她的心已足够坚强,当她好不容易忘记了,他竟又出现在她的眼前。那个男人,在她最好的年纪给了她最甜蜜的爱情,然后消失的无影无踪,都说相爱容易相处难,她不知道她和他的爱情到底能走多久?我这一生何其有幸,能遇到你,却也如此不幸,让你一次次离我而去,
  • 管理者每天读点《论语》(论语管理日志)

    管理者每天读点《论语》(论语管理日志)

    本书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儒家至高无上的经典。宋代宰相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对其高度赞赏。本书系统、全面地对《论语》的文本进行了梳理并作出了管理学的解读,涉及决策、组织、领层、控制,以及沟通、协调、用人、团队建设等企业管理问题,使读者能从中领悟管理工作中那些非凡的东方智慧。本书内容全面,体例新颖,以精干务实的日志形式把管理精华融入读者每天的生活当中,选择精妙的“论语箴言”、具体的“案例引导”并辅以高度概括的“管理智慧”和操作性极强的“行动指导”,分析企业管理的成败得失,总结最实际的管理策略,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参考,使之能够更清晰、更透彻地领悟企业管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