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终于有条大鱼上了钩,它牵着巨钩负痛直下,潜入海底。只见它横冲直撞,上下翻腾,奋挣扎。海面上,白浪如山,海涛呼啸,神呼鬼泣,声震千里。
任国公子捕到这条大鱼后,将它分割制成干肉。后来制河以东、苍梧以北的人们,全都吃腻了。
后世一些饶舌的庸人们便都大惊小怪,奔走相告。那些整天拿着短竿细线,跑到小水沟旁守着鲵鲋小鱼的人,想钓到大鱼,简直是痴心妄想。
三户亡秦
“三户亡秦”指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家,也要报仇雪耻,最后灭掉秦国的一定是楚国人。后用以表示报仇雪恨、抗击侵略、复建国家的坚强决心。
此典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居剿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
‘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返,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
战国末年,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秦帝国。但是没过多久,秦王朝施行暴政,激起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强烈不满。秦朝末年,终于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六国贵族也紧跟着起事,在这股讨秦浪潮中,楚贵族后裔项梁和他的侄子项羽也兴兵伐秦。
项梁的祖辈,世世代代都是楚将。项梁的父亲项燕,在一次战争中被秦军将领王翦杀死。
项梁和项羽见天下形势起了大变化,就趁机杀死会稽郡守,领兵起事。这时候,陈胜领导的起义军战斗屡屡遭到失败,而项梁和项羽却开始打胜仗,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居剿的人范增,年届七十,平素深居简出,很有智慧。他找到项梁,对他说:“陈胜遭到失败是理所当然的。当初秦朝灭掉六国,楚国最冤枉。自从楚怀王访问秦国被扣身亡后,楚国人至今都还在思念他。
以前在楚国南方有一个学识渊博的老人说: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如今陈胜虽然起兵反秦,但他不拥立楚王的后代,却自立为王,所以他的事业不能长久。你在江东举起义旗,楚国人蜂拥而来,就是因为你们项氏世世代代是楚国的将领,能够再立楚王的后代为王。”项梁听从了范增的计策,在民间找到正在为人放羊的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并立他为楚王,仍号楚怀王,以满足老百姓的愿望。
三折其肱
“三折其肱”比喻经过多次挫折,从艰苦中奋斗而得到成功。
此典出自《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
晋国时,有范氏和中行氏两个帮派的人,打算率兵攻打晋定公;当时有人指出战事成功和失败的关键是要看民众是否支持,如果不能得到民众的信任和支持,就一定会失败。而晋定公自己曾经伐军失败,落得流居异国的下场,可以说是经历过失败的过来人。这就好比一个经过三次折伤手臂经历的人,他已尝透了折臂的滋味;在三次的折臂和治疗的过程中,他已了解到折臂的原因和治疗的经过与方法,换句话说,他已是个中的老手了。
扫除天下“扫除天下”意思是扫除天下的邪恶,肃清世乱。形容一个人有远大的抱负。
此典出自《后汉书·陈蕃传》:“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东汉桓帝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字仲举,是汝南平舆人,曾任乐安、豫章太守,后又升迁为太尉、太傅,被封为高阳侯。他为人刚直不阿,崇尚气节,胸怀大志。
陈蕃十五岁时,住在一间房子里,但庭院里长满了杂草,到处乱七八糟的。有一次,他父亲的朋友、同郡人薛勤来拜访,他对陈蕃说:“你这小孩子,怎么不把房间打扫干净,以接待客人呢?”陈蕃回答说:“大丈夫生在世上,就应当扫除天下邪恶,怎么能只打扫一间屋子呢!”薛勤知道他有平治天下的远大志向,感到非常惊奇。
色衰爱弛
“色衰爱弛”形容女人年老后容貌没有年轻时漂亮,丈夫就逐渐对她厌恶起来。
此典出自《韩非子·说难》:“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
春秋时,卫灵公宠爱弥子瑕(xiá)。当时卫国的法令规定:偷窃君王马车的人要被砍去双腿。一天,弥子瑕的母亲生了病,有人于夜晚带信给弥子瑕,弥子瑕非常着急,他想请求卫灵公借一辆马车回家看望母亲,但当时卫灵公正在酣睡。情急之中,他假冒卫灵公的命令,叫人驾车奔回家中。第二天,卫灵公知道这件事后,不仅没有怪罪他,反而称赞他说:“多么有孝道啊!弥子瑕为了母亲的病,竟然不顾砍掉双腿的危险!”又过了几天,弥子瑕与灵公一起携手在果园漫步。果园里种的是桃和李,这时正是桃红李熟的季节。弥子瑕缓步来到树下,摘了一个又大又红的桃子,只吃了一半,就将桃子递给卫灵公,要他也尝尝。卫灵公拿着弥子瑕吃剩的半个桃子,感动地说:“想不到你这么爱我,吃了一半,也忘不了给我另一半!”说完,卫灵公几个就吃完了桃子,而且觉得这个桃子甜如蜜饯。
后来弥子瑕逐渐年老,不如从前那么漂亮了,卫灵公就不再宠爱他,并把他赶出宫门。临行时,卫灵公对他说:“你曾经假冒我的命令偷驾马车回家,论罪应该砍掉双腿;你曾经将吃剩的桃子给我,那表明你无视君王,论罪应该被处死。现在我不杀你,你回去吧!”
弥子瑕想不到卫灵公竟会这样对他,非常悲伤,痛哭着回到了家中。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作者蒲松龄说:“世情看冷暖,原来狐仙也是一样的。多少人‘少壮不努力’因而‘老大徒伤悲’啊!我愿有无数如凤仙一样的仙女来督促丈夫,那么,世上就少了无数年老却一事无成的人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用以鼓励年轻人及时努力学习,以免年老徒然伤悲。
此典出自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平乐人刘赤水,聪明隽秀,父母早亡,小时候没有人管束他,所以不努力学习。他的住宅在一个废园附近,园中住有狐仙,他娶到那个名叫凤仙的狐女为妻。凤仙长得非常漂亮,但性情高傲。她姐姐名水仙,丈夫是个富翁。
有一次在酒席上,看见父亲对姐夫很尊重,凤仙心中很气愤,酒席还没有结束她就回家了,对刘赤水说:“你也是个人,不能取得富贵,让我也扬眉吐气么?从此我不想见你了,除非你能有出息。”说完,就给了刘一面镜子,就不见了。刘赤水看看镜子,见凤仙背立镜中,约百多步远。他于是发愤读书,苦读一月余,大有进步,忽见镜中凤仙已转过身来,盈盈欲笑,刘非常高兴,知道凤仙为他用功而高兴,因此更加用功。就这样又过了一个多月,锐志渐衰,学习松懈了,出去游玩常忘了及时回来。再看镜中人,竟含泪欲泣,第二天又背对着他了。于是刘赤水深为感动,闭户读书,昼夜不辍,过了不久,则镜中影子又面朝外了。刘赤水对着镜子,感到好像有一个严师在督促他一样,进步非常快,两年后,他一举考上了进士,大喜之下,捧着镜子说:“凤仙,凤仙,如今我可以对你不惭愧了。”话音未落,镜中影像忽然不见了,而凤仙真人正依偎着他呢!
舍我其谁
这则故事有四个典故:①恻隐之心:本指不忍伤害别人的念头,现指同情别人的不幸。②“怨天尤人”:指不顺心时就怨恨天命,责怪别人。③“此一时,彼一时”:过去与现在情况不同,不能相混。④“舍我其谁”:只有我才能担任某一工作或任务,形容态度狂妄或十分自信。
此典出自《孟子·公孙丑》:“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战国时,孟子收了很多学生,他们经常向孟子提出一些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每次都认真地解答,将儒家的学说加以发挥。一天,当孟子正在讲学时,一个学生问道:“先生昨天曾经讲到,人重要的是有‘不忍人之心’,那是什么意思呢?”孟子轻轻地咳了一声,然后从容地说:“所谓不忍人之心,就是不忍心随意伤害别人的想法。
从前的帝王,如周文王、周公等,就是由于有了这种思想,因此能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如果现在的统治者都不愿伤害别人,一心一意爱护自己的百姓,那么,治理天下不就易如反掌了吗?为什么说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呢?举个例子来说,人们看见一个可爱的小孩子将要掉进一口深井里,心里都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恐惧同情的念头。
一个人有了同情心,就会知道羞耻,也就产生了智慧,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呀。
如果能将它发扬光大,它就会像刚刚点燃的烈火,缓缓流出的泉水一样,逐渐扩大,那不就可以安定天下了吗?”学生们都赞叹先生讲得好。
后来孟子离开时,一个学生在路边问他:“先生,您似乎有点不愉快!您不是说过君子不应埋怨上天,不应归罪于别人吗?”
孟子笑了一下,说:“过去是一个时代,现在又是一个时代。历史每过五百年就要产生一个英明的君王和圣贤,从周武王到现在已经七百多年,假如上天要产生一个圣贤,除了我以外,还会有谁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指忧患使人勤奋,因而得生;安乐使人怠惰,因而致死。常用来激励人们奋发图强。
此典出自《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孟子到各国游说时,经常教育一些国家的国君刻苦自励,在忧愁患祸中磨炼意志。他认为,那些能够担当重任的人,都是经历过艰苦的磨炼和考验的:
传说中的虞舜曾当过农民,商朝的傅说原是泥瓦匠。春秋时的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人,有的被囚禁,有的隐居海滨,有的靠放牛度日。经过这些磨炼,他们后来都担当了重要职务并成为很有成就的人。
孟子指出:一个国家,如果经常处在安乐之中,国家就没有严格执法的人和敢于上谏之臣,对外没有敌人来犯的忧虑,那么这个国家往往就会灭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忧愁患祸可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可以使人死亡。
始终不渝
“始终不渝”意为自始至终都不改变,形容意志坚定。
此典出自《晋书·谢安传》:“安虽居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谢安是东晋时的一位政治家。他年轻时,曾涉入官场,但因目睹官场的种种丑恶现实后心里非常痛恨,便隐居在会稽郡上虞县附近的东山,游山玩水,不关心朝政。到了四十多岁时,他又入朝做官,孝武帝时官至宰相。当时,前秦强盛,攻破梁、益、樊、邓等地(今陕西、四川、鄂西北),谢安任其弟谢石和侄子谢玄做将领,积极加强防御。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军南下,大震江东。谢安又让谢石、谢玄等奋力抵抗,获得淝水之战的胜利,并以都督十五州军事率军收复洛阳及青、兖、徐、豫各州。
淝水之战胜利以后,东晋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你争我夺,会稽王司马道子执政,极力排挤谢氏。看到这种情形,谢安更感到仕途险恶,所以虽然在朝廷身居要职,但退隐东山之志始终没有改变,并且经常在言行上表现出来。公元385年,谢安从广陵回京,不久病死,时年六十五岁。
四方之志
“四方之志”比喻一个人有远大的理想。
此典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
春秋时,晋公子重耳逃亡到齐国,齐桓公很优待他,给他吃好的、住好的、还为他娶了妻子,即姜氏。这时的重耳,仅驾车的马就有八十多匹,生活过得舒适安逸,也就不再作长远的打算了。但重耳的随从人员却不满意他如此没有志气。一天,他们偷偷来到桑园商议用什么方法使重耳离开齐国。不料姜氏的一个女仆正在采桑叶,偷听了他们的话,连忙去禀报了姜氏。姜氏听了,当即杀死女仆,然后对重耳说:“你有远行四方的大志,偷听到消息的女仆已经被我杀掉了。”
当时重耳非常惊讶,他说:“我并没有打算离开你,也没有打算离开齐国啊!”姜氏说:“你应该去游说各国,在各国的帮助下回到晋国。你要知道贪图安逸,生活圈子狭小只会害你的。”但是重耳仍然不听她的劝告。
姜氏就和狐偃(重耳的舅舅,随同重耳一起出逃的人之一)想出了一个计策,灌醉重耳,趁他昏睡时,把他抬上车子,立刻离开齐国。等他酒醒来,早已走了很远的路程了。
痛饮黄龙
“痛饮黄龙”比喻坚决消灭敌人的豪情壮志。
此典出自《宋史·岳飞传》:“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
公元1129~1130年,金兀术率领金兵大举南下,想一举消灭南宋政权。民族英雄岳飞(公元1103~1142年)率军多次打败金兵,取得重大胜利。
岳飞在多次大败金兀术以后,又派人与黄河、淮河一带的起义军联络,让他们与南宋官军会师。各路起义军纷纷响应,都打起了“岳”字号的大旗,老百姓们都争相拉车牵牛,载着粮食给义军送去,顶盆焚香在道路两旁夹道迎接。金兀术在燕山以南的占领区内,发出的号令已经不起任何作用了,金兀术打算征兵抵抗岳飞,但在河北一带没有一个人应征。金兀术叹息说:“自我南下以来,还从没有遭到过这样的挫折。”金兀术手下的一个大帅叫乌陵思谋,一向聪明能干,如今他也控制不住士兵们了,他便对部下说:“不要轻举妄动,等岳家军到来时,我们立即投降。”
金兵统制王镇,统领崔庆,将官李觐、崔虎、华旺等人都率领所辖部队投降,龙虎大王突合速帐下的心腹禁卫,像查千户、高勇等人都秘密接受了岳飞的旗帜,从北方赶来投降。金兵将军韩常还打算以五万兵作为内应,响应岳飞。岳飞喜不自胜,激励将士们说:“我要一直打到金国的首都黄龙府,与诸君痛快大饮一番!”
闻鸡起舞
“闻鸡起舞”表示志士勤力奋发,准备为国效力。
此典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
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
晋朝时候,有位轻财好侠、豁达而有大志的青年,名叫祖逖(字士雅,长阳人),他常送食物和衣服等救济贫苦的人,因此村里的人,对他都很尊敬。当时,他有一个极好的朋友刘琨,这个人生性豪迈,胸襟开阔,两人平时住在一起,互相砥砺,研究学问,检讨事业上的得失,都想找机会为国家效劳。
一天凌晨,大地一片凄清沉静,突然响起了一阵嘹亮的鸣叫声,祖逖从梦中惊醒,就把睡在旁边的刘琨轻轻踢醒:“你听,那鸡啼声多清脆悦耳,它引吭高歌,不正是要唤醒有为的青年发愤图强吗?”
“是呀!我们再也不能贪睡了!”刘琨也跟着披衣下床。
两人踱到院中,只感到阵阵的寒意,冷得无法安心读书。“我们何不来舞剑呢,舞剑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借以取暖!”
祖逖提议说,刘琨马上同意了他的意见,二人便从卧室里取出剑来,在曙光将露前挥舞起来,只觉越舞越有精神;越舞越有气力,直到东方既白为止。
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奋发图强。
此典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汝忘会稽之耻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