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未为晚也。王八拜年——规规(龟龟)矩矩。
王八背着两面鼓——人前一面,人后一面。
王八脖子——能伸能缩。
王八吃秤砣——铁了心。
王八吃瓜——滚的滚,爬的爬。
王八吃花椒——麻了爪了。
王八瞅蛋——盼子心切。
王八瞅绿豆——对了眼。
王八出水——露一鼻子。
王八打跟头——大窝脖。
王八的屁股——规(龟)定(腚)。
王八的性格——不伸脖子就翘尾巴。
王八掉灰堆——憋气又窝火。
王八掉眼泪——何(河)苦(哭)。
王八跌井里——圆规(龟)。
王八肚里插鸡毛——归(龟)心似箭。
王八盖儿量米——不是声(升)儿。
王八盖子打补钉——不是好皮。
王八绘地图——规(龟)划(画)。
王八拉车——规规(龟龟)矩矩(车车)。
王八拉车——有前劲没后劲。
王八尥蹶子——没后劲儿。
王八卖笊篱——鳖编的。
王八爬门槛——只看此一遭。
王八拍着盖子吹牛——自圆其说。
王八屁股长疮——乱(烂)规(龟)定(腚)。
王八上婆家——归(龟)公。
王八跳龙门——不是姓余(鱼)的人。
王八头上塞橛子——一定(钉)之规(龟)。
王八推磨——圆对圆。
王八腿上绑西瓜——连滚带爬。
王八吞秤砣——铁了心了。
王八下的蛋——天生的软皮子货。
王八咬指头——死不松口。
王八有钱——鳖大哥。
王八有肉——在肚里。
王八煮面条——规(龟)范(饭)。
王八钻鼠洞——大概(盖)难办。
王八做烧饼——规(龟)模(馍)。
王宝钏住窑洞——无妨(房)。
王跛子卖瓜——自卖自夸。
王大娘的裹脚——又臭又长。
王道士画符——自己明白。
王二麻子哭他哥——好凶(兄)啊。
王二小放牛——存心不往好草赶。
王府的奴才——百依百顺。
王阁老梦见臣造反——净是替寡人担忧。
王古老卖寿星——以老卖老。
王九他哥——王八。
王老道求雨——早晚在今年。
王伦当寨主——没人投奔。
王妈妈和玉妈妈比——差一点。
王妈妈卖花——自卖自夸。
王妈妈照应武大郎——不是好事。
王麻子挨巴掌——打到点子上了。
王麻子刀剪——冒充的多。
王麻子刀剪——名不虚传。
王麻子的刀剪——卖的是钢口。
王麻子的剪刀——货真价实。
王麻子的剪刀——名牌货。
王麻子的剪刀——真钢。
王莽弑汉平帝——犯上作乱。
王母娘娘戴花——老妖艳儿。
西王母瑶池种长生蟠桃
那是在秦代,秦始皇当上了皇帝之后,出于对至高无上的权力和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的渴望,便梦寐以求自己可以长生不老,长久地享受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秦始皇委派通晓天文的徐福率领上千名童男童女,去东海为他寻求不死仙药。结果,不但不死仙药没有取得,徐福等人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后来,秦始皇又听说有个方士说能炼制不死丹药,就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请方士炼制不死仙药。但这些努力,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汉武帝也对长生不老非常向往,他派人用铜修建了高30丈,周长为1.7丈的承露盘,据说用此承露盘接来的晨露混合玉屑服用可以实现人的长生。结果,汉武帝也以失败而告终。
虽然这些皇帝们追求长生的活动没有取得成功,但这些活动却对当时的社会影响不小,民间也流行起了追求长生不老的方式,还演绎出了许多长生不老神话传说。其中就有一个关于女神西王母的故事。
传说在很久很久前,有一位女神住在昆仑山上,她的名字叫西王母。西王母是一位长生不老的仙人,她住在昆仑山的瑶池园。园里种有蟠桃树,蟠桃树3000年开一次花,3000年结一次果,吃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可以长生不老。每逢蟠桃成熟时,王母娘娘便会召集群仙,大开寿筵。
汉武帝渴望长生不老的愿望被西王母知道了,于是在那年的7月7日,这位仙人降落到了汉武帝的宫中,并且带去7个仙桃,给汉武帝吃4个,自己吃3个。汉武帝吃完仙桃后,便收起了吃剩的桃核。西王母称奇地问他原因,汉武帝说是要留作种子用。
西王母说,这是仙桃,每3000年才结一次果。汉武帝听了这样的话,又想到自己活不了那么长的寿命,就变得很失望,便打消了种桃的念头。这时,西王母命令侍女们奏起天界的音乐。汉武帝连忙叩拜,向西王母请教长生法。
西王母教训汉武帝说:“你品性恶劣,一味贪图美食,好杀好斗,骄奢淫逸,根本不能长生。今后必须除掉这些恶习,洁身自好,既要服药,还要修炼人品。”
汉武帝听后,立刻表示愿意痛改前非、悔过自新,西王母这才授予他秘书一卷,随后便归天而去。
西王母走后,汉武帝并没有把她的一番良苦告诫当作一回事。西王母得知后,便把送给他的秘书暗中放天火烧毁了。
到了东汉末年,道教兴起。教徒们将西王母奉为尊神,为了抬高王母的地位,道教也称王母是道教第一尊神元始天尊的女儿,有的则视为元始天尊的母亲,类似人间的皇太后,具有掌握宇宙的无上权力。许多地方祠祀的西王母,左右有6位夫人,有送子者、催生者、治瘟疹者各2人,都是仁慈、至尊的神明。道教在每年的三月初三都举行的隆重盛会,庆祝王母娘娘的诞辰。
在民间,人们不仅认为王母娘娘有不死的仙药,而且还赐福、赐子、化险消灾的神力。在汉代大学者焦延寿写的《易林》卷一中记载说:
稷为尧使,西见王母。拜请百福,赐我善子。引船牵头,虽物无忧。王母善祷,祸不成灾。
到了明清时期,王母娘娘的信仰遍及全国各地,在甘肃泾川,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各地都有热闹非凡的蟠桃庙会,百戏竞演,人山人海,蔚为壮观。庙会庆典活动有取水、法会、放河灯、演秦腔、唱小曲、舞神鞭以及剪纸、刺绣、小吃等展销。
清代曾经有人写一首竹枝词《都门杂咏》,其中有一首《蟠桃宫》描写蟠桃庙会说:
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
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飏。
随着对王母娘娘信仰的深入,西王母的文化内涵从最初长寿女仙的象征逐渐丰富扩大,演变成和平之神、生育之神、长寿之神、养生之神、东方女神等,也成为集和平、福寿、博爱、智慧、和谐等为一体的华夏女性形象。
西王母的形象体现了华夏母亲慈爱、宽厚、勤劳、善良等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并且在调和社会生活、安抚民间苦闷、巩固伦理道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王母作为华夏民族的民间信仰,阐释了华夏女性的文化内涵,解读了华夏文明的发展演变和化生万物的深刻哲理。弘扬西王母文化,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女性的优秀道德品质,增强女性主体意识,凝聚女性力量,激发全社会爱母、尊母、敬母、孝母的良好风尚。
王母娘娘抱寿星——老宝贝。
王母娘娘吃蒿菜饭——想野味。
王母娘娘的蟠桃会——聚精会神。
王母娘娘的洗衣石——经过大棒槌。
王母娘娘的玉簪——一划一条银河。
王母娘娘坐月子——养神。
王木匠箍桶——一齐上。
王奶奶碰上汪麻子——缺点太多。
王婆卖瓜——人家不夸自己夸。
王婆卖磨子——不能再推了。
王婆染皂——直到黑。
王婆烧香——一道烟儿。
王婆说媒——都好。
王婆照应武大郎——没安好心。
王羲之的砚台——心太黑。
王羲之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又作307—365),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出身贵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因与王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今浙江绍兴)。精工书法,早年从卫夫人(炼)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yáo),并博采众长博采众长:广泛地吸取各方面的长处。精研体势,推陈出新推陈出新:剔除旧事物的糟粕,吸取其精华,并向新的方面发展。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妍美流便的新体。其书备精诸体,尤擅正行,字势雄强的变化,为历代学书者所崇尚,影响极大。书迹刻体甚多,散见宋以来所刻丛帖中。行书保存在唐僧怀仁集收《圣教序》内最多。草书有《十七帖》等。真迹无存,唯有唐人双钩廓填的行书《姨母》、《奉橘》、《丧乱》、《孔侍中》及草书《初月》等帖。
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八,这一天春暖花开,阳光明媚,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王羲之和他的朋友谢安等人说说笑笑地来到了会稽山的兰亭,他们一起吟诗作对,举杯畅饮,欣赏着美丽的景色。干了几杯之后,王羲之已经有些醉了,这时他的朋友谢安对他说:“今天景色怡人,大家玩得这么高兴,你可要写一篇字来助助兴?”王羲之正有此意。他拿起笔,兴致勃勃地挥毫疾书,为诗集写了一篇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兰亭集序》共28行,324字,全文用行书写成,成为历代书法家认可的行书的绝代佳品。王羲之也被称为“书圣”。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吸取了汉魏以来许多书法家的精华,摆脱了前人的束缚,开辟了一种新的意境。人们常用“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来形容他的字。
王羲之的书法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和他从小勤学苦练、刻苦钻研是分不开的。据说他7岁的时候就非常喜爱写字,平时在他走路的时候心里都在想着字体的结构、笔势和如何下笔收笔。想着想着,手指就不自觉地在衣服上比划着,天长日久,连衣服都被划破了。这个传说虽然有些夸张,但却形象说明了王羲之刻苦学习的精神。
王羲之出名以后,很多人都想得到他的字。相传,在山阳地方有一个道士,很想求王羲之给他写一本“黄庭经”。他早就准备好了笔墨纸砚,只是担心王羲之不会答应。后来,他听说王羲之平常最喜欢鹅,就特地养了一群十分逗人喜爱的白鹅,以便见机而动。终于有一天,王羲之坐着船路过那里,当他看到河里一群美丽的白鹅在游动,心里说不出的喜爱。他停下船,看了又看,一直也不舍得走开。于是他找到道士,要求道士把鹅卖给他。道士说:“这么好的鹅我是不想卖的。不过你要是能给我写一本经书,我就把这些鹅送给你。”王羲之一听,马上答应了,当即兴致勃勃地用了半天时间写了一卷楷书“黄庭经”交给道士。道士把那一群鹅装在了笼子里,让王羲之随船带走了。这个故事就是人们后来传颂的“书法换白鹅”。
现在王羲之的真迹已经很难见了,故宫博物院至今珍藏着冯承素描摹的《兰亭集序》,北京北海公园的阅古楼也只保存着一些王羲之真迹的石刻板。但是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魅力却永远留传。
王羲之巧惩财主
东晋时候,唐家湖有个年轻的猎手叫唐兴,唐兴自小死了娘,和年老体弱多病的爹爹相依为命、不幸的是,爹爹不小心从床上摔下来竟一命乌呼了。
唐兴哭得死去活来,可怜他家徒四壁,一文不名,如何安葬爹爹呢?好心的乡亲们替他出主意,说财主王彪家的祖坟前有块无主荒地,不妨去和王彪说说,把你爹葬在那儿。
王彪正在给他娘庆寿,听唐兴说要弃他爹爹,眼珠子转了半天说:“邻里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你送一壶美酒来给我娘祝寿,那块荒地就归你葬父。”唐兴非常高兴,找人埋葬了父亲以后,当即借钱买了一壶好酒送给了王彪。
过了两年,唐兴箭法越来越好,经验越来越丰富,每天都有猎物,有时甚至还有非常珍贵的山禽野兽。财主工彪非常眼红。
有一次,王彪在深山里打死了一只斑斓老虎。他心里一高兴,便打了些酒,买了些肉,请来乡亲们庆贺。正喝的畅快的时候,王彪带了一伙人闯了进来。王彪假惺惺地对唐兴说:“如今你手头宽裕些了,欠我的债也该还了吧!”
唐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惊奇地问;“我什么时间欠过员外的债呀?”
工彪说:“真是贵人多忘事。我问你,你爹埋在什么地方?”
唐兴说。“我爹埋在你家祖坟前的无主荒地上。再说,当时讲好给你送一壶好酒,我已经送到你家里去了!”
王彪冷笑一声说:“那块荒地是无主的吗?县太爷已经给我发了地商文书。那块地是风水宝地,当初看你可怜,以‘一湖美酒’的价格卖给了你,而你却想赖帐,想以‘一壶美酒’来冒充‘一湖美酒’!”
唐兴一听,气破了肺,当然不会承认这样无理的条件。乡亲们一听,也觉得王彪这是明目张胆的讹诈。王彪一看,立刻指使狗腿子们抄起家来,最后又把那只斑斓老虎给抢走了。
唐兴要去和工彪拼命,被乡亲们拉住了。唐兴要去县衙门告状;又考虑到王彪和知县串通一气,自己如何能告倒王彪?听说新任太守王羲之为官清正,不畏恶霸,执法如山,唐兴便请人写了状子,跑到太守衙门去告状。
王羲之看了状子,气得火冒三丈。如此恶毒的地方劣绅,一定要严加惩处!他正要派行役去捉拿王彪,忽然想,王彪是当地一霸,又和地方官吏明来暗往,这桩官司还须用巧才是。他想了一想,问唐兴王彪家中有没有养鹅,唐兴说养了许多。王羲之吩咐退堂,明天再审,便回后堂去了。
他取出自己书写的《乐毅论》,带着手下,直奔唐家湖。王彪听说新任太守王羲之来到,惊得口都合不上,连忙出来迎接。王羲之笑着对他说:“下官初到此地,闻听王员外德隆望尊,特来拜访!”王彪受宠若惊,连忙躬身答道:“大人言重了。若有用到小人的地方,小人自当效牛马之劳。”
王羲之说:“下官生性爱鹅,听说员外养了许多鹅,今天特意登门,想以我书写的《乐毅论》换你一活鹅,不知员外意下如何?”王彪连说:“大人一字值千金,小人愿意奉献所养的鹅,但却不敢收大人的《乐毅论》。”王羲之微笑着说:“员外若不收下《乐毅论》,下官也不敢要你的鹅!”王彪一听连忙说:“恭敬不如从命,我这就去给大人捉鹅。”王羲之拦住他说:“我还要去拜访一个朋友,就烦员外明天将鹅送到衙门来吧!”
第二天,王彪挑了一只又大又白的鹅,装在笼子里来到府衙。王羲之很高兴地说:“这只鹅很好,但不知道其余的鹅是不是都和这只一样?”王彪莫名其妙地说;“小人家中所养成千上百。但大人昨天只吩咐说要‘一活鹅’,所以小人今天只送了一只来。”
王羲之把脸一沉说:“胡说八道!本官昨天说的是‘一河鹅’,你想拿一只鹅来欺骗本官吗?难道本官亲笔书写的《乐毅论》就只值一只鹅吗?”王彪听了,知道上了王羲之的当,连忙跪倒在地,狡辩说:“大人明鉴,也许小人误把‘一河鹅’误听成‘一活鹅’了。但天下卖鹅只论个、十、百、千,哪有论江、河、湖、海的?”
王羲之冷笑一声,眼睛盯着王彪反问道:“既然鹅不能论河,那么我来问你,酒岂有论湖的?”说着,让行役传唐兴上堂。
王彪一看,知道是唐兴来告自己的状,连连磕头认罪。王羲之厉声喝道:“大胆狂徒,竟敢欺侮百姓,诈人钱财,给我重打四十大板!”直打得王彪杀猪般嚎叫,连声求饶。王羲之提笔判道:“王彪抢走的财物要如数归还,打坏的东西要照价赔偿。《乐毅论》火速送回衙门。从今以后,再也不许任意讹诈百姓钱财!”
王羲之的字——懂得的都说好。
王羲之的字——入木三分。
入木三分
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用来比喻议论深刻。出自唐·张怀瓘《书断·列传》。
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人。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他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后代的许多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现今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著名的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
这些固然与他的天赋有关,但主要还是他刻苦练习的结果。为了练好字,他无论走路还是休息,脑子里面全是字体的结构。揣摹字的骨架,领会字的气势。还不时拿手指在衣襟上比划。久而久之,连衣服都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据说他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在河中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从而对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部《黄庭经》作为交换。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于是王羲之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祭祖,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中,用湿布都无法擦掉,刀子刻进三分还能看见墨迹。他赞叹地说:“右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王羲之看鹅——渐渐消磨(墨)。
王羲之手书——一字千金。
一字千金
形容某些文字价值很高。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吕不韦传》。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不惜巨资,把作为人质的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历太浅,人们可能会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但怎样才能迅速提高声望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吕不韦为此大伤脑筋,最后召集门客进行商议。
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率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而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再高的职务了。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太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
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学问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春秋》,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先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
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
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竟无人敢来妄加评论。
王羲之写字——手熟为能。
王熙凤害死尤二姐——心狠手毒。
王瞎子看告示——装模作样。
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王小二开饭店——看人下碟子。
王小买香瓜——先谈谈(弹弹)。
王允献貂蝉——用的美人计。
王允小传
王允(137~192),字子师,太原祁人。东汉末年大臣。王允出身官宦世家。他十九岁就开始任公职,壮年时任豫州刺史。因为在和中常侍张让的斗争中失败,王允被迫去官隐居,在中平六年,何进掌权之后重新出仕,历任从事中郎和河南尹。在何进被宦官诛杀,董卓掌权时,他已经代替杨彪成为了司徒兼尚书令。身为地方官勤政爱民,由于朝廷腐败而被迫在此为官,从而密谋刺杀董卓。董卓死后,王允与吕布共执朝政,但是董卓余党李傕、郭汜、樊稠等率军攻破长安,吕布出逃,王允被处死,时年56岁。
王氏家族是山西的名门望族,世代担任州郡的重要官职,在当地影响很大,威望颇高。王允天资聪颖,独具慧质,深受上辈们的喜爱和赏识。在他们的影响和熏陶下,王允自小意气非凡,立志长大后不仅要继承和发扬父辈的传统,而且还要心忧国家,有益于东汉社会。为了实现这一志向和目标,王允时时刻刻注意自身素质的修养。虽出生豪门世族,但他并不迷恋奢侈的生活和舒适的享受,而是充分利用家里的优越环境,饱读诗书和泛阅经传。少年时期,王允就已经成为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才子,远近文人学士都对他刮目相看。习文章、阅经典之余,王允还坚持习武强身。他崇慕卫青、霍去病的威猛和气度,同时也佩服他们誓死卫国的精神。认真不懈的文修武练不到数年,王允便出落为一名文韬武略无不精通的全才。
由于出生上层士族世家,平日除了习文练武之外,王允也经常跟随父辈们出入官场,结交许多世家名士。而且,王允更愿意与下层人民接触,因为这样更能接近生活,体验生活,积累丰富的经验。一时之间,少年王允不仅在同辈中间脱颖而出,而且在整个山西也已经小有名气。
19岁那年,王允被推举为郡吏。任职不久,便遇上一件极其复杂棘手的事情:山西晋阳地区有一名叫赵津的小黄门,依仗自己的主子是朝廷当权宦官,便在当地横行霸道,为所欲为。百姓慑于赵津的淫威,敢怒而不敢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王允得知这一情况后,气愤地对手下衙吏们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如此为非作歹,贪赃枉法,格杀勿论!”随即下令逮捕赵津,并立即将他解押东市,斩首示众,以慰民心。晋阳百姓见他们深恶痛绝的祸害已除,个个拍手叫好,他们还纷纷前往王允所在官署,感谢慰问王允,称赞他是为民作主,不畏强暴的好父母官。王允首次经受世事的考验,并赢得众人的称赞和拥护,由衷地感到高兴,更坚定了秉公为官的信心。
东汉末年,由于朝廷腐败,导致中央和地方买官鬻爵的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地方官僚权钱交易极为普遍。与王允同郡的同乡中有一个名叫路佛的游混无赖,从小娇生惯养,既无学识,也无德行,他仗着家里有钱,向太守王球行贿,要王球给他个官当。财迷心窍的王球是个见钱眼开的昏官,收下路佛的赂贿后,便给了他一个补吏的职位。王允对这种肮脏交易十分忿恨,当众揭露路佛的丑行,并与王球变颜争辩,指责他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王球恼羞成怒,利用手中权力,立即将王允捉拿起来,投入牢中,准备随时杀掉。刺史邓盛很早就听说过王允的事迹,很是钦佩他的才识和性格。当他得知王球要杀掉王允的消息后,立即亲自骑上快马,前往太守衙门,保释王允,并且请他做自己府中的别驾从事。王允很感激邓盛的救命之恩,同时也为邓盛的正义行为所感动,于是一心一意为邓盛效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邓盛深感满意。在邓盛的提拔和宣扬下,王允的名声越来越大,为他日后步入朝廷做官奠定了基础。
王允为官初露锋芒,不仅赢得了州郡官吏和当地百姓的赞赏和钦佩,而且引起了朝廷的注意。鉴于他的才能和表现,王允不久被朝廷三公同时征召,以司徒高第征为侍御史。从地方州郡迁到中央朝廷,这是王允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也为他实现忠心为国的政治抱负提供了广泛的政治舞台。
公元一八四年,即王允征为侍御史不久,全国各地便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军农民起义。为了迅速镇压起义,东汉政府特别选拜王允为豫州刺史,征辟尚爽、孔融等名士担任王允的从事,率领重兵讨伐黄巾军。王允初次领兵打仗,便充分展示了他非同一般的文韬武略。预先,王允广泛征求从事和普通官兵的意见,设计了周密的作战方案;战斗过程中,王允亲自披挂上阵,大显身手,彻底击溃豫州一带的黄巾军。之后,王允和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共同受降数十万黄巾起义军。在受降过程中,细心的王允从农民军中搜查到一封中常侍张让的宾客所写的书信,信中涉及一些与黄巾军有关的内容。张让是当朝掌权的大宦官,权势很大,极受皇帝宠爱。王允也不计较利害关系,他怀疑张让与黄巾军私通,便进一步追查,把其中的具体细节全部揭发出来,并且写成奏折上奏皇帝。汉灵帝大惊,立即召张让进宫,怒气冲冲地指责张让,并要他交待实际情况。张让一向在朝中自以为是,指手画脚,也没想到有谁敢在皇上面前揭露他,因此见到王允的奏章后吓得半死,急忙叩头谢罪。可张让是何等狡诈圆滑的人物,他在回答皇帝时,不仅不承认自己的罪行,反而说王允忌妒陷害他,说自己对陛下,对朝廷是如何如何忠心耿耿,没有丝毫与黄巾军私通和背叛朝廷之意。灵帝本就有意偏袒张让,加上被张让的花言巧语所迷惑,自认为他无罪,也便不再追究。
张让脱罪后,对王允心怀忿恨,一心想伺机打击报复王允。第二年,张让终于找到一个借口,将王允逮捕下狱。不久,正好赶上朝廷大赦,王允免罪释放,还复刺史原职。可是,睚眦必报的张让并没就此罢休,没出十天,他又以另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将王允治罪,王允再度入狱。
司徒杨赐素知王允的为人和品性,知道张让是有意想置王允于死地,为了替王允开罪,让他免受痛苦和屈辱,杨赐派手下人劝告王允说:“你因事得罪宦官张让,一月之内,两次下狱,很明显他是有意和你过不去。如今你是凶多吉少,性命都难保。为了成就自己的志向,你又何必不先退让一下,忍一忍呢?大丈夫能屈能伸,如果只一味好强,恐怕他不会放过你,请你仔细思量思量吧!”王允手下的从事也对王允的再次入狱深感忧虑,他们想方设法营救王允。有一名好斗气的下属去狱中探望王允时,痛哭流涕,劝王允向张让认错赔罪,求他网开一面,被王允怒斥拒绝。下属找来一杯酒,气愤地对王允说:“你既然如此保全自己,不如喝下这杯毒酒算了,又何必还在狱中受别人的折磨呢?”可是,出乎下属的意料,王允一把夺过酒杯,厉声说道:“我是堂堂天子的臣民,君王赐罪于我,我应当接受惩罚,按照王法在街头斩首示众,而且天下人都应以我为戒,不再违反法律,维护社会的安定,哪有私自吞喝毒药,以死逃避法律制裁的道理?你们不用再劝我了,我意已决!”说完,便把酒泼倒在地上,自己走近囚车,又重新被关进监狱。
由于王允一直又没有向张让赔罪认错,张让又进一步渲染他的所谓的罪行情节。
不久,王允的案件被提审,王允的手下官员和朋友以及朝中许多官员都十分着急,想制止张让对王允的陷害。大将军何进、太尉袁隗,司徒杨赐联名向皇帝上书,替王允求情,希望汉灵帝能够赦免王允。他们在奏章中写道:“王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官尽忠尽诚,宽宏贤能,具有君子的风范和气节。过去晋悼公和先朝孝文皇帝能明辨是非,赦免大臣的罪行,陛下就不能仿效吗?如此王允受命于朝廷,诛讨逆贼,安抚良民,本应论功行赏,加官进爵;难道就因如此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就定他死罪吗?陛下如此不公平地给予他处罚,恐怕有负众望,百官有所不服吧。”灵帝刘宏看完奏章后,便赦免了王允的死罪,但仍下狱重新定罪。这年冬天,又逢朝廷大赦。由于张让始终从中作梗,王允仍不在赦免之列。何进、袁隗、杨赐等三公要员继续上书皇上,要求赦免王允。等到第二年,王允才被免罪释放。当时,朝中宦官当权,张让阉党凭借权势横行霸道,为所欲为。刚刚出狱的王允虽对张让等人的行径深恶痛绝,但因力量有限,只得改名换姓,离开都城洛阳,辗转于河内、陈留之间。
不久灵帝驾崩,王允急忙赶赴洛阳吊丧。此时,朝廷局势极度混乱,以何进为首的外戚势力大增,阉党张让失去了对中央政权的控制权,面临覆灭的危险。大将军何进利用各地方官吏奔丧的机会,大肆结交和拉拢亲己势力,以谋张让。王允一到洛阳,就被何进紧急召见,并说明意图。王允很感激何进对他的救命之恩,便满口答应,并担任从事从郎一职。后来情况发生急变,张让集结党羽,用何太后召见何进的名义把何进骗入宫中,趁机伏杀。王允不得不迁任河南尹,暂时逃避张让的嚣张气焰。张让伏杀何进后,曾奉密召的董卓、袁术等人立即领兵进京,讨杀张让。张让、段挂等人挟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半夜出逃。当时,朝中公卿大夫被急变的局势吓得不知所措,他们都不敢护卫少帝。王允立即派遣一部分士兵跟随尚书卢植一起保护少帝,事后,又奉迎少帝回宫。
公元一八九年,董卓废掉少帝,献帝刘协继位,王允被拜为太仆,不久迁任尚书令。公元一九〇年,王允替代杨彪担任司徒职务,同时兼任尚书令。
王允担任司徒,可谓是受命于危难之秋。献帝登极后,外戚、宦官斗争仍在继续,黄巾军起义风起云涌,如火如荼,各地割据豪强也趁机发难,借讨宦官为名,纷纷问鼎中央政权,整个东汉政权危机四伏,动荡不安。面对如此国将不国的尴尬局势,王允毅然承担起恢复和革新东汉政权和社会的重任,没有丝毫退缩和畏惧。为了稳定政局,消除混乱,王允和朝中其他忠臣良将一道出谋划策,重新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
董卓在进驻洛阳过程中,迎立少帝,挟天子以令诸侯。进驻洛阳后,董卓又多次赤裸裸地表现出对权力的贪婪欲望。他废旧立新,毒杀太后,广植党羽,培养亲信,统收兵权,控制朝廷。从董卓的种种倒行逆施中,王允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他将成为威胁东汉政权的最大隐患,必须采取必要措施遏制和除掉董卓。可是,董卓手中掌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党羽众多,而且董卓本人凶残毒辣,如果主动出击,只能是以卵击石。于是,王允表面上一味听任,甚至顺从董卓,让他放松对自己的戒备,实际上却在细心计划,周密布置。董卓进入洛阳后,为了站稳脚跟和扩大势力,曾极力拉拢朝中有影响的官员。王允不动声色,顺势归顺,尽量迎合。有时,王允不惜矫情曲意,偏违原则,来换取董卓的信任。董卓见王允不但具有才识,而且对自己忠心耿耿,毫无二心,于是便把王允当作自己的心腹亲信,对王允不生丝毫疑心,无论朝政大小,都托付给王允处理。王允借此时机,亲自主持一些恢复王室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具体事务。
王允虽然表面上多有曲迎董卓之意,但在有些涉及原则、正义问题上,他仍坚持自己的意见。杨勋是当时朝廷的正义之土,自从董卓乱政以来,杨勋不畏强暴,一直与他进行尖锐的斗争。他曾与左将军皇甫嵩一起密谋诛杀董卓,后因皇甫嵩升迁,杨勋势力弱小,只得作罢。一次,董卓问王允:“不知谁最适合担任司隶校尉?”王允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只有杨勋最合条件。”虽然明知董卓与杨勋之间矛盾很深,但是,出于正义,王允毅然推举了杨勋。
在与董卓表面敷衍的同时,王允暗中积极组织和筹备反董卓的斗争。王允首先与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等人共同商议诛杀董卓的计策。为了控制一定武装力量,王允等人极力向皇上推荐、保举羌校尉杨瓒行使左将军的权力;同时还举荐执金吾士孙瑞担任南阳太守,掌握一定的地方势力,并且命令他借讨伐袁术为名,带领兵马出道武关,实则为多路夹击董卓作准备。士孙瑞的行动引起了董卓的怀疑,他决定把士孙瑞留在都城。王允听说后,便顺从董卓的意思,擢升士孙瑞为仆射。另外又擢升杨瓒为尚书,为最后反击董卓作准备。
公元一九一年,董卓封王允为温侯,食邑五千户。王允想拒绝,士孙瑞对他说:“在大事没成功之前,不能有丝毫破绽,您与董卓加官进爵,朝廷百官都瞻仰您的崇高品节,何乐而不为呢?不要因意气而误了大事啁!”王允一听有道理,便受命听封。
公元一九二年春天,天下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连续下了两个多月的雨。王允和士孙瑞、杨瓒等人借登台祭祀乞神降雨之机,紧急商议谋杀董卓的行动方案。士孙瑞严肃地对他们说:“自从去年岁末以来,太阳阴晦不照,淫雨连绵不断,这种暗无天日的日子应该有个尽头。现在我们时机已基本成熟,如果不把握天机,先发制人,恐怕以后后患无穷啊!请你们认真考虑考虑。”王允很赞同士孙瑞的意见,决定伺机尽早行动,以图董卓。可是,董卓爪牙密布,戒备森严,而且他本人力大无比,凶残毒辣,如果不采取万全之策,一旦失手,恐怕后果难以设想。王允提议,可以安插内应,里应外合,杀他个措手不及。王允获悉董卓与他的心腹吕布之间存在很深的矛盾,便秘密召见吕布。正好吕布也有反董卓之意。于是,王允便把诛杀董卓的计划全部告诉吕布,并委他作内应。起初,吕布碍于自己是董卓的义子,不便在内部亲自下手。王允对吕布说:“你姓吕,奸贼姓董,父子只是名义上的,并非骨肉亲情,况且董卓现在已是众叛亲离,你难道还认贼作父吗?你当他为父亲,平时他待你是儿子吗?”吕布与董卓爱妾私通,怕董卓发现报复,于是便答应下来。
这年四月,正当王允等人准备采取行动的时候,正逢天子大病初愈。朝廷百官在未央宫集合,恭祝天子龙体安康。事前,吕布派同郡骑都尉李肃等人带领十多名心腹亲兵,穿上宫廷侍卫的服装,潜伏在宫殿侧门两边。当董卓大摇大摆地出现在侧门外时,立即遭到潜伏在门后的李肃等人的突然袭击。董卓急呼吕布,吕布手捧圣旨,大呼:“奉旨杀贼!”董卓在绝望中被吕布所杀,并且株连三族。
董卓被杀,朝廷上下一片欢腾。董卓祸国殃民的行径,激起了天下人们的极度痛恨,铲除董卓,不仅顺应时代潮流,而且合乎天下民心。它的意义不仅仅只在于谋杀董卓一名国奸臣,而且还深刻影响着东汉末年的历史进程。司徒王允,用自己对朝廷的赤诚和一身正气赢得了铲除董卓斗争的胜利和世人的称赞。
董卓被杀后,王允“录尚书事,总朝政,遣使张种抚慰山东”。
作为诛杀国贼的首要功臣,王允自然少不了朝廷的嘉赏和广大人民的称赞。于是,王允态度开始发生改变,似乎有些飘飘然起来:“连董卓这样不可一世的大奸贼都死于我的手下,我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他便对任何人、任何事情都无所谓,毫不在乎,甚至居功自傲。“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每当群臣集会,王允很少像以前那样和大家推心置腹,共同商讨权宜之计,而是正襟危坐,面无和悦之色。慢慢地,群臣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推崇和拥护他了。
当朝文学家蔡邕曾是董卓的旧臣,当听到董卓被杀的消息时,蔡邕正好和王允在一起。当时,蔡邕感到很突然,不禁脸色大变,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叹息。王允勃然大怒,严厉指责蔡邕:“董卓是国家的罪人,祸国殃民的罪行不可饶恕,你身为天子臣民,应该从大局考虑,从国家出发,共同声讨国贼,不想你念及他对你的一点私人恩惠,竟然为他感到痛惜,这难道不是与董卓同一鼻孔出气吗?”说完,便不容分辩,立即将蔡邕押至廷尉处问罪。蔡邕有口难辩,但作为文学家和史官,他为了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事业,继续写成汉史,便陈辞谢罪,自己愿意承受刺剑削足的酷刑以保全余生。士大夫们都十分同情怜悯蔡邕的遭遇,设法营救蔡邕,可毫无结果,太尉马日磾专程前往王允住处,替蔡邕说情:“伯喈是难得的旷世奇才,学问渊博,见多识广,特别是对本朝故事了解颇多,应当给他机会,让他继续写成史书;况且伯喈以忠孝闻名于士大夫之中,现在以莫须有之名给他判罪,恐怕有失众望,不服人心吧!”王允根本不听劝告,反驳马日磾说:“先前汉武帝不杀司马迁,让他写成谤书,流传后世,现在国事衰败,社会上缺乏时代精神,不能让蔡邕像司马迁那样,毁谤和诬蔑幼小的天子,因为这既对神圣的道德教化毫无益处,而且还使我们这些人遭到批评和指责!”马日磾无奈,只得退出,感慨地对别人说:“王允这种作法恐怕不行吧!善待人才,这是一个国家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命脉,而让国家经典得以流传,则是重视国家制度和创作的保障。如今,像王允这样不重视贤才,切断国家的命脉,阻碍国家经典的流传,难道能维持久远吗?”可怜蔡邕最后冤死狱中。之后,文武百官和士大夫对蔡邕的死议论纷纷,王允这才真正明白蔡邕的确罪不及死,后悔莫及。
董卓死后,王允在如何安排和处理他的旧部时,反复无常,态度极不慎重,而这正是王允最后走向灭亡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原因。他先是想全部赦免董卓的部下,可继而又对群臣解释说:“本来,他们是没有罪的,只是身不由己,跟随董卓,所以不得已听从董卓差遣,犯了错误。现在如果给他们突然加上恶逆的罪名,而且特定赦免他们,恐怕反而使他们猜疑恐惧,心理承受不了,所以,赦免他们无罪不是使他们安心的上上之策,还不如让他们承受惩罚。”凉州兵是董卓的嫡系部队,战斗力强,而且对董卓最忠心。董卓死后,如何处置凉州兵,是关系王允本人和东汉政权的大事。王允企图削夺凉州兵将领的兵权,取缔全部凉州兵,并且计划利用关东兵去控制他们。可是后来有人对王允说:“凉州兵素来害怕袁绍,畏惧关东兵,而今,如果派关东兵去解散他们,凉州兵人人都会担心性命不保,这样,很容易引起兵变和混乱。还不如任命皇甫嵩(字义真)为将军,去担任凉州兵的统帅,并让他长期留在那儿,以便安抚军心。”王允坚决反对:“这样绝对不行,关东兵是反董卓的义兵,与我们是同一条路线,现在董卓已死,如果继续把他们屯驻在险恶之地,虽然安抚了凉州兵,但是关东兵将领会疑心我们不重视他们。”
凉州百姓听到王允想解散凉州兵的风声后,便到处传言,说王允要杀掉所有凉州人,一时之间,整个凉州人心惶惶,一片惊慌。凉州兵将领本来就成了惊弓之鸟,对自己的前途深感忧虑,当他们得知王允要削夺他们的军权,解散凉州兵的消息后,更是惊慌。绝望的凉州兵寻思:反正是一死,不如死个痛快。于是他们迅速召集军队,严阵以待,准备见机起事,并且互相传告:蔡邕只不过受了董卓的一点厚遇而已,王允便不分青红皂白地把他杀了。对于我们,不仅没有丝毫赦免的意思,反而想剥夺我们的兵权,置我们于死地。我们除了联合起来,别无选择。
当时,凉州军中最有影响和实力的将领是李傕和郭汜。他们将所有凉州兵集合起来,誓师进发都城长安。东汉官兵不堪一击,不久,李傕、郭汜的部队便攻陷长安。吕布慌忙领兵出逃,在青锁门停住,招呼王允一同逃走。王允断然拒绝,对吕布说:“如果天子祖先在天有灵,能赐福社稷,保佑我们的国家平安无事,我就心满意足了。如果这一愿不能实现,我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以死来报效朝廷。皇上年纪幼小,少不更事,只能靠我们来辅助他。国家遭受如此灾难,如果弃下皇上,只顾自己逃命,我实在是不忍心。况且,我身为宰相,不仅不能使国家平安无事,反而导致逆贼的反叛,我的责任重大啊!请你出城以后,多多鼓励关东豪杰,要常常念及皇上!”说完,便扶着献帝逃到宣平城楼。
李傕、郭汜追到宣平门下,叩头便拜。汉献帝壮起胆子询问道:“你们目无王法,作乱京城,到底打算作什么?”李傕回答说:“董太师对陛下忠心耿耿,却无缘无故遭人杀害,我们只想替太师讨回公道,不敢造反。等到捉拿处决凶手后,我们愿意接受审判。”王允二话没说,向汉献帝行了最后的君臣大礼,便随士兵走下了城楼,李傕、郭汜命令手下当场将王允处决,时年五十六岁。
王允死后,“天子感恸,百姓丧气”。迁都许昌后,汉献帝思念王允的忠贞气节,便改用隆重的殡礼重新安葬王允,还特意派虎贲中郎将“奉策吊祭,赐东园秘器,赐以本官受绶,送还本郡”。后来,又封王允的孙子王黑为安乐亭侯,食邑三百户。
王允的坎坷一生中,另有一件事情也值得提及:即他对汉代图书、档案等文化典籍的收集和保护。董卓迁都长安时,王允特意把兰台、石室两个藏书馆所藏的图书和档案全部收集整理,用箱子运往长安。“诸藏典策文章,宽共部散,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惟盖,小乃制为滕囊。”后来,王允又收集了汉朝其他书籍,一律上奏珍藏,“经籍具存,允有力焉”。
王允计除董卓
司徒王允决心除掉董卓。他知道要除掉董卓,先要拉拢他身边的吕布。他就常常请吕布到他家里,一起喝酒聊天。日子久了,吕布觉得王允待他好,也就把他跟董卓的关系谈了出来。
原来,吕布跟董卓虽说是父子关系,但是董卓性格暴躁,稍不如他的意,就向吕布发火。有一次,吕布说话顶撞了他,董卓竟将身边的戟扔了过去。幸亏吕布眼快手快,把身子一侧,躲过了飞来的戟,没有被刺着。
后来,吕布向董卓赔了礼,董卓也表示宽恕他。但是,吕布心里很不痛快。他把这件事告诉了王允。王允听了挺高兴,就把自己想杀董卓的打算也告诉了吕布,并且说:“董卓是国贼,我们想为民除害,您能不能帮助我们,做个内应?”
吕布听到真要杀董卓,倒有点犹豫起来,说:“我是他的干儿子,儿子怎么能杀父亲呢?”
王允摇摇头说:“唉,将军真糊涂,您姓吕,他姓董,本来不是骨肉至亲,再说,他向您掷戟的时候,还有一点父子的感情吗?”
吕布听了,觉得王允说得有道理,就答应跟王允一起干。
公元192年,汉献帝生了一场病刚刚痊愈,在未央宫会见大臣。董卓从郿坞到长安去。为了提防人家暗算,他在朝服里面穿上铁甲。在乘车进宫的大路两旁,派卫兵密密麻麻排成一条夹道。他还叫吕布带着长矛在他身后保卫着。经过这样安排,他认为万无一失了。
他哪儿知道王允和吕布早已商量好了。吕布约了几个心腹勇士扮作卫士混在队伍里,专门在宫门口守着。董卓的座车一进宫门,就有人拿起戟向董卓的胸口刺去。但是戟扎在董卓胸前铁甲上,刺不进去。
董卓用胳膊一挡,被戟刺伤了手臂。他忍着痛跳下车,叫着说:“吕布在哪儿?”
吕布从车后站出来,高声宣布说:“奉皇上诏书,讨伐贼臣董卓!”
董卓见他的干儿子背叛了他,就骂着说:“狗奴才,你敢……”
他的话还没说完,吕布已经举起长矛,一下子戳穿了董卓的喉头。兵士们拥了上去,把董卓的头砍了下来。吕布从怀里拿出诏书向大家宣布:“皇上有令,只杀董卓,别的人一概不追究。”
董卓的将士们听了,都高兴地呼喊万岁。
长安的百姓受尽了董卓的残酷压迫,听到除了奸贼,成群结队跑到大街上唱着,跳着。许多人还把自己家里的衣服首饰变卖了,换了酒肉带回家大吃一顿,庆祝一番。
恶贯满盈的董卓被消灭了,但是百姓的灾难并没有完。过了不久,董卓的部将李榷、郭汜打进长安,杀死王允,赶跑了吕布,长安百姓又一次遭到烧杀抢掠。
王佐断臂——苦肉计。
王佐断臂——留一手。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王字少一横——有点“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