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10100000002

第2章 感染性疾病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类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甲型流感除散发外,还可以暴发流行;乙型和丙型流感一般仅为散发或小流行。流感的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规律,我国北方地区一般发生在冬季,而南方主要在夏季和冬季。临床特征为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如高热,头痛,全身酸痛等,而呼吸道症状较轻。一般病程短,通常为自限性。婴幼儿、老年及免疫力低下者则可并发肺炎等并发症,重症者可危及生命。该病潜伏期6小时至4日。因流行性感冒具有传染性,所以应注意隔离并处理好病人的痰。在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到公共场合或人群集中的地方活动,以减少传染的机会。

临床表现:

(一)呼吸道症状:鼻塞、流涕、咽部干痒疼痛、咳嗽等。

(二)全身症状:轻重不一,典型者突发高热,畏寒寒战,体温常高达39~40℃,伴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疲乏、食欲减退等。发热多于1~2日达高峰,3~4日内消退,乏力可持续1~2周。

(三)肺部并发症:主要有三种类型:1.原发性流感病毒肺炎,临床上高热持续不退,伴阵咳、气短、发绀、血痰等症状;从痰液中可分离到流感病毒。2.继发性细菌性肺炎,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等。临床特点与一般细菌肺炎同。可于起病2~4日后病情加重,高热伴寒战,咳黄脓痰。从痰液中能检出致病菌。3.流感病毒及细菌性肺炎,病初表现为病毒肺炎,1~2日内出现寒颤、高热、咯痰、胸痛及肺实变体征等细菌性肺炎症状。除流感抗体升高外,也可以从痰液中找到致病菌。

(四)肺外并发症:主要包括1.中毒性休克综合征。2.横纹肌溶解症,表现为肌痛、肌无力。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3.Reye综合征,主要见于儿童,在流感发病退热后出现恶心、呕吐,继而嗜睡、惊厥及至昏迷,同时有肝功能异常。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白细胞一般不增高,中性粒细胞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高。

(二)其它:根据细胞学、血清学和病毒分离确诊。

下列方剂大多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所以每首方剂功用中不再重复说明。

一、预防流感

“方一”贯众

“来源”民间。

“组成”贯众10~15克

“主治”预防流感。

“方解”现代研究证明贯众对流感病毒、乙脑病毒、腮腺炎病毒等有抑制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2~4次。也可用于预防感冒。

“方二”贯众甘草汤

“来源”民间。

“组成”贯众9克,甘草3克

“主治”预防流感。

“方解”贯众、甘草清热解毒。贯众对病毒有抑制作用;甘草有抗炎、抗过敏的作用。二者连用可预防流感。

“用法”加水适量,煎15分钟,趁热服。连服三至四天,儿童减半。

“方三”白萝卜

“来源”民间。

“组成”白萝卜250克,醋适量

“主治”预防流感,也可用于预防感冒。

“方解”白萝卜辛、甘、凉。入肺、胃经。含有葡萄糖、蔗糖、果糖、维生素D和C、多种氨基酸、香豆酸、咖啡酸等成分,具有消食化痰,生津解毒等功效。醋,酸、苦,温。入肝、胃经。含醋酸、琥珀酸、草酸、糖类、氨基酸等,有活血散瘀,消食化积,消肿软坚,解毒疗疮的功效,可用于预防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用法”白萝卜洗净,切丝,加醋适量调匀,腌渍2小时左右,当菜下饭(或分数次食之)。每日可食1~2次,连用3~5天。

“方四”野菊鱼腥草方

“来源”民间。

“组成”野菊花15克,鱼腥草10克,银花藤10克

“主治”预防流感。

“方解”野菊花苦寒清泄,味辛发散,长于清热解毒,消散痈肿。凡热毒诸证及肝热目疾多可选用。鱼腥草含鱼腥草素、挥发油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结核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煎剂有抗病毒、镇痛、镇咳、止血、抗炎、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银花藤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每日服3次。

“方五”板蓝根煎

“来源”民间。

“组成”板蓝根18克

“主治”预防流感。

“方解”板蓝根苦寒,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之功。善治热毒致大头瘟毒、头面红肿、咽喉肿痛等。板蓝根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细菌及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并具抗内毒素、抗癌作用,板蓝根多糖可增强免疫功能。

“用法”水煎,三天为一个疗程。

“方六”葱白煎

“来源”民间。

“组成”葱白三根

“主治”预防流感。

“方解”葱为百合种植物,辛,温。入肺、胃经。含有挥发油、维生素、烟酸、钙、磷、铁等。有发汗解表,驱虫,解毒等作用。用于风寒感冒,乳痈,疮肿等。

“用法”水煎服,连服三天。葱白榨取汁,滴入鼻孔,每日一次,每次二至三滴,可预防感冒。

“方七”苏薄藿香汤

“来源”民间。

“组成”苏叶、薄荷、藿香各3克

“主治”预防流感。

“方解”现代研究表明,苏叶煎剂或浸剂有解热、抗菌作用。能减少支气管粘膜分泌物,缓解支气管痉挛。薄荷全草含挥发油(薄荷油),有抑制病毒及多种细菌、驱虫、祛痰作用。藿香对多种致病性真菌、钩端螺旋体、鼻病毒等有一定抑制作用,藿香油对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

“用法”水煎服,连服三天。

“方八”薄荷芦根汤

“来源”《中国民间名医偏方》

“组成”薄荷10克,芦根30克

“功用”辛凉解表,利咽。

“主治”预防流感。适宜于外感风热,咽干口燥,而有感冒征兆者。

“用法”先煎芦根,约15分钟后,再入薄荷煎5分钟即可。代茶,频频饮服。

“按”芦根所含多糖有免疫促进作用及显著的抗癌活性。芦根体外实验对β—溶血链球菌有抑制作用,还有镇静、镇吐及溶解胆结石等作用。

“方九”马鞭草方

“来源”《中国民间名医偏方》

“组成”鲜马鞭草30克,羌活15克,青篙30克

“加减”如咽痛加桔梗15克。

“主治”预防流感、感冒。

“用法”水煎浓汁2小杯。分2次服,连服2~3天。

“按”马鞭草有清热解毒,活血通经,利水消肿等功效。本品的水及醇提取物有抗炎、镇痛、镇咳作用,本品还能通过调节体温中枢而解热。

“方十”苦瓜汤

“来源”民间。

“组成”苦瓜50~100克

“功用”预防流感。

“方解”苦瓜,苦,寒。入心、脾、胃经。含苦瓜甙、多种氨基酸、半乳糖醛酸等,有清热祛暑,明目解毒的作用。

“用法”将苦瓜洗净、切片,水煮,开锅5分钟后,食瓜喝汤。每日1次,连用3~5日。

“方十一”大蒜汁

“来源”民间。

“组成”大蒜适量

“主治”预防流感。

“方解”大蒜有解毒杀虫,止咳祛痰,通窍等作用。有较强的广谱抗菌作用,对多种病菌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能杀灭流感病毒、阿米巴原虫及滴虫等。此外,大蒜还有抗肿瘤作用。

“用法”大蒜捣汁,用棉棒蘸汁,涂抹鼻孔。每日3次。

二、风寒束表

“方十二”败毒散(又名人参败毒散)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柴胡洗去芦、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炒、人参各9克,甘草5克

“加减”用于疮病初起,去人参,加金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用于风毒瘾疹,加蝉蜕、苦参以疏风止痒,清热除湿。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证。另常用于感冒、支气管炎、过敏性皮炎、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症等属风寒夹湿者。

“方解”方中羌活、独活辛温发散,通治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川芎行气祛风,柴胡疏散解肌,助羌、独活散外邪,除疼痛。桔梗宣肺,枳壳降气,前胡祛痰,茯苓渗湿,以宣利肺气化痰止咳。甘草调和诸药兼以益气和中,生姜发散风寒,薄荷透散郁热。佐人参大补脾肺之气,兼生津,扶正驱邪且散中有补。

“用法”上为末,每服6克,入生姜、薄荷煎。

“注意事项”本方适宜治疗体质素虚,又外感风寒湿邪所致的气虚外感病证。本方为辛温香燥之剂,外感风热、邪已入里化热及阴虚外感者,均忌用。

“方十三”荆防败毒散

“来源”《摄生众妙方》

“组成”羌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荆芥、防风、桔梗、川芎各5克,甘草3克

“功用”发汗解表,散风祛湿。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以及时疫疟疾、痢疾、疮疡具有风寒湿表证者。常用于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荨麻疹、急性卡他性中耳炎、皮肤痈、疖、急性菌痢、眼睑炎等。

“方解”本方比败毒散少人参、生姜、薄荷,而多荆芥、防风。两方之功效大致相同,但本方祛风寒之力较强,多用于感受风寒湿邪较重者;败毒散则适用于正气不足,而感受风寒挟湿者。

“用法”水煎服。

“注意事项”该方辛温解表药物较多,散邪能力较强,用于外感风寒湿邪,证情较重而体质不虚者。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发病率高、病程迁延等特点。临床以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为特征,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隐性感染较为多见。一般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五种,其中以乙型肝炎发病率较高、危害性最大。根据其临床表现,病毒性肝炎又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和重症肝炎。急性肝炎患者大多在6个月内恢复,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易转为慢性,少数可发展为肝硬化,极少数呈重症经过。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与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中医认为,黄疸型肝炎属“黄疸”范畴;无黄疸型肝炎和慢性肝炎多属“胁痛”、“湿阻”、“癥积”等范畴;而重症肝炎多属“急黄”范畴。

一、急性肝炎

“方一”保肝汤

“来源”杨德祥,等。甘肃中医,1995,(2)。

“组成”茵陈30~60克,连翘15~18克,蒲公英、葛根、苍术、川厚朴、郁金、丹参各15克,柴胡10~15克,白芍、板蓝根各12克,当归、白术、茯苓各10克,升麻6~10克,甘草6克

“加减”黄疸重者加赤芍、生大黄;胁肋胀痛者加青皮、金钱草;恶心纳呆者加半夏、竹茹;腹胀满者加莱菔子、枳壳;HBsAg加蚤休、虎杖。

“功用”清热解毒,利湿活血。

“主治”急性病毒性肝炎,湿热毒邪壅结中焦。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小儿用量酌减。

“疗效”据报道以本方治疗100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总有效率为99%。其中20例HBsAg阳性者,治疗2个月后复查,转阴者7例。

“方二”板芩汤

“来源”《传染病证治从新》

“组成”板蓝根60克,黄芩30克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急性病毒性肝炎证属热毒蕴结者。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按”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现代研究证明板蓝根有抗病原微生物,增强免疫力,抗内毒素等作用。黄芩有抗病毒的作用,体外实验表明,能抑制乙肝病毒DNA的复制。

“方三”茵陈金钱草玉米须粥

“来源”《小儿常见食疗方》

“组成”茵陈、金钱草、玉米须各20克,大米一把,白糖适量

“功用”清热利胆,利尿退黄。

“主治”小儿急性黄疸型肝炎,伴发热,巩膜皮肤黄染,尿如浓茶色。

“用法”将茵陈、金钱草、玉米须一起入锅,加水3碗,煎煮30分钟,滤掉药渣。大米淘净,加入药液中,继续加热煮成粥,加白糖适量调味。每日1剂,分2次吃完,连服数日,至黄染消退。也可单用玉米须煎汤,代茶水饮服。

“按”茵陈具有清利湿热,退黄疸功效。现代药理茵陈有利胆,保肝,抗病毒等作用。

“方四”五味子肝炎方

“来源”《偏方巧治指南》

“组成”五味子90克(以北五味子最佳)

“主治”急慢性肝炎均可用。

“用法”五味子烘干研为细末。每次服3克(儿童1~2克),每日3次,30天为1疗程。

“注意事项”该方对降低转氨酶疗效甚佳。为防止转氨酶下降后因停药过早引起回升,一般应在转氨酶恢复2~4周后方可停药。

“按”现代研究五味子能促进肝糖元生成,降低谷丙转氨酶,保护肝脏,有抗溃疡及应激,抗病毒,抑菌等作用。

“方五”大小蓟方

“来源”《草药偏方治百病》

“组成”大、小蓟鲜草适量

“主治”此方用于急性肝炎。

“用法”捣烂绞汁,温后服之,每次1小杯。

“按”大、小蓟均具有抗菌,止血等作用。

“方六”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麻黄6克,连翘10克,赤小豆20克,梓白皮10克,杏仁10克,甘草6克,姜、枣为引

“功用”清热利湿,疏肝利胆。

“主治”适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证属太阳寒邪未去,阳明湿热,内蒸肝胆,胆汁溢泛者。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方七”茵陈蒿汤加味

“来源”《病毒性疾病的中医治疗》

“组成”茵陈30~60克,山桅10克,生大黄6~10克(后下),黄柏10克,车前子15~30克(包煎)、金钱草30~45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田基黄40克

“加减”呕吐明显加竹茹10克、黄连5克;热盛口渴甚者,加鲜石斛、鲜芦根各30~60克(无鲜品可用干品30克代替);胁部疼痛者,加柴胡、郁金各6~10克;脘腹胀闷者,加厚朴、大腹皮、莱菔子各6~10克;纳呆者加炒谷、麦芽各15~30克。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湿热郁蒸。目黄身黄、其色鲜明,发热,口渴,心烦,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乏力,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腹部胀满,舌苔黄腻,脉弦数。

“用法”水煎服。

“方八”鲜车前草

“来源”《病毒性疾病的中医治疗》

“组成”鲜车前草

“主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用法”捣烂采取自然汁数碗,日夜频服。

“按”鲜车前草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

“方九”茵陈五苓散加减

“来源”《病毒性疾病的中医治疗》

“组成”茵陈30~45克,茯苓、猪苓各30克,泽泻、车前子、白术各15克,薏苡仁、大腹皮各25克,厚朴、枳壳各10克,柴胡6~9克,炒谷、麦芽各20克,

“加减”湿重苔白腻者,加苍术、白蔻仁各10克;肝区疼痛较明显者,加白芍15克、香附或川楝子10克、延胡索8克。

“功用”利湿清热,理气健脾。

“主治”湿热气滞。身目发黄但不甚鲜明或较暗淡,多无发热或身热不扬,头重身困,口不渴或渴欲热饮,纳呆,胸脘痞闷,恶心,食后腹胀,大便溏泻,右胁胀痛,舌苔腻或淡黄,脉濡稍数。

“用法”水煎,每日1剂。

“方十”解毒退黄汤

“来源”《百病奇效良方妙法精选》

“组成”青篙尖,茯苓、鸡内金各5克,半夏、山豆根、川楝子、甘草各3克,板蓝根8克,怀山药、白茅根各12克

“功用”清热利湿,健脾理气。

“主治”适用于小儿急性黄疸型肝炎。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年龄在6岁以上者可酌加用量。

“按”青蒿中的谷甾醇和豆甾醇有抗病毒作用,青蒿素可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有促进机体细胞免疫,促进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增高的作用。

“方十一”青蒿茵芦茶

“来源”《药茶治百病》

“组成”青蒿60克,茵陈30克,芦根45克

“功用”清热利胆。

“主治”适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

“用法”将上3味药同煎,去渣,取汁,代茶饮。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或流腮,俗称“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好发于冬春季节,儿童多见,也常感染青年。临床上以发热、腮腺肿胀或其他唾液腺肿胀疼痛为特征。本病为全身性疾病,通常累及腮腺,也可侵犯各种腺组织、神经系统及肾、心等多种器官,引起胰腺炎、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等,预后良好。但并发严重的脑膜炎、脑炎、肾炎、心肌炎等,预后欠佳。患本病后一般可获终身免疫,用减毒活疫苗进行自动免疫,是预防腮腺炎的有效措施。中医称本病为“痄腮”、“虾蟆瘟”、“鸬鹚瘟”、“衬耳风”等,属温毒范畴。下列方剂大多具有清热解毒的功用,故每一方中不再重复论述。

“方一”普济消毒饮加减

“来源”《病毒性疾病的中医治疗》

“组成”黄连5克,夏枯草、黄芩、连翘、玄参、牛蒡子各10克,板蓝根、蒲公英各15克,桔梗6克,甘草3克,马勃3克(包),大黄6克(后下)

“加减”热毒较甚,加大青叶、银花各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神志模糊或昏迷,加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痉厥者加服紫雪丹1.5克(另吞);睾丸肿痛者,加荔枝核10克,橘核10克,龙胆草6克;腮肿坚硬而色不红者,加昆布、海藻各10克。

“功用”清热解毒,软坚消肿。

“主治”热毒蕴结,高热头痛,腮腺肿痛明显,咀嚼吞服困难,口渴烦躁,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用法”水煎服。

“方二”赤小豆鸡蛋清方

“来源”《偏方大全》

“组成”赤小豆70粒,鸡蛋清1个

“主治”痄腮肿痛。

“用法”将赤小豆捣碎为末,用鸡蛋清(或白水)调和成糊状,敷于患处。

“按”赤小豆善利水除湿,解毒消肿。《神农本草经》云其“排痈肿脓血。”《小品方》记载“腮颊热肿,赤小豆末,和蜜涂之,一夜即消。或加芙蓉叶末尤妙”。

“方三”韭菜外敷方

“来源”《民间偏方秘方精选》

“组成”韭菜500克,盐少许

“主治”急性流行性腮腺炎。

“用法”将韭菜捣烂,拧取汁加入盐,调和均匀,分成3份,抹在患处,干后再换,一二日即愈。

“按”韭菜为百合科植物韭菜的叶。又名壮阳草、起阳草、长生韭、扁菜、草钟乳。辛,温。入肝、胃、肾经。含硫化物、挥发油、甙类、蛋白质、维生素等。功能温中行气,解毒,散瘀,补虚益阳。

“方四”威灵仙食醋方

“来源”《实用单方验方大全》

“组成”威灵仙20克,食醋80克

“主治”流行性腮腺炎。

“用法”煎沸后倒出一半,待冷后外涂患处,其余另加水200克,再煎沸后分2次内服。

“疗效”般用药1~3次即可痊愈。

“按”现代药理研究威灵仙有镇痛、抗菌等作用。

“方五”蒲蓝煎

“来源”《土、单、验方选编》

“组成”板蓝根、蒲公英各30克

“主治”流行性腮腺炎。

“用法”水煎三次分服。每日1剂,连服三日。

“方六”泥鳅外敷方

“来源”民间。

“组成”泥鳅2~3条,白砂糖适量

“主治”流行性腮腺炎。

“用法”取活泥鳅洗净泥沙,放入干净的盆内,加白糖撒满泥鳅全身,待渗出粘液后,取其粘液,外涂患处,一日数次。或浸泡3小时后,捣烂外敷,一日三次。

“疗效”一般当即病止肿消,不出3日即愈。

“按”泥鳅为鳅科动物泥鳅的肉或全体。甘,平;入脾、肺经。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烟酸等,有补中壮阳,清热利湿的功效。

“方七”赤豆黄黛膏

“来源”《百病中医自我疗养丛书》

“组成”赤小豆30克,大黄15克,青黛30克

“主治”流行性腮腺炎。

“用法”先将赤小豆、大黄研为细末,再与青黛粉混匀,分成5包(每包约15克)备用。取上药1包与鸡蛋清2个调成稀糊状,用鸡毛(翅羽)蘸药涂两腮部,干后再涂,不拘次数。

“方八”紫菜箩卜汤

“来源”《百病中医自我疗养丛书》

“组成”白萝卜250克,紫菜15克,陈橘皮2小片

“主治”痄腮热退,食欲不振,腮肿未消,睾丸肿胀,坠痛等症。

“用法”将白萝卜洗净、切丝,紫菜、陈橘皮剪碎,一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半小时,出锅前可酌加食盐、调料少许,吃萝卜、紫菜,喝汤,每日2次。

“按”白萝卜消食化痰,下气宽中,生津解毒。紫菜化痰软坚,利水除湿,利咽止咳。陈橘皮开胃理气。

“方九”大黄膏

“来源”中医杂志,1989,30(3):58.

“组成”生大黄适量

“主治”痄腮。

“用法”将生大黄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大黄粉1.5~3克,加适量生理盐水调成软膏状,涂敷在纱布上,厚2~3毫米,面积与肿胀范围同,敷于患处,用胶布固定。

“注意事项”若伴全身发热,可予解热镇痛药。

“按”大黄泻下攻积,清热解毒,泻火祛瘀。大黄抗病原微生物,抗菌谱广。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通过蚊子等叮咬而传播。主要的传染源是猪,流行于夏秋季节,多见于儿童。临床特征是起病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及脑膜刺激征。重症者可发生呼吸衰竭,病死率高。约5~20%的患者发生后遗症。近年来因预防接种覆盖面积广泛,发病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下降。本病集中爆发少,呈高度散发,家庭成员中少有同时多人发病。一般认为本病属中医温病范畴的“暑温”、“湿温”、“暑风”及“暑厥”等。治疗原则有清热解毒,清营凉血,镇肝熄风,养阴扶正等法。因暑多夹湿,有时应加入芳香化浊的药物。下列方剂大都具有清热解毒的功用,故每一方中不再重复论述。

“方一”板蓝根乙脑方

“来源”《草药偏方治百病》

“组成”板蓝根12克

“主治”此方用于预防乙脑。

“用法”水煎服,1日3次。

“方二”乙脑灵方

“来源”徐新平,四川中医,2003,21(5):4.

“组成”大青叶、生石膏、板蓝根、金银花各15~30克,连翘10~20克,知母、淡竹叶各5~10克,生甘草3克

“加减”伴有头痛恶寒无汗等表证,加淡豆豉、薄荷、香薷;湿重,苔白腻者,加藿香、佩兰、黄芩;苔黄腻大便秘结,加生大黄、芒硝;喉间痰鸣加贝母、天竺黄、竹沥;高热在40℃以上,加水牛角,主方中加重石膏用量;高热抽搐,加羚羊角1~3克,或加钩藤、蝉衣、地龙;昏迷加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汤药中加九节菖蒲、郁金;舌转红绛,高热伤阴,加鲜生地、丹皮、玄参;出现呼吸衰竭之先兆,可用独参汤、六神丸等。

“主治”流行性乙型脑炎。

“用法”水煎服。

“方三”清热通下方

“来源”高雪琴,杨红生,中医研究,1998,11(5):28.

“组成”生石膏60~150克,生大黄10~15克,知母、麦冬、生地、钩藤、菖蒲各20克,连翘、二花各30克,竹叶、甘草各10克

“加减”体温在39℃~40℃时,生石膏用60~90克,体温在40℃以上,大黄用至15克,生石膏90~150克,抽搐加羚羊角粉、地龙、蜈蚣,痰涎壅盛加胆南星、天竺黄。昏迷者鼻饲安宫牛黄丸或静滴醒脑静针剂。

“主治”流行性乙型脑炎。

“用法”水煎服。煎至500ml,热势鸱张,体温在40℃以上,不必拘泥于1日1剂。

“注意事项”本方要运用得当,中病即止(大便通畅、热有出路)。大黄用量应视患者年龄及体质强弱而定,若患者素有大便溏,或元气将脱,不适宜用大黄,以防气阴两伤。

“方四”大青叶海金沙汤

“来源”《中国民间名医偏方》

“组成”大青叶15~30克,海金沙根30克

“主治”流行性乙型脑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五”双花石膏方

“来源”《精选实用治病验方与偏方》

“组成”金银花9克,生石膏24克,连翘9克,赤芍9克,芦根15克,天花粉12克,钩藤15克,菖蒲3克,僵蚕4.5克,竹叶4.5克,郁金4.5克

“主治”乙型脑炎高烧、抽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连服4天。

“方六”栀子石膏汤

“来源”《偏方秘方治疗百病》

“组成”黄栀子10克,生石膏15克

“主治”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热神昏,烦渴不宁,小便赤。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完。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在冬春季节流行,多见于儿童。近些年青壮年发病增多。临床表现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眼结膜炎,在颊内粘膜上可见白色斑点,有红晕环绕,称为麻疹粘膜斑,渐后可蔓延整个口腔粘膜,出疹期周身渐布暗红色的斑丘疹,顺次见于头面、胸、背、腹、四肢、手心足底,出疹期热度高,往往高至40℃,易有厌食,哭吵,轻度腹泻或明显嗜睡。退疹期按出疹顺序消退,热度同时下降,其他症状也好转。恢复期皮疹处有麦麸样轻微脱屑,留棕色斑痕,2~3周内消失。年幼体弱者易合并肺炎等并发症。下列方剂大都具有清热解毒的功用,故每一方中不再重复论述。

“方一”忍冬双草饮

“来源”《奇效秘方偏方大成》

“组成”忍冬藤15克,车前草15克,梨头草10克

“主治”预防小儿麻疹。

“用法”水煎,代茶饮。连服3~4日。

“方二”柳芦汤

“来源”《土、单、验方选编》

“组成”芦根一两,赤柽柳二钱,芫荽(香菜)一棵

“主治”疹出不齐。

“用法”水煎当茶喝。

“方三”儿茶散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硼砂二钱,儿茶五钱

“主治”小儿麻疹退后声哑。

“用法”上药研末,每取一匙,凉水调下。

“方四”牛膝甘草汤

“来源”《民间秘方治百病》

“组成”牛膝20克,甘草10克

“功用”抗火解毒,导热下行。

“主治”麻疹合并喉炎。

“用法”上药加水150毫升,煎取汁60毫升。每次服4~6毫升,20~40分钟服1次。

“方五”芫荽浮萍煎

“来源”《麻疹证治》

“组成”鲜芫荽30克,浮萍30克

“功用”帮助透疹。

“主治”适用于麻疹初期和见形期。

“用法”水煎频服。

“方六”宣毒发表汤加减

“来源”《实用中医儿科手册》

“组成”升麻10克,葛根10克,荆芥10克,防风6克,牛蒡子10克,甘草3克

“加减”热高惊厥,加蝉衣6克、僵蚕10克;咽痛,加板蓝根10克、鸭跖草10克;寒冷季节,透疹不利,加苏叶10克、芫荽子10克。

“功用”辛凉透表。

“主治”适用于麻疹顺证疹前期。

“用法”水煎服。

“方七”银翘散加减

“来源”《实用中医儿科手册》

“组成”银花、蝉衣、升麻、葛根、紫草、西河柳各10克,连翘6克,桔梗、甘草各3克

“加减”高热烦渴,加生地10克、生石膏30克;疹色紫暗,加红花3克、丹参10克。

“功用”辛凉透疹,清热解毒。

“主治”适用于顺证出疹期。

“用法”水煎服。

“方八”沙参麦冬汤加减

“来源”《实用中医儿科手册》

“组成”沙参、麦冬、桑叶、石斛、生地、山药各10克,谷、麦芽各10克,赤芍、丹皮、扁豆各6克,甘草3克

“加减”纳呆,加鸡内金、六曲各10克;低热,加地骨皮、银柴胡各10克;皮肤瘙痒,加白蒺藜、地肤子各10克。

“功用”清热养阴。

“主治”适用于顺证恢复期。

“用法”水煎服。

“方九”芫荽促疹方

“来源”民间。

“组成”芫荽(香菜)适量

“功用”宣毒透表。

“主治”疹前期。

“用法”水煎后,用纱布蘸水擦前后心和手足心,疹子即出。

“方十”清肺解毒汤

“来源”谢云桂。湖南中医杂志,1989,5(2):24.

“组成”生石膏(另包先煎)10克,炙麻黄4克,连翘、杏仁各9克,板蓝根15克,银花12克,法夏6克,甘草3克

“加减”烧不退加柴胡、知母;咳嗽剧烈加前胡、桔梗;气促鼻煽甚加地龙、葶苈子;喉间痰鸣加天竺黄、川贝母;心烦口干加桅子、瓜蒌根;疹出不畅用鲜柚子叶、浮萍各50克,水煎外洗。

“主治”麻疹并发肺炎。

“用法”日1剂,水煎分4次服。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中医称“缠腰火丹”,“蜘蛛疮”等。发病时有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轻度全身症状,发疹部位先有神经痛、痒感或皮肤感觉过敏。皮疹为炎性红斑上发生成簇性粟粒至米豆大的水疱,常沿神经带状分布,多为单侧性、以肋间神经和三叉神经区为多见,有不同程度疼痛感。局部淋巴结可肿大、压痛。病程2~3周左右、能自愈,愈后不复发,但神经痛则可持续1~2个月或更长。下列方剂大多具有清热解毒的功用,故每一方中不再重复论述。

“方一”三黄二香散

“来源”殷大彰。新中医,1987,(2):44.

“组成”生大黄、川黄柏、川黄连各30克,制乳香、没药各15克

“功效”清热泻火解毒,消肿生肌,活血止痛。

“主治”各部带状疱疹。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加适量细茶叶泡浓汁,调成糊状,外敷患处,干则易之。

“方二”地龙疱疹方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88,23(2):88.

“组成”地龙5条

“主治”带状疱疹。

“用法”上药烤干研粉,加适量麻油,调匀,搽于局部。

“疗效”用药5分钟即可止痛,3~4天痊愈。

“方三”无花果叶方

“来源”祁公任。江苏中医杂志,1982,(3)。

“组成”新鲜无花果叶适量

“主治”带状疱疹。

“用法”将新鲜无花果叶洗净捣烂,用食醋调稀糊状,敷患处日数次,药干即更换。

“疗效”治疗带状疱疹21例,均于1~2天痊愈。

“方四”王不留行疱疹方

“来源”民间方。

“组成”王不留行30克

“功用”活血消肿。

“主治”带状疱疹。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将药面撒布于溃破之疱面上,未溃破者,用麻油调成糊状,涂抹患处。1日3~4次。

“疗效”一般2~3日即愈。

“方五”雄黄酒精合剂

“来源”辽宁医学杂志,1960,(11)。

“组成”雄黄5克,冰片0.5克,75%酒精100毫升

“主治”带状疱疹。

“用法”将雄黄5克,冰片0.5克,与75%酒精100毫升混合即成雄黄酒精合剂,用上药涂患处,每日4~6次。

“疗效”原作者治疗带状疱疹10例,均治愈。一般涂药1~2日即愈。

“方六”当归疱疹方

“来源”中华医学杂志,1961,(5)。

“组成”当归适量

“主治”带状疱疹。

“用法”当归适量研细末,每次0.5~1克,每4~6小时服1次。

“疗效”治疗54例,结果:全部治愈。其中服药1天痛止者,22例;2天32例;服药3天疱疹部分枯萎,第4天均结痂而愈。

“方七”马齿苋疱疹方

“来源”民间。

“组成”鲜马齿苋适量

“主治”带状疱疹。

“用法”鲜马齿苋适量,洗净捣成糊状涂敷患处,每日2次。

“方八”丁香郁金散

“来源”杨恒裕。中医杂志,1988,(8):29.

“组成”丁香、郁金、柴胡、枳壳、川芎、赤芍、甘草各9克,板蓝根30克

“加减”气虚加炙黄芪30克;口苦加胆草9克;胸闷加瓜蒌30克。

“功效”行气活血,解毒定痛。

“主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用法”水煎服,一日1剂,早、晚或疼痛时服。

“方九”六神消疱灵

“来源”《民间治病小偏方》

“组成”六神丸适量,白酒适量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带状疱疹。

“用法”将中成药六神丸研成细末后,加白酒适量,调和成糊伏。涂于疱疹之上。每日2次。

“方十”云南白药疱疹方

“来源”大众医学,1991,(3):45.

“组成”云南白药、白酒或麻油适量

“主治”带状疱疹。

“用法”根据皮损大小,取适量云南白药粉,用白酒或麻油适量调成糊状,涂敷患处,每日3~5次。同时内服云南白药0.3克,1日4次。

“方十一”空心菜疱疹方

“来源”《奇效秘方偏方大成》

“组成”空心菜适量,菜子油少许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

“主治”带状疱疹。

“用法”取空心菜茎,焙焦研细末,用菜子油调成膏状,外涂患处,每日2~3次。水痘

水痘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皮肤和粘膜相继出现斑丘疹、水疱疹和结痂,且上述各期皮疹同时存在为主要特征。传染性强,病情轻,预后好。学龄前儿童发病率高,6个月以下小婴儿少见。孕妇妊娠后期如患水痘,则可从胎盘传给胎儿致新生儿发病。一次患病可获终身免疫。水痘病毒亦可致带状疱疹,是脊神经后根神经节或脑神经髓外神经节的病毒性疾病。多数病人白细胞计数正常。水痘,中医又称“水疱”、“水花”、“水疮”。其病因为外感时行邪毒,病邪深入,郁于肺脾,时邪与内湿相搏,外透于肌表,则发为水痘。治疗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以下所列方剂大多具有清热解毒的功用,故每一方中不再重复论述。

“方一”清痘解毒汤

“来源”孙钢。陕西中医,1997,18(11):481.

“组成”连翘、白鲜皮各15克,银花、赤芍、丹皮各10克,薄荷、蝉衣各5克,生苡仁、大青叶各30克

“加减”水痘初起,红色斑丘疹稀疏,卫分症状明显者,去赤芍、生苡仁,加粉葛根10克,牛蒡子10克;发热重者加玉泉散30克(包煎),并加服紫雪散,3岁以下每次1/3~1/2支,3岁以上每次1/2~1支,均每日3次;咳嗽甚者加前胡10克;水痘盘根紧挫加重赤芍、丹皮用量,还可加用紫草20克;痘浆清稀加用六一散15克(包煎)痘浆稠黄并溃烂去丹皮,加野菊花、苦参各15克,紫黄地丁各30克;腹泻者去丹皮、赤芍,加煨葛根、炒黄芩各10克;纳少泛恶者减赤芍、丹皮量,加苏梗、霍香、竹茹各10克,陈皮5克;皮肤瘙痒甚者加炙僵蚕10克;因搔抓水痘破溃继发感染,可用龙胆紫外涂患处。

“功用”疏表透邪,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渗湿止痒。

“主治”水痘。

“方解”方中蝉衣、薄荷辛凉透邪以疏在表之风热;银花、连翘、大青叶清热解毒以泄蕴里之热毒;赤芍、丹皮凉血活血;白鲜皮清热燥湿而兼祛风止痒;生苡仁淡渗利湿。

“用法”水煎服。

“疗效”86例患儿经上述治疗,全部治愈。疗程最短3d,最长7d,平均4d。

“注意事项”同时应嘱病儿忌食鱼虾辛辣等发物,剪短患儿指甲,进行隔离至疱疹结痂。如在夏季,沐浴后一定要拭干肌肤。

“方二”水痘饮

“来源”楚华,魏毅。四川中医,1999,17(6):39.

“组成”大青叶、银花、连翘、牛蒡子、紫草、茯苓、薏苡仁各9克,防风、蝉蜕、莪术、鸡内金各6克,黄芩、生甘草各3克

“加减”高热者加柴胡、葛根、钩藤各9克;咳甚加炒杏仁、桔梗各9克;痒甚加僵蚕6克;轻型水痘苔无黄腻或大便稀者去黄芩;重型水痘浆液混浊,不欲饮水,舌红苔黄腻等湿热偏重者,黄芩加量或酌加黄连;若伴烦渴、高热舌红苔黄而欠润等热毒偏盛者,加生石膏18~24克、公英12克,同时利湿药茯苓、薏苡仁减量或不用。

“功用”清热解毒,祛风除湿。

“主治”水痘。

“方解”大青叶、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防风、蝉蜕、牛蒡子疏散风邪而止痒;紫草清热凉血透疹;黄芩清内里湿热;生甘草解毒调和诸药。以上9味药及莪术临床均有报道,都具有抗病毒消炎作用。茯苓、薏苡仁淡渗助黄芩利湿;鸡内金、莪术消积化滞,以绝湿热再生之源。诸药配伍,内外兼治,切合病机,使内里湿热除,外表邪毒清,故水痘得早愈。

“用法”水煎服。以上用量为2~4岁一般小儿量,临床运用可根据不同年龄和体质适当增减。煎药前先用温水泡半小时左右,水量以没过药为宜,开锅后文火再煎10分钟即可。每日1剂分3次服。

“疗效”68例全部治愈。其中见疹4天内痊愈者59例,5~7天内痊愈9例。服3~4剂痊愈者约占4/5,有1/5的患儿服5~6剂痊愈。无并发症者。

“注意事项”饮食要给以充分的水分及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忌腥辣厚味。

“方三”银连外洗液

“来源”黄俊勇。四川中医,2005,23(2):69.

“组成”银花、连翘各40克,野菊花、蛇床子、地肤子、千里光、苦参、苍术、板蓝根、贯众各30克,黄柏20克

“功用”清热解毒、利湿。

“主治”水痘。

“方解”方中银花清气血热毒为主,连翘泻火解毒,野菊花、千里光、板蓝根、贯众均有清热解毒之功,配合使用,其清热之力尤强。蛇床子、地肤子、黄柏、苦参、苍术五药合用达到清热燥湿止痒之效,使热去湿除。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银花、连翘、野菊花具有抗病原微生物和(或)抗内毒素作用,对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千里光、苦参、苍术、板蓝根、贯众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用法”每天1剂,水煎外洗,每日洗2次。每天观察皮疹变化情况。体温38.5℃以上者,临时给予小儿泰诺林滴剂或美林混悬剂口服。

“疗效”用药3天判定疗效。结果:痊愈46例,有效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9.4%。

“方四”芦根薏苡汤

“来源”《实用偏验方精选》

“组成”芦根、生薏苡仁各15克,淡竹叶6克

“主治”用于轻型水痘。

“用法”水煎取液,加冰糖饮用。每日1剂,分2次服,连服3~5天。

“方五”银花石膏汤

“来源”《偏方验方500首》

“组成”银花、生石膏各30克,元参、紫草、荆芥、防风、扁蓄各10克,芦根20克

“主治”小儿水痘。

“用法”煎汤,分多次服。

“疗效”可减轻症状,使水痘早日结痂,不感染。

“方六”水痘方

“来源”雍怀生。四川中医,1993,(12):47.

“组成”苡仁15克,黄柏9克,萆薢10克,金银花、板蓝根各12克,苍术、甘草各6克

“主治”水痘。

“用法”每天1剂,水煎分3次服。

“疗效”此方治疗小儿水痘疗效颇佳。

“方七”芫荽荸荠汤

“来源”《草药偏方治百病》

“组成”芫荽90克,荸荠60克,风栗30克,红萝卜120克

“主治”水痘。

“用法”水煎服。

“方八”银甘汤

“来源”《除害灭病手册》

“组成”金银花18克(或忍冬藤30克),甘草1.8克

“主治”水痘。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连服2~3日。

“方九”茜草根茶

“来源”《除害灭病手册》

“组成”鲜茜草根9克

“主治”预防水痘。

“用法”水煎代茶,连服5天。

“方十”地榆大黄散

“来源”《中国民间名医偏方》

“组成”地榆、生大黄、红花根各等份

“主治”适宜于当痘起浆之时,忽然便血之症。

“用法”共为末,烧酒调匀。敷尾脊骨,约3小时为度,连用3次,其血自止。如痘夹有斑症或夹丹症,形如斑点,用土珠紫草为末,敷之即愈。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是风疹病人、无症状带毒者。途径是经空气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婴儿出生后从母体带来的被动免疫能保持一定的水平,故半岁内的婴儿很少发病,5岁以内的病儿最多。临床特征为轻微上呼吸道炎症状,低热,当天或第二天发出弥漫的全身性红色细小斑丘疹。先见于头面部,发展迅速,随即见于躯干、四肢,但手掌、足心大都无疹。于第3、4日或更长时间隐退,疹退后无色素沉着及脱皮。枕部、耳后及颈后的淋巴结肿大,可持续2~7天。并发症很少,偶见扁桃体炎、中耳炎和支气管炎。孕妇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可引起胎儿发生多种畸形,称先天性风疹综合征。患过一次后,一般不再发病,可获终身免疫,仅偶见再感染。因其疹点细小如沙,故中医学称为“风痧”,需与真痧(麻疹)相区别,又称之“野痧”。中医治疗以疏风清热,凉血解毒为主。

“方一”满江红方

“来源”《草药偏方治百病》。

“组成”满江红60克,苍耳草60克

“主治”风疹。

“用法”水煎服。另各取适量,水煎,洗全身。

“方二”荆防乔花饮

“来源”方婷娜。广州医药,2005,36(5):65.

“组成”荆芥、防风、升麻各3~5克,银花、连乔、牛蒡、蒺藜、桑叶各6~10克,蝉衣1~3克,甘草2~3克

“加减”若见淋巴结肿大明显者,加山甲、浙贝各3~6克。

“功用”疏风、清热、解毒。

“主治”风热型风疹,症见发热不高,疹色淡红,疹点稀疏而细,有痒感,目赤,咳嗽,耳后或枕骨部有淋巴结肿大等症。

“方解”方中荆芥、防风祛风止痒、宣散透疹,善治风疹瘙痒为君,银花、连乔清热解毒为臣,牛蒡、升麻、蒺藜、桑叶、蝉衣疏风热、解毒透疹、退赤止痒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合用共收疏风、清热、解毒、透疹、止痒之功。

“用法”日1剂,水煎服。

“疗效”见方三。

“方三”银连公英解毒汤

“来源”同方二。

“组成”金银花、连乔、生地、地丁各6~10克,赤芍、蒲公英各5~9克,丹皮3~5克,蝉衣1~3克,甘草2~3克

“加减”同方二。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

“主治”热毒型风疹,症见发热较高,体温38℃以上,全身出疹,疹色鲜红,疹点较密,甚则紫色成片,咽痛,目赤,咳嗽,便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等症。

“方解”方中以银花、连乔、公英清热解毒,生地、赤芍、丹皮、地丁凉血解毒散瘀,蝉衣解毒透疹,甘草调和诸药,共凑清热凉血解毒,散瘀透疹之效。

“用法”日1剂,水煎服。

“疗效”原方作者用方二治疗99例,方三治疗39例,共138例,结果全部治愈,疗程极短,其中2天治愈16例,占11.6%;3天治愈83例,占60.1%;4天治愈34例,占24.6%;5天治愈2例,占1.5%;6天治愈3例,占2.2%;可见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有着高效、速效、廉价等优点。

“方四”加减银翘散

“来源”郭兰。江西中医药,1995,增刊:62.

“组成”银花、连翘各9克,荆芥、牛蒡子、板蓝根、大青叶、芦根、竹叶、浙贝各6克,杏仁、僵蚕各5克,蝉蜕、薄荷各3克,甘草2克

“加减”口渴加花粉;鼻衄加茅根;腮腺红肿加马勃、玄参;扁桃体肿痛加射干、玄参,化脓加土茯苓、野菊花;食滞加鸡内金、五谷虫;喘咳、苔黄舌红赤加麻绒、生石膏。

“主治”风热型风疹。

“用法”水煎服。上述方剂药量根据年龄、病情而定,初诊体温38.5C以上,先肌注板蓝根1~2支。

“疗效”轻型服2剂,中型服4剂,重型服6剂即可痊愈。

“方五”芦根竹叶煎

“来源”民间。

“组成”芦根30克,竹叶心30克

“主治”风疹。

“用法”煎水代茶饮,每日1剂。

“方六”清解方

“来源”沈瑞兴。浙江中医杂志,1995,4:183.

“组成”豆豉、牛蒡子、大青叶、夏枯草、地肤子各10克,银花、连翘各20克,藿香、赤芍、蝉衣、桔梗各5克,生甘草3克

“加减”初起发热恶风,疹稀色淡加荆芥5克,滑石10克;高热加生石膏(先煎)、鸭跖草各30克;疹红密布加丹皮、紫草各10克;头痛加桑叶、菊花各10克。

“功用”疏风清气,清营凉血。

“主治”风痧。

“方解”以银花、连翘、大青叶、鸭跖草、夏枯草清热解毒,赤芍清营凉血消疹,豆豉、牛蒡子等疏风透邪,地肤子、蝉衣祛风止痒,桔梗、甘草宣肺利咽,藿香理气和中护胃。全方疏风清气,清营凉血。

“用法”每日1剂,分2~4次服。

“疗效”原作者治疗307例患者全部治愈。经治患儿一般2天即热退疹消,可缩短病程2~6天。

“方七”普济消毒饮加减

“来源”曹旗。浙江中医杂志,2003,3:107.

“组成”黄芩、象贝、丝瓜络、连翘各15克,僵蚕3克,桔梗10克,陈皮、丹皮、赤芍各12克,红花、莪术各6克

“加减”发热者,加知母15克、生石膏20克;疹发不畅者,加蝉衣10克、薄荷(后下)5克;皮疹色深者,加生地10克;口渴心烦者,加芦根10克。

“功用”清热解毒,化痰消肿,化瘀散结。

“主治”风疹淋巴结肿大。

“方解”黄芩清泄上焦热毒,连翘清热解毒,僵蚕、桔梗、象贝均有清热、化痰、散结作用,丝瓜络、陈皮理气化痰,丹皮、赤芍清热凉血,红花、莪术活血消瘀。

“用法”小于5岁者取1/3量,5~15岁者取2/3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方八”风疹外治方

“来源”《儿童病毒性疾病》

“组成”花生油50克,薄荷叶30克

“功用”止痒。

“主治”风疹皮肤瘙痒。

“用法”花生油煮沸后,稍冷加入薄荷叶,完全冷却后过滤去渣,外涂皮肤痒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脊髓膜炎,临床特点为突起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及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脑膜炎双球菌为革兰氏阴性双球菌,存在于病人、带菌者的鼻咽部以及病人血、脑脊液和皮肤瘀点中;对外界抵抗力弱,对消毒剂敏感。可由病人和带菌者通过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发病以15岁以下儿童为多,冬春季发病较多。潜伏期一般为2~3天。临床表现主要有:普通型、暴发型、轻型、慢性败血症型四型。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及病原治疗等。中医学认为此病多因小儿气血未足,营卫薄弱,当感受温疫时,邪易入里化热化火,耗气伤阴。其病机传变极速,如不及时治疗将导致生命危险。本病属“春温”、“温疫”范畴。

“方一”黄柏甘草汤

“来源”《中国传染病秘方全书》。

“组成”黄柏30克,甘草12克

“功用”清热解毒,抗菌消炎。

“主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用法”上药加水400ml,煎成100ml,口服或灌肠。口服,每日3次,每次30ml,5岁以下小儿,每次20ml;灌肠,每6小时30~50ml保留灌肠。

“疗效”原书介绍本方口服治疗数十例,证明其疗效与磺胺类药相同。部分患者,因反复呕吐,而改用保留灌肠法,亦治疗10余例,均获与内服同样疗效。灌肠后一般体温在1~2天内即恢复正常,治愈时间在1~2周。

“方二”绿豆蓝根甘草汤

“来源”《家庭常用药方集》

“组成”绿豆15克,板蓝根15克,生甘草3克

“主治”流脑。

“用法”水煎服,每日2~3次。

“方三”石膏苦参汤

“来源”《家庭常用药方集》

“组成”生石膏20克,苦参10克,桃仁6克

“主治”流脑。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方四”银花山楂汤

“来源”《家庭常用药方集》

“组成”金银花15克,山楂、生甘草各3克

“主治”流脑。

“用法”水煎服,每日1~2次。

“方五”公英银连汤

“来源”《实用中医儿科手册》

“组成”蒲公英100克,银花50克,连翘50克,辛夷25克,蝉衣25克

“主治”流脑。

“用法”加水1000毫升,煎至300毫升,分8次服。

“方六”石膏银花汤

“来源”《实用中医儿科手册》

“组成”生石膏60克,银花15克,鲜芦根60克,大青叶15克,龙胆草6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桅子6克,板蓝根10克,薄荷(后下)3克。

“主治”流脑。

“用法”每日1剂,煎服。

“方七”银翘白虎汤

“来源”《中国传染病秘方全书》

“组成”银花20克,连翘、陈半夏各15克,生石膏30克,知母、麦冬各12克,鲜芦根26克

“功效”清气解毒。

“主治”治疗流脑高热,烦躁,口渴,汗出,脉数。

“用法”水煎,每日2剂,日夜投服。用治数例效验。

“方八”大蒜野菊花汁

“来源”《偏方大全》

“组成”大蒜瓣60克,野菊花30克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预防流脑。

“用法”加水煎成浓汁。漱口,每日数次。

“方九”荸荠汤

“来源”《偏方大全》

“组成”鲜荸荠不拘量,生石膏适量。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预防流脑。

“方解”荸荠中含有一种抗菌物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绿脓杆菌有效,有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作用。

“用法”加水先煎石膏约半小时,后下荸荠,5分钟起锅。代茶饮。

“方十”青叶双花饮

“来源”民间

“组成”大青叶15克,金银花9克,板蓝根9克,野菊花15克,贯众9克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预防流脑。

“用法”每日1剂,水煎当茶饮,连服一周。

“方十一”解毒开窍方

“来源”新中医,1986,4:9.

“组成”生地15克,川黄连、赤芍、丹皮、白僵蚕各5克,生石膏(先煎)60克,山栀子、淡竹叶、大青叶、生大黄(后下)、钩藤(后下)、玄参各10克,羚羊角(先煎)、甘草各3克

“功用”清热解毒化斑,辛凉开窍。

“主治”治疗流脑,温热之邪燔灼营血,内陷心包。

“用法”水煎口服或鼻饲,每日1~2剂,4~6小时服1次。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传染源为菌痢病人及带菌者,传播途径系经消化道传染。痢疾杆菌从粪便排出,直接或间接地污染手、饮水、食物或食具等,再经口而传给健康人,故可因食物和水源被污染而引起暴发流行。其特点为人群普遍易感,且病后免疫时间短暂,故可反复感染发病。目前菌痢仍为最常见的传染病。全年散发,夏秋季多见。结肠粘膜化脓性溃疡性炎症为其基本病理变化。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病情轻重悬殊,轻者不治自愈,重者可致死。潜伏期为数小时至7天,多数为1~2天。临床表现的轻重缓急与感染的菌型、菌量以及机体状况有关。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二期六型。有急性、慢性二期。急性期痢疾,有轻型、普通型及中毒型三型,中毒型痢疾是致死的重要原因。慢性细菌性痢疾,可分为迁延型、急性发作型、隐匿型三型。急性期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慢性期可有轻度贫血。粪便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与红细胞,发现巨噬细胞对诊断有参考意义。大便培养检出病原菌为确诊依据。对于各型菌痢,因病情不同治疗重点亦不一样。

“方一”痢疾验方

“来源”《秘验妙方八百八》

“组成”当归15克,薤白头15克,甘草6克,滑石15克,白芍15克,槟榔6克,莱菔子26克,枳壳3克,木香2克(磨汁冲)

“主治”休息痢(慢性痢疾)。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注意事项”服本方需忌生冷。

“方二”马齿苋方

“来源”民间

“组成”马齿苋(俗称“长寿菜”)500克

“主治”菌痢。

“用法”加水2公斤煮烂,滤出药液加少量白糖口服,或水煎,食马齿苋饮汤,连服5日为1疗程。或将马齿苋洗净晒干,研成细末,加少量白糖,每日3次,每次3克,温开水冲服。

“方三”乌梅香附汤

“来源”《家用便方》

“组成”乌梅6个,香附9克

“主治”菌痢。

“用法”水煎取药液100毫升。1岁以内每服20毫升,日服3次;1~2岁每服30毫升,日服3次;2~5岁每服30毫升,日服4次;5岁以上每服40毫升,日服4次。

“疗效”此方儿童用,效果好。

“方四”地榆止痢方

“来源”《中医家用验方1000则》

“组成”地榆50克,仙鹤草30克,女贞子30克

“主治”急性菌痢。

“用法”每日1剂,300毫升水煎至100毫升分2次服,第一天用量加倍。

“疗效”2~5剂可愈。

“方五”山楂饮

“来源”《中医家用验方1000则》

“组成”炒山楂15克

“主治”红、白痢疾。

“用法”煎汤当茶饮。红痢加红糖,白痢加白糖适量,红白痢各加红、白糖适量。

“疗效”1~3剂可愈。

“方六”胡椒绿豆外敷方

“来源”《药到病除小绝招》

“组成”胡椒、绿豆各3克,大枣1枚

“主治”虚寒痢、休息痢。

“用法”将前2味共研细末,过筛,用熟枣肉调成膏,纱布包,敷神阙、脾俞穴,1日1次。

“疗效”一般3~5日见效。

“方七”当归白芍汤

“来源”《教你偏方治大病》

“组成”当归20克,白芍15克,萝卜籽15克,槟榔2克,枳壳2克,车前子2克,甘草2克,

白糖或红糖适量。

“主治”此方适于赤白痢。

“用法”水煎,加糖服下。每日1剂

“疗效”3次即愈。

“方八”黄瓜藤方

“来源”中医杂志,1959,(5)。

“组成”新鲜黄瓜藤60克(或干品30克)

“主治”痢疾。

“用法”加水300毫升,煎至200毫升。1日服4次,每次50毫升,7日为1疗程。如无效,可再加服1疗程。

“方九”鱼腥草方

“来源”邹桃生。浙江中医杂志,1988,(6):260.

“组成”鲜鱼腥草用50~150克(干品减半)

“主治”菌痢。

“用法”水煎服,日1剂。如有鲜品,则先嚼服药叶20~40克,则效果更佳。

“方十”红接骨草方

“来源”龙绍孙。广西中医药,1991,14(5):207.

“组成”红接骨草30克(鲜品60克)

“主治”湿热痢疾及泄泻。

“用法”上药加水两小碗,煎取1小碗,顿服。小儿用量减半。每日1剂,日服2次,5天1疗程。

“疗效”共治疗65例痢疾患者,痊愈61例,好转2例,无效2例;治疗29例泄泻患者,全部痊愈。

“方十一”萝卜姜汁汤

“来源”《偏方大全》

“组成”萝卜1个,鲜姜30克,蜂蜜30克,陈茶3克

“主治”赤白痢疾。

“用法”萝卜及生姜洗净,捣烂,取萝卜汁一酒杯,取姜汁一汤匙,与蜂蜜及陈茶混在一起,用开水冲沏一杯,顿服。

“疗效”连服3次可愈。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肺部感染性疾病,是结核病中最常见的疾病,属于中医“肺痨”或“痨瘵”的范围。传染源是痰中含有结核杆菌的肺结核患者,长期排菌的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另外,结核病牛通过带菌牛奶也可以传播本病。肺结核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传播。患者在咳嗽、打喷嚏时带菌的飞沫漂浮在空气中或痰液干燥后结核杆菌随尘埃漂浮于空气中,被健康人吸入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15~35岁的青少年是肺结核的发病高峰年龄。典型肺结核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少数起病急,以高热、畏寒起病。主要症状为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午后低热、面颊潮红、乏力、倦怠、消瘦、胸痛及呼吸困难等。如不及时彻底地治疗,会转化为慢性,甚至引起中毒症状,造成死亡。胸透或拍片、结核菌素培养可确诊。

“方一”川桔丸

“来源”《土、单、验方选编》

“组成”川贝母三两,桔梗、百部、制乳香、制没药各二两

“主治”肺结核。症见咳嗽,潮热,痰中带血,X线透视肺部浸润或空洞。

“用法”上五味共研细末,水泛为丸,绿豆大。每次二钱,每日2次,温水送服。以空洞愈合,病灶消失为度。

“方二”百部及贝散

“来源”《土、单、验方选编》

“组成”百部、百及各四两,川贝母、胎盘粉各二两,三七一两

“主治”肺结核空洞咳血。

“用法”共研细末,每次一钱,日服三次,饭后一小时温水送下。以空洞愈合为度。

“方三”大蒜方

“来源”民间

“组成”生大蒜

“主治”肺结核。

“用法”生吃,每次数瓣,一日数次,经常吃。或捣碎闻味,每日1~2次,每次30~60分钟。一个月为一个疗程。

“方四”柏叶姜艾汤

“来源”《山东中医验方集锦》

“组成”侧柏叶三两(炮),干姜三两(炮),艾叶二两

“主治”肺结核症见咯血为主者。

“用法”加水1500毫升,煎至500毫升,过滤去渣,加红糖适量。每4或6小时服一次,每次40~60毫升,咯血不止可继续服用。

“疗效”此方为该书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疗养院方,该疗养院用此方治疗肺结核咯血患者38例,除1例无效外,其余37例均于服药后2~5日咯血完全停止。

“方五”啤酒花茶

“来源”《新编实用偏方》

“组成”啤酒花20克

“功用”抗痨,安神。

“主治”适用于治疗肺结核初起,潮热,食欲不振,失眠,高血压。

“用法”滚开水200毫升,煎15分钟,当茶饮。

“方六”百合蜜方

“来源”《偏方大全》

“组成”鲜百合、蜂蜜各适量

“功用”清热,润肺,生津。

“主治”肺结核。

“方解”能抑制结核菌扩散,促使结核病灶钙化。

“用法”百合与蜂蜜共放碗内蒸食。每日2次,可常服食。

“疗效”治结核病有效。

“方七”南瓜藤汤

“来源”《偏方大全》

“组成”南瓜藤(即瓜蔓)100克,白糖少许

“功用”清肺,和胃,通络。

“主治”用治肺结核潮热症。

“用法”加水共煎成浓汁,每次服60克,每日2次。

“方八”玉米须汤

“来源”《久病难治必效单方》

“组成”玉米须100克,冰糖适量

“主治”主治肺结核。

“用法”将玉米须加入冰糖,加清水煎透,代茶饮。

“方九”白及大黄方

“来源”《中医家用验方1000则》

“组成”白及4份、生大黄3份、儿茶2份、白矾1份

“主治”适用于肺结核咯血,对支气管扩张咯血也有效。

“用法”共研细末,每服1克,每日4次。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病理变化系由霍乱弧菌产生的肠毒素引起。感染后多为无症状的隐性感染或仅有轻度腹泻,少数病情严重者出现典型的临床特征,表现为突然剧烈吐泻、脱水、肌痉挛和尿闭,严重者可因休克、代谢性酸中毒、肾功能衰竭而死亡。霍乱弧菌有两个生物型,过去将古典生物型所致感染称为霍乱,由爱尔托生物型所致者称副霍乱,现统称为霍乱。病人和带菌者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夏秋季为流行季节,病人常有接触史。潜伏期1~3天,短者数小时,长者7天。典型病人多突然发病。少数病前1~2日有疲乏、头昏、腹胀、轻度腹泻等前驱症状。病程分为3期:泻吐期、脱水期、恢复期。中医认为系饮食生冷不洁、感受寒湿疫疠之邪有关。

“方一”食盐艾灸外治方

“来源”《中国民间名医偏方》

“组成”食盐、艾条各适量。

“主治”用治霍乱吐泻欲死,药不能下者。

“用法”用食盐填满肚脐,于盐上置艾灸七壮,即愈。

“方二”时逸人方

“来源”《中国名老中医祖传奇方》载时逸人方。

“组成”野党参30克,干姜、炙甘草、泽泻各6克,制附片12克,白术、白芍、姜半夏、焦建曲、赤茯苓各9克,桂枝4.5克

“主治”寒霍乱。吐泻突然

同类推荐
  • 我的健康我做主:会吃会喝促健康

    我的健康我做主:会吃会喝促健康

    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健康的主人,作者选择了大量资料,编纂成我的健康我做主一书。分为两本。本书是上篇,即“会吃会喝促健康篇”是科学饮食部分,包含吃与喝两大内容;另一篇是“运动·睡眠·性爱篇”。全书全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应该怎样呵护自己的健康,延长自己的生命。四大内容贴近生活,符合现代人的实际情况,因此非常适合读者的阅读参考。
  • 给自己看病

    给自己看病

    本书作者经过数年的观察总结,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将人体如头面、耳鼻、口腔内外、颈胸腰腹背、生殖健康、四肢、大小便及分泌物、睡眠饮食等,对不同部位的症状信号与可能反应的疾病作了医学上的总结,以提醒人们注意疾病的早期预防。这些看似极为普通的人体信息,虽然无法做到定量定性,但至少在宏观上提醒人们要有的放矢,为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做好必要的准备,做到防患于未然。本书可供关心自己和家人健康的人们及专业医师阅读参考。
  • 本草验方治百病

    本草验方治百病

    《本草验方治百病》以病为纲,分列内、外、儿、妇、男、骨、皮肤、肿瘤、润肤驻颜等病系,共数千余首处方。既收编有常见病,又收编有疑难顽症、奇难杂症、急症、危重症等,并有内治、外治等不同治法。所列各方具有历代效验的代表性,堪称珍贵。《本草验方治百病》所列各首方药,诚然历代沿用不衰,而疗效确切,堪称必效。而配伍谨,药源易得,不失便、廉、快、验,易学易用、易推广之特点。对症用方,确是一本既适用与患者的极好参考书,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珍存价值。
  • 腰椎间盘突出症调养宜忌

    腰椎间盘突出症调养宜忌

    本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饮食、营养、起居、运动、娱乐、自疗、就医等各个方面的宜忌以及康复宜忌等都做以细致的介绍。
  • 素菜菜谱

    素菜菜谱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要是一边品尝着美味佳肴,一边又享受着养生保健和预防治疗的待遇,那简直是人生的超值恩赐了。本书主要从以下几类中讲述素材菜谱:菜叶类、瓜果类、根茎类、花子类、菌菇类、豆腐类。
热门推荐
  • 我当鬼记者那些年

    我当鬼记者那些年

    我叫杨毅,一名鬼记者。我没有如同电视里的茅山道术,更没有降妖除魔的无上法力,我只是一个介于生与死之间,为了一点点阳寿而四处奔走的可怜人。数年之间,透过镜头,我目睹了一场场鬼魂杀人的血腥画面,残忍、诡异、恐怖。假如时光倒退,我发誓宁愿去投胎,也不干这个操蛋的工作。
  • 独神

    独神

    仙古大战,惨绝寰宇;位面争锋,武破九霄;天赤大陆,弱肉强食;宗门林立,武道为尊;强者一怒、伏尸百万、血流千里;且看少年雪寒一,登临武道王座,成就无上威名!仗剑听雷向四方,万天武道我为王——雪寒一!
  • 小导演与大演员

    小导演与大演员

    孙小红的梦想就是当一个演员。而陆清却告诉她,首先要做的就是改掉这个名字。取个什么艺名好呢?这是孙小红四年前的某天,在杨家园的民租房地下室里想了一整个晚上的头痛事儿。今天,站在金鸡奖颁奖典礼舞台上的孙亦萱,惊艳且风光无限!“我想先感谢一个人,你还好吗?”话未说完已泣不成声!-------纯文学作品,请放慢你的观看速度,望大家支持!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神迹少年

    神迹少年

    他本是个出生无用之才,但是因为体质原因出现了神迹般的奇遇。看他的斑斓人生会如何改变,他的努力会成就如何的惊世...请关注《神迹少年》
  • 达令百分百:拐个校草带回家

    达令百分百:拐个校草带回家

    原本咋们的大小姐在家里玩的好好的,可哥哥却要她女扮男装去追她嫂子。“你为什么不自己去追”美名其曰“有心意”“不去”傲娇的别了头。“真不去?”举起了手机“喂,爸,我觉得林家那小子不错,可以考虑...”“唉唉唉...别,我去还不行吗?”“嗯,乖”可她进去后,才发现,这哪是什么学校啊,明明是美人天堂啊......
  • 我们不应该是这样的

    我们不应该是这样的

    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贾谊《鹏鸟赋》
  • 最强恶人

    最强恶人

    我是被逼的!有个系统强迫我这么干!真的我发誓!
  • 囹圄麒

    囹圄麒

    大千世界,万族林立修炼之道,群雄荟萃他,一个人在孤独的,寂寞的追逐着道之巅峰,追逐着那武之道,在他那不屈的眼神中,充满了对力量的渴望。
  • 教主相亲记

    教主相亲记

    作为飞龙客栈的老板娘,含香灵有钱有颜有身材,却不料在两年来的相亲路上仍旧成了有名的剩女;他是邪荒教的教主,有钱有才有势更有颜,却不料在今年风平县的相亲大会上阴差阳错选择了她含香灵的目标:她一定要睡了顾北陌;顾北陌的目标:他一定要守住贞操,不能被含香灵这女人给睡了;一段爆笑的追夫路途,完美呈现了她的“欲求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