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49400000010

第10章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成就

近代和现代的历史发展表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生产社会化日益越出国界获得了国际化的形式,整个世界经济生活的开放趋势也随着得到加强和深化。经济生活的国际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是,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对中国长达20多年的封锁,拒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才造成了中国对外交往的极不正常的局面。

70年代以来,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较短的两年半的时间里,与90多个国家建立或恢复了外交关系。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已具备了对外开放的条件。正是立足于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这一客观必然性和国际局势的这一新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做出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明确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大力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并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从此结束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强加给我国的封闭半封闭的状态,使对外经济技术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关系,实行对外开放,符合生产社会化、国际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对外开放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实现对外开放,就是要把视野从国内范围扩展到国际范围,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打开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学会组织国内经济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两套本领,放手调动和利用国际上一切可以调动和可以为我所用的因素,以天下之长,补一国之短,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导下,我国的对外开放迈出了重大的步伐。经济特区的建立,沿海城市的开放,引进外资、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迅速扩大,使我国大踏步走上世界经济舞台。有中国特色的对外格局在80年代初步形成并进一步发展。进入90年代,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20年来,我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外贸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对外贸易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增强;对外贸易的市场已形成多元化;进出口结构得到了改善;外商投资增加;国际旅游业稳步增长;实行对外开放多方面、全方位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根本改变了我国封闭和半封闭的状态。中国已经进入了东西南北中,沿海、沿江、沿边、内陆立体交叉,全方位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已经走向世界,走向繁荣昌盛的现代化强国。

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对外开放的历史性的决策,揭开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对外开放的新篇章。改革开放20年间,对外开放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地区扩展到沿边、沿江、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地带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的领域从一般加工业和餐饮服务业拓展到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展到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从中小企业发展到大企业、大财团和跨国公司。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所谓全方位开放,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坚持对外开放。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开放。所谓多形式、宽领域,就是通过举办外资经济、对外经济贸易、引进先进技术、吸引外资、发展国际劳务合作、国际旅游业、跨国经营等各种方式,使我国的开放领域在地区上由沿海拓展到内地,在产业上由农业、加工工业向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金融、保险、商业等领域延伸,促进对外经济的加速发展,从而使国内经济面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与世界经济接轨。

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经过先试验后推广,采取了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的地区开放战略,经历了一个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具体地说是经过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开放沿江、沿边,开发上海浦东,开放内陆等五大步逐步形成的。截止到1996年底,我国已形成了新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5个;沿海开放城市14个;沿江开放城市9个;沿边开放城镇1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32个;保税区13个;对外开放地区262个;对外开放一类口岸229个。

1.建立经济特区

中国的对外开放,首先是由允许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创办出口特区而逐渐起步的。经济特区源于出口特区。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一次谈话中就指出,在全国的方案没有拿出来以前,可以先从局部做起,从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做起,逐步推开,中央各部门要允许和鼓励他们进行这种试验。1979年4月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广东省委的主要负责人在谈到要发挥广东的优势时又提出,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特区。1979年8月13日,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若干问题的规定》中指出:“为了调动爱国华侨、港澳同胞参加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更有效地利用外国资金、技术和设备,发展我国出口商品生产,在沿海少数有条件的省市划出一定地区,如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省厦门,上海祟明岛等单独进行管理,作为华侨和港澳商人的投资场所。”1980年8月26日,五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批准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中规定:“在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分别划出一定区域,设置经济特区。”完成了设置特区的立法程序。10月7日,国务院又批准试办厦门经济特区。至此,我国开始了四个经济特区的创办工作。

兴办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重大步骤,是利用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崭新试验。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经济政策。以市场调节和外向型经济为主,发挥了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改革试验基地的作用。

1981年7月,中央批准的广东、福建两省经济特区工作纪要中,规定了办好经济特区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主要内容是:特区建设资金以引进外资为主,所有制结构以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经营为主,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产品以出口外销为主;特区的经济活动,在国家宏观指导下实行以国际市场调节为主;特区的产品以外销为主,其所需设备及原材料以从国际市场进口为主;特区有更大的自主权。利用外资建设的项目,投资在30万美元以下,凡生产条件不需国家综合平衡,产品出口不涉及配额和许可证管理的,特区可以自己审批,外汇实行包干上缴,超额留用,财政体制也实行大包干;对外商投资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特区企业所得税一律减免15%的税率征收(一般地区外资企业的税率为30%),凡是外资企业进口生产必要的设备、零配件、原材料、运输工具和其他资料,以及出口自己的产品(国家限制出口或者另外规定的少数产品除外),均免收工商统一税和关税,等等。同时,中央也明确规定,我国的特区是经济特区,而不是政治特区,也不是祖国统一后,像台湾、香港那样“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外商在特区的各种活动,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

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出了设立海南省和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定。海南经济特区是我国的第五个经济特区。

海南经济特区是继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特区之后,我国目前最大的而且是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是党中央、国务院总结了海南开发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分析了海南的岛情,针对束缚海南优势发挥的实际情况,坚持改革、开放而作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与国内已建立起来的其他经济特区相比,有其更特殊之处。从政策上来看,海南特区享受更为特殊的政策,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海南的开放程度将是全国最高的,吸引外资的优惠条件多于其他特区;在进口贸易、外汇管制、金融信贷、基建开发、财政税收、土地利用、内引外联等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在所有制方面,将是国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外商独资、个体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相互平等竞争的多元化经济结构;从经济运行机制来看,最终要建成工农贸旅并举,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外向型,更加市场化、国际化的综合性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中国政府划出的开展灵活多样的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的特定区域。建立经济特区,是党中央实施对外开放的战略措施,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采取的一项最突出、最引人注目的重大改革措施,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对外开放决策实施的第一步,也是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立体的开放格局形成的第一步。它的兴建与起飞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沿海、内地和边疆的经济建设,它作为中国的窗口和试验场,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经济特区运用其独特的地缘优势和优惠政策,越来越明显地发挥我国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的窗口作用。经过短短的十几年建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都成为新型的现代化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城市综合实力增长。海南特区也由全国贫困地区在三五年内赶上全国平均发展水平。

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集中吸引外资,率先进行了以市场经济体制为特征的各项改革,成为改革的试验场。其在利用外资方面的主要特点是:(1)始终保持着利用外资的领先地位。经济特区是我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地区,也是外资最早进入中国的地区。第一家外资银行、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第一家外商成片开发土地项目、第一家外商的基础设施项目、第一家外资商业零售企业、第一家股票上市的外资企业都出现在经济特区;经济特区还在全国率先创办了劳动力市场、外汇调剂市场、保税生产资料市场等。经济特区在利用外资方面始终保持着领先地位。(2)投资规模迅速扩大。特区利用外资经历了数量由少到多,规模由小到大,投资国别、地区不断增加,投资领域不断扩大的过程。1995年,5个经济特区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3513个,协议外资金额113.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3.9亿美元,分别占全国总数的9.4%和11.2%。(3)效益水平逐渐提高。从总体上看,特区外商投资企业的经济效益、出口水平和产品市场竞争力都比较强。到1995年外商投资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和出口额已占当地工业总产值和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18年来,经济特区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致力发展以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技术窗口、管理窗口、知识窗口、对外政策窗口的作用。特区的建立与发展为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丰富经验。

2.开放沿海城市

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试验场”。尤其是深圳经济特区试验的初步成功,引发了一浪接一浪的改革开放大潮。1984年1月,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经济特区后,挥笔写下了:“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经过几年的发展,深圳等经济特区进行了一系列试验,更加坚定了中央大力进行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

1984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在总结经济特区经验的基础上,决定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即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市。这些城市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并建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带动了整个沿海地带的开放和经济发展。

我国18000余公里海岸线上,分布有15个港口城市,除厦门已被列为经济特区外,其他14个都被列为开放城市。这14个城市总人口不到全国的8%,工业产值则占全国的23%,工业实现利税占全国的25%以上,资金利用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一倍。劳动生产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6%,外贸出口占全国的40%;工业基础雄厚,产业工人队伍强大,职工人数占全国的13%;技术人才济济,科教事业发达,高等院校占全国的17%,自然科学研究人员占全国的17%,拥有一支第一流的科技队伍和科研结构;并且在历史上就有广泛的对外联系。沿海的地理位置都很优越,外运有较大港口,内运有江河和铁路相联接,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97%,是我国广大内地与国外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海上通道。这些城市既有长期开展对外贸易的经验,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又有进行技术协作的网络,是内陆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中央制定的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扩大这些城市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二是对前来投资办厂的海外客商给予优惠待遇。前者是为了增强地方和企业发展对外经济技术的能力,后者是为了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可使这些城市通过对外经济的开展,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扩大对外贸易,加速经济建设,并带动各自腹地经济的发展。具体地讲,就是要求这些城市,大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引进先进技术,重点改造老企业;大力开拓新产业,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加快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现代化的步伐;努力扩大出口和增加外汇收入,使经济发展到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轨道上来;发挥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相应发展第三产业,为提高社会综合效益提供条件;积极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类似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引进先进技术、知识密集型项目,加强中外合作,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我国14个沿海城市实行开放政策以来,充分发挥工业基础好,科学技术力量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经验比较多的优势,运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积极改革,扎实工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投资环境日益改善,14个城市都已实现中型以上客机通航,全部开通了长途直拨电话,港口吞吐量能力达2亿多吨,比开放前增加了一倍,兴建了一大批现代化宾馆饭店;通过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对老企业改造,使技术设备显著改观,开发出大批有特色、有竞争力、档次较高,能出口创汇的新产品,改善了基础行业的面貌,仅用5~6年的时间,就大大缩短了同先进国家的差距;建立了一批外商投资企业。

国家赋予沿海开放城市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在有条件的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1984年和1985年,我国先后批准14个开放城市中的11个(上海、温州和北海市除外),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1986年8月和1988年6月又先后批准上海的闵行、虹桥、漕河泾开发区列于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样全国12个沿海开放城市兴办了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122平方公里。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经国家批准、由开放城市兴办、通过实行特殊政策集中吸引外资引进技术的相对独立的经济技术区域。它是开放城市总体建设的一部分,但又是以生产、科研和转口贸易为主的经济区域。其基本特点是:资金来源以外资为主,经济成分以“三资”企业为主,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经济机制以市场调节为主。十几年来,我国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成为开放城市的“窗口”。

3.开放沿海地区

在总结经济特区发展和对外开放经验的基础上,1985年2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又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1988年初,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我国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发展外向型经济,抓住机遇走向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了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经济开放区的范围,并把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环渤海地区的一些市、县和沿海开放城市的所辖县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这些地区共包括41个市、218个县,使我国从南到北在沿海经济地区形成了一条包括2亿多人口的开放地带。

这些县市大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交通方便、文化发达、风光秀丽,素以“鱼米之乡”、“丝绸之乡”、“花果之乡”著称,工业基础也比较好,乡镇企业发达,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潜力很大,是中国的富饶地区。其中有些是中国的主要侨乡,同海外有广泛的联系。

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主力。通过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发挥了自身优势,增强了国际经济技术联系,调整了产业结构,推动了科技进步,改善了企业管理,加快了经济发展。依托沿海开放城市举办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成为连接国际市场,引进消化先进技术,发展对外贸易的桥梁。广大沿海经济开放区是开放城市的纵深腹地和直接依托,共同组成了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点区域。沿海开放地带的基础实施不断加强,投资环境日趋完善,是我国重要的吸引外商投资区域,对外贸易大幅度增长,产业结构明显提升,工业外向化程度不断提高。总之,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借助对外开放,又迈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新台阶,必将为国民经济全局作出更大贡献,并加强对内地的经济技术辐射,带动内地的经济发展。

4.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发上海市和开放浦东新区,并于1990年6月2日正式批准。在浦东地区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特区的政策,这将带动拥有3亿人口、180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腹地的发展。同时,党中央、国务院还批准厦门、汕头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将推动我国的对外开放,为我国的对外开放谱写新篇章。

自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按照“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指导方针,借鉴兄弟特区的成功经验,经过七八年努力,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取得了六个方面的明显进展。

(1)综合经济实力迅速增强。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由1990年60.24亿元增至1995年的411.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递增22.6%。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由1990年的8.1%提高到16.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已达到27000余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9000余元。

(2)产业结构明显改善。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90年的20.1%上升到1995年的31%,年均递增30.8%。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90年的76.2%下降到1995年的68.6%,但绝对值增加了236.47亿元。新区的第二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的出口加工业为主导,到1995年底,累计吸引的外商投资项目已达3501个,协议总投资额达142.45亿美元,直接吸引外资91.41亿美元。新区的内联企业累计达4229家,吸引内地资金136.32亿元。1995年新区外贸出口总额达24.76亿美元,占全市比重为21.4%。

(3)基础设施初步形成构架。“八五”期间,新区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210亿元,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6%。杨浦大桥、内环线、杨高路、外高桥新港区、煤气二期工程、通讯工程以及河流污水排放等十大骨干工程,大部分提前两年完成,为国际国内许多投资项目的开工建设和投产运营,提供了良好的硬环境。

(4)重点小区开发取得成效。至1995年底,各重点小区已开发面积达18.9平方公里,金融贸易、出口加工、自由贸易区和高科技园区功能已初步显现。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有185幢大楼正在开工建设,已有近30幢大楼25万平方米的面积投入营业;金桥出口加工区累计引进项目达292个,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23亿元;外高桥保税区进区项目已达2227个,进出口货物总值达到9.3亿美元;张江高科技园区已吸引20多个中外项目进区发展;华夏商业旅游区、王桥工业开发区、星火工业开发区、六里现代生活园区、花木市政文化中心及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5)率先改革取得突破。新区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体制构想,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加速开发建设的行政管理体制,取得了简政高效的效果;同时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制建立了一大批股份上市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合作公司,并正在组建富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积极引入上海的证券和期货交易所,探索建立建筑保障制度;在开发机制上首创了土地空转、批租实转、成片规划、滚动开发模式。这些改革动作和创新机制的适时推出,为大面积启动新区的开发建设创立了体制的活力和机制的优势。

(6)社会事业得到同步发展。1995年末,新区中小学校达330所,在校学生22.5万,比1990年增加25%;医疗机构和医院病床分别比1990年增长16%和25%,合作医疗制度巩固率为100%。随着东方明珠电视塔的建成使用和中央公园、东方音乐厅、进才中学、上海儿童医疗中心及临沂游泳馆等一批标志性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推进了浦东新区的社会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

5.开放沿边、沿江和内陆地区

1992年,以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了推动沿边地区的改革开放,1992年3月以来,我国进一步开放黑龙江省黑河市、绥芬河市、吉林省的珲春市,内蒙古自治区的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新疆的伊宁市、塔城市、博乐市,云南省的瑞丽市、畹町市、河口市和广西的凭祥市和东兴镇等13个市镇。1992年7月,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对外开放重庆、岳阳、武汉、九江、芜湖等5个长江沿岸城市和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南宁、乌鲁木齐、昆明、石家庄7个边境、沿海地区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以及太原等11个内陆地区省会(首府)城市。先后批准开放了13个沿边城市、6个长江沿岸城市、18个内陆省会城市。随着内陆周边地区口岸的逐步开放,大大地推动了边境贸易的发展,并形成了东北、西北、西南三大对外开放区。

沿江开放地带主要是指长江领域。长江领域历来是我国又一重要地带。以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为龙头,重振上海以使其成为我国国际经济、金融、贸易的中心,以长江三角洲和沿江开放城市为龙身组成沿江开发地带,旨在加快开发长江领域的丰富资源,振兴国家布置的这一重要的装备工业地带,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军工企业,并且通过长江这一黄金水道东出大洋连结世界经济舞台,西连广阔内地,辐射和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起飞。从宏观布局看,沿江开放地带与沿边开放地带组成我国“T”字型开放主干架构,使我国最重要的两条经济带在开放的洗礼中增强国际竟争力,支援国民经济加快发展,同时把开放效应传递到广大的内地。

沿边开放城镇共有13个。开放沿边城镇,主要是发展边境贸易,使其成为我国实施外贸多元化的重要部分。并以此为先导,利用我国与周边国家很强的经济互补性,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巩固和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同时通过开放促进我国边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增强民族大团结,安定祖国边境。

内陆省会开放城市,是广大内地的经济中心。这些城市一开放,就是实行全面开放的强化点,担负着在本省或本地区开展对外经贸的牵头和辐射功能。并且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特别是给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交通较为不便的中西部地区提供示范。

国务院还先后批准成立了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52个高新技术开发区、13个保税区,开放了34个口岸,形成了沿海、沿江和内陆地区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这是我国全面贯彻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和中央精神,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重要战略部署,是继沿海、沿边地区开放之后,我国在对外开放方面迈出的又一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步骤。

历经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结束了由历史因素造成的长期封闭和半封闭的状态,转向了开放型的经济,形成了沿海、沿边、沿江和内陆省会(首府)城市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同时,拓宽了对外开放领域。在按照产业政策引导外资投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国务院批准北京、上海等6个城市和5个经济特区各试办一两个外商投资商业零售企业,批准63家外资(或中外合资)银行(或金融机构)在5个特区和上海、天津、大连、广州、宁波、青岛、南京7个城市开业经营外币业务,对金融保险、旅游、房地产等原来禁止和限制外商投资的行业,也进行了开放试点。开放领域已经由一般加工向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金融、保险、商业等领域延伸,形成了宽领域的大开放格局,促进了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

二、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

20年的历史证明,改革与开放对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对外开放在改革的过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令世人注目。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吸收、利用外资迅速增长,对外经济合作步伐加快,国家外汇储备连年增加,推动了我国经济、政治、教育、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加快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

1.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我国的对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已从内容单一、渠道狭窄、层次较低的旧格局,向商品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与国际投资相互结合,双边和多边经贸合作相互促进的多元化格局转变,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中共十四大和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指明了方向。“八五”期间,对外开放从沿海扩展到沿边、沿江、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地带和内陆中心城市,上海浦东等经济特区开放开发取得新进展。对外开放的领域从一般加工业和餐饮服务业拓展到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展到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从中小企业发展到大企业、大财团和跨国公司,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对外开放格局。对外贸易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贸易往来关系不断扩大。50年代初期,同我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仅有40多个。改革开放以来,在巩固和发展对日、美、西欧及港澳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非洲、拉美和东南亚市场。到1997年,我国已和世界上228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了经贸关系,我们的经贸伙伴遍及世界五大洲,其中双边贸易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就有100多个。中国对其出口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从1990年的41个上升到70个,从其进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从1990年的40个扩大到55个。随着中国进一步开放了13个内陆边境口岸城市,中国大陆与周边国家、地区的进出口增长显著。按1998年年初的情况,中国对其进出口最多的前十位贸易伙伴依次是:日本、香港、美国、台湾、韩国、德国、新加坡、俄罗斯、意大利、英国。中国与这10个贸易伙伴的进出口额合计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76.1%。

第二,对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呈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有过的高速增长时期。自1979年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93.3亿美元增加到1997年的3251亿美元,增长了10倍,年均增幅为18%。不但高于同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幅4~5个百分点,而且也大大高于同期世界贸易的年均6.0%左右的增幅。其中,出口贸易额从1979年的136.6亿美元,增加到1997年的1827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从1979年的156.8亿美元,增加到1997年的1424亿美元,分别增长了12.43倍和8.08倍。在世界各国和地区贸易中的位次由1978年的第32位上升到1997年的第10位,位居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中国香港、加拿大和荷兰之后。在此之前,中国已连续5年对外贸易总额居世界第11位。进出口总额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70年代末的不到10%上升到1996年的35.2%。我国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贸易的份额由1978年的0.75%提高到1995年的2.5%。

“八五”时期的5年间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不仅比“七五”的4864亿美元翻了一番,而且也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41年累计进出口总额9706亿美元的水平,进出口额列居世界第11位。外贸出口跃上一个新台阶,出口额由1990年的621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1488亿美元,平均增长15%。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比重由“七五”末的1.65%提高到3%。“八五”是我国对外贸易规模扩大幅度最大的时期。

第三,对外开放开辟了多元化的国际市场。在对外贸易数量大幅度增长的同时,我国外贸发展已经呈现出优化结构,注重质量,开辟多元化市场的基本趋势。经过十几年时间,不断改善进出口商品结构,已经实现了由过去长期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到现在以出口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1979年,我国初级产品出口的比重为53.6%,1990年下降到33.7%,到1993年又下降到18.2%,1995年则下降到了14.4%;而附加值高的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重由1979年的46.4%提高到1995年的85.6%。影响工业制成品构成比重提高的主要因素是机电产品出口发展速度加快,机电产品出口占全部出口商品的比重由1990年的17.9%上升到1995年的29.5%,首次成为中国最大类出口商品,1996年和1997年继续提高,分别提高到占出口总额的31.9%、32.5%。在进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1995年达到81.5%。

出口商品品种增多。我国出口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商品由1990年的80余种增加到200多种。1990年中国出口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商品只有83种,1995年增加到252种,其中超过10亿美元的有17种。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也有较快增长。1995年服装及衣着出口达240.5亿美元,纺织品出口达139.2亿美元,仅次于机电产品的出口大类商品。此外,中国的塑料制品、旅行用品及包箱等出口也一直大幅度增长。

同时,出口发展战略也由主要依靠廉价商品扩大市场向“以质取胜”转变。通过引进技术,加快企业改造,加强新产品的开发,着力培植和发展深加工、高档次、高附加值、高质量的适销产品。在经营规模上,逐步改变外贸企业“小商小贩”式的分散经营方式,向集团化、跨国经营的方向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以外贸或产业为龙头的,以贸工、贸农、贸技企业为载体,相互结合的外向型企业集团。采取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开辟了多元化的国际市场。

2.吸收和利用外资迅速发展,成效显著

吸收和利用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内容。除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出口信贷和商业贷款以及在国外发行债券等渠道筹资外,中国重点鼓励外商直接投资、举办中外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20年来,我国利用外资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97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640亿美元,比1993年增长64%,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45亿美元,增长65%。中国吸引外国资本长期一直居发展中国家前列。仅次于美国。吸引和利用外资取得了显著成效,加快了我国国内经济现代化建设进程。

(1)吸收和利用外资的基本状况。

我国吸收外商投资是从1980年开始的,十几年来,吸引利用外资大幅度增加,结构不断改善。到1995年底到我国投资的外商来自世界各大洲的150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家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已达23.4万家,其中绝大多数是“八五”期间批准的,注册资本总额达3991.2亿美元,投产开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家12万家,吸收就业人数超过16000万人。

“八五”时期的5年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600亿美元,比“七五”增长两倍多,是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资最多的时期。“八五”期间我国利用外资总额列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上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已批准外商企业累计利用外资已由过去的对外借款为主转为吸收外商投资为主。外商实际投资占全部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由“七五”时期的35%,上升到68%。“八五”末期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居世界第二位。

“八五”期间,也是我国利用外资最快时期。5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116.55亿美元,是1979~1990年11年中引进外资总和189.82亿美元的5.87倍。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由1990年的102.9亿美元上升到1995年的484亿美元,年平均增长36.3%。其中,外商直接投资由34.9亿美元上升到377亿美元,年平均增长61%。以年平均汇率换算,实际利用外资占国内总投资的比重,由1990年的7.6%上升到1994年的19.7%,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占国内总投资的比重由2.6%上升到15.4%,实际利用外资和外商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分别为8.0%和6.3%。1997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达453亿美元,占当年实际利用外资640亿美元的70.8%。

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开始改善,非生产性项目大大减少,生产性项目的比重增加。境外大公司、大财团来华投资增多,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高新技术领域和中西部地区投资增多,资金密集型的项目、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项目显著增加,平均项目规模由“七五”以前的139万美元上升到154万美元。1990年,外商投资工业项目占总项目的84.4%,1995年为67.5%,工业项目比重下降,但技术含量提高,大项目明显增多。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步伐加快,并向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1992年以后,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国家采取的重大举措是把开放格局推进到广阔领域,在金融、保险、交通、商业、房地产等服务贸易领域进行外商投资试点。外商投资的浪潮已在全国的各个角落涌起,特别是广大内陆地区正以高速发展的经济和全方位开放的新形势吸引着外资。利用外资最早、数量金额最多的广东、福建两省,1985年外商投资项目占总数的69.4%,1990年占56.5%,1995年下降为37.9%,其他省份吸收外资比重正在上升,特别是内地增势趋旺,同沿海12个省区相比,新签协议外商投资额所占比重1995年比1990年上升了4.3个百分点,正有越来越多的外商瞩目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

(2)吸收利用外资的成效。

利用外资尤其是外商直接投资的迅猛增长,对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一,利用外资弥补了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资金缺乏是一个长期的制约因素。十几年来,我国积极利用外资,有效地缓解了我国建设资金紧张的矛盾,对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起了促进作用。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也逐年上升。1985年为5.4%,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占2.3%,1993年外资比重上升到17.9%,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占12.6%。1994年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17.8%。

第二,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管理经验的引入。外商直接投资带来了一大批先进技术,促进了我国传统技术的更新换代,填补了我国现代技术的空白,特别是电子、通信、轻工、机械、汽车、造船等行业在短短的十年左右时间里,大大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同时通过协作配套,提高了我国工业技术的整体水平。利用国外贷款引进技术,进口关键设备推动了我国老企业技术改造。新建的大型钢铁企业、大型火电厂、大型核电站、通讯设施等为我国工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外商投资企业,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微观管理机制,对我国的企业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可供借鉴的经验,使我们的管理思想和具体的企业生产、营销、人事、财务管理发生了深刻变化,管理水平大为提高;外商投资企业还培养了一批新型的管理人才,促使先进管理经验在国内迅速传播。

第三,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我国劳力资源丰富是基本国情之一,但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利用外资扩大了我国的经济规模,安置了大量就业人员。“三资”就业人数1990年为200万,占全国职工总数的1.4%,截止到1995年底,在外商投资企业从业人员约有1600万人,占10.8%;加上为外商投资企业配套或提供各种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创造的职工就业机会就更多了。

第四,促进了开放型经济发展。外商投资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还带来了国际市场、经济信息等多种国际生产因素,大大加强了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开放程度。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全国的比重持续上升,由1992年的26.4%上升到1995年的39.1%,其中出口比重和进口比重1992年分别为20.4%和32.7%,到1994年上升为28.7%和45.6%。1991~1995年,外商在大陆的直接投资项目达223728项,其中工业项目占74%。“三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1990年为2.19%,1994年上升到12%。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联系国际市场的重要桥梁和参与国际竞争与交换的重要力量。国民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大幅度提高,工业生产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必然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界限日益被打破,国内市场终将变成国际市场的一个部分。目前,我国的国内市场正在向越来越开放的方向发展,其中我国工业品市场已成为各类市场中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国内市场。

第五,吸收利用外资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外商投资企业从微观机制出发,推动了我国传统经济体制的变革,外资已成为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重要部分。它的存在与发展不但提供了企业机制改革的有益经验,而且还必然要求宏观经济体制完善市场体系和机制,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等一系列配套改革的完成,从而在一定意义上加快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上述说明,外商投资企业对国内投资和对外贸易都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外资的引进或流入已经对国内的投资增长和经济增长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或者说,国内投资的外资依存度已达到了一定规模,成为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新动因。

3.海外投资企业不断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取得较大发展

我国一方面加大对外资的吸收和利用,另一方面拓展了境外投资,进行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到1993年9月底,中国境外企业达4479家,中方总投资51.54亿美元。其中贸易公司2917家,投资32.13亿美元;非贸易性企业1552家,投资19.41亿美元。目前中国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已拓展到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年来累计签定各类劳务承包合同41000多份,合同金额30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突破170亿美元,派出承包劳务人员超过67万人次。其中,“八五”期间,是我国劳务承包高速全面发展的时期,累计签定合同额346.5亿美元,其中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264.7亿美元,劳务合作新签合同额81.8亿美元;累计完成营业额225.1亿美元,其中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80.3亿美元,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44.8亿美元。1997年,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业务取得新进展,全年新签合同额114亿美元,比1996年增长10.5%;完成营业额84亿美元,增长18.4%。

4.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改善,国际外汇连年增加

国际收支是一国的所有对外经济往来活动的综合反映,包括对外贸易、非贸易往来等经常项目收支和资本往来收支。国际收支的变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对经济运行产生重要影响。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1992年经济改革的步伐加快以后,国民经济的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强,国际收支迅速扩大,国际收支的结构日趋合理,国际收支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我国国际收支中的总收入,1990年达到811亿美元,1995年达到2219亿美元,年均增长25%;1993年以来,随着进出口贸易平衡状况的改善,中国外汇储备保持强劲上升势头。1995年外汇储备就达到了736亿美元,比1990年增加5.6倍,1996年达到1050亿美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日本;1997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到了1399亿美元,比1996年增加了349亿美元,仍居世界第二位。国际收支对利用国际市场和调节国内供求的功能大大增强。

三、外贸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外贸发展的动力来源于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体制进行了不断改革。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经过1979~1987年的探索阶段,1988~1990年的过渡阶段,在“八五”时期进入了深化阶段。

探索阶段(1979~1987),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增设外贸口岸,下放外贸经营权,广开贸易渠道,改革高度集中的经营体制;改革单一的指令性计划体制,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完善外贸管理,重新实行进出口许可证,完善出口管理;采取鼓励出口政策等。这一系列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了外贸发展。

这渡阶段(1988~1990),为了解决外贸体制在改革初期出现的新问题,继续推动外贸发展。从1988年开始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初步改变了过去地方只对扩大出口有积极性而对盈亏不承担责任的状况,责权利开始趋于统一。实践证明,这一改革是成功的,进一步发挥了各地方、各部门、各类外贸企业和生产企业发展外贸出口的积极性,改善了企业内部经营机制,提高了经济效益,促进了外贸出口的发展。

深化阶段(1991年到现在),在总结前两个阶段经验的基础上,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从建立自负盈亏机制入手,逐步走上了统一政策、平等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轨道。1991年,国家取消了外贸出口的财政补贴,外贸企业一律自负盈亏,吃“大锅饭”的体制被打破;改变了按地区实行差别外汇留成比例的做法,实行以大类商品区分的全国统一的外汇留成比例;增加了企业支配使用的外汇;加快赋予生产企业、科研院所等外贸经营权;进一步减少许可证管理的商品。

1994年初,根据党的十四大确定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与财税、金融、外汇、投资、流通等领域的改革同步,国家推出了以外汇体制改革为核心,以完善外贸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协调服务机制、加快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增强外贸政策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为重点的新一轮外贸体制改革方案。实践证明,这一轮改革也是成功的。

经过一系列改革,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的制定和施行为标志,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制度已初具轮廓,其基本特征是:外贸高度集中经营的状况已根本改变,外贸行为主体日益增多(到1997年末,除外商投资企业外,各类外贸企业已达9206家);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市场调节在外贸经营活动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政府外贸部门的宏观管理和外贸企业法人的微观活动都要遵守国际通行的经济贸易规则;汇率、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逐步成为国家对外贸进出口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外贸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并具有相当大的透明度,可预见性增强;除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以外,一切包括在国际贸易范畴内的进出口都是自由的。

在外贸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在“八五”期间得到了重大发展。1991~1995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预计累计超过10000亿美元,比1986~1990年的“七五”期间累计总额4864亿美元增长1倍多,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8.2%。其中,出口预计累计超过4946亿美元,比“七五”累计出口2325.3亿美元,增长1.13倍,年均增长15%以上;进口预计累计超过5054亿美元,比“七五”累计进口2538.8亿美元,增长99.13%,年均增长21.6%。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改善。进口商品以生产资料为主;出口商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占出口总值的比重已提高到80%~85%。各种贸易方式中,作为外汇收入主要来源的一般贸易出口经常保持高于总出口的增长速度,国家现汇结存大幅度增加,我国的国际支付能力显著增强。1994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达516亿美元,1995年底升至736亿美元,比“七五”期末的111亿美元增长5.6倍。1996年达到1050亿美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日本;1997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到了1399亿美元,比1996年增加了349亿美元,仍居世界第二位。

特别是1992年以后,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无论在总体规模上还是在项目平均规模上,都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同期我国利用外国政府贷款生效金额117亿美元,比“七五”时期增长13.83%。

伴随国际资本流动,我国海外投资也在增长。以非贸易类海外企业为例,“八五”期间企业增加1021家,中方投资额增加8.05亿美元,分别比“七五”期末增长127.5%和78.3%。目前我国各类海外企业已达4800家,中方投资额已逾55亿美元。

“八五”时期我国技术进出口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1991~1995年上半年,在技术引进方面,我国共签合同1960项,合同金额225.49亿美元,与“七五”时期相比,合同数有所下降,但合同金额增长48.45%;在技术出口方面,我国共签合同1851项,合同总金额79.86亿美元,分别比“七五”期间增长1.83倍和2.7倍。

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成就突出。“八五”时期签订的合同金额预计累计超过336.35亿美元,累计完成营业额超过214.77亿美元,输出劳务人员超过71.1万人次,分别比“七五”时期增长2.34倍、1.99倍、2.11倍以上。“八五”期末在外劳务人员超过25万人,比“七五”期末在外劳务人员5.8万人增加3.32倍以上。

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在改革中发展。“八五”期间,我国向89个国家新提供援助332笔,援款额比“七五”有所增加;新承担援助项目212个,比“七五”也有增加。

多双边经贸关系在“八五”时期长足发展。我国于1991年11月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94年6月参加锡生产国协会,1995年又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正式建立非成员对话关系,并成为世界贸易组织观察员。目前,共有20个多边国际组织与我国建立了联系。在复关谈判上,尽管少数缔约国无理阻挠,但我国仍然与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起在“乌拉圭回合”一揽子协议上签字,表明了中国政府奉行改革开放方针的坚定立场和对遵守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承诺。“八五”期间,与我国建立双边经贸关系的国家和地区,也有较大幅度增加,达到228个,比“七五”期末增加123个。我们的经贸合作伙伴遍天下。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前景广阔。

我国对外开放的地域还在逐渐扩大,领域逐渐拓展,改革也由点到面、相互配套、逐渐深化。作为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对外经贸体制改革,本着循序渐进,以市场取向为目标,坚持放开经营、自负盈亏、平等竞争、工贸结合的改革主线,经过前期探索、试点,在“八五”时期掀起高潮,充分调动了各方面发展对外经贸的积极性,把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按国际通行的经济贸易规则办事,为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创造了重要条件,使我国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显著增强,经济技术水平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上,我国的自力更生能力也显著增强。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我国的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必须不断地深化。

第一,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大力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促使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由过去的封闭、半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以各国经济相互联系且愈益深化为主要标志的世界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潮流。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为主导的区域集团化进程也在加快。只有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大力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才能顺应潮流,抓住机遇,使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占据应有的地位。根据这一认识,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八五”时期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很快,其中外贸进出口长期保持了比国民经济发展更快的增长速度。从1993年起,我国在世界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排序中已连续5年居第11位,1997年跃居第10位。这对弥补我国资源、资金和技术的缺口,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都是极为有利的。对外贸易保持比国民经济发展更快的增长速度并带动国民经济增长,是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向开放型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许多企业在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实践中深切感受到,进入国际市场与只有国内一个市场时的机遇就是大不一样。

第二,坚持进出口贸易与各种对外经贸业务紧密结合,坚持国民经济各部门共同参与、相互渗透,形成贸工农技银商融合的“大经贸”格局。当代国际贸易已从过去单纯的货物、技术进出口,变成了将货物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等融为一体的国际分工与交换形式。它要求我们改变传统做法、适应新变化、解决新问题,使影响国际贸易增长的各种因素、各种经济形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进一步加强“大经贸”战略。“八五”时期,不仅货物、技术进出口持续、快速发展,利用外资、对外援助、对外投资和其它对外经济合作业务也都有很大发展,而且显示出两者相互促进的发展效应。国民经济各部门对外经贸工作的参与度也空前提高,不仅外经贸部门从事外经贸工作,而且其他各条战线都有外经贸工作。我国已能较好地掌握和运用国际分工与交换的新形式,组织国内经济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两套本领显著增强,参加国际经济竞争的整体合力已经形成,并在不断发展和壮大中。

第三,制定和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在提高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扩大我国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的回旋余地。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都是“八五”初期即1991年提出的,是我国对外经济贸易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经过近5年的艰苦努力,长期困扰我国对外经贸事业发展的质量效益问题和市场过分集中的状况已有一定程度的改善。随着工作的开展,这两大战略必将结出更为丰硕的果实。

到2000年,即“九五”期末,我国当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要达到4000亿美元。这就要求整个“九五”时期的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8.5%。“九五”前两年的发展已经证明,这个目标一定能实现,1997年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251亿美元,比1996年增长12.1%。同时,按照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的总方针,要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引导,使引进外资工作上水平;还要争取更多的外国优惠贷款,补充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技术进出口、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对外援助等也要再上新台阶。还要大力加强多双边经贸关系,争取对我有利的国际环境。

我国的对外贸易体制随着我国整个经济的改革与发展,结构会更合理,机制会更完善,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会更大。

20年的对外开放,大大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增强了我国实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中国与国际间的经济差距从总体上看明显缩小,主要依据是:(1)经济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从而使中国与他们的经济差距相对缩小;(2)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主要工农业产品居世界位次前移,占世界份额上升,尽管人均水平不高,但总体实力上升,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和经济影响;(3)主要农产品、原煤人均量已基本接近世界人均水平;(4)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大大提高了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参与程度。自己与自己比,20年改革开放成就卓著;与其他国家比,我们的成就也毫不逊色。这证明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和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为了实现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及“九五”的主要奋斗目标、2010年远景目标,最终实现现代化,对外开放的政策将坚定地长期贯彻下去。所以,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同类推荐
  • 金融理论与实践若干问题研究

    金融理论与实践若干问题研究

    沐浴着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开放的春风,宁夏金融学会于1981年8月诞生,至今走过了30个春秋。30年来,宁夏金融学会在中国金融学会、自治区社科联的指导下,在主管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的领导和支持下,始终秉承“服务地方经济金融改革发展”的宗旨,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团结和依靠广大会员,潜心致力于科研工作和学术活动,积极培养青年研究人才,充分发挥在金融研究与学术交流中的组织和推动作用。"
  • 强国之路20年

    强国之路20年

    本文为著名作者刘战英所著的社会理论专著,刘书林,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主任。
  • 春眠不觉晓:困境中复苏的俄罗斯经济

    春眠不觉晓:困境中复苏的俄罗斯经济

    普京总统执政以来,俄罗斯经济开始全面复兴,迄今已进入了稳步增长的第7个年头。俄政府不但提前偿还了经济转轨期间所拖欠的大部分外债,而且还取得了自1999年到2005年GDP累计增长率超过50%的佳绩,外汇储备更是在2006年3月突破了2000亿美元大关,跃居全球第5位。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固然与普京总统的正确领导,俄罗斯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转,以及国际能源价格持续上扬等多种因素密不可分。同时也应当看到,俄罗斯人民是在对改革之初造成经济混乱的休克疗法进行认真总结和反思之后,扬长避短,才最终找到了适合民族经济复兴的道路。
  • 国有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国有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是中国保持20多年快速发燕尾服、国家实力大幅度提升后提出新的旨在保证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资源和环境处于中心地位。煤炭资源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也是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和基础保障。国有煤炭企业是我国煤炭工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国有煤炭企业特殊性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在于,它是全社会物质资源流钢产量最大的行业之一,也是固体废物排放最多的行业之一。
  • 话说新农村

    话说新农村

    文章讲述的是:中国农村的时代变迁,科学发展的崭新蓝图,富民强国的特色之路,繁荣稳定的 “定心丸”等内容。
热门推荐
  • 不灭:轮回

    不灭:轮回

    花非花,雾非雾。人生不过雾里看花,轮回尽头是不灭。来世上穷碧落下黄泉,在寻你身影。
  • 天才废柴三小姐

    天才废柴三小姐

    她出身于灵界,天资出众。不料,只差一步就可以飞升去神界的她,却被自己最心爱的男人和最疼爱的小师妹害死。上天觉得命运对她不公,有朝一日,她再次重生与凡界。但是,原主居然是个废柴!废柴变天才,她要所有人都臣服于她的脚下。别人收服灵兽,了不起?她收服上古神兽,虽然说是假的!拥有五行精灵,展现给他们看,居然觉得是幻觉!别人有灵器,嚣张?她神器都有一大堆,传说的圣器,她也有!有天阶丹药,新奇?她随手炼制一炉,天阶,神阶一大堆。稀有草药,她空间里多得是!妖孽,能别那么逆天么?
  • 总裁的耀眼小天后

    总裁的耀眼小天后

    “据可靠消息著名歌手,性感女王,我们的小天后安琪儿将于明天实力回归……”顾霖默看着电视“她终于肯回来了”他爱她,疼她,却因为几张照片和她分手,她爱他,为了他放弃一切,可他去绝情的抛弃她,她含泪远走,五年后,她绚丽回归,他死死纠缠,两个人该怎么办。
  • 阿秋,别那么疏远

    阿秋,别那么疏远

    陈阿秋与何疏远,大抵就像我和你。我大你两岁,可从未想过有一日你会走入我心里。一住,便是经年。总是以不可能否认我对你年少无悔的爱恋。有的时候,靠近不是爱,疏远一定是爱,只因为如果不爱就会直接离开,而不是疏远。可最深沉的爱,莫过于分开之后,我变的更勇敢了。然怕终是独我一人,面临所有,我与你与他与她们,都已疏远了啊,何以沦落至此……谨以此书,赠予你,赠予我。
  • 锋极天下

    锋极天下

    “你到底是谁?”“我是秦锋!”“七大天境一向相安无事,你为何要与我们过不去?”秦锋伸出右手,一个破烂的小账本出现在手中。“有个叫缥缈大帝的家伙欠了我许多账,可是你们却把他弄死了,所以我就只好来找你们收账了!”……
  • 魔法次世纪

    魔法次世纪

    万多年前“巨人族”统领世界。他们从何而来?又因何离奇消失?精灵族与巨龙族是否摆脱了宠物与坐骑的命运?半人马族与地精族因仇恨而延续的战争最终结果如何?千多年前“神迹者”拉德究竟强大到了什么程度?又为何创造了博学者族?大妖精王族在得到部分秘辛之后能否重新崛起?血脉不纯的“洛亚|”要如何去超脱生死?又在这个世界演绎了怎样一段故事?诺溫梭勒能否重振赫特尔家族的荣耀?锄神“巴特”的天赋最终将获得怎样的成就?一个又一个的孽生者。一段又一段的传奇故事。一切尽在《魔法次世纪》。!
  • 妖孽王爷欠管教

    妖孽王爷欠管教

    她,二十一世纪,国际黑道顶尖杀手,手起刀落,毫不留情,杀人如麻,冷酷无情,最好的朋友是她的搭档,青龙!她,一朝穿越,成为史上最穷王妃。被鄙视,无谓!被唾弃,无谓!被打入冷宫,靠之!老娘不发威,你当我是病猫!盛怒之下,她打烂龙臀,踹断龙腿,拿着玉玺挥手拜拜!【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麒麟大陆:魔女逆神

    麒麟大陆:魔女逆神

    第一眼,她便看到了他,从此,生活中只有他。她享受着他无条件的宠爱,看着他一直对自己笑,却仍不满足。她想看见他其他的表情,于是,她离家出走,从此要逆神弑兄……她是世间第一魔女——世无邪。他,随世界诞生,创世之神,看惯世间生死,心坚硬如铁,可偏偏对她包容一切,笑对着她。但是——如果她要弑神弑兄呢?世姬夜表示有个妹妹真是麻烦啊……
  • 重阳真人金阙玉锁诀

    重阳真人金阙玉锁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