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缪尔的哥哥奥利安,一心致力于办报,尽管报馆的房租比较便宜,但每年50美元的借款利息和墨水、印刷纸张的开支,就足以使奥利安伤透了脑筋,更不要说指望报馆能够养家糊口了。
母亲洁恩·克莱门斯天性乐观风趣,她一边操持着家务,一边用一些轻松愉快的笑话打发日子,一家人倒也过得快快乐乐的。
此时,家中只有4个人生活了。萨缪尔的姐姐帕梅拉在1851年9月就出嫁了,丈夫是35岁的弗吉尼亚人威尔·莫菲特,他们俩很小就相识,婚后两人定居于圣路易斯,做些代销的生意,日子过得还算舒服一些。
奥利安的生意越来越不景气了,后来甚至连房租也交不起。于是,他只好将印刷所搬到了自己家里。1853年6月,一贯对哥哥奥利安行事作风颇感不满的萨缪尔,离开家去了圣路易斯。这次离家出走,除了因为哥哥的原因外,还因为他迫切想见见外面的世界。
另外,此前还发生了一件让萨缪尔感到伤心的事。当年1月的一天傍晚,萨缪尔在镇上遇见一个醉汉,那人向他借火柴点烟抽,他给了那人几根便走开了。
当晚,这醉汉因什么事被关进了镇上的牢房。半夜里,萨缪尔被呼唤“救火”的喧闹声吵醒了,他和村里其他人一起向失火地点跑去。到达时,发现那间牢房已经火光冲天,那个曾向他讨要火柴的流浪汉,正双手拼命地拉扯牢门的铁条,嘴里发出一阵阵哀号,身后是熊熊的烈火。
可是,谁也没法救他,只有警察局长的钥匙可以。可是等到拿到钥匙时,醉汉早已倒在了烈火之中。火灾是这个流浪汉在神志不清时,用烟卷把草铺引着而导致的。虽说那不是萨缪尔害的,但是那人在火光中号叫的凄惨场景,却刻在了他的脑海里,一种沉重的犯罪感压在他的心头,久久不能释怀。
几个月后,萨缪尔满怀着内疚,乘船离开了汉尼巴尔。萨缪尔出走时的打算,是先在圣路易斯积攒足够的旅费,然后去纽约,去大西洋沿岸的大城市看一看。
在圣路易斯,萨缪尔在《新闻晚报》的排字间找到了一份工作。萨缪尔除了在排字间里勤勉地工作以外,他将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阅读上。他从图书馆里借来了许多文学作品,一本一本地读着,书籍开阔了他的视野。渐渐的,他厌烦了紧张而单调的生活,憧憬着更为广阔的天地。
1852年,萨缪尔从报纸上看到了世界博览会将在纽约开幕的消息,这使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在第二年的春天,他乘船来到了纽约,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展出。
萨缪尔到达纽约时,身上只有两三块钱的零用钱,此外还有藏在上衣里子内的10块钱银行支票。萨缪尔在克里夫街约翰·阿·格雷和格林的店里干活,工资极为低廉。他住在杜安街坏得非常糟糕的工匠寄宿宿舍里。店里在支付工资时,付的是跌价的钞票。萨缪尔一个星期的工资,仅仅够他的食宿费用。但是,萨缪尔依然坚持着。
纽约之行,使萨缪尔大开眼界。他暗下决心,要再进行一次远游。不久,萨缪尔来到了费城,先后在《问询报》和《公报》担任“补充排字工人”。干了几个月后,他又到华盛顿去游览观光。东部的一切在他的眼中既新鲜,又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他很愿意在那里继续待下去。
萨缪尔不时通过家信和寄给奥利安刊登在报上的书简式文章,表达自己的兴奋和乐观的精神。萨缪尔说:“让人们等着瞧吧,看我什么时候会失去信心或被饥饿吓倒。”
这时,萨缪尔接到哥哥的来信,让他回去共办《马斯卡廷纪事周报》。萨缪尔经过认真的考虑,最终还是同意回去帮助哥哥办报。
1854年,萨缪尔返回密西西比河流域。他在吸烟车里坐了三天三夜。当他到达圣路易斯时,已是筋疲力尽了。随后,他搭乘开往马斯卡廷的轮船。上了船,非常疲倦的萨缪尔就睡着了,甚至连衣服都没有脱,在船上整整睡了36个小时。
原来,在萨缪尔走后,奥利安所办的报纸便出现了难题,无法再继续维系下去。他将报纸转让给当初借钱给他的农场主约翰逊先生后,去艾奥瓦州的马斯卡廷买下了当地的《纪事周报》的少许股份,准备重整旗鼓。在那里,奥利安认识了基奥卡克姑娘莫莉,并很快结了婚。婚后,奥利安遵照妻子的意见,将家安到了基奥卡克。
当萨缪尔接到信后,打定主意回来帮哥哥一把时,奥利安已在基奥卡克买下一些印刷机器,办了一家小小的承印零星印件的印刷所,并把母亲和弟弟亨利也一块接过去住。
印刷所的生意不是很好。奥利安秉性善良、诚实,是个热心干事的人,但他又很忧郁,容易消沉,一句话能让他沮丧,再一句话又能让他飘飘然,他始终只能是一位梦想家。萨缪尔回来后,在哥哥的印刷所干了两年,但一分钱工资也没有拿到过。
萨缪尔在印刷所里卖力地干活,也时常和年轻小伙子、姑娘们聊天、逗乐。此时,他已经20岁了,他意识到,往后自己是不会再上学读书了,因此他拿到什么就读什么,报刊杂志、游记逸事、通俗故事、古典作家的著作等,他都饶有趣味地阅读,从中吸取有益的养分。
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萨缪尔开始自学。没有老师,他只好请教哥哥,在哥哥忙得不可开交,或者他也不会的时候,萨缪尔就只好查字典。在以后的日子里,萨缪尔把这部大字典随时带在身边,成为他的“良师益友”。
在一天的劳动之后,萨缪尔还要点起蜡烛,拿起字典学上几页单词。随着词汇的不断积累,萨缪尔开始试着写一些小文章,把他在童少年时代听见的、看到的事写下来。文章尽量写得轻松、活泼,有幽默感,让人读起来感到十分快乐。
有时候,萨缪尔也会把民间流传的笑话整理一下,稍加润色一番。萨缪尔喜欢运用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寥寥几笔,一个生动有趣的人物便会跃然纸上。
萨缪尔不喜欢那种矫揉造作的说教式的语言,他觉得用口语写文章更加简单明了。在他的文章里,无论是叙事、描写、抒情、议论或者是人物对话,都保持了口头语言的幽默生动、朴实平凡的本色,没有华丽的词藻和矫揉造作的痕迹。这是他的写作风格,也是他一贯所遵循的原则。
萨缪尔虽然在《信使报》没有赚到钱,但在这个平台上,不断发表的作品,却显露了他的文学才华,引起了镇上人们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