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014900000009

第9章 对秩序的渴望

蒙台梭利曾说过,为儿童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很多父母却往往在如何才能创造一个适宜儿童天性发展的环境时会感到无所适从。其实这是因为父母忽视了儿童的一个特点:对秩序的敏感。

儿童对于秩序非常敏感,他们看到外界秩序之后了解外界的环境,然后了解并建立自身和外界的关系。这种对秩序的敏感在儿童1岁左右就已经表现出来,并持续到2岁左右。但是他们的这一能力却很少能够引起大人们的注意,因为成人普遍认为儿童天生没有秩序感。蒙台梭利指出,父母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可以明显看出儿童的确存在着秩序感,并且可以分为对外部的秩序感和对内部的秩序感。外部的秩序感指他们对环境内部各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认知,而内部的秩序感则是指儿童对他们自己身体的每一部分和它们之间相应位置的认识。

一、外部秩序感

看着孩子随手把玩具扔掉,一把撕破崭新的图书并把碎片撒得满地都是。父母觉得孩子根本就是随心所欲,对环境毫无观念,怎么会有秩序感呢?因此,父母总认为对环境的秩序感只有成人才有的。父母喜欢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挪动家里的物品,但是却从来不考虑孩子的想法。其实,在对秩序敏感期间的孩子看来,周围环境的微小改变都会影响到他的心情,混乱的环境更会让他心烦意乱、痛苦不堪。他表达自己痛苦的方式就是喊叫和大声哭泣,如此长时间的情绪激动,很容易变成一种疾病。这种对外界的敏感至少是阶段性的,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这一时期,是人类成长过程中最重要和最神秘的敏感期之一。

但是,成人却认为孩子的秩序感是混乱不堪的。为什么他们会这样认为呢?孩子与成人生活在一起,成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改变环境时,并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心理,也就是说,这个生活的环境并不是属于孩子的。对于孩子来说,成人是环境的主宰,孩子无法指明他在环境中的位置,他只能通过大喊大叫或者哭泣来发泄心中的不安与不满。无论成人怎么去安慰,他总是固执地按照自己的心情哭闹。成人不能理解他,只能将这种现象当成是孩子任性的表现,这样的情况常常发生。其实,这种早期的任性行为正是由于敏感期的影响所致。那么成人应该如何察觉孩子心里的秘密?孩子又怎样用心灵去展现他的秘密呢?我们必须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

下面我们通过3个事例来说明孩子的这种秩序感。

有一个妇女生了个女婴,在女婴6个月大的时候,妇女的朋友来看望她们。这位朋友走进了婴儿室,把手中的阳伞放在了摇篮旁边的一张桌子上。躺在摇篮里的女婴开始显得很激动,她一直盯着桌子上的阳伞,脸上显示出不安的神情。盯了很长时间,婴儿开始大声哭泣,那位朋友以为小婴儿喜欢那把阳伞,就把伞拿下来给她。但是婴儿并没有接受,反而越来越激动,哭得更加厉害了。这就是孩子早期表现出来的任性行为。此时朋友束手无策,孩子的母亲走进来了,把阳伞拿走放到了隔壁的房间,孩子马上就平静下来了。女婴痛苦的原因是那把阳伞。阳伞放在桌子上,原有的物体位置被改变了,这严重干扰了女婴脑子里记住的房间秩序,每一件物体在她的脑海里都有固定的地方。

还有一个例子,是蒙台梭利亲身经历的。有一次去旅游,她和一群游客一起走过那不勒斯的尼禄岩洞。游客中有一位妇女领着自己1岁半的孩子,孩子太小,不能独自走过这个岩洞,那位妇女只能抱着孩子往前走。走了一会儿,妇女就累得满身大汗。她把身上的外套脱了下来并挂在手臂上,然后再抱起孩子。这时候,孩子突然哭了,而且哭得越来越厉害。母亲很着急,想尽办法想使孩子安静下来,可是都无济于事。母亲筋疲力尽,越来越烦躁。游客们也努力帮这个母亲安慰孩子,他们将孩子抱来抱去,但是孩子却越来越激动,此时的孩子任性到了极致,几乎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看着哭闹的孩子,蒙台梭利想,他的这些反应应该都是有原因的。于是就想到了一个解决的办法。她走到孩子母亲身边,对她说:“夫人,我帮您穿上外衣好吗?”那位母亲非常不解地看着蒙台梭利,由于这时她依然很热,因此不愿意把衣服穿上。不过在蒙台梭利的要求之下,她还是听了蒙台梭利的话把外套重新穿上了。这时,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孩子立刻就不哭了,他嘴里不停地重复说:“妈妈,衣服。”意思是想告诉母亲外衣应该穿在身上,而不是挂在手臂上。这时,孩子又伸手让母亲抱了,似乎感觉现在大家终于知道自己的存在了,他又变得开心起来。整个旅行也在愉快中结束了。原来在孩子的心里,母亲脱下外衣意味着身上固有的秩序突然混乱,原本的物品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变得不和谐,造成了孩子认知的障碍。只有将这种错误纠正过来,孩子才能重新平静下来。

还有一个蒙台梭利亲身经历过的例子,这个例子对蒙台梭利非常有启发。她曾经到过一个家庭,女主人那天身体不适,半躺在客厅里的沙发上。女佣为了让她舒服点,便给她拿了两个靠垫垫在了她背后。这时候,女主人20个月大的女儿走过来了,她想听母亲讲故事。母亲虽然身体很不舒服,但是也不想扫女儿的兴,她只能强打精神给女儿讲故事。小女孩听得津津有味。但是过了一会儿,母亲实在觉得很难受,无法继续把故事讲下去了,于是她让女佣扶着她到房间里休息。这时候小女孩突然大声哭了起来,所有的人以为她是在担心母亲,都过去安慰她。当女佣想将沙发上的靠垫拿到卧室时,女孩大声叫了起来:“不拿靠垫!不要拿!”她似乎是希望能将靠垫保持在原来的位置。蒙台梭利和女佣将小女孩哄到了母亲的房间里。母亲看到女儿这么难过,以为她想将故事听完,于是只好坐起来,给女儿讲完故事。可是小女孩依然满脸泪水,此时的她对故事已经不再感兴趣,只是流着眼泪不停地说:“妈妈,沙发。”故事虽然是一样的,母亲、靠垫、沙发的位置全都改变了,在不同的位置讲同一个故事,这一切都造成了小女孩的心理难以接受的强烈冲突。

以上这些例子都说明了孩子有强烈的秩序感,这是一种本能。更令人惊讶的是,儿童的这种本能从他们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不仅如此,儿童还会主动去热爱这种秩序并使用它。儿童会注意秩序混乱的微小细节,而成人或者大一点的孩子就算从旁边路过也很难发现这些细节。我们观察幼儿园里的孩子,如果他们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事,一件物品不在原来的位置上,他们就会把这些物品放回原来的位置。比如说一块香皂不在原来的香皂盒里,而是放在旁边的小台子上;或者一张椅子摆放的位置偏斜了,一个2岁的儿童会立刻发现并主动过去整理好;每天放学前,孩子们都自觉自愿地把用过或者玩过的物品放回到指定的地方,似乎把东西摆放得乱七八糟总是会刺激孩子们的神经,将东西摆放整齐成为了他们的一种乐趣。

可以说,秩序是令孩子兴奋的一种刺激。在孩子的思想里,将东西摆放到指定的地方就是秩序。他们总能注意到自己环境中的每件物品摆放的位置,当他们将这些物品所有的位置都记住时,秩序就产生了。他们能掌握自己环境中的一切细节,能够辨别方向,这样的秩序对于他们平静而快乐的生活是不可或缺的。这对于我们成人来说是多么令人羡慕的本能啊,如果我们也能像孩子这样有敏锐的秩序感,那么我们闭着眼也能立刻找到所需要的物品。事实上,对成人来说,秩序并没有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多大的影响,我们也不会花太多心思在上面。而孩子不同,秩序对于孩子的成长过程来说非常重要,就如同动物在大地上漫步,鱼儿在水中遨游,这是自然环境的规则。孩子需要在一个环境中获得有关的规则,并使自身心智得到发展,从而了解这个万变的世界。

我们很容易从一些幼儿游戏中发现孩子对于秩序超乎寻常地热爱,他们从秩序中找到一种单纯的快乐,没有别的内在的逻辑性。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注释1”教授曾经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他与几个孩子一起做游戏,他将一件物品放在椅子下面,然后让孩子们到门外面站一会儿,并趁孩子不在的时候,把那件物品放到了对面一张椅子的坐垫下面。他希望一会儿孩子们回来在第一张椅子下面找不到那件物品时,会自然地想到对面的椅子下面去找。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孩子们进来之后立刻就到第一张椅子下面寻找,然后用很遗憾的口气对教授说:“找不到。”他们根本就没有到别的地方去找。皮亚杰教授又将刚才的实验做了一遍,这次他让孩子看到了他把物品转移到第二张椅子下面的过程。令人费解的是,孩子们还是按照先前的方式找了一遍,还是和他说同样的话:“找不到。”教授以为是自己设计的游戏太过幼稚,小孩子不屑于去寻找。教授只好从第二张椅子下面拿出那件物品,对孩子说:“你没有看到我把东西放在这里吗?”孩子回答说:“我看到了。”然后又指着第一张椅子说:“可是它应该在这个位置的呀!”孩子的兴趣并不是找到东西,而是东西应该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在孩子看来,游戏就是在原来的位置上找到物品,如果物品不在原来的位置上,游戏还有什么意思呢?皮亚杰教授没有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认为这样的游戏非常乏味。

蒙台梭利对皮亚杰教授这个实验的结果深有感触,因为她也曾亲身经历过:

有一次,蒙台梭利看到一群2~3岁的孩子玩捉迷藏游戏。他们的游戏规则是这样的:一个孩子藏在一张铺着桌布的餐桌下面,其他的孩子走出房间,一会儿他们再次回到房间,掀开桌布,发现了藏在下面的孩子,大家高兴得大喊大叫。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做这个游戏,他们按照秩序一个接一个地藏在桌子下面。每次找到桌子下面的人,孩子们都会开心得大叫。后来,蒙台梭利看到几个年纪大一点的孩子和一个很小的孩子玩捉迷藏游戏。那个最小的孩子躲在了门口背后,大孩子们进来后假装没有发现他,到处找,以为这样做能让小孩子高兴。结果门口后面的小孩子立刻就大声叫了起来:“我在这里呀,你们怎么看不见我。”那语气似乎在抱怨大孩子们没有认真找到他。然后,这群孩子邀请蒙台梭利一块和他们玩游戏,让她藏起来,他们来找她。蒙台梭利同意了。于是,孩子们跑到门外,不看蒙台梭利躲藏在哪。她没有像其他的孩子那样藏在门口后面,而是躲到了柜子后的角落里。一会儿,孩子们进来时都跑到了门口后面去找她。蒙台梭利等了一会儿,孩子们没有再找了,她就从柜子后面出来了,结果孩子们非常失望地说:“你为什么不和我们玩呢?你怎么不藏起来呢?”似乎蒙台梭利没有按照他们的潜规则藏在门口后面是破坏了他们既有的秩序。他们的快乐因此而中断了。

如果玩游戏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快乐(当孩子们一遍遍重复这些游戏时,他们已经从中找到了快乐),那么我们可以说,一定年龄阶段的孩子的快乐就是在原来的位置上找到东西。在他们看来,把一些东西藏起来就意味着看不见这些东西,重新发现这些东西给他们带来了和谐的秩序感。无论事实上是否看到藏着的物品,物品总要放在原来的位置,否则就是破坏了秩序。孩子们的心里总会自言自语地说:“绝对不会有人找到它的,只有我知道它在哪,我闭上眼睛也能知道,它肯定在原来的地方。”

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儿童的秩序感是生来就有的,是通过自我感觉形成的。他们这种对外部环境的苛刻秩序感,并不是为了区别物体本身,而是认定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有看到整体环境的能力,这个环境中的每一个部分之间都是不可分割的。这样的一种环境是孩子所必需的,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才能适应,从而使他们的行动更有目的性。如果不能以这样的环境为基础,他们就失去了对生活中事物关联的认识。如果孩子处于一个不能按照秩序组织起来的环境中,就好像处在一个光有家具而没有将其摆放整齐的房子,一切都是混乱的状态。如果成人仅仅能够区分单个的问题,不能对它们之间的联系有一个清楚的认知,那么成人也会处在一个混乱的状态中。因此可以说,儿童拥有的秩序感就是自然界赠予人类的一件伟大的礼物,它使孩子能在适应环境的同时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引导自己前进。在对秩序的敏感期里,大自然给人类上了一堂课,就好像学校里教师教孩子们认识地图,学习关于地球的知识一样。可以这样认为:大自然在人类幼儿时期就准备了指南针,让人类能够寻找到方向。同时,它也将语言能力赋予了孩子,使孩子拥有了能准确复制语言发音的能力,并从此不断使用,使之得到发展。人类的智慧与心理发展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儿童的敏感期内慢慢发展起来的。

二、内部秩序感

内在秩序一直是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一些实验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肌肉存在感觉,因此能够意识到四肢所在的位置。这种肌肉的感觉需要一种特殊的记忆,可以称之为“肌肉记忆”。

但是这种看法是建立在一种机械论上,并基于意识活动的经验作出的结论。比如一个人伸手去拿一样物品,这个动作就被感知,然后保存在记忆中,并且还可以重复进行。这样,这个人就有了方向感,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意志来决定使用左手还是右手,向左转还是向右转。实际情况却表明,在他能够自由运动和获得经验以前,就已经存在了一个非常发达的、有关身体位置的敏感期。也就是说,大自然早已赐予了儿童与他的身体的各种姿势和位置相关的特殊敏感性。

传统理论是以神经传导为基础的,而敏感期却与心理活动相关。敏锐的观察力和心理活动为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基础。敏感期是自然形成的能量,它为儿童组成根本的心理因素,并因此建立未来的精神世界。

当儿童所处的环境阻碍了他心理塑造正常发展的时候,他会变得焦躁、不耐烦。这样的反应非常强烈,如果持续下去,很有可能引发难以治愈的疾病。但是,一旦这种环境恢复正常,儿童那种任性和焦躁的病症很快就会消失。下面我们举两个具体事例来体现儿童的这种内部秩序感。

一个英国的保姆要离开主人家一段时间,主人找了另外一位保姆来代替她的位置照顾家里的婴儿。第二位保姆答应了,并开始照顾婴儿。她发现,这个婴儿平时很容易照顾,但每次一到洗澡的时候,就非常任性,变得很暴躁,不仅哭喊,还拼命反抗,不让保姆帮她洗澡。保姆想尽了一切办法都无济于事,孩子对她越来越反感。后来那位英国保姆回来了,婴儿就恢复到原来的乖巧和听话,洗澡时也非常地顺从,从来没有反抗。第二个保姆非常奇怪,为什么照顾的方法都是一样的,婴儿就是只喜欢英国保姆不喜欢她呢?那位英国保姆曾经在蒙台梭利的学校里接受了专业的训练,她从婴儿的肢体语言中发现了问题的关键。原来,在给婴儿洗澡的时候,她总是右手托着孩子的头,左手托着脚。而第二个保姆正好相反,她是左手托着婴儿的头,右手托着脚,这样破坏了婴儿建立起来的内部秩序。

还有一个更加明显的例子。有一个不到1岁半的孩子和他的家人一起去旅行。母亲担心孩子太小,不能适应长途旅行的劳累。结果出乎意料,孩子一路上都没有出现什么意外的情况,旅行非常顺利。晚上的时候,他们住在高级旅馆里,旅馆里为婴儿准备了婴儿床和美味的食品。整个旅行非常愉快。回家以后,意外开始发生了。他们的家非常舒适,家具也非常漂亮,唯独没有婴儿床,婴儿和母亲一起睡在大床上。刚回来的几天,孩子开始在夜间躁动不安、失眠、反胃,每天都需要家人把他抱起来哄着。起初家人以为孩子的肚子出了问题,找了很多儿科医生看病,还开了许多药方,孩子还是没有明显好转的迹象。家人想尽办法,买了许多好吃的,还带他散步、做日光浴、做理疗,但是孩子病情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了痉挛、抽搐,每天都痛苦地在床上打滚。孩子的年纪太小了,他无法将自己痛苦的原因说出来,家长也没办法猜到。后来,孩子的父母请来了一位儿童精神专家为他治病。听了孩子父母的讲述,再仔细地观察孩子,医生发现孩子看起来很健康,这些症状的发生很可能是由于心理原因引起的。孩子一躺到床上就开始焦虑不安,医生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办法。她搬来两只扶手椅,将它们面对面放好,摆成一个婴儿床的样子,然后在椅子上铺上被子和床单,把这张“婴儿床”放到了大床边。孩子看着它,立刻停止了哭喊,打着滚儿滚到这张小床里,嘴里不停地喊:“卡玛,卡玛。”“卡玛”是这个孩子用来表示婴儿床的词。不一会儿,孩子睡着了,从此,他的这些病症再也没有出现过。

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很明显地看到,孩子对于围绕他们的小床非常敏感,在里面,他的四肢可以找到依靠。而大床却没有保护,在大床上,他失去了那种安全感,这种感觉的确实导致了他内部秩序的混乱和内心痛苦的冲突。如果不能明白孩子内部的这种特殊心理,任何医生都无法将他治愈。由此可见,儿童敏感期的力量是多么强大!

成人与儿童的秩序感不同,成人有丰富的印象和经验,因此容易变得麻木。儿童却一无所有,他处在一种获得感知力量的贫乏期中,他所能做的,就是从无到有。他会经过劳累的创造,然后继承他的创造成果。一个有秩序的环境可以为儿童提供一个稳定的基础,从而帮助儿童认识自己看到的各种事物,熟悉周围的环境。而一旦他所熟悉的周围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变或者消失了,就会令儿童感到无所适从。儿童对秩序的敏感力常表现在对事物的顺序、生活习惯以及物品位置等苛刻的要求上,如果成人没能给儿童提供一个稳定有序的环境,儿童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而当儿童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内在秩序时,就会形成对各种关系的知觉,智能也因此逐步建构。认识到这些,成人应该好好地思考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儿童时期为我们做好准备,它为我们建立了意志,为我们激活了肌肉,让我们去熟练运用并自由活动,还给我们提供了方向感。我们能感觉到自己,是儿童时期为我们准备了感觉。今天的我们能适应这个世界,和儿童时期培养出来的敏感性是密不可分的。成人的世界无限丰富多彩,那是因为儿童时期为我们的生活打下了所有的基础并让我们继承。儿童时期是人类完成人生的第一步,即从一无所有到创造了一切。在这一时期,他们作出了多么巨大的努力啊!儿童是如此接近生活的前沿,为行动而行动,只可惜,他们的创造方式,成人往往感觉不到,儿童时期也无法追忆。

蒙台梭利箴言:

儿童具有强烈的秩序感,这是一种本能。更令人惊讶的是,儿童的这种本能从他们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不仅如此,儿童还会主动去热爱这种秩序并使用它。儿童会去注意秩序混乱的微小细节,而成人或者大孩子就算从旁边路过也很难发现这些细节。

“注释1”让·皮亚杰(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

同类推荐
  • 父母新知:教孩子集中注意力

    父母新知:教孩子集中注意力

    家庭教育畅销书《我家小孩不拖拉》作者闻少聪最新力作。本书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着手,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的问题,用一些实用的心理学小技巧、小训练,帮助孩子提高注意力,形成好习惯。为了让家长好懂易学,本书用案例、讲方法,帮助家长用有针对性的办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培养注意力的关键,在于让孩子始终把要做的事放在心上,始终“念着”这件事。让孩子投入、专注,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能够保持注意,保持一种认真的态度,这样他们才能够走向成功。
  • 产孕妇宜忌全书

    产孕妇宜忌全书

    了解孕产过程中的宜与忌,对优生优育非常重要,既有助于保证母体健康,也有助于保证婴儿的平安。分娩既是一个新生命诞生的时刻,也是每一位准妈妈大功告成的时刻。在这关键时刻,准妈妈需要注意分娩方面的宜忌。因为,分娩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胎儿是否能够顺利地娩出有很大的可变性。
  • 最简单的教子说明书

    最简单的教子说明书

    本书撷取了孩子最常见的82个问题,分析了每个问题产生的原因,着重讲解直接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是最具操作性、最具实用性的教子方案。《最简单的教子说明书:孩子最常见的82个问题怎么办(永久珍藏版)》贴近生活,通俗易懂,是父母全方位、立体式解决孩子问题的好帮手。
  • 世上没有笨孩子

    世上没有笨孩子

    《世上没有笨孩子》内容简介:我们不应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每一个孩子。因为命运本就没给他们相同的际遇、相同的环境、相同的基因……这些并不是孩子的错!希望每一位家长,能把孩子生命的底色擦亮一点,能让孩子生活得阳光灿烂一点。
  • 现代儿童教育缺少什么

    现代儿童教育缺少什么

    孩子刚出世是天真无邪的,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关键在于后天环境影响才有了差别。大的环境有三个:家庭、学校、社会。其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一个人接受的最早的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品格、情感、思想等影响非常重大,对生活、学习、劳动等各项习惯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整个教育的起点。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是家庭教育的延续和补充。社会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广泛,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影响越来越大。这三方面因素决定了孩子是不是能够长好,长到什么程度,长成什么样子。孩子长不好的原因就出在这三方面。只有对它们有了深刻的了解才能培养好孩子。
热门推荐
  • 旅舍早起

    旅舍早起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惊魂

    惊魂

    连续三天,每天晚上都被噩梦惊醒,而惊醒的时间居然都是三点半。诡异的是,第三天惊醒后马上就要死亡。这仿佛已经成为一个模式,已经连续有两人丧命,我会是下一个吗?
  • 几世相眷之情思难断

    几世相眷之情思难断

    师兄妹间的爱恨纠葛,上仙与神女间的感情交织,兄妹间的互相帮扶,一阁之主跨越几世的心灵历程。到底是爱情,还是心灵的救赎;到底是逃避至直坠深渊,还是接受迎来曙光的洗礼。其中有心酸、有感念、有悲伤、有喜悦,跨越时间、跨越五界、背负责任、遭受劫难,也始终不悔。情劫又如何,伤害又如何,这都抵挡不了几世的眷恋、无尽的情思,抵挡不了爱你的心,抵挡不了想听你亲口吐息说出:“我爱你。”
  • 逆骑

    逆骑

    我们的故事源于一条老狗的独白······36枚神格的重新出现,失去光明神的教廷分裂成了南北,深渊里面的魔族开始蠢蠢欲动······一个少年与一条沙皮犬该怎么成长·····这一个故事到底如何,我们都需要从这一条老狗的独白中开始。
  • 天焰器尊

    天焰器尊

    千年前,至宝天焰横空出世,天衍大陆掀起一阵血雨腥风,无数旷烁古今的绝世强者抛尸荒野,最终,天焰落在器尊狂魔手中。只不过好景不长,消息走漏后,数万顶尖武者连番追杀,绝境中,器尊狂魔将天焰嵌入丹田自爆,参加围剿的武者尽数损落,导致天衍大陆武道断代。千年后,北地边城,一个纯洁善良的小少年悠悠转醒。
  • 恶魔校草强势宠,小呆萌哪里逃

    恶魔校草强势宠,小呆萌哪里逃

    简介:他是恶魔腹黑的霸道校草,她是活泼可爱的软萌校花。因为先辈的传统,把他们俩个合为一体。当她软萌的声音响起:“泽哥哥,我饿~!”他心头打起了坏念头:“吃点东西吧!”她拿起食物“啊呜”咬了一口,后知后觉,“哪泽哥哥,你吃什么呢?”他一口咬住了她咬过的地方,腹黑的声音响起:“我…吃你……!!”
  • 情逢对手,神秘妻子买一送一

    情逢对手,神秘妻子买一送一

    邵青秋偷东西不成反被阴,“被迫”接了个单子。而那个单子竟然是要她把已经成为男人大哥妻子的“自己”,偷出来。开神马玩笑……可事情接踵而来,她似乎被卷入某个漩涡,但是——哼,她又不晕船!看她如何游刃有余的见招拆招,大捞特捞,然后拍拍屁股拎着小跟屁虫一起走人!咦……不对,剧本不对啊导演……小跟屁虫的爹地怎么也跟、出、来了!?
  • 恰巧遇到你

    恰巧遇到你

    儿时的嘲笑让她对自己的长相充满怀疑,自卑,懦弱,忧伤。高中毕业,当她终于鼓起勇气跟他告白时,她以为她的幸福来了,但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空,喜欢了不该喜欢的人。但老天终究是公平的,给了她另一份遇见。其实每一个女孩子都是一朵木槿花,都在等待那个对的他,在最美的年纪遇见最爱的他。
  • 遁入异界

    遁入异界

    “嗷!!!!!”“呀呀呀!!!”在一个陌生的山谷里,一个少年在拼命狂奔着,而在他身后,紧跟着一只遮天蔽日的巨龙,此时巨龙的口中似乎还流淌着那饥饿的唾液,并且眼神里还流露着出嗜血、凶残的天性。“这是什么情况啊”这一少年无助的呐喊着。那巨龙快追上来了!此刻少年心中在想:“为什么我堂堂一个大一的学生要遭遇到这些!天道啊!命运的不公啊!可怜我还没有感受到大学的氛围,我还没有女朋友。”回过神的栾恒波大喊道“救命啊!救命啊!有没有人可以救救我这个可怜的人啊!”至于为什么这我会出现在这个不熟悉、有陌生、而且危机四伏的异世界。这要从今天早上那平凡的日常说起。
  • 是嗔是恨是痴是念

    是嗔是恨是痴是念

    青春的爱不恐惧燃烧,即使最后烧成灰烬也在所不惜。这份爱潜藏太多危险了!她相依他为命......那个秋冬给他们留下太多痛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