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滢滢
本文通过对黑白木刻的独特个性阐述,点明黑白木刻的艺术特点,提出如何运用黑白木刻的语言来进行创作。发挥黑白木刻的独特个性,实现黑白木刻乃至版画的真正复兴。
守住黑白木刻,就是要坚持黑白木刻的独特个性。在对黑白木刻的独特个性作出阐述之前,首先需要阐明版画的定义:
一、为了作品的创作,美术家曾亲自利用石、木、金属、绢等材质,参与制版,使自己心中的意象借此版转印于画面;
二、美术家亲手或在本人监督指导下以其原版直接印刷而得的作品;
三、在这些完成的版画原作上,美术家负有签名的责任。
从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现代的版画是画家自画、自刻、自印,并在每一道工序上都能体现出作者的意匠经营和创造性的版画作品。这种版画称为创作版画,与传统的复制版画有着根本的区别。古代复制木刻是由绘、刻、印分工完成的,它的制作是以复制为目的,故其性质与机械制版很相似,很难从其中看到画家创作的激情。而在现代艺术中,各画种都应该有一种媒介,通过这种媒介来陈情达意,表达个人对绘画的不同诠释。不在乎说话的方式,而在乎说话的内容,对版画的各版种来说是同样的道理。
同时,在上述的版画概念中可以看出版画的两个特性:间接性――心中的图像通过制作过程中的再创造的追求,完成后再由印刷的过程转印到纸上;复数性――一种对媒介固定痕迹的自由复现,它强调的是版画印刷的能动性,绝对不是为了获得一定数量的相同画面的机械再现。版画语言的独特性是由版画的特性所决定的。根本地讲,就是由间接性带来的“材料美”和复数性带来的“复现美”。
版画的种类很多,铜版、石版、丝网、PS版、木刻、综合版以及新兴的电脑版画。这些画种之所以都有独立存在的价值,皆因其各有特点,因此可以这样讲,某个画种的特点就是它的生命,失去特点,它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作为版画的一个分支的黑白木刻既有版画共有的特性,还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黑白和刀味是木刻的独特个性,它们既是木刻的优越之处,又是木刻的局限性的表现。局限性使木刻在与别的画种比较时,显得不够华丽柔媚,在表现物体的细微变化、色彩、色调、空间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弱点,但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或再现被表现对象的真实面貌,恐怕只有彩色照片了。任何画种在艺术表现性能上有特点,也必然有缺陷,这是材料和制作方法使然。材料和制作方法既产生了优越性,也产生了优越性的反面――局限性。局限性使作者不能随心所欲,束缚了作者的自由,与优越性相辅相成,没有局限性就没有优越性。各个画种都以其各自的特点见长,相互无法取代,原因是局限性使其彼此独立存在。
黑白木刻也称“单色木版画”、“木刻”,木刻版画类型之一,指在一块木板上直接完整地表现主题,刻画形象,并用黑墨(或单一色墨)在白纸(或色纸)上拓印。由于刀刻木的局限性,使木刻不能像铜版那样自由地运用各种技法进行多层次的覆盖以及反复地进行局部的甚至全部的修改,这是木刻画种的自身局限性。而木刻的特点正产生于这种局限性:以木版为物质手段并以此为反映现实的特有角度。这种局限使木刻不易达到客观物体的逼真再现,而应该在表现形式美中寻找自己的天地。
木刻是一种纯粹的黑白艺术,黑白是木刻的最大特点。黑白就是木刻最基本的色值:版面上被刻掉的部分在画面上呈现为白色;版面上被保留的部分,在画面上呈现黑色。黑色是油墨的颜色,白色是纸张的本色。木刻画面上的图像其实是墨色结合纸色构成的。油墨从版面转印到纸上,只能是均匀的一层,均匀、单纯、朴素,不可能产生浓淡变化,木刻的灰色在仔细分辨中,仍是由不同形式的黑白组成的黑白关系。因而木刻画面上非黑即白,没有任何灰色。要发挥木刻的个性与特点,首先是发挥黑白变化的节奏。
黑白是两极色,在木刻中相生相发,不能分离,经常是一种邻接关系。黑白并列,相互陪衬、对抗、排斥,在视觉上造成强烈刺激,使人感到黑色愈黑,白色愈白,形成黑白对比。单纯、强烈、鲜明成为木刻艺术的特征。画面上安排不同的节奏和韵律,唤起人们一种特殊的美感,使感情完全为黑白节奏所支配;把绚丽多彩的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概括于单纯的黑白之中,力求达到以简胜繁的艺术效果;将黑与白两种相反的色素,配置在一起,相互依存,又彼此对立,形成对比,使黑的更黑,白的更白,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舍弃了色彩,物象就呈现出一种单纯的黑白灰关系。这是素描黑白照片仍可以表现物象的依据。如果舍弃了灰色,仅仅剩下黑白二色,物象的多样性和多方面的素质变化都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为了加强木刻的表现力,通过以刀刻木产生点、线、面与色度的差异而显示效果,体现内容并美化形式。但是,我们对这种灰色必须有本质的认识,它的本质仍是黑白对比,而不是什么真正的灰色。若黑白的点线的组合形式能够与被表现的对象在结构和质感上吻合,就富于表现力;反之,发生抵触,就缺乏表现力。
运用黑白,并不排斥中间色调的作用,灰调子融化于整体黑白关系之中,可以组成明快有力又统一和谐的调子。黑白处理是黑白面积的大小、多少,位置的上下,或开或合,或聚或散,或虚或实,构成丰富多彩的节奏感与韵律感。不完全排斥黑白的自然规律,强调主题的需要和视觉美感的原则去创造性地处理黑白;不拘泥于统一的光源,不忠实对象的固有色,不受主体本身结构的限制,灵活处理黑白关系和光影效果。
单纯地以黑白来构成画面,就要求运用以少胜多的艺术创作一般规律:在观察生活时,强调变丰富为单纯;在表现生活的时候,强调变单纯为丰富。单纯和丰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所谓变丰富为单纯,就是要在缤纷繁复的生活现象中抓住主要的东西,去伪存真。同时善于把复杂的色调归纳在单纯的黑白中。所谓变单纯为丰富,就是从表现一点一滴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从黑白中见五彩。
黑白木刻的另一特点是木味。是指刀在板上刻、挑、铲、刮时,木板纤维所产生的反应。创作者利用木质的硬度或脆度以及木纹的自然顺逆,依据要求使之呈现毛糙、深浅、斑驳、脆裂等现象,形成木刻艺术表现手法上的独特韵味。
木刻以刀代笔,刀触显然都有“刀削斧凿”的意味,现出刻刀的锋芒,蕴涵着刚劲爽快的力之美,篆刻印章称为“金石味”,木刻则称为“刀味”或者“木味”。刀味和木味是木刻的重要特色,在制版的时候,一定要“意在刀先”。行刀果断、肯定,尽可能一次刻成,刀刀奏效,不加修饰,酣畅痛快。像鲁迅先生指出的那样,“捏刀向木,放刀直干”,这是木刻艺术必须具备的特点,否则就不能发挥木刻所特有的艺术魅力。
艺术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富有个性、无法可师的学问。注重刀法的运用,或粗或细,或工整或豪放,或钝挫或流畅,变化十分丰富,作品并不应该流露僵死呆板和过分雕琢的痕迹。通过点、线、面的有机安排形成富于变化的画面效果。
这样的特性也就决定了木版画的创作过程较一般绘画复杂。在雕版前需要经过构图、刀法、黑白、线等的设计,画面中的一切形象,都要经过一番特定的语言的翻译,把一般的绘画语言变为版画语言,才能做到在下刀前“心中有数”,又不一味地被动临摹画稿,保留刀痕所造成的力之美及其应有的生动性。
黑白木刻曾因其强烈有力的黑白凌厉的刀法、简便易学、条件容易创造和可复制性被作为武器,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鲁迅先生写道:“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新兴木刻运动的产生正是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内容决定了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和题材范围的选择,也是艺术作品的形式变化和技术发展的推动力。今天的黑白木刻在古代传统版画的浩瀚与“新兴木刻”曾经的辉煌比照之下益发显得刺眼,历史的重负与现时的尴尬使我们多少失去了一些自信。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如何使黑白木刻乃至版画走出本体的误区,走出学院的高墙,走出风情,超越地域,由浅层的简单的生活转述进入深沉的理性情境的表达,创造时代需要的版画语言艺术,发挥黑白木刻的独特个性,实现黑白木刻乃至版画的真正复兴,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并为之努力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鲁迅编,近代木刻选集(1)(2),朝花社印选,上海合记教育用品出版社,1929
2.谭权书编著,木刻教程新编,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3
3.张广慧著,木版工作室,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99
4.孔国桥著,关于版画特性和制作的一点思考,见:二十世纪中国版画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