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就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和回忆四个基本过程。其形式有形象记忆、概念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等。
记忆的大敌是遗忘。提高记忆力,实质就是尽量避免和克服遗忘。在学习活动中只要进行有意识的锻炼,掌握记忆规律和方法,就能改善和提高记忆力。
目标明确决心大正常人记忆力的潜力很大,但是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一定的压力去调动记忆者的主观能动性,潜在的记忆力就不可能发挥出来。在记忆某一内容之前就认为自己记忆力差,记不住,因而降低了目标的人,一下子把潜在的记忆力封住了,根本谈不上发挥。与此相反,在记忆某一内容之前,对自己的记忆力充满信心,有明确的目标,又能对自己施加一定压力的人,都能达到目标。因为有了明确的目标和一定要记住的决心以后,精神才会振奋起来,脑细胞的活动才会积极起来,才会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于所要记忆的对象。如果在开始记忆某一内容时就自悲地认为“记忆力差,记不住”的话,不但脑细胞的活动会受到抑制,记忆力会变得迟钝,而且必然在记忆的时候心不在焉,虽然看着或听着所要记忆的内容,但心里却想着别的什么事。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记得住呢?有的人虽然还不到心不在焉的程度,但是记忆时漫无目的,记到哪儿算哪儿,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效果也是不好的。
给自己规定完成某一项记忆任务的时限是自我施加压力的一种好方法。有了时限,精神就会振奋起来,记忆效果必然好。
司机和乘客认路能力的差异也能说明压力对于记忆的作用。为什么所有的司机都有很强的认路能力,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只要跑一趟就能记住路,而一般坐车的乘客却不行,有的甚至跑了好几趟也记不住。难道挑选司机时进行过记路能力的考核吗?或者所有的司机生来就具有很强的记路能力吗?不是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责任在身,不记住不行,因而注意力集中。而乘车的人则无所谓,记住更好,记不住也没有关系,因而心不在焉,记忆力比司机好也不一定能记住。其次是司机们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套记路的方法,例如记拐弯点的标志等。
据报载,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兵空降德国前突击训练说德语的效果特别好,究其原因也是在于有压力,因为不会说德语的人空降后一下子就会被德国人识破,就要被俘,所以临战前训练时都很用心,结果所有的人都学会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漫不经心,一件事情即使重复好几遍也不一定能记住。相反,如果有兴趣,有好奇心,可能一次就记住了。任何人都能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表现出非凡的记忆力。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人,学习英语时单词记不住,似乎记忆力比较差,可是在别的方面却又表现出惊人的记忆力。例如有的人对运动感兴趣,看电视实况转播时,只要听一遍解说员的介绍或者看一遍字幕,他们就能准确地记住运动员的名字。在比赛进行过程中,看着运动员身上的号码就能说出相应的名字,而这些人的名字读起来很像英语单词。由此可见,他们的脑子并不笨,记忆力并不差,对外语的反应也不迟钝,只不过对学习英语缺乏兴趣和好奇心罢了。有的人恐怕不光是没有好奇心和兴趣的问题,他们甚至厌恶和恐惧英语学习,一听到或看到英语就头痛,那就更谈不上兴趣和记忆了。
有的人只有三四十岁,就认为自己“年纪大了,记忆力差”。心理学家认为:一些中年人的所谓“记忆力差”,与其说是由于生理上的衰退,不如说是失去兴趣和好奇心所致。有关研究表明,人一生中各个年龄阶段,脑神经细胞均可生长发育,即使步入老年阶段也不例外。只要不断地供给大脑以新的信息,人的脑神经细胞仍可以不断地发育。
有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就不会把记忆看成是枯燥无味的一种负担了,而会感到是一种很好的享受和业余消遣,别有一番乐趣,而且越记越想记。对于记忆方法和各种窍门也会越来越敏感,看到听到就能做出相应的反应,并从中吸取有用的东西。
由此可见:对于智力发育正常的人来说,对所要记忆的东西有多高的兴趣和怀有多大的好奇心,就会表现出多强的记忆力。
增强记忆力的一般方法
1.他山之石,可以功玉与学习任何知识一样,学习几千年来前人总结的有关记忆的书本知识非常重要。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从纵的人类发展过程看,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经好几千年了,而一个人一生只能学习和工作几十年,几十年与几千年相比,是很有限的;从横的看,当今全世界人口有近50亿,而单个的个人就是一个,一与50亿相比,更是很有限的了。所以必须重视学习书本知识,学习人类几千年、全世界几十亿人的经验。学习了有关书本上有关记忆的各种方法以后,就会开窍,就会入门,就会使自己脑子变得聪明起来,记忆力就会增强。不能什么事情都靠自己去总结,否则花了很大的力气,总结出来的东西还不一定如书本上的来得系统和理论化。例如记忆事物顺序时广泛采用的“挂钩法”,就是几千年前古罗马人发明的,不注意学习书本知识的现代人也不一定会用,一旦见到别人会用,还可能觉得新奇得很。这也许就是孔子所说的“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的道理吧!
不少人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了各种各样的课程,可是从来没有系统地学过记忆方法,记忆潜力没有转化为现实的记忆力,不但学习期间因“记忆力差”而感到难以招架,而且可能终身受累。
有关记忆方面的书很多,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地阅读一些,一定会很有启发。只要按照各种记忆书籍介绍的方法,踏踏实实地一步一步照着去学,去练习,记忆力一定会有很大提高。如有的人认为自己的记忆力不好,要他们背记几百位圆周率,就认为根本不可能。但是在学习了本书介绍的记忆方法之后,不到一小时就能背出一百位圆周率。
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还要留心学习周围群众创造出来的各种记忆方法和记忆窍门,在平常谈话或研究工作时如果发现别人对于一些数据很熟,就要向他们请教,看看他们是怎样把这些数据记忆在脑子里的。
勤学加苦练没有一种不经过努力就能提高记忆力的方法,要想增强记忆力,就必须勤学苦练,多记多背。如同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有益于身体的健康一样,经常不断地动脑筋和记忆背诵一些东西有利于提高和保持脑子的记忆力。脑子是越用越好用,越用越灵的。
对于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经常用到的重要内容要经常复习,要善于利用坐车、等车、饭前、饭后、就寝前等零碎时间不断重复,使之熟到能“脱口而出”的程度。
对于某一种记忆方法掌握程度可以分为“会”、“熟”、“化”三个层次。看了书籍上介绍的记忆方法以后,了解了它的要领,算是“会”;此后不断练习,就可以进步到能因地制宜应用的“熟练”程度;随后再不断应用,就能到达“信手拈来”的“化”的程度,并能把各种记忆方法综合在一起。
只有对所记的内容熟到能“脱口而出,信手拈来”以后,才有可能明察秋毫,才能注意到细节,才能找到特殊的记忆窍门。
为了锻炼记忆力,可以经常背记自己感兴趣的语文和外语,也可以背记一些看起来似乎枯燥无味的数字串,例如圆周率一类的东西。
经常背记就能增加背记的能力,形成一种习惯,进而会对背记发生浓厚的兴趣,碰到一些新的东西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办法记住它。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学习各种记忆方法的关键在于多练习,并在练习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听别人讲或看别人写的书,似乎头头是道,似乎自己也明白了,但不一定会用。要真正会用,必须要练习,而且是不断的练习,不要以懂得一点皮毛为满足。在学习各种记忆方法时,对于同样的一个记忆内容,就要反复地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找记忆的窍门(实际使用时只要用一种方法记住就行了,不一定用各种记忆方法去记,弄得不好还可能记混了)。通过这样练习,才能体会某一种方法的实质。学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应用更加不容易。
联想记忆有的心理学家认为,记忆的最基本规律,就是把新的信息和已知的信息进行联想。由信息论的原理可知,互相有联想的事件之间有相关性,知道了其中的一个就可以推导出另外一个。把这个原理应用到记忆上就是联想,把需要记忆的内容与已经记住了的内容联想起来。能不能在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联想的事物之间建立起某种联想呢?回答是肯定的。有关研究表明,任何一个事物都和平均10个左右的其他事物直接相联想,经过4~5次“中介”以后,该事物即可与10万个左右的其他事物相联系。所以任何两个互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若干个“中介”以后都是可以联想在一起的。
由联想形成的记忆称为“联想记忆”,把各种事情联想在一起的思路称为“记忆链”。只要能想起这个“记忆链”中一个环节的内容,就可以“顺藤摸瓜”,回想起其他环节的内容。一般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要办一件事,但忘记了,怎么也想不起来,突然在某种情况下“触景生情”(听到了或看到了与这件事有联想的信息),就会清楚地回忆起来了,这就是“联想记忆”。
形成联想记忆的方式有两大类:一是自然联想,一是荒谬联想。
(1)自然联想。所谓自然联想,是指事物之间在时间、空间、条件、因果、特征(本质特征或表面特征)诸方面自然存在的、客观存在的联想。
事物在时间上互相联想是指在时间上同时或先后依次发生例如: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1911辛亥革命——1937年抗目战争爆发——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事物在空间上互相联想是指在同地点或相邻的地点发生。例如:
想到西汉定都长安(西安)时,就会想起另同是定都西安的唐朝和在西安附近咸阳建都的秦朝。
空间上和时间上的联想是经常混合在一起的。例如两位分别多年的老同学相聚畅谈当年在校的情况时,其他同学的名字和音容笑貌以及各种有趣的事情都会一齐浮现在脑海里。
在条件上互相联想:例如一想到第三世界,就可以把中国和非洲的任何一个国家联想起来。
许多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利于记忆,例如一看到足球实况转播就会想到卫星和发射火箭等。
特征上互相联想是指不同事物在本质特征或表面特征上或相似、或相同、或相斥、或互相矛盾。
(2)荒谬联想。荒谬联想就是非自然的、不是客观存在的联想。
例如把铅笔荒谬地认为是撑杆跳高用的撑杆、把自己想象成是一个能做高难动作的杂技演员、一步登上月球等等。进行荒谬联想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夸张:把需要记忆的东西进行夸张,或缩小,或放大,或增多,或减少,或加粗,或变细等等。
——谬化:想象得越荒谬、越离奇、越可笑,印象就越深,记得就越牢。
——尽量使想象出来的东西有节奏地动起来,因为有节奏的、动着的东西在脑子留下的记忆比静止的或没有节奏的东西深刻。
(3)记忆链。把两个以上的事情用联想记忆的方法串起来形成的记忆思路称为“记忆链”。例如,中学语文里收入鲁迅写的文章有《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故乡》、《社戏》等篇,不太容易记住,但是编成下面的记忆链,就很容易记住:《狂人日记》写的是《孔乙己》,他做了《一件小事》,回到《故乡》,看了一场《社戏》。
又如,上街办如下几件事:买乒乓球、钢笔、袜子、收音机、肥皂、电子表、给父母拍电报??
可以设想以下记忆链:设想自己是一个爱好打乒乓球的人,要去买“乒乓球”准备组织一场比赛一商店里缺货,店主拿出“钢笔”让自己往缺货本上登记一“钢笔”漏水,一滴墨水滴在自己新买的一双名牌“袜子”上一正在发愁怎么把墨水洗掉时,“收音机”传来了某工厂正在有奖推销一种能洗掉墨水的特制“肥皂”,奖品为“电子表”,该工厂正好位于父母亲所在的城市→立即“给父母拍电报”,请他们速购一块??。
设计“记忆链”时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力是良好记忆力的基础。想象得越生动,记忆越容易,越牢固。
联想面的广度与一个人的阅历和知识面有关系,但是只要开动脑筋,即使是沿着某一个很狭窄的题材范围进行联想,也有可能得到丰富多采的结果,正如“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样,“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而且这“一得”很可能使很多“智者”感叹不已。
不要被“阅历浅、知识面狭窄,联想不了”一类的消极思想压住自己的想象力。留心处处皆窍门,任何一个智力正常人脑子里现有的知识足以进行海阔天空的想象和发挥。例如漫画家方成在看到一张照片里三个儿子和其妻子时说:“2227,儿、儿、儿、妻,我家的电话号码。”多么风趣和巧妙!
(4)记忆挂钩。用“记忆链”或“记忆环”的方法,能顺着“链”,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地回忆出每一个事物,但是并不注意记住事物的序号。如果要求记忆的事物有一定的顺序要求,就应该采用“挂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