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475400000034

第34章 尽心下(1)

【原文】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评析】

“春秋无义战”,这既是孟子的历史观的体现,也表达了其政治观。因为,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才是合乎道义的,而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以那些战争是不合乎道义的。

其实,孟子的这种思想依然来自于孔子。孔子在《论语·季氏》中已经说过:“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是西周的时代,春秋时代则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了。

战争的确是和政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战争才有正义和非正义之说。但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发动战争的人目的是什么才是我们衡量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主要标准,而不是看是什么人来发动战争。就这一点来说,我们的观点与孟子这里所论就有所不同了。

所以,虽然“春秋无义战”已成为一句名言,但我们却有必要弄清楚孟子所谓“无义”的内涵。弄清楚内涵以后,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我们就会知道,似乎还不能笼而统之地认为“春秋无义战”,那就要对具体情况做具体的分析了。

【原文】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①,取二三策②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③也?”

【注释】

①《武成》:《尚书》的篇名。现存《武成》篇是伪古文。

②策:竹简。古代用竹简书写,一策相当于我们今天说一页。

③杵(chǔ):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评析】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是一种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的精辟透脱的读书法。

古往今来,人们对书的礼赞不知有过多少。的确,书是我们人类拥有专利的奇物,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他们崇拜的神圣对象。但是,如果我们完全信书,书上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其结果是使个人成为书呆子,这还是轻的,严重的是形成所谓“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唯书”的作风,这样只会误人子弟,贻害无穷。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今天我们这样强调。说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似乎也已经是浅显易懂的道理了。可是在孟子那个时代,这恐怕还深奥着呢。其实还用不着推得那么远,只需要想想那些“唯书”“唯上”的时代,就知道孟子这话岂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引用的?

“不唯书,不唯上。”终于有人这么说了。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于是我们也都可以这么说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孟子以《尚书》中《武成》篇的内容为例谈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我们知道,《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在孔孟的时代是极具权威性的。因此,孟子这种对于权威著作,对经典保持独立思考,勇于怀疑的精神,尤其难能可贵,体现出圣贤人物的治学风范。对于两千多年后的我们来说,这种精神也是值得学习的。

更何况,在今天,出版业已取得很大发展。已有不少出版社是日出一书,书籍汗牛充栋,其负面效应是“无错不成书”,这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尤其要保有“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精神。不然的话,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原文】

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评析】

孟子说:“能工巧匠能够教给别人规矩法则,能够教他们如何去做,但不能够教会别人巧。”

德国哲学家康德有一段对于诗歌艺术的分析正好是孟子这一思想的发挥。

康德说:“尽管对于诗艺而言,有许多详尽的诗法著作和优秀的摹本典范,但人却不能因此学会如何巧妙地做好诗。”以大诗人荷马为例,他可以把做诗的方法、韵律等教给别人,但他绝不可能教会第二个人让他也写出他的那些伟大诗篇。因为他自己“也并不知道他的那些想像丰富而思致深刻的意象是怎样涌上他的心头而集合在一起的”。

诗艺也罢,能工巧匠的手工艺技巧也罢,简单说,都只能教会人规矩法则而不能教会人如何去“巧”。而规矩法则仅仅是及格线,要想真正“巧”起来,关键还在于自己勤勉努力地去摸索。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谓“熟能生巧”,这些都表明“巧”离不开个人的体悟。这也正是我们俗话要说的意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既然如此,能不能做到“巧”就只有看自己的了。

【原文】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①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②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③既成,粢盛既洁④,祭祖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注释】

①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社”、“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

②丘:众。

③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④粢(zī):稷,粟米。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

【评析】

国君和社稷可以更替,不可更换的只有老百姓。所以,百姓为重。

《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君宁。”国家的根本是老百姓,稳固了根本,国家也就安宁了。

用现代的话说,那就是——人民万岁!

这一段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也是这种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体现,“民贵君轻”成为名言为后世广泛流传,一直为人们所引用。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个集合概念,作为一个集合的整体的“民”是贵的,是重于国君的,但“民”当中的每一个个体,普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么样呢?孟子在这里没有说,我们也就不好说了。不过,就我们的了解来看,个体的小民是不可能与国君的重要性相抗衡的,别说不能抗衡,简直是不能同日而言。

或许,在这个问题上孟子的认识也是局限。但是,又何止是孟子有所局限,就是进化到了两千多年后的民主时代,也仍然是有局限的,我们不还是在花大力气清除封建主义思想的严重影响和桎梏吗?

【原文】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评析】

我们今天说:“育人先育己。”或者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这些都于“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意思相同。

相反,身不正却要求影子正,源头混浊却要求流水清,自己都没搞清楚,却还奢求能使别人明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完全是缘木求鱼嘛。

还是孟子说得好:“缘本求鱼虽然得不到鱼,但不会有什么后患。以你的所作所为追求你想得到的,越是努力,越是后患无穷。”(《梁惠王上》)这段话是批评梁惠王的,但移到这里来批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人,是再准确不过了。

是啊,如果一位教师“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那必然让谬论流传,实在是误人子弟;如果是一位官员“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那必然会让正义得不到伸张,贻害他人。

【原文】

孟子谓高子①曰:“山径之蹊②间,介然③用之而成路;为间④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注释】

①高子:齐国人,孟子的学生。

②径:山路;溪:人行处。山径之蹊泛指很窄的山间小路。

③介然:本指意志专一而不旁骛,这里是经常不断的意思。

④为间:即“有间”,短时,为时不久。

【评析】

话说当年刘备为诸葛亮三顾茅庐,诸葛亮给他分析天下大势,规划三国鼎立蓝图。刘备听完以后,离开座位向诸葛亮拱手谢道:“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成语“顿开茅塞”的语源正出于孟子这里,如果没有“茅塞”,怎谈得上“顿开”呢?诸葛亮拨开刘备之茅塞,孟子开高子之茅塞,假如茅草塞住了你我的心,那又该请谁来“顿开”呢?

这恐怕只有问自己了。

好在有鲁迅那句话:“这地上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心路也是一样。多走走,经常使用,虽然“茅塞”不一定马上就“顿开”,但总会有开启的时候吧。何况,“介然用之而成路”,塞住的心被解开的可能性不就大了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就是心路的“介然用之”吗?

如果是这样,那你的“茅塞”能否被孔圣人顿开呢?

【原文】

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①,殆不可复。”

孟子曰:“是为冯妇②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③,莫之敢撄④。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注释】

①复为发棠:重新劝齐王打开棠地的粮仓赈济灾民。发:汗;棠:地名,在今山东即墨南。过去齐国灾荒时,孟子曾劝过齐上开棠地粮仓赈济灾民,所以有此说。

②冯妇:人名,姓冯,名妇。

③嵎(yú):山势弯曲险阻处。

④撄(yīng):迫近。

【评析】

他有什么值得让士人们讥笑的呢?

其实,士人们是讥笑他重操旧业,又干起了打虎的勾当,而放弃了自己做善士的追求。所以才有“再作冯妇”这个成语,意思就是指人应该知道自己的身份,坚守信义,不应因环境而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与原则。简言之,就是不要重操旧业。

但从孟子这段话的语气看来,我们又感到他并不是完全否定冯妇的作为,因为“再作冯妇”实际上得到了众人的拥护,而只是士人们在讥笑他。如果是这样,那难道是孟子因为怕士人讥笑而不再去劝齐王开仓救民?

朱熹对这个问题有个解释,他认为主要是因为孟子说这话的时候,齐王已不愿意用他,不愿意听他的话了,孟子有这种说法是因为他熟知这个情况,已准备离开齐国了。

可见,孟子是怀着一种矛盾的心态来说这段话的。正如“再作冯妇”,不如再次去打虎吧,在危难时刻众人正需要自己。如果再次去打虎,就放弃了自己的追求与主张,并且会被士人所讥笑。孟子也是一样,不去劝齐王吧,灾民的确需要救济。再次去劝齐王吧,他又不会听,而自己正准备离开齐国,劝他,不是就放弃了自己离开齐国的打算了吗?何况,如果自己现在还要去劝齐王,齐王身边一批被重用的人肯定会讥笑他。权衡一下结果,还是不准备去“再作冯妇”。其实,老师的处境和心情学生陈臻是了解的。所以在向老师提出大家的愿望后马上又说“殆不可复”。

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孟子是为了表明他对自己行为的一种把握,一种审时度势才说出“再作冯妇”的典故的。这正如赵岐注《孟子》说:“可为则从,不可则凶。言善见用,得其时也非时逆指,犹若冯妇。暴虎无已,必有害也。”这深刻揭示了孟子的心态。

那么,从中我们又会受到什么启发呢?由上文可知,是不是“再作冯妇”并不是绝对的,关键是要审时度势,把握自己。如果“可为”,并且“见用”而“得其时”,那么未尝不可再做一次冯妇。如果“不可”,如果“非时逆指”,就万万不能“再作冯妇”,以免“暴虎无已,必有害也”,而且还会受到有识之士的耻笑。

【原文】

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评析】

玩物丧志针对一般人,当政者则玩物丧政,诸侯玩物就会丧国,如果天子玩物那就是丧失天下了。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其中最典型的是“假道伐虢”的故事。

春秋时,晋国想吞并南边的虢国,但是虞国夹在晋国和虢国之间,所以,晋国一直未能得手。

晋献公当政的时候,大夫苟息向他献计说向虞国借路去讨伐虢国,条件是把晋国最好的马和宝玉送给虞国国君。献公有些舍不得,苟息说:“只要我们向虞国借到路,这些宝物放在他那里就相当于放在我们国外的库房里,今后还是大王您的。”

献公同意了苟息的说法。于是,苟息便带了宝物到虞国去借路。

虞公贪图宝物,一见苟息送去的东西就满心欢喜,接了礼物,爱不释手,不仅一口答应了苟息的要求,而且还主动提出自己作为先锋先起兵讨伐虢国。大臣官之奇以唇亡齿寒的道理苦谏,虞公只是贪图晋国的宝马和美玉,根本就听不进官之奇的进谏。

结果,晋国灭了虢国。在返回的路上,晋国军队又顺道突然袭击虞国,并把它轻而易举地拿下了,活捉了虞公回国。原来送给虞公的宝马和美玉,自然也顺理成章归晋献公所有。

这就是“宝珠玉者,殃必及身”活生生的写照。

历史的经验值得我们注意。当然不仅仅是领导人需要注意,就是一般的当政为官者,贪财宝好女色也是大忌,弄不好就祸患缠身。我们今天倡廉政,反腐败,看到过展出的那些反腐败的成果。那些腐败者不都是因为“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弄得个身败名裂,遗恨终身吗?

所以,做官还是要清廉!

【原文】

盆成括①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

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

同类推荐
  • 一生成就悟《论语》

    一生成就悟《论语》

    《论语》是一部古老的哲学经典,同时也是一部现实生活的指导书,它的许多思想和原則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从古至今,很多人通过研读《论语》获得成功的智慧和方法,宋代开国宰相赵普就曾自称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本书目的正在于解析《论语》智慧对人们在当今社会成就人生的重要意义。书中以生动的事例和精到的点评,对《论语》中有关如何自我修养、为人处世、齐家立业等方面的思想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把《论语》的智慧导入现代社会的生活情境中,帮助读者更透彻地领悟《论语》,用《论语》的智慧成就事业和人生。
  • 魏晋玄学“三大派”

    魏晋玄学“三大派”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魏晋之际,儒家经学受到严重挑战,玄虚之风大为兴盏。《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魏晋玄学“三大派”》讲述在我国历代的学术思想中,可以说玄学是最具有内在意蕴、对文人最具有吸引力、更加具有文学内涵的一种思维模式。其在发展过程中,内部又分为三个派别:何晏、王弼主张名教本于自然;阮籍、嵇康认为“越名教而任自然”;郭象认为名教即自然,此三者即为魏晋玄学“三大派”。
  • 走近歌德

    走近歌德

    《走近歌德》一书系统地总结了前人对歌德及其作品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拓展了认识歌德的范围和视野,推进了对歌德的进一步的认识,尤其是论述了歌德与中国的关系,探讨了歌德对中国的认识,具体而生动地回顾了中国对歌德的接受过程,说明了中国人在什么时候和怎样的情况下开始认识歌德,分析了歌德的作品和思想在我国的不同历史时期所得到的评价和所产生的影响,展现了中国现当代作家在各自的创作以及推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过程中从歌德作品和思想那里所获得的启迪和思想源泉。
  • 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

    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

    《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主要内容包括:交流之难源于人性本身、幽默、诡辩和雄辩、把颠倒黑白的胡话转化为幽默等主要幽默心理相关概述。
  • 中国佛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中国佛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长期以来,三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态、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不了解中国儒、释、道三教的精神旨趣,就不能深透地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内涵,就不能了解中国人丰富玄奥的内心世界,更不能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坚韧不拔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动源。中国文化自古是一个多元精神和合体。儒、释、道三教文化在这一和合体中各居于独特的地位,从不同侧面发挥着自身的社会功能,相互冲突,又相兼相容,共同建构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
热门推荐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星战之黑暗水晶

    星战之黑暗水晶

    龙弋是一位资深星战游戏玩家,以极快的神经反应能力在游戏与现实中过着悠闲的日子。直到十九岁生日那年,在外天空科技研究院工作的叔叔送给他一块黑色的发光石头作为生日礼物。从此和一个外太空的灵魂开始了一段与外太空的高贵神族与邪恶异虫争霸星河的战争史诗故事。
  • 秘藏通玄变化六阴洞微遁甲真经

    秘藏通玄变化六阴洞微遁甲真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一念执着,boss追妻路漫漫

    一念执着,boss追妻路漫漫

    谁说签了卖身契就会爱上自己的金主?谁说金主会对你百般宠爱?如果这是真的,那现在一个人独守空房的又是谁?老天爷,为什么我会这么悲惨的活着?我缺爱,我缺爱啊!"女人,让我来好好~疼爱~你!"某男大手一挥把她压在身下好好、深深~爱~了一番,一夜未停,他精神饱满,她瘫软无力,动动手指都浑身酸软。"女人,别想跑,再逃跑就不是三天下不了床了。""乖乖等我回来,我们继续~爱~"一念时光,倾世年华一纸契约,一年时光,一世真情,所有的一相加,得出的只是一切从零。签了它,我就去救她!签了它,我就失去了爱他的资格。
  • 盲侠林素

    盲侠林素

    五代十国时期,连年的军阀割据相互征伐,民不聊生。后蜀边界小镇,出生一娃娃,堪称是奇事,自从娘胎出生,就不啼哭,双眼瞎盲,四肢异于常人,容貌扭曲,十分丑陋,父母羞于此,便遗弃于山野之中。恰逢巡游长生道人遇到,见其惨状,哀其不幸,顿生怜悯之心,收养其下,取名林素,悉心照料,教其五行八卦,易经风水,奇门武功。欲看后事如何,请看盲侠林素。每十章就会小幅修改,本着精艺求精的精神,给大家献上一本过得去的书。一年只此一本,每天连载,希望大家支持喜欢。凡是看过有意见的或者不明白可以加QQ书友群:293628138。
  • 时空终结者:鹿晗冰夏

    时空终结者:鹿晗冰夏

    鹿晴在很小的时候被人捡回家,抚养起来,在她20岁的时候,却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事,扑朔迷离的身份,预测未来的异能,用眼神杀人千百,丝毫不在话下,纳尼,有一天她竟然被人绑走,这算什么??拿鹿家当软饭?退出娱乐圈,老子不干了。消停了没多久,又蹦出来了个鹿子央的天大阴谋,后来才知道,原来她鹿晴,也只不过是一颗棋子罢了。惹怒了终结者,后果是什么,告诉你们,就是万劫不复!
  • 无上星云

    无上星云

    陈缘,地球巅峰级特工,意外地穿越到魔界,为了保命,凭借着不懈的努力,成为魔界顶点的魔君。成为魔君后的他渐渐恢复了第一世人类的善性,妄想借助人类的爱与情来改变魔界的孤独阴冷,魔界生物不喜欢这种感觉,所以决定杀掉他,重整原是杀戮之地魔界,力量强大无比的他,无论任何强攻,偷袭对他来说都是无效的,但具有人性的他,却被自己最亲近最信任的人——‘雕燕’所害。无路可走的他,选择了同归于尽,却因为自爆时产生过于强大的能量,撕开了时空裂缝,巨大的力量将他拉进另一个世界——星云大陆。在星云大陆里,以新的身份,新的名字——林尘缘。开始了他新的冒险之旅。
  • 欲满则亏

    欲满则亏

    讲述90后年轻人自由恋爱进入婚姻生活后,怎样对待平淡的生活带来的乏倦
  • 活学活用心理学

    活学活用心理学

    人的思维和言行总是受心理因素支配的。因此,及时掌握人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左右人的思维和言行。基于此,本书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全面而深刻地分析了人际交往中的各种心理活动,对于读者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理解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办事能力、实现人生目标,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 傲翔九霄

    傲翔九霄

    崛起之路太坎坷,纯良少年被拐卖,看他如何走上吊打天骄,拐跑圣女的坑货之路。看一个山村走出的少年,如何横扫天下成为一代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