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拚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拚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非正死。
宝玉在与袭人谈及“女儿之死”的时候说了上面这段话。
《红楼梦》是一部对死亡有着深刻体验与反思的小说,书中写了各式各样的死亡,而且写了各种死亡心理。小说第一次正面描写的死亡是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写贾瑞死于王熙凤之手。但紧接着第十三回写的则是“秦可卿死封龙禁尉”。贾瑞之死是在秦可卿病重将死之际迅速展开并迅速了结的。贾瑞是贾府塾师贾代儒之孙,是一个非饮即赌、嫖娼宿妓的浪荡子;秦可卿则是贾府“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贾瑞死得如此可笑、如此令人不屑;秦可卿之死,则是贾府正处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时刻的“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的死亡。前来送殡的有当日与宁、荣二公合称“八公”的六公,还有王侯、王孙公子,不计其数。所用棺木乃是出于潢海铁网山上、万年不坏、原本为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用的一副樯木棺材。这是贾府里面规格最高的死亡。
两人有着天渊之别,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然而作者却把这两场死亡互相涵盖着同时进行,让王熙凤穿梭于这两场死亡之间,却是颇有几分滑稽的意味。
之后,小说还写了各色各样的死亡。金钏跳井而死,宝钗道:“怎么好好的投井?这也奇了。”王夫人说:“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他几下,撵了他下去。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这确是王夫人的罪过,不过王夫人说了假话,并不是金钏弄坏了她的东西,而是因为弄坏了她的贾宝玉。金钏与宝玉打情骂俏,王夫人午睡时瞥见,给了金钏一巴掌,并要撵她出去,由此导致了金钏的自杀。
红楼二尤之死、晴雯之死,都是《红楼梦》中的震撼人心的篇章。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红楼梦》里的这些死亡究竟哪一种是重于泰山,哪一种是轻于鸿毛?不同的价值观会对此作不同的判断。曹雪芹把他对于死亡的体验交由两个主人公去完成。林黛玉和贾宝玉都对死亡有一种憧憬。《葬花吟》是黛玉的死亡体验的写照。“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唐代诗人早就咏叹过了:“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在永恒的时间面前,生命的短暂赋予了人生以宿命的意味。黛玉憧憬着一种美丽的死亡:“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掊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对于黛玉来说,最美丽的死亡就是自由自在地飞到天之尽头,安息于干净的土壤之中。
贾宝玉也憧憬过他的死亡。第三十六回写袭人的哥哥要来赎她回去,宝玉感到深深的惆怅。袭人说到了“人活百岁,横竖要死”,说到了“女儿”之死。宝玉大为感慨,说出了那段著名的生死观来:“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须眉浊物只听见‘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的名节,便只管胡闹起来。……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贾宝玉自以为对死看得如此超脱。
可是有一天,他求梨香院唱小旦的龄官为他唱一套《牡丹亭》的“袅晴丝”。没想到龄官严肃地说:“嗓子哑了。前儿娘娘传进我们去,我还没有唱呢。”贾宝玉从未这样被人厌弃,而且是被一个贾府买来的戏子所厌弃,“便讪讪的,红了脸”,自讨没趣地离开了。
他想起曾见过这个女孩在地上忘情地写着“蔷”字,原来她心中爱恋着的是贾蔷,只要贾蔷叫她唱,她就会唱的。
贾宝玉终于明白过来,回到怡红院,他对袭人长叹道:“我昨儿晚上的话,竟说错了,怪不得老爷说我是‘管窥蠡测’!昨夜说你们的眼泪单葬我,这就错了。看来我竟不能全得。从此后,只好各人得各人的眼泪罢了。”
体贴固然是美德,但并非每一个人都愿意“被”体贴。贾宝玉试图在忘我的体贴中忘却男人社会的可恶,没想到大观园里的女儿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归属。
宝玉曾经受到过一些冲击和伤害,还受过他父亲的毒打,但这些都不足以真正动摇他的信念。然而,大观园里的“女儿们”对他的拒绝,则是最为彻底地摧毁贾宝玉的精神家园。如果说,贾宝玉故事是一则悲剧的话,“女儿们”的拒绝则是他最为深刻、最为本质的悲剧根源。
原文
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拚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拚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非正死。(第三十六回)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拚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拚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非正死。(第三十六回)
注释
文死谏,武死战:文官愿为谏劝皇帝而死,武将愿于征战沙场而死。邀名:求取好的名声。汗马:战马奔走而出汗,喻指劳苦征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