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于始者怠于终,缮其辞者嗜其利。
朱子都有虚比浮词?那句句都是有的。你才办了两天时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浮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事,越发把孔子也看虚了!
这是宝钗对探春说的两段话。第一段话表明宝钗深谙物质利益对人的诱惑。第二段话表明宝钗看准了探春的特点是只从物质利益上看问题。而在她看来,理家还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做。探春只知法治,不知人治,最终反而不能有效地实现她的法治。
中国是不是一个适合“法治”的国度,这着实叫人怀疑。或者说,中国实行的法治究竟可以“法”到什么程度?
从商鞅到王安石,再到《红楼梦》里面的贾探春,我们都可以看到“人治”呼声的强大存在。
读者都注意到了,在处理赵姨娘哥哥之死的事情上,探春可谓依例办事,秉公做事,不徇私情。虽然从贾府的利益来说已经收到了实效,但在人际关系方面,已经是怨声四起,纷纷抱怨:“刚刚的倒了一个‘巡海夜叉’,又添了三个‘镇山太岁’,越发连夜里偷着吃酒玩的工夫都没了!”
其实,在“探春理家”的故事中,真正成功与成熟的不是探春,而是宝钗。宝钗的成功与成熟建立在她对贾府复杂人际关系的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上。她的小惠成大体表明她已经意识到某种力量可能会抵制探春的兴利除弊。探春提出的是一个兴利除弊的改革框架,而宝钗为她提供的人选才使探春的改革成为可能。人的因素才是决定性的。
探春实行责任制,那么宝玉的怡红院和宝钗的蘅芜院的花木管理由谁来承包呢?这两个地方可是肥缺,“如今香料铺并大市大庙卖的各处香料香草儿”,蘅芜院里应有尽有;怡红院里的玫瑰花、蔷薇、月季、宝相、金银花、藤花等,晒干了卖到茶叶铺药铺,也很赚钱。探春感叹:没有一个在行的弄香草的人——她从专业的角度考虑。平儿说,宝钗丫环莺儿的母亲很会弄这个,是个人选。宝钗马上反对,说断断使不得。宝钗说,你们这里很多能办事的人还没用上,现在让我又弄出一个人来,这会让人瞧不起我。宝钗推荐一个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个人就是怡红院的老叶妈。
老叶妈是谁?这在《红楼梦》的四百多个人物里只能算是一个过场人物。但宝钗对贾府里这些小小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了如指掌。原来老叶妈是宝玉贴身随从焙茗的母亲,她跟莺儿的母亲关系极好,莺儿又认了叶妈做干娘。宝钗说,就交给老叶妈,她平时要有什么事情,也不用来问我们,去问莺儿妈就可以了,我们落得个清静;如果老叶妈自己不干,随便她转交给什么人(比如莺儿妈,又回到了一开始平儿的提议),那是叶妈的“私情”,“有人说闲话也就怨不到咱们身上”。宝钗的任人策略可说是情与法并重,公与私兼顾。
老板身边都有一两个贴身秘书,秘书们之间已经结成了第二平台。宝钗对此早有深刻认识,她早就在袭人身上做足了工夫。而焙茗、莺儿等结成的联盟,也早已在宝钗的控制之下。说不定这一联盟即是由宝钗一手缔造的。
原文
幸于始者怠于终,缮其辞者嗜其利。
朱子都有虚比浮词?那句句都是有的。你才办了两天时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浮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事,越发把孔子也看虚了!(第五十六回)幸于始者怠于终,缮其辞者嗜其利。
朱子都有虚比浮词?那句句都是有的。你才办了两天时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浮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事,越发把孔子也看虚了!(第五十六回)
注释
“幸于始”二句:开头侥幸而获利的人最终就会懈怠;刻意于言辞的人都特别沉溺于私利。幸:侥幸。缮:修补,整治。虚比浮词:不着边际的、浮夸的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