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936300000009

第9章 热气腾腾的温暖(4)

我并非觉得那样不好。

细腻美好的食物总带着一种虔诚的耐心,无论我多么热爱家乡,也绝对不会认为闹哄哄的环境是更优的选择。如果我们讨论食物本身,自然会发现当一种平民的食物被带到高级餐厅的时候,它有时候会被改良过度,反而丧失了原本的味道。

朋友说,食物并没有什么原本的味道,只有“最初”的味道。当一个人最开始吃到是什么样的,自然会认为以后也应该是这样的。

我不得不同意他的观点。

我喜爱宽敞宁静,喜欢65层可以俯视外景的餐厅,但是,我可能并没有那么想吃那里做的粤式点心。

【三】

由于我家后来搬到城市的另一端,就没有机会再去吃曾经家门口的那家海鲜酒楼的早餐。今年五一回家的时候,我特意很早起床,穿越了大半个城市,跑到这家酒楼去喝早茶。

环境和我记忆中的差不多,仍然是粉红色的台布,只不过上面的餐具变成包着塑料膜的那种;服务员仍然推着小车走来走去,问顾客是否想来一份热腾腾的牛肉丸,要知道这个丸子可不是火锅店里涮的那种,除了厚厚的淀粉和用添加剂堆积出来的嚼劲,别无其他。

真正的牛肉丸子是纯肉的,里面还要加上爽口的马蹄粒,捏成三颗小球放到蒸笼上蒸熟。吃的时候不能干吃,必须沾上一种微酸,但不是醋的蘸料,除了能品味到醇香的肉感,还有富有层次的美食体验。

我和朋友坐在靠窗的位置,零零散散地点了不少点心。她和我一样,都曾经在这里长大,后来去了上海读书和生活。席间我抱怨起外面的东西都做得太美太精致,反而觉得失去味道,这大概也是一种受虐者的心态吧。

朋友笑了笑,她说:“我们觉得这个好吃,是因为它的粗糙恰到好处,既不像街头小吃那么随意,又没有五星级饭店的高冷;它就像是妈妈做的食物一样,长相一般,但有食物真正的味道。”

我有些愕然,但也觉得颇有道理。

有时候,人真的很难说明白到底是如何被打动的。

人们可以制造每个餐厅的品牌故事,写出煽情冗长的软文,甚至可以选用最昂贵的食材把它们当成艺术品来对待。而实际上,食物就是食物,背后所隐喻的哲学对食客毫无意义,好吃就是好吃,不好吃就是不好吃,一清二楚,公平坦白。

我们两个人待在酒楼里喝了两壶茉莉花茶,才心满意足地结账。老板仍然是我小时候的那位大叔,他年纪老了一些,仍然爱叼着烟对服务员呼呼喝喝地指挥着。

离开餐厅的时候,我感觉很好。

热干面

文/名字里有个狐

小时候过早,如果我妈懒得起床煮饭,就给我五毛钱,让我在外面吃。家对面马路边的小店里,热干面两毛钱一两,再来一碗几乎没有酒味的蛋花米酒,吃完热乎乎地上学,一上午都不会饿。那时候年龄小,一两热干面满满一小碗,总是吃不完。会跟老板说:“少放点面,多放点芝麻酱。”米酒也喝不完,最后总会剩下几口,后来学聪明了,不要用碗装,而是用打包的塑料杯,喝不完可以带走。

二年级的时候,教我们的数学老师不愿意批改作业,放学的时候就让班上几个学习好的学生留下来帮他改,我是其中一员。批改完毕放我们回家,跟我们交代:“明天早上都不要吃饭,老师带你们过早。”当天晚上回家,就喜滋滋地跟妈妈讲了。

第一节课下了之后,是升旗和做操时间,老师带着我们去吃热干面。发现一两热干面我们吃不完,下次去的时候只要二两,让老板装在三个碗里端上来。有个女生特别聪明,回家不跟父母说,还是从父母手里接过早饭钱。这样当天她就有钱买零食啦!我也有样学样,第二次就被我妈发现了,没办法,学校离家太近,开小吃店的老板跟我妈很熟。我没挨打,却被数落了很久。后来我妈就不给我钱了,她跟店老板商量好,不做早饭的时候让我直接去吃,吃完了她去结账。

这些都是关于热干面的美好记忆。离开湖北这几年,热干面成了我最真实的乡愁。在上海,除非专门去湖北菜馆吃,不然根本吃不到热干面。长宁路上有一家湖北菜馆,和朋友去吃过一次,改良过的热干面面粗,芝麻酱不香,蛋花米酒像是直接兑出来,一份热干面只有几根,价钱还不便宜,吃过一次就再也不去了。

有一年,特别馋热干面,过年回家,就从超市里买了方便装的带过来。一次带了20包,几个朋友,一人分两包就没多少了。那时候刚好单身,对一个男孩子有好感,他找我要的时候,我给了他五包。过几天问他好不好吃,他告诉我,按照我跟他说的做法做了,但是干得无法下咽,只好放了西红柿和鸡蛋,加了很多汤煮了吃。可惜碱面太硬,实在吃不下,最后只好倒掉了。当时煮了两包,还剩下三包送人了。

那男孩是南方人,没吃过热干面,觉得无法下咽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当时,我只想多给他一点,却没考虑到南北口味差异,只是有些可惜了那些面。

有一年,去河南信阳,被带去吃据说“比武汉热干面更好吃的信阳热干面”,里面放了烫过的绿豆芽,芝麻酱很少,还有汤,味道像是热干面和汤面的结合体。我觉得很怪,朋友吃得津津有味。

去年过年回家,加上产假,整整休息了五个月,可算是把热干面吃过了瘾。过年的时候,妹妹也回去了,姑姑开车带我们到武当山山门口玩,妹妹买了份热干面在车上吃。四岁的小表弟看妹妹吃得香就想要,他们两个人三口两口吃完一份。姑姑说,表弟平时吃饭都得哄,也不爱吃热干面,完全是看别人吃得香才会抢着吃的。我知道,常年在外的妹妹跟我一样,对热干面有着挥之不去的乡愁。

前阵子下班,路口遇到一个人推着小车卖热干面,很惊讶,我几乎从来没有在上海看见过有人卖这个,问了下推车的人,原来是河南人。六块钱一份,倒是不贵,但想着曾经吃过的信阳热干面,怕味道不对,便只买了一份。如果好吃就给妹妹吃,下次我再出来买。结果妹妹不在,我只好一个人吃掉了,还是面粗酱不香,但相对已经不错了。许是上海买不到刚好粗细的面和正宗芝麻酱的缘故吧!

妹妹回家后我跟她说了这件事,她说,下次遇到,即使不好吃也要买啊!明知道买的人不多但还是会推着车在上海卖热干面是多么难得的事,一定要支持!

只可惜,那辆卖热干面的小车,从此,便再也没见过了。

凉的是菜,暖的是心

文/锦

2014年的第一天,洛城主播吉米打来越洋电话,他在节目里问我:“锦,你能说说年的味道是什么吗?”彼时我在熙攘的首都博物馆的小角落里踱着步,紧张地想着用怎样高大上的词汇来描述它才不给东北人民丢脸。最后故作镇定文艺腔地清了清嗓子,飘忽地说:“年的味道嘛!就是冷空气里鞭炮的味道,昼夜通明的厨房里飘出的炸小丸子的味道……”然后吧啦吧啦地用一堆漂亮话铺展开来,说完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后来仔细想想,更世俗更接地气的东北大妞版本嘛,应该是这样:年的味道是压岁钱的味道,是年三十儿在奶奶家暖气滚烫的热烘烘的屋子里拌凉菜的味道!

那时候还小,关于压岁钱的认知是:过年了奶奶会给压岁钱!长大点才知道:奶奶给我的压岁钱总会比别的孩子要多一些。嘘,要保密!工作了,我会推三阻四地说:“我都这么大了,不用给我压岁钱了!”嫁人生子,我再度把压岁钱挡回去,奶奶会气恼地说:“你以为是给你的?是给孩子的!”就这样,我理所当然地收了三十几年压岁钱。

而关于凉菜的记忆是:小时候,奶奶拌的凉菜全宇宙无敌!长大了我会在餐桌上嘟嘴,“唉!怎么还吃拌凉菜?”工作了,北漂的我捏着好不容易抢到的火车票兴冲冲地打电话给她:“奶奶,回去一定要给我拌一盆凉菜吃啊!”我结婚生子后,她几次三番打电话给我:“带着孩子回来吃顿饭吧,给你拌凉菜呢!”就这样,我直到而立之年,还幸运地有奶奶拌的凉菜吃。

所以在我那关于年的贫瘠记忆里,拌凉菜和压岁钱一样,都是充满了宠溺意味的东西。人常说“施比受有福”,而在我和奶奶共有的这些时光里,渐渐觉得“受比施更幸运”,这世上还有多少孙女,能拿到年近八十多岁的奶奶塞过来的压岁钱,又有多少人在而立之年还能理直气壮地坐在餐桌上,骄纵地吃着奶奶单独给孙女开的“凉菜小灶”,全家人都要依着奶奶,看着我的眼色,唯有我吃尽兴了,才会下箸桌上那盆拌凉菜呢?

其实这拌凉菜本不是什么稀罕东西,是东北最最常见的菜品,有一个统称叫“家常凉菜”,在任何一个东北馆子里,只要舌头和牙齿随便碰出“家凉”这两个字,伙计定会心领神会,冲着灶间的切墩厨子利索地吼出“家常凉菜一个!”,那边顷刻会传来斩斩剁剁的菜刀声响,不消几分钟,一大盘,哦不!是一大盆堆得像小山一样高的凉拌菜就会出现在你面前,而纵使是豪迈到脸盆大的菜码,到最后这盆拌凉菜也会一点不剩。最受欢迎的,是它没错了。

在东北人家的餐桌上,“家凉”也是最妥帖最实在的家常美食。奶奶拌的凉菜是我认为最好的,最平常的组合是黄瓜丝、干豆腐丝和东北的绿豆拉皮儿,单这三样拌在一起就足够美味了。如果是冬天,还可以加一些带着甜味的胡萝卜丝与白菜丝。如果来了客,就再摊一个薄蛋饼,细细切好,和其他食材一起配着颜色码好。还要单独炒一小碗“肉冒儿”(用稍多的油加一点花椒粉和酱油炒成的肉丝),再刺啦啦炸一碗红亮的辣椒油。并不事先拌好,而是调料和食材一起端出,等客人上了桌,主人才把调料汁倒进去,几双筷子一起热热烈烈地把这盆凉菜拌好,再一筷子一筷子大口吃个尽兴,爽脆的蔬菜搭配着调料的酸辣咸香,吃的时候会感觉头皮的混沌一层层地冲破开来,升到一片干干净净的雪地中去了。

这个时候东北的窗外是冷硬的,空气里偶尔冲出几声“蹿天猴”的急鸣,而屋子里总是暖的,暖到要心急火燎地等着奶奶拌一盆家常凉菜给我吃,而通常我会倚在厨房的门边跟她说:“岁数大了,你就请个保姆来做饭好了。”而她也不停下手里的劳作,慢慢地说:“再等两年吧,我现在还可以做饭的,外人来不自在。”

又或者,我把手轻轻搀在她的胳膊上,是白嫩松懈的一段皮肉,黏在一起,抚摸着她满头银白卷发,对着地下的那个两岁小人儿得意地说:“这是我的奶奶!这是我的宝贝儿!”小人儿总是很急,急忙扒开我们的手,带着哭腔说:“不不不!不是你的宝贝儿,是我的宝贝儿……”

我不知道一个东北孩子(姑且这样叫一次吧)一辈子要吃掉多少盘家常凉菜,也不知道还可以吃到多少盘奶奶拌给我的凉菜。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种再平常不过的东北吃食根深蒂固地定格成了年的味道,奶奶的味道。也不知道为什么分明是凉的菜,吃到最后暖的却总是心呢?

同类推荐
  • 记者札记

    记者札记

    《记者札记》是作者对1978年到1987年任《光明日报》记者期间新闻业务的自我剖析。本来记者你我,大同小异,并无可记之处。但这里有两点特殊。一是,这九年正是新中国历史由低谷到复兴的一个转折期,所记的人物、事件、思想都有特殊的时代印痕,可资参考;二是,这九年作者以大报记者身份处于最基层的记者站,又是初出茅庐,深挖细采,绞尽脑汁,有一些特殊的收获。几篇作品得奖也在这一时期。这一本书原名《没有新闻的角落》,本意是一个记者在不大出新闻的地方,如何抓到新闻。该书1990年出版后,曾先后再版、重印13次,影响较大。归纳出的一些法则、警句也广为流传,如“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三点一线采访法”等。
  • 寻找属于我的翅膀

    寻找属于我的翅膀

    本书作者通过对学习、生活的感悟,用细腻、真切的描写手法,表现了作者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和对友谊、亲情的无限眷恋,点缀出了小作者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十五岁绚灿人生。
  • 世上最美的风景,不如回家的路

    世上最美的风景,不如回家的路

    在每一个人既短且长的人生里,也许最让我们难以释怀的,就是关于家乡的记忆,那些在记忆中的往事,那些曾经历过的四季的风景。本书是一部散文随笔集,记叙了关于老家的往事,关于每个季节的提醒和记忆,包括那些曾经迷人的风景、那些鲜活无比的场景,抒发了作者关于生活与人生的哲思。这里面的文字,会让你看到曾经熟悉的情怀和风景,会让你回到从前,回到心里的那个家。
  • 伎乐诗魂

    伎乐诗魂

    本书以璀璨流丽的笔触,书写了妓与士创造的秾华繁采、簸风弄月、讽喻呐喊、热烈率真的唐诗、宋词、元曲、吴歌小调等风骚浪漫、生红话绿的迷人时代。进而叙写名妓在歌舞、音乐、服饰、化妆、交际、书画、环境等方面的卓绝创造和独具一格的美学修养。细细品读本书,领略传统文学艺术博大精深、雍容华贵的同时,辨析古代艺术的光点与胎记,赏悟名妓与士子的倜傥风姿、潇洒逸韵,无疑是不可多得的高雅享受。
  • 像他们一样:感动中国优秀楷模巡礼

    像他们一样:感动中国优秀楷模巡礼

    本书以激情、团结、执行为主题,总结了各行各业优秀楷模的杰出事迹,撷取了他们的精彩语录,并结合当下的时代特征及职场定位书写了具有针对性的职场感言,是个人学习榜样、规划职业生涯的范本,也是企业提升员工职业素养、弘扬企业文化的权威而精彩的读本。
热门推荐
  • 佛说如来兴显经卷第一

    佛说如来兴显经卷第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元噬血决

    天元噬血决

    一千年前,神界的王者陵疵将军因触犯天条被贬下凡受人界之苦。一千年后陵疵将军转世之者江忆凡偶然之中巡回前世的神剑,并拜入天山仙派掌门六一仙人为师,从此,肩负使命的他,踏上了寻找神器,对抗魔界的路途......
  • 我的妹妹是魔王

    我的妹妹是魔王

    原本我过着与诸位一样平凡而快乐的生活,直到某一天,我的妹妹变成了大魔王,并有了征服世界的远大理想。当然,就像福尔摩斯需要华生,征服世界也是需要帮手的——“哥哥,在征服世界的道路上,以后也拜托了。”“拜托个屁……”“请成为一个能够作我翅膀的男人吧。”“新奥尔良烤翅吗?”“看来我有必要教哥哥你一些人生的道理。”“什么……啊,不要!救命啊!”
  • 木头修仙记

    木头修仙记

    飘渺修仙路,有机遇,有苦难,有欢乐,也有悲伤。沧海一声笑,烟雨醉逍遥。历尽人世间,酸甜苦辣甜,尝尽人世间,悲欢与离合。再回首,原来也是梦一场。薛颜(木头),一个普普通通的士兵。一个偶然的机遇,进入修真世界,没有大门派的无尽的修真资源,没有无穷无尽的福缘。在竞争激烈的修真世界一步一步的走来,历尽人世间的沧海桑田,最后终于飞升仙界。成就一方霸主。
  • 纨绔小邪妃:王爷,你犯规

    纨绔小邪妃:王爷,你犯规

    天哪,老娘难得穿越一次,没爹没娘就算了,还得装聋作哑!说好的一朝穿越吊炸天呢!诶,这个女人可真美啊,好想轻薄她肿么办...咦,胸呢?尼玛伪娘?!什么?这个穿着骚包红衣,勾着金色眼线的家伙是男人?还是当今的摄政王?哦不——王爷王爷,我不小心扯坏了您的衣服...什么?断手?呜呜不要嘛...要不,人家以身相许可好~*------------------奶奶的,好好的爱上一坛醋就算了,这醋里居然还泡着那么多白莲!哼,总有贱人想害本宫,看本宫辣手摧白莲!!!这是两个妹子手拉手穿越去谈恋爱,啃着地瓜撕白莲?的故事???
  • 经典营销案例新编

    经典营销案例新编

    “世纪营销实战丛书”是一套从多视角来展示新世纪营销理论与实践的系列著作。它以创新的思维概括和总结近年来国内外企业在营销实战中的成败得失,并引入当代国际最新营销理论和管理方法,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具有实际操作性;既有企业、行业的前沿信息,又有规范性分析。它不是抽象的理论。也不是案例的罗列,而是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的交汇。它将对从事营销实践的企业家、经营者、营销人员及在校学生有所帮助和启迪。
  • 最不屑一顾是相思

    最不屑一顾是相思

    若终是欢欣了却空一场,吾愿君望乡台前莫驻足凝望。
  • 感动·感谢·感恩:李嘉诚基金会捐助四川地震灾区

    感动·感谢·感恩:李嘉诚基金会捐助四川地震灾区

    2008 年5 月12 日,四川省汶川等地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里氏8.0 级特大地震。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给四川省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在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困难,紧急组织干部、师生全力抗震救灾的紧要关头,社会各界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雪中送炭、多方呼吁,共行义举,给予我们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把一颗颗爱心洒向四川灾区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位师生的心中。这不仅包含着对灾区师生的关爱,更是对祖国未来的期盼。全国人民和海内外同胞共同谱写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万众一心、共战震魔的时代颂歌。
  • TFBOYS三种爱情

    TFBOYS三种爱情

    从小,被父母抛弃,遭世人冷落,唯有他,在她昏暗无际的岁月里带来一丝光明,愿意接受她……白洛笙TFBOYS同人小说最新上线,请多多支持哦,关注微博:白洛笙,获取更多咨询哦
  • 施施而来

    施施而来

    她是一个孩子的母亲,他是X市排名靠前的单身贵族,她结婚5年郁郁不欢,他一眼万年情深缘浅,多年后的相逢,是缘还是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