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门在抓获了一个盗窃团伙后,竟然发现他们有一套内部规章制度:每天九时上班,不能迟到,干成一票后就收手。接着,吃好的、穿好的、喝好的,开销都由赃款支付,工作时间最晚不能超过凌晨一时,以免“工作”压力过大等。
这些小偷知道要注意身心调节,不能超负荷地“工作”。从懂得尊重人的心理需求和规律的角度来看,他们这样的做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生物动力学是心理治疗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它主张:“人的个性像树的年轮,是一圈又一圈地发展出去的。婴儿的一圈,代表爱与享受;孩童的一圈,代表创作与幻想;少年的一圈,是玩耍及游戏,青年的一圈,是情爱及探索;而成年人的一圈,则象征现实与责任。一个完全的人,要具备上述所有特征。这一圈一圈是按一定的程序发展的,如果有一圈被破坏了而未完成,这时,人的个性同样也会被破坏。”
看看我们现代人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发现在人的个性的成长中,被深深压制的永远是玩耍及游戏这一圈。一般的家庭及学校都是不鼓励孩子玩乐的,甚至对玩乐是很看不顺眼的。成年人教孩子,往往是把套在自己身上现实和责任那一圈,过早地套到孩子身上。但生硬硬套上,并不等于自然和能够承担,过早的负重换来的是永远的不愿的“不能承受之重”,使现在的孩子都是在不完整的童年下度过的。
有这样一则有趣的小故事:
解放前北京的点心铺为了防止伙计老偷吃点心,于是在新伙计刚来时,天天顿顿让他吃点心,不让他们吃别的。结果没过几天,他们再见点心时的反应只有一个字,可不是“吃”啊,而是“吐”啊。
试想想现在,许多人已经把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培养到这样的“境界”了。
前不久,就发生了一个孩子跳楼身亡的事故。这名坠楼的孩子今年上初中二年级,据邻里反映,这个孩子的家长对他要求严格,连周末都逼着他在屋内复习功课,使得他几乎没有周末休息的概念。这个孩子平时就不止一次说过“学习太烦”、“太腻”、“不想活了”,可是家长对他的话无动于衷。事发前一天的晚上他还焚毁了自己的一些课本,最后这孩子终于受不了如此之多的压力而跳楼了。
由此可见,作为家长不能逼着孩子学习,这样会造成孩子的厌倦心理,感觉学习的压力太大。长期下来,也许就会有悲剧发生。
同样地,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不应该存在“逼迫”心理,否则容易造成对事情的厌倦和烦恼。
我们不妨回忆一下,自己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出门了却突然不能确定自家的房门有没有锁好,于是返回一次次地检查;总是把手机拽在手里,生怕漏掉重要的电话和短信;考试的做完一道题总怕有疏忽,一次次地重新检查,以致根本来不及做完试卷……如果你已经频繁有过这样的经历,就说明你存在“逼迫”心理了。
李美今年28岁,是事业单位的一名文员。两年前她偶然从朋友的一次闲聊中,听说不经常洗手极易传染上肝炎。
从那一天起,李美爱上了“洗手”。推门后、拿过什么物品后,她都必须去卫生间洗手,一天要洗上三四十次。后来发展到别人和她握手后也想立刻去洗手。去洗吧,明显对别人不礼貌;不洗手吧,就会难受得如坐针毡。久而久之,李美身陷没完没了的自我搏斗之中,异常痛苦。其实她自己也知道没必要这样担心,但一次次却“欲罢不能”,而导致了心理消沉。最后,她再也忍不住了,于是去市精神卫生中心就诊,此时她的手指已被洗得发红、发肿、脱皮了。
是的,李美就是一个典型的非逼得自己“吃”腻不可的例子。
与其在生活中逼迫自己,不如保持一颗平常心,正确地对待生活,不要过分强迫自己或他人去做每件事,从而让自己或他人远离“腻境”,享受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