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名人
每个人都有两个网,即知识网络和社交网络,只不过是网的大小不同,构造的合理程度不同,两张网结合的巧妙不同而已。知识网络结构在个体的脑子里,是既无形又有无限开拓价值的智力源;社交网络结构在个体的行动中,是既有形又有广阔前景的联络方式。知识网络结构的搭配是由个体自己进行调整的,且是相对稳定的,呈静态状。社交网络结构的罗织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具有选择性和易变性,呈动态状。
其实,这两者也是互相渗透、互相辉映、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一个人的间接知识总是占绝大部分,它掌握得越好,直接知识创造得越多。要促进这两张网的结合,个体势必为增加间接知识以学会友,自然而然地形成纵向知识性结群或横向知识性结群。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任何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都是其生命力的象征。一个企业或产品若不被顾客了解,且又不注重知名度宣传,势必坐以待毙。一个精明的企业家,不仅以产品质优赢得市场,而且十分重视企业和产品知名度的宣传。
如何卓有成效地提高企业和产品知名度,是一门科学与艺术。借名扬名不失为一种成功秘诀。借名扬名即与名人建立联系,将企业的产品提供给他们使用,利用名人在社会各界的重大影响,为企业和产品做“活广告”。法国“派克”笔生产商,曾将一支镶有四颗用纯金制作的星的“派克”金笔赠送给盟军欧洲战区总司令艾森豪威尔,两年后,艾氏在法国用这支笔签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约,从而使“派克”产品在世界声名鹊起。
柏林奥运会时,德国阿迪达斯公司把刚发明的短跑运动鞋送给夺标有望的美国运动员欧文斯使用。结果,欧文斯一连夺取了4块金牌。阿迪达斯公司的运动鞋也因此名声大振,畅销世界各地。
《波士顿》杂志原本也是一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刊物,杂志发行量小,读者也不多。老板卡吉斯经过认真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在于该刊从未刊登过著名作家的作品。于是,他便邀请一些著名作家们在《波士顿》杂志上发表文章,可是著名作家们根本不把该杂志放在眼里,不予理睬。这些名作家中包括当时很有名望的女作家奥可敦女士。卡吉斯不甘就此失败,下决心要把奥可敦的稿件登在他的刊物上。
于是,卡吉斯着手研究起奥可敦女士以往发表的小说和其它作品,从中分析出她对慈善事业有着特别的热心,她极力宣传慈善事业对于人类贡献的伟大意义及前景等。针对这一发现,卡吉斯有了主意,他马上着手对《波士顿》杂志的版面做了重大的调整,专门为慈善事业设立了专栏,然后给奥可敦女士寄出样刊,请她提出宝贵意见。奥可敦见《波士顿》杂志的主办人如此重视慈善事业,很受感动,不仅提出了进一步调整的意见,还连同自己刚写的文章一起送到《波士顿》杂志社。卡吉斯立即将奥可敦女士的文章和意见刊载在经过调整的杂志上,令人耳目一新。从这以后,奥可敦女士时常在杂志上发表文章,并带动了一些有影响的作家为该杂志供稿,这使《波士顿》杂志的身价陡然升高,销售量日见增加,终成为拥有300多万读者的权威杂志周刊。
好风凭借力
古人说:“下君之策尽自之力,中君之策尽人之力,上君之策尽人之智。”一个人能竭尽自己的能力去完成一项事业,这是难能可贵的,亦必须要那样去奋斗。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又不肯付出自己的力量去实施自己的计划,这个人很难事业有成。但是,一个人或一个团体仅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足的,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情况下,门类很多,社会分工精细,一个人或一个团体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是极有限的,在某些科学技术乃至具体工作环节上,哪怕是最杰出人物或团体,亦不可能独自完成,必须要借助别人的力量才能攻克。更为值得注意的是,人的智慧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尽人之力远不如尽人之智,所以古人已道出了下中上的策略。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凡是善于借助别人力量的,均可事半功倍,更容易更快捷地达到成功的目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处理白宫内的事务工作中,就是一位典型巧于借用别人力量和智慧的能手。他有一个惯例,凡是下级呈报来的工作方案或议案,他先不看,压它几天后,把提出方案或议案的人叫来,问他:“这是你最成熟的方案(议案)吗?”对方思考一下,一般不敢肯定是最成熟的,只好答说:“也许还有不足之处。”基辛格即会叫他拿回去再思考和修改得完善些。
一段时间后,提案者再次送来修改过的方案,此时基辛格把它看阅了,然后问对方:“这是你最好的方案吗?还有没有别的比这方案更好的办法?”这又使提案者陷入更深层次思考,把方案拿回去再研究。就是这样反复让别人深入思考研究,用尽最佳的智慧,达到自己所需要的目的。
我国三国时代的孔明是位善借势借力的能手,如他导演的孙刘联兵,火攻曹军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例就是典型,还有“草船借箭”也是巧在“借”字。事实上,人类自从走上文明之路时起,一直在寻求借势借力的办法,正因为不断地创造出各种“借”的办法,所以人类才不断走向文明。
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任何一项成功的事业,都是运用了滑车的原理,借助别的力量使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更大效果的。所有大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长,就是有一种识人的眼光,能够抓住别人的优点,把每一个员工的位置都分配得十分恰当,使每个员工的力量和智慧都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曾预先写下这样的墓志:“睡在这里的是善于讨求比他更聪明者的人。”的确,卡内基能够从一个铁道工人变成一个钢铁大王,是他能够发掘许多优秀人才为他工作,使他的工作效力增值了成千上万倍的结果。
收买对手为己所用
在电影中,常见到男主角欲强吻女主角的镜头。女主角尽管心中一百个愿意,表面上也得装作不愿意或抵死不从。即使接吻是双方面的事,男女主角仍得表演那千篇一律的拉锯战,从而构成一种奇妙的竞争状态。在求吻不成之前,似乎女主角始终占上风,但当两嘴相接时,男方却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如果把男主角比做自己的话,女主角则是那个对手。那么你如何保证与对手接吻成功,赢得最后的胜利呢?在这方面,瑞士的雀巢公司就做得相当高明,不仅“强吻”成功,而且还把她们统统“娶”回了家。
瑞士雀巢公司以“雀巢”咖啡闻名于世,从创业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了。雀巢公司的起家产品是婴儿奶粉,它的发明人是雀巢公司的创始人——安里·涅之兹。
涅之兹发明了奶粉之后,并没有马上投入商业化生产,只是在实验室或家里小批量生产。由于奶粉的营养成分比一般的牛奶多,而且易于保存,食用方便,所以很受消费者欢迎。为了适应日益增大的市场需求,1867年涅之兹创立了雀巢公司,开始了奶粉的商业化生产,时过三年,到了1870年雀巢奶粉的年销售量达到了8500箱。1875年猛增至50万箱。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雀巢公司已发展成为规模庞大的世界性的大公司。仅瑞士,在雀巢公司就业的人员已达8.5万人,平均每一百个瑞士人中至少有一个人是雀巢的雇员。目前,雀巢公司在全世界的生产企业已超过250个,这些企业大约一半以上在欧洲,约四分之一在美洲,其余则在亚洲和非洲。
雀巢公司世界闻名且规模庞大,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采取了具有雀巢特色的市场竞争决策:收买合并竞争对手,利用对手,使之由对手变为自己公司的成员。这一决策的成功才使雀巢公司在激烈的世界市场竞争中,毫不妥协地与同行业的对手周旋,取得了称霸世界市场的地位。以可可奶、奶粉、糖、香料按一定比例制成的巧克力糖果在瑞士问世以来,迅速席卷世界,成为男女老幼人人喜爱的食品。为在世界市场占据有利地位,当时瑞士大大小小的巧克力生产企业结合成巧克力集团。雀巢公司的奶粉是生产巧克力的原料之一,借此便利条件,雀巢公司迅速插足巧克力集团。之后,这个集团生产的巧克力全部采用了雀巢商标。瑞士境内有4个主要的巧克力生产企业,他们各自生产着不同风味的巧克力,在雀巢收买竞争对手以扩大自己规模的决策下,都被并入雀巢公司,这使世界各国不同口味和嗜好的巧克力爱好者吃到的全是同一口味的雀巢产品。
瑞士是一个小国,人口少市场自然不大。雀巢要发展必然着眼于世界大市场。他们一方面向国外推销瑞士本土生产的各种巧克力,另一方面不遗余力地以各种方式占领世界市场。1907年雀巢公司首先打入美国,随后又陆续在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西班牙等国投资建立雀巢的巧克力生产厂,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很快取得了世界巧克力市场的霸主地位。1851年美国人首先发明了炼乳,由于这种奶制品易于长期保存,食用方便,很快即畅销于世界市场。而瑞士在这方面却落后了15年,1866年才建成了炼乳生产厂。但是,瑞士凭借发达的奶牛事业和丰富的奶粉资源,很快就开始同美国争夺炼乳市场。雀巢首先出巨资买进合并了主要竞争对手,即美国生产炼乳的公司,随后,又把世界各国生产炼乳的企业全部买下并入雀巢公司,形成了全球范围内雀巢一花独放、独霸世界炼乳市场的局面。然而,雀巢公司并未就此止步。1938年在咖啡生产过剩的影响下,雀巢公司在巴西的咖啡研究所经过八年的奋战,成功地开发研究出了速溶咖啡的生产技术。雀巢公司为确保速溶咖啡占领世界市场,一方面要求在任何国家销售的速溶咖啡必须使用雀巢商标;另一方面必须在咖啡销售量大的国家就地设厂生产,就地销售。雀巢速溶咖啡很快风靡全球。
百余年来,雀巢公司规模越来越大,产品销售世界各国,几乎可以说是无往而不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制定并实施了正确的市场竞争决策——不惜重金买进吞并自己的竞争对手,然后巧妙利用对手,使之成为自己公司的成员,因而使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买卖越做越红,以至于独霸世界市场。由此可见,在竞争中,当自己实力雄厚时,收买对手不失为利用对手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