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科学家推测,拟鸟龙头部的后方可能还长有长长的羽毛,主要用来保暖。颈部细长并且灵活,比其他偷蛋龙类恐龙还要长许多。鼻长而扁,口中无牙齿,但有着类似鹦鹉的喙嘴,所以它主要依靠喙部啄取食物。
拟鸟龙的身躯
拟鸟龙是一种小型的两足行走的兽鸟类恐龙,外形很像鸟类。它体长1.5米,臀部高约0.45米,重达15千克。
它的前肢短小,手掌骨像鸟类一样融合在一起,尺骨上有隆起物,并且前肢上可能长有绒毛状的羽毛。
拟鸟龙后肢长并且健壮,非常擅长跑步。它的胫骨比股骨长,这是善奔跑动物最显着的特征。另外,脚掌部都拥有3个脚趾,每个脚趾上都长有弯曲的利爪。
拟鸟龙研究
拟鸟龙的生活形态
拟鸟龙生存于白垩纪晚期,8500万年至7500万年。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中国、蒙古等国家。
据推测,拟鸟龙可能生活在湖泊、沼泽旁的森林里,它们可能集体而居。由于没有牙齿,可能以喙嘴啃食植物的果实为生。
拟鸟龙的化石发现
1981年,俄罗斯挖掘团队首先在蒙古发现了拟鸟龙的化石,之后由古生物学家命名。1996年,第二个拟鸟龙的化石被发现,是个比较完整的骨骼化石。在这个地区还发现了许多小型兽脚类足迹化石,有人认为是拟鸟龙留下的。
拟鸟龙之谜
进食之谜
研究显示,拟鸟龙没有牙齿,那么,它是怎样食用食物的呢?据一具保存完好的骨骼化石显示,它的胃里完整地保存着最后晚餐和一些碎石。这些说明它可能捕猎小动物,并且将肉整个吞下,依靠碎石消化食物。长期以来,古生物学家普遍认为拟鸟龙主要依靠喙部啄取食物,因为它的喙部上方边缘有突起的嵴,这使它在啄食时能够紧咬住食物。
窃蛋龙
窃蛋龙档案
窃蛋龙的头部
头部比较短,头的形状就像鸟的头,头上长着一个骨质头冠,非常美观。
嘴部是一对骨质的尖角,非常的坚硬,能够敲碎骨头,类似于鹦鹉的嘴。但是,口中却没有牙齿。
窃蛋龙的外形
身长约2米,体重30千克。体型较小,很像现在的鸵鸟。前肢比较长,并且长有3指,每指上面都有长长的尖爪,中间的指爪比较长,能够向后弯曲,牢牢抓住猎物。
后肢细长并且非常强健,显示它的运动能力强,行动迅速敏捷,凭借两条长长的后腿与腿上3个壮实的爪,它可以高速奔跑。而其细长的尾巴主要用来保持身体的平衡。
窃蛋龙研究
窃蛋龙的生活方式
窃蛋龙生活在白垩纪晚期,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中国、蒙古等地区。它们除了食用果实以外,还吃其他的食物,因为其喙部坚硬的角质尖角可能会啄开恐龙蛋吸食蛋液,所以可能是杂食性恐龙。
窃蛋龙如果一旦被体格强壮但速度较慢的恐龙发现了的话,那么它唯一能选择的方法就是飞速逃离。
窃蛋龙的产卵孵化
窃蛋龙过的是集体群居生活,雌性窃蛋龙会把卵产在圆锥形的巢穴中,巢穴中心深1米,直径2米,每个巢穴相距7米至9米,它们的个子比较小,有时将植物的叶子盖在上面,以腐烂的植物产生的热量进行孵化。
20世纪20年代发现的窃蛋龙化石,两条后肢紧紧地蜷向身子的后部,两只前肢则向前伸展,呈现出护卫窝巢的姿势,和现代的鸡或鸽子等鸟类的孵蛋姿势完全一样。这是证明某些恐龙种类存在着孵化抚育活动的有力证据。
窃蛋龙的家族
在白垩纪时期的蒙古地区一带,生活着艾角龙窃蛋龙和蒙古窃蛋龙两种窃蛋龙。
艾角龙窃蛋龙生活在蒙古的半沙漠化地区,由于气候干燥炎热的原因,经常偷吃恐龙蛋来补充营养和水分;而蒙古窃蛋龙生活的区域则相对湿润,它会在湖边找寻蛤蜊等贝类作为美食。
除了生活环境不同以外,两种窃蛋龙在头冠上也有区别,蒙古窃蛋龙的头冠要比艾角龙窃蛋龙更大更明显一些。
窃蛋龙的分类
窃蛋龙起初被古生物学家分类于似鸟龙科,因为它们缺乏牙齿喙状嘴。后来,专家发现了窃蛋龙与纤手龙之间的相似处,纤手龙被认为是窃蛋龙的近亲。20世纪中期,着名的蒙古古生物学家瑞钦·巴思钵建立窃蛋龙科,包含窃蛋龙与它们的近亲,而模式属为窃蛋龙。
20世纪80年代,瑞钦·巴思钵还将一个不属于窃蛋龙科的标本归类于窃蛋龙。这个标本竟成为那一时期最常在科学文献中被叙述的窃蛋龙与窃蛋龙科标本。然而,当科学家重新叙述位于蛋巢的窃蛋龙标本时,他们发现这个标本有类似食火鸡的高冠饰,较像葬火龙,而不像窃蛋龙最初被叙述的标本,至此,才真相大白。
窃蛋龙的近亲
生活于上白垩纪的蒙古的葬火龙,是最出名的窃蛋龙科恐龙之一,因为它有着几组保存完好的骨骼,包括几个在巢中孵蛋的标本。
葬火龙与偷蛋龙的外表类似,两者常被混淆。葬火龙的头颅骨很短,有着许多洞孔。它的喙嘴非常坚固,颈部较长,但是口中没有牙齿,并且尾巴也非常短。
葬火龙的体型较小,最大的长约3米,与鸸鹋龙差不多。葬火龙身上最显着的特征是它那高的冠状物,外表与现今的鹤鸵非常相似。它的前肢较长,并且长有3指,指上有弯曲的利爪,能够抓握。胫骨显得较长,表明它们非常适合高速奔跑。
窃蛋龙之谜
窃蛋之谜
1923年,俄罗斯的古生物学家德鲁斯在蒙古大戈壁上发现了一窝恐龙蛋和一只原角龙化石。当时,这个恐龙骨架刚好卧在恐龙蛋上。
科学家推测,这只恐龙正在偷原角龙的蛋。后来,人们根据这条恐龙身体的特征,如:和鸟喙相似的嘴,没有牙齿等等,推测它是怎样偷吃恐龙蛋的,即把蛋含在嘴里,再利用外力把蛋敲破。于是科学家给它起了个带有贬义的名字,叫窃蛋龙。
后来,美国自然史博物馆的马克·罗维尔博士在同一个地点发现了更多的恐龙蛋化石,其中一个蛋里显示有窃蛋龙胚胎的骨头。20世纪90年代,中外科学家在我国内蒙古联合考察的时候,又发现了保存完整的窃蛋龙骨架。
这个骨架显示,它正卧在一窝恐龙蛋上面,很像是在孵蛋。看样子是正在孵蛋的时候被突如其来的沙尘暴掩埋了。
由此可以推断,窃蛋龙并非是偷蛋时被杀,而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蛋,是用它的长爪在保护着自己的幼仔。
至此,窃蛋龙身上的黑锅终于卸下来了,但按照国际命名法,这个名字是不能轻易更改的。
食肉牛龙
食肉牛龙档案
食肉牛龙的头部
与其他体型相似的兽脚类恐龙相比,食肉牛龙的头较小,长60厘米,非常厚实。颈部细长,结构类似现代鸟类,可以做出更快、更准确的动作。眼睛向着前方,可能有着双眼视觉及深度知觉。眼睛上方长有一对短而厚的角。口鼻部大并且厚,可能具有大的嗅觉器官。
食肉牛龙的头颅骨高而粗壮,下颌扁而修长。有一口锋利的牙齿,长度接近4厘米,牙齿长而细。这显示食肉牛龙可能有未知的特殊猎食方式。
颧骨宽、短、高,角从额骨的后背侧延伸出来,是食肉牛龙的独有特征。
食肉牛龙的身躯
体长约7米,臀部高3米,重达1500千克。前肢比较短小,长有4指,其第四指由掌骨构成,可能是用来固定猎物。它的后肢长而强壮,脊柱上有翼状凸起。尾巴细长,能够起到平衡身体的作用。
食肉牛龙研究
食肉牛龙的生活环境
食肉牛龙生存于白垩纪晚期,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等地区。它们以猎杀鸟脚类恐龙为食。由于长着强壮的后肢,奔跑迅速,所以很容易捕获到猎物。当捕获猎物时,尾巴就会伸直,以保持身体平衡。这条尾巴还可以使食肉牛龙的头向前伸,以捕获企图挣扎逃脱的猎物。
食肉牛龙的近亲
阿贝力龙生存于白垩纪的南美洲,也是一种肉食性恐龙。阿贝力龙的头颅骨长有大洞孔,可以降低头颅骨的重量。它的头上没有尖角,颈部比较短,鼻子呈钩状。鼻端及眼上有粗糙的隆起部分,可能是用来支撑角质形成的冠。
阿贝力龙的化石头颅骨是不完整的标本,尤其在右边部分。大部分的腭骨也缺少。除了缺少的部分外,头颅骨大约有0.85米长。在头颅骨上亦有一般恐龙也有的大洞孔,用以减低头颅骨重量。
阿贝力龙属的名字意思是“阿贝力的蜥蜴”,为了纪念发现该标本的罗伯特·阿贝力。他同时也是摆放该标本的阿根廷的西波列蒂省立博物馆的前馆长。
食肉牛龙之谜
尖角之谜
食肉牛龙头上有两只短角,其形状像翼,这是其最显着的特征。事实上,它头上尖角的硬度不是很强,并不能作为攻击的武器,那么这对角到底有什么用途呢?
古生物学家根据食肉牛龙化石推测,这对角可能是作为它们求偶的工具,也有可能适合用在水平方向的碰撞,而这些碰撞来自于因争夺领域或领导权而发生的物种内的打斗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