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几个关系,反映了团的机关工作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注意处理好这些关系,对推动共青团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和对团干部加快锻炼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团务工作与经济工作的关系
共青团领导机关,就是按照团章的规定,为实现党和团的奋斗目标,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和广大青年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地工作。无论根据本地区、本系统青年实际来贯彻党的指示,还是落实上级团组织的工作任务,都属于团务工作。团务工作着眼于广大青少年的整体素质提高、整体社会参与、整体利益维护、整体进步和发展。团务工作就是共青团领导机关的“业务”工作,是主业。共青团领导机关,不抓团务工作,就无存在的必要;抓不好团务工作,意味着工作没有成绩。
为了抓好团务,使机关各项工作正常运转,就要有必要的经费支持。争取经费支持,组织经费创收,管好用好资金,也属经济工作的范畴。尽管资金数额可能不大,来源和支出业务较少,但不可不用心做好。
一般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抓团务工作这一手硬,而理财这一手软。主要表现在,不少团干部认为团委不是经济部门,只要抓好团务就行,经费的事不多,因而思想上重视不够,争取经费、组织收入的渠道不宽,经费收支缺乏预决算,核算和财务分析不细,有关规定执行不严等。
班子每隔一段时间,有必要专门研究经济工作。研究组织收入的渠道,分析管理中有无问题,强化开源节流的措施,落实有关人员的责任。
经费来原的渠道要宽广,争取的方式要灵活有序。
一是争取政府支持。在确保正常的财政资金支持外,要想得到政府更多的支持,就要选好主题,立好项目。抓经济工作常常讲立项、论证、预期效益估算和落实资金来源等,团的工作同样要搞立项、论证、落实资金。有了好的主题,好的项目,并具有创新意义、或将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做到了党委政府当前工作大局的兴奋点上,就很容易得到额外的资金支持。选择主题、确立项目的空间是很大的,可以是某项青少年工程,可以是一个重大活动,可以是一个重大研究课题,可以是一个小的建设项目,也可以是一次重要的会议。但应明显地区别于日常工作、一般活动。
二是争取社会赞助。随着多种经济成份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各类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对共青团工作赞助捐赠的路子也将会更宽,这一管道要利用好。但利用这一管道,同样要把主题搞得很鲜明,把工作项目立好。同时要注意,利用这一管道,一定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向支持者做出适当的回报,以调动其积极性。
三是自营创收。兴办实业,靠自营业务赚取经费,是共青团领导机关应重视的工作。要根据自己的优势,选准市场需求,配好善于经营管理的干部抓这项工作。对实体要加强管理,要按市场运行规则,按现代企业制度,把实体引向正规,使其良性循环,不断壮大。办实体就要对机关有回报,反哺机关工作。前期无回报,创业期过后应有回报,否则费人费力甚至费钱去创办实体有什么意义呢?
经费支出要合理,尽可能少花钱多办事。共青团经费短缺,手中来钱不易,一定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确保各项工作和建设顺利进行。反对铺张浪费,杜绝不合理开支。要严肃财经纪律,严格审批程序。
机关经济工作,既要有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管好用好每一笔资金,又要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有激励措施和自由的空间,充分调动各个部门、单位和个人为机关组织收入和节约开支的积极性,共同努力壮大实力;既要对每个重大活动或工作项目的经费开支给予合理安排,又要对全年整体经费开支进行合理规划,建立年度财务预、决算制度,做到大局清、整体明、心中有数;既要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来看待,按照其内在规律和有关规章制度行事,又要把它看作团务工作的有机部分来看待,尤其是重要工作项目、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等,自始至终经济业务伴随着团务工作的开展,因而又要统筹考虑。
团务工作为经济工作提供前提、创造条件;经济工作也为团务工作提供保障,促进团务工作发展。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团的机关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缺一不可。要防止把共青团搞成“经济团”,误了主业。又要克服忙于团务,忽略对经济工作的专门研究和解决,使团组织陷于经费拮据的窘境而难有大的作为。处理好团务工作和经济工作的关系,书记、副书记和各位团干部要适当分配工作时间,统筹兼顾,协调运作,不同时候有不同侧重,不同干部有不同侧重,不同部门有不同侧重,确保团务工作有声势,经费有保障,推动共青团事业不断发展。
(二)抓点与带面的关系
抓点与带面相结合,是常用而有效的领导方法、工作方法。但是,这一方法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自觉地去运用,更不能说每一个人都可以娴熟的操作了。还有一些干部常常忽视或不善于运用这一方法。
比如,某项工作,我们手中无典型,即使有几个典型,但其示范性不强,即使有示范性,但缺少对相应的经验材料的整理和提升,这是通常能发现的问题,就反映了抓点不足。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解剖麻雀”的领导方法,领导机关如果没有几只“麻雀”供解剖,就无法指导面上的工作。
再比如,某项工作,我们虽有了很好的典型,但缺乏推广的举措,虽有了很好的经验,但没有交流的有效方式,虽有了精品活动载体,但社会反响不大,点上热,面上冷,就反映了带面不足。共青团工作要从整体上推进,要着眼于引导、带领、培养广大青少年,而不能只注重几个点,只为了少数人,只有明星没有群星,就无满天星光,就无灿烂辉煌。
团的机关一定时间内,要在认真思考研究大局的基础上,确定几个重点工作,每一重点工作选择几个重点地区或系统、单位先行,每个重点地区或系统、单位落实具体的工作部门去抓点。在有典型、有经验的基础上分阶段分片推广开来,既扎扎实实又轰轰烈烈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工作重点不宜多,确定时要考虑面上推行的广度和将要发展的深度,着眼于未来面上的工作效果和社会效应,从这样的大处着眼,然后从小处着手,去抓几个典型。抓典型的目的全在于带面,而不是就典型而抓典型。抓典型是工作的前半截,带面是工作的后半截,后半截工作是见实效的阶段,抓好后半截的工作才是工作真正的目的所在。如果只抓了几个典型,没有向下延续、向外扩展,典型本身就失去了意义。如果只注意面上的工作而没有典型引路,面上工作就难有起色,甚至出现失误。
抓点,要注意激发点上内在的积极性,要时刻关注其内因,靠内因起变化,才有经验可言。对外因在内因变化中所起的作用要做实事求是的评价,需要哪些外因,外因达到什么程度,分析应当客观。共青团自身经费短缺,无论抓那类典型,不可能给予多少资金支持,也不应为点上提供很多的资金支持,否则在面上推广时就难以奏效。即使某项工作有一定的资金准备,也不能把这些有限的资金用在对典型的直接扶持上,而应更多地用于对典型经验的整理、宣传、推广上,用于由点向面的转变上。内因不强,自身积极性不高,就无充任典型的资格。典型的出现,可以通过发现、推荐,也可以通过培养,还可以通过指定先走一步,即试点等多种方法。抓点的过程,是帮助和指导的过程,上级更多地是与点上的同志研究问题,寻找突破,扩大成绩。
抓点的过程,是总结、思考的过程,上级的同志要通过对点的剖析由感性向理性上升,形成观点,总结方法,拿出经验材料来。
带面,要注意带的方式方法。有了典型事例,有了成熟的经验材料,就要把这它推广开来,把面上的工作部署下去。发文件、印材料、工作会、现场会、交流介绍、事迹报告、媒体宣传、党政领导批示、组织参观、理论研讨、专家点评、群众性讨论等等,多形式、多层次的方式,都可适当运用起来,为达到面上动起来的目标而服务。
带面的过程,自始至终伴随着宣传工作。没有强有力的宣传工作,广大青少年不明确、社会各界不知道、团干部注意力不集中、党政领导不重视,特色就不鲜明,拳头就难握紧,名牌就不会形成,社会效益就无法产生。
有些工作在面上推广时还要分层次、分阶段,逐渐扩大成果,逐步深化活动,根据团组织和团干部的实际情况而定。带面当中,要注意发现新的典型,把抓点时形成的几个、十几个典型扩大到带面时的十几个、几十个典型,进一步增强说服力、进一步提供多层面经验、进一步坚定团干部的信心、进一步扩大社会效应。
如果说抓点是主要靠团的机关干部多下基层、多动脑筋的话,带面时则转向调动各级团组织、团干部的积极性,主要靠他们多想办法、扎实有效地去做。带面时要经常向党委汇报,争取党政的支持,把工作纳入本地、本系统党政工作大局之中,以保持后劲,并为基层团组织有效地开展这一工作提供更好的条件。
点与面的关系能反映团的工作质与量的关系。点上工作要追求高质量,面上工作要在一定质的基础上追求大数量。点上为突击队,面上为大兵团。点在先,面在后。因此,凡团的领导机关、团的领导干部,工作有声有色,有板有眼,效果显著,政绩突出的,一般都是处理好了抓点与带面的关系。
(三)理清思路与开展活动的关系
一般地说,团的工作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来开展的。活动是团的工作的载体,不开展活动,就无共青团工作可言。活动开展少,也不可能很好地展示青春风采和表现团的工作。
但是,团的领导机关开展活动与基层组织开展活动是有很大区别的。
区别之一是,前一种活动既在于使参与活动的青年受到积极的影响,更在于向众多基层团组织作示范,向社会各界作导向,表明共青团在组织青年实践什么、倡导什么;后一种活动则主要着眼于参与活动的青年们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并直接促进本单位、本系统两个文明建设。
区别之二是,前一种活动多是根据大的工作思路搞启动式、传导性、示范性的活动,为了把工作思路和实现这一思路的基本活动方式传播推广开来;后一种活动则主要是在一个地方、一个单位落实上级团的领导机关的这一工作思路,是前一种活动在基层的延伸、连续和一波一波的浪潮。
区别之三是,前后两种活动的层次、规模、参与面、影响面、宣传效果等具有很大的差异。
由上述区别可以看出:第一,无论团的领导机关还是基层团组织,都必须搞活动,只有开展活动,才能使团组织永葆活力、发挥作用。第二,团的领导机关开展活动,要着眼于向社会昭示、导向的作用和向基层团组织示范、传播的作用,因而组织水平要高,策划要精细、宣传要到位。第三,团的领导机关开展的活动,是把某项工作思路向下延伸、落实的方式,不是为活动而活动,而是通过活动启动新的工作项目或推动某一工作项目向更广泛、更高阶段发展。
因而,我们必须强调,团的领导机关必须抓两手。一手是认真调查研究,准确地把握党政工作大局和青少年的新特点、新需求,提出好的工作思路。另一手是为推行这一思路而精心策划组织启动式、示范性的大活动。处理好理清思路与开展活动的关系,就可使一个地区、一个系统共青团工作的水平极大地提高。
然而,我们也常常发现,一些团的领导机关活动较多,但清晰的工作思路不多,许多活动是被动的,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主意不高,导向性不强,缺少其中的“魂”。也有一些团的领导机关只注意定方案,提要求,发号召,自己不开展活动,指手划脚,空对空,说大话。这两种倾向都会使面上工作难有起色。前一倾向缺乏工作主线,从而难以对面上工作有效指导;后一倾向缺乏工作示范,从而难以带动面上开展活动。
团的领导机关越向上,抓思路就越显重要。越是往基层,开展活动就越重要。对团的领导机关来说,理清思路的同时也对如何开展这类活动作了充分的研究论证,使基层易于接受和便于开展活动,从而心中有数,具有操作性。而抓活动的时候,要尽可能进行活动效果的验证和评价,特别是从中总结出注意事项,以更好地指导基层活动。
一个工作思路确立之后,就开展启动式、示范性活动。之后,紧接的工作则是推动活动向面上广泛延伸。在向面上推进时,要强化宣传,为基层开展活动提供舆论支持。要注意抓活动典型,总结经验,为基层提供更切实际的工作参考,并可修正和完善已有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
根据实际分配精力,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利用好,使工作既主线清晰、立意较高、指导思想明确,又有重大活动,能带动基层、导向群众。这就是理清思路与开展活动之间要把握的关系。抓思路以开展富有实效的活动,搞活动以推行和落实工作思路,二者既区别又联系,相辅相成。团的领导机关工作人员既要会搞活动,又要而且更重要的是会策划工作思路,使更多团员青年参与进来,推动整体工作发展。
(四)工作与转业的关系
由于团的工作对象年龄上的特殊性,对团干部的任职年龄就有了明确的要求。在这里工作的人比一般单位的人员平均年龄要小。从事一段时间共青团工作后,就要转入其它工作岗位,除个别人员外,绝大多数不会在这个岗位上干到退休。当然,团属事业单位和企业可保留骨干和专家,则另当别论。
由此,团的干部存在着工作与转业的问题,必须要处理好工作与转业的关系。
每个团干部自进入团的专职岗位后,都自然而然地会想到以后转业的问题,而且随着年龄增大,这一想法最后成为迫切的愿望了,这是很正常的。也可以肯定地说,绝大多数团的专职干部热爱团的事业,热心青年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力求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把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也力求使青年拥护、党政满意。尽管他们也有转业的愿望,但总是以工作为重,以服从组织安排为大局。
不正常的是,有少数团干部刚到这个岗位不久,便心猿意马,见异思迁,对团的工作这也看不惯,那也不顺眼,急于托关系,走门路,想离开这个岗位。一般来讲,青年人适合做什么就应当鼓励他做什么,不仅全社会应予理解和支持,而且共青团组织还应支持和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我说的这些团干部则属另类,他们并不是因有某一专长或爱好,有着远大的理想或抱负,而是认为在团的岗位上,无钱没权,自己不愿意动脑筋下功夫去做好本职工作,总觉得干团的工作没意思、没出息。这样一些团干部缺乏事业心,留在岗位上也发挥不了多大作用,除应给予批评帮助外,最好还是请君另谋高就,以免发生更多的负面影响。
最常见的是一些团干部干了一段时间,也做过一些贡献,在没有安排转业前,总是以将要转业为由,消极怠工,消磨时光,不愿多做工作了。他们工作不再主动,思维不再创新,这种“等”的思想是十分有害的。
至于极少数年龄大,时间长的老团干,团组织应积极联系,关心他们,帮助他尽快转到新的岗位上去发挥作用。
要知道,无论到什么岗位上工作,青年人只有奋发向上,努力工作,才是事业的真正起点,也才是唯一的选择。并不是离开了团的岗位就突然会有什么奇迹,就可以不工作,不流汗,就可以去享受了。在什么岗位就做好岗位要求的工作,在团内一天,就做好一天团的工作。这样的团干部走到那里都会受到欢迎和一定能得到组织肯定的。
处理不好工作与转业的关系,最易造成短期行为。实事求是地说,由于一些团干部思想上存在着短期行为,因而安排工作、抓团的建设、办团属事业,表现得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研究问题肤浅,致使团的工作连续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发展壮大受到困扰。短期行为从根本上分析就是没有处理好工作与转业的关系。
必须教育团的专职干部,以立足本职岗位为重,努力做好当前工作。要从团的事业长远发展考虑,来思量自己正在做的工作。要坚决克服短期行为,为保持团的事业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当然,团的领导机关抓团干部的转业一刻也不能松懈,特别是书记、副书记和组织部门,但必须有序进行。除了组织挑选或自己联系的以外,组织部门应根据各人情况提出转业先后的名单,分期分批做工作,把大家都转好。
在积极帮助团干部转业的同时,还应注意抓好干部的转业教育。要帮助团干部分析形势,弄清情况,合适地估价自己,在有转业条件时及时转业。转业教育是对干部进行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团的领导机关里应当公开地、明确地开展,尤其是在到龄或超龄团干部相对较多的地方或相对突出的阶段更显得必要。
处理好工作与转业的关系,不是想要团干部都成为超龄团干,更不是忽视团干部转业。恰恰相反,处理好工作与转业的关系,就是一方面要使团的领导机关里,在领导层中形成积极帮助团干部转业的共识和行动,尽量减少个人为转业而四处联系的烦恼。另一方面,作为团干部个人,要做好自己的份内工作,要有保持团内长期发展的思想和工作上的远见,而不要总抱着短期行为的念头。在团内工作,是一个青年人一身中一次难得的学习和锻炼机会,要用好这个机会,做好每一件、每一天的工作,当有一天真的离开的时候,能自豪而无憾地说:青春无愧,我们值得!
(五)照顾青年特点与坚持工作制度的关系
无疑,团的领导机关里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青年人。团是青年组织,时刻强调要代表青年利益,照顾青年特点,当然也要代表机关里这些青年的利益,照顾他们的特点。但是,照顾青年特点还要坚持工作制度,没有严格的制度,机关工作就如同一盘散沙,各行其是,实际上也就无从体现青年特点了。
在一些地方,团的领导机关里不是通过合适的工作制度体现出青年的特点,而是在对干部不适当的“照顾”中去体现。其实质不是真正地爱护,而是放任和失之过宽。即总认为年轻人,不要管那么严,只要把交给的工作任务完成就行了,不必严格地去要求。因而机关里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松松跨跨,脱岗溜号,聚集清谈,搬弄事非,不思进取,消极怠工,使机关里逐渐正气不足,邪气有余,应付工作,缺乏创新。还有些人认为,年青人还要发展,要从长远看,不要得罪年轻人。抱这种观点的人,对干部中出现的问题不谈话、不批评、不教育,得过且过任其发展,看似想搞好关系,实在害了干部,误了工作,助长了歪风邪气。另有一些现象也属这类,即对青年们提出的要求不加分析,不顾条件,不考虑与工作的关系而均予答应,把机关搞得像个俱乐部一样,而没有领导机关应有的求实、严谨、创新、开拓的氛围。有些人错误地认为,这就是照顾青年的特点。
还有些地方,团的领导机关,严肃有余,活泼不足。不考虑青年的活动设施,不组织青年的活动,一年四季死气沉沉。一切都很死板,无活力、无生气、不像个青年部门,这怎么能焕发出青春朝气去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做事呢?
因此,我们说,在团的领导机关里,既要照顾青年特点,又要坚持工作制度。要在工作制度里体现青年特点,在日常行为中坚持工作制度。想搞好机关工作,想使团的领导机关真正成为一个地区青年工作的组织者、带领者,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严谨规范的工作制度,要依靠制度的约束,使机关工作井然有序,富有效率;要依靠制度的规范,树立机关良好形象;要通过实施制度,使年轻干部受到组织观念的教育和养成。团的机关的工作制度,又不能像其它单位或组织里的制度那样,应当在制度中体现出青年的需要、特点来,比如学习、活动、工作考核问题等等,都要充分考虑到青年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而一旦制度确定下来,无论是谁,都应严格遵守,不能制度归制度,实际要求归实际要求,使制度形同虚设。
照顾青年特点与坚持工作制度两者之间,根本上说就是要形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局面,也就是既团结紧张,又严肃活泼,使团的领导机关具有明显的青年机构特点,又制度完善、作风扎实,工作严谨,效率提高。
(六)个人与组织的关系
组织是由个体构成的,是若干个体的联合体。这个联合体里的个体又遵从共同的准则,按照一定的程序、要求和规章制度组织起来,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个人服从组织,是人所共知的道理。然而这一浅显的道理时常受到破坏,或是有意识地、或是不自觉地。
比如有些干部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只想索取,不比贡献,甚至说:我到团委来真是太亏了,单位对不住我,薪水不高,提职也不快。又比如有些干部说:你的职务提得慢、你还那样认真的工作,真是太傻了。还有人说:我在团委沾什么光了,房子没别人住得大,职务没别人高,工资没别人多,干到时候转业就行了,能干多少干多少,努什么力呢?
再比如,在工作的统一步调和协作上,也有自由主义的表现。一些干部不管工作计划如何安排,不管团的重点工作如何突出,只强调自己的事情重要,或捡方便易行的去做,常常在半道上把工作引入到别的方面,使机关强项工作不能突出,整体优势不能发挥,形不成拳头,打不出名牌。还有些干部相互不团结、不协作,各弹各的调,各吹各的号,部门之间不沟通,不协调,单打一,或搞重复活动,工作效率不高,活动影响不足,也使基层组织难于应付。
凡此种种,都属于不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
在对待个人升迁调转上,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多问问自己的能力和贡献究竟如何,为什么别人先于自己被提拔了呢?客观而论,团的干部总体上都是不错的,但事物总有差异,没有绝对相同、相等的,总表现出有特别好的,好的,一般的和差的。自己为团的工作提了多少合理的计划,有什么新的工作创意,写了几篇有份量的文章,能独立完成什么样的任务,与别人相比存在什么不足等等,都应该在内心深处琢磨一番,然后认真地回答一下:我对组织怎么样?
对那些挑拨离间个人与组织关系的人应该大喝一声:注意自己的心态是否已经有问题了!作为同志,作为朋友,别人有怨时要多帮助,要善意地帮其分析原因,寻找不足,化解矛盾,更要自觉地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局。良好的同志关系,应当通过诚心相待、善意相帮来持久,而不是讽刺、控苦、拖人家后腿,说人家太傻,企图使别人停下步、不要前进,甚而唆使别人与组织闹事,暗自高兴。机关风气是靠大家共同形成的,机关形象是大家共同维护的。同志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有助于个人与组织关系的协调。
对那些不注意协调,不善于从大局着眼的同志,则应强化组织观念,增强全局意识。团的形象,机关的形象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整体形象是个体对外形象的总括,整体的影响力完全能增加个体在外的影响力。每个人为机关内部协作、团结和大局稳定所作出的努力,大家自然是能够看到、感到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顾全大局,善于协作共进,不仅是组织观念强不强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人的人品问题,的确不是小事,必须引起注意。
摆不正个人与组织关系的现象要说还有一些。尽管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组织要高度重视。要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及时批评一些不良言行。还要经常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所有机关事务,尤其在一些涉及个人利益的问题上,要公正、公开、公平地办理,不能搞“暗箱操作”。领导干部要坚持立党为公、服务大家的原则,绝不可结帮拉派,偏听偏信,失之公正。要在机关里形成比、学、赶的氛围,通过相应的制度造成竞争的局面,择优而仕、择优而奖。要通过相应的措施加强部门之间、同志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创造协作共进的条件,激励大家团结一心,形成合力。
个人摆正与组织的关系,就会减少心浮气躁,就易于处理好同大家的关系,不仅对工作、学习和成长进步有极大的好处,而且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是极为有益的。
领导班子注意处理好组织与个人的关系,就会减少磨擦,减少矛盾,减少消极力量,从而把大家团结起来,凝聚起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开拓创新、推动工作。
(七)上级组织与下级组织的关系
团的上级组织与下级组织之间存在着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把握好这一关系对于全团上下形成合力,发挥整体优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团的领导机关里,也有些个别干部处理不好这样的关系。他们常常自命不凡,对于下级团组织的同志表现出教师爷的身份,指手划脚,口气生硬,作风霸道;有些则不深入调查研究,到一地,先发表一堆意见,大话空话连篇,作风飘浮,给基层的同志们很不好的印象;有些给基层组织添乱,不顾基层团组织的困难,讲排场,顾面子,损害团的形象等等。
作为下级团组织,当然应尊重上级团组织,并在组织上服从上级团组织。但下级团组织对上级团组织尊重和服从是从工作上体现的,表现为下级团组织积极响应上级团组织的号召,如实反映基层有关情况,创造性的贯彻上级的工作部署。因此,下级组织对上级组织的尊重和服从不是表现于对上级组织的每个人员的个人之间的服从。离开了工作关系,离开了团章的规定,个人之间只存在着友谊。这一点我们的上级和下级组织的同志们应该清楚。
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的工作指导是十分必要的。而要把工作指导好也是不容易的。一般而言,上级比下级掌握的信息多,对整体、对全局工作的重点把握得较为准确,研究的问题更深入更广泛一些,简言之具有许多指导的条件,同时又因是上级而具有指导的资格。但真正做好指导,除了这些并不够,还需要深入了解下级组织的工作情况,熟悉干部的一般情况,掌握其工作的成绩和差距,做到有的放矢,指到位置,导到轨道上来,使下级组织的工作成为整体工作的有效部分。团干部的年龄都比较轻,一些上级组织的干部可能比下级组织的干部年纪还轻,加之有些同志的阅历浅、实践经验少,如果作风飘浮,口出大话,指手划脚,极易造成基层同志反感,久而久之形成对上级组织的意见,从而影响工作。只有深入实际,认真研究,一起商量,多一些探讨式、启发式、引导式地指导,才会赢得下级同志的欢迎。
上级组织要多为下级组织服务,密切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要积极支持下级组织开展工作,为他们提供信息服务,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提供政策支持,帮助策划和组织一些大型活动,培训团干部,帮助落实团干部的待遇,协助下级党组织管理好团干部,为团干部的学习、转业而努力。对上级团组织来说,强化机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最为重要。对下级组织的同志服务好了,自然会树立起上级机关的良好形象,形成工作的权威,联系更广泛的同志一道工作。切实为下级组织服务,应当是对团的上级组织及其每一名工作人员的一条纪律和明确要求。
要虚心向下级组织的同志学习,尊重他们的劳动,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汇集他们的聪明才智推动全局工作的发展。要坚决摒弃在下级干部面前的傲慢习气,要倡导为下级组织服务之风、深入调研之风、尊重和向基层同志学习之风、密切联系下级组织之风。构建符合团章规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团结合作推动工作的团的上下级组织之间的密切的新型的关系。
(八)领导干部与群众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领导干部主要是指团委的书记、副书记,也包括机关里的中层领导干部。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不仅指与本机关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还包括与下级组织的同志们、与广大团员青年们之间的关系。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就提倡并力行着官兵一致的原则。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一贯的、根本的宗旨。领导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关键的问题不是要求群众去如何摆正关系,而是领导要摆正关系,要把自己置身于群众之中,又不能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的群众,要成为群众利益的代表和群众的“领头羊”。领导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才能了解群众的愿望,掌握群众的动态,反映群众的呼声,维护群众的利益。共青团组织是党联系广大青年的桥梁和纽带,所从事的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部分,理所当然要保持和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努力实践党的群众路线。
但是,有个别团干部自觉不自觉地沾染上一些不正之风。他们或摆官架子,疏远与群众的关系;或高高在上,不深入实际,不深入青年,不研究青年,工作华而不实;或一心向上,唯上级之命是从,不顾青年利益,不反映青年意愿,不专心团的工作,过多考虑个人如何升迁调转;或凡事凌驾于组织之上,搞唯我独尊,独断专行,作风霸道,老子天下第一;或不许别人提意见,老虎屁股摸不得,凡事正确,不容批评,更没有自我批评等等。凡此种种,都属于没有处理好领导与群众关系的表现。尽管这些表现只发生在个别人身上,但在团内有警钟常鸣、经常教育的必要。
团干部要清楚,团的岗位是个学习的岗位,锻炼的岗位、奉献的岗位,而不是个当官的岗位、做老爷的岗位、谋取私利的岗位。如果说在政府部门里因首长负责制等工作关系而形成一定的官员与工作人员之间的区别的话,在团的组织里不应有这样的明确区别。在政府部门里,领导体制是首长负责制,在团组织里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委员会制,少数服从多数。这里并不是说团的负责干部没有责任,也不是说在团内群众不要服从领导、不要尊重领导,如果那样的话,团组织也会一事无成。而是说在团内,书记、副书记和中层领导干部不要把自己看成青年官,不要把自己与群众截然区分开来,时时处处总以领导自居,那就不符合团的实际,不符合青年的愿望了。
其实,青年在某种意义上说比中老年人更尊重上级、尊重领导。但由于青年时期处于精力最旺盛的阶段和不太成熟的阶段,他们既敢想、敢干,又不愿向谁服输;既尊重权威,又敢于向权威挑战。因此,团的领导干部必须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在青年中享有威信。其中人格的力量具有较强的影响。许多优秀的团干部正是靠着自己强烈的事业心、工作责任感、较高的综合素质等品格的力量,把青年吸引到身边来,把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从而取得重大成绩的。团的领导干部要与青年平等,不作青年官,而做青年友。与他们平等交流,平等探讨,经常沟通,尊重群众。这样的人,青年不仅尊重,也会服从,更会积极拥护。
当然,同任何组织和单位一样,要提高工作的绩效,要使机关内部和上下级组织之间达到运转灵活高效、井然有序,必须建立健全上下级之间在工作上的运行规则。这个规则必然要求团的领导干部大胆工作,勇于负责;也必然要求机关其他工作人员,要求下级组织尊重和服从领导的安排。但在工作上形成的必要制度,不能带入到工作之外来,更不要成为做人的角色要求。做青年友,始终要求团的领导干部与同志们,与团员青年们之间不仅平等,而且密切,不仅相处共事,而且能成为朋友。
关于职务称呼问题,党内早有规定,不称职务而称同志。团内历来倡导这个,一般都直呼其名。团的领导干部不仅要习惯这样,还应积极提倡这样。一些同志出于尊重称呼了职务,一般应劝阻,如不便劝阻,也不要扩大,作为领导干部个人要注意这一点。要带头保持党所规定,团所倡导的这一好习惯、好传统。这也是团内处理好领导干部与群众关系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