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64900000010

第10章 入门太难

弘忍对墙上的匿名偈子大加赞赏,接着又把全寺的人通通叫来,让他们在这偈子前烧香礼敬。弟子们念诵着这个偈子,无不崇敬叹服。弘忍又说:“这偈子你们要翻来覆去地念,才能发现自己的佛性。按这个偈子去修行,就不会堕入恶道。”

接着,弘忍把神秀叫到了内室,进行了一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密室私语。弘忍问道:“这偈子是你作的吧?如果真的是你,你就够资格作我的传人了。”

神秀诚惶诚恐:“罪过罪过,确实是我作的。我可不敢奢望作一派领袖,只是想请您老人家鉴定一下我的修行水平。”

弘忍于是下评语说:“看你这个偈子,见解也算不错。凡夫俗子照你这个偈子修行,应该就不会堕入恶道,可是,距离真正的大彻大悟还差得远呀。你的偈子呀,只能算是站在了佛法的门前,却还没有真正入门。要想真正入门,就必须认识到自己本身具备的佛性才行。这样吧,你再回去考虑两天,重新写一首偈子来,那时候我再决定要不要把衣钵传给你。”

神秀得了这么一个评语,不知什么心情地回去了,思来想去地过了好几天,新的偈子就是憋不出来。

弘忍门下那么多的弟子,苦修苦学了那么多年,可是,就连神秀这位既受弘忍盛赞又是众望所归的人物都没能入门,这佛法也太难了吧!

佛法确实很难。我早年读佛经的时候,越读越觉得难,首先是量的苦难:书实在太多了,而且真要通透的话就还得去学梵文和巴利文,以避免翻译的误导;再有就是质的方面:理论实在太精深了,而且很多内容都远非常理可以揣度,往往越想就越想不通。后来有一天我突然想到:佛陀当年的那些弟子,也就是后来被称为菩萨和罗汉的那些人,许多都是两千六百年前的文盲,而我们现在积两千六百年人类经验之精华都很难看懂的东西,难道他们就能懂?后来才明白本来很简单的道理被一代代的高僧越搞越复杂、越搞越混乱。回过头来再看原始佛教,如果我们能坐着时间机器去到两千六百年前,和佛陀的亲传弟子们搞搞论辩,恐怕胜面是很大的。

从心理而言,人们需要的精神食粮往往既不是深刻的,也不是浅薄的——深刻了就容易曲高和寡,浅薄了就容易遭人鄙夷,最合适的东西是貌似深刻而实则浅薄的,坐在地铁里看不会怕被周围的人笑话,拿回家里也不会被束之高阁。弘忍对神秀的这番话正突出了禅法之高,等慧能真讲修行法门的时候又可以得见禅法之浅。禅宗后来风起云涌的大量机锋公案大多也属于这种情形。

现在,禅法是不是真的高到连神秀这样的第一高材生都领悟不了的程度,其实这很难说。有人就觉得《坛经》这段记载前后矛盾:前边明明说了弘忍对神秀的偈子评价极高,让所有弟子们烧香礼敬,后边怎么又说神秀连门都没入呢?而神秀的禅法本来就深得弘忍真传,证据确凿,弘忍哪可能说出后来那些话呢?于是推论说:这里边大概有后来慧能一系弟子的作伪,意在贬低神秀、抬高慧能。

后来的历史上,继承弘忍宗风并发扬光大的确实就是神秀,神秀作了“两京法主,三帝国师”,显赫一时,慧能只是在南方边远地区小打小闹而已。现在我们说起禅宗,很多人只知慧能而不知神秀,而在当时的主流社会,大家却多是只知神秀而不知慧能的。再者,当时大家认为神秀传承的是弘忍的东山法门,这也是没有疑义的。

天才出语惊四座——

别看神秀折腾了半天,全是铺垫。等铺垫足了,真正的主角就该出场了。

有一天,一名童子从慧能舂米的工作间走过,一边走一边背诵着神秀的偈子。慧能一听之下,立时便对这个偈子有了一个清晰的判断:偈子的作者还没有触及佛性的根本。于是问童子道:“你背的这是什么呀?”童子回答说:“弘忍大师说‘生死事大’,你还不知道吗?最近他老人家在找接班人,让大家各作一篇偈子,我背的这个就是神秀上座写在讲堂走廊上的《无相偈》呀,弘忍大师让我们背的,说是按这个偈子去修行,就能见到本性,脱离生死苦海。”

看来全寺这么大的动静,慧能竟然全不知情,毕竟他还只是一个工友,算不上弘忍的弟子。但这显然又和前边说的《楞伽师资记》里慧能作为弘忍十大弟子之一的记载不符,两个说法无法并存,只可能全错,却不可能全对。

按照《坛经》的说法,慧能接着对童子说:“我到这里都有八个月了,整天舂米,还从没走近过讲堂呢,拜托带我去看看吧,让我也礼拜礼拜,背上几回。”

童子领着慧能来到讲堂前的走廊,对着偈子礼拜之后,又请人给自己念了一遍。慧能大概越捉摸心里就越有底,自己也作了两首,请一个会写字的人把自己的偈子写在了走廊的另一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慧能要表达的意思是:佛性本来就是清净的,从来都是清净的,哪有一丁点的尘埃呢?

大家一见墙上突然多出这两首偈子,都觉得奇怪,慧能也不说什么,接着回去舂米去了。——神秀和慧能的对比是一个极高明的文学手法,第一高手绞尽脑汁、谨小慎微、忐忑不安,结果被一个无名低手随便一招就给打败了。以至于有学者推测,这都是慧能的徒子徒孙们贬低神秀、抬高慧能的手段,恐怕当不得真。(旁证还有:这种以偈子争锋的事情在当时绝无仅有。)

按照较原始的敦煌本《坛经》,慧能写的就是这样的两个偈子,但一般流传的版本只有一首,内容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流传最广的这一首也许正是对早期两首偈子的凝练和修订,但是,佛性常清净、明镜本清净和本来无一物却出现了一点矛盾:既然本来无一物,那么佛性有没有呢?

佛性肯定是有,因为这毕竟是慧能的核心理论支柱,讲空是不错的,但也不能空大发了,所以我们还是以敦煌本的两个偈子来入手吧。

慧能的偈子在历史上鼎鼎大名,人人叫好,直到陈寅恪读得仔细了,却发现了一些问题。

陈老师说:古往今来这么多人诵读这神秀和慧能这两人的偈子,好像谁都没注意到这里面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比喻不恰当;第二个问题是:意义不完备。

完了,就这么四句话二十个字的小东西,被陈老师这么一说,又是比喻不恰当,又是意义不完备,真有这么严重吗?

第二点就先不说了,见仁见智,只说说第一点。陈寅恪说,印度禅学里有不少内容都是讲观身之法的。什么叫观身之法?大体来说,就是你用什么方法来看待人的肉身子。印度人通常怎么看呢,他们有一个很好的比喻,把人的身体比作芭蕉之类的植物。

为什么比作芭蕉而不是比作土豆呢?因为芭蕉这东西有个特点,是一层一层的,剥完一层还有一层,剥完一层又还有一层。嗯,大概有不少人没见过芭蕉,那就不妨想想洋葱,还有卷心菜,反正就是这种剥完一层又有一层的东西。要是有谁连洋葱和卷心菜都没见过,那我可真没辙了。

芭蕉,或者洋葱,或者卷心菜,剥呀剥,一层又一层,里面到底藏着什么呢?剥到最后,咦,什么也没有了?!——好好体会一下这种感觉,再来想想我们的身体,哦,原来是空的,什么也没有啊!

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的结尾处,主人公历尽了传奇动荡的一生,坐在门口剥洋葱,剥完一瓣又一瓣,最后发现没有芯。主人公把碎片一抛,感慨地说:“老天爷真会跟人开玩笑。”——如果旁边有个高僧在,就该说他悟道了。

要比喻肉身之空幻不实,印度和尚们早就用芭蕉之类的东西打过无数次比方了,可如今神秀和慧能也要表达这层意思,看来也没什么新意,但是,他们不是用芭蕉树而是用菩提树来作比,嗯,陈老师问了:这合适吗?

菩提树是什么树?

这种树原本不叫菩提树,叫做钵萝树,因为佛陀当年坐在一棵钵萝树悟了道,所以树的身份也不一样了,改叫菩提树了。唐僧当年去西天取经,亲眼见过菩提树,他在笔记里对菩提树还有过描写,说这树又粗又高,冬夏不凋,漂亮极了。

陈老师起疑了:这样看来,菩提树应该是“一树恒久远,青翠永留传”,用它来比喻变灭无常的肉身恐怕不太合适吧?这让人想起了一个经典比喻:“队员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加强体能和对抗性训练,这样才能适应比赛中的激烈程度,否则的话,就会像不倒翁一样一撞就倒。”

当然,如果按照慧能的标准,陈寅恪这算是执著于文字,落了下乘,肯定一辈子也不能见性成佛。禅师们的很多话都该以这种方式来理解:他就那么一说,你就那么一听,千万别较真。况且在较真这种事上,陈寅恪是大学者,慧能是文盲,不用比也知道胜负,实在是不公平的。

自慧能以后,禅宗越发讲所谓“不立文字”、“不落言筌”,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锣鼓听音儿,说话听声儿”,还有就是“没必要鸡同鸭讲”。细分起来,这里边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的不较真是非常正常的,不仅禅师们这样,普通人也这样。比如我曾经讲过自己写东西的态度,是既不弘扬什么,也不反对什么,只是尽量下工夫把一些问题搞清楚,然后打了一个比方说:就像小孩子拆闹钟,满足好奇心而已。对我这个比喻,有人就较真了,带着责难的口气质疑说:拆闹钟容易,拆了之后还能不能装得回去?——这种较真就好像有人质疑小猫钓鱼的故事:“猫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根本就不可能拿着鱼竿去钓鱼。你尽瞎说!”

第二重境界也很常见,容易理解。好比有人喜欢二人转,你想告诉他二人转很庸俗,还是巴赫的音乐更好,就算你能论证得再明白,人家该喜欢二人转还是喜欢二人转。艺术作品之“好”,只能靠领悟,没法靠说理。只有艺术修养到了一个层次,才能明白这个层次的好处,而这种明白也只能和同样层次的人形成交流。

第三重境界的不较真就更进了一步,也比较玄,禅宗所谓机锋就是这一类,根本就是所答非所问。好比你问老师:“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到底是什么呀?”老师回答说:“我刚吃完早饭。”

总体而言,这类机锋是要以突如其来的手法打破人们惯常的逻辑思维,尤其是要破除二元对立观念——这一点慧能最后还要详细讲的,我们也留到后文再说。

在神秀和慧能这个时候,禅门的风气还比较朴素,没有那些云山雾罩的机锋公案,偈子写得虽然禁不起推敲,却也大意明朗,而且按照不落言筌的说法,禁不起推敲也无所谓,在禅门自己的语言体系之内这也是自洽的,毕竟这与陈寅恪的学术话语分属两个语言系统。

早期版本里的两个偈子变成了后来版本里的一个偈子,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第二首偈子和神秀的偈子实在太像了。我们再看一下,慧能的第二首偈子开头是“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和神秀的没什么差别。也许是慧能一系的后学担心这个偈子的存在等于慧能是承认神秀的禅法的,这才做了手脚。但事实上,慧能和神秀的对立、南宗禅和北宗禅的对立、顿悟和渐悟的对立,基本都是后人搞出来的,在慧能和神秀在世的时候根本就不是这样,这对师兄弟的理论分歧也没有那么大的。

慧能的弟子们贬低神秀,这就像文学流派更迭中常见的那样:新的流派所急欲打倒的往往并不是真正的敌人,而是那些与自己仅仅稍有不同的先驱者们。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神秀和慧能这几个偈子在印度佛学里的渊源。当初上座部就主张心性应该是清净的,之所以看上去很脏,是因为受了外界的污染——“心如明镜台”,本来是一面明晃晃的镜子,为什么要“时时勤拂拭”呢,是因为“尘埃”太多,把镜子弄脏了。

镜子被弄脏了,怎么办?只有把尘土擦掉,才能恢复镜子的本来面目。怎么擦呢?上座部的办法很传统,两个步骤:先要明白道理,然后再动手擦拭。——所谓明白道理,就是说要搞明白镜子是怎么回事、污染是怎么回事、擦拭的方法又是怎么回事,也就是先要明白佛理;所谓动手擦拭,就是明白佛理之后付诸行动,用禅定的功夫刻苦修行(这是一套很复杂的技术活儿),等修行的火候到了,镜子也就被擦干净了,心又恢复了明晃晃、亮堂堂的本来面目,这就是达到解脱境界了。

说到这里,这和神秀的偈子看上去是一模一样的,其实有个分别:上座部讲的是镜子“应该是”清净的,而神秀讲的是镜子“本来是”清净的,也就是说,上座部的镜子从刚一出现的时候就是一个脏镜子的形象,而清净是这面镜子在经过擦拭之后所能达到的一种可能性。换句话说,上座部是要追求未来,神秀是要返归原初。另外一个区别是:上座部的镜子一旦被擦干净之后就永远是干净的了,而神秀还强调“时时勤拂拭”,就是说镜子即便被擦干净了,但外界的尘土还会不断地来污染它,所以还需要经常打扫才行。

上座部的镜子理论只是一家之言,说一切有部就不这么看,他们认为镜子本来是个脏镜子,所谓解脱是扔掉这个脏镜子,换上一面干净的镜子。

慧能的偈子,在“镜子本来就干净”这一点上和神秀的理论基础是一样的,不同之处是:神秀是说达到解脱境界需要按部就班(渐悟),解脱之后还要小心谨慎(镜子擦干净之后还要时时拂拭,免得再被弄脏),而慧能说的是解脱只在一瞬间(顿悟),一朝解脱、即时成佛(你一直以为镜子是脏的,直到有一天你突然发现它是干净的,而且从来都是干净的)。所以在这点上,慧能是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了上座部传统,虽然这也许只是一种暗合。

谁的偈子更高明呢?这绝对不是一个问题,我们现在随便一个人都知道慧能的偈子高明。但我们如果拿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来,事情可就不好说了。

我们一般人都是孙悟空型的,如果没人管着、不受制约,早晚有一天得去大闹天宫。于是,孙悟空背上背着五行山,头上勒着紧箍咒,头顶上有如来佛压着,身边有唐僧督着,就这样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修成正果,成为斗战胜佛。既然成佛了,当然意味着解脱了,于是,紧箍咒也自动消失了。现在问问大家:“没了紧箍咒的孙悟空还会去大闹天宫吗?”答案很简单:“不会了。”因为紧箍咒已经通过这漫长的西天路内化在孙悟空的思想意识里了。

大闹天宫的孙猴子变成真心诚意的卫道士,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里,少不了许多像紧箍咒这样的外在的强制手段。作为佛门修行,戒律就是一种紧箍咒,神秀的“时时勤拂拭”也是一种紧箍咒,而慧能的偈子虽然看上去很高明,但实践起来有极大的难度。让正在蟠桃园里偷桃子的孙悟空突然领悟到“呀,原来我是个卫道士哎”,马上放下桃子,变得俯首帖耳,从大闹天宫到斗战胜佛之间竟然没有一个过程,这恐怕是绝大多数孙猴子都做不到的。所以慧能后来一再强调他的顿悟法门是针对资质好的人来说的,也不是没有缘故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把慧能的偈子想象成孙悟空成为斗战胜佛之后的心理写照呢?斗战胜佛想:“我现在是个卫道士!我本来就是个卫道士!我生来就是个卫道士!”如果这时候八戒给猴哥带来了王母娘娘再次召开蟠桃大会的消息,斗战胜佛他老人家应该丝毫不会为之所动吧?

佛门也似鳄鱼潭。

慧能的偈子很快就被弘忍看到了,也很快就得到了弘忍的评价。弘忍对大家说:“这偈子写得不怎么样,没有领悟到佛性呀。”

弘忍是心存偏见,还是有眼无珠?都不是,他马上就看出这两个偈子的高明,确实把握了佛法精义,但是怕大家知道这点会对慧能不利,这才说谎的。

前边讲过,佛门戒律多多,最最基本的是所谓五戒,五戒之中就有一条“不许说谎”,那么不论弘忍说的是不是善意的谎言,他肯定是犯了戒、说了谎了。这样一位宗门领袖公然说谎,实在让人大跌眼镜。等将来真相大白,冯墓山上的弟子们知道师父说谎,不知道会怎么想呢。

另一个问题是:佛门净土又不是官场、不是宫闱,大家为什么会对慧能不利呢?这实在也让人想不通呀。

就在当天的三更半夜,弘忍悄悄把慧能叫到了讲堂,给他开小灶,讲说《金刚经》。——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达摩老祖不是教人只读《楞伽经》么,按说《楞伽经》才是他们这一系统的唯一圣典,怎么弘忍大师在这个紧要关头不传《楞伽经》却传《金刚经》呢?这是离经叛道还是别有用心?

确实,从禅宗的脉络来看,《楞伽经》渐渐淡出,《金刚经》渐渐突出,到后来慧能就直接把《金刚经》捧为第一圣典了。汤用彤说这个转变有两个原因,一是南方的风气所致,也就是说,达摩以下那几代人都在北方活动,《楞伽经》在北方很吃得开,而弘忍是在南方传法,南方正是《金刚经》流行的地区,所以入乡随俗、因地制宜;第二个原因是《楞伽经》传了好几代人,越传越走样了,修行者对经典本来应该得意忘言,却终于变成了得言忘意,从哲人之智变成了经师之学,学术气氛日浓,修行味道日少,而《金刚经》言简意深,其深处囊括了大乘空宗的精髓,其简处是解释自由而可以不拘泥于文字,正好可以扭转当时的不良风气。所以,《楞伽经》淡出,《金刚经》进驻,这也是学问演进的自然趋势。

言简意深,得意忘言,这种风格的《金刚经》大约也正合慧能的口味。弘忍以《金刚经》传授慧能,天才的慧能一听就懂,在这片刻的时间里就掌握了一部《金刚经》。接着,弘忍又向慧能传授了顿悟成佛的法门和传法的袈裟,算是指定慧能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了。这件袈裟就是禅宗第六代领导人的身份凭证。至于顿悟法门的要点,就是以心传心,靠直觉与感悟而非文字来领会佛法,让人不假外求、自证自悟。

传法完毕,弘忍叮嘱慧能说:“自古以来,传法之人气如悬丝,活命是件很难的事。你现在已经担负了传法重任,如果继续留在这里,恐怕会遭遇不测。赶快走吧,走得远远的!”

慧能学了佛法,接了袈裟,在三更时分悄悄下了冯墓山。弘忍亲自送行,一直送出去二百里地,离别叮嘱道:“你走之后,还要继续努力,把禅法带到南方,但在三年之内不要开法,要开法千万要等大难过后才行,那时再来引导痴迷的世人,他们若能开了窍,也就与觉悟差不多了。”

慧能便向弘忍告辞,匆匆南下。

这段记载看得让人心里发凉。这可是在佛门净地呀,既不是官场,也不是宫闱,怎么看弘忍这番架势却好似一个在宫闱秘斗中才会常常出现的情形?!熟悉黑帮电影的人更不会感到陌生——老大被老二悄悄地架空,新旧势力疯狂暗战。唉,佛门如此险恶,真搞不清大家在里边学的到底是佛法还是权谋。

不但险恶,而且诡异。神秀写偈子的时候,气氛明明一片祥和,没人去和神秀竞争只是因为神秀实在是众望所归,也没见他用什么阴谋诡计去威胁利诱同门师兄弟,弘忍在表达对神秀的传法期许时也没有顾忌神秀会遭遇什么不测,“传法之人命如悬丝”之类的话也一点儿没对神秀说过,怎么事情一到慧能这里就一下子风云突变了呢?或者,见到慧能的偈子之前,弘忍已经自知不敌神秀的新兴势力,表面上摆一摆掌门威风,心底里早已经听天由命,而见到慧能的偈子之后,弘忍突然看到了一线希望——最后关头的一线希望?

平心而论,神秀是众望所归,慧能是众望所不归,一个是上座教授师,一个只是舂米的工友,一个是树大根深,一个来冯墓山只不过八个月的时间,如果让慧能来作领导人确实难免人心不服。可是,纵然不服,应该也不至于要闹到加害慧能的地步吧?我们可以想象的最坏情况是:弘忍死后,大家不愿意遵从弘忍的遗命,联手把慧能赶下台来,继续扶植神秀;或者弟子们分化为两派,一派支持神秀,一派支持慧能,大家只文攻而不武斗,各立山头,井水不犯河水;无论如何都不会恶劣到人身伤害的程度,毕竟都是想要修佛的善男信女呀。

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矛盾是:弘忍把慧能叫到讲堂传法授衣是三更时分,送慧能离开冯墓山竟然还是三更时分?!

这段记载,似乎是埋下了日后禅宗南北两大宗派对立斗争的伏笔,但考之当时的禅门历史,根本就不存在这样势同水火的严峻局面。而且,就算多年之后,神秀和慧能一北一南分头弘法,也远远谈不上什么“南能北秀”的并立——神秀是“两京法主,三帝国师”,在当时的佛教界独领风骚一辈子,慧能只是在南方边陲小打小闹而已。并立之说,如果说“南慕容,北乔峰”,这是南北双雄,谁也不会说“南慕容,北阿紫”,因为实在悬殊太大。而且,终慧能和神秀一世,两人也没有过什么水火之争,相反,神秀似乎还曾向皇帝推荐过慧能,甚至亲自发出过邀请。

另一个问题是:终慧能和神秀一世,也没见有过所谓付衣传法的事情。从《楞伽师资记》、《传法宝记》等其他资料来看,慧能如果只在那天三更天匆匆听了一下弘忍的讲经传法,这和“十大弟子”的说法似乎存在矛盾,况且弘忍并不曾指定过什么接班人,当时正统法嗣的观念也并不浓厚。其间区别就好像皇位继承之于学生毕业:前者强调正统法嗣,强调一代只能有唯一的一个真命天子,只有这个真命天子才能手持玉玺;后者就散淡多了,学生毕了业,有些人继续深造,有些人自己作了老师,有些人出去工作,不会说每一代只能有一个学生转行当老师。况且以大乘佛教的宗旨而论,弘扬佛法总是好的,那么,多多培养一些弟子,让他们四处弘法,这不是很好么?

据胡适的考证,在慧能和神秀死后,慧能的弟子神会在滑台召开无遮大会,骤然向神秀的弟子们发难,抬出了付衣传法的正统论,质疑神秀的合法身份。

世上的派别斗争大体有两种情况:一是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事从两来,莫怪一人;一是好比桌上放着一块蛋糕,有人切了一刀,拿起一块说“这是我的”,剩下的那一块蛋糕也就自然被划为“别人的”。神会的发难就相当于在蛋糕上切的那一刀,明确划分了正统和旁门、顿教和渐教、南宗和北宗,这才引发了一段教派之间的激烈斗争,神秀门下甚至还串通官府要给神会治罪,这一段历史才正符合弘忍那句“传法之人命如悬丝”。

神会是个伟大的斗士,又加上安史之乱的一段因缘际会,这根悬丝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后来北宗没落,南宗挺进,主要都是神会的功劳。慧能被尊为禅宗六祖,自然也是神会的功劳——官方先是认可了神会为禅宗七祖,这么一来,神会的老师慧能就正式成为禅宗六祖了。

但是,事功归事功,事实归事实,神会的话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这是要画上大大的问号的。神会在滑台大会上提出达摩以来的法统传承,随后被神秀弟子问到达摩以前的谱系,神会竟然信口开河说从佛陀传到达摩一共八代,一时间竟也蒙混过关,后来神会和自己的弟子们也觉着这个说法漏洞太大了,于是修修补补,编书的时候最后改成了二十八代。但无论是八代还是二十八代,没有一点儿是靠谱的。和尚平时都有不打诳语的戒律,但要打起诳语来倒更容易取信于人。

从神会和神秀弟子们的斗争来看,公然造假、打击迫害,什么手段都用上了,当然,大家这样做也许都是为了各自的神圣的目的,既然大节无亏,小节自然可以忽略不计。——这种心态既是宗教史上屡见不鲜的,也是我们很多人认为理所当然的。是的,为了一个神圣的目的,如来佛祖也好,玉皇大帝也好,某某主义也好,做出“必要的牺牲”总是无可厚非的。但这确实容易使人对所谓信仰产生质疑:我们到底应该信仰一些诸如如来佛祖、玉皇大帝或某某主义之类的具象的东西,还是应该信仰一些诸如公正、诚实、互助这样一些抽象的东西?

但是,无论如何,信仰总是需要具象的目标,毕竟人性就是这样呀,让中学生们不去崇拜歌星这是太难做到的。

慧能到底从弘忍那里学了什么,这也是一个难解的问题。从敦煌本的《坛经》来看,慧能总共听课的时间也就只有那个三更天的一小会儿而已,如果再把无尽藏尼姑的那段事情抛开的话,慧能所接受的所有佛学教育只在这弹指一挥间。我们想想看,一个文盲,只听老师讲了短短一席话,就被交付衣钵,成就为一代佛门宗师,这大概只能用奇迹来解释,也现身说法地宣传了慧能的顿悟法门。但从《坛经》后文的记载来看,慧能的佛学修养还是很不错的,经书就算从没读过,至少也听过不少,专业术语讲起来也是一套一套的,所以,如果说他没接受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实在很难让人相信。

慧能在冯墓山到底学过什么没有,至少还存在着另外几种说法。一是其他版本的《坛经》里写过:弘忍到工作间来看慧能,说:“我觉得你的见解不凡,之所以不和你多说话,还打发你到这儿来干苦力,我是怕有人会加害于你。”慧能回答说:“我明白您的意思,所以我也一直在这里闷头干活儿,从来不往讲堂那边跑。”——在这个笼罩着恐怖气氛的寺院里,弘忍和慧能达成默契,谨小慎微地生活着。也许这期间弘忍偷偷向慧能讲过课,也说不定,就像很多武侠小说里的场景一样。

这样的记载确实存在。《历代法宝记》就说弘忍在舂米的工作间里对慧能讲经说法,传了他“直了见性”的禅法,这里另外所传达的信息是:慧能后来以之成名的顿悟法门确实是得自弘忍的真传。

大诗人王维给慧能写过碑铭,其中说到弘忍讲课,学生很多,什么水平的都有,慧能也在里边听讲。如果王维说的是真话,这倒和“十大弟子”的说法相合,和《坛经》的记载却互相矛盾了。到底谁对谁错呢?到底有没有人在故意造假呢?是不是有人为了凸现顿悟的精义而故意删掉慧能的学习经历呢?当然,慧能日后还会教导我们修禅应该不落言筌,应该超越二元对立的观念,如此说来,真真假假似乎也就无所谓了,只要禅法是好的,那就够了。

另一件给已经够乱的局面更增混乱的事情是:王维的碑铭明确记载了弘忍向慧能传授袈裟的事,这段记载通常被认为是付衣传法之说的源头,而王维写这篇碑铭正是受的神会的委托。这一来,事情就越发复杂了:既然碑铭是神会委托写的,难道神会就没想到碑铭里有关慧能在冯墓山学习听课的记载会和《坛经》发生矛盾么?可能的解释是:《坛经》的母本应该是慧能在大梵寺说法时弟子们记的笔记,法海记了,别的弟子说不定也记了一些,各自流传,互有出入;或者,这是法海一系的说法和神会的矛盾;或者,神会既然撒了这么一个弥天大谎,难免会有编不圆的地方。无论如何,真相已经无从确知,最好的办法也许就是“不落言筌”吧?

慧能就这样在夜幕之下悄悄地溜走了。在其他版本的《坛经》里,弘忍把慧能送到了江边渡口时还发生了这样的一则故事:弘忍把慧能送上了船,自己也跟着上了船,亲手摇橹。慧能赶紧说:“老师您歇会儿,应该让弟子来摇橹。”

这个事情很简单,对话也很简单,任谁看了都看不出有什么深意。本来么,弘忍已经老到自知将死而操心接班人的年纪了,又熬了一夜没睡,还摸黑跑路,足足跑了二百里,别说一个老头儿,就算小伙子也扛不住呀,如果再来划船摇橹,那真赶上铁人三项赛了,弘忍这条老命就得交代在这儿了。所以,慧能自然应该替老师分忧,自己又年轻,摇橹还不是再应该不过的?

但是,事情还有下文。弘忍说:“我是老师,应该是我来渡你,怎么能是你来渡我呢?”慧能回答说:“弟子迷惑的时候当然由师父来渡,弟子既然已经悟了,就应该自己渡自己了。”弘忍一听大喜:“好小子,以后弘扬佛法就靠你了。”

这里渡河的渡被双关为渡人的渡,正是很有慧能禅意的一则故事,佛性即自性,每个人心里都有,领悟这个佛性终究还是得靠自己。其实说白了就是俗话所谓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同类推荐
  • 修行即修心

    修行即修心

    引领都市禅修风潮,慰藉心灵的灵修之旅。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 道德经释义

    道德经释义

    《道德经》是我国古老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一个知识的宝库。它不仅包含着宏奥的哲理,而且蕴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诸多方面的基本素材,犹如汪洋大海,内容包罗万象。它以罕见的深度、广度和精度而著称於世。不仅驱使着古代万千的学问家为之作注,探其玄秘,释其奥义,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西方科学家步入这一古老殿堂,探索其中的重大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 与佛有缘

    与佛有缘

    在人生的纷杂喧闹中,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压力和不如意,佛学蕴涵着的隽永的哲理和宝贵的智慧带我们走进一个沉静而安详的世界,放下过去的烦恼,不执关现在。不担忧未来。让心灵得到平静,用清静之心看世间,世间即清静,用解脱之心看世间,心即解脱。用心去感受佛恩,以佛来洗礼心灵。得失随缘,来去随缘,心能随缘,故得自在。佛带给人心的宁静,佛让我们的心安祥。使我们对功与利都看得淡些,在社会上处处做好事正直,有善心,对人真诚,对佛有敬仰之心,他一定就是与佛有缘之人。
  • 中国佛教近代转型的社会之维:民国上海居士佛教组织与慈善研究

    中国佛教近代转型的社会之维:民国上海居士佛教组织与慈善研究

    居士佛教是近代中国佛教复兴的发起者与主力军。民国时期,居士佛教摆脱了依赖寺院与僧人主导的传统模式,建立了独立于僧团之外的自身组织形态,开始独立进行讲经说法、皈戒修持、研究传播,以及广泛地开展各种有别于传统的社会慈善事业。本书借助民国时期的佛教书刊、报纸、书信以及相关档案、史志、传记等文献资料,运用佛教史、社会史与城市史相结合的方法,对民国上海居士佛教组织与慈善事业进行了实证研究,考察了近代居士佛教转型的社会化之维及地域性特征,指出了近代佛学义理的发展与佛教实践转变之间的交互影响,揭示了佛教在社会转型期的自身变革。
  • 圣经故事(2册)

    圣经故事(2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热门推荐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离花夏之恋

    离花夏之恋

    迷糊、学习成绩差的离花夏,经过朋友梦蝶儿的邀请在生日晚会上认识了一个男生,从此,离花夏的命运之轮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别说你不喜欢我

    别说你不喜欢我

    一个高中转校生赵琳晞面对3位性格不同的男生,会如何选择,擦出怎样的火花捏?一个阳光帅气,一个冰冷霸道,一个温柔贴心。学校生活现在开始,我们一起进入青春的校园吧!
  • 虫影

    虫影

    那一年,端木影终于离开了天神宫,回到了自己阔别十年的家乡,这也成为三大神宫覆灭的开端……
  •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Ⅱ):文武体娱探由来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Ⅱ):文武体娱探由来

    当物质生活满足后,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古代人的娱乐和怡情在今天仍然存在,比如诗歌,比如戏剧。但它们是怎么来的呢?本书就是带着这个疑问,进入古代现场,为你解开影响中国人玩乐的器具和秘诀。本书阅读起来颇为轻松,同时史料准确,故事有趣,可以让你在沉醉于历史的海洋的同时,享受丰盛的知识盛宴。
  • 隐香劫:拒嫁神君大人

    隐香劫:拒嫁神君大人

    那个紫衣少女,妩媚动人,绝代风华。虽为魔族,却为了那个神君,倾尽所有。而他,厌恶一切魔族,对她不屑一顾。那一夜,花前月下,她一舞倾城。那一日,漫天烟火,她嫁衣火红,却与他渐行渐远。物是人非事事休。时隔百年,她再也没有出现在他的面前,而他对她的思念却越来越深。“心中最重要的东西竟是被我自己丢掉的,还有谁会这么傻。”“我后悔了,你呢,九九?
  • 你好,木先生!

    你好,木先生!

    是女非男,却被外界尊称为“木先生”。关于她的传闻有很多,如:全世界女人的春药,男人的毒药;她不仅比你男友帅,还比你妈美;她根本就不是人类,而是上帝降临于人间……某天,记者采访:“木先生,您的优点是什么?”“会知错能改。”记者再问:“那缺点呢?”“我从不觉得自己错了。”
  • 灵幻异界

    灵幻异界

    第一次写书,不喜勿喷,谢谢!!!前几章有点啰嗦,毕竟要挖坑。后期慢慢填。有啥想法随意提。大家帮我提点一下,我努力改正
  • 太极:四象之境

    太极:四象之境

    命运交织的五线谱,在世间弹奏一首首优美的曲子,而这一次命运为一个少年勾勒出一条曲折的航线,并将他一步步送进鬼门关。少年能否步步为营,突破自我,登上蓬莱仙境,能否放下红尘,斩断念情,看破迷雾之语。一切尽听君一曲:长路浩漫漫,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斩不断,理还乱,何是情意,何谈留去!
  • 易道天书

    易道天书

    买半打啤酒居然送了本修行的天书?这不叫运气,而叫命运!从买酒的那天起,毕业不久的青年杨林森,便从此踏上了追逐远方的道路。可是,远方有什么呢?事业?金钱?美女?权力?不!这些绝不会成为他的目标,因为它们只不过是迈向远方时,沿途连绵不绝的风景罢了……如果你在找一个幽默、感动、励志、热血,还充满了人生感悟的故事……没错,请点开它,让我们一同进入那真实而奇幻的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