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五岳归来不看山”,“登泰山而小天下”,这是古来传诵的名句与谚语,由此可见泰山之高。
描写泰山,诗家早已逞奇斗智,晋宋时代的谢灵运擅写山水,有泰山的专章;李白也不后人,也有泰山的吟咏。但是,诗评家仍然认为杜甫的《望岳》“遒劲峭刻”,远胜谢、李之作。
“遒劲峭刻”,抽象得很,要知道《望岳》诗的好处,需要分析。
先说岱宗。所谓岱宗,是指泰山居五岳之首。遥想泰山的高峻,可以俯视绵亘不断、青翠不绝的群山。而泰山取得这样拔地而起,矗天而立的形势,却是神灵独钟,得天独厚的。又因为泰山之东,有日观峰,晨鸡啼处,攀登此峰可以看到日出的奇景。这种奇景把昼夜划分得一点都不含糊。加以高山万仞,山背难见日照。长年昏暗,山前易接阳光,所以开朗通明。登泰山时,由于山势之高,云气浮荡,透过云气,远眺齐鲁辽阔的川原,不禁襟怀浩荡。而极目之处,几乎要尽力睁大双眼,才依稀看到归鸟投林。如果登到泰山的顶峰,却又是另一番情景,从顶峰下望,所有的峰峦都显得渺小了,真是“赢得翠鬟千叠,罗立似儿孙”一样的有趣,也如《扬子·法言》中所说“登东岳者,然后知众山之峛崺也”。
值得注意的是,杜甫写的是望岳,他是从望字着笔,用想象把泰山描写得崇高无比。他写出了远望、细望、极望的情致。远望是“齐鲁青未了”之景,细望是辨昏晓阴阳之色,极望是睁大眼睛才可看到归鸟投林之趣。分层写来,为的是烘托出泰山的形象,最后以登到顶峰所想象的“众山小”作结。这结语是虚写泰山,却寄托了诗人不平凡的抱负。
这样一首泰山诗,真可以说是气势雄浑,观察精到。这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是他“放荡齐赵间”时所写的诗篇中受人赞美的一篇。推究他的好处,在于用极精练的句子,概括广阔深邃的景色。如“齐鲁青未了”就是一例。至于以“决眦入归鸟”写出极目远望的神态,也十分生动真切。
清代的古文家姚鼐写过《登泰山记》,曾描写了泰山的山、水、云、日所构成的奇景,对山中的明暗、色彩、动静,也刻画得颇具匠心。例如“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细读起来,不是从“阴阳割昏晓”、“一览众山小”得到启发与联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