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孩子交谈的过程中,你要忘记自己是家长或是他的长辈。你这时只是他的交谈对象,双方地位是平等的,这样才利于谈话气氛的轻松和谐。孩子也才能消除那种“跟我爸妈说这些事,无聊”的情绪。如果你硬要时时摆出家长的权威,那么你们的谈话就成了问答式,也就变得毫无沟通意义了。
路路与别的孩子打架了,满身是伤地回到了家。路路的妈妈把他拉到一边,不问青红皂白就把他打一顿,然后才问他为什么跟别人打架。路路人小脾气拧,不管父母怎么问,就是一声不吭。挨打后的路路不再与妈妈说话。
过后,妈妈觉得上次打孩子有些重,又没有弄明白原因,就走到孩子面前,蹲下身子问孩子:“路路,身上还疼吗?”
路路听着妈妈关心的话语,看着妈妈蹲在自己面前,态度这样温和,就“哇”地一声哭了起来,把挨打所受的委屈全都发泄了出来。
妈妈等他哭完,握着路路的手问道:“为什么不跟爸妈说话,还记恨上次打你的事吗?”
路路摇了摇头,妈妈又问:“那是因为什么?”
“是因为你们对我不公平,回来后不问原因就打我,我不想再与你们说话。”
“现在为什么说了呢?”妈妈问。
“我现在感受到了平等,所以才说。”
妈妈知道了原因,以后做什么事情都注意平等地对待孩子了。
孩子无论多小,父母都应平等地对待他们。有些粗鲁的父母不分原因就打,不问清楚就骂,这样做,小孩子虽然没有反抗的能力,但会对父母产生怨恨的情绪,用别的方式来表示对父母不平等的抗议。如果父母不及时改变自己的态度,与孩子间的沟壑会变得越来越深。
父母摒弃居高临下的心理,才会放下架子,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只有这样,孩子才愿意向父母述说,父母因此才能了解孩子的内心,知道孩子细微的心理变化及其原因,找出适当的办法帮孩子及时解决问题。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而是一个独立的有生命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爱好、志向,等等。其实,与孩子平等相处,会使父母收获多多。
无论孩子多小,父母都去掉居高临下的心理,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孩子,有事情与孩子多商量,悉心听取孩子的意见,聆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选择,做个朋友式的引导者。父母这样做了,就会赢得孩子的由衷信赖。孩子信赖父母,就会愿意向父母倾诉一切,也会乐于接受父母正确的决定和引导,从而使身心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对孩子特别是成年孩子,家长应放下自己的父母身份,老师应放下老师身份,和子女及学生平等交往,和他们交心,和他们做朋友。少些责怪,多些关心,这样才有利于孩子成长。
如果在交谈中,你觉得孩子错了,得让他改正。这时态度首先要友善,就如威尔逊所说:“如果你握紧两个拳头指我,我想我能应付你,我的拳头会握的像你的拳头一样紧;但如你到我这儿说‘让我们坐下来商议,如果我们意见不同,我们要了解为什么不同,争执之点是什么’,我们不久就可以看出,我们的分歧到底相差多少。”当然,家长和孩子不是动拳头的问题,你想要孩子服你,你首先要友善。专注倾听,重复孩子话中的重点,提出具有澄清功能或咨询性的问题,弄清他所说的基本意思。
你可在倾听过程中或倾听后这样说:
“孩子,让我弄清你真正的意思,你是说……”
“依你的看法,我们应该……”
“你认为这样行,我们是否可以……”
“你觉得……而你希望我……”
这些话会令孩子觉得你很尊重他,他也就会说出一些原本不想让大人知道的事。
当孩子们因为不明确的动机而受到挫折失败或做出错事来时,你不妨这样说:“我一点也不怪你当时所感觉到的。如果我是你,我无疑也会同你有一样的感觉,一样会出错。”这可以使最刁滑的孩子软化,并且你可以完全真诚地说这话,因为作为你只要处身设地的为孩子们多想一想,这样你们才可以轻松地继续下去了。
只要你做到以上几点,你不仅可以从语言沟通中得到关于孩子的大量信息,对孩子多一份理解,还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多一份激励,指导孩子走上光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