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经济”模式是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对浙江经济考察和研究多年概括出来的。对“小狗经济”,钟朋荣是如此阐释的:在现实的动物世界里,三条两尺多长的小狼狗,居然能把一匹大斑马吃掉!3条小狗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大致过程是:3条小狗一起扑上去,第一条小狗一上去就咬住斑马的鼻子,死死不放,第二条小狗上去就咬住斑马的尾巴,第三条小狗则开始咬斑马的腿,咬了很久,斑马已经站立不住了,猛地倒下,3条小狗终于置斑马于死地。
“3条小狗能吃掉一匹大斑马,其秘诀在于8个字:分工明确,合作紧密。正因为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决不动摇,才产生了分工的优势,产生了合作的能量,而浙江很多区域的经济就是‘小狗经济’。”钟朋荣如是说。
台州个案可以典型地诠释“小狗经济”的特点。台州有上千家摩托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每个企业规模都不大,但一个企业或一个家庭甚至只生产一个螺丝钉,专业化分工非常明确,零部件专业化生产水平相当高;而千家万户通过专业化的市场联合起来,整个台州市就俨然成了一个特大型的摩托车生产集团。
由于单一的企业或工厂专业化程度很高,生产效率随之提高,而发达的市场体系又极大地降低了不同生产环节间的交易成本,因此,整个台州地区摩托车生产的总成本比内地许多大型摩托车集团要低30%。低成本成了台州摩托一个竞争的利器。
解剖台州,不难看出“小狗经济”的基本要素,那就是在特定区域形成产业集聚的格局,并在区域内进行精密的产业分工,同时辅之以上规模的专业市场,这样,整个区域的某一产业就既获得了专业化分工的效益,也因企业的集聚和市场的高效运作而降低交易费用,最终获取低成本的优势。
除了台州外,“小狗经济”模式在浙江各大区域随处可见。如温州鞋业形成了如下这种精密的分工体系:鞋底——乐清白石鞋底生产基地;鞋饰——永嘉黄田鞋饰生产基地;鞋料——年销售额达30亿元的河通桥鞋料市场;皮革——年销售额达20亿元的生皮市场;鞋机——瓶北皮革机械市场。
在嘉兴市,则形成了以海宁皮革、平湖服装、桐乡羊毛衫、秀州丝织等块状经济为特色的纺织业产业群。其中平湖年产服装2亿件,出口1.8亿件,是中国服装出口第一大县(市)。
诸暨市大唐镇是全国性的袜子生产基地。小小一双袜子,会用到上百种原料,因此厂家间的分工也达到了非常精细的程度,光棉袜就有精梳棉、丝光棉、普梳棉等几个系列。
此外,绍兴的轻纺业和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在全国均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的发迹与“小狗经济”模式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浙人独创的“小狗经济”毫无疑问制造了浙江奇迹:人均GDP、外贸顺差位居全国之首,年销售额超亿元的民营企业数目居全国首位,民营企业注册资本超过1600亿元;全国最富的100个县里,浙江占了三分之一……
2003年,在上海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的组织牵头下,长江三角洲14个城市(即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南通、扬州、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的城调队,将2002年各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调査资料进行综合比较分析。从2002年14个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的情况看,呈现同步增长的态势,增幅最高的为湖州市,达到19.5%,其次为杭州市,增幅为18.8%。
结论:2002年,14个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超过万元大关,为10544元,显示出“长三角”地区的富裕与活力。
[1]选自《中国城市大角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作者老枪(1969-),浙江杭州人。自由撰稿人。著有《泡一代的灰皮书》等。
古镇新开发[1]
王志纲工作室
江南水乡古镇模式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提高,以及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休闲、度假游蔚然成风,“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风情,撩动着都市人紧张忙碌、浮躁驿动的心灵。在这种背景之下,号称“江南第一水乡”的周庄异军突起、一夜成名。
同里、乌镇、西塘、南浔、甪直、木渎、柯桥、双林、西塘等紧随其后,“千年文化名镇”、“神州水乡第一镇”、“东方威尼斯”等水乡旅游小镇纷纷闪亮登场。其中周庄、同里、乌镇、南浔、甪直、西塘六镇风头最健,并称为“江南六镇”。
1.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江南六镇之所以能名扬中外、游人如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依附于以上海为中心的苏杭旅游商圈——上海作为中国最被看好的经济、贸易、金融、物流中心,作为极具发展潜力的长江流域之龙头老大,加之超过千万的城市人口及数以百万计的流动人群;而苏杭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这个历经千年文化积淀的品牌,其所塑造的深入人心的旅游品牌形象更是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市场感召力与拉动力。因此,当似乎久违的小桥、流水、石板路、青砖黑瓦、高门大院突然映入眼帘的时候,对都市人心灵深处的感动是可想而知的。
江南六镇,尤其是周庄、同里、乌镇的一举成名,离不开其特殊的区位优势。周庄离苏州38公里,同里距苏州仅18公里,甪直、周庄正处上海与苏州之间,而西塘、南浔、乌镇则位于上海与杭州之间。
2.各具特色的古文化资源
以周庄为代表的江南古镇,可以说把温情、婉柔、清丽、怀旧的江南水乡风情演绎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水道曲折,明街暗巷,舟楫咿呀,古屋栉比,拱桥相望,历历在目,如在画图中。
构成江南六镇旅游吸引力的重要支撑点的,还有明清两朝与民国达官富贾的深宅豪院,如周庄的沈厅、张厅,同里的退思园,南浔的小莲庄、二张宅等;名人辈出也是其一大特色,如乌镇的茅盾,南浔的张静江、张石铭,同里的任兰生、沈桂芬、陈去病,甪直的叶圣陶等。
总之,江南六镇的诉求点皆为历史悠久、明清建筑、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水乡情韵、高门大院、古风犹存等。
江南六镇竞争模式
1.水乡概念已演绎得淋漓尽致
江南六镇依托人口众多、消费力巨大的大上海及业已形成强势传统旅游品牌之苏杭二州,全力推出旅游观光诉求,大打江南水乡概念,把温柔、委婉、清新、脱俗、怀旧、石街、拱桥、名人、古风、建筑演绎到淋漓尽致的地步。加之因为同处上海、苏州与杭州传统国际旅游圈之缘故,江南六镇如今携起手来一致对外,联合造势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世界文化遗产。这一切无疑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市场概念——“天下水乡看江南,江南水乡在六镇”。
2.江南六镇之同构效应
江南六镇之间与其说是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不如说是貌合神离、同床异梦,相互之间的竞争难以避免。只要有利益冲突,矛盾必然存在,因为江南六镇是同构性或同质性的。
江南六镇还有一个特征,即旅游、观光者众,休闲、度假者稀,而作为一个日益兴旺的支撑行业而言,真正能带来可持续丰厚收入的只是后者而非前者。
3.乌镇的启发
在江南六大古镇之中,最具启示的当属乌镇。在周庄等先行者之后,眼见名不见经传的小小乌镇一举成名天下知。客观而言,就其所拥有的单体景观、深宅大院、名人雅士等数量来说,乌镇无法与南浔等量齐观、同日而语。但为什么乌镇游人如织、热闹非凡,而南浔则略显冷清、游人稀少?
考察乌镇,不难发现它在旅游线路的设计、安排与市场营销的推广和包装以及微妙氛围的营造方面堪称颇见功底。
走进乌镇,入眼的是一条长长的似乎看不到尽头的明清街道,拱桥、流水历历在目,走在那整齐而又狭窄的石板铺就的街巷里,穿梭于青瓦白墙、砖木相间的明清民居中,恍然行进在遥远、古老的时光隧道。一幢幢的房屋,一座座的石桥,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清丽、闲适、宁静,令人流连忘返,大发思古之幽情。
乌镇的策略是采取以线带面、逐步修复的手段,一条街,一条河,线路合理、连贯、封闭,一进其门就使游人远离现代都市气息,眼中所见的全是久违了的明清小镇民居。
而南浔,则景点分散——刚刚从小莲庄出来,还沉浸在那曲径通幽的静谧氛围中,一下又见车水马龙、汽车楼房,怀旧感顷刻荡然无存。乌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刻意营造了一种自成体系而相对独立的远离都市喧嚣的清幽、古远氛围。大凡游人目力所及之处,几乎没有现代化的建筑与设施,其目的很明显是先开发一片,再以此逐步拓宽,而在此过程中小心呵护游人的怀古幽情。这样做的关键点就是选择合理的旅游线路,并且保持卖场的连续不断、封闭隔绝,禁止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进入(其实因其街道狭窄,车也进不去),以便营造一种已远逝的、发人幽思的明清小镇生活情调。
[1]选自《城市中国——王志纲工作室城市经营策划实录》,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作者王志纲(1955-),贵州人。战略资咨询专家。著有《中国走势采访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