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特色学校的涵义剖析
就学校来说,特色学校是对其具有丰富精神文化内涵的教育生活的整体概括。
对公众而言,特色学校是在比较的意义上对学校总体水平的一种社会评价,而政府和学校谈的创建特色学校,是对学校发展目标状态的一种描述,也是对学校改革意图和行动性质的说明。特色学校形成的规律是:在解决具体教育问题的过程中,学校形成了某方面的特色;实践者不断反思自身经验,深化对教育的理解,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形成某种教育品格;实践者的教育智慧和辛勤劳动的积淀成为学校的精神文化,并“化成”学校的生活方式,转化为学校的传统;整体育人环境的优化,学校教育成效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特色学校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有利于增大优质教育资源。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的主要原因在于受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及教育总供给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在短期内要靠加大国家财政投入来缓解这一矛盾是难以达到的。因此推进教育均衡必须抓好内涵发展,实现教育资源利用的最优化。而创办特色学校走的正是一条内涵式发展道路,即依靠学校实行自主改革,挖掘本校具有的潜在优势,合理而又充分地利用学校既有的资源并最终形成自身特色。事实证明,许多原先基础较差的薄弱学校通过创办特色学校而优化了教育资源。因此,创办特色学校可以改变原有的“外援”式学校发展方式,在国家有限的教育投入下增加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三)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本部分主要讨论特色学校与学校文化、特色学校与素质教育、特色学校与教育均衡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1.特色学校与学校文化
要准确地理解特色学校,文化无疑是一把重要的钥匙,特色学校与学校文化之间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文化也在特色学校的创建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人是理性的存在,人总是有意识地去规划自己的行为,并思索着行为的意义和价值,但是有时候,对于某些东西,虽然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触它们,但是我们很难清楚地说明和描述,文化就是这样的一种东西。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一开头就引用了柏拉图《智者篇》中的一段话,来说明存在问题在哲学上的重要性和存在问题的未了然。“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虽然我们也曾相信领会了它,现在却茫然失措了。”这其实体现了文化的隐匿性和潜在性,它并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东西,是更需要智慧去把握的东西。尽管如此,我们每个人依然能体会到文化的重要性和深远性。
在这个世界上,人其实是文化的存在。自从有了人以后,文化便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存在并影响着人的实践活动。世界本来就是文化的世界。人类学家蓝德曼曾说:“文化创造出我们迄今为止所相信的有更加广阔和更加深刻的内涵。人类生活的基础不是自然的安排,而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习惯。正如我们历史地所探究的,没有自然的人,甚至最早的人也是生存于文化之中。”学校文化是指在学校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每个学校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品性和特征,也即学校特有的品位﹑理想﹑追求,和带有自律性的﹑内在性的﹑独特性的文化性格。学校文化的存在促生了一所学校特有的教育气息和教育氛围,并经过长时间的熏陶和渗透,使这种独特的文化为学校的每一个成员包括学生、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所秉持和遵守。
因此,学校的重要任务也可以说是“以文育人”,即通过较为系统的课程知识传授、良好的制度价值和特征,以及学校的整体氛围来影响受教育者,实现受教育者行为、思想、价值观的形成,并最终促成受教育者的个性的发展和完满。在教育过程中,重要的不是建筑物的美观、制度的规范与健全以及轰轰烈烈的运动式的建设,其实蕴含于学校的物质和人与人交往之间的一种潜在的和不断传承的价值观才是最为重要的。同样,一所学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对文化的考虑和检视也是至为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建设特色学校,就是要创建文化上有自身特色的学校,是本学校体现出其他学校所没有的特色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校的独特风格和个性,文化内涵是特色学校的灵魂所在。任何学校一旦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即体现为一种学校个性,它就会对学校管理发挥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成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使学校全体成员在共同的办学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工作作风统率下,个性化地为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而努力。要提高办学水平,重要的是校长应从本校实际出发,建设独特的学校文化,使教育与管理浑然一体,在思想观念、价值规范上,在制度、模式、结构上,在物质环境、校园建设方面形成办学特色。
首先,特色学校的形成以文化为根基。在长期的发展中,基于其不同的自然条件、历史人文环境、资源状况等因素,每一所学校都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一所学校的特色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追寻传统、发展传统、丰富传统的过程;一所学校的发展史,也是不断适应所处环境,形成内外关系和谐相处的传统的历史;真正的学校发展,只有在对学校传统深入的分析和把握中才能取得,没有对学校传统的准确把握,特色学校的创立便建立在一个非坚实的基础上。恩格斯说:“我们根本没有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任何一个哲学派别,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一般来说,学校是以传统的形式不断实现传承的,但深层次来看,学校传统是以特定的学校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教育教学、办学管理等方面的各种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学校的传统以文化的方式内化并表现出来,因此,只有通过对学校文化的深入了解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一所学校。在特色学校的创建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学校文化的深入把握,因为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依据,它提供了一所学校存在和发展的起点并提供学校赖以存在的精神支持,任何一所学校在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都必须对本校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其次,文化内涵是特色学校优质性和稳定性的保证。优质性是特色学校的核心要素,而稳定性是特色学校的重要根据,不具备稳定的特质,不能长久地保持独特的优质性的学校并不能称作特色学校。特色学校的稳定性具备的重要依据就是文化的权衡和介入,特色学校的优质性必须体现在优良的学校文化上,只有具备了优良的学校文化,并使得整个学校的工作、管理、教学等都纳入到优质文化的监督和关照下,稳定性才能得以显现。校长经常换、教师经常换、学生经常换,可学校的精神却是永恒的。学校文化是一种持续的教育力量。在学校文化的引导和凝聚下,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充分理解学校的精神内涵,自愿地投身于学校的各项活动中,这是特色学校得以持久的坚实基础和动力。
特色学校的创建依赖于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实践者的教育智慧和辛勤劳动的积淀基础上,努力塑造自己的特色,并不断反思自身经验,深化对教育的理解,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形成特有的教育品格,凝聚为学校的精神文化,并转化为学校的生活方式,才会使学校教育成效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实现整体育人环境的优化。
2.特色学校和素质教育
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学校都用整齐划一的方法和步骤来培养学生,我们的学校教育过分地强调了共性,集中表现为“课程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课时统一、课表统一、评价标准统一”,各校所用的教材、培养体制、甚至课程的设置都是大同小异的,这样,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多样性,这种教育模式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千人一面”,“千校一貌”,学校毫无特色可言。从取向上来说,传统的学校过分地关注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能的习得,整个基础教育都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匍匐前行,学校的各项工作因之也全力为应试教育服务,学生的优劣评定,教师的工资奖金、职位升迁无不与应试成绩相挂钩。如“片面追求升学率”浸淫基础教育十余年,人们的“纠正”呼吁也喊了十余年,但它依旧我行我素,继续肆虐。等到一系列触目惊心的冲突现象披露于报端荧屏,这时“应试教育”的危害性才彻底地被人们所认识,那就是:片面发展、摧残心灵、窒息个性,违背教育民主,制造新的机会不均等,把人当作工具,强迫灌输,牺牲了人的本体发展,等等。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争,将二十余年来教育上几乎所有的问题来了一个全面暴露,是教育界的一次大觉醒。为了改变这一不良现状,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断调整学生的培养目标,挣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个性发展为价值取向的素质教育,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个体。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其最终目的是通过良好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实现其人生的幸福和完满。但是,受教育者是生动、具体的人,有着与生俱来的个人禀赋和个性需求,任何教育者没有理由去限制和规约学生个性的发展。马克思曾尖锐地批评普鲁士当局的专制主义:“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我是一个幽默家,可是法律却命令我用严肃的笔调。我是一个激情的人,可是法律却指定我用谦逊的风格。没有色彩就是这种唯一许可的色彩。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耀着无穷无尽的色彩。但是精神的太阳,无论它照耀着多少个体,无论它照耀着什么事物,都只准产生一种色彩,就是官方的色彩!”因此,要允许学生有多样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多样的条件,这就要求学校从传统单一的培养模式中挣脱出来,从一元的价值观中走出来,给予学生多样的发展。
应该说,创建特色学校与素质教育是完全一致的,创建特色学校正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种必要的探索和有效的手段,特色学校的建设丰富和提高了众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改变了传统教育体制下的过于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在当前国人认识水平普遍不高,制度还不健全,素质教育改革面临诸多困境,由此而言,特色学校无疑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将有效的引领素质教育的前行。同时,素质教育是特色学校创建的环境条件和必然结果。实施素质教育为特色学校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肥沃的土壤,特色学校的创建可望借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东风取得巨大成果。素质教育又必然要求各学校创建特色的学校,走出自己的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更多富有个性和全面发展的人才。
3.特色学校与教育均衡发展
所谓教育均衡发展是指通过法律法规确保给公民以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制定政策与调配资源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从而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可以说,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最初是针对经济发展而言的,主要是解决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与经济均衡发展的内涵存在某种程度的一致性,也有其独特的内涵。首先,从价值上看,均衡发展是一种教育理想,是追求教育上的平等;其次,从政策实践看,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平等的调节手段。第三,从层次来看,教育均衡发展包含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学校教育均衡发展和个体教育均衡发展。在本部分,我们主要是关于学校的均衡发展的。第四,从过程特点来看,教育均衡发展不是要实现各学校主体的平均化,均衡发展并不否认差距,允许差距的存在,但是要致力于合理控制差距,使其不至于危机教育公平的实现。
具体来说,特色学校和教育均衡发展的联系在于:
特色学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客观诉求,特色学校的建设有利于教育均衡的发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资源是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实际上,由于我国长期的历史原因形成的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资源的占有和利用有着巨大的差距,而从总体上来说,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缺少,因此,对于广大教育相对落后地区和学校来说,教育均衡的发展中单纯依靠国家和政府的扶持是不行的,各地区、各学校必须致力于合理利用本地、本校资源,内部挖潜,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因此,我国的国情现状决定了教育均衡发展中必须建设特色学校,通过特色学校的建设来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反过来,学校致力于内部挖潜,努力发掘自身的优势,合理地利用既有资源,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并进一步获得了学校更好发展的动力,缩小地区间、学校间的差距,这本身便是对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促进。应该说,这种特色学校的内涵发展道路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