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选择的人生就是最好的人生
一、有的人被迫丧失了选择权
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三人帮之一的法罕从小的理想是做一名摄影师,但迫于家庭压力上了工程学校。兰彻一直鼓励他追求自己的理想。最后法罕放弃了面试,勇敢地向父亲表明了自己的理想,得到父亲的认可,并最终成了一位著名的动物摄影师。这部电影带有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现实中的事情往往并非如此。
两年前,一个广告片导演和我说过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是导演的一个朋友,跟法罕一样有个摄影梦。不同的是他父母开了七八家工厂,是个富二代,所以我们姑且叫他钱先生。钱先生在家中排行最小,有三个姐姐,他是父母唯一的儿子,父母又有重男轻女的观念,对他很溺爱,一切都为他办好。除了吃穿住用行上要听父母的安排,上什么中学和大学,读什么专业,父母也为他作好了选择,而且他将来是一定要接管父母的家族产业的。可是钱童鞋从小就不喜欢做生意,他喜欢摄影。因为知道大学毕业后要回家继承产业,钱童鞋在大学里也没怎么好好学习,经常跟着一帮玩摄影的朋友到处跑,因此挂了不少科,但是他一点都不为此发愁,甚至挺开心的,觉得如果因此推迟毕业,他的自由时间还可以长一点。但是他大学还没毕业就迫于父母的压力回家做生意去了。他也反抗过父母,想离开工厂,完成自己的摄影师梦。可他的母亲玩绝食,以死相逼,父亲则一遍遍地问:“我辛苦半辈子不就是为了你吗?难道你想让我一辈子的心血都白费吗?”他只好当起几个工厂的总经理,好好学习做生意。生意做得还不错,但是有了收藏癖,开始购买并收藏各种相机和镜头,无论是新相机还是老相机,价格无论几千上万还是十几万,他都买回家来,也不用,就是堆着。除了收藏相机,他还收藏音响,昂贵的音响一套一套往家里搬,对于这些音响,他也谈不上多喜欢,更不会去用,就是买回来屯着。钱先生为此很苦恼,觉得自己这样下去不行,必须彻底戒了这种收藏癖,但是每一次都控制不住自己,于是只好和自己达成协议,商定每次只能买多少钱的东西,尽量做到努力控制好自己。
说完这个故事,这位导演朋友对我说:“就是因为看到朋友这样,所以现在我教育自己努力把八九岁的儿子当一个和自己平等的人,什么事情都尽量让他自己作选择,上不上兴趣班,学不学‘奥数’,暑假去不去爷爷奶奶家……我都让他自己作决定。如果你控制他,不给他自由,让他一切都听你的,终有一天他会通过其他方式反抗你,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不管是常见的方式还是最匪夷所思的方式,他只是为了证明他能够主宰自己的生活,他是自己人生的选择者。”
我再讲一个女朋友的故事。娇娇小姐,在上海和姐姐一起生活多年,几个月前离职了,自己拉点活干,虽然收入不是很稳定,但生活挺自在的,有空儿就约我们几个女朋友出来吃饭、聊天。前段时间,娇娇知道自己的一个闺蜜正在云南旅行,于是在网上买了飞云南的机票,打算跟朋友一起在云南好好玩一圈。后来得知,这位女友是和在云南的同学一起旅行,她们有自己的行程,没办法带着她玩。她就想,机票都买了,那我就一个人去云南旅行呗。没想到这个计划遭到姐姐的强烈反对,反对的理由是:你一个人不安全啊,路上骗子多啊,你没有一个人出远门的经验,诸如此类的。因为姐姐的报告,在老家的爸爸妈妈也知道了这件事,对于娇娇独自旅行这件事,他们也表示强烈反对。娇娇和姐姐大吵一架,气愤地甩门而出。
娇娇姐姐担心家人的劝阻力量不足,开始四处寻找外援,于是就打电话给娇娇的一个闺蜜,也是我的闺蜜——好厨艺小姐。娇娇姐姐跟她说这件事,还布置了任务:“你们俩关系好,你帮我劝劝她,我们这样做都是为了她好,一个人去云南实在太不安全了。”好厨艺小姐建议道:“是不是你管束得太厉害了?你试试让她一个人出去走走?”娇娇姐姐立刻反驳,一连用了三个否定词:“不可能的,她不行的,她一个人肯定没办法的。”好厨艺小姐看到这架势,知道根本就说不通,没办法只好帮忙劝娇娇几句。
两三天后,我发信息给娇娇,问起这件事,得知由于家人的强烈反对,她的云南之旅黄了,把机票退了,回老家了。
娇娇小姐今年已经27岁,参加工作也三四年了,她一毕业就跟姐姐姐夫住在一起,想搬出去一个人住也没做到。一直以来她都特别渴望独自旅行。朋友聚会的时候,她听说某某姐妹一个人去旅行了,会一脸崇拜地说:“你好厉害啊!”然后双手合十放在胸前,无比憧憬道:“以后我也要像你这么独立,一个人去旅行。”我深知,这次一个人去云南于她而言不仅是一次旅行,也是一次离开姐姐、自主独立的尝试,是实现自己人生愿望的一个机会,更是向自己证明“我能行”而作的努力,但是这次尝试夭折了,愿望破碎了。
我不知道这件事对娇娇小姐会有怎样的影响,但单凭她发来的那几条信息,我能感受到她的失落和沮丧。一个27岁的成年人,用自己赚的钱出门旅行,为什么就不能得到家人同意?
二、有的人主动放弃了选择权
上豆瓣两年多来,我收到各种各样的来信,其中很多信的主要内容是让我帮他们作选择。
如果我写了一篇谈跑步的日记,就有人来信问我:“我是选择在早上跑步呢,还是在晚上跑步呢?哪一个效果更好?”如果我在日记里说了一些自己读书和做读书笔记的事情,就有人来信问我:“我是看电子书呢,还是纸质的书呢?我是用笔做读书笔记,还是用evernote做笔记呢?”
除了这些小事,还有人让我为他们升学就业等人生大事拿主意:“我是读经济学这个专业,还是读广告学这个专业呢?两个专业我好像都挺喜欢的。”“我是继续升学考研究生,还是早日参加工作呢?”“我是做这份薪水多一点的销售工作,还是做那份更喜欢,但薪水不多的行政工作?”
还有不少人写信来让我替他们选择男/女朋友:“我是和这个事业稳定、条件比较好,但长我八岁、跟我没多少共同话题的男人谈恋爱,还是跟那个工作刚起步,也不成熟稳重,与我同龄,也更聊得来的男人谈恋爱?”甚至还有人列出两个交往对象的优缺点,然后问我:“我是嫁给这个人,还是嫁给那个人?”这些可都是终身大事啊,怎么敢让我这样的陌生人给出主意呢?
虽然我被不少豆友关注,但我又不是选择百科全书,怎么能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这些关乎一个人的未来方向的选择,他们怎么能够交由我这个与他们毫不相干的陌生人来决定呢?所以,我从未对任何一位来信让我作选择的朋友说,你要选择A,不要选择B。当然我也不会自大到认为他们一定会听从我的建议,认为我的回复能够决定他们未来生活的走向。我知道,很多时候他们写信来让我帮他们作选择,只是把我的邮箱当一个树洞,倾诉和发泄一下他们内心在面临选择时的痛苦而已。
但是这样的来信看多了,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选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往往伴随着痛苦,因为它要求一个人承担起自己全部的人生责任。选择代表一个人拥有自由,那为什么有人甘愿放弃这种自由呢?是不是作选择的痛苦超过了没有自由的痛苦?那又是为什么呢?还有,是不是我们的人生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自由?是不是人性中有被奴役、被控制的需要?
这些问题,想得我头都疼了,还是没想清楚。
没多久我发现:那些在我的文章评论栏里写下自己的问题,问我怎么办,问我该如何选择的人,他们在我的其他日记留言中也问相同的问题,只是面临的事情不一样而已。而那些在评论栏留言说,从我的日记中获得启迪和思考,从而解决了自己的困扰的人,在我的其他日记中也会说,自己最近遇到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烦恼、纠结,但是从我的日记中获得了不少体悟和想法,对我表示感谢。
这个发现于我可谓石破天惊!这两者是如此不同,前者着眼于外部,后者着眼于自身。我猜想,前者是不是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无论他们在哪里都会依靠外部而不是自身去解决问题。而后者虽然不问问题,但是并不代表他们没有问题,只是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所谓的“自己的努力”,很多时候则是指对自身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能力除了能帮助一个人作选择外,还能让他从他人的经验中学到东西和有所成长,因此这种人不用经历很多,内心却也很丰富。而没有这种能力的人很难为自己作选择,从他人的经验中也吸取不了多少养分,纵使他们经历丰富,内心还是很空洞。
后来有个小姑娘给我写信,坦言自己讨厌选择。她说:“姐姐,我已经大三,又面临着选择,我最讨厌选择,但又深知人生就是充满选择的。我总是选择逃避,从小到大,父母为我设定了一切,上重点高中,上重点大学……”她在考研、考公务员还是早日参加工作这三个选项上痛苦、纠结。考研是觉得自己学历不够高,担心找不到工作;考公务员是想完成父亲的理想;找工作是想早点赚钱,分担父母的辛苦。
从这封信上,我多少明白了,为什么有的人作选择会那么痛苦。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无法独立思考,没有作选择的能力。一个人每选择一次都要着眼于自身作一次独立思考,他自己作选择的次数越多,独立思考的机会就越多,他就越能够独立思考,也就越习惯于自己作选择。一个人如果从小到大每次面临选择,父母都替他做主,他自己选择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也不自己动脑去思考。当他们终于要自己作选择时,就感到很困难,痛苦万分,根本无法独立思考,甚至愿意放弃这种可以选择的自由,希望父母或者他人帮助自己作出选择。
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害怕承担责任。其实每个人天性中都害怕承担责任,主动放弃选择权的人更严重。一旦自己作了选择就要负起责任,承担后果。我不选择,我让别人帮我作选择,不管结果好坏我都不用负责。就算结果不好,我还有借口,反正不是我自己选的,要怪就怪帮我作选择的人。我什么都不做,我就永远不会错;如果是我自己选的,选错了,就没有可以抱怨的对象了。
还有一方面是他们基本上没有自我存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他们会考虑父亲想要什么,母亲想要什么,爷爷奶奶想要什么?男/女朋友、兄弟、闺蜜们想要什么,甚至会想陌生人会怎么看自己,唯独忘记了问自己:“我想要什么?我到底是怎么想的?”由于考虑了太多人的想法和需求,这些人的想法和需求又都如此不同,任何一个选择都不可能满足所有人,所以痛苦万分。更痛苦更糟糕的是,当他们问自己:“我到底想要怎样啊?”发现找不到那个“我”,不知道“我”在哪里,更不知道“我”是怎样想的。可以说他们每次作选择都在与一个真相面对面:没有自我的存在。
而没有自我的罪魁祸首是前面提到的——从小到大没有自主选择——自我的形成和建立需要通过选择来实现。一个人要干什么?要怎么干?干多久?是一个人干还是和别人一起干?如果和别人一起干,那和谁一起干?正是一个又一个选择形成了自我。可以说正因为选择的不同,才形成了每个个体独特的生命形态。
三、因为我选择,所以我存在;因为我存在,所以我选择
他人为我们作选择时,常常会说这样一句话:我是为了你好。我们为他人作选择时,也是基于“我是为了你好”这一目的。这里的“他人”会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的伴侣爱人、我们的亲朋好友,总之是与我们关系亲密的人,正是这些亲密关系在相互影响彼此的选择。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我是为了你好”这一目的不仅常常无法实现,还会造成亲密关系走向破裂的边缘。
我的一位朋友就遭遇了这样的苦恼。他大学毕业时,父母帮他谋了个职位,可是他并不喜欢,想要自己找工作,父母不同意,来一句:“我们这么做还不是为了你好?”他只好听从父母的安排,但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发现那工作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上班上得越来越不开心,不想干时,父母就会来一句:“你要听我们的,我们这么做是为了你好。”这位朋友是个孝子,不想忤逆父母的意思,又一次听从了父母的话,其实内心对父母有不满和怨恨,觉得自己为了让父母满意牺牲了择业的自由。
类似以上情况的例子我可以举出很多,在中国,父母为子女的就业、选择配偶、买房装修等事情作选择是常见的事情。我收到许多年轻人发来的咨询豆邮,作了粗略的统计,十封信中有两封是父母插手自己的择业问题,还有三封是父母干涉自己的婚恋自由。似乎如何从父母的手上夺回自主选择权,让自己的意志自由,成了中国年轻人生活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尤其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