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坐而论道:品佛说禅悟人生
1于“悟”与“妙悟”之外体会禅意
我总是感到有点不满足。他们讲“悟”或者“妙悟”,只讲了一种思维活动,好像是一个没有宾语的不及物动词。这似乎有点空,需要补充一下,才能显得完整而切实。我觉得,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回答:第一,什么叫“悟”?第二,“悟”到了什么东西?
季老在研究佛教的时候,遇到过一个问题,那就是“悟”与“妙悟”的问题。这两个名词以及相关解释已经在季老研究佛学之前有所表述,但他总觉得有一些欠缺。于是,他就通过自己的努力,翻阅大量资料,一步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在对自己提出的什么叫“悟”,和“悟”到了什么的问题有了新的解释后,又通过新材料给答案更深和更具新意的内涵。他的这一研究也得到了学术界普遍的认可。
纵观季老面对这一问题时表现出的锲而不舍、永不满足的精神,就不得不令我们学习和佩服。在季老眼中,一个看似已经有了答案的问题,并非表示没有再继续探索下去的可能。不管这个答案是别人给出的还是自己得来的,都不能满足现有的一切。永远不要觉得自己做的够好了,永远不要觉得现在取得的成绩已经是极致了,用更高层次的目标要求自己,才会取得更大的辉煌。
这种精神同样适用于职场。在职场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类人,他们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了。他们习惯说:“我已经做得够好了。”工作中习惯于说自己“做得够好了”的人是对工作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每个人的身上都蕴涵着无限的潜能,如果你能在心中给自己定一个较高的标准,激励自己不断超越自我,那么你就能摆脱平庸,走向卓越。
在职场之中,没有什么比拥有不满足“够好的了”态度更能帮助他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了,老板往往并不会因为他“想要成为将军”而拒绝或冷淡他。只有那些不求上进的下属,才是令老板们最反感的。
?张涛和王雷同时进入一家开发、销售电子产品的公司。张涛是一所电子工业大学的毕业生,学历是本科;王雷学的是贸易专业,学历是专科。两年后,王雷升为销售部的主管经理,张涛却仍然是一名普通员工。在元旦的宴席上,一位老员工小声问身边的总经理:“张涛是本科毕业,所学专业又与我们的产品吻合,你为什么提拔了王雷而不提拔他?”总经理微微一笑:“虽然王雷的学历没有张涛高,但他身上有一种强烈的成功欲望。无论交给他什么任务,他总是尽力完成得完美。”
一个总是以为自己做得够好了的人,觉得只要能保住现在的饭碗,即使工作和人生毫无意义也无所谓。这样的人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不敢挑战自我、不敢接受新任务,只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到头来却是迎来了老板给自己发来的解聘书。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一句值得每个人铭记一生的格言。有无数人因为养成了轻视工作、马马虎虎的习惯,以及对手头工作敷衍了事、糊弄的态度,终其一生都处于社会底层。要想改变这种困境,就要拼尽全力去做每一件事,只求更好,没有更好。
而且一个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功,不完全取决于这个人才能的高低,而是取决于他对自己有多高的要求。在同样的一个社会,一些人成就大业,一些人取得小利,一些人一蹶不振。不少人为了一个远大的目标,能经受长年累月的奋斗考验,作长期的努力,也有不少人虽向往成功,却经受不起几次挫折便向困难投降。你的需要是什么?内在动力是强还是弱?一匹小马达,也许可以带动一辆小拖车,但绝对带动不了一列火车。想要成就大业,就必须了解带动火车飞速前进的动力机车与一般小马达的区别。确切地说,你必须了解你内心世界能推动你前进的动力是什么,有多大。
一般情况下,人们必须先生存后发展,所以人的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比高层次的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更加强烈。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要在前面四个层次的需要中得到基本满足之后才会产生。有些人由于长期没有得到低层次需要的满足,可能会永久地失去对高层次需要的追求。然而,从成功的大小来说,高层次的需要推动大成功,低层次的需要推动小成功。
有一位名叫麦克法兰的世界级运动员,两岁半便双目失明,但他硬是在母亲的鼓励和父亲的帮助下,以自己身体各个部分的“肌肉记忆”感知世界。不仅具有顽强的生存本领,而且在摔跤、滑水、游泳、掷铁饼、掷标枪等体育项目中获得了全国和国际比赛的103枚金牌,改变了盲人只能靠拐杖或导盲犬生活的命运,创造了许多健全者也难以创造的奇迹……
强大目标的刺激力是惊人的,只要你用这种强大的刺激力去推动自己成功的车轮,你就可以攀上成功之岭,改变原来的生活。
像罗斯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如果把世界上类似的奇迹都倒退回它们刚刚开始出现的那种状态,我们就会惊奇地发现:一切都是从似乎“不可能”开始的。穿过开始和结局之间那个充满了拼搏奋斗、挫折失败和一个个小成功的漫长过程,我们所发现的这句凡人格言总是会得到证明:欲望可以改变一切。
在你的头脑中也有自我实现的钥匙,在你的身边埋藏着无数愿望。把对高目标的向往化成为之拼搏的前进动力,不满足于小成功和小成绩,像季老一样,不断的探索和发现,永不知足,人生就会更加辉煌。